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
1、李蘭娟獲得過祖國給了什麼獎?
1、獲得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由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蘭娟院士領銜,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學、復旦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0年7月17日,李蘭娟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並捐出所得全部獎金300萬元人民幣,用於人才培養和促進科技發展。
其他獎項和榮譽:
1997年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研究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 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1年 重型肝炎腸道微生態變化的研究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 革蘭陰性菌超廣譜β-內醯胺酶及AmpC酶研究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 浙江省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學和防治策略研究 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葯衛生學部)
2006年 生物人工肝用細胞源與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 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7年 感染微生態學建立及應用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10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11年 肝衰竭人工器官替代治療研究 省部級 一等獎
2012年 國家數字衛生關鍵技術和區域示範應用研究 省部級 一等獎
2013年 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4年 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五)
201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4年 中央電視台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2014年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2015年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診治研究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 社會團體 一等獎
2015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 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排名第二)
2016年 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2016年 第九屆談家楨科學獎臨床醫學獎
2020年 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
2020年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李蘭娟(1947年9月13日-),女,浙江紹興人,中國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任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傳染病學重點學科、211建設學科學術帶頭人、浙江省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
她和團隊研發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廣泛用於維持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命,並且因在抗擊SARS、H1N1、H7N9等流行病中發揮的作用而獲得多個國家獎項。其夫為另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
(1)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擴展資料:
生平
李蘭娟原籍蕭山區進化鎮下畈底村。1947年,李蘭娟出生於紹興縣夏履鎮夏履橋村。1960年,她被保送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現紹興第三中學)。
因為家境貧寒,她初中曾有一段時間是輟學在家讀的,一邊幹活養家,一邊自學。中考後,她被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破格錄取。
高中畢業後,李蘭娟在夏履鎮當中學代課教師。在浙江省中醫院學針灸後改做赤腳醫生。1973年作為工農兵學員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療系。
1973年起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醫師、黨支部委員、團委書記,1984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1987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治醫師、黨委副書記,1993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黨委書記、副院長,1996年任浙江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1998年晉升正高職稱,被評為浙一醫院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同年至2008年任浙江省衛生廳黨組書記、廳長。期間主要從事重型肝炎的診治、肝病微生態、人工肝等的研究。
2004年,李蘭娟主編了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2005年3月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為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同年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19新冠肺炎疫情開端時,李蘭娟是第一位提議封鎖武漢市的中國專家,曾三次提請武漢市當地政府和國務院。最終使中央政府採納其建議,並於2020年1月23日實施武漢封城。
2月1日,她和一組來自杭州的醫務工作者前往武漢,幫助抗擊疫情。
2、李蘭娟受到國家級表彰,還有哪些人和她一樣也受到國家級表彰?
李蘭娟受到國家級表彰,還有哪些人和她一樣也受到國家級表彰?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情況下,有很多的突出人物。所以我國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主要是給予在第一批疫情防控,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成果轉換和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這次的創新團隊有三代半導體創新團隊,並且授予李蘭娟等個人創新爭先獎狀。
李蘭娟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40多年。他擅長各類的肝炎,感染性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他表示,在這次新型冠裝病毒當中,年齡差的人更是易感人群。
感染後也更容易發展為重症患者。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大,我們的免疫力出現了缺陷,於是就給病毒可乘之機。所以在平時的時候,應該多加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免疫力。
張伯禮作為堅守在疫情第一線的工程院院士,她指出,中葯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靈魂,在這次抗擊疫情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前只是參加會診,現在變成了建制中葯醫療隊進駐各大醫院。中醫從參與者變為了主力軍。而且在這次疫情防控當中,中西醫結合也成了中國方案的亮點。這也增強了我國振興重要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金黎平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研究員,他長期的從事馬鈴薯的一種科研,他一生都奉獻在扶貧的事業上,他長期為貧困的災區捐獻物資,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吃馬鈴薯變成助力農民致富的金蛋蛋。我國每年種植馬鈴薯大概7500萬畝左右,但是因為品種不佳,產量不高,所以價格低廉。但是馬鈴薯是我國的重要蔬菜,他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他的帶領下,終於培育成了一批新品,他曾經在多個貧困地區開展了實驗田,經過初步的統計,通過培育新品種和應用新技術,使得馬鈴薯的產量平均增加了22.5%,平均每畝增加了542.8元。當地的農民收入得以提高。
獲得國家表彰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都是為這個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國正是通過這種方法,鼓勵人們為社會做出貢獻,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其實我們這個社會向來都不缺勇於付出,甘於奉獻的人。這些人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是我們社會更加和諧。
我國是一個法治的文明的社會,但是這些都有得益於每個人的努力,所以我們要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來奉獻社會,這樣才有利於我國的建設。
3、抗疫李蘭娟得了什麼獎
2020年3月18日: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
2020年5月:第二屆全國創新內爭先獎
2020年7月:浙江首容屆科技大獎
2020年9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2020年9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2020年9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
李蘭娟,女,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3)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擴展資料
李蘭娟獲獎300萬全部捐出
科技大獎為浙江科學技術最高獎,授予浙江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個人、團隊,每年授予數量不超過2項。科技大獎每個獎金達300萬元。
得知科技大獎獎金有300萬元,李蘭娟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計劃把獎金的1/3獎勵團隊,2/3捐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和培養人才。
4、中國20位之父有哪些?
1.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研究開發雜交水稻開發者,也被譽為「世界第一雜交水稻之父」。也是他讓我們不再挨餓。
2.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逝世於2009年10月31日。他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曾獲得「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是他讓我們不再受欺負。
3.於敏——中國氫彈之父

於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河北寧河縣蘆台鎮,逝世於2019年1月16日。畢業於北京大學,核物理學家。對中國核武器發展到國際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後獲得自然科學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他讓我們的技術發展得到認可。
4.錢三強——中國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畢業於清華大學。逝世於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兩彈一星」元勛。曾獲得「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是他不在讓我們被動挨打。
5.孫家棟——中國衛星之父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於遼寧瓦房店市。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他長期領導我國人造衛星事業,是「兩彈一星」「國家最高科技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曾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航天科技事業創新推動者」。是他把我國衛星更上一層樓。
6.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1926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區田墘鎮。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他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製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7.南仁東——中國天眼之父

南仁東(1945年2月)出生於吉林遼源,逝世於2017年7月15日。畢業於清華大學。他是天文學家,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主要研究「射電天體物理」和「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改革先鋒稱號。
8.束星北——中國雷達之父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頭橋鄉,逝世於1983年10月30日。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其畢生致力於中國教育事業與科學研究,為開創中國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貢獻。
9.錢偉長——中國力學之父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出生於江蘇無錫,逝世於2010年7月30日。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0.王大珩——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江蘇吳縣人,逝世於2011年7月21日。畢業於清華大學。他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國防光學工程事業,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
11.盧鶴紱——中國核能之父

盧鶴紱(1914年6月7日)出生於遼寧沈陽,逝世於1997年2月14日。畢業於燕京大學。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公開估算鈾235原子彈和費米型鏈式裂變反應堆的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建立了流體的容變黏滯彈性理論並對經典流體力學基本方程做了多項推廣。
12.王選——中國激光照排之父

王選(1937年2月5日)出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逝世於2006年2月13日。畢業於北京大學。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13.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逝世於1985年6月12日。畢業於金壇縣立初級中學。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
14.錢天白——中國互聯網之父

錢天白(1945年)出生於江蘇無錫,逝世於1998年5月。我們能夠享受到今天網路帶來的方便,實在是應該感謝錢天白教授的付出。是他,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此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國正式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
15.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西關,逝世於1919年4月24日。畢業於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如今能享受四通八達的鐵路運輸,都是詹天佑教授付出得來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16.童第周——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出生於浙江省鄞縣東鄉童家嶴,逝世於1979年3月30日。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
17.饒斌——中國汽車工業之父

饒斌(1913年)出生於吉林,逝世於1987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饒斌原名叫饒鴻熹,中國汽車工業的奠基人。曾任中共吉林市委書記、吉林省委委員、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院長、第一二汽車製造廠黨委書記,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
18.茅以升——中國橋梁之父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出生於江蘇丹徒,逝世於1989年11月12日。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康乃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曾主持修建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
19.梁思成——中國當代建築之父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於日本東京,廣東新會人,逝世於1972年1月9日。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20.劉廣志——中國鑽探之父

劉廣志(1923年3月11日)出生於北京,逝世於2014年11月19日。畢業於焦作工學院。探礦工程專家,新中國地質部門探礦工程奠基人,是我國涉足石油、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鑽探、掘進工程專家,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5、張文宏等人入選抗疫先進個人,國家對此還有什麼獎勵?
國家對張文宏的獎勵是,在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譽稱號。
張文宏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先後在香港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學微生物系從事訪問學者以及博士後工作;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被選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2017年獲得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張文宏長期從事感染病與肝病專業的臨床研究。
2020年2月,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譽稱號。9月8日,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9月10日,榮獲2020年「最美教師」稱號。
(5)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擴展資料:
張文宏率領的華山醫院感染科蜚聲海內外,他們站在了病原學研究國際競爭的前沿。造福人類,護佑安全,是他的使命擔當,也是宏圖大願。腳踏實地,做一名充滿仁愛之心和掌握先進技術的良醫,是張文宏矢志不渝的初心。
2020年1月31日,張文宏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時表示,疫情來了,堅守崗位是醫生的職責所在。「我們派駐黨員醫生上抗疫前線支援,不打招呼,直接報名,沒有討價還價。」。
「沒什麼好說的,入黨的時候每個人都宣誓了,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張文宏說,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是醫生的職責,更是共產黨員的承諾。面對記者采訪說的這些話,使他成為網民心中的「硬核」醫生。
6、脫貧攻堅十佳感動人物事跡是什麼?
脫貧攻堅十佳感動人物事跡是:
1、毛相林,男,漢族,1959年1月生。他立志改變全村貧窮閉塞的「宿命」,1997年起帶領鄉親以「愚公移山」的決心和毅力,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千米長的「絕壁天路」。
路修通後,他又帶頭引路、誓拔窮根,因地制宜,歷時15年,帶領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士氣,讓鄉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撓、苦幹實干,鑄就了「下庄精神」。曾獲「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2、白晶瑩,女,蒙古族,1963年4月生。
她積極推動蒙古族刺綉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籌劃建立國內最大的蒙古族刺綉扶貧車間等,無償設計製作出1072件刺綉產品和7000餘張刺綉圖案,免費提供給廣大綉工及返鄉就業大學生使用。
形成了「企業+協會+基地+農牧戶」的產業運營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綉產業的組織架構,共帶動科爾沁右翼中旗2.6萬名婦女參與蒙古族刺綉產業,帶領貧困地區農牧民婦女開拓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3、劉虎,男,漢族,1974年7月生。曾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脫貧攻堅創新獎」。
2016年11月任職以來,為實現貧困人口飲水安全保障目標,解決當地各族群眾因水致病、因病致貧的問題,他帶領團隊找水源、探路線、定方案、劃標段。
在發現身不好的情況下,仍堅持奮戰在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一線。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並投入使用,47萬各族群眾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徹底告別飲用苦鹹水的歷史。
4、李玉,男,漢族,1944年1月生。他是「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是國內「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專家+示範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
2012年以來,率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地區,每年280餘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貴州、雲南、陝西等地傳授種植技術。
推動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幫扶800餘個村、3.5萬余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榮譽。
5、張小娟(2019年10月不幸殉職),女,藏族,1985年4月生。2008年6月,她主動放棄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貧困的家鄉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搶險救災現場一線入黨。
她遍訪全縣208個村的所有貧困戶,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困難,被幹部群眾稱為「藏鄉好女兒」「群眾知心人」。2018年底,舟曲縣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
2019年10月7日晚,張小娟在下鄉扶貧返回縣城途中,因車輛墜河不幸殉職,年僅34歲。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6、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生,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她胸懷夢想、矢志不渝,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推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建校12年來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7、趙亞夫,男,漢族,1941年4月生,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庄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他40年堅守科技興農的情懷,創造性提出「水田保糧、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發展高效農業。
2001年退休後,他作為志願者來到茅山老區戴庄村,堅持不收指導費用、不搞技術入股、不當技術顧問,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村民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2800元增長到2020年的34000元。
2013年以來,他和團隊積極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走進陝西、貴州、新疆等地。2018年5月,亞夫團隊工作室掛牌成立,培育農村科技人才1200名。
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8、姜仕坤(2016年4月去世),男,苗族,1969年12月生。
在晴隆工作的6年多時間里,他以近乎痴迷的狀態探索晴隆精準脫貧道路,帶領全縣幹部群眾以山地經濟為引領,大力發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產業,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晴隆羊」,山地旅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2012年到2015年間共減少貧困人口8.2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27.1個百分點,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了一番。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等稱號。
9、夏森,女,漢族,1923年9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1982年離休。
她離休後仍心系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累計捐出自己靠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203.2萬元,用於改善陝西省丹鳳縣、江西省上猶縣貧困鄉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其中100萬元設立「夏森助學金」,目前已資助182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她強調,「資助的學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幾類、幾本大學,主要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現,資助的學生必須熱愛祖國!」曾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10、黃文秀(2019年6月因公殉職),女,壯族,1989年4月生。
她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鄉,主動請纓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她巾幗不讓須眉,勇敢挑起全村脫貧重任,挨家挨戶上門走訪,跑項目、找資金、請專家,組織村民大力發展產業,帶動全村實現整體脫貧。
2019年6月,她在從百色市田陽區返回樂業縣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等稱號。
7、在廣州城市規劃設計院中哪家最受歡迎?
共振城市規劃集團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知名度最高的城市規劃設計集團。在城市規劃與設計品質方面的貢獻是21世紀世界城市規劃領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共振城市規劃集團一直站在世界城市規劃設計的最前沿,引領二十一世紀前衛設計新浪潮。
8、江蘇科技大學,常州大學,南通大學,這三所大學哪一個比較好?
三者各有各的特點,評價好與不好和個人的觀點和角度不同,下面介紹一下三者的主要區別:
一、學校歷史不同
1、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源自1933年創辦的上海大公職業學校,1952年更名為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1953年合並組建上海船舶工業學校。1961年上海工廠設計學校並入。1970年遷至鎮江,更名為鎮江船舶工業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並更名鎮江船舶學院,1993年更名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1999年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並入。1999年學校從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劃轉江蘇省管理。200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學校合並。2004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
2、常州大學
學校始建於1978年,原名為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常州分院,是省屬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定名為江蘇化工學院,1984年實行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聯合辦學機制,1992年成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管理的部屬院校,並更名為江蘇石油化工學院,2000年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1年江蘇省商業技工學校並入,2002年更名為江蘇工業學院;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常州大學。
3、南通大學
學校始建於1912年,源自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先生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和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原南通醫學院、南通工學院、南通師范學院三所省屬公辦本科院校合並組建新的南通大學。
二、學校規模不同
1、江蘇科技大學
截至2020年,學校擁有鎮江東、南、西3個校區和張家港校區以及上海辦事處,佔地2482畝,新校區坐落於鎮江市丹徒新區十里長山,佔地2650餘畝,在校普通本科生17500餘人,有教職員工2150餘人。
2、常州大學
截至2020年,學校有武進、白雲、西太湖三個校區,佔地面積2498畝,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下設17個學院,全日制在校生20000餘人,教職工近1800餘人。
3、南通大學
截至2020年,學校有4個校區,佔地面積3700餘畝,建築面積近100萬平方米,設有22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40000餘人,研究生2700餘人,留學生750餘人。
三、院系設置不同
1、江蘇科技大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等15個學院。
2、常州大學
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食品學院)、常州大學制葯與生命科學學院(護理學院)、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等17個二級教學學院。
3、南通大學
南通大學文學院、南通大學理學院、南通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合署)、經濟與管理學院等20個學院。
四、學校特色不同
1、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共建高校。
2、常州大學
省屬重點本科高校、省部共建大學。
3、南通大學
省部共建大學、省屬重點建設大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9、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可以評選院士嗎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現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目前全國的兩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
院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先要院士候選人,然後進行學部評審和選舉。 候選人有院士和歸口初選部門兩個途徑,不受理本人申請。
每位院士最多2名候選人。2003年增選時,要求65歲以上的候選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人相同方為有效。
學部評審要進行兩輪,第一輪評審產生初步候選人,第二輪評審產生正式候選人。從2003年起,第一輪評審全部採用通信評審。評審院士們通過閱讀被人的有關材料,獨立判斷,行使選舉權利。
然後就是選舉,由各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半數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滿額為止。如遇有獲得贊同票數相同而超過增選名額時,則對票數相同者再投票表決,以增選名額為限,取票數多者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03年新當選的院士包括兩名女性,她們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的劉志紅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研所的陳賽娟。新院士平均年齡62歲,60歲以下的佔35%,50歲以下的佔9%,其中年齡最小的44歲,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歐進萍和南京軍區總的劉志紅。至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總人數達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齡為6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