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創新體系
1、商品流通環節能創造利潤嗎
商品流通環節是指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過程中所經歷的交易行為。一次交換行為就構成一個流通環節。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每經歷一道流通環節,就要進行一次交換。分析流通環節,就是分析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所經過的交換(轉手)的次數。可見,所經過交換的次數越少,流通環節就越少,越簡化;反之,流通環節就越繁雜。通過轉手交換,可獲得利潤!
2、如何加快內貿流通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省各級政府各部門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把創新驅動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轉變思路、創新舉措、統籌推進。創新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我們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要任務,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增創新優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動力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努力建設創新型省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質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當前重點是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加快培育新動能又要提升傳統動能,既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把供給側作為主攻方向又要做好需求側管理,從我省實際出發, 解決好「去什麼、怎麼去」「降什麼、怎麼降」「補什麼、怎麼補」的問題。要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職能轉變、政策支持、人才保障以及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等入手
3、國內外設計現狀相關問題或進行比較,可從創新,傳統與現代等角度切入闡述?
2008年以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區域合作將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指導下,在改革試驗區示範下繼續推進。從四個區域來看,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向基礎設施傾斜的背景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可能會繼續超過東部地區。
建議建立區域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控制機制,著力解決區域公共服務差距,盡快細化差異化區域政策,將城鄉一體化與城市經濟圈相結合。
2008年以來,中央政府制定並出台了許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將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享受中部老工業基地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中央縣243年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更全面的改革試點地區批准,發布」行動「十一五」規劃編制的主要功能區域規劃等等。
通過政府引導,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過程中,區域經濟布局合理,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區域經濟相對差距縮小。
一、2008年區域發展新特點:
1、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一定變化
2008年前三季度,中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均超過東部地區,改變了東部地區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地區的局面。與其他地區相比,沿海地區增長的放緩幅度更大。當然,其他地區的大部分經濟增長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但降幅相對較小。
在經濟增長和工業產值增長的重要位置上,2008年11月1日,除青海、天津、陝西、新疆四地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外,其他地區的增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海南省降幅最大達到29.4%。從區域看,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廣東、北京經濟增速大幅下降,與全國平均增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2、區域合作和布局不斷深化:
環渤海地區在交通、物流、環保、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並積極落實《京津科技合作協議》和《京津城市流通框架協議》將共同打造京津核心,環渤海中部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和區域流通一體化體系。
9月7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合作」。對於今後長三角向中西部地區不斷擴大的要求。在長江三角洲的城市,包括土地政策、戶籍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農村金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全面的城鄉管理試驗正在悄然進行。
9月27日,「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總體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將武漢建設成為一個城市圈。
全國宜居生態城市圈,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業生產基地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並成為沿海三大城市群,它是一個響應周邊城市群的動態區域經濟中心。在此之前,中國已經設立了幾個特區或試驗區,在東西南北形成了一場大的改革試驗檢查區域布局。
(3)流通創新體系擴展資料:
地區差異仍然很大,尤其是在公共服務方面
近年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市場化程度等方面的差距不斷擴大,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根據地方統計數據分析,近年來,人均GDP的相對差距在逐漸縮小,但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在拉大。
影響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兩個基本因素
影響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但是,從區域發展格局來看,我們認為有兩個因素影響更大,一個是區域政策,另一個是產業轉移趨勢。
1、區域政策從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轉向更加註重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國當前的區域發展戰略包括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近年來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細化和調整,實現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由區劃向功能型協調發展的轉變。
為此,設立了幾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制定了不同的戰略目標、職能和任務。目前,現有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這表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陸、由開放向城鄉結合、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
2、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作用不能太大。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產業轉移是一個自然過程。有效配置資源,開發市場,有選擇地將土地、資源、勞動力、運輸等成本敏感的生產加工環節轉移到成本相對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過程。
近年來,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的方面,土地成本正在消失,結合節能減排和新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政策,促進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反向傳播「成本」迫使東部地區實現產業升級,促進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對於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來說,產業轉移可以幫助他們擺脫成本上升的「瓶頸」,集中資金進行產業升級,也可以幫助他們利用中西部市場的繁榮,增強競爭力。但許多沿海企業到內陸企業往往遇到供應鏈不匹配的問題。
毫無疑問,雖然很多企業希望獲得優惠政策,但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關注當地是否有配套能力,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來逐步積累。一些東部沿海地區對產業轉移中的「產業空心化」現象表示擔憂。在普遍強調經濟增長的背景下,「攔水」現象時有發生,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判斷。
在國際環境惡劣和國內經濟調整的背景下,2009年各地區經濟增長率普遍下降。在保持增長、促進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前提下,結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我們對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做出如下判斷:
1、創意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逐漸發揮著重要作用
創意產業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業。其核心生產要素是人、信息和知識,特別是文化、技術等無形資產。數據顯示,全球創意產業日創收高達220億美元,並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
近年來。創意產業在我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天津創意,成渝想法走廊。長江三角洲,珠江創意產業集群的研究和發展都市圈等等一系列的創意產業集群,也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創意產業園區和增長,如北京的798藝術區,剛果民主共和國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沒有。
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八橋」、杭州創意「西湖谷」、長沙動漫產業「藍貓」等,已成為著名的文化產業旅遊品牌、城市文化品位名片的體現。它已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城市軟實力、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針對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區域經濟,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形成更明顯的特徵,可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創意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
2009年,在外部環境不好,在國內經濟轉型的條件下,創意產業將逐步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4、如何發展第三物流
發展第三方物流:
一、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一)依託交通樞紐、生產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構建全國骨幹流通網路,建設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商貿中心、專業市場以及全國性和區域性配送中心。(商務部、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農業部、供銷合作總社。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二)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向現貨轉型,增加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商務部、證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優化城市流通網路布局,有序推進貿易中心城市和商業街建設,支持特色商業適度集聚,鼓勵便利店、中小綜合超市等發展,構建便利消費、便民生活服務體系。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經營網路,增加農村商業網點,拓展網點功能,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營銷服務水平。支持流通企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營銷網路,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渠道。(商務部、農業部、工商總局、供銷合作總社)
(四)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加強城際配送、城市配送、農村配送的有效銜接,推廣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規范貨物裝卸場站建設和作業標准。(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建設完整先進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健全舊貨流通網路,促進循環消費。(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供銷合作總社)
二、積極創新流通方式
(六)大力推廣並優化供應鏈管理,鼓勵流通企業拓展設計、展示、配送、分銷、回收等業務。(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普及和深化電子商務應用,完善認證、支付等支撐體系,鼓勵流通企業建立或依託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展網上交易。創新網路銷售模式,發展電話購物、網上購物、電視購物等網路商品與服務交易。(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統籌農產品集散地、銷地、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構建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流通鏈條,積極推廣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以及農產品展銷中心、直銷店等產銷銜接方式,在大中城市探索採用流動售賣車。(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農業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鼓勵商業企業采購和銷售綠色產品,促進節能環保產品消費,支持發展信用消費。(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圍繞節能環保、流通設施、流通信息化等關鍵領域,大力推進流通標准應用。推動商品條碼在流通領域的廣泛應用,健全全國統一的物品編碼體系。(質檢總局、商務部)
三、提高保障市場供應能力
(十一)支持建設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菜市場、社區菜店、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儲備設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等,發揮公益性流通設施在滿足消費需求、保障市場穩定、提高應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農業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完善中央與地方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優化儲備品種和區域結構,適當擴大肉類、食糖、邊銷茶和地方儲備中的小包裝糧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儲備規模。(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財政部、糧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強化市場運行分析和預測預警,增強市場調控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加強市場應急調控骨幹企業隊伍建設,提高迅速集散應急商品能力,綜合運用信息引導、區域調劑、收儲投放、進出口等手段保障市場供求基本平衡。(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農業部、財政部、糧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
(十四)將信息化建設作為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戰略任務,加強規劃和引導,推動營銷網、物流網、信息網的有機融合。鼓勵流通領域信息技術的研發和集成創新,加快推廣物聯網、互聯網、雲計算、全球定位系統、移動通信、地理信息系統、電子標簽等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糧食局)
(十五)推進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各類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糧食局)
(十六)支持流通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倉儲、采購、運輸、訂單等環節的科學管理水平。鼓勵流通企業與供應商、信息服務商加強合作,支持開發和推廣適用於中小流通企業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
(十七)加強流通領域信息安全保障。(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
五、培育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
(十八)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支持有實力的流通企業跨行業、跨地區兼並重組。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健全中小流通企業服務體系,扶持發展一批專業服務機構,為中小流通企業提供融資、市場開拓、科技應用和管理咨詢等服務。(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
(十九)鼓勵發展直營連鎖和特許連鎖,支持流通企業跨區域拓展連鎖經營網路。(商務部、供銷合作總社)
(二十)積極推進批發市場建設改造和運營模式創新,增強商品吞吐能力和價格發現功能。推動零售企業轉變營銷方式,提高自營比重。(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支持流通企業建設現代物流中心,積極發展統一配送。(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流通品牌創新發展。(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
六、大力規范市場秩序
(二十三)加強對關系國計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形成覆蓋准入、監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機制。(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食品葯品監管總局、糧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充分利用社會檢測資源,建立涉及人身健康與安全的商品檢驗制度。加大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檢查力度,改進監管手段和檢驗檢測技術條件。細化部門職責分工,堵塞監管漏洞。(質檢總局、工商總局、商務部、公安部、糧食局)
(二十五)建立健全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酒類、中葯材、農資等商品流通追溯體系。(商務部、農業部、供銷合作總社)
(二十六)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商業欺詐和商業賄賂等違法行為。加強網路商品交易的監督管理。規范零售商、供應商交易行為,建立平等和諧的零供關系。(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
(二十七)加快商業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信息採集、利用、查詢、披露等制度,推動行業管理部門、執法監管部門、行業組織和徵信機構、金融監管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共享。(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
七、深化流通領域改革開放
(二十八)建立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協調高效的流通管理體制,健全部門協作機制,強化政策制定、執行與監督相互銜接,提高管理效能。加快流通管理部門職能轉變,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加強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大流通、大市場建設。(商務部、發展改革委、糧食局)
(二十九)消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嚴禁阻礙、限制外地商品、服務和經營者進入本地市場。(商務部、稅務總局會同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等部門負責)
(三十)嚴厲查處經營者通過壟斷協議等方式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一)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流通領域,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商務部、發展改革委)
(三十二)進一步提高流通產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引進現代物流和信息技術帶動傳統流通產業升級改造。支持有條件的流通企業「走出去」,通過新建、並購、參股、增資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銷中心、展示中心等營銷網路和物流服務網路。(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三)積極培育國內商品市場的對外貿易功能,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商務部牽頭)
八、制定完善流通網路規劃
(三十四)制定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做好各層級、各區域之間規劃銜接。(商務部牽頭)
(三十五)科學編制商業網點規劃,確定商業網點發展建設需求,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鎮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小城鎮建設規劃。各地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商業網點建設需求,做好與商業網點規劃的相互銜接。完善社區商業網點配置,新建社區(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區、棚戶區改造和舊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築面積的比例不得低於10%。嚴格社區商業網點用途監管,不得隨意改變必備商業網點的用途和性質,拆遷改建時應保證其基本服務功能不缺失。各地可根據實際發布商業網點建設指導目錄,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
九、加大流通業用地支持力度
(三十六)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流通業建設項目用地標准,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土地供應計劃中統籌安排流通業各類用地。鼓勵利用舊廠房、閑置倉庫等建設符合規劃的流通設施,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或租賃的,經批准可採取協議方式供應。鼓勵各地以租賃方式供應流通業用地。支持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流通業。依法加強流通業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義圈佔土地,防止土地閑置浪費。(國土資源部、商務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農業部)
(三十七)制定政府鼓勵的流通設施目錄,對納入目錄的項目用地予以支持。(商務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
十、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
(三十八)積極發揮中央政府相關投資的促進作用,完善促進消費的財政政策,擴大流通促進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公益性流通設施、農產品和農村流通體系、流通信息化建設,以及家政和餐飲等生活服務業、中小流通企業發展、綠色流通、擴大消費等。(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九)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流通產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開展動產、倉單、商鋪經營權、租賃權等質押融資。改進信貸管理,發展融資租賃、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商業保理等業務。充分發揮典當等行業對中小和微型企業融資的補充作用。拓寬流通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型流通企業上市融資、設立財務公司及發行公司(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改進消費信貸業務管理方式,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人民銀行、銀監會、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證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減輕流通產業稅收負擔
(四十)在一定期限內免徵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將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有條件的鮮活農產品。加快制定和完善促進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建設的稅收政策。完善並落實家政服務企業免徵營業稅政策,促進生活服務業發展。落實總分支機構匯總納稅政策,促進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積極推進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完善流通業稅制。(財政部、稅務總局)
十二、降低流通環節費用
(四十一)抓緊出台降低流通費用綜合性實施方案。優化銀行卡刷卡費率結構,降低總體費用水平,擴大銀行卡使用范圍。加快推進工商用電用水同價。切實規范農產品市場收費、零售商供應商交易收費等流通領域收費行為。(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銀監會、商務部、糧食局)
(四十二)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確保所有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全部免繳車輛通行費,結合實際完善適用品種范圍。(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
(四十三)深入推進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堅決取締各種違規及不合理收費,降低偏高的通行費收費標准。從嚴審批一級及以下公路和獨立橋梁、隧道收費項目。按照逐步有序的原則,加快推進國家確定的西部地區省份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工作進度。(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監察部、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
十三、完善流通領域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
(四十四)推動制定、修改流通領域的法律法規,提升流通立法層級。抓緊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積極推動修改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研究制定典當管理、商業網點管理、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規。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規定。(法制辦、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總局、農業部、質檢總局、糧食局)
(四十五)積極完善流通標准化體系,加大流通標準的制定、實施與宣傳力度。(質檢總局、商務部)
十四、健全統計和監測制度
(四十六)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科學規范的流通統計調查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不斷提高流通統計數據質量和工作水平。加強零售、電子商務、居民服務、生產資料流通等重點流通領域的統計數據開發應用,提高服務宏觀調控和企業發展的能力。(統計局、商務部、發展改革委、糧食局、供銷合作總社)
(四十七)擴大城鄉市場監測體系覆蓋面,優化樣本企業結構,推進信息採集智能化發展,保證數據真實、准確、及時,加快監測信息成果轉化。(商務部、糧食局)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
(四十八)建立由商務部牽頭的全國流通工作部際協調機制,加強對流通工作的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流通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商務部牽頭)
國辦要求加強流通領域信息安全保障
國辦:建立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商品檢驗制度
國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 取締各種違規收費
國辦:禁止以物流中心等名義圈佔土地
國辦:發展第三方物流 促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
5、企業營銷理念創新的幾點思考
企業營銷理念的創新
在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使得企業營銷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在以往經驗上積累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技術都將受到巨大挑戰。無論是市場的領導者還是新加入者,在全新的網路市場上都處於同一起點,每個競爭者都有同等的機會,因此,無論過去多麼輝煌,無論過去默默無聞,每一家企業都必須在營銷理念、營銷方式、營銷策略、營銷手段上進行相應的變革與創新,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才能獲得持續的生存和發展。
一、營銷理念創新:不斷追求顧客價值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營銷理念註定只能以消費者為中心,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但是,在不同歷史階段,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核心需求,往往是不相同的,因而,營銷理念的內涵也應隨之變化。目前,國內消費者已經完成了由「產品購買者」向「需求滿足者」的歷史轉變,到信息時代,消費者又由「需求滿足者」向「價值創造者」轉變,構築信息時代的營銷理念,自然應該以這一轉變為基本的出發點。
傳統營銷管理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是廠商理論,即企業利潤最大化,實際的決策過程是市場調研——營銷——戰略——營銷策略——反向營銷控制這樣一個單向的鏈;沒有把顧客整合到整個營銷決策過程中去,它是將廠商利潤凌駕於滿足消費者之上。傳統經濟體系中的消費者,只能以購買企業生產的產品的方式,來實現需求的滿足,盡管這一產品是經過廠家市場調查後開發的,但並不是對每一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的設計,因而消費者的這種滿足,只是一種約束條件下的滿足。
在信息時代,消費者掌握選擇的主動權。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以低廉的費用,與網路空間中的任何一個企業進行雙向、全面的信息溝通。這是傳統經濟體系所無法涉及的。消費者不是在企業能夠生產的產品和勞務中作出取捨,恰洽相反,企業應該生產經營什麼產品,是以消費者的選擇為取捨。消費者有足夠的便利條件,將他們對人生、世界的認知,情緒與情感的體驗,以及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融入對產品、購買行為以及消費方式的選擇中。在虛擬的網路世界,消費者不是在購買產品,甚至也不只是純粹的謀求需求的滿足。在一個允許充分展現自我的時代,消費者已經把購買視為體現自己的價值准則、實現價值追求的重要途徑。因而面對信息時代的「價值追求者」,籠統意義上的滿足需求,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立足於顧客價值這一中心,幫助他們實現其價值追求,企業才能有效地迎合顧客千差萬別的需求,最終求得企業自身的發展。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路即時互動的特點使顧客參與到營銷管理的全過程成為可能,這就迫使企業必須真正貫徹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現代營銷思想,將顧客整合到營銷過程中來。為此,企業就必須將顧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同等的位置,以追求顧客價值實現為出發點,形成信息時代企業營銷的整合模式。在這一模式下,通過企業和顧客的不斷交流,清楚地了解每個顧客的個性化4C(顧客的需求和期望,顧客的費用,顧客購買的方便性,顧客與企業的溝通勘)需求後,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相應的使企業利潤最大化的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策略決策。
二、營銷方式創新:關系營銷的倔起
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一種被稱為關系營銷的概念正逐漸稱為營銷新熱點。根據瑞典營銷學者的觀點,所謂關系營銷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建立、維護和鞏固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成熟交換及履行承諾為主要方式,使企業的營銷目標在與各方的協調關系中得到實現。關系營銷理論是建立在系統論的基礎之上,系統論的觀點是:系統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對於每個系統來說,它必定從屬於一個更高級的系統,即與一定的環境發生聯系。一方面,系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要適應環境;另一方面,系統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反映性,能反作用於環境,改造環境。僅就單個企業而言,中間商、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政府及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者共同構成了影響和制約企業的外部社會經濟環境,企業不但要適應外部環境,而且還應不斷地改善外部環境。根據這一理論,關系營銷將營銷視為一種關系、網路相互動行為,並由此導出結論:驅動市場的不僅是競爭,更是合作。
合作意味著所有團體都要積極地承擔責任並使關系和網路發揮功能。在此理念下,營銷市場上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於營銷和銷售部的努力,而更需要整個組織的緊密結合,以及與外部相關機構所建立的長期的合作關系。在關系營銷中,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乃至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都通過無往不至的網路和企業緊密相聯,這種格局模糊了企業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界限,使企業能更好地溶入自己為之服務的社會中。
在前信息時代,人們給予競爭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合作。因為就一個企業而言,可供運用的資源有限,活動的市場空間有限,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只能進行有限的信息溝通,能夠為各企業分享的利益也是有限的。前信息時代缺乏充分分享資源、信息和利益的機制。撇開超經濟力量的影響,企業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競爭因素,以謀取相對有利的市場地位。攻擊性廣告、競爭性定位、對消費者的信息封鎖,諸如此類的競爭行為,都源於此。
而在信息時代,網路的無限空間充分突出了合作的重大意義。網路使得任何企業可以在全球開展業務活動,但任何企業僅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實現這一交易功能的。如果沒有高效的物流通道,不充分藉助企業外部的力量和資源,企業不可能將產品直接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消費者手中,交易也就根本無法實現。信息時代,一個企業通常只執行具優勢的職能,非優勢的職能則交由其它企業負責。既然企業只執行優勢的職能,非優勢的職能由別的企業負責,那麼企業就必須通過外部合作的方式,擁有為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職能,並在此基礎上,最終實現對各項職能的有效整合。
信息時代的關系營銷還體現在企業內部之間的合作以及與外部各有關機構的合作上。傳統的企業營銷各環節原先由不同部門和人員負責,這種分工固然能減少重復勞動帶來的資源浪費,但同時增加了部門之間信息的傳遞和協調成本。對大型企業而言,這種成本是十分高昂的。然而,網路使分工和合作得以有效結合,可以將市場調研——產品設計與生產——價格變動——銷售——服務融為一體,營銷各職能、營銷和其它部門之間能保持持久的合作,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營銷的功能。
三、營銷策略創新:4P新整合
1.產品策略: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滿足
傳統營銷中,企業在通過市場調查後,便根據統計結果中出現頻數最高的需求特徵來設計、生產產品,最終將產品通過廣泛的銷售渠道推向各個細分市場。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企業無法了解也無法滿足顧客的獨特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傳統消費者的需求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沒有形成或意識到自身的個性需求。然而在信息時代,企業所面對的消費者與傳統的處於被動商品接受者地位的消費者有本質的區別,他們要求自己在市場中處於主動地位,要求供應商提供給他們個性化的商品,要求企業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來設計、生產產品。由於網路使得消費者不僅可以接受信息,而且可以發出信息,形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充分的雙向信息交流,從而使生產者可以為消費者「度身定做」。
2.價格策略:消費者接受為底線
在前信息時代,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傳統商品市場中,人們活動范圍的局限性及人們對信息了解十分有限,一般僅從有限的媒體中獲得商品信息或自己進行實地搜尋。如果搜尋是沒有成本的,消費者會不斷地搜尋直到他們發現最便宜的價格為止,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在信息溝通有障礙時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消費者的搜尋是有成本的,其搜尋行為也是有限制的,這就使得同一商品的不同價格策略得以存在。在信息時代,由於網路突破了傳統媒介在信息傳播中的時效性、地域范圍和容量上的局限,基本解決了傳統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間存在的非對稱信息問題,消費者可以在網路上漫遊、搜尋,直到最佳價格顯示出來,並據此作出理智的購買決策。因此,多樣化的價格策略在網路上難以實施,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大大增強。因此,要求企業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
3.渠道策略:方便顧客的購買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消費者外出購物的時間越來越少,迫切要求快捷方便的購物方式和服務。在這樣一個交互性的信息時代,企業怎樣才能抓住和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很簡單的一個方法是為他們提供方便使他們保持忠實,而最方便的購物莫過於網上購物了。無庸置疑,網路交易的產生對於企業現有渠道結構將是一大挑戰。互聯網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系,將商品直接展示在顧客面前,回答顧客疑問,並接受顧客訂單。這種直接互動與超越時空的網路購物,無疑是營銷渠道上的革命。每個企業的成功取決於它形成能夠重復購買的忠實顧客群體的能力,顧客往往是因為他們感興趣而回頭,而不願去嘗試培養另外一個供應商。
4.促銷策略:強調雙方的溝通
傳統大眾傳媒的促銷方式如人員推銷、廣告等,其信息流動是單向的,且流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有關物理媒介的空間移動速度,在信息發送與反饋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時滯」。網路的實時性則為企業與顧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溝通方式,幾乎所有傳統的促銷方式都能在網上找到實現的方式。在網路上提供與產品相關的專業知識進一步服務消費者,不但可增加產品的價值,同時也可提升企業形象。網路促銷除了將企業產品的性能、特點、品質以及顧客服務內容充分加以顯示外,更重要的是能以人性化與顧客導向的方式,針對個別需求作出一對一的促銷服務。所有這些活動和目的在於加強企業與消費者的深入溝通。
四、營銷手段創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傳統的營銷手段莫過於在信息媒體上進行大量的廣告轟炸,或配之以名人效應、上門推銷等加強手段,並依賴於層層嚴密的分銷渠道,來贏得消費者的注意力。這些方式,無論是從企業成本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消費者滿意度出發,都存在多種多樣的缺陷,而且,它的營銷成本在今天看來已成為無法負荷的奢侈。在未來,人員營銷、市場調查、廣告促銷、經銷代理等傳統營銷手法,將與網路營銷結合並充分運用網上的各項資源,形成以最低成本投入,獲得最大市場銷售量的新興營銷模式。
網路營銷目前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這是因為它具有傳統營銷所不能比擬的優勢。這個優勢在於能夠將產品說明、促銷、顧客意見調查、廣告、公共關系、顧客服務……等各項營銷活動通過的文字、聲音、圖片及視汛等手段有機整合在一起,進行一對一的溝通,真正達到整合營銷所追求的綜合效果。正因為網路營銷具備諸多的優點,它一出現便對傳統營銷方式構成了強大的沖擊。每一個希望自身業務持續發展的企業都必須重新審視營銷活動的各個方面:從廣告宣傳、銷售策略、合同簽訂、貨物發運、付款方式到售後服務,並考慮將營銷戰略的重點轉移到互聯網上。
當然傳統的企業營銷手段不可能完全被新興營銷手段所替代。而且任何一種創新性營銷,都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期,才能找到真正的市場威力,廣播、電視是如此,網路營銷也是如此。因此,企業在涉足網路營銷時,更重要的是改革現有營銷方式,使之能發揮傳統與現代的綜合優勢。
6、管理咨詢公司在創新體系建設工作中提供的服務有哪些?
我在中大咨詢公司的官網上有查到,在創新體系建設工作中可以提供的服務包括:
一、創新戰略規劃:凝練創新使命,創新戰略的定義不再局限在針對某些特定目標的長期、靜態計劃,而應泛化到一個動態的系統工程,該系統有助於企業競爭力的長期塑造。
二、創新組織架構設計:創新戰略實施與公司創新運營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創新戰略所確定的是方向性問題,組織管理則承擔實施戰略和保障企業創新管理活動順暢的責任。只有把創新組織框架搭建好、團隊組建好,之後資源才能成為"資本"。
三、創新流程再造:創新流程管理可使創新業務活動和資源流通順暢,創新成果順利實現商業化,同時可使創新管理活動存在的各種顯性、隱形的風險得到規避。
四、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是為了實施企業的創新發展戰略,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創新人力資源需求和供給進行預測,制定人才激勵措施以使企業的持續創新得到有效保障。
五、創新路線與創新組合管理:通過產品、創新成熟度、MP-IPD等管理工具,幫助企業明確創新路線,利用X-MIND管理創新組合,並對創新預算作好合理分配。
六、創新培訓體系構建:培訓體系包括培訓項目、培訓運營、培訓資源和培訓制度。成功的創新培訓體系具有支持創新機能的補償作用,提升員工的知識水平、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工作熱情和合作精神,增強企業競爭力。
7、經濟轉型應構建怎樣的體制,機制
1、如何通過深化改革破除路徑依賴
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制,由於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制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得以自我強化。長期沿襲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會提供強化對現存的經濟發展方式選擇的刺激和慣性,使得政府、企業集團容易沿著原有的路徑向既定的經濟目標靠攏。這主要是因為均衡的利益分享機制形成了既得利益格局,傳統發展模式短時期內可以保障現有經濟主體的收入來源,如果沒有新的利益均衡機制,經濟主體不能從產業升級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中獲益;只要傳統模式還有盈利空間,就很容易撿回以前那一套做法,回歸傳統發展模式也就在情理之中。
2、如何促進合理產業組織的形成
產業組織合理化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相互促進、彼此依賴,但是目前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大多是基於產業結構的角度,忽略了產業組織的基礎性作用。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組織不合理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壟斷等市場失靈所致,但是我國產業組織不合理的原因較為復雜。但主要是體制機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既有舊體制慣性的延續,又有新體制不完善的影響。一是企業制度不合理,產業組織結構缺乏充滿活力的微觀主體;二是市場發育滯後,市場機制不健全;三是部門間存在壁壘和保護主義,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改革;四是存在政府的行政性壟斷;五是缺乏有效的產業組織政策。我們認為,最有利技術創新的市場是介於壟斷和完全競爭之間的產業組織結構。因為在壟斷市場上,雖然企業具有技術創新的資金,但創新的動力沒有像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那樣迫切;而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小企業缺乏創新的資金和資本,也很難進行創新。因此,如何構建大小企業合理分布、發揮各自優勢的產業組織,是經濟轉型的基礎要件。
3、如何構建有效的激勵性產業政策
在經濟轉型特別是創新過程中,需要政府激勵性產業政策的支持。但過泛過濫的激勵性產業政策,一方面,會抑制微觀活力,加劇企業對政府的過度依賴,不能從根本上煥發起企業的獨立生存能力和競爭力,妨礙市場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無法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也不利於政府職能轉變,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企業疲於奔命,客觀上鼓勵政策性尋租行為,甚至誘致權力腐敗,並最終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
當前激勵性產業政策存在的問題:一是政策激勵面過寬,導致政策著力點和重點不夠突出。政策觸角幾乎深入到產業經濟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說只要有經濟行為存在的地方就有政府政策的影子。二是功能界限模糊。各種財政手段應有明確的功能與司職范圍,作用於產業發展鏈條的不同階段,形成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政策體系。但在各種財政手段的實際應用與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功能界限模糊、職責范圍不清的情況,特別是在一些財政經常性無償投入與專項資助領域存在著較多交叉重疊資助情況。三是政策實施主體分散,存在著「以權設事、因權造事」問題。四是政策執行標准彈性大,執行手續繁瑣。五是運作模式陳舊,缺乏有效的約束監督機制。無疑,在促進經濟轉型過程中,激勵性政策將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何構建有效、合理的政策體系是未來面臨的問題。
4、如何建立創新體系,促進經濟切實轉型
經濟轉型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創新。目前,我國創新存在的問題:一是自主創新體系尚不完善。多數企業並非創新主體,而科研機構、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使得科研與生產脫節,研究與實際有距離。而且人才、資本、要素市場不完善,使得科技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低。這一事實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轉化。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比例最低也有50%,最高可以達到85%。二是小企業創新難度大。由於銀行作為主流融資渠道對中、小科技企業設置了非常高的門檻,本來應該由風險投資機構履行的扶持中小科技企業發展的職責也沒有履行,因此大量科技創新企業存在十分嚴重的資金短缺現象,一大批原創性技術由於缺乏資金支持而得不到推廣。三是投資的客體素質差。缺少真正的風險企業或創業型科技企業,不少所謂的高科技企業並不屬於開發生產型,而屬於貿易型。四是中介機構落後,信息流通不暢。中介機構(如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還處於發展中階段,行為規范不夠強,服務能力和水平也有限,並且缺乏專為風險投資業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如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技術先進性鑒別機構等。中介服務體系的不完備,不僅增加了風險投資的交易成本和風險等後果,使項目市場、資本市場難以很好地相互溝通和共同發展,還使得創新型行業的信息流通不暢,不能獲取最新技術的信息,不利於創新事業的發展。
因此,如何培育並壯大創新文化,以此促進創新實踐;在組織模式、治理機制、利益分配以及政府作用等方面進行創新,通過產業內在聯系、專業化的分工形成一個創新系統,不同創新主體共同進行產業技術的探索與應用是未來的方向。
二、經濟轉型需要的體制機制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現有觀點,理性的市場主體致力於維持現有產權並追求剩餘權利,而好的制度應保護其對剩餘權利的合理追求,規制不合理追求。企業是最基本的市場主體,企業在內外部制度環境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投入中間品、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並由此獲得收益。制度變數分別從企業層面、市場層面和國家層面來影響企業對中間品、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的投入,包括投入的規模、結構與方式。企業層面、市場層面和國家層面的制度的提供者分別為上下游企業、要素市場和國家公共政策,而各種制度下的最終決策者和受益主體仍是企業。各種層面的制度通過對廣義交易成本的影響,作用於企業的生產效率。一個地區競爭優勢的提升應是建立在最大化節約廣義交易成本的基礎上,因此制度具有重要的影響。
政府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重點要在以下4個方面提供支撐。一是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標准等的制定和實施。既給社會提供產業轉型升級的全面信息,又通過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引導企業自主自動調整升級。二是實行差別化的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等手段的協調配合。對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鼓勵類產業和行業,加大財稅和金融的支持力度。對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徵收消費稅,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三是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大力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推動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四是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培養適合經濟轉型升級需要的各類人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具體需要構建如下方面的機制:
1、目標引導體制
在產業轉型升級中,要採取實際措施提高經濟效率,關鍵在於設定一個明確可行的目標,並配置一套完善的目標引導機制。既要實現經濟穩步發展,又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新型發展目標。引導要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堅持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基本國策,使得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協調。
2、行政力量推動體制
當前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政策支持上沒有形成適當的力度且沒有持續性,已經出台的各種規定沒有約束力的條款,多數是無法律強制性與權威性的規章條款,僅僅依靠指導性的意見、規范性的通知達不到市場應有的效率。需要採取一定的行政甚至法律措施,對具體明確法律強制的責任,要完善明確實施效果界定標準的獎懲措施,對不轉變方式的要有嚴格的懲治手段,對禁止性行為要進行行政手段控制,以協調保證各方主體步伐一致。
3、利益調節體制
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是由高能耗、重污染的生產向低耗能、輕污染的生產轉變,即要有所舍。一方面是提升現有產業效率,構建合理有效的產業體系,即要有所得。這一過程必將影響多方利益,作為利益調節主體的政府要構建稅收、財政、信貸杠桿等利益調節體制。首先,稅收調節。強制性建立強有力的稅收導向機制,節約能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產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抑制資源的浪費和過渡消耗。其次,財政調節。可以通過財政補貼制度進行調節。第三,信貸調節。聯合金融部門,嚴格進行信貸審核把關,不斷更新金融服務項目,根據企業發展方式、產業差異性進行融資產品創新。
4、考察、考核體制
產業轉型升級的障礙中政府的職能缺位、錯位現象、行為方式不規范佔有很大的部分。完善和制定考察、考核體制,消除政府擴張投資的沖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才能增強經濟主體加快轉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首先,要考察、考核政府轉變職能,努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其次,要考察、考核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政府在堅持市場調節經濟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注重已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又要注重打基礎,關注長遠的潛績,通過宏觀調控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發展的成本和風險情況。第三,要考察、考核政府將政府的社會職能與經濟主體職能分開情況,培養經濟主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能力,提高經濟主體的自律水平,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納入社會的多個相關部門,分散管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考核評價指標既要注重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但不可將其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單一指標,又要注重發展的方式、質量、結構、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社會各個組織團體公民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5、創新和科技投入體制
在經濟發展的技術選擇上,圍繞環境保護和降低資源消耗建立技術創新應用體系。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高級化,建立科技創新鼓勵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
6、構建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
一是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二是完善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夠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四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發展環保市場。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
7、法律公正治理機制
這主要涉及到法律法規健全、執行公正並具有效力。相對於經濟發展而言,整體性的法制建設滯後,尤其是司法環節的軟弱、疏漏及其一些領域中的有失公正,不僅使法治環境的健康狀態令人堪憂,而且直接制約產業升級。
8、促進合理的產業組織建設
產業內部結構的高級化是以產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合理化為基礎的,沒有合理的產業組織,不可能實現產業內部結構的高級化,更不可能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合理化。合理的產業組織有利於大企業和小企業在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過程中相互聯系、互相補充,克服大企業有創新能力而無創新動力、小企業有創新活力而無財力支持的缺點,有利於將小企業的創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充分發揮大中小企業的創新優勢。因此,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需要重視產業組織政策,促進產業組織合理化。如果沒有合理的產業組織,產業政策作用機制就會遭到破壞,企業的反應將會扭曲政策的作用,從而不能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