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擴散s曲線
1、簡述創新擴散理論的基本內容
第一,大眾媒介與人際傳播的結合是新觀念傳播和說服人們利用這些創新的最有效的途徑,大眾傳播可以較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際傳播對改變人的態度與行為有力。
第二,新擴散的過程中,信息的獲知階段更有用的是大眾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傳播效果的勸服階段更有效的是人際渠道和本地渠道,這兩者的共同結合是最有效的途徑。
第三,大眾傳播早期過程比以後更有影響,傳播過程呈「S」形曲線,即開始的時候增長的較為緩慢,當達到一定數量(一般為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時開始快速增長,快要接近最大飽和點時又趨於平緩。
第四,傳播是社會變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大眾傳播對於新思想,新技術的傳遞,使得新的生產方式在社會系統中實現擴散,社會變革過程就是創新和發明的推廣和擴散的過程。創新與傳播可以使得經濟欠發達的國家發展經濟,實現內部的變革和觀點的更新,形成創新機制。
創新的特徵
創新是被個人或其他採用單位視為新穎的觀念、事物或者是產品。羅傑斯認為,一項創新應該具有五個基本特徵,他們共同決定著一項創新被採用的可能性的高低:
1. 相對優越性:這項創新優於它所取代的舊創新的程度;
2. 兼容性:這項創新與現有的主流價值觀、以往的實踐經驗、採用者的預期的共存程度;
3. 復雜性:這項創新被理解的難度;
4. 可實驗性:這項創新在有限基礎上可被試用的程度;
5. 可觀察性:這項創新的結果被發覺的程度;
一般來說,用於較多的相對優越性、兼容性、可實驗性、可觀察性和較少的復雜性的創新,相比其他的創新更容易為人們採納。
2、技術的變革與擴散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的?
技術創新具有不確定性,技術演進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經濟增長,乃至人類社會最大的不確定性,則來自技術革新。
捕捉技術創新的規律極為困難,不過技術擴散的規律是可捕捉的。
美國著名的傳播理論家埃弗雷特·羅傑斯經過許多案例研究,在1962年出版了《創始的擴散》一書。羅傑斯總結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擴散的基本規律——創新擴散S曲線。
圖:創新擴散S曲線,來源:羅傑斯【1】
新的技術和產品,市場上的接受程度存有差異。每一產品領域都有先驅和早期採用者,在他們之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採用該創新產品,產品銷售達到高峰;當不採用該產品的消費者所剩無幾時,銷售額開始降低。
所以,羅傑斯根據創新的接受程度,將受眾分為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和落後者五大類,他們分別對應的採用率為2.5%、13.5%、34%、34%、16%,呈現正態分布。
採用率可以用市場佔有率、市場飽和度來表示。比如,家庭電動汽車保有率表示電動汽車在家庭消費領域的創新擴散程度。
技術擴散比技術創新更加直接地反應在經濟周期上,更有利於我們預測經濟走向。比如,在第三個經濟周期時,內燃機車被早期大眾接受時,汽車工業進入飛速發展期,家庭汽車保有量快速提高。
過去三十年,中國家庭汽車保有量快速提升,如今千人保有量達170台。不過這一數據,只相當於美國1927年的水平,只有美國現在的五分之一左右(千人保有量為837台)。
若將創新接受程度(市場佔有率)累積起來,羅傑斯給我們展現了一條S型曲線,這就是創新擴散S曲線。
圖:創新擴散S曲線示例圖,來源:羅傑斯【1】
熊彼特認為,技術擴散與技術創新一樣是非均衡的,充滿不確定性。但是,羅傑斯從傳播學的角度捕捉到了技術擴散的S型規律。技術擴散比技術創新更直觀地反應技術對經濟的沖擊。技術擴散S曲線,決定了經濟增長呈現波浪式演進。
技術發明到產品創新,再到產品量產及大規模普及,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1982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喬瓦尼·多西繼承了熊彼特的思想,提出了「技術範式-技術軌跡」理論,論述了經濟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技術遵循自然規律,經濟遵循經濟規律,技術與經濟之間交集具體表現在技術成熟度與規模經濟的耦合上。能否形成規模經濟,是開發、引進、推廣技術的關鍵考量。
以汽車為例。電動車與汽油車幾乎是同時起步的,都誕生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動車還要早一點。早在1863年,比利時人tienne Lenoir就發明了氫能源汽車,比賓士汽油車早25年。之後,電力技術向工業領域普及,但是電動汽車至今都沒有普及。主要原因就是電池技術成熟度不夠,未能引發規模經濟效應。
我們再來看看內燃機車。1860年,法國人勒努瓦模仿蒸汽機的結構,設計製造出第一台實用的煤氣機。這台煤氣機車的熱效率只有4%左右。
1883年,德國人戴姆勒創制了第一台立式汽油機。1888年,德國人卡爾·本茨造出第一台可以上路的汽油車。1897年,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研製了第一台壓縮點火式內燃機(柴油機)。這台柴油機將熱效率提升到26%,這就是著名的狄塞爾引擎。
狄塞爾引擎刺激了整個動力工業的神經。戴姆勒、邁巴赫、本茨都逐漸建立了汽油車製造廠。
但是,具備以上條件還是不夠,因為當時的內燃機車成本依然很高——汽車售價高、油費貴、維修成本高。(詳見《百年能源革命史 | 新能源汽車何去何從?》)
圖:1900年-2009年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來源:智本社
內燃機車大規模應用還依賴於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福特發明汽車製造流水線。
戴姆勒、邁巴赫也在1889年開始製造汽油車,但當時的售價高達2000-4000美元一台,銷量有限。1913年,福特汽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極大地提升了造車效率,造車成本大幅度下降。福特T型車最初售價為825美元一台,相當於當時美國普通工人兩年的收入。
老福特的口號是「製造人人都買得起的汽車」。到1927年停產時,福特T型車一共生產了1500萬輛,價格降低到260美元一台。當時,美國普通工人半年收入可買一輛汽車,汽車保有量已達到今天中國的水平。
二是大油田的發現,石油價格大幅度下跌,汽油車成本快速下跌,內燃機開始大規模推廣到工業領域。
三是歐美國家逐漸形成了公路網路,汽油車的續航能力優勢展現出來,汽車的使用價值得以提升,同時公路網路降低了維修成本。
所以,技術擴散往往是經濟系統協同的結果。當然,羅傑斯承認,並不是所有技術都百分之百被市場所接受,但這並不影響技術擴散的S型軌跡。美國汽車擴散勢頭曾受二戰中斷,但隨著經濟復興,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最終達到飽和,呈現S型曲線。
我們將人類歷史上重大的技術擴散S型曲線,與經濟增長的波浪線相結合。
圖:技術擴散與經濟增長,來源:智本社
每當基礎性創新大規模擴散時,全球經濟進入景氣周期。如1787年後,英國蒸汽機開始大規模應用到紡織工業領域,紡織業產能大幅度擴張,經濟迎來第一個景氣周期。
每當基礎性創新被廣泛接受,技術紅利消失,而新的基礎性創新又未被市場認可,這時經濟便進入衰退周期。如1837年開始,英國棉紡織市場飽和,產能嚴重過剩,爆發多次過剩性危機。
一旦經濟進入衰退和蕭條周期,企業便開始縮減產能,減少投資,關閉工廠,解僱工人,降低價格去庫存。同時,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可能破產。而另外一些企業則想辦法創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創造新的市場與需求。新的技術擴散曲線,促使經濟逐漸復甦,再次迎來景氣周期。
如此循環,一條條技術擴散曲線與經濟增長曲線高度契合。
在第四個經濟周期中,電視、飛機、石化、核能、高分子、航空運輸等技術擴散,推動二戰後世界經濟復興。20世紀,美國消費家電的家庭保有量圖譜,更加直觀地反映了家電技術的擴散軌跡。
圖:1940-2020年基礎性創新擴散圖,來源:Hirooka,智本社
圖:美國家電產品的使用,來源:邵宇【2】
在全球化時代,技術擴散對他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
從傳播學角度,羅傑斯認為,技術擴散的過程包括知曉、勸服、決策、證實四個環節。從信息特質角度,技術等知識具有外部性和可習得性。從經濟學的角度,技術擴散更多來自交換。
後發國家的技術學習與模仿,以及全球化的市場交易,加速了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擴散。
歷史上,每一次全球產業大轉移,都會誕生一批重要製造業及外貿出口國。美國、德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擴散的受益者。美國、德國屬於後發國家,從英國學習、模仿、引進先進的紡織技術及工廠管理。美國、德國日後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和創新者。
之後,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紡織、鐵路、電力、汽車、鋼鐵、石化等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擴散。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成為這次技術擴散的受益者。
二戰後,日德推倒重來。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及技術向日本、德國轉移,促使日本、德國經濟快速復甦,日本製造、德國製造獲得發展先機。
圖:英國、美國、日本與中國的技術擴散圖,來源:Hirooka,智本社
到了六七十年代,日美貿易摩擦加劇,日本、德國國內產業飽和,逐漸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及技術向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亞洲四小龍」轉移。
到了八十年代之後,歐美國家、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把勞動密集型以及高耗能產業,向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亞洲四小虎」以及中國轉移。
受益於全球化技術紅利,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八九十年代快速興起。不過,亞洲經濟的良好勢頭被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終結。
千禧年後,中國成為這一次產業大轉移及技術擴散的最大獲益者,成就了「中國製造」。
過去四十年,中國藉助全球化大潮在廣泛地吸收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技術。
歐美的紡織、鋼鐵、機電、家電、汽車、電子、計算機等通用性技術、流水線,以及金融、銀行、股票、治療、企業、基礎科學等一系列知識及制度,通過產業梯度轉移的方式引入中國。全球化技術紅利是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創新的擴散,羅傑斯,電子工業出版社;
【2】創新的範式:康波、世界體系與大國興衰,邵宇,新財富;
3、傳播學原理 創新推廣模式的內容是什麼?
巧了,剛剛復習過。創新推廣也叫創新擴散模式,是美國傳播學者羅傑斯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關於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理論,側重大眾傳播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羅傑斯認為,傳播是社會變革的基本要素之一,並把新觀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形態,社會的變革過程也就是創新和發明的推廣和擴散過程。創新擴散過程包含五個階段,即知曉、勸服、決定、實施、確定五個環節。該觀點有兩個重要的結論:一是大眾傳播在過程早期可能比過程晚期更有影響,二是傳播過程通常呈S形曲線,即開開始採用時很慢,當擴大至總人數一半時開始加快,當接近飽和點時又慢下來。
傳播渠道對創新擴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眾傳播和外地渠道在普及新知識方面有較強的作用,而人際傳播和本地區到則在勸服人們接受新事物方面有更顯著的效果,兩者顯示出一種互補關系。
4、從在線教育行業的進化路徑看顛覆性創新會產生在哪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在線教育行業進化的路徑
從行業細分市場人群擴散過程和企業行動兩方面來分析在線教育行業演化的路徑。 創新擴散模型是對創新採用的各類人群進行研究歸類的一種模型,由美國學者羅傑斯提出,他在《創新擴散》一書對影響創新擴散的進程和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擴散的基本規律,提出了著名的創新擴散S-曲線理論。羅傑斯把創新的採用者分為革新者、早期採納者、早期追隨者、晚期追隨者和滯後者等幾個發展階段。
圖1 創新擴散S曲線模型
圖片來源:Rogers《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出版社
從擴散創新的擴散過程可以看到,在線教育細分市場的發展路徑會沿著IT職業技能培訓——其他職業技能、資格考試—語言、留學——K12教育的路徑擴散。中國在線教育初期的發展經歷初步驗證了這一擴散過程,人群比例基本與四分市場規模相當。可以預見的是在線教育在不同群體間的擴散過程也對線下教育發揮「創造消費效應」和「替代效應」的過程基本一致。
顛覆性創新理論是從價格和產品性能兩個維度來刻畫行動者的活動路徑。除了這兩個維度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到行動者的路徑選擇。以顛覆性創新理論為基礎,在橫向以產品性能、利潤率和價格三個維度,在縱向以產業鏈完整程度、市場規模、和成本三個維度為刻畫進化路徑。同時集合定位理論,根據擁有資源和市場地位的不同,將處於四個象限的企業分為領先者、務實者和創新者。顛覆性創新六維進化模型有下假設:
1. 企業通過制定價格策略,技術投入分別改變價格和產品性能兩個自變數。產業鏈完整程度一定程度受到企業進行資金投入通過並購和開發新產品等經營活動活動和選擇新的產業聚集區虛擬生態圈改變,企業根據三個變數控制力和市場競爭狀況選擇不同路徑。
2. 成本,利潤和市場規模是因變數,是企業執行不同的行動策略的結構,同時受到競爭環境和政府產業政策影響。
3. 向在位者所在領域擴展之前,所有企業處於第三象限相同市場定位。
4. 企業原有的資源,技術和對產業鏈控制力等因素是影響初始位置的重要變數。
5. 顛覆性創新六維模型主要適用於互聯網產業,未討論其他行業創新進化路徑。
圖2 在線教育顛覆性創新六維進化模型
在分析企業行動時,新模型不能反映企業同時降低價格和產品性能定位低端市場策略。模型描述了各個變數之間的存在相關性,並未對變數間非線性的相關性和進化速度做出精確的描述。
不同進化路徑的主導者會採取什麼行動
企業在面對產業變革時,可以通過調整技術,人力資源和資金的投入來改變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根據企業的不同,行動會有補缺者—創新者—領先者的c-d路徑;從補缺者—領先者的e路徑和補缺者—創新者—領先者的a-b路徑。根據在線教育領域現有市場參與者初始位置的差異對不同進化路徑。
圖3 創新進化路徑要求
一般來說,企業應對行業競爭有三種戰略:戰略聯盟(strategy Alliance)、產業群聚(Instrial Cluster)、和縱向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下面對不同主導者潛在路徑下各個變數的變化過程和市場反應做出預測:
1. a-b進化路徑——戰略聯盟
利用客戶資源吸引線下產品或服務供應商是完善產業鏈提升市場規模的有效途徑。從補缺者到務實者的本質是執行了戰略聯盟策略,將更多業務互補的市場參與者納入聯盟體系。阿里巴巴利用電子商務平台積累的用戶購物行為數據,對現有的獨立在線教育機構形成強大吸引力,在較短時間吸引商家入住淘寶同學(淘寶教育類產品頻道,完善產品品類,形成更強的產業鏈控制能力,提升市場份額。同時由於人力資本的投入,成本會上升。
現有教育服務行業資源,技術,市場高度分割,不利於產業成長。提升產業鏈的完成程度和對資源的整理水平可以發揮出規模優勢和互補效應。企業利用資料庫營銷實現客戶增值,會提高平台整體盈利水平。
從務實者到領先者的轉變過程中但透明化的價格體系和用戶評價結果會消弱電子商務依靠時間累計建立品牌,換取客戶信任的競爭優勢。面對用戶更加分散,客戶獲取成本更高長尾市場,電子商務平台的特性決定滿意客戶的口碑效應和社交媒體傳播較弱。所以a-b進化路徑電商類平台需要加大技術投入,提升產品性能,在線教育與原有電商平台可以共享的技術和人力資源逐步減少,對於平台整體盈利能力正向作用有限。企業提升產品性能的動力主要來自與市場競爭狀況。
2. c-d進化路徑——產業虛擬聚集
當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價格策略成為企業最為直接有效的競爭手段。價格即成為企業的競爭策略,同時又成為驅動產業格局變化的動力。在價格戰環境下,產業間的不對稱性既會造成高行業集中度,又會造成高行業盈利率。在線教育模式利用技術優勢和成本結構與對線下教育的強大沖擊。價格敏感的長尾客戶會迅速轉移。從補缺者轉變為創新者的過程降低價格是有效的競爭策略。
選擇從補缺者向創新者轉變的過程中,以技術投入或之前的技術積累應用到新的領域小幅度的提升產品性能,同時利用更低的價格吸引用戶,以更高比例讓渡利潤吸引服務或產品供應者。YY教育在多人大規模語音技術方面有一定有事,同時吸引了新技術的早起採用人群,值得關注的是YY教育採取「斷喉競爭」測策(價格遠低於行業平均成本)略對行業發展有長遠影響:多樣化業務類型和規模優勢的的參與者(YY主要盈利來自游戲和娛樂)可以通過短時期遠低於行業成本的價格戰誘使在位者參與價格戰,通過一段時間的耗損,將原有競爭者淘汰出局。騰訊與阿里在打車軟體領域的高額雙邊補貼政策是巨頭在「卡位戰」中爭奪市場份額的急迫性說明在先階段能夠提升用戶黏性的領域都會成為巨頭爭奪的交點。
在獲取客戶資源之後,由創新者向領先者轉變的過程中,企業需要為提升市場規模和產品性能方面投付出更高的成本,也會受到來自a-b路徑的市場規模優勢和e路的產品性能優勢的競爭壓力。企業需要更多資金和資源才能完成這個轉變過程。從現實中情況來看,YY教育在資源、資金和技術方面與其主要競爭對手相比沒有明顯優勢,因此會出現f路徑,向補缺者角色退化。
3. d-e 進化路徑
從補缺者向領先者轉變的過程中對企業的資源和技術要求最高。產業鏈上游的投資會在下游的產品和服務服務疊加開發過程中提供更加豐富的管理組合增強了整個系統的自適應能力和可選范圍,產業效率會大大提升,選擇e路徑的企業在技術方面的投資會加快發展速速。從市場的實際反映情況來看騰訊與新東方成立在線教育公司情況看已經取得了資源優勢,藉助原有數據技術和微信,QQ等社交平台進行社交化影響等優勢選擇e路徑的可能性最大。企鵝智庫調研數據顯示,在K-12領域,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在線教育滲透率基本接近,小學和初中在線教育滲透率高於高中。一方面放映出2000年出生的「互聯網原住民」和85後家長對於在線教育更高的認可度,另一方面雖然高中生有更高的自主權,但是高中階段公立學校教師和線下教育對於學生影響更大,主要的線下活動。好未來2014年財報顯示,在成熟的北京市場總體滲透率達到13%,但是高中滲透率達到16%,初中10%,小學為13%。高中階段在線教育滲透率低的主要原因在於,現有在線教育平台,教學評價信息缺失,教學成果公信力不足,在高升學壓力的情況下,用戶更加謹慎。輕輕家教和跟誰學發力在線教育信息不對稱,提供客觀的評價信息,建立互信的購買決策環境。
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領先企業選擇了不同的進化路徑。競爭有三個階段:產業先見(市場定位),核心專長、市場地位(價格,服務,質量),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大程度會受到巨頭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市場地位影響。在線教育平台為優質名師提供了更多選擇,弱化了教師和培訓機構之間的強衣服關系。對下線機構形成了「細胞級」的潰散結構,加大教師流動性,使線下教育機構積累的運營經驗逐漸失效。從現有的在線教育平台調研數據顯示,用戶分布呈現出各城市等級均勻分布的特徵。
可以預見在線教育對線下機構的顛覆會經歷三個階段:首先,具備最強比較優勢的在線教育機構會引起四五線城市的第一步倒閉潮。其次,一線城市少數強勢品牌會加速O2O的融合,並積極向二三線城市擴張。第三階段,在市場最為廣闊的二三線城市形成線上和線下機構的「大對決」。企鵝智庫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猿題庫在一線和二三線城市的滲透率分別為1.9%和3.3%,從實證角度為我們對於未來演進方向的判斷。一線城市,用戶的信息來源和產品傳播途徑比二三線城市更加豐富,傳播的「裂變效應」更加明顯。二三線城市,社交媒體的影響更大。在線教育拓展二三新城市,騰訊和百度這樣的大流量入口價值更加重要。
現有在線機構形成了依靠內容收費,廣告收費,技術服務,軟體收費和平台傭金六種模式。其中內容機構是原有線下機構向在線延伸的結果。平台傭金模式是BAT進入在線教育行業採用的商業模式。內容收費本質是B2C模式,強化平台力量,平台傭金本質是C2C模式,主要目標是去中介化,弱化B2C模式下培訓機構和教師的關系,通過規模效應和降低培訓機構在產業鏈中的影響力和收益分配能力來重構價值鏈,是在線教育領域顛覆性力量。
5、求舉例分析創新擴散規律對農業推廣工作的指導作用
一、創新擴散的概念創新擴散是一種新的觀點、思想、技術,一旦被引入到一個社會系統,就會在這個社會系統中從一個決策單位(個人、家庭、集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傳到下一個單位。創新採用者——在社會系統中,第一個實踐一項創新的人。二、農業創新的採用(一)創新的概念農業創新是應用於農業領域內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知識及新信息。——新技術、產品、設備、觀念、方法。(二)農民對農業創新的採用過程1.認識過程——農民只聽說某種觀念、信息。2.興趣階段——尋求更多信息。3.評價階段——對有關創新信息作出暫時的決定,並尋求支持。4.試驗階段——進行小規模試驗,作出進一步判斷。5.採用或拒絕——通過對試驗結果分析,對創新作出決定。(三)創新採用者的分類採用者群體——把農民對農業創新採用的時間不同分為不同群體,稱之。S型曲線——單位時間已採用農業創新的成員佔全體成員的百分比。總軸為採納者的百分比。鍾型曲線——在一定時間內,採用農業創新成員的百分比。縱軸是採納農民人數。1.創新者——第一個採用的人;年輕,受過良好教育,有創新力;2.早期採用者——下一組採用的人;3.早期多數4.晚期多數5.落後者——最後採用的人。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四)各類採用者採用過程各階段的時間差異規律從認識到試用所需時間: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落後者從試行到採用所需時間: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落後者從認識到採用所需時間: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落後者說明:1.創新者接受新事物快,但要真正採用農業創新,則需花費較長時間進行試驗、評價;2.後期多數有自己的經驗,遇事要經過自己的反復試驗,一旦試驗成功則盡快採用;3.落後者認識較慢,只觀察等待,既不親自試驗,又不輕信別人的結果,只有在當地農民都採用的話,也只好隨大流。結論: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從試種到採用,花費時間要比其他採用者長,而早期多數雖然起步晚,但從試種到全部採用僅需較短時間。(五)農民對創新特徵的看法1.如果農業創新比舊事物有較大的優越性,則會迅速採用。如減少勞力、減少風險、增加收益。2.如果農業創新與潛在採用者的價值觀和需要一致,就會被迅速採用。3.如果農業創新實踐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或學習不復雜。4.可在小范圍內試驗的農業創新易被採用。5.農業創新的結果容易被看見,就會被採用。(六)溝通渠道對農業創新採用的影響1.認識階段 鄰居朋友、小組接觸、個別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2.興趣階段鄰居朋友、小組接觸、個別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而且影響度增強。3.評價階段鄰居朋友、小組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其次是個別接觸。特別是鄰居朋友對信息評價作用巨大。4.採用階段個別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其次是鄰居朋友、小組接觸。(七)不同的信息來源對農民採用階段的影響大眾傳播:職能是提供信息,廣告宣傳,在認識階段作用較大; 溝通特點:單向溝通,傳播速度會,范圍廣,適用一般內容; 對農民:適用一般信息。農民接觸:職能是互相幫助,反映強烈,在評價階段作用大; 溝通特點:雙向溝通,信息內容適合當地情況,直接接觸; 對農民:幫助農民決策,採取行動。推廣人員:職能是傳播特定信息,傳授知識技能,接受咨詢服務,在採用各階段均起作用; 特點:雙向溝通,信息多,權威性強;對農民:幫助農民決策,採取行動。商業機構:買賣商品,職業服務和技術指導,在採用階段作用大; 雙向或間接接觸,與各自經濟利益有關; 給予信息,指導行為改變。三、農業創新的擴散農業創新擴散:一種創新在社區中的傳播過程。可少數人向多數人傳播,也可由一個單位向另一個單位或社區傳播。(一)農業創新的擴散曲線初始平直的部分代表創新者占較少的百分比較陡的部分表明早期和晚期的快速採用頂部的最高點表明落後者的較慢採用(二)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農民行為變化過程,就是「驅動力」大於「阻力」時,創新能及時擴散開來。1.突破階段創新者——農村中的專業戶、科技戶、回鄉青年等,文化素質高,外界聯系廣,生產經營條件好,勇於變革,改革慾望強烈。——率先採用、試驗、評價2.緊要階段是創新能否擴散的關鍵階段。特點:大家都在等待創新擴散的結果,是創新者向早期採用者進行擴散的過程——農村中潛在的改革者。3.跟隨階段——自己主動推斷過程早期多數認為創新對他們有利,主動採用。4.隨大流階段當創新擴散已形成一股不可擋之勢,後期多數和落後者被動隨波逐流,使得創新擴散在整個社會系統普遍被採用。(三)農業創新擴散的周期性推廣創新分為四個階段:投入階段、發展階段(前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後成熟階段)、衰退階段。農業推廣階段分為四個時期:試驗示範期:創新引進到試驗示範結束;發展期:從試驗示範到大面積推廣;推廣期:技術成熟,效益最好階段;交替期:隨著新創新成果的出現和舊創新的老化,新舊交替。(四)農業創新擴散的其他影響因素1. 農民——農民者個體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阻力、社區中的溝通模式和農民特徵擴散曲線對所有實踐者來說並不按照同樣的時間框架或模式,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社會中溝通模式表現為三個方面:不同層次的農民個體生產者之間溝通很難;推廣工作如果依靠非正式渠道進行創新擴散,只能在部分農民中擴散;正式渠道如農業推廣機構推廣速度快。 舉例:雜交稻的推廣 免深耕技術的推廣……
6、什麼是信息擴散理論?
最早提出新事物發展S曲線理論的是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傳播與新聞學教授Everett M. Rogers,他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書中提出了新事物發展與擴散的五個步驟:
了解階段:接觸新技術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興趣階段:發生興趣,並尋求更多的信息。
評估階段:聯系自身需求,考慮是否採納。
試驗階段:觀察是否適合自己的情況。
採納階段:決定在大范圍內實施。
幾乎大部分新思想、新事物的創新擴散的傳播過程是呈「S」形曲線。開頭人數很少,擴散的進程很慢,當人數增加到居民的10%~25%時會突然加快,曲線呈迅速上升趨勢,而在接近於最大飽和點時再次慢下來。在這一過程中,那些早期的採用者為後來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幫助。這些早期的採用者可能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勸說別人採用某項新技術。在羅傑斯看來,早期採用者就是願意率先使用新技術、新產品等新事物並甘願為之承擔風險的那部分人。他們不僅能夠接受新產品初期的局限性,還經常通過口頭傳播,使他們所處各群體的意見領袖們相信並且採用新產品。之後,意見領袖們又向處在他們人際傳播范圍中的受眾擴散影響,於是更多的人接受新產品。
羅傑斯指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要能繼續擴散下去,首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採納這種創新物。通常,這個數量是人口的10%-20%。創新擴散比例一旦達到臨界數量,擴散過程就起飛,進入快速擴散階段。飽和點(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創新在社會系統中一般不總能100%擴散。事實上,很多創新在社會系統中最終只能擴散到某個百分比。當系統中的創新採納者再也沒有增加時,系統中的創新採納者數量(絕對數量表示)或創新採納者比例(相對數量表示),就是該創新擴散的飽和點。
羅傑斯認為,創新擴散總是藉助一定的社會網路進行的,在創新向社會推廣和擴散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提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但在說服人們接受和使用創新方面,人際交流則顯得更為直接、有效。因此,創新推廣的最佳途徑是將信息技術和人際傳播結合起來加以應用。
根據創新擴散理論,羅傑斯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他指出,到2002年7月,世界上互聯網的用戶人數已經超過5.44億人,約佔世界上的人口9%,按照這樣的增長速率,到2005年時,將佔到世界人口15.5%,這意味著未來兩三年上網人數將會急劇增長。然而,這種巨大的增長將不會發生在美國,因為目前美國的網路用戶人數已經達到71%。在美國,互聯網用戶的人數開始下降,並逐接近100%,接近S曲線的後期,達到飽和。羅傑斯進一步指出,互聯網用戶人數的主要增長發生在亞洲,大多數增長集中在中國。
羅傑斯還指出,現在,另一種通訊技術行動電話與互聯網一樣,正在極其迅速的擴散。事實上,所有的新技術都在不停地發展和進步,從電話、電視機、計算機、網路、手機、到Blog,都是如此,這些新的事物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7、創新擴散模型的應用
創新擴散模式即在一個社會體系的成員中,將經由特定通路,伴隨著時間的演進,散播創新的過程及程序。影響創新擴散的程序則包含了四個關鍵因素:創新本體、散播通路、時間及社會體系。模式首先假設新產品的潛量受到大眾傳播媒體及口頭傳播的影響,因此潛在接受者可分為受到大眾媒體影響的「創新者」及僅受到口碑影響的「模仿者」。 該創新擴散模型具有三大特性:
1、累積接受者的分配圖形具有S型的曲線;
2、當期的增加購買者具有鍾型(Bell)的區線型態;
3、Bell曲線是對稱的。S曲線揭示了累積擴散程度,即新品的銷售狀況;Bell曲線揭示了新品擴散的速率,既市場增長率,其受到創新系數和模仿系數的影響。
創新擴散模式的營銷應用:新品上市的生命周期應用創新在特定社會系統中的擴散呈現所謂S曲線形的擴散模式,一種創新在一個社會系統中的擴散,只有使用者達到系統總人口的某一比例後,整個擴散過程才可以自續下去,這一比例(有時也用其絕對數量,即已採用者的數量),就是臨界數量。這個臨界點,在營銷者看來,就是新產品的「上市門檻」。只有跨過上市門檻,新品才能成功上市。通常當一種創新剛剛開始在系統中擴散時,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因此一開始擴散過程比較緩慢:而當採用者比例一旦達到臨界數量,擴散過程就會加快,出現起飛,以致系統中大部分最終會採用創新的人都在這一階段採用該創新。這個起飛階段,對營銷者而言,就是新產品上市的「成長期」,原有的消費者會進行重復性購買,新的更多的消費者會來嘗試購買,該階段銷量快速上升。然後,擴散過程再次慢下來,系統對創新的採用逐漸達到飽和點。此階段,營銷者認為是產品進入了成熟期,銷售額和利潤額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8、如何用創新擴散理論促進新事物的傳播?
對於新事物,我們要看到他的長處,看到他的優點,如果它確實是好的東西,我們就要通過各方面的渠道來得到建議宣傳,進行正面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