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業創業
1、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哪些主要經驗
1.浙江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的主要經驗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引領,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全力探索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1)堅持穩定承包關系和搞活土地流轉並舉,夯實農業集約化生產基礎。一方面,以土地確權登記為重點,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另一方面,以土地流轉為重點,創造規模經營條件。
(2)堅持職業農民培養和家庭農場培育並舉,促進農業專業化主體提升。職業農民和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力量。注重內培外引,在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升青年農民能力的基礎上,突出大學生農業創業行動。注重發揮家庭經營優勢,在引導專業大戶發展基礎上,突出培育家庭農場。
(3)堅持主體聯合與產業鏈接並舉,推進農業組織化經營。農業的組織化需要主體間的橫向聯合和產業鏈的縱向鏈接。在主體聯合上,突出抓農民合作社提升發展。在產業延伸上,突出抓全要素產業鏈打造。
(4)堅持公益性依託和市場化運作並舉,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在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相輔相成、互促互進。把健全公共服務平台放在首位,同時,把農業服務業作為主動力產業來抓。
2.江蘇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累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江蘇各地在堅持家庭承包制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積極探索「統」與「分」的最佳結合點。大力發展專業合作,探索生產經營的統合,不斷加大組織領導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指導服務力度,不斷加大股份合作力度,探索生產要素的統合:一是探索開展農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探索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探索開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制改革。
在全省農民合作社已有一定數量基礎的前提下,江蘇省更加註重規范發展,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和質量。工作導向突出「四個分開」,工作重點強化「四項措施」。其中,「四個分開」是指:推進農民合作社與牽辦主體財務分開、管理分開、經營分開和項目分開,理清產權關系,開展自主經營,單獨建賬核算,獨立承擔財政項目。「四項措施」是指:深入開展示範創建。強化名錄建立使用。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堅持實施分類指導。
3.上海市對現代農業組織化經營專項獎補試點採取的措施
(1)對符合條件的本地承包農戶,由市、區縣財政分別給予每畝100元的專項補貼。承包農戶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具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本村農戶;二是農戶必須出具書面流轉委託書,委託村集體統一流轉,且委託期限須在3年以上。
(2)對通過考核的村委會,由市、區縣財政各給予每畝15元的工作獎補。村委會規定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農戶委託的土地應集中流轉,發展糧食、蔬菜等適度規模經營;糧食生產的經營主體以家庭農場為主,種植面積須在100畝以上,並與自身生產經營能力相匹配。蔬菜生產的經營主體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園藝場等為主,種植面積須在30畝以上。二是流轉合同及農戶委託資料須報鄉鎮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流轉信息錄入「上海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信息管理系統」。三是流轉的土地不能出現搭建窩棚、改變農業用途、掠奪式經營、違規使用禁止性農業投入品、惡意拖欠侵佔農民土地流轉費,以及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等影響農業農村綜合治理的違法違規現象。
4.河南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河南省堅持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努力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一是制定政策引導農民合作社發展。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設立了農民合作社發展基金。開展了示範社評選活動,形成國家級示範社28家、省級示範社500家、市縣級示範社4800家,示範社體系基本形成。二是加快培育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堅持把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作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集約化水平的重點,在政策、信息、技術和信貸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對種養大戶給予重獎,引導和鼓勵規模生產。三是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拉長產業鏈條。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每年拿出2億元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貼息和補助。按照「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的原則,著力打造一批「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
2、為什麼說浙江的農村是全國典範,浙江農村強在哪裡?
1.地理位置優越:一般來說,江浙地區指的就是包括江蘇、浙江兩省在內的長江下游地區。江浙一帶在歷史上就是相對富庶的地區,這和它優越的地理條件分不開關系。我們知道,江浙一帶的水系十分發達(長江、京杭大運河、太湖、西湖等很有名),多是平原地區。
其次,浙江一些地區還是臨海地區,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發展工業,都有很大的地理條件優勢,魚米之鄉,水產豐富。這兩地背靠上海,沿海省份,有交通便利,也有長江河道便利。
浙江
2.政策給力+勤奮努力+鄉賢文化。
兩地規劃和政策指導工作到位,改革試驗田。積極探索多種經濟運營模式,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力度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產業鏈。
其次,從普遍意義上講,江浙地區的人們腦子都很活絡,非常勤勞,且肯吃苦,不像一些資源型地區的人們那樣只知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同樣沒有資源的浙江外出經商,積極拓展業務,像馬雲的支付寶,阿里巴巴就是自己一步一步跑出來的。京東也是劉強東努力創造。
先富裕起來的人有感恩和回報的心:自己富裕之後回鄉創業投資建廠房,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劉強東學費和90個雞蛋是村民們湊的,成才之後回鄉蓋了呼叫中心,幫扶引進其他企業。這就是鄉賢文化。
浙江
支持和引導地方致富,比如宿遷這邊的一村一品一店政策,就是結合電商來銷售村裡產品,同時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同時每年招聘大學生村官,重視農村,能留住人才,所以才能發展起來。
3.歷史傳承+浙商影響:浙商歷史十分悠久,與晉商、粵商、徽商並稱為四大商幫。浙商又包括很多商幫,比如說湖州商幫、義烏商幫、紹興商幫、寧波商幫、龍游商幫等。可以說,江浙一帶的經濟發展受浙商文化影響比較深遠。敢闖敢拼,善於抱團取暖,使得浙商成為最會賺錢的人群之一。
浙江
3、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4、都說浙江農村全國面貌最好,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浙江農村的富有,是全國有名的。在其他地區農村還在脫貧,或者建大房子,或者進城打工改善生活時,浙江的農村,都在建設美麗鄉村,風情小鎮了……
在我的眼裡,浙江農村的富有,不僅僅是開豪車,住豪宅這種表象的東西,還是在於浙江農村迸發的活力以及農民的創業激情。
浙江的地理條件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對於農村來說,其實先天條件並不是很好。上世紀70年代末,土地承包政策的開展,讓地少人多的浙江農民,從田地里解放了出來,而省委省政府也是解放思想,敢想敢幹,鼓勵農村「不僅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而且要發展各種加工業;不僅要發展農業、工業、副業,而且要發展其他商業和服務業。」
於是,就有了全國第一家的家庭作坊,第一個的農民城——溫州龍港,第一批流轉的農村土地……
再比如,浙江率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取消了農民的糧食定購任務,於是浙江各地的農民「什麼來錢種什麼」,慈溪的楊梅,諸暨的珍珠,建德的草莓,都是全國有名的。
總之,浙江的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在政策上大膽創新,敢想敢做,也正是不斷的制度創新,才是浙江農村勇立潮頭,不斷有其他地方的人去浙江學習取經。
我知道杭州寧波的農村是比較富的,多數家庭都有企業!然而我們麗水除了蓮都和青田其他縣市的農村還是窮的沾大多數吧!多數村沒有主要經濟來源,四十多歲以下人員基本都外出打工,少數人做生意!只有中老年留守村裡,經濟收入主要靠木材竹子茶葉之類的!收入很有線!!麗水農村還是比其他市要落後的!
5、農業產業最新的創業項目是什麼
盛萬投資董事長嚴愛娥作為投資界的代表,最新農業創業項目與眾人交換了她投資農業的經驗。她認為,如果農業企業想要做大做強,需要做好產業鏈的一體化,特別要打造好核心環節。如果單只做產業鏈中的一環,風險會較大;其次,她認為,農業企業發展要尋求好的模式;最後,她指出農業的發展周期非常長,所以企業需要專注、耐心。嚴愛娥總結為,「上做資源,下做品牌」。她的觀點引起了在場不少人的共鳴。
作為相親會的重點環節,項目演示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最新農業創業項目昆明石林浙商現代農業開發園區、杭州天創沃元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物有機肥、寧波浙九味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生態農業養生山莊等6大項目負責人在相親會上做了演示和講解。其中,昆明石林浙商現代農業開發園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最新農業創業項目區位優勢日益顯現。特別是昆明氣候溫和、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豐富,與浙江農業發展在要素上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引來不少投資者的注目。而杭州秀山美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向東在講解了公司的上市融資項目後,一下台就被投資者和同行團團圍住,被詢問項目細節。本次還有來自內蒙古的兩大旅遊項目,同樣讓眼界寬闊的浙商為之興奮。
會議之後,有意投資農業的集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堅平向《浙商》記者興奮地表示收獲頗豐,他說,最新農業創業項目「這種小范圍的相親會能夠切合企業及投資者雙方的需求,搭建了溝通的橋梁,擁有很好的對話效果。」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衛龍寶亦對本次相親會上的幾大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同時指出,最新農業創業項目隨著人們對農業及農產品越來越重視,優秀的農業項目有很好的發展潛力。衛龍寶支持浙商進入農業,創建高品質的農業品牌企業
6、浙江「農家樂」發展狀況
以下兩篇文章可以說明浙江「農家樂」發展狀況
浙江農家樂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短短幾年間,「忽如一夜東風來」的「農家樂」,讓浙江眾多尋常農家收獲了喜悅和財富。那些在他們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農家生活、農業生產、田園風情以及村風民俗,居然讓城裡人趨之若鶩。
一年來,全省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發展顯著。來自省農辦的一項數據顯示,到9月底,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1976個,經營農戶數12892戶,直接從業人員64269人,今年1-9月接待遊客2985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19.42億元,是去年的2.4倍左右。
農家樂成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一家人種種菜、橘子,日子緊巴的很,一年的收入也不過2000元,去年辦了農家樂,日子就好起來了!」今天上午,當記者走進衢州市柯城區黃土嶺村時,村民王長意這樣抒發著心中的喜悅。從2000元到現在年純利潤5萬元甚至更多的飛躍,黃土嶺村的10多戶村民,就是從農家樂開始的。
小橋流水,炊煙裊裊。走進黃土嶺村,撲面而來的,就是這樣的感覺。而在10多戶人家門口,都掛了不同的牌匾,「山外人家」、「橋下人家」,顯然,這已成為村民們招攬顧客的金字招牌。衢州市柯城區黃土嶺村是位於衢州西北部的小村莊。兩年前,這還只是個「窮」山村。由於地處海拔650米高的山間,交通並不便利,村裡61戶175人就只靠種植橘子和蔬菜獲得微薄的收入,黃土嶺的「臟、亂、差」可讓人印象深刻。2004年,在鄉政府的鼓勵下,村民們按照農家樂服務兩星級的標准,對自家的房屋進行裝修、配備各類傢具電器,開始了發展農家樂的路子。到目前為止,10萬多人紛紛到這里享受休閑愜意的生活,直接帶動了1000多名村名增收。
衢州市農辦主任毛桂文給這個村子算了一筆帳,2004年,村子的人均年收入1800元,而如今人均年收入達到了5000多元。
新型的休閑方式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走進環山饒水的小山村,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勞累之餘再沏上一壺香茗,在農家大院里感受一份來自淳樸山村的清幽……在衢州柯城區的120多戶農家樂中,2005年一年間就接待了7.2萬遊客,營業額達450多萬元。而今年,成果更是讓農戶們樂開懷,1月—10月,全區共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營業額達1000多萬元,同時也直接帶動了5個鄉鎮3萬多名農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
省農辦副主任顧義康表示,不僅是在衢州,在杭州、寧波、溫州、紹興、金華等地,數百家農家樂的興辦,給市民提供了休閑好去處,也讓「吃、住、游、玩、購」休閑旅遊方式,成長為帶動局部區域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龍頭」。今年上半年,全省農家樂投資達到64億元。在一些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發育比較好的鄉村,已經開始涌現出一批特色蔬菜種植戶、特色畜禽養殖戶、土特產品加工戶和旅遊產品生產戶。在永嘉縣,有近4000人從事農特產買賣、家禽養殖等,年收入在4000萬元以上。
為了進一步發展農家樂,到2010年,我省將成1000個以上各具特色的農家樂休閑旅遊村,其中省級農家樂特色村300個以上;休閑旅遊特色點3000個以上,其中省級休閑旅遊特色點500個以上,使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支撐點。
浙江省農家樂去年刨「金」30億元
水果採摘、池塘垂釣、品嘗土菜……「五一」小長假是農家樂鄉村旅遊的旺季,浙江省各地農家樂已作好充分准備,推出豐富多彩的參與性項目,喜迎八方遊客。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我省農家樂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據省農辦最新統計,我省已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710個,經營農戶14565戶,直接從業人員81334人。去年共接待遊客5621.3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30.4億元,均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
如今,農家樂正在成為我省廣大農民創業創新、增加收入的重要實踐和重要途徑。各地紛紛出台扶持政策,鼓勵具備一定條件的鄉(鎮)、村群眾發展農家樂,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特色檔次。像溫嶺市,對認定為省級、市級、縣級農家樂特色村(點)的分別獎勵9萬元、6萬元和3萬元;對評定為一至五星級農家樂經營戶獎勵3000元至2萬元。
浙江省各地十分重視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把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的發展與產業布局、新村建設、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有機結合起來。目前,全省已有70%以上的市、縣(市、區)完成了農家樂發展規劃的編制並付諸實施,其他的也能夠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規劃編制工作。
浙江省各地、各部門還加大對農家樂的宣傳促銷力度。省農辦在全省層面組織安排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推介活動。積極參加全省旅遊交易會,農家樂展區濃郁的特色、富有鄉村情趣的布展和參展戶踴躍而熱情的推介無不深深地吸引著廣大市民和旅行社代表。此外,省農辦還完成了《浙江省農家樂百事通》(黃頁)的編印,並加快114咨詢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為滿足旅遊者需求,浙江省將進一步引導農家樂經營戶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促進現代農業、旅遊品加工業、餐飲服務業等配套產業加快發展;加強從業人員服務技能培訓,大力開展對農家樂業主和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完善農家樂休閑旅遊設施,拓展農事活動項目,挖掘農耕文化,突出農家樂特色,營造休閑旅遊氛圍;加強規范管理,進一步明確農家樂的衛生防疫、消防安全、環境保護、規范競爭等標准化管理。
7、浙江農村,為何是中國農村中最富有的呢?
江浙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比較繁榮發達的地區。這些省份的GDP要比其他地區高出很多。在古代有一句諺語叫做“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就說明江蘇地區是天下的糧食主產區,如果這個地方的糧食成熟之後,天下的糧食供應就可以很有保障。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改革開放,東南沿海地區由於位於沿海,又有內地河流,所以內河航運等都比較發達,對外聯系比較頻繁,在經濟發展這一塊都比較有優勢,所以是中國發展比較快的一些地區,然後。南方地區還有珠江流域的廣東發展也比較快,為什麼浙江農村是中國農村中最富有的呢,主要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還有就是阿里巴巴等國際性企業的支撐,還有就是國家政策的支持。
首先就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主要就是歷來就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由於靠近沿海,又有內核航運,所以在對外聯系及一些貿易方面有優勢,有港口碼頭作為支撐,航運行業非常的發達。對內又背靠中國大陸,內地其他省份的支撐,所以在對外對內的聯繫上有非常大優勢,因此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還有就是阿里巴巴等國際性企業的支撐,江浙地區自古以來做生意就比較多,杭州作為阿里巴巴的總部,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也很大,不僅是浙江地區,阿里巴巴作為現在全球性的電子商務平台,對全國乃至世界的電子商務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作為一個當地的企業,所以更會有一些政策的支持。所以導致浙江的城市居民、農村的發展普遍比內地水平高很多。
還有就是國家的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以後,作為沿海城市,國家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讓他們自己去發展。而浙江等城市也利用一些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自古以來經商的一些優良的傳統,迅速的發展起來。浙江義烏、杭州等一貿易城市城市,在改革開放那段時間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所以也給人一種感覺,浙江的農村非常的富有。
沿海地區,尤其是浙江地區,是一個全民創業的省份,在很多領域都可以見到浙江人的身影,他們敢闖敢拼,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依靠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闖出了一片天地,不想廣東,依靠大集團大企業模式,浙江地區常見的是小企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浙江義烏,作為全球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很多浙江的本地居民都比較富有,農村地區也比內地一些農村富有很多。
8、現代農業創業怎麼寫
21世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載體,是我國新階段推進新的農業革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10年,我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已達4000多個,農業園區用地面積已經達到1180萬公頃左右。
但我國農業園區建設用地規模占農業用地總規模的比例還不到2%。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的載體,廣東、浙江等多數省市地區都已經出台了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增強農業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面臨良好的機遇。
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一個階段之間互相聯系,不是截然分開的。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在制訂指導全國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時,制定了量化的階段性標准,分別從農業外部條件、農業本身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效果三大方面著眼,將評價指標確定為十項:1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農村人均純收入、3農業就業占社會就業比重、4科技進步貢獻率、5農業機械化率、6從業人員初中以上比重、7農業勞均創造國內生產總值、8農業勞均生產農產品數量、9每公頃耕地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0森林覆蓋率, 1-3項為農業外部條件指標,4-6項為農業生產本身條件指標,7-10項為農業生產效果指標。由於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評價的具體標准應隨時間的推進而作相應的調整。
9、浙江鼓勵創業放大招,代償大學生創業貸款,政府這么做有什麼好處?
浙江鼓勵創業,放了大招代償大學生創業貸款,政府政府做其實可以帶來很多的好處,如果說大學生真的創業成功就可以給他們帶動經濟發展,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個政策其實也是在解決大學生創業的後顧之憂,如果說咱們有意向的話,可以去嘗試創業。
一、很大程度上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其實我們也想創業,但是不太敢創業,創業成功可能還好,但創業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我們的身上要背負很多的債務,普通的大學生根本都承擔不起這樣的一個後果,所以創業這樣的一個想法一直都擱淺了。現在浙江鼓勵創業放了大招,就是說你貸款10萬以下,創業失敗之後政府償還貸款10萬以上,政府幫忙償還80%,自己要還的錢其實是比較少的,這樣做也是為了帶動經濟發展,也是為了增加就業機會。
二、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現在的大學生真的遍地都是,畢業之後很多大學生都成為了無業遊民,主要就是因為工作崗位它是固定的,沒有哪個公司能要那麼多大學生,而創業就能夠很好的解決就業這個難題。不僅僅解決的是自己的就業難題,而且還解決了更多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現在年輕人他們的好想法其實是非常多的,只要是敢於嘗試就有成功的機會。
不得不說這一次的浙江真的放出了大招,這個大招能夠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能夠消除創業失敗帶來財務負擔而引起的焦慮問題。所有的大學生只要是成功了,對於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肯定是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家要知道的是創業貸款並不是說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有一套比較嚴格的審查程序,還有嚴密的配套政策。
10、浙江省為大學生提供最高50萬元創業貸款,此舉會帶來哪些影響?
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都會存在。先說比較積極的正面影響,此項政策落地實施以後,浙江省的人才吸引能力勢必會顯著增強,尤其是已經有了成熟創業構思的大學生,大概率會將浙江作為優先之選。未來各地的經濟發展,人才依然是核心競爭力,在對各類人才產生了強勁吸引力之後,浙江在各省區之間的人才競爭中勢必會搶佔先機。雖然50萬元的創業貸款不算太多,但對創業初期的大學生來說同樣極具吸引力,如此一來湧入浙江尋求發展的大學生人才便會日益增多。
當集聚了足夠的人才,浙江的各行業和領域便會更有發展潛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一旦有了突破性進展,完全可以繼續尋求政府的政策扶持,從而為項目做大做強奠定堅實基礎。從政府角度來說,大學生創業屬於普遍撒網,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孵化以後,再發掘具有更大潛力的項目,在提供更高層次的扶持以後起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僅此一點便足以說明浙江的這部分創業貸款作為成本會創造頗高的回報率。
正面影響說完了,接下來說說負面影響。對於大學生來說,剛剛走出校門自然不缺創業熱情,在有了初步的創業計劃甚至創業項目以後,藉助浙江省提供的創業貸款,便可以找到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但需要明確一點,如今的創業競爭極為激烈,任何環節出現偏差和紕漏,都可能導致創業項目的一敗塗地,此時不但沒有真正享受到政策利好,反倒會背負創業失敗所導致的債務壓力。
毋庸置疑,浙江省的這一支持創業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為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在看到正面利好的同時,也要對隱藏在背後的風險,從不同角度客觀理性的加以分析,才能在創業過程中盡可能的降低風險概率。無論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大學生創業者對浙江的創業貸款政策都會積極響應,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後備力量,至於前景如何則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