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課堂
1、如何進行課堂創新性教學
一、追求高效課堂要了解學生,做到因人而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
1、了解學生個性。大多學生的個性是在學習中他們最愛得到老師的誇獎,因此,經常開展一些小型競賽活動,可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競爭意識。讓學生在競爭中共同前行。
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學習、競爭已擴展到人的一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參與競爭,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可增強學生的參與精神,克服學生的膽怯心理、保守心理和自卑心理。還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在競爭中產生成功感。競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看到集體的力量、群眾的智慧,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通過競爭學習能增強學生的自主自強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採用各種方式的競爭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參與熱情,讓全體學生能夠共同進步。
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工作不是課後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事實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並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尤其是補差工作尤其值得我們重視。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作業完成不及時,家庭作業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給他們板演的機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練習習慣;三是課堂作業堂堂清,教師要嚴格監督,不給他們抄襲的機會;四是不能讓他們有拖拉家庭作業的機會,一經發現及時進行批評,並嚴格處理。
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成績的進步,更要鼓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能積極地發言、認真地練習,及時完成作業等都要及時地鼓勵。我們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2、了解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任何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課堂上的無效空間,減少了學生的學習障礙。比如,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實際中引出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教師也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3、了解學生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有針對性的進行團體學習輔導和個別學習輔導,搞好提優補差工作。
二、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
要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要轉變「發言熱鬧的教室」為「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導學生在發言之前,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准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為教師要擅長接學生投過來的每一種球,特別是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這也是作為教師其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駕馭課堂能力的最好表現。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上不失激情,但太過關注過程的設計和結構的完整,對於那些投偏了的球,通常是一帶而過或置之不理,按照早已制定好的教學目標按部就班、一絲不苟地前進,學生在我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走進預想的「領地」,作為教師的我有時更甚至替學生思考,代學生言論,無形中,控制著教學,操縱著學生。學生的思想的渴求和學習的需要被我置之腦後,無形中的一支指揮棒束縛住了自己的教學,也把學生們困在了一個固定的圈子裡畫地為牢。失去了傾聽的課堂永遠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
葉瀾教授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於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是的,只有學會傾聽,才能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教育活動,才能與學生形成平等與友好,理解與尊重,信任與接納,關心與幫助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的人格。這樣,在平等、和諧、快樂、安全的課堂氛圍中,教師展現出他們的才華和智慧,學生表現出他們的天性和聰穎。因此,有人說:「課堂因差錯而精彩」!
三、充分的課前准備
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新《標准》)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准》,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標准》的要求對照執行。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2、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區別和優勢
一、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區別
1、教育形式不同
線上教育是以網路為主,表現形式有兩種:直播和錄播;線下教育是需要學生到教室裡面,與老師進行面對面教學。
2、對學生的要求不同
線上教育因為上課時老師不在學生身邊,是通過視頻進行教學,所以更考驗學生的自覺性;線下教育由於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和老師進行溝通,因此,對學生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3、自由程度不同
線上教育相比於線下教育,在線教育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需在有網路的情況下,即可達到教學要求,所以更加便捷。
4、價格不同
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費用相比,前者的學費相對較低,後者成本較高,所以學費會貴一些。
二、線上教育對比與線下教育的優勢
1、空間優勢:
在線教育的全面發展,使⼈們可以直接在家裡進行學習,降低了空間上的成本。平時少兒主要都是在校教育的,那麼在空間上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並不利於教學進度的實施,而線上教育就能很好的彌補線下教育的這一缺點。
2、時間優勢:
線上教育相比線下教育,更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在線教育還能支持課後重溫,也就是說當你忘記了某個知識點,或者在聽某節課分心了的時候,你都能對課程進行重新學習,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想進行重溫即可。在線教育中的時間是寬泛的,沒有時間的限制,更有利於對時間的安排。
3、對知識的掌控更強:
互聯網不斷的當今,隨著焦慮的不斷增強,人們需要的知識也變得越來越多,但是卻又不知道到底哪些內容適合。這時候,在線教育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問題。因為在線教育的課程都是直接擺出的,可以直接通過小程序、App等相關的工具即可進行聽課,並且大多數都支持在線免費試聽,先試著學習,覺得合適自己再進行對其購買。
3、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有哪些區別
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
在線教育別稱為在線學習或遠程教育,與網路培訓的概念相似,指的是基於互聯網學習的一種行為。而傳統線下教育的形式,採取了固定的地點、空間,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更直接地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接觸。
在線教育的特色優勢:
1、在資源利用上跨越了空間距離的限制,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把最優秀的教師、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網路傳播到四面八方;、在學習行為上應用於遠程教育,可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章節開始、學習任何課程的便捷、靈活教學;、在學習形式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路進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和范圍。
2、在教學形式上一方面,系統對每個網路學員的個性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等可以實現完整的系統跟蹤記錄,另一方面,教學和學習服務系統可根據系統記錄的個人資料,針對不同學員提出個性化學習建議。網路教育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現實有效的實現途徑。
3、在教學管理上可通過平台實現自動管理和遠程互動處理功能,遠程學生的咨詢、報名、交費、選課、查詢、學籍管理、作業與考試管理等,都可以通過網路遠程交互的方式完成。
4、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恆主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江總書記多次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戰略思想已成為新形式下樹立新型人才觀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我國21世紀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需要,而課堂教學是教師施教,學生求知的主陣地,更是創新發展的主要渠道,下面就是課堂教學談談這方面的淺顯認識。
一、創設民主環境,營造愉悅氛圍
傳統教育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的組織者,師生關系順理成章地就成為指揮和服從的關系。顯然,這種觀念不利於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發展。我們都知道,課堂上,當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需要,教學的實效性便成了現實。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聯想活躍,思維敏捷;熱情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心理動力,能充分調動和有效組織智力因素。因此,民主、和諧、自由的環境是創新素質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只有在這種氛圍中,才會有利於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和激盪。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保護學生的
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誠心誠意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形成相互尊重的信任的良好氛圍。如導入新課時,教師飽含情緒,引人入勝的導語,將學生帶入妙趣橫生的境界,幫助學生理解的負擔,營造一種寬松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我要學,我想學」的學習情趣,進而使學生迸發出創新的潛能。如閱讀《詹天佑》一文時,學習課文前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接著運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一段從北京到張家口途中山勢險峻的錄像,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在這種情況下,修築鐵路,連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詹天佑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修築鐵路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一番處理,學生便在無意中進入了學習狀態,心境從容,沒有學習壓力,這對於整堂課的學習活動,無疑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如 特級教師王崧舟上《荷花》一課時,一個目光單純的小女孩對他的「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特別美」這個問題的回應是「我覺得這個『冒』字特別美,到底美在哪裡,我也說不清楚」,當時引起全班同學的一片笑聲。但他卻能從教師的角度從容出招,幫助小女孩從尷尬的場面中走出來,還使學生對「冒」字有進一步的理解。王老師採用了靈活的教學機智來幫助小女孩—「說不清」是正常的,「說得清」才是超常的。(頓時一片笑聲)既然你說不清,那麼我們就好好地體會。你們覺得,這個「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王崧舟老師就是這樣用替換「冒」字的方法來引導學生來欣賞「冒」字的美的。學生在對荷花產生情感的基礎上,以及對課文的品讀,領悟出「冒」字可以替換為「露、鑽、長、伸…..」,替換完字之後,有些學生在「冒」字替換之後並沒有完全領悟荷花的形態,所以王崧舟老師接著讓學生繼續品讀第二自然段,然後體會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是怎樣長出來的,才可以叫做冒出來?學生不僅能從荷花的形態這方面去體會荷花的美麗,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體會冒出來的荷花的心情。詩意語文的發軔就是《荷花》這個「冒」字,可是對於「冒」字的詩性解讀,王崧舟老師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把詩意趁勢而進。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高漲學生的學習興趣,王崧舟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將一朵又一朵形神兼備、姿態萬千的荷花圖片呈現在孩子們地眼前,使孩子們對荷花的情感更濃了,欣賞了荷花之後,讓學生盡情展開想像的翅膀,把自己想像成荷花,那麼急切地冒出來了,現在你最想說些什麼?最想做些什麼?然後寫下來!音樂響起的時候,學生都盡情地展
開想像的翅膀獨立寫話。王老師的學生就是在這種舒適的民主環境中,一步一步地品味了荷花美麗的韻味,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核心
創新能力的培養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沒有創造性思維就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顯著特點是新穎性、首創性和獨特性。因此,我們做教師的要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究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閱讀《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時,教師問學生:「火燒到邱少雲身上了,當時他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自己滅火?有的學生說可以讓戰友拿沙子潑到他身上;有的學生說可以拿水潑到他身上;有的學生說他可以在地上打幾個滾……教師追問:「邱少雲為什麼不撲滅身上的火呢?然後引導學生聯系課文,認識到在那種情況下,邱少雲只有紋絲不動,才不會被敵人發覺,才能取得戰斗的勝利,從而體會邱少雲嚴守紀律,顧全大局,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
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進行,為他們語言和能力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評議訓練中發展學生的能力。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理解關鍵詞、句、段,在讀後想像,在讀後評議,在讀後訓練仿寫……,這些都是閱讀教學能夠把能力提高的訓練點。例如《桂林山水》一課,第二、三段的寫法相似,都是用對比、比喻、排比的寫法,寫成了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我在教學這一課時,播放了桂林山水的畫面,而且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仿寫這兩個自然段的寫法,寫一個描寫家鄉山水的片段。教師再選擇一篇有代表性的短文展現在同學面前,師生共同評議修改,將訓練的反饋進行開放,這樣的開放訓練,學生自我學習的氛圍也就濃了。同時,作文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質疑善思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緣於疑」也就是說:「一切創造從疑問開始」「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世界上許多發明都源於「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也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它可以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有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人從小在思維上就受到束縛,怎麼創新?教學中學生才是認識活動的主題,應多給他們展示自我的空間,給予學生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我提倡讓學生標新立異,甚至異想天開,讓他們明白:「課堂是你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一位
教師執教《窮人》,有一個教學片斷就是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質疑,「溫暖」和「舒適」用在這兒不夠准確。學生各論其解,他們認為:「漁家小屋只有一個沒有熄的爐子,外面寒風呼嘯,屋子是漏風的,屋裡怎麼可能是溫暖的呢?」「漁家屋子的爐子、食具、床都擠在一起,怎麼可以舒適的呢?」但是也有學生學生認為「溫暖」和「舒適」用在這而非常正確。因為漁夫駕駛小船去大海捕魚,海浪洶涌澎湃,生命隨時都有危險。而桑娜在家裡,孩子也安靜地睡著了。因此,家相對來說是溫暖而舒適的……教師對學生大膽向權威挑戰的勇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師對學生的疑問給了指引,指引學生多次品讀課文,找新的發現,新的理解,一步一步的消除疑問。由此看出,教師在學生充分感知了課文以後,在課堂上創設了一個自主質疑的空間,是非常必要的。許多有創意的靈感都是這樣的氛圍中產生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質疑善思,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開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教學《古柚》一文,學生生疑發問:伯父買柚的態度為什麼有那樣的變化?小姑娘為什麼勸伯父少買柚子,還不要伯父的贈款?隨著質疑,學生的求知慾望更加強烈。這樣借問促探索,借探索促發展,借發現促創新,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質疑善思對培養一代「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辯,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創新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創設研究空間,激發探索熱情
長期以來,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似乎已經成為教學法則。但是,隨著時代的不同,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這種授課的方法只會落得「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種結果。因此,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課程改革的大形式下,教師只有改變自己的觀點,樹立創新精神,實施教學創新,徹底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而課堂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渠道,要使課堂達到省時高效。讓教師享受教學,讓學生享受學習,就必須讓學生在語文課的課堂上「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我們都知道要圓滿完成45分鍾的學習內容,僅僅有學習動機是遠遠不夠的,課堂的主旋律是指導學生以一定的學習方法掌握一定量的知識並形成一定的能力,也就是說學法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要結合不同課文和不同年級學生的
特點,採用愉快的教學法,自學指導法,引導發現法,主動探究法等發法,打破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的舊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討論、探究、質疑、爭論、收集信息,自主學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勇於發表不同見解,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中,品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課堂細節,其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是值得探究的。如果說及時捕捉細節是教師的自覺行為,那麼有效挖掘資源性的教學細節則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如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他抓住一個極易被學生疏忽的「笑」字,於無疑求疑,引領孩子們走入語言的家境,體悟語言的絕妙,使學生個性張揚,渲泄課堂的精彩,王老師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11處,但是只有一個地方寫到諸葛亮的笑,諸葛亮他到底在笑誰呢?通過讓學生在掌握理解課文能力和了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來感悟出諸葛亮在笑忠厚老實的魯肅、生性多疑的曹操、自不量力的周瑜;學生並感受了諸葛亮的「笑」里隱藏著他對魯肅的笑是寬厚的,對曹操的笑是諷刺和輕蔑的,對周瑜的笑是勝利的。在教與學、師與生、生與生的良性互動中,教師要敏銳發現,善於捕捉有價值的細節,抓住教育契機,創設研究空間,深入挖掘,寓教育於無痕。
五、創造表現機遇,實現自主發展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沒有創造性想像,技術創新,科學發明,藝術創作等一切創造活動都無法順利進行。中小學生因生活經歷少,所以思想單純,感知事物富於聯想。因此我們要重視對學生想像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引導,使學生敢於想像,善於想像,創設想像的空間,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到教材之外,練到教材之外。教師要盡可能提供典型材料,引導其分析、歸納,進行創造性的構想。在教學《窮人》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啟發到:「桑娜和漁夫一家的日子過的本來就艱難,現在又收養了兩個孤兒,他們以後的生活會是怎樣呢?」這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舉手編故事。有的說:「西蒙的兩個孩子長大後出去找工作,有了錢就接桑娜一家去一起生活」。豐富的聯想源於敏捷的思維,敏捷的思維源於平靜的心境和旺盛的求知慾,當學生自如發揮想像,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實際是良好素質的綜合表現。
5、怎樣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隨著現在科技發達和多媒體的進步,教學方法也在不斷的前進,如果改善並且創新教學方法,是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需要研究的。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舊的教學方法「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徵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復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人們也習慣於把教師所乾的事稱為「教書」,把教師教書的法子稱為「教授法」,似乎教員是專門教書本知識,此外無別的可教。教學脫離嚴重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學生在校內也似乎除受教外,無別的功課可學,於是乎出現了「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了。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來卻又像教校」。他尖銳地指出這是教與學的分離,並呼籲「教學二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兩者分離是違背教學規律的,其弊端最終表現為「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他說「我自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時他指出中國應同歐美國家一樣,要廢除注入式、填鴨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應是「教學做合一」法。陶行知明確闡明「教學做合一」法的含義,在撰寫《教學做合一》一文時,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定。後來又進一步闡述「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做」的環節,認為「做」是首位的,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與學之所以能統一,就是統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否則,「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動精神,反對灌輸的教學方法。明確的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結合在一起。他明確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教師要在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上更進一步,使學生「不得不憤,不得不悱」。陶先生要求,要特別注意把自動力的培養貫徹於全部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傳統教育用會考來確定學生是否畢業,會考成為衡量學生學業的惟一標准,這種教育制度不僅扼殺了學生的生機,束縛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學校成了會考籌備處,學校必須教的課都是要會考的,不會考的課則「不必教;甚而至於必不教」,學校中的音樂課、圖畫課、體操課、家事課等等課內外的活動都被取消了。陶行知尖銳地揭示出這種制度是「變相的科舉」,「大規模地消滅民族的生存力」。因為,學校「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於讀書,讀書等於趕考」,「一連三個考趕下來,是會把肉兒趕跑了,把血色趕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趕掉了,這真是殺人的會考,用會考在殺人」。為此,他大聲疾呼要停止這種毀滅人生活力的單純性文字之會考,對學生應採用新的評價方式。陶行知主張以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建立和發動能培養生活力的創造的「考成」,並闡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實質為內容,不能象會考那樣「紙上空談」,要注重學生的身體強健狀況,手腦並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質和社會環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這種著眼於實際生活,重視培養人的實踐力、創造力的「考成」,較之會考制度引發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創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靈魂。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背景下,總結並借鑒他成功的教育理論和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主義和現實意義。
6、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黃梅教研室推出的初中語文新課堂,定向、自學、答疑、檢測、自信「五環」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予以了靈活的運用,收獲頗豐,科學地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當課程方案一旦確定,課堂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
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也需要教育的創新,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那麼,語文教師怎樣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談一下這幾個問題。
1. 變「教師主導」為「師生合作」,創新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推動了語文教學的改革。但是許多學生已經習慣了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分析概括講答案,學生很少動腦思考回答問題。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直線下降。因此,必須把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互動式的探究合作學習;把教師一言堂變成師生群言堂;要鼓勵學生多疑、多思、多探討、多合作、多發現。教師對於學生口頭或書面做出的各種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給予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鬧出笑話,引起全班鬨堂大笑,教師也應及時對該生積極勇於答題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應批評和引導那些取笑別人的學生。不要在學生第一次發言時就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此外,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問題客觀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如我教《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時,我在分析小說中人物形象時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用你自己的觀點來探討一下魯提轄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有的說他疾惡如仇;有的說他粗中有細;有的說他慷慨大方;有的說他有勇有謀;有的說他脾氣暴躁……他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十幾種答案,而且很多學生還能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內容加以印證。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種創造性的發散思維訓練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鞏固了學生掌握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語文教學課堂上還要根據學生實際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合作、探討、解疑。又如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的教學中,我充分肯定了作者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以及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的做法,然而學生以發散思維,提出「教師態度不是太嚴厲嗎?」、「現在社會不必要抄書了,生活沒有這么困難了?」、「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不是懦弱?」等不同觀點。通過這種一題多問,一問多答等方法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不僅使學生觸類旁通,學會自主解決各種疑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善於啟發和鼓勵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嚴密、全面、深刻、靈活。推而廣之,學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時,也就都能自覺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2. 變「注入式」為「訓練式」,更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是注射器,學生是接收容器,最終教學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語文學科內容比較繁雜,有不少老師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專家錢夢龍說的:「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教師的教學內容常常由五大塊組成:創作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都不利於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了。由於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沒有注入創新因素,從而導致的結果是:教師一時為圖口舌之快,講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學生往往卻不知所雲。教師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創新思維訓練則顯得蒼白無力,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更是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語文能力,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尋求好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我始終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結合訓練」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如在教《蘇州園林》一課時,首先「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授課,本課訓練重點是:理清文章結構,把握蘇州園林的特徵,體會文章語言的多樣性。先指導學生了解課文說明事物的結構特點。教師首先點明說明文的幾種結構方式,讓學生判斷,明確本文採用總分式結構並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再從課文中找出蘇州園林的總特點的原文句子,最後研討課文內容。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其次「結合課後練習」 授課,我在教學中,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如《蘇州園林》的練習一,這一題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整體特點,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我首先是要學生讀題,並回答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說明該問題的,二是讓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練習二的問題,則是揣摩說明文語言的用法,這一練習有助於學生了解不同詞語的用法,當堂揣摩解決。這種穿針引線的教法,既有利於對詞語、句子的理解,也有益於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還激發學習的興趣。
3. 變「傳統」為「電化」,優化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師授課手段一般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腦進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活,電化教學取代了傳統教學,傳統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了。學生們走進了多媒體教室,嘗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多媒體教學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彩的畫面、迷人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圖形動畫、清晰的教學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探究與創新,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如我教《你一定會聽見的》一文時,首先讓學生聆聽《苗嶺的早晨》樂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用課件投影課文的生字生詞,讓學生朗讀;而後一邊聽讀課文一邊展示美麗的圖畫,投影合作探究問題以及拓展延伸,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探究與創新。總之,一堂課在快樂有趣中結束了。
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學、想學、樂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和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語文素養培養,就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能培養出個性鮮明、情趣高雅、志向高大的新一代中學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好一個」導」字,即導學、導問、導思、導法、導行,做一個學生學習的策劃者、組織者,做一名出色鮮活的導演。學生必須進行大量語言實踐,這是老師講授哪怕是精講所代替不了的,老師要為學生的這種實踐多創造契機、提高效率。當然,新課標下的素質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工程。要尋求一個最優化的教學模式,還有待廣大語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7、j結合教學實際培養自主創新型學習者的課堂應具備哪些基本特徵
自主創新是相對於技術引進、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
8、在線教學和傳統教育有哪些區別?
一、時間不同
在線教學:即為在線教育,在線教育對學習時間沒有限制,求學者可根據需要自主安排學習時間。
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在機構進行教學和補習,路程花費較多,復習時間受限制。
二、教學方式不同
在線教學:在線教學是通過網路進行互動式學習。求學者可以利用網路工具向老師提問、與同學討論問題,教學方式多樣化。
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在機構進行教學和補習,以教師和以課堂為中心,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三、辦學條件不同
在線教學:在線教學不受辦學條件的限制,以圖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出現,可在網路上進行資源共享。
傳統教育:傳統教育的質量和數量很大程度上受到辦學條件的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