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創新基礎
1、研究特色與創新
(1)對農用地分等模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吸收了相關專家關於農用地分等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結合研究區實際,提出了分模塊控制的方法、獨立產量數據和統一標准產量核算的檢驗方法,以實現跨區域和跨標准耕作制度間各層次等指數的可比性目標。在評價的起點,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可比性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並對其演算法進行了改進,基於β系數的本質是理論標准糧產量折算系數,將其從產量比演算法調整為能量比演算法;基於氣候相同光溫潛力指數和相當原理,引入光溫潛力協調系數γ,採用產潛比法和參照系法獲取,用於調整不同標准耕作制度間光溫潛力指數和的偏差,顯著改善了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可比性。在評價的終點,進行了獨立的宏觀和微觀檢驗。引入縣域糧食播面單產,建立縣域糧食播面單產-平均等級(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關系模型進行宏觀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提出了優選等的概念,並對優選等為平均自然質量等的縣域,提出對利用系數和利用等指數進行修正的方法,提高了縣域之間利用等級的可比性。通過典型縣樣點糧食產量調查,採用與理論標准產量折算系數β和國家糧食統計習慣基本一致的實際標准產量折算系數進行產量折算,建立了單元全年糧食單產-利用等指數關系模型進行微觀檢驗,並確定了耕地利用等級產能。研究方法不僅對省級農用地分等體系的建立具有直接的意義,而且對全國農用地分等中等指數和等級匯總在方法上具有借鑒意義。
(2)對重慶市進行了大規模的耕地屬性數據提取和基於全部村樣點的糧食產量普查及耕地屬性補充調查、試點縣和典型縣耕作制度和作物產量等的重點抽樣調查,建立了重慶市基於跨指標區、跨縣域、跨地類的耕地質量評價體系,並確定了利用等級全年糧食生產能力,對重慶市進行了基於縣域耕地質量的分類分區。研究藉助GIS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分析和管理功能,提取評價單元並獲得評價單元屬性數據,建立了縣級1:5萬~1:10萬和市級1:50萬耕地質量評價圖,研究成果為實現耕地資源數量質量管護和其他相關研究提供了科學基礎。
(3)採用新興的空間自相關分析和傳統的相關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角度,探討了重慶市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指標的空間耦合關系。研究揭示,縣域耕地質量和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均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關系(自相關),且二者具有極大的空間耦合性;全市和非都市區縣域耕地質量和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耦合關系。本研究成果有助於耕地質量評價成果的拓展性應用,如推動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
2、創新的四種基本方式
創新的基本方式,不是四種,而是八種,
第一,延伸式思維.所謂延伸式思維,就是藉助己有的知識,沿襲他人、前人的思維邏輯去探求未知的知識,將認識向前推移,從而豐富和完善原有知識體系的思維方式.
第二,擴展式思維.所謂擴展式思維,就是將研究的對象范圍加以拓廣,從而獲取新知識,使認識擴展的思維方式.
第三,聯想式思維.所謂聯想式思維,就是將所觀察到的某種現象與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加以聯想思考,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思維形式.
第四,運用式思維.所謂運用式思維,就是運用普遍性原理研究具體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獲得新的認識的思維形式.
第五,逆向式思維.所謂逆向式思維,就是將原有結論或思維方式予以否定,而運用新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從而獲得新的認識的思維方式.
第六,幻想式思維.所謂幻想式思維,是指人們對在現有理論和物質條件下,不可能成立的某些事實或結論進行幻想,從而推動人們獲取新的認識的思維方式.
第七,奇異式思維.所謂奇異式思維,就是對事物進行超越常規地進行思考,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思維方式.
第八,綜合式思維.所謂綜合式思維,就是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將上述幾種思維形式中的某幾種加以綜合運用,從而獲取新知識的思維形式.
3、研究思路創新
(一)開發並應用了油氣儲量、產量趨勢綜合預測流程和方法
針對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研究方法的不足,開發應用了考慮多方面因素的綜合預測方法,將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方法向前推進了一步。
綜合法首先研究盆地油氣儲量和產量的增長規律,分析地質特徵、理論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政策因素、勘探投入以及勘探思路的變化對油氣儲量和產量增長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以盆地或預測區的資源潛力為預測基礎,分析其勘探開發歷程,依據目前所處的勘探開發階段,確定其未來儲量、產量可能出現的高峰值及時間,使用多旋模型,採用儲采比控制,對油氣儲量、產量進行預測。
(二)採用了全新的可采系數研究思路
過去的可采系數研究主要採用統計法。針對統計法可采系數研究結果只是體現目前採收率水平,不能充分反應技術進步對採收提高的貢獻的缺點,在本次可采系數研究中制定了全新的以油氣藏解剖為基礎,利用油氣藏具有所在評價單元的地質特徵、同時又是開發對象的特點,通過油氣藏的地質特徵解剖和開發特徵描述,建立各類評價單元地質特徵和可采系數關系,確定各類評價單元可采系數取值標准。
(三)評價系統邊開發邊應用
為克服以往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設滯後於評價進程,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的缺點,本次採取邊建設邊應用的開發模式。根據資源評價的業務特點,將系統的建設分步進行,首先建設資料庫,提出數據標准,為數據入庫做准備;之後開發可獨立運行的評價軟體,為各單位開展資源評價提供支持;最後是平台開發和系統集成,並開展數據入庫和評價成果匯總。
2004年4月底,項目組建成資料庫,並提供了數據標准。2004年7月前,完成了評價方法軟體開發,7月底~8月初,開展了油氣資源評價系統應用培訓。之後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協助17個單位完成了33個子項目五種資源的評價工作;參與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油砂、油頁岩資源評價所有子項目成果的匯總工作,編製成果圖件,製作成果數據表;將項目所有的基礎資料、成果資料進行整理入庫,實現了通過評價系統對數據和成果進行統一管理的功能。
(四)交叉、整合評價
針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對塔里木盆地資源潛力的認識差別大、意見難以統一的問題,項目辦公室組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配合下開展交叉評價;針對渤海灣盆地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家石油公司分別評價,評價參數不統一、評價面積有交叉的問題,組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進行整合評價。通過交叉、整合評價,取得了塔里木、渤海灣盆地資源潛力數據,並得到了各石油公司的充分認可。
4、創新需要具備的基本要素
第一,批判精神。這是創新意識的第一要素。創新首先意味著對舊觀念、舊事物的揚棄專,是要拋開舊的屬,創造新的。因此,創新意識就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迷信、崇拜任何偶像、教條和一切不適應現實情況變化的舊觀點,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善於吸取舊事物、舊觀念中的合理因素,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提出自己的新創意、新思想。
第二,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以發現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為目標的,新穎性、獨特性和求異性是它的顯著特徵。創造性思維,對人的行為和決策都有直接的重要影響。它是正確理論指導下長期的艱苦實踐和科學的求實精神、研究方法相融合中的再創造。我們應當注意吸取人類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強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善於運用發散性思維研究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探索應對問題、解決矛盾的新途徑、新方法。
5、創新能力的基礎是什麼?
1、學習能力。獲取、掌握知識、方法和經驗的能力,包括閱讀、寫作、理解、表達、記憶、搜集資料、使用工具、對話和討論等能力。
2、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若幹部分進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領。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層次、不同規定性組成的統一整體。
3、綜合能力。強調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考察和認識的技能和本領。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要素、層次和規定性用一定線索把它們聯系起來,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本質關系和發展的規律。
4、想像能力。以一定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直覺、形象思維或組合思維,不受已有結論、觀點、框架和理論的限制,提出新設想、新創見的能力。
5、批判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在學習、吸收已有知識和經驗時,批判能力保證人們不盲從,而是批判性地、選擇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6、創造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論、工具、解決方案、實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創新人才的稟賦、知識、經驗、動力和毅力的綜合體現。
7、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提出問題和凝練問題,針對問題選擇和調動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方法,設計和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於難題,能夠創造性地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來予以解決。
8、實踐能力是特指社會實踐能力。提出創造發明成果,只是創新活動的第一階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認、傳播、應用,實現其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必須要和社會打交道,實踐能力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9、組織協調能力的實質是通過合理調配系統內的各種要素,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實現目標。對於創新人才來說,要完成創新活動,就要協調各方,當擁有一定資源時,就可通過溝通、說服、資源分配和榮譽分配等手段來組織協調各方以最終實現創新目標。
10、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創新人才的寶貴之處不僅在於擁有多種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多種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發揮作用。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長和人格發展的結果,這需要通過學習、實踐和人生歷練。能否完成重大創新,擁有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是一個關鍵。
6、創新的基礎是什麼?
創新的基礎:
1、堅定的信心
擁有堅定意志,頑強奮斗。當創新活動誤入歧途,需要調整方向時,它能夠強迫自己「轉向」或「緊急剎車」。擁有足夠的耐力和耐心,創新不僅探索的周期長,還要冒失敗的風險,需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2、人才
創新關鍵在於人才。要把科技人才及質量人才資源視為企業戰略資源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和質量管理人才,使企業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3、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
擁有創造意識,要敢於標新立異。擁有創新精神,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有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對事物要有興趣,要適合所從事的事業。擁有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動態思維。
4、質量
質量是創新的基礎。質量是一切創新的基礎,是經濟含金量的試金石、發展方式轉變的晴雨表、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6)研究創新基礎擴展資料:
創新的實例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牛頓少年時期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思考著:星星和月亮為什麼掛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運轉著,它們為什麼不相撞呢?這些疑問激發著他的探索慾望。後來,經過專心研究,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則始於對亞里士多德「物體依本身的輕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結論的懷疑,他憑著「自信的直覺」和多次實驗,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進而動搖了亞里士多德長期在物理學中的統治地位,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終於發現了自由落體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新
人民網-質量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質量的提升
7、如何看待——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關系
在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是先有生產實踐和技術進步還是先有基礎理論,人們也許有不同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不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相互推動的辯證關系。關於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問題,許多人有這樣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沒有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應用研究,沒有應用研究就沒有技術開發。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在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是先有生產實踐和技術進步還是先有基礎理論,人們也許有不同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不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相互推動的辯證關系。不能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看成一條單向的流水線,歷史上和現實中有許多重大科技創新無法用這種流水線來解釋。我們的祖先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並不知道磁學和地磁場的基礎理論。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獲專利1000多項,他完成電燈等重大發明並非因為先掌握了光、電、材料等學科的相關基礎理論。有人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高級化、復雜化,上面列舉的原始性技術發明的例子不會再有了,現今沒有基礎研究就不會有技術創新,因此,上述一維單向模式是對的。但事實上,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並不會、也沒有因為科技進步而改變。許多高新技術正在逐漸變成通用技術和工具,在現有生產力和科技發展基礎上的社會生活和各種實踐活動必然孕育著新的技術創新,進而推動著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而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又將進一步推動更高水平的技術革新和社會實踐。實際上,很多科技創新很難被簡單地界定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還是技術開發。我們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也是這種復合型的科技問題。這些科技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技術上的創新,又需要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需要多學科的技術專家和理論工作者共同努力,聯合攻關,在實踐中探索解決的途徑。現在還很難說將來是技術上先有突破,還是理論上先有突破。解決這些科技問題,決不能按上述一維單向模式,先搞基礎理論研究,後搞技術開發。基礎科學的進展離不開技術上的新突破,技術開發往往也需要基礎理論的修養、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所以,不應把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割裂開來,實行部門分工乃至分割。需要指出的是,提出上述思維定勢的是二戰期間美國戰時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主任V·布希。他在1944年應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要求寫了一份報告,提出了上述的一維模式,這與他看到20世紀初物理學兩個重大理論突破導致原子彈等技術上的進步有直接關系。他提出的一些觀點,如「基礎研究不考慮實際後果」,「如果過早地考慮實際應用,基礎科學的創造性將會喪失」等,盡管有片面性,但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最近,美國已有學者指出,上述那份報告的一些觀點對美國科學政策的制定造成了指導思想上的問題和困惑,對上述一維模式和有關概念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布希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對立起來的一維模式,雖然對美國制定科學政策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惑,但並沒有影響美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這主要因為美國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的主體。美國80%以上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受聘於企業。許多企業的研究開發投入超過銷售額的8%甚至10%,有些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究開發經費高達幾十億美元。為了長期發展和戰略競爭的需要,企業在進行技術開發性研究的同時,還進行大量的基礎性研究,有的企業已經有多人獲得諾貝爾獎。美國企業的研究與開發完全是圍繞近期或遠期的市場需求預測,即以企業的利益為目的來選題和開展的,企業家不會特別在意若干年前布希先生的什麼報告。另一方面,國家辦的實驗室必須承擔國防和社會公益性課題。以企業利益、國家安全、社會公益為目的的研究都會包含對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深入探索,即基礎性研究,而真正「不考慮實際後果」的基礎性研究在那裡很難得到支持。當然,由特定機構或個人資助的研究另當別論。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和國有科研單位多年來習慣於面向和依賴政府,加上條塊分割的體制,使企業和科研單位相分離,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沒有形成有機整體。雖然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已有十幾年,但目前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仍然相當嚴重,企業從整體上講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同時大量的科研單位獨立於企業之外。我國每年有3萬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但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不到10%。不久前,我們了解某省科研單位改革情況時發現,沒有一個省屬科研單位願意進入企業,也沒有一家企業願意接納科研單位。科研單位普遍習慣於由政府養起來,作為全民所有制職工花政府的錢為政府做科研,不善於與產業界合作,而願意用政府的經費自由選題,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成果長期以來大多是通過開鑒定會的方式進行評價,再由政府部門發一個證書,或頒一個獎狀,然後就被束之高閣。市場機制對選題立項、研發過程和成果評估的作用相當弱。總之,經濟建設和現實生活中的科研開發工作,多數是復合型的,開發性、應用性、基礎性研究往往交織在一起。解決這類問題既需要技術上的革新,也需要理論上的探索。人為地把科學技術工作劃分為純基礎、純應用、純開發三類,並且按照「從上游到下游」的思路,引導人們循著一條單向直線依次去做那些很純的工作,在理論上是片面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8、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核心、基礎是什麼?
1.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當今時代,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利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在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爭取主動權。
2.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這必將有利於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改變關鍵技術依賴於人、受制於人的局面;必將有利於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步伐;必將有利於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大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4.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建立在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全面判斷我國戰略需求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充分發揮我國已經擁有的經濟科技實力的基礎之上的。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總數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我們已經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
5. 十七大指出: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6. 為了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斗目標,我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要實施正確的指導方針,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二要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三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四要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五要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7. 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中國人民既是自主創新實踐的主體,也是自主創新成果的享有者和受惠者。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改革一切阻礙自主創新的不合理規定和體制,形成勇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建立和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和制度,建設一個富於創新精神的學習型社會,進一步開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