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行為標准
1、創新原則的創新原則的基本內容
系統在運行中的創新,涉及到許多方面。為了便於分析,我們從社會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企業系統為例來介紹創新原則的內容。
(一)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就是研究開發和生產出更好的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使其性能更好,外觀更美,使用更便捷、更安全,總費用更低,更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因為產品是滿足社會需要,參與競爭,直接體現企業價值的東西,因而這是企業創新的主要任務。產品創新可在3個層面上實現:
1、開發出具有新功能的產品。例如,三九集團開發出999健康煲,用於家庭煎葯,有文火、武火、文武火三檔選擇,有葯液循環系統、迴流系統、蒸汽迴流系統、時限報警、水位報警等功能,保證葯效穩定,操作安全方便,大受市場歡迎。
2、產品結構方面的改進。例如,使產品輕、巧、小、薄,攜帶和使用方便,節省材料、降低能耗。電子記事本、攝像機、手提電腦、超薄洗衣機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外觀方面的改進。例如,服裝款式及色彩的改變都可以使顧客需求得到新的滿足,從面增加銷售收入;蘋果電腦一度依靠推出彩殼流線型PC機,而顯著提高了市場佔有率。
(二)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採用新的生產方法或新的原料生產產品,以達到保證質量、降低成本、保護環境或使生產過程更加安全和省力。技術創新可在4個層面上實現:
1、工藝路線的革新,這是生產方式思路的改變。例如,用精密鑄造、精密鍛造、粉末冶金代替金屬切削生產復雜的機械零件,可大大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
2、材料替代和重組。例如,前幾年,美國農產品過剩,農場主負債累累,政府補貼農業的財政負擔沉重。堪薩斯、卡羅來納等農業州的農民,與大學合作,從環保角度,以農產品作原料生產工業產品,比如用玉米生產一次性水杯、餐具和包裝盒,從玉米中提取燃燒用的乙醇,從大豆中提取潤滑油替代石油產品等,受到市場歡迎,政府決定給予減稅和強制推行等支持。
3、工藝裝備的革新。例如,用電腦綉花機代替手工綉花;用數控機床代替手動操作機床等。
4、操作方法的革新,用更省力、更高效的操作方法,代替過去的一些傳統的、不適應現代技術進步的操作方法。
(三)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從社會經濟角度來分析企業系統中各成員間的正式關系的調整和變革。制度是組織運行方式的原則規定。企業制度主要包括產權制度、經營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產權制度、經營制度、管理制度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實踐中相鄰的兩種制度之間的劃分甚至很難界定)。一般來說,一定的產權制度決定了相應的經營制度。但是,在產權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具體的經營方式可以不斷進行調整;同樣,在經營制度不變時,具體的管理規則和方法也可以不斷改進。而管理制度的改進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會要求經營制度作相應的調整;經營制度的不斷調整,則必然會引起產權制度的革命。因此,反過來,管理制度的變化會反作用於經營制度;經營制度的變化會反作用於產權制度。
制度創新的方向是不斷調整和優化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各個方面的權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體現,使組織的各種成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職能創新
職能創新就是在計劃、組織、控制、協調等管理職能方面採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我國企業技術落後,管理更落後,因此職能創新任務緊迫。
1、計劃的創新。許多企業在計劃工作中運用運籌學取得顯著成效,例如,華北油田電廠從1997年開始在購電、電網運行和用電方面採用目標規劃,使油田用電費用年節約額達2000萬元以上。
2、控制方式的創新。例如,豐田公司首創准時生產制(JIT),顯著降低了成本;濰坊亞星化工集團採用購銷比價管理,加強購銷環節監控,5年增收節支7092萬元。
3、用人方面的創新。例如,應用測評法招聘選拔和考核幹部員工,採用拓展訓練等方法改善培訓效果等。
4、激勵方式的創新。例如,美國企業實行「自助餐式」的獎勵制度,使同樣的支出獲得更好的激勵效果。
5、協調方式的創新。1999年,福建南平市政府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他們通過調查,了解村鎮和農業大戶需要哪些技術支持,同時將全市3500名農業科學技術人員按專長分類公布,然後將兩者對接起來,實行雙向選擇,結果農戶收入和農業科技部門、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都大幅度增加。
實際上,由於管理職能互相滲透,有些創新很難歸入哪一種,如PERT既是計劃新方法,又是控制新方法(重點環節控制);目標管理既是計劃新方法,又是激勵、協調新方法;TQC小組既是控制新方法,又是組織和激勵新方法。
(五)結構創新
結構創新是指設計和應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組織結構。結構創新按其影響系統的范圍可分為技術結構的創新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創新兩類。
1、技術結構的創新。例如,福特在20世紀20年代首創流水線生產方式,讓工人依次地完成簡單工序,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開創了大規模生產標准產品的工業經濟時代。
2、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創新。通過調整人們的責、權、利關系以提高組織效能。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20世紀20年代採用事業部制,解決了統一領導與分散經營的矛盾,使規模經營與適應市場的要求得到了統一,極大地增強了競爭力。
(六)環境創新
環境是企業經營的土壤,同時也制約著企業的經營。環境創新不是指企業為適應外界變化而調整內部結構或活動,而是指通過企業積極的創新活動去改造環境,去引導環境朝著有利於企業經營的方向變化。例如,通過企業的公關活動,影響社區政府政策的制定;通過企業的技術創新,影響社會技術進步的方向,等等。就企業來說,環境創新的主要內容是市場創新。
市場創新主要是指通過企業的活動去引導消費,創造需求。新產品的開發往往被認為是企業創造市場需求的主要途徑。其實,市場創新的更多內容是通過企業的營銷活動來進行的,即在產品的材料、結構、性能不變的前提下,或通過市場的地理轉移,或改進交易和支付方式以及通過揭示產品新的物理使用價值,來尋找新用戶,也可以通過廣告宣傳等促銷工作,來賦予產品以一定的心理使用價值,影響人們對某種消費行為的社會評價,從而誘發和強化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增加產品的銷售量。
2、管理創新的原則是指產生管理創新創意的行為准則,主要有???
1,反向思維原則,2,交叉綜合原則,3,加一加一原則
3、什麼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由哪些能力構成?
1、創新能力是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
2、創新能力一般由以下能力構成:
一、學習能力
獲取、掌握知識、方法和經驗的能力,包括閱讀、寫作、理解、表達、記憶、搜集資料、使用工具、對話和討論等能力。學習能力還包括態度和習慣,比如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的態度和信念。個人具有學習能力,組織也具有學習能力,人們把學習型組織理解為「通過大量的個人學習特別是團隊學習。形成的一種能夠認識環境、適應環境、進而能夠能動的作用於環境的有效組織。也可以說是通過培養彌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在如今競爭的時代,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競爭力往往取決於個人或組織的學習能力,因此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組織而言,其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真正持久的優勢就是怎樣去學習,就是怎樣使得自己的企業能夠學習得比對手更快。」
二、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若幹部分進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領。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層次、不同規定性組成的統一整體。認識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個要素、層次、規定性在思維中暫時分割開來進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個局部的性質、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局部與整體的聯系。做到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事物和問題。分析能力的高低強弱與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個人的知識、經驗和稟賦;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討論與合作研究的品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性能計算機和各種科學儀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現和應用,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分析能力。當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結合起來運用,將會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三、綜合能力
強調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考察和認識的技能和本領。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要素、層次和規定性用一定線索把它們聯系起來,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本質關系和發展的規律。具體講,綜合能力包括三項內容:一是思維統攝與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識點以及觀察和掌握的事實材料綜合在一起,進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對事物進行整體把握;二是積極吸收新知識,綜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不斷吸收新知識,不斷更新知識都是必要的,特別是要學會跨學科交叉,把不同學科的知識、不同領域的研究經驗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綜合;三是與分析能力緊密配合,僅有綜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細致的分析,細節決定成敗,在認識事物時也是如此,只有與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實現有價值的創新。
四、想像能力
以一定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直覺、形象思維或組合思維,不受已有結論、觀點、框架和理論的限制,提出新設想、新創見的能力。想像力往往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創新活動中扮演突出隊和急先鋒的角色,缺乏想像力很難從事創新工作。
五、批判能力
表現在兩個方面,在學習、吸收已有知識和經驗時,批判能力保證人們不盲從,而是批判性地、選擇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研究和創新方面,則質疑和批判是創新的起點,沒有質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權威和定論後面亦步亦趨,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貢獻。科學技術史表明,重大創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對權威理論進行質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六、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論、工具、解決方案、實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創新人才的稟賦、知識、經驗、動力和毅力的綜合體現。
七、解決問題的能力
包括提出問題和凝練問題,針對問題選擇和調動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方法,設計和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於難題,能夠創造性地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來予以解決。解決問題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解決問題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各種問題的解決,如物理問題、數學問題、技術問題;廣義的問題解決則包括各種思維活動,這種情況下,創新能力就等同於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實踐能力
是特指社會實踐能力。提出創造發明成果,只是創新活動的第一階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認、傳播、應用,實現其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必須要和社會打交道,實踐能力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九、組織協調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的實質是通過合理調配系統內的各種要素,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實現目標。對於創新人才來說,要完成創新活動,就要協調各方,當擁有一定資源時,就可通過溝通、說服、資源分配和榮譽分配等手段來組織協調各方以最終實現創新目標。
十、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
創新人才的寶貴之處不僅在於擁有多種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多種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發揮作用。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長和人格發展的結果,這需要通過學習、實踐和人生歷練。能否完成重大創新,擁有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是一個關鍵。
4、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5、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能力由什麼三要素構成
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能力由以下三要素構成:系統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是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
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5)創新行為標准擴展資料:
從某種意義上說,個性化就是創造性的代名詞,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因此,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必須遵循個性化原則,因材施教,重在激發青少年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培養其自主的意識、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
青少年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文明的真正財富,將越來越表現為人的創造性。
(1)知識激增,需要新一代學會學習;
(2)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創造;
(3)振興中華,需要新一代開拓前進 。
二、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是未來社會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
三、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成為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宏偉的計劃需要這一事業的繼承者,必須具有創新精神。
四、智力潛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統地開發。
6、企業的創新行為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一)信息影響因素
用戶是決定企業創新力形成的根本,企業的利潤來自用戶對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認可。因此,如何捕捉用戶信息、了解並滿足或超過用戶所需便成為創新追求的目標。企業提供新產品的過程中,其研究開發一般要耗費很高的成本,但是精確地了解用戶所需卻並不容易,因為用戶掌握著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信息(顧客所需)和企業掌握著解決方案的信息(如何滿足用戶需求傳統)之間存在矛盾,而且其需求通常是非常復雜、微妙,快速變化的,企業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用戶需求信息。為了減少企業研發成本,可以小范圍地挑選用戶使用創新樣品,使其在使用中獲得對產品的某種需求,企業對所獲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並改進產品,經過若干次的循環改進,達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因此,產品開發過程是一個反復試驗的過程。用戶成為信息源可以緩解上面提到的矛盾,減少試驗成本,使用戶與企業之間達到雙贏。此外,企業必須關注內外環境變化,綜合收集有用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創新能力,實際上是依附於以用戶為主的信息收集能力。當然,企業還要有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提煉整理有效信息。同時,相關服務部門能否為企業及時提供各種創新信息,對企業的創新提升也有重要影響。因此,與用戶的溝通和信息交流能力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橋梁。
(二)知識影響因素
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企業的知識積累是一個動態性和途徑依賴性相結合的過程。Galunic&Rodan(2002)認為一件熟練完成的事情要依賴於這些在可接受范圍內的變數,如完成者身體的各個方面,以及空氣壓力、光照、地心引力等情況。因此,知識的專用性與特定環境密切相關,對企業創新有很大影響。企業知識資源指的是為指導組織行為的資源的利用原則、技巧和流程。企業的知識資源與有形資源互補性相結合,通過整合作用把企業各部門組織起來,形成可執行生產性創新任務。根據阿羅建立的「干中學」模型,他認為,邊干邊學是經驗的產品,經驗具有遞增的生產力,隨著經驗的積累,單位產品成本隨生產總量遞減。所以,擴大資本投入的同時,知識水平也隨之變化,企業就有可能實現遞增的收益。知識尤其是默會知識根值與企業的環境和文化內,部門間合作和信任有利於知識的傳播和擴散,知識資源通過工作設計、工作輪換,使其在企業內實現有效地轉移和積累,並在各部門之間准確傳遞,企業也就最大程度地獲取創新所需的各種知識,大大加快了企業的創新的速率,反之又使整個企業的知識積累增強,增強成員間相互學習的機會,促進了信息的循環和反饋,加快了技術轉移、擴散的速度,為持續創新注入新的動力,使企業創新水平形成一個極強的正反饋過程。因此,知識能力是形成和提高企業創新力的關鍵。
(三)組織影響因素
企業的組織因素包括:企業成員素質、企業文化、決策等。在整個創新過程中,企業家是創新主體的核心,其自身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決策和監督創新過程對創新成功與否具有很大影響。工程技術人員是技術創新中技術機會的重要發現者,也是新技術知識在企業內擴散的傳播者,技術工人保證了按照新生產系統的要求形成新的綜合生產力,並不斷提出和實施各種創新改進,他們是創新過程的執行者,營銷人員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迅速捕捉市場信息,他們是創新市場機會的發現者,在整個創新過程中,企業的組織不斷完善,保證成員各盡其職,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和諧氣氛以及充分發揮個人創新積極性的平等竟爭環境對創新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創新活動在評價上較為模糊,對創造性勞動的准確評價計量較為困難。因此對創新人員的獎勵不能偏廢,不能只注重對後期人員獎勵而相對忽視對前期人員獎勵,只有建立合理的評價創新績效,才能充分發揮企業成員的創新積極性。企業創新由領導層最終決策,但影響領導層作出最終決策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企業發展戰略在一定時間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從整體上決定了一定時期內企業的發展願景,以及為制訂企業的創新戰略提供了指導和依據;二是企業創新決策機制,從組織學上看,創新決策機制與不同的組織結構特徵間有強相關性,而柔性和靈活性組織比機械性組織結構更能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因此,為了提高企業的創新力,最根本的是不斷改善企業內部組織環境和創新激勵制度,提高成員的素質,同時在掌握充分信息量的基礎上形成合理創新決策。因此,組織結構是形成和提高企業創新力的保障。
(四)技術影響因素
技術是企業創新的根本手段,創新的過程主要是技術變化及其實現的過程。技術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企業整體技術水平、技術結構。企業整體技術水平包括物化技術和組織管理技術,其直接影響企業創新的全過程:企業快速的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使企業能及時准確地發現創新機會;較高R&D水平,保證企業能較低層次,較高層次上自我創新;廣泛而靈活的銷售網路為新產品的成功上市奠定堅實基礎。合理的技術結構和技術力量配置,使企業的創新力得到充分發揮。創新的技術結構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創新活動技術構成,創新既要有主要技術對象,同時也需要相關輔助技術的改進配合,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滿意的效果。第二,創新活動技術力量配備。創新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概念,創新活動的投入產出引起企業內部利益分配變動,並由此決定了企業有關經濟因素對創新力的形成和影響。企業創新投入資金不論是貸款還是自籌,可供投入資源增量和可調整利用資源存量等經濟實力都直接決定創新規模強度,而創新規模強度又對創新決策優化與實現效益有直接影響。因此必須挑選各方面的精幹人員參加,通過嚴格分工協作,形成強有力的創新班子。總之,企業整體技術水平、技術結構都直接影響到企業創新能力。只有充分挖掘和不斷提高企業技術潛力,通過合理的技術結構,發揮各方面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才能為企業創新力的提高提供技術保障。因此,技術狀況是企業創新力形成和發展的平台。
(五)外部環境與制度影響因素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其一切活動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同樣,企業創新能力作為國家創新能力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市場聯系最密切,其成功和外部環境密切關聯。企業的外部條件包括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市場與法制環境、教育培訓環境、情報信息與服務環境,以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環境企業的產權結構、經營制度、要素配置、利益分配等。同一制度模式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決策者所執行的政策體系可能會相差很大,對於企業創新來說,制度環境不僅規定了要素運動原則,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具體的運動方式。利益分配政策決定了企業與國家、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創新效益分配方式和具體分配數額比例,是切實關繫到企業和職工切身物質利益的根本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直接制約著企業創新系統的主體——人的行為。設立專門的風險投資機構、對高新技術項目投資給予優惠、國家財政撥款籌建新技術開發園、對風險性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都為企業創新提供較為寬松的環境,以促進創新成果擴散和產業化。是否有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企業在同等創新條件下是否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是否有公平的技術知識產權與貿易保護法律體系,也極大左右企業創新熱情和創新能力。因此,外部環境與制度是提高企業創新力的孵化器。
(六)教育培訓和國家創新影響因素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有一點則是共同的,就是對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長。80年代以來,伴隨著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大量傳統產業技術和資本湧入發展中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還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設備,如何消化吸收這些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是它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在這方面,多數國家都經受著研究與開發人才不足的困擾。中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面向市場的自主創新,一方面許多企業存在著大量人才積壓,另一方面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研究與開發人才嚴重不足,影響了企業創新進程。一個國家的全民教育水平高低,決定了企業就業人員文化技術素質水平,而人員的知識能力是企業創新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教育培訓可以保證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的出現,同樣對於國家創新系統來說,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是重要的要素,它主要為企業提供最新科學知識和技術發展信息,接受企業委託,幫助企業進行研究與開發等。因此,教育培訓和國家創新水平是提高企業創新力的強大後盾。
總之,企業的創新力形成和提高不僅是一個在企業內部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從企業外部吸收信息和知識的過程。除了企業的內部因素外,企業的外部因素也是創新成功與否的重要原因。與外部組織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一個企業獲取相關信息、資金和知識等資源的能力,影響著企業的創新績效。因此,企業在創新力的培養和提高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其影響因素,通過建立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內外關系網路以獲取所需的各種資源,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培養企業的競爭優勢。
7、創新的定義?什麼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