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科技創新興國

科技創新興國

發布時間: 2022-06-08 21:04:26

1、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意義是什麼?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充分闡釋了科學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科技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是增強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戰略高科技能力的提升和長久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和發展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增強創新能力關繫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發展教育與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有助於發展教育事業。

進行科技創新原因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

2、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3、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不竭力量之源。

4、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2、科技興國好句好段有哪些?

科技興國好句好段有:

1、科技提升速度,創新彰顯高度。

2、科技創新,讓未來發展不可思議。

3、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4、我參與,我體驗,我獲得,我豐收。

5、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市民的科學素質和綜合能力。

6、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

7、翱翔科學的天空,暢游知識的海洋。

8、科技創新增效益,合作共贏謀發展。

9、科技創新之路,事業成功起步。

10、科技之光,閃耀童年。

11、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區域技術創新。

12、科技多一份創新,祖國多一份精彩。

13、食品安全關系你我他,安全食品惠及千萬家。

14、科技,科技,創造奇跡。

15、創領天下,智匯未來。

3、我國一直在提科技創新、科技興國,那麼現在誰代表科技?誰掌握數據?誰是國內

我國一直在提科技創新、科技興國,現在華為集團代表科技,任正非掌握數據。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總部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中國著名企業家,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華商人物之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兼總裁。

4、什麼是科技興國?科技興國與科教興國有什麼區別?

科技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而科教興國是在科技興國的基礎上提出的科學戰略,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結合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可以說科技興國是科教興國的重要環節。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根據中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4)科技創新興國擴展資料:

科教興國的意義:

1、「科教興國」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並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影響,根據中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中央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又進一步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今後作為科技進步源泉的科學研究的投入將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全國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正在深入開展,科研經費申請的審批方式已從過去單純的上級審批撥款,改革為專家論證評審。(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6年第5期)

2、「科教興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

3、明確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中國發展戰略的首位。從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為「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5、什麼是科技創新,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技強國夢?

1、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
2、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兩個方面。珍惜受教育權,努力學習,為創新夯實堅實的知識基礎;敢於質疑,用於向傳統和權威挑戰;培養好奇心,提高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努力探索,注重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增強責任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6、科技創新的意義及重要性

科技興國,所以科技創新很有重要性。
1.
科技創新能力已經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專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屬。

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人類進步的各個領域。

3.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7、科教興國戰略是哪一年?

科教興國戰略是1995年提出的。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科教興國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了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

戰略詮釋

科教興國,科技立國是世人的共識.2001年以來,不少國家和地區出台了許多新的舉措,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具體有日本,歐盟,美國的計劃見《導與練》P104,知識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決定著各國在全球政治,經濟舞台上的地位和尊嚴.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適應時代要求的。

8、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了嗎

央視網消息: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奠定基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起步。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指引下,國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導和布局的科技體系,打破封鎖,發奮圖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一)科技體系初步布局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極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代表,各地區各部門相繼開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學研究機構。1956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專題研究部署科技發展問題,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國科研機構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30多個增加到1700多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從不足500人增加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和國防部門五方面組成的科學技術體系。

(二)拼搏精神影響深遠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跡,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首創成果舉國振奮

這一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隨後,半導體三極體、二極體相繼研製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砥礪前行,科技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文革」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受到了極大沖擊,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猶如一場及時雨,滌雲盪霧,我國科技事業由亂到治,由衰到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規劃相繼出台

改革開放後,為盡快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狀況,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1978年,國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首次強調了科技發展要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促進了技術成果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上世紀80和90年代,國家又相繼研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等,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這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改革開放後直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驅動器。

(二)重大計劃順利實施

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簽,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後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辟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四)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彰顯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三、創新引領,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占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

9、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實行了哪些戰略?

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實行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  

科教興國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抉擇。我國科教和教育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現代化建設還有一定距離。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優先發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

作為創新型國家,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徵:  

1、創新投入高,國家的研發投入即R&D(研究與開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  

3、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  

4、創新產出高,世界上公認的20個左右的創新型國家所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佔全世界總數的99%。是否擁有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區分創新型國家與非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志。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