梁祝音樂創新
1、陳鋼、何占豪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中國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上,與其它一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並以其中華民族的鮮明風格與特點,得到國際公認.香港藝術家們把它改編成高胡協奏曲,清唱及舞台劇,美國的舞蹈家還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飛過海峽,台灣唱片廠翻版出售,受到普遍歡迎,台灣刊物還發專論評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視.香港唱片公司由於該片發行量超過一萬張和兩萬張,曾獎給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
2、《梁祝》這首交響作品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
《梁祝》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並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與鮮明特點,得到國際公認。美國的舞蹈家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在國內,20世紀80年代初,彩蝶又飛過海峽,台灣唱片廠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歡迎,有些刊物還發專論評價,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視。香港唱片公司在該片發行量超過一萬張和兩萬張時,曾獎給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成為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
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一開始,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彷彿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於越劇的音樂素材。此主題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彷彿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
(2)、連接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採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悅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插部速度採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松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採用輕快的速度、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採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
3、展開部
(1)、抗婚:當人們仍沉浸在梁、祝惜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響,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中夾雜著可怕的鑼聲,不祥的徵兆預示著悲劇即將發生。接著,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一個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此主題每一樂句均出現休止符,並採用較強的力度,生動地表現出封建勢力的殘暴。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英台的驚惶,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此主題中的樂句採用強烈的切分節奏,同時配合很強的力度,表現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場面。
(2)、樓台會:曲調採用越劇樓台會的合唱旋律為素材,音調纏綿悱惻。此處採用大提琴與小提琴兩種不同的音色時分時合,一問一答,使人彷彿看到梁、祝流淚互訴衷腸的感人畫面。音色是塑造音樂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於大提琴圓潤、深沉的音色接近於男聲,而小提琴優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於女聲。因此,作曲家用獨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獨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過兩種音色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地向人們展示樓台會的動人畫面。
(3)、哭靈投墳:音樂突然急轉直下,弦樂採用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的節奏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運用了京劇倒板和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繪了英台撲倒在山伯的新墳前呼天號地泣訴的情景。
4、再現部 化蝶:長笛以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回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美妙的旋律,結合豎琴的滑奏,把人們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下,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難忘的愛情主題,彷彿化為彩蝶的梁、祝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訴說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拓展資料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陳剛、何占豪創作於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當年年僅18歲、還在上海音樂學院上學的俞麗拿,演奏一舉成名。俞麗拿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唱片發行量多達一百多萬張,是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唱片,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首界金唱片獎,為中國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該曲首演後得到音樂界一致好評,並在世界各國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廣泛演出。
4、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歷史意義,藝術價值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產生,是中國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時的必然產物,是借用西洋樂器的優勢來表達中國古典樂曲的一次有利的嘗試,它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的可行性。此曲即發揮了西洋樂的優勢,又充分地發揮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是有別於西方交響樂的。直到現在西方國家的一些著名的樂團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體也絕非易事。因為它是在西洋樂的框架下注入了中國文化的營養(越劇)。這部絢麗多彩、真摯感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大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和成功的嘗試,被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3次全國文代會上,與其他一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一個階段,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名作之一。
5、《梁祝》這首曲子的背景及簡介
背景來說這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專國民間戲曲音樂表屬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
這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簡介: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5)梁祝音樂創新擴展資料:《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參考資料:網路-梁祝6、簡述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7、🔒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50年來一
①說法錯誤,「藝術創新必須是引進與輸出的統一」的說法太絕對;
②④符合題意,材料中《梁祝》的成功表明藝術創新是一個「揚棄」的過程,要求我們堅持辯證的否定觀,樹立創新意識;
③說法錯誤,「藝術創新必須是全新的」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即要不肯定一切,要不否定一切.
故本題選C.
8、音樂鑒賞《梁祝》賞析怎麼寫?
對於西方小提琴傳統而言,《梁祝》協奏曲在演奏風格和演奏手法上,都有很多突破創新,今天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解析:
(一)滑音演奏的處理 主要是借鑒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的演奏手法,模仿越劇唱腔以加強音 樂的特殊表現力。滑音記號可歸類成四種,上滑音、下滑音、原位上作 半音來回的抹音,以及大距離的滑音。
(二)成功借用了典型的古箏音型及彈奏法,32分音符演奏得靈動流暢,8 度跳躍的8分音符,則要用小提琴擅長的弓根斷奏跳弓,演奏得猶如古箏彈撥般的清晰,表現梁祝三載同窗情同手足,歡笑嬉戲的場景。
(三)連續突出重音的切分音和弦,以及連續的下弓雙音,巧妙的效仿了琵琶的 「拂」和 「掃」( 小提琴的上弓如拂、下弓如掃) ,從音效出發,演奏連續的切分音和弦,弓段應利用弓根的自然重心,且靠近指板,使和弦同時發音。這種拉法和歐洲巴洛克的演奏法較為接近,弓速快,減弓壓。但是,在這里,演奏者並不需要控制音量,而是著力表現祝英台 堅決抗婚的場面。
(四)散板、彈性節奏、緊拉慢唱、即興演奏等是我國民間戲曲、民間音 樂經常採用的方法,已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表現手段。這個華彩插句的上行和下行動機,都可分別按古箏的演奏方式處理成: 慢起———漸快———漸慢表現梁祝共讀同玩觀景抒情的場面。
梁祝傳說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
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9、小提琴曲《梁祝》,是怎麼做到「中西合璧」的?
嗯,首先呢,這首曲子的呈示部,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台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 然後,樂曲中的樂器,有外國的管弦、號,還有中國的鑼、鼓。而且,曲終還借用了京劇的表現手法——一唱三疊,就時常一個音拖得長長的那種,蠻有京味的~~~ 作者都是新時代的人了嘛,借鑒的東西很多,不過都滿perfect的~~~~
10、樂曲《梁祝》的創作有哪些特點?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在音樂形式的塑造上,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越劇曲調進行了綜合提煉,並加以發展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奏鳴曲的形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中國戲曲效果中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現部吸收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體;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用了京劇中的搖板和越劇中的囂板。在小提琴協奏上,借用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總之,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強,在西方管弦樂與我國戲曲音樂的緊密結合方面是一個成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