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動力機制
1、創新機制體系主要有動力機制、決策機制、運行機制、發展機制,其中哪一項是創新機制的核心?
企業創新機制
企業創新機制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創新的動力機制(包含決策機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機制三大機制共同構成了企業創新機制體系,這是企業創新有效運作的基本要素。 其中,運行機制是核心。
1、企業創新動力機制
企業創新動力機制是企業創新的動力來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夠推動企業創新實現優質、高效運行並為達到預定目標提供激勵的一種機制。企業創新動力機制的作用,就是激發企業和職工創新的積極性,推動企業創新的有效運行。一般來說,企業創新由市場拉動、科技推動和政策激勵三種動力推進。
2、企業創新運行機制
企業創新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創新管理的組織機構、運行程序和管理制度。一個良好的創新運行機制,能夠使企業創新活動在正確決策下得以持續不斷地高質量、高效率地運行。創新過程由四個階段組成。
感性階段。創新在此時只是一個思想。企業必須為創新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思想產生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為創新者提供兩類資源:時間和信息,同時企業必須有一個特定的機構來收集、處理和管理新思想。
概念化階段。在這一階段,創新思想的可行性按照技術、市場和企業組織領域方面的條件加以論證。於是,創新的技術、市場和組織方面得以確定,一個正式建議報告就可擬定,該報告將陳述新思想的可行性依據、實現方法等。這一報告將提交給經理。在這一階段中,項目領導者要使創新思想更有說服力,要利用組織能力使自己的同事、下屬和企業外專家支持這一項目;公司的結構要鼓勵職工在縱向和橫向兩方面進行合作。開發階段。此時,紙上的原型成為試驗製品。將面臨這樣一個決策:是否要進行投資,以便大規模生產新產品。在這一階段中,人力資源和資金及其他要素須聯合起來,而要使這種聯合富有成效,一個創新組織須具有以下三特徵:特定性,這是一種完成特定目標所須的暫時結構;正式性,內部結構和程序相當明確,企業內人人皆知;自主性,這種結構有自己的控製程序,且可違背慣例。同時這個組織必須及時關注技術、市場和企業組織領域的新變化,以便改進項目。
作業階段。此前幾階段工作都是在不打斷企業原有生產程序下進行的。現在,企業要進行組織創新,使創新成果與企業日常活動銜接起來。這就要求企業准備一個適當的生產結構,這既可以通過建一個新廠、也可以在現行結構內加入新活動而做到。這里,以下三種投資是關鍵的:技術方面,獲得、製造生產設備的手段;市場方面,營銷手段(如市場調查、廣告、推銷戰略、培訓用戶等)的開發;組織方面,實行新的管理、監督和決策程序,對從事創新項目的人員進行獎勵,獎勵應既有精神,如晉職、大張旗鼓進行表彰等,又有物質,如加薪、獎金、股權、期權等;既根據創新的最終結果,但又主要根據創新者的創造性、組織能力和風險態度。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在企業創新運行機制建設方面,企業應建立一套能夠有效進行決策、指揮、控制、信息反饋的組織、制度和各種人才的合理結構,形成既能夠調動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又可以協調管理和實施創新過程中諸多環節的有機運行的組織系統,最終達到人盡其才、晉獎刺激、溝通順暢、合作有效,從而促進企業創新順利進行。目前,一些企業在組織機構上存在著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等問題,嚴重妨礙了企業創新目標的實現,企業應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地解決這個問題,建立知識、信息共享機制,使企業組織朝著扁平化、柔性化方向發展,從而提高企業整體創新能力。
3、企業創新發展機制
企業創新發展機制是在創新利潤的驅動下,企業充分挖掘利用和發展內部資源並廣泛吸納外部資源,加強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儲備,不斷謀求創新發展的機制。現代企業處於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企業若不能不斷地更新自己並有所發展,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最終有可能破產倒閉。企業要能夠不斷的創新,就要有資源的儲備和積累機制,處理好近期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首先,在人才上,要牢固樹立「人本觀念」,積極強化企業的人才優勢。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解和掌握知識經濟規律的高級管理人才和知識創新型人才,誰就擁有競爭優勢,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而企業要在網羅人才和培訓人才上獨辟蹊徑,國外搶購「人才青苗」、「國際性人才」以及實行員工「終身培訓」很值得人們學習,國內一些企業從高考落榜生中擇優錄送各大學進行定向代培超前儲備人才以及選送優秀人才出國培訓也非常有借鑒意義。當然,企業不僅要網羅和培訓人才,更要想法留住人才,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能充分發揮人才積極性、能滿足人才成就感的機制。其次,在技術與信息上,除企業必須建立內部學習積累機制以總結企業技術經驗、提高員工技術水平,從而不斷提高企業整體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外,企業還必須建立技術與信息搜集機構,專門負責搜集相關技術和信息資料,及時跟蹤國際國內科技發展動態。對一些暫時不具備獨立發展技術條件的企業來說,應建立起利用外部資源「借雞下蛋」的機制。目前中國每年重大科研成果有6萬多項,但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僅約20%,這方面有巨大潛力,需要人們去利用和開發。另外,對企業具有一定技術能力和優勢但又不完全具備獨立開發能力時,可通過與其它企業、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戰略聯盟以達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再次,在資金上,中國企業要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科研創新經費的投入,為企業員工從事創新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這是穩定企業科技隊伍的一個基本條件,也是企業增強持續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目前中國企業的科研創新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為0.5%,大中小企業平均水平分別為0.78%,0.34%, 0.37%,而美國、日本、韓國的平均水平都在5%以上。
企業創新機制-深度理解
以上三種創新機制,不是簡單的迭加,而是相互有機聯系在一起,由內在動力、有效運行、不斷發展三個方面的機制構成一種企業創新活動不斷循環增值的新機制系統,並貫穿於企業創新的整個過程。這種創新機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企業建立起了這種有效的創新機制,就能不斷地將知識、信息、技術、物質轉化為用戶滿意的產品;就能不斷地促進知識的生產、積累、創造、應用和擴散;就能不斷地加強信息的傳播、交流、加工和擴充;就能不斷地提高技術的先進性、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就能不斷地刺激關鍵資源的成長,最終實現資產的增值,並獲得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建立起了這種有效的創新機制,就會促進企業的蓬勃發展、長盛不衰。一批企業的蓬勃發展,將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帶動市場的發展,最終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其典型實例就是當今技術更新周期最快的計算機行業。美國的INTEL公司利用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推出一代又一代的微處理晶元,使眾多著名的計算機公司不得不採用它製造的計算機核心部分,跟著英特爾走。英特爾讓自己也讓美國牢牢地佔領了這一重要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國家的繁榮富強既不能靠繼承,也不能僅靠資源和儲備,只能來自於有效的創新機制推動下的持續不斷的創新。
企業創新機制的形成也要依賴於企業決策者的創新動機,這種動機同樣來源於企業決策者對企業長遠發展所作的考慮。並且同樣需要以前三種機製作為基礎。同時要看到,競爭對企業創新的作用相當重要,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不斷地開拓新產品,改進技術,調整內部組織並開辟更多更新的市場領域。
2、聚集經濟的新經濟增長理論與聚集經濟
新經濟增長理論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增長的機制及其主要動力,該理論雖然沒有把聚集經濟作為研究重點,但理論本身卻涉及到對經濟聚集現象的研究。
(一)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與聚集經濟
1.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形成。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著重建立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模型。雖然該理論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將技術包含在模型之中,認為技術是「天賜神物」,以一個外生的固定的比率增長。在發展經濟學中,技術有其固定含義,主要指生產過程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方式,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 = Ka(AL)1 ? a中,A就是一個技術指標(參數a也是生產技術的一部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把對生產有著決定作用的技術視為外生變數,是其理論上的重大缺陷。
新經濟增長理論是在彌補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缺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羅·羅默對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創新與商品有著絕然不同的內在特性,這種特性就是它的非競爭性,即創新不會被創新廠商所專用,其他廠商也會從技術外溢中受益;創新對廠商要素積累的報酬是不變的,但對整個國家的全要素積累的報酬卻是遞增的。羅默將創新的這些獨特的屬性納入其經濟增長模型中,新經濟增長理論由此而產生。
2.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與聚集經濟。羅默對新經濟增長理論最卓越的貢獻是將技術內生化,羅默的技術內生模型有兩個重要的部分:即總生產函數和一系列生產要素投入方程。總生產函數描述了資本存量K、勞動力L以及創新存量A與產出Y之間的關系,總生產函數為Y = Ka(AL)1 ? a,其中,A是介於0與1之間的一個參數。如果將A視為給定的技術水平,總生產函數中的K和L的規模報酬不變;如果將創新A視為生產投入要素,即內生化時,總生產函數的產出就存在規模報酬遞增,即兩倍的資本、勞動力和創新存量的投入,會得到多於兩倍的產出,這種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從根本上說是源於創新的非競爭性,這種規模收益遞增正是廠商追求的所在。
廠商對創新所導致的規模收益遞增的追求,使得廠商將其廠址盡可能的聚集在創新活躍的地區,因此,經濟增長總是集中在創新比較集中的地區,創新的地理集中就會形成聚集經濟。
(二)新經濟增長理論中創新的動力機制與聚集經濟的形成
1.創新動力機制的特點。根據羅默的總生產函數模型,投入要素創新是知識存量在歷史進程中到時間t為止的創新總量,而任何一給定時間所產生的創新增量就等於試圖創新的人數LA 乘以他們的創新速率。即:(勞動力既用於生產,又用於創新發明,所以,經濟體面臨著勞動力的約束為LA + LY = L )。對整個社會而言,創新增量函數中的創新速率可被簡化成為一個常量,但這一常量具有雙重屬性:一是創新速率依賴已有的創新存量,即是A的增函數;二是創新速率受已有創新的約束,創新一旦產生(即使是最簡單的),後面的創新可能就越發困難,即是A的減函數。羅默對創新速率的這一雙重屬性進行了模型化,建立了創新速率的數學模型,即:。在創新速率方程中,δ和均為常數。當時,表明創新速率隨著已有創新存量的增加而提高;當時,表明創新速率隨著已有創新存量的增加而下降;當時,表明前兩者的作用正好相互抵消,創新速率與知識創新存量無關,。
創新增量方程和創新速率方程揭示了創新動力機制的特點。一是對整個社會而言,社會創新速率被認為是給定的,單個創新者是渺小的,其創新速率被忽視,社會創新增量只與創新的人口有關;二是單個創新者而言,即使單個創新存在一個微小的變動,它也會對總體創新速率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對單個創新個體來說具有顯著的外部性,特別是當時,單個創新就會產生正的知識溢出效應,這個效應被稱之為「站在前人肩膀上」(On Shoulder Effect)的效應,它會對整個社會的創新速率產生顯著的外部性。
2.創新的動力機制與聚集經濟的形成。根據羅默的創新增量方程,雖然創新增量還取決於任何一給定時間點從事創新的人口數LA,但創新人數越多,重復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創新增量只與從事創新人口中的凈創新人口有關,與重復創新人口沒有關系。羅默將創新人口的這一特性進行模型化的方法就是引入了創新人口函數,其中λ是一個介於0和1之間的參數。將這一函數代入創新增量函,則新的創新增量函數為。在羅默模型中,人力資本是創新技術進步的一個關鍵投入要素,更多的科研人員就會生產更多的創新,且由於創新非競爭性的存在,經濟體中的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也就是說,總人口中從事科研的人數比例持續提高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會產生積極的推動力,這也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總之,人口越密集、教育水平越高、人力資源投入越多的經濟體,提供的潛在創新者就越多,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強,即創新的供給效應;人口的高度集中,創新的潛在市場也就越大,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即所謂的創新需求效應。
根據以上的分析,聚集經濟之所以產生,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廠商追求創新外溢所帶來的規模報酬遞增,二是廠商為了獲得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即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與科研人員的地理集中以及科研人員占總人口比率的增長密切相關。所以,凡是科技人口雲集且科技人口持續增長的地區,大都是經濟增長率較高和經濟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3、如何增強企業創新動力
國家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出台了很多政策,也陸續投了不少錢,但大量的企業仍缺乏創新積極性。企業並不缺錢,如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56%投資來源於企業自籌資金,但為什麼企業總是喜歡把錢用於擴大規模、搞多元化,而不願投向研發呢?問題症結何在?如何才能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這是值得深思、有基礎意義的問題。
一、創新動力不足是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目前企業創新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條件不足,如創新基礎差、能力弱、缺乏創新型企業家和技術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二是動力不足,企業缺乏創新熱情,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原有企業發展模式的依賴仍很強。總體看,自中央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來,創新工作有成效,但與中央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根據國家科技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佔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動力不足已成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內在動力是外部條件發生作用的前提。缺乏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很難有效發揮,有的甚至會被扭曲,一方面可能會成為企業借機向政府要錢、要政策以及尋租獲利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可能成為一些政府部門借機強化對企業干預、擴展部門權力的工具。「多個部門抓創新,但卻不知誰負責」是各地反映較多的一個問題。由於「多龍治水」,擴權爭利便難避免。同時,政府搞評獎、定創新項目、由政府出資成立投資公司增加創新投資等早已被證明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做法又開始時興,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又開始「忙」起來,感到對企業又有「抓頭」了,結果是政府對企業干預增加,企業卻怨聲載道。在企業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試圖只通過政策扶持或增加投入來實現自主創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的自主、自覺行動,政策再幫忙,反而會增強企業創新的惰性。
二、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的缺乏是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企業願不願意創新,既取決於自身能力和企業家意識,又與國家環境密切相關。從創新規律看,一個國家的發展環境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形成和創新的程度有決定性影響。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忽視環保、廉價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和投資導向階段(即靠大規模投資支撐經濟發展),企業可以輕易獲取廉價生產要素或大量生產訂單,創新意識普遍不強,這兩個階段是創新不活躍期,此階段發展環境的特點決定了很難產生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只有當國家經濟轉向或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大規模的企業創新才會出現,這個階段是創新活躍期。
創新導向階段之所以能產生大規模創新活動,是該階段重大環境要素的特點決定的。根據邁克爾·波特的鑽石理論和美、歐、日等國發展實踐,能從根本上激發大量企業進行創新的重大環境要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條件、市場環境、需求水平、產業環境、政府角色。這些要素既影響企業創新,也是決定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創新與經濟發展不能割裂。創新導向階段環境要素的主要特點及其與創新的內在關系是:
①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從各國創新歷程看,在資源、能源、人工、自然環境等初級生產要素相對富裕、寬松的地區或發展時期,企業創新不活躍。而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如資源和能源相對不足、人工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等,往往能逼迫企業走上創新道路。
②健康的市場環境。這是大規模創新活動產生的基礎。創新對市場環境要求主要有四條,首先,有真正的市場主體。企業能基於內外部環境變化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其次,充分、規范的競爭環境。越是競爭充分的行業和地區創新越活躍,壟斷和競爭無序會扼殺創新。再次,公平的發展機會。在「暴利」和「尋租」盛行時代企業很難安心創新;在優待外資、排擠內資的不公平環境下,很難調動本國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第四,完善的法律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財產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③挑剔的需求條件。市場需求是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成熟、挑剔、且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會牽引企業走上持續創新的道路,低層次的需求條件則只能養活創新意識差、技術水平低的企業。
④良好的產業環境。在產業基礎好,產業規模較大、產業組織合理,有上下游層層加壓、相互提升的產業集群,有發達的科研院所、服務商等各類相關支持性機構聚集的產業環境下,企業既有創新動力,也有條件,因此創新活躍;相反,在惡劣的產業環境下,企業不願創新。
⑤正確的政府角色。創新風險過大會嚇跑企業,政府幹預過多則會扼殺企業創新激情。
中國正處在由要素和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向創新導向階段轉型時期。目前離創新導向型環境還有相當距離。一方面,要素環境的轉型在不同程度地向企業傳遞創新的壓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環境轉型還遠未完成,國家有關政策也未調整到位,從而決定了大量企業必然缺少創新的動力和激情。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必須建立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同時,環境轉型的長期性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大規模創新局面的形成也將是一個長期、艱苦過程。忽視要素環境對創新的根本性影響、急於求成、表面文章等做法都是與創新規律相違背的。
中國現階段要素環境的主要特點及其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①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壓力機制尚未形成,生產要素壓力沒有及時、充分傳遞到企業身上。中國的要素環境實際上已不寬松,能源、礦產、資金、土地、勞動力、環保等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由於歷史原因和政府出於保護企業的考慮,一些重要生產要素的價格被長期扭曲、壓低,要素價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企業既然能較容易地獲得低廉生產要素,便沒有足夠動力去改變靠消耗資源、追求低成本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既然走老路仍能活下去甚至還活得不錯,誰也不願去冒創新的風險。
②缺乏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由於企業改革不到位,在所有權實質性缺位、幹部任用非市場化情況下,多數國有企業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企業高管人員為迎合政府偏好和迫於短期業績壓力,大多不會選擇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且往往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創新道路。一些行業競爭過度和一些行業由於壟斷而競爭不足,限制了競爭刺激和逼迫企業創新的作用。法制環境不完善,如財產保護不到位,投資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技術創新這樣的長期投資還有一定擔憂;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使創新產品、技術、專利等得不到有效保護,企業不敢創新。
③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乏力。國內低層次需求過大、缺少作為主流的挑剔型客戶群、消費升級慢、政府需求側管理政策不到位、全社會鼓勵創新的消費文化缺失等,嚴重製約了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作用。
④產業環境總體有所改善,但刺激和拉動創新的效應卻不明顯。目前在全國很多地區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產業集群,但由於產業集群內低水平重復嚴重和低端企業過多、有系統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過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等原因,多數產業集群還沒有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競爭壓力層層下傳的集群創新機制。同時,一些產業集中度低、產業低端惡性競爭嚴重、國家一些產業政策存在偏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創新的激情。
⑤政府在創新活動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企業創新。政府越位表現為對企業行政干預仍過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創新中違反創新規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甚至給企業下達創新任務、由政府確定創新項目等做法,對企業創新造成極大傷害。政府越位可能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將本應由市場驅動的創新活動扭曲為政府主導的創新。政府缺位表現為在一些重大領域的技術創新中政府未能有效分擔相應風險,未能給本國企業提供足夠的創新機會,未能提供完善的基礎研發、教育、金融等基礎性環境。
三、解決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的政策建議
讓企業有創新動力沒有捷徑可走,不是出幾項政策、加大些投入、宣傳動員就能解決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關鍵是建立能逼迫和吸引企業持續創新的國家環境。這種環境的形成過程也是大規模創新出現的過程。應按照自主創新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各類環境要素政策相協調的原則,下決心理順和調整要素政策。
1、加快推進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形成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倒逼機制。由於能源、資源、人工、環境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巨大壓力遲早要釋放,我們必須通過調整要素政策將這種壓力釋放的過程變成逼迫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應放任壓力釋放從而大面積削弱國內企業競爭力或用政府力量阻止其向企業傳遞。要素政策調整的重點是逐步實現能源、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使之能充分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要素政策調整的結果是形成相對不利,但又不會一下子使企業陷入困境的生產要素環境和相應的逼迫機制。同時也應當看到,相對不利的要素環境是雙刃劍,必然有一些習慣了過「寬松」日子的企業會因此過早陷入困境,經濟發展速度也可能放慢,社會就業壓力會階段性加大等。這對政策制定、推出時機、相關配套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須對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要有充分估計。
2、完善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要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提高競爭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競爭環境,強化競爭對創新的壓力和推動力。加大財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企業創新熱情,讓企業敢於創新。
3、深化企業改革,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現在國有企業改革還不到位。要讓國有企業有內在創新動力,就必須改革現有國有企業的業績考核制度和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與任用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監督權(行權機構如國家審計署、財政部等)、出資人所有權(行權機構是真正意義上的出資人代表)和運營權(行權機構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相對分開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
4、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形成拉動企業創新的需求牽引機制。從需求側研究和制定有關政策以拉動企業創新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們要改變多年來重廠商側輕需求側管理的做法,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如利用法律、行政、標准等手段提高需求標准,拉動產品或產業升級。改革政府采購的體制和機制,擴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用,特別是要動用重大工程項目招標、重大技術采購等國家資源,為國內企業提供重大工程實踐機會和創新產品的市場出口。
5、進一步改善產業環境,發展、提升產業集群,形成集群創新機制。要大力培育有技術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國內產業並購、重組、聯合。進一步規范產業秩序,減少惡性競爭。
6、正確政府定位,實現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政府是創新環境建設主體,企業是自主創新主體。政府應努力克服創新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致力於激發企業創新熱情、提供有利企業創新的條件、承擔企業不能承擔的創新風險這三大任務。對政府不能幹或干不好的事情,要堅決交給企業或協會、中介等組織。
4、如何激發科技人員持久的創新動力
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應該讓科技人員應該「名利雙收」。科技人員為社會創造了財富,促進了經濟發展,榮譽加身是對他們的精神褒獎,上有國家科技進步獎,下有各類科技表彰,營造尊重知識,重視科技,珍惜人才的氛圍,給科技人員以「名」,有利於提高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但僅僅止步於「名」是不夠的,還要給予「利」。科技人員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財富,就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合理合法富起來」,必要的物質激勵給科技人員提供了生活保障,也能激發創新者的內在動力,讓他們耐得住寂寞,也能守得住繁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兩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強。一方面全社會應該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重視科技創造,重視科技人員;另一方面應該改革創新收益分配機制,落實科技創新獎勵政策,支持科技人員科技創新,創業致富。
5、什麼是技術創新?它有哪些機制
技術創新機制是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得以不斷展開和解決的一系列動力、規則、程序和制度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由為技術創新項目進行方案設計、融資和投資的運行機制,協調多方力量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協作機制,對技術創新項目進行風險控制、對創新人員進行有效激勵以保證項目成功實施的保障機制,以及對技術創新效果進行績效考核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基本機制以及上述每個機制的眾多子機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的。
技術創新機制實質上就是技術創新人員獲得的收入與其做出貢獻的一致性,即允許任何一個人為了多獲得收入而設法多做出貢獻,多做了貢獻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激發他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術創新機制的內涵有兩個要點:
1.收入與貢獻應當相對稱
貢獻越大則收入越高,收高就應當有較大的貢獻。收入與貢獻
掛鉤,促使人們提高努力程度,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體現公平、公平的原則。收入與貢獻相對稱,會促使人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工作能力。
2.技術創新利益機制應當讓絕大多數人受益
如果技術創新機制只能讓少數人受益,而大多數人成為該機制的局外人,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任何人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有施展才華的舞台。
6、產品創新的動力機制
<
7、如何提高大企業的創新動力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當務之急。近年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迅速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工程,綜合運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一是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特別是與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強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使企業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優惠,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好政策實施的評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蹤研究和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健全和完善政策體系。
二是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更多地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面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建設一批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管理和開拓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大對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企業發展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三是加強企業研發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支持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類人才的培訓,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鼓勵企業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利用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搭建科技人員與企業雙向選擇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從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派一批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特別是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帶產品進入企業推廣應用。鼓勵科技人員直接創辦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創業。
8、技術創新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到2002年底,北京市工業系統共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6家,其中國家級21家,市級65家。2002年對66個技術中心統計,企業銷售收入1731 億元,技術開發資金55.3億元,技術開發占銷售收入的比例3.19%,新產品銷售收入734億元,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42.4%,技術開發項目數2308項,獲批專利數達372項,均比2001年有較大幅度提高。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的作用。2002 年共受理並組織新技術、新產品鑒定工作32項,全部通過鑒定。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學、公正的項目評審體系,編寫了《北京市工業技術創新項目評審工作手冊》和《北京市工業技術創新項目評審專家管理暫行辦法》,為市經委篩選、決策立項提供了科學依據。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強北京技術創新網路服務體系建設。開通了北京市經委科技處項目管理系統,實行網上辦公。該網站全面結合市經委工作,全面實現新技術、新產品鑒定,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國家級新產品項目,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等項目申報的網上申報和處理。利用現代辦公手段,推進了電子政務的開展,提高了辦事效率。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設計
摘 要:建立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保證.文章建立了由創新動力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支撐機制和運行機制有機構成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文章將技術創新主體從"企業"深化到企業中的"人",將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動機轉化為人的行為動機,把技術創新主體劃分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公司、部門和個人三個層次,並由此構造了技術創新動力的三級傳遞系統.將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與企業的基本管理職能、特別企業目標管理體系相聯系,把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管理納入企業日常管理活動,以確保企業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體系; 激勵機制
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關於企業技術
創新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省委「八八戰略」,推進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提高我省經濟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推動浙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就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省形成了一批產業和區域明顯的化纖及面料、皮革及製品、五金製品、品牌服裝、化學原料葯、高低壓電器、電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產業,構成了製造業基地的產業基礎,但這些產業大都是傳統產業,產業層次和附加值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同時,我省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這一特點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急需開展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提升我省產業水平。
(二) 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浙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面對當前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產業結構面臨重大挑戰。與此同時,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對經濟影響日益增大。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已構成硬約束。這些矛盾和現實嚴重阻礙了企業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只有依靠企業技術創新,進一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企業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繁榮。
二、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內容
(三)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為主要目標,堅持企業主體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相結合,重點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結合,以完善創新投入、運行和激勵機制為重點,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是以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由企業、政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術中介機構等構成,以促進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和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目標是,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並實現產業化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系統。其主要載體是企業技術中心、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和產學研聯合創新服務平台。
二、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
(五)建立和完善適應我省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大大增加,部分企業技術和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體系完善、機制健全、自主創新能力強、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
----技術中心建設。到2010年,培育20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30家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 600家省級技術中心。形成一批接近國際水平或國內一流水平的企業、行業或區域研發基地。重點企業普遍建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
----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到2010年,每年組織攻關關鍵或共性技術10項,實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技術創新項目100項,省級新產品1000項。使戰略產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在自主創新上取得實效。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主導產品。
----技術進步貢獻水平。全省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年增長達15%以上,到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例達到40%以上。專職研發人員占職工比例達10%以上。
----自主品牌培育。推進企業每年參與制訂一批國家或行業標准,重點企業採用國際先進標准或國際同類水平的其他標准比例不低於50%。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專利的品牌產品。
三、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
(六)企業技術中心。重點是在現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指導和提高上下功夫,加大扶持力度,實現動態管理,重視質量提高和產出水平,突出技術中心在企業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七)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重點是進一步增強功能建設,著力培育其信息集聚與擴散的功能;共性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功能;技術服務與咨詢的功能;人才交流與培訓的功能。
(八)產學研的聯合創新服務平台。開展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合作交流活動。針對行業特點,提出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難題,組織聯合攻關。重點是抓好一批產學研示範企業的培育和成果轉化項目,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促進其發揮引導和示範作用。
(九)技術創新機制建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發揮市場機制對科技資源配置作用,加大政府的引導力度,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投入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
四、加快企業創新體系建設的政策與措施
(十)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創新環境。將企業技術創新條例納入省立法規劃並適時出台。通過立法,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進行統一規劃,確定指導思想、戰略目標,規范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中介等各方行為和責任,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法律支持。
(十一)轉變政府職能,充分運用政策手段,引導全社會重視企業技術創新工作。要按照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要求,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務。應用現代信息手段,定期發布產業政策、技術創新指南。充分調動產學研各方面的創新活力。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創新能力項目建設、產學研聯合以及創新成果轉化等。各地也應制定相應政策,加大對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引導、扶持力度。
(十二)加強產學研聯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重點支持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設立專業研發機構,或通過聯營、投資、參股、控股、兼並等方式實現與院校的聯合。每年扶持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並促進其成果轉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共建技術中心,進行技術創新合作和交流。
(十三)加強重點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每年選取30家左右省級優秀企業技術中心,優先享受政府專項資金。定期公布企業創新項目投資指南,吸引研究單位、外資、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參與我省企業技術創新建設。通過實施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專項,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促進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能力建設和提高。
(十四)推動行業或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加大對應用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真正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按照「十一五」技術創新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選擇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項目,公開招標攻關。鼓勵建立以咨詢、檢測、培訓和研究開發等各種形式的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發揮集成優勢,鼓勵中心跟蹤和參與國家在科技和產業領域的重大攻關項目,使其成為承擔國家和省重大技術創新項目的主體。鼓勵大企業技術中心拓展為行業服務的職能,並積極引導其向行業技術中心發展。
(十五)推進技術標准和知識產權戰略。引導企業將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的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及檢測方法納入國家和國際標准,掌握技術和經濟競爭的主動權。從專利、技術標准等角度出發,支持一批在戰略或關鍵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把自主研發形成的專利技術,實施對外專利許可或專利權轉讓,使專利技術產業化。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准,對參與國際標准制定和發起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的企業,予以重點支持。與有關部門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推動我省專利、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等建設。
(十六)完善考核監督激勵機制。完善企業技術中心績效評價體系。把研發投入、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預算機制、科技人員培養使用和創新成效等作為評價主要內容。系統科學地設計評價指標、統計口徑、評價程序、評價方法,對技術中心企業實行動態的管理,使之更符合技術創新體系的發展要求,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政府引導型資金的績效評估,確實把有限的資金用足用好。每年對省級優秀新產品、優秀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優秀企業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使之帶動全社會重視企業技術創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