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節創新
1、西洋節日如此盛行,以致中國傳統節日收到忽視,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對於洋節泛濫的現象,你有什麼看法?
首先,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外國的先進的東西要進行學習,導致中國節日被忽視的原因有2個,第一,人們越來越追求時尚,形成了「過西方節日是時尚」的思想,其次,由於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的信息流入中國,所以西方節日受到追捧。對於洋節泛濫的現象,我覺得適當的了解一下西方文化未嘗不可,但是不能過於崇拜,我們要珍惜我們祖宗傳給我們的文化精髓,從而使傳統節日更加的盛行!
2、為什麼中國節日越來越冷清,而西洋節越來越受寵?
是相關宣傳力度不夠 也是國家對國有傳統節日保護不夠
此外 利益驅逐 商家在中國節日上找不到噱頭賺不到錢 就去找洋節
希望以後可以把中國的節日推廣到國際 中國的節日也是很好很有意思的
3、你認為洋節和傳統節日各自的優點是什麼
中國節日大多從勞動人民或者歷史出發,比如說春節、端午節、清明節。
西洋節往往是出於宗教或者特殊事件、特殊人群出發,比如說聖誕節、愚人節、婦女節
4、為什莫現代人,愛國西洋節?
為了湊熱鬧。說白了就是心裏面寂寞。人們失去了信仰。西洋節日,跟我們的節日一樣。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但是人們往往不去注重文化層面的東西,而去追求物質豐足和所謂的精神享受。拿聖誕節來說,問一下人們為什麼喜歡過聖誕節啊?人們會說,有禮物拿啊,有蘋果吃啊,可以聚會開party慶祝啊,熱鬧啊狂歡啊。幾乎沒人說,什麼耶穌誕辰啊之類之類的。不是要誇張做作矯情,說我過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給耶穌慶生。只是說,人們忽略了這一點。失去了信仰,被拜金、拜物質、拜享樂所取代了而已。
5、現代西方節日能夠取代中國傳統節日嗎?
為了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曾有10博士聯合提出抵制「西洋節」倡議,有名教授發出保衛春節的吶喊,在今年的情人節和春節即將近距離碰撞之際,來自陝西師范大學的140名大學生,為傳統節日保護獻計,形成了一次觀點大碰撞,顯示了傳統文化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西方文化對青年人的影響,值得社會共同關注。
改造傳統節日VS堅守自己的坐標
許多大學生認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改造。常艷芳、王貴雅等從生活角度分析了傳統節日被忽視的原因:以前人們特別喜歡過春節,是因為春節意味著穿新衣,吃好飯。中國大多數節日都與飲食有關,如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現在中國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過去期盼在節日得到的東西,大部分在平時都得到了,所以人們對節日的熱情大大淡化。
「傳統節日太繁瑣了,當今的人們誰還會像以前那麼過。2005年8月11日廣州拉開了『2005廣州乞巧文化節』的帷幕,然而也只是再現清末民初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多數市民僅僅停留在觀看這一層次上。」金巧明舉例闡明自己的觀點。
高媛媛、李培鋒、蔣瑞、田奇、孫雷、吳婧等認為,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帶有封建烙印:封閉式、家族式、等級制,以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有點僵硬、呆板,跟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有不協調之處;西方「洋節」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體現人人平等、自由的特點。這些恰好符合現代快節奏、競爭激烈社會下芸芸眾生想要釋放壓力的情緒要求。因此,要在保留本色的同時,對我國傳統節日進行改造。近幾年,流行樂壇和服飾上颳起了強勁的「中國風」,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用新鮮時尚的形式包裝和重整民俗。
反對改造的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的理由也有相當的說服力。何巍、周蕊、張意菲等認為:國人並非不重視傳統節日,過春節的熱情遠遠超過聖誕節,只是傳統節日大家都與家人團聚,沒有在街上,所以看似沒有「洋節」熱鬧。有人總喜歡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西方文化的坐標系中,給自己的傳統節日安上西方化的稱號。無論是將「七夕節」改名為「中國情人節」還是「中國愛情節」,流露的是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心的喪失,無非是讓祝英台穿上朱麗葉的衣服,學朱麗葉說英語,其結果是她既不像朱麗葉,也沒有了祝英台的神韻和氣質。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生硬包裝、改造,甚至進行商業化拉郎配,與「國際接軌」,必然使傳統文化庸俗化,破壞傳統文化的純正和魅力。我們應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堅守自己的坐標。
商業化民俗節日VS恢復傳統特色
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傳統節日受冷淡與未商業化炒作有關。郭艷、於航、羅布格宗等提出,「洋節」的興盛,和商家為了經濟利益炒作有關。近幾年,每年聖誕節到來之前,商家都要大做文章,買一送一,滿街的聖誕樹、聖誕老人、彩燈,將節日氣氛烘托得極為濃厚。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21世紀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以認真的態度做好民俗文化與商業的結合,讓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業家多組織一些傳統節日活動。例如端午節,在銷售粽子的同時,介紹節日的來歷和為什麼要吃粽子的知識,使人們知道祖國傳統節日的內涵。
另有一部分大學生不僅反對商業化傳統節日,而且認為應恢復其傳統特色。賀佳說,中國的正月十五吃湯圓、放花燈、猜燈謎、賞月、放煙花、對對子、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內容比聖誕節豐富多了,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是聖誕節遠不能相比的。元宵節如今不如古代,也趕不上聖誕節,首先是一些人把元宵節脫離了民間參與的基礎。比如每年元宵節時,基本上就是看看花燈、偶爾猜猜燈謎,形式十分單調,還要購門票進場,有的門票還很貴,這樣無法調動民眾的「精神細胞」。我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這樣逐漸被遺棄的。如果恢復我國傳統節日的特色,就能抵制「洋節」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沖擊。
「中國節日也確實需要一些新意。這種新意並不是說要附加什麼現代的新東西,相反是要回溯過去。現在經常聽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年味』淡就淡在丟棄了習俗。很多城裡人家過年為圖省事,一家人在飯店吃年夜飯,沒有了一家人一起忙碌准備年夜飯、貼窗花、蒸花饃等紅火熱鬧的場面,也就失去了一家人親熱的氣氛。」鄭劍英說。
侯景男、馬瑩瑩等認為,傳統節日有很強的人情味、自然性、世俗性。它不是落後,只是內在潛能和魅力還掩藏在神秘面紗之下。傳統若永遠壓在箱底,即使它的價值再大,總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所以,恢復傳統節日文化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將其深遠的意義挖掘出來,把它融入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大學已經將民俗學列為研究生專業,如中山大學文學院招收的研究生就有研究民俗學方向的。
順其自然VS給予扶持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危機。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來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在楊麗君看來,傳統節日受沖擊,是必然現象。
馬臖、梁香玲等認為,對於真偽、好壞,時間是最好的鑒別師。歷史上也曾有過外來節日,例如浴佛節,但最終沒有形成太大氣候,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屢遭「迫害」不止。「文革」期間,春節不許穿新衣新鞋,不許扎紅頭繩,不許吃年飯,不許祭祖,人們這天必須走進田野參加勞動,並美其名曰,「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可是現在的春節還不是年年過嗎?如果西洋節日有其優點、長處,那麼不要說是民間倡議,就算是國家法律明令禁止也不能夠被遏制,而中國名類繁多的各種節日,其中也不乏一些陳規陋習,既然是不好的東西,就讓它自然消亡,這也合乎天理。那些號召抵制聖誕節的行為,就是一種心虛表現,是擔心中國傳統節日承受不了沖擊,是一種無用功。其實「真金不怕火煉」,好的東西經歷過暴風雨後才會更加茁壯。對於「西洋節日」我們不妨採取「無為」的態度,順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吧。
劉偉娜、劉軍、張榮等則反對順其自然的觀點,其理由是,「五四運動」後,中國人開始摒棄國學及傳統文化、民俗習慣,認為只要是西方的、是「洋人」的,就是先進的、現代的、科學的,而中國傳統的東西,都是落後的、迷信的。改革開放以前,許多傳統節日被取締,許多節日風俗因此逐漸被取代,甚至消失,所留下的只有清一色的、單調的、無聊的活動。因此,當對外的大門一打開,人們還來不及宣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就被外面眼花繚亂的東西迷住了。由於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上曾遭受不公的待遇,我們今天要挽救,給予特殊照顧。
孫丹、趙丹等認為,「西洋節」盛行錯在對孩子教育的偏差,重文化知識學習不重素質修養,所以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國人看到傳統節日的好處和優點,使祖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深入人心,特別是深入青少年的心靈。這就要求形成立體宣傳模式,從電影、電視到報紙、雜志,甚至學生教材。還可以製作一些精緻優美的公益廣告,舉辦有獎知識競賽等。
「去年上了民俗學課後才發現,中國文化里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民俗趣事,我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了解,哪裡還有閑工夫泡在西方文化的『蜜水』里?」陳璐幽默地說。
韓鋮、王萍、雷鳴遠等認為,僅靠一兩個學者呼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有政策的連續性支持,加大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對大學的民俗學專業有所支持和保護。我國現行的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是民族傳統節日,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建立相關的檔案,確保可以留傳給子孫後代,同時,建立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中心,培養各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才。
走向世界VS洋為中用
平安夜,我市市民和國外遊客一起狂歡。雖然他們戴的是聖誕老人帽,卻踏著中國傳統鼓點,興奮地扭秧歌。(資料圖片)
「我們總在防守,為什麼不把中國龍推銷到西半球?我們有如此無窮無盡的文化寶藏,不充分發揚利用,真的太可惜了。」魯孟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
王晶、周愉快等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來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禁止外來文化,而不向外發展擴大生存空間,自己的陣地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所以,我們不僅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本土站穩腳跟,還要走向世界。
更多的大學生認為應當洋為中用。
劉秋堯、何巍等說:近年來,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漢語熱」,已有8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落戶36個國家和地區,人家怎麼就沒有把「孔子出國」視為「文化輸出」而設置一個與之相匹配的「防火牆」呢?西方節日流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所以,我們要樹立信心,使其中國化,將其改造成中國節日。
劉小榮、張麗麗、吳迪、羅時偉、張海梅、付雁等提出,我們的民族文化最強盛、煊赫、最光輝奪目的時代漢唐之際,都是同外來文化交往、融合十分活躍、頻仍的時代。其實有許多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護士節」、「記者節」、「婦女節」、元旦,都是國際性節日,也沒有誰為了捍衛民族傳統而摒棄、抵制。西方一些獨有的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所沒有的。中國人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很含蓄,而母親節時送一束康乃馨和一張賀卡,使很多不善於表達的人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所以,「洋節」是對我們傳統文化有益的補充,可以用來完善中國的節日系統,宣傳中華傳統美德,有選擇地汲取十分必要,我們應當毫不猶疑地拿來洋為中用。
多做實事VS轉變觀念
誰說春節不熱鬧?(資料圖片)
許多大學生認為目前需要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空喊。
任沖、宋金亮等建議,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去「過」傳統節日,去參與,至少保證有份節日的心情。即使做不了大事,也應該多了解一些民俗文化,然後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
周蕊、劉楠等認為,中華傳統流失與不務實有直接的關系。我們總是喜歡做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卻不下工夫從根本上改變自身。10博士呼籲抵制「西洋節」,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什麼,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依然熱鬧。如果真的要想改變西方文化入侵的現狀,不如抓緊發展中國的國力。如果我們的綜合實力發展上去了,在世界上腰板硬了,還怕那些「西洋節」嗎?
而劉秋堯、陳毅清、岳佳等認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轉變思想觀念,否則做的事情越多,對民族文化的破壞越大。我國許多人對待文化既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放手。當別人的情人節等節日供我們享用時,我們認為是文化侵略,要抵制;而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我們又憤怒了,認為是人家搶走了我們的東西。這完全是存心不讓大家好過的破壞心態。只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共存,趨利避害,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會被很好地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這140名大學生之所以在保護傳統節日和文化上所提的方法有矛盾,是因為在對待「西洋節」的態度上不同:有10%的學生堅決抵制過「西洋節」;59.3%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正確引導下有節制地過「西洋節」;8.6%的學生認為過不過「西洋節」無所謂;7.8%的學生認為過「西洋節」是件好事;持其他觀點的學生佔14.3%。
6、節日名稱 過節方式 中國人喜歡的理由 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斷交融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西洋節目呢?
節日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作為傳統和文化一般都是在很長時期內形成的,即便是一種成形的文化傳統超越國界被另一個民族所接受,也要有一個不短的過程,需要這個民族去了解,去理解,去認可,去習慣。
洋節在中國的興起無可厚非,因為現今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中,貫穿中西,融會古今,洋節的熱鬧和新鮮讓很多年輕一代追逐。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肯德基、皮爾·卡丹等洋品牌在我國市場閃亮登場的同時,一些「洋節日」也迅速風靡於我國的大江南北。「洋節日」雖不如中國傳統節日那樣源遠流長,但它的到來的確使許多原本普通的日子因此而變得生動起來,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新的樂趣。
西方的母親節、情人節與注重群體感受、團圓效果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它們更多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情懷。父親節、母親節的設立,是在引導人們要用感恩的心去關愛為養育兒女付出巨大艱辛的父母親,它弘揚的是人間最珍貴、最美好的至愛親情。別具風情的情人節,它不僅是知心愛人之間互送禮品、表達深情的過程,它更是一種關愛他人、善待自己的象徵。在世界需要溫情的今天,它已不只是年輕人的節日,它已成為現代人類情感的一種寄託。
形式往往決定著內容。這些寄託著人類美好情感的「洋節日」,的確為含蓄的中國人提供了又一個敞開心扉的窗口。只要你有興趣,盡可以「洋」為中用,在「洋節日」里把自己的感情散發出來,使自己的人生豐滿而無憾
但我國傳統節日更為重要,因為,5千年的文化底蘊,她的歷史魅力和傳統慶祝活動,會讓我們驕傲於「我們是中國人」!
7、傳統節日與西洋節日的異同之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一些媒體的民生欄目開始引導大眾關注傳統節日。國家也出台了政策,增加元宵、清明、中秋、除夕等中國傳統節日的假期。不過即使這樣,年輕的一代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仍然非常那個局限。七夕還是比西方流入的情人節冷清許多,這還是多方宣傳和引導的成果。而對於列入法定節假日的傳統節日,自然是會受到大家的關注,
只是很多的人,他們關心的,也許只是假,而不是節。還有一個東西方的節日可以對比,就是聖誕節和農歷新年。本來聖誕節是一個帶有濃烈宗教色彩的節日,只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世界裡風行,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聖誕老人喬裝打扮來到中國,脫去了宗教這層外衣,穿街過巷。很多的人,他們關注聖誕節,過聖誕節並不理會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聖誕節的內涵,只是在跟隨一種流行。就像即使是單身的情人節,也非要弄出一點所謂的節目才算甘願。
教堂的牧師說,他們是聖誕徒,其實他們什麼徒都不是,他們過聖誕,無關耶穌,無關祈禱,無關那個叫以馬內利的地方,他們只是在一種他們想要的氛圍里狂歡。而面對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這個我們一直認為在是節日之王的盛大日子,在他們的觀念里,也無非就是買套新衣服,吃頓年夜飯,然後看春晚、發簡訊,然後就開始跟隨長輩走動親戚,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不新鮮,反而有些累。
在這個角度上看,西洋節日的確被賦予了狂熱和神秘的色彩,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也是理所當然。但畢竟,我們不能就這樣任由我們的傳統節日這樣的萎靡下去。媒體和政策的引導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更新節日文化,如果每年都是那寫節目,那個模式,那幾張臉孔,怎麼能,讓我們這些在萬紫千紅世界裡長大的新新人類心動呢?
8、西洋節日有哪些
1、聖誕節
節日時間為12月25日(公歷),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它源自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與基督教本無關系。在基督教盛行羅馬帝國後,教廷隨波逐流地將這種民俗節日納入基督教體系,同時以慶祝耶穌的降生。
但在聖誕節這天不是耶穌的生辰,因為《聖經》未有記載耶穌具體生於哪天,同樣沒提到過有此種節日,是基督教吸收了古羅馬神話的結果。
2、萬聖節
節日時間為每年11月1日,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
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3、愚人節
節日時間為公歷4月1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
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對象為「愚人」。玩笑的性質極少包含實質惡意。
但個別玩笑由於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從而產生較大規模反響並且衍生成為(傳媒)謠言和都市傳說,所以對於人們來說一般會加以避免開如有關災難之事的玩笑。
9、關於研究西方節日的研究感想 100——200字
結題報告
進入高中我們遇到了第一個挑戰,對社會的挑戰,我們選擇了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的這一題目。我們小組決定為了了解和更深的認識西方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及文化對中國人更多的是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西方文化更好的融合!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們決定採取的步驟是親近民眾發放問卷調查,當正在計劃中時,我們迎來了清明節,擇日不如撞日,臨時決定先當一次「民眾」。就這樣我們一行人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清明節。過後,我們選了一個明媚的早晨,來到南亞廣場,我們都下定決心為了15學分我們豁出去了!拿起膽子對路人進行了問卷的調查,萬事開頭難,所以接下來,我們進行的很順利!再者是對老師的采訪,對於老師我們特地選擇的是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在學科中它們雖都屬於文科可是兩者的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通過努力得到了兩位老師的許可,我們有了更多的信心,那麼一切計劃都按步驟正在進行……
經過我們調查得出結論:
1、 青少年比較傾向外國的節日,例如情人節、聖誕節等;
2、 上班族也都傾向外國的節日,例如情人節、聖誕節等;
3、 中年人(分為兩種經濟階層,兩種不同趨勢)消費觀念有所差異;
4、 老年人對傳統節日十分熱衷。
分析結果:
1、 青少年之所以選擇西方的節日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形式過於單一,中國現在提倡青少年創新,使青少年更多的接觸新鮮的事物,而西方的節日符合這一需求。青少年所選擇的節日是能為自己帶來歡樂的,有利益的,他們是跟著潮流走的,西方節日是針對於個人所想表達的意願,而中國傳統節日更傾向與團體性,隨著現在獨生子女的增多,他們的個人意願一般佔主體,所以難免會出現現在的局面。
2、 上班族也走在潮流前線,接受的思想無論在哪方面都是開放的,從經濟上講,收入相對較高,生活水平較好,所以在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的同時也有能力去慶祝西方的節日。
3、 中年人分為兩種經濟階層。中等階層在對待節日的看法上更傾向於傳統節日,經濟決定他們的文化消費,一定的文化影響一定的政治經濟,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交融。例如,上海合作組織決定在不同國家召開會議的時候穿上各國有傳統特點的服裝;美國紐約市政府把中國農歷新年納入法定公共假日;菲律賓總統還特地穿起大紅旗袍,宣布春節為菲律賓全國的「工作假日」。
4、 老年人比較注重國家的傳統節日,相對來說在現今社會、經濟、政治等全球化的發展,使老年人處於養老安逸的狀態,不會對國外節日的新鮮刺激有過多的需求,在加上老一輩的人多數經歷過了革命的洗禮,所以愛國的觀念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從而讓他們對他們的傳統節日更加熱愛,這是老年人的普遍現象。用中國的語言來說,他們已經安享天年。
建議:
節日是一種紀念日,用於傳統的慶祝或是祭祀的日子。
節日可以紀念某個重要的日子,某個重要的人物。例如,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感恩節是慶祝豐收的,七夕是中國式的情人節,聖誕是西式的春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階級,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印記。
在加入WTO後的我們,更需要外來節日的熏陶,並不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接受,只會讓我們喪失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沒有自己的真諦。節日是一個文化的表現,通過節日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化,更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個民族獨有的文化。節日表現了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像我們身為炎黃子孫,這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我們對外來節日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中國,一個偉大的歷史悠久的民族,創造出來的文化節日是深有內涵的,且需要用心慢慢品味。
總之,無論是中西方節日都能讓人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讓人們更熱愛祖國,增加民族責任感,並能給人帶來歡樂,讓人們在煩瑣的生活中得到短暫的放鬆······
衷西洋節日而淡化傳統節日,有多方面原因:
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斂性和含蓄性相比於西方節日,缺少熱情開放和輕松刺激的內容。而當代學生大多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屬於改革開放後成長的一代,思想活躍,對外來的新事物興趣濃厚。
商家的推波助瀾。就像麥當勞食品、好萊塢大片的進入,洋節盛行是西方經濟強勢帶來文化滲透的結果。商家抓住年輕人的獵奇心理,賦予聖誕節消費、盡情享受的特點,大力炒作,吸引年輕人。 而傳統的民風民俗在傳承上出現了斷層。,
所以說一切的外因和內因造客觀的就了這一後果!我們不能用自己的主觀來看待著一種現象。要從多方面更深入的探究其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我們感謝幫助過我們的同學、感謝家長、感謝百忙中抽空出來的老師們、感謝配合我們調查的叔叔阿姨;感謝你們一路陪我們走來,讓我們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感謝你們,因為你們我們才能如此順利!謝謝!
題要: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吮吸著黃河和長江的甘甜乳汁,在廣袤而富饒的祖國土地上繁衍生息,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便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節日的舉辦具有一定的意義,此些活動及某些特殊的紀念方式,及所紀念、承傳的是種種優良的精神或是促進某些值得繼承的東西的發展的鞏固。
課題解釋:調查關於中國與西方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紀念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清明節、中秋節、感恩節、聖誕節等。
關鍵詞:調查結果、活動記錄、西方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研究心得
前言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吮吸著黃河和長江的甘甜乳汁,在廣袤而富饒的祖國土地上繁衍生息,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便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遠去的節日:寒食節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還依桑下系鞦韆」---寒食節之節物風俗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節令演變四 「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節之節物風俗五重建人文詩性信仰,再尋華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節復興方案。節日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接有節日。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她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和願望,一個個傳統的節日實際上上是民族的一個個精神圖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體現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節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無
論你走到哪裡,過自己民族的節日都會讓你找到自己的「根」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是中國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積累,與西方的傳統節日相比,中國的節日里更注重親情和友誼的表達,注重對先人的懷念和對長者的孝敬,這對於家庭穩固、調節身心、舒緩壓力、改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世代相傳的節慶文化和民間習俗,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徵。我國主要傳統節日,可謂源遠流長,歷代不衰。逢年過節,人們更是約定俗成,普天同慶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承擔著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責任。有關專家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對中國節慶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任重而道遠。為了調查中國節日與西方節日對社會的影響,我們進行了此次調查。
正文
據問卷所知,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和聖誕節特別受歡迎,而且其熱愛程度極大。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被冷淡了。造成這樣,其原因何在?在於人們的心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嚮往外國,崇拜它的種種,這樣喜愛他們的節日也就不覺奇怪了。外國文化和他們的思想擴展到我們國家,不得不讓國人也受其影響。許多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著校園里的學生。這就增強了人們對外來事物的興趣和對其追求的熱望。
在這里,我們不是說外國的節日不應該被我們國人宣傳。西方的文化和一些思想是值的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但我覺的凡事都得有一個度吧。太過分的推崇,是不是有些不妥呢?如此崇拜他們的人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再想一想我們自己的那些被傳承了多年的節日,卻被西方的節日取代了,難道這是那麼願意看到的嗎?
也許,有一些人會說我們太傳統了,都什麼年代了。可是我們還是要說,不管別人怎麼說吧。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西方的節日在我國大受歡迎,而且其程度讓人看不懂。中國的「七七」情人節正在被西方的「2.14」取代。每當西方情人節這天,花店裡的玫瑰和其他一些代表愛情的花被一搶而光,商家也因此大賺一筆。很多人反映,情人節這天,平時5角錢一支的紅玫瑰可以賣到10元,甚至更高。
聽到這樣的事,我們的心裡真的很難受。我們開始也沒有想到,竟然有那麼多的人願意付大錢買花送給情人,但是事實如此,我們也只有面對。當我們問到一些人這樣做有必要嗎?他們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也有一些人說這是沒辦法的。我們覺的這太奢侈了,不是嗎?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西方情人節就在我們國家蔓延開了,且其勢猛烈,讓人不敢相信。還有西方的聖誕,近來也被國人所推崇。許多地方花大費用搞慶祝活動,有的商家也抓住這個大好機遇忙著自己的財路。這不能怪他們。如果大家都不過分熱衷這個節日,他們又怎麼會想著從這其中找財路呢?
再看看我們國家的那些節日,如今又有多少人看好。難道這不夠引起我們的思考嗎?甚至,現在的春節,都沒有什麼人熱愛了。一年不如一年的氣氛。盡管每年我們都搞春節
聯歡晚會,看起來還不錯,氣氛蠻濃的,但是,事實上沒有多少人重視。那隻是一個形式罷了。當然這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如此,我們說的只是現在的一個趨勢,以及大部分地方的一個現狀。中國節日被冷淡,西方節日被推崇的現狀,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也是值的我們深思的。
10、為何西洋節在中國越來越流行 請從人類心理的角度給出回答
好奇是人的天性 人本身就會在長時間下處在同一件事 一旦處久了 就會對外來的事物產生好奇 一旦有什麼趣事便會勾起人們無窮的渴望 相反會對以前的舊事物產生厭惡的心理 說的對的話就給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