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了科技創新的
1、科技創新的例子是什麼?
科技創新的例子:1、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
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2、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2019年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3、「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
2、港口如何實現科技創新
目前港口的科技創新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數字化碼頭建設、新型港口結構研究、新型港口作業設備研發、新型吊索具研究、專業化碼頭管理技術、新型物流模式等。
3、具有深厚文化的中國,如何實現科技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化綿延5000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於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至今仍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歷久彌新,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4、為實現科技創新,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 對科技創新的再定位
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必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當今世界,在某些發達國家中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70-80%,甚至更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21世紀誰擁有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誰就將牢牢地把握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主動權。
入世之後,我們固然可以利用wto所制定的對發展中國家有益的條款開展一些技術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但同時,wto規則對知識產權、科學技術項目的保護措施和有償使用條款,也給中國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集中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入wto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使我國普遍存在的「盜版」現象、「假冒產品」現象受到空前的制止和打擊,這固然具有長遠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當前我國人口眾多、消費者購買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無疑將會使眾多的科技創新成果普及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企業而言,則意味著生產成本的空前增加,意味著產品競爭力的大大下降;二是加入wto後,我國產品的出口將受到大量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影響。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的技術商品在進入發達國家時,將受到涉及電子貿易、網上招標、商品標識、計算單位、條形碼等領域的大量法律、法令、條例、規定、技術標准、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貿易壁壘的嚴格制約,凡不符合要求的,都將被限制進口和入關。這不但大大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水平,而且也使出口企業面臨嚴重的市場銷售危機。
因此,無論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需求,還是入世後外界對我們的壓力環境,都促使我們把科技創新放在一個事關存亡的戰略高度,也只有這樣的定位,才能促使我們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積極地為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2. 科技創新的發展潛力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們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指引下,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中,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同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按照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標准來衡量,我國的科技實力從總體上來看還是相當落後的。據統計,當前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30%左右;中國企業中的生產設備僅有24.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卻有30%處於國際落後水平;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5.3%,研究與發展人員投入佔全部職工的比重僅為1.09%;中國每萬人的授權專利僅為0.73項,等等。這些數字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有些甚至低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是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推進科技創新的根本立足點。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樂觀地看到,在21世紀,在我國加入wto並進一步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環境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2. 1 政局平穩、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創造了科技創新賴以發展的良好環境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和平與發展是人心所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成為老百姓最朴實的要求。在這樣的氛圍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最廣大的群眾支持基礎,而有了最廣泛的群眾支持,科技創新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證。
2.2 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最廣大的需求空間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能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長,可以說科技創新功不可沒,而進入21世紀的中國經濟,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所提供的巨大支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包括農業、基礎產業、加工工業、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內的各主導產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幾乎是全方位的、無止境的,這就為我國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場需求。
2. 3 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格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
加入wto後,國際投資更容易、更多地進入中國,我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資規模也日趨擴大,加之逾來逾多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具有了更大的投資能力和更多的投資選擇,中國科技創新所需要的風險投資資金已經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證。這種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格局,不但提供了科技創新所必須的物質支持和資金保障,也為科技創新創造了一個資源流向更合理、競爭環境更激烈、科研成果轉化更有效的良性發展條件。
2.4 科技發展水平的落後使我們同時具有了「後發優勢」
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與世界各國將進行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其它國家一些成熟的科學研究體系、科學研究方法,甚至一定范圍內的科技創新成果,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使我們在這些領域的探索中少走一些彎路,從而降低我們的研究成本,這種「後發優勢」在一定時期內對像我們這樣的落後國家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一定要打破過去在姓「資」、姓「社」問題上的種種困惑,主動出擊、擴大交流與合作,盡快趕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
3. 科技創新與多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科技創新事業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社會發展總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促使其它要素變動的過程中,同時也受到其它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與多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3.1 思想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前提
這里所說的思想,不僅僅包括一個自然人在進行科技創新過程中所必需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指一種觀念、一種意識。如,wto是以一整套國際貿易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因此,「規則意識」就需要我們在原有的意識體系中進行創新並樹立起來,從而適應一種全新的模式。思想創新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在當今世界,誰最先、最好地進行了思想創新,誰就掌握了包括科技在內的一切創新的先機。
3.2 資源流動是科技創新的動力
「流動才有活力,流動才生效益」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也是科技創新的動力所在。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資金資源,只有通過流動,達到它所能發揮最大效力的最佳位置,才可能創造出最大的科技創新成果。因此,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一整套促進人才和資金充分流動的機制和途徑,最大限度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持。
3.3 教育的發展進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
沒有人才就沒有科技的創新,而沒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就無從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因此,科技的創新必然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基礎。當前,我國在教育投入、教學內容設置、在校師生比例、教師學歷、教師工資水平等各方面都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在這種條件下,要求我們的教育部門培養出像發達國家那麼大比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又怎能要求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就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呢?因此,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地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為科技創新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3.4 制度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保證
這里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沒有制度創新,持續的科技創新規模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二是沒有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即使已經完成,也不可能順利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生產力,從而使科技創新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反之,積極的制度創新,不但為科技創新的完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保證和實現途徑,也為科技創新事業的健康、公平、有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5、科技創新
2012年,規劃院承擔的「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等國家「十二五」科技項目順利啟動,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供需雙向調節的差別化土地政策研究」、「國土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先期攻關」、「陸海觀測業務衛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研究」、「城市化地區產業用地集約化利用和調控技術研究與示範」及6個標准修訂等科技項目按照進度順利實施,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工作,形成了豐富的成果,規劃院科技研究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有了進一步突破。
●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
該項目屬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2012年立項,下半年開始實施。該項目旨在面向省級國土規劃中國土空間綜合分區需求,突破國土空間分區中多主題集成、基於知識的國土空間分區智能化、空間導向的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等關鍵技術,研製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技術指南,研製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研發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評估信息系統。
項目針對多主題國土空間分區集成技術、國土空間綜合分區的智能化技術和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技術開展研究,制定了項目管理辦法,構建了省級國土空間功能識別指標體系,完成了實施方案編制和專家論證等,並已形成《國土空間綜合功能區劃研究報告(初稿)》。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2012年立項。旨在通過引進加拿大MDA公司衛星數據預處理核心技術、基於對象和知識的遙感分類技術、雷達新增建設用地檢測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突破耕地資源動態快速監管關鍵技術,根據國產衛星數據特性進行適應性改進和系統集成,解決當前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動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變化檢測效率低和基於雷達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檢測困難等難題,形成優化的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系統。
目前,項目已完成加拿大MDA公司和美國Trimble公司項目合作考察,組織完成了合作研究需求對接,細化了合作框架,基本確立了合作模式,明晰了合作方向,建立了合作研究工作組,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將實現遙感監測數據處理自動化、信息解譯智能化和提升SAR新增建設用地檢測精度,為國產資源衛星規模化處理和數據產品的產業化應用技術奠定基礎,且形成的預期成果能較快被掌握,產品化後能夠迅速推廣應用於全國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有效推動土地管理行業的科技進步。
●供需雙向調節的差別化土地政策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旨在進一步優化和創新不同區域、產業、地類的差別化土地政策建議,為制定土地差別化調控政策、實施差別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項目選擇國家新近確定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浙江省義烏市和正在推動邊疆省份國家戰略的雲南省開展區域差別化用地政策研究;選擇生產性服務業開展產業差別化用地政策研究;選擇浙江省金華市、雲南省非耕農用地(低丘緩坡)開展地類差別化政策研究,分別提出不同區域、產業和地類的差別化土地政策建議。深入畢節市、杭州市等具有改革創新意願、差別化政策實踐基礎和典型試點地區進行調研,開展跟蹤研究,探索差別化管理實現途徑。
項目的實施,為差別化管理政策的實踐可操作性提供了經驗,為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差別化調控試點提供了支撐,為制定土地差別化調控政策,實施差別化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國土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先期攻關
該項目是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研究項目,旨在滿足土地資源遙感調查監測應用需求的基礎上,完成土地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關鍵技術攻關、專題產品研發、示範應用原型系統基本框架研發及基本軟硬體配置,為構建土地資源高分應用示範系統奠定基礎。
項目針對GF-1星、G-F2星,結合土地利用調查、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業務應用模式,完成了國土資源高分應用專題產品體系與綜合指標體系以及示範原型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建立了一套包括遙感影像圖製作、動態監測、變更調查、質量評價子系統組成的應用示範原型系統,初步打通高分土地產品生產流程,初步解決了GF-1星、GF-2星數據應用部分關鍵技術,形成了高效穩定的關鍵技術和演算法模塊,取得了較好的精度效果。
項目應用02C衛星、資源三號、QB/WV-1/WV-2等國內外同類高解析度衛星數據,在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甘肅省敦煌市、黑龍江省雙城市進行了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等應用示範,滿足了土地利用遙感影像圖生產、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等產品精度要求,可用於示範區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和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業務工作,社會經濟效益良好。
●陸海觀測業務衛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研究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務院專項規劃編制計劃項目,旨在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十二五」期間報國務院審批的專項規劃整體預案的通知》(發改規劃〔2010〕2084號)要求,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編制《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為未來10~20年國土資源衛星工程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性文件依據。
項目緊密圍繞國土資源現代化調查監管體系建設和發展,制定了規劃編制工作方案,開展了相關行業規劃編制調研、主體業務需求凝練、業務衛星體系設計、地面基礎設施能力分析、衛星業務能力建設與部署等重大專題研究,從現狀與形勢、需求與必要性、總體思路與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建議、效益分析與發展展望等6個方面,編制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報批稿)及需求分析、衛星體系等附件。
項目的實施,明確了未來10~20年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方向、目標和任務,為推動陸海觀測業務衛星、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有序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礎。
●城市化地區產業用地集約化利用和調控技術研究與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旨在以城市化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用地的資料庫建設和數據分析為基礎,分析區域產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與調控手段,建設產業用地優化配置與調控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項目通過開展產業用地綜合數據採集整合與建庫關鍵技術研究、產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和預警關鍵技術研究、產業用地規劃及相關規劃協同耦合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產業用地優化配置與調控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並進行產業用地集約化利用、優化配置和調控技術示範,形成了《產業用地數據採集、整合與資料庫建設規范》、《產業用地綜合資料庫標准》、《產業用地集約利用標准》、《產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程》和《產業用地規劃編制技術規范》5項標准,開發了產業用地優化配置與調控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產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與預警系統、產業用地數據採集和綜合分析系統、產業用地綜合資料庫管理系統4個軟體,並取得軟體著作權,建成合肥市市轄區、廣州市南沙區和天河區3個示範區,培養了博士生9名、碩士生28名,發表科技論文29篇,並擬出版專著4部。
該項目已完成相關研究,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的中期檢查,完成了子課題的驗收,該項目成果豐富,將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展土地調控、調整產業布局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和科學的決策建議。
●典型區域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012年立項實施。該項目以滿足土地管理從數量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理轉變需求為宗旨,通過對典型實驗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變化的規律、機制與效應等研究,在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西南統籌城鄉實驗區建立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構建服務於國家—區域—基地三級層次的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管護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相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為實現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並重管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目前,項目已按計劃建設了6個野外科研基地,建立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並初步建成了土地資源綜合監測資料庫。
●《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規程》與《城鎮土地估價規程》的修訂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旨在結合現行土地市場發育狀況及土地管理技術水平與需求,完成國家標准《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規程》和《城鎮土地估價規程》的修訂,提高規范和指導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的有效性,為土地市場管理、國有土地資產評估及其他相關工作和土地政策參與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技術支持。
項目深入分析兩個規程在指導土地等別設定、基準地價更新、宗地評估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分等定級技術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修訂了《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規程》,針對土地市場發育對土地價格評估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修訂了《城鎮土地估價規程》。修訂工作經過多輪討論、修改,共處理意見800餘條,修訂後的兩個規程,已報送全國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徵求相關部門和行業建議。
兩項國標的修訂在指導今後城鎮土地分等定級工作、基準地價更新工作、宗地評估工作中將發揮積極作用,在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企業融資重組審核等工作中有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修訂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堅持協調配套、突出重點、技術進步和國際接軌的原則,以國土資源需求為導向,借鑒和引進國際先進標准,修訂《城鎮地籍調查規程》。
項目開展了相關專題研究,選擇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徐州市、湖北省恩施市、山東省壽光市就相關技術內容進行了試點實驗,總結了在河北、河南、遼寧等10多個省份開展的調查試點經驗和問題,不斷修改完善,並邀數十位專家學者對修訂的規程開展多次集中研討和論證,廣泛徵求意見,最終形成《地籍調查規程》(TD/T1001—2012),已於2012年9月正式頒布實施。
通過該項目實施,將原本適用於城鎮的《城鎮地籍調查規程》修訂完善,形成了適用於城鄉的《地籍調查規程》,最大程度地契合了實際工作的需要,為規范和促進地籍管理工作乃至土地管理工作,切實維護土地的社會公有制,進一步科學推進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和轉變地籍調查政府職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程》的修訂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旨在以國土資源需求為導向,以國土資源標准體系建設為基礎,借鑒和引進國際國外先進標准,研製修訂《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程》。
項目主要開展了調查評價工作總則、方法與指標研究,分析外業調繪與評價、內業成果編制、縣級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圖等編制,形成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分析報告、調查評價成果匯總和檢查驗收規定、灘塗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補充規定等。目前,已形成《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程》修訂送審稿,報送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項目倡導以生態保護和修復為主導的理念,採用先進技術手段,修訂了技術規程在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增加了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評價,提高了規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6、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和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正處於非常關鍵的轉型階段,目前中國的核心任務就是在科技創新上、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上進一步加強。二零一九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外的形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在科技創新上也出現了轉折點。
中國的科技創新正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隨之而來的就是比較大的壓力。所以中國在科技領域上必須要堅持創新,並且將科技支撐力提高。其中的具體任務就是要在核心技術上進一步加強,科技體制也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讓創新驅動懂得發展戰略能夠更加深入實施。中國現要實現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的最終目標,就需要把握住現代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創新是關鍵,依賴於別人總歸是有很大的風險的。
如今中國雖然已經在科技的創新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但是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加強科技創新。中國在自主創新上的能力表現還是有一定的缺陷,在關鍵技術上還是會依賴於進口,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至關重要的。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企業的發展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一些企業在創新動力上比較弱,對於科技知識的產權保護意識並不強等等。
總的來說,中國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其它世界科技強國相比較,還有有一定的差距的。中國需要突破,科技體制需要改革,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科技發展非常關鍵。
7、關於科技創新的詞語
有關創新的詞語:
開拓創新
與時俱進
與日俱進
新穎獨特
除舊布新
絕無僅有
自主 創新 創新精神 研發 超前
希望幫到你 加油
8、企業需要做什麼才能實現科技創新?
通過科技創新的進一步發展, 使員工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實力和水平。每個員工最關心的便是與工資方面有關的內容, 原因很簡單, 因為尋求利益是每個人的本能, 本能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 運用一定手段或者方式來躲避對自己不利的。所以在進行企業管理時, 可以開設一些獎勵措施或者是激勵的措施, 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不斷對獎勵機制進行創新。
9、在實現科技自立的路上,如何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
簡單點說,在科研和產業差距巨大的時候,以文章為導向只會造成差距的進一步加大。
弱化甚至打壓文章導向,甚至能解放出一部分人真的去做一些對產業有用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感受,有很多人如果願意把所學拿去多琢磨一些企業的東西而不是想著天天搞些雲里霧里的paper,可能更有用。
雖然國家投入科研那點錢很少,就算讓他們全去幹些陽春白雪的paper也沒多大損失,但是這個導向是很可怕的,有的人能發paper,有的人發不了,但是卻一直想著發paper,這種導向,根本就不利於讓科技人才去琢磨一點真正對企業對產業對社會有發展的東西。
現在的氛圍,根本不是弱化paper能解決的,打壓發paper都不為過。產業和學術相近的時候,paper確實能促進服務於產業;但你的產業和學術相去太遠,這時候再還推paper,說誤國也不為過。paper多科技就好?科技創新環境就好?德國日本需要和你拼SCI paper?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科技自立自強,無疑是在新的發展形勢和國際環境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概念,也是新的發展戰略,尤其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的要求,更是針對當前十分復雜的國際局勢和面臨的挑戰所確定的一項長期戰略。因為,只有立足於自立自強,只有在世界科技前沿站穩腳跟,才能應對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才能不被壓力所壓垮。否則,會生存十分艱難,生存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