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振興創新發展

振興創新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6-02 23:10:01

1、鄉村振興需要哪些創新

法律分析:(一)鄉村重大補貼項目類

(二)觀光採摘休閑農業類

(三)科技示範園等觀光與科普一體的休閑農業

(四)所有休閑農業園區都有機會申請的補貼

(五)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

(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

(七)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

(八)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範項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第四條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堅持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鄉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五)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類推進。

2、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哪些創新?

1、活態化。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文化悠久,在不同地區形成了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農耕文化遺產。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不能將這些文化財產束之高閣,而要以活態化的方式呈現鄉村民間技藝和農業藝術作品。
2、體驗化。
現在多數的青年人、兒童及大量的城市人群已脫離了鄉村生活,對傳統的鄉村農耕文化一無所知,但是農耕文化和農耕活動對這類人群又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深度挖掘農耕文化,將農事活動與休閑旅遊度假相結合,讓每一位參與從事農耕、感受農趣,在傳承農耕文明的同時,通過原鄉、原俗的農耕體驗,體驗傳承農耕文明。
3、科技化。
科技的進步助推農耕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可以通過藉助高科技打造農耕類景觀或體驗性的旅遊項目,進行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如智能溫室、現代農業園、田園小火車、VR麥田、無服務員智能餐廳、高模擬耕作雕塑、溫室農業、太空農業、體感植物等新一代休閑農業產品,讓遊客體驗多元農耕文化。
4、藝術化。
傳統農耕文化和藝術具有天然的淵源,如古代的農耕器具、生活用品、祭祀活動、民間歌謠、表演活動等,都是勤勞的人們通過長期的勞作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創造、改造形成的。而在更加註重旅遊審美性的當下,農業成為藝術造景的重要來源之一,如七彩花田、稻田畫、麥田怪圈、茶海梯田、稻田迷宮等充滿藝術氣息的農業景觀正在大量涌現。
5、文創化。
農業與文創深度融合助推「走出去」,文化創意與農業要素的融合能夠將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生動、豐富地呈現給消費者,也可提升農產品的情感及多重消費價值,這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價值、塑造農業品牌形象的有效手段。由北京中智游規劃的中廖村項目就以「海南原鄉黎族文化旅遊+特色產品+市民農庄 」為發展模式,打造以黎族文化為靈魂,以特色農產為基礎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6、游戲化。
通過農耕文化主題樂園寓教於樂,中國的農耕文化凝聚了國人幾千年的生產和生活智慧,豐富的農業科技和農業工具可以通過轉化和創新利用,成為當下熱衷的旅遊爆款產品。
7、節慶化。
即多元參與的農業嘉年華盛會。農業嘉年華是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題,以狂歡活動為表現形式的休閑農業活動,包括特色農產品展銷、農業科技展示、創意農業體驗、農趣活動、花車巡遊、5D動感影院、創意手工等農業體驗和娛樂活動,是拓展都市現代農業實現形式、發展方式、運行模式的一種新探索、新實踐。
8、全息化。
全息農業是將地理信息、網路通訊、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與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等常規農業科學有機結合,在尊重各類生物自然生長規律的同時,充分挖掘利用萬物相生相剋的天然機理,致力於強化人類和動植物間自然進化的生命記憶信息,打造生物內循環生態鏈的農業開發模式,智慧種植、全然養殖、四季養生等都是全息農業典型的應用方式。

3、新時代水族古法手工糧食酒文化,如何在鄉村振興中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農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祥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振興道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在鄉村振興中保護鄉村風格,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村記憶?今天我們邀請了四位嘉賓,共同探討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能量。

主持人:在社會結構快速轉型時期,農村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面臨著文明建設的缺失。在這一過程中,重新發掘鄉村文化的實踐價值,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何現實意義?上尋烏:村落往往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鄉村文化已成為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繼承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農村傳統文化,捍衛農村記憶,是我們文化根的延續。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以多種方式傳承鄉村文化,並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使不同風格的鄉村文化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美麗名片。近年來,我在基層調研中發現,許多貧困村的貧困關鍵在於精神貧困和缺乏內生動力。目前,一些農村還存在著環境「臟亂差」、自然生態退化等問題,嚴重製約了農村的振興。從根本上講,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文明建設的缺失,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力度提高農村社會文明水平,以文明的農村氛圍推動農村振興。

劉昌更: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工業文明的發展歷史很短。目前,農村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農耕文化仍佔有重要地位。我們強調文化自信。顯然,我們不能忽視農耕文化,還需要繼承和發揚農耕文化的優秀元素。

因此,有必要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化。只有留住文化的根,鄉村文化才能更加燦爛、多元、持久。

4、鄉村產業振興需要什麼創新?

農業科技創新

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應用,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要以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推動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要強化農業科技攻關,加快突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生物種業、綠色投入品、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本質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世界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但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包括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等。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繪好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助力。

以上內容來源:人民網-強化農業科技創新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5、說明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什麼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與中國實行創新驅動戰略密切相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目前中國正在按照黨的十八大戰略部署,實現第三步發展目標,加速現代化進程。在該過程中,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有效消除「東北現象」,並避免陷入「追趕陷阱」的必然要求。
1 「東北現象」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三盟一市,擁有中國最重要的石油、冶金、石化、煤炭、重型機械、汽車、造船、建材及糧食、林木、畜產等生產基地。「東北現象」指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在體制轉軌和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嚴重不適應症,如產業結構不合理、設備工藝嚴重老化、經濟效益提高緩慢、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滯後與活力不足、污染嚴重與環境惡化等[2]。
為了消除「東北現象」,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正式啟動。10多年來,通過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技術改造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經濟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老工業基地已走出低谷,初步走上內生驅動、良性循環的軌道,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最穩定的時期。
東北地區經濟雖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一些歷史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尚未完全解決,以致振興戰略實施10餘年後的今天,再度出現經濟增速減緩、產業結構調整成效不盡人意、體制機制創新難以突破等問題。從振興過程來看,「東北現象」未完全消除,主要表現為:
1.1 振興起步階段:經濟增長成效顯著
在這一階段,東北地區處於振興的起步狀態,由於老工業基地的後發優勢,特別是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造和中央政策的扶植,以及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力,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煥發出青春,形成了經濟高速增長期,大大縮短了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2003—2012年,東北三省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年均增長12.7%。10年間,東北三省已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改制,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2012年黑吉遼三省非公有制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64%、50.8%和51%,比2003年提高了14.7%、17.8%和21.4%[3]。
1.2 振興第二階段:增長減緩
在這一階段,隨著東北地區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局限性的暴露,特別是對於引進技術難以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導致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首先,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13年遼、吉、黑三省在全國內地31個省份GDP增速排行中均位於後10名;其次,產業優化升級步伐緩慢。近年來,盡管遼吉黑三省大力發展服務業,但一、二、三產業比重基本未變,2003年東北三省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2.4%、50.7%和36.9%,2012年為11.3%、51.9%和36.8%,產業結構未發生明顯轉變;再次,投資效益不斷下降,投資後勁不足。10年來,東北三省投資規模一直居於全國領先水平,但投資效益率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不斷下降。
1.3 振興第三階段:經濟增長「失速」風險增大
在這一階段,阻礙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各種矛盾充分暴露,特別是由於難以提高自主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導致經濟增長後勁不足,「失速」風險增大。2012年,東北三省GDP總量僅相當於廣東、江蘇兩省GDP總量的88.4%和93.3%。2014年上半年,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1320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2%,低於7.4%的全國平均水平[4]。與發達地區差距重新加大,振興目標難以實現。
2 創新驅動與「東北現象」的消除
「東北現象」難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創新驅動不足。
2.1 科技創新驅動不足
(1)未打破高技術封鎖壁壘,存在高新技術「空洞症」。在高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基本掌握在外國人手裡,如計算機軟、硬體的關鍵技術至少80%被外國公司掌握,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實際上僅是一個代工廠,缺乏核心技術,特別缺乏在國內外有知名度的名牌產品。
(2)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存在技術引進依賴症。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但由於技術創新活動開展不夠,特別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再吸收不夠,產業技術水平提高不顯著,甚至影響了企業效益。
2.2 工程創新驅動不足
工程創新主要是指人們在集成造物方面的創新,具體包括知識集成創新、技術集成創新、產業集成創新、環境集成創新等。「東北現象」難以消除的原因包括:
(1)缺乏技術集成創新。主要表現在缺乏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台數量不足,作用發揮不夠。
(2)缺乏產業集成創新。在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構建多元清潔能源體系、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切實解決東北地區「窩電」問題方面做得不夠。
(3)缺乏環境集成創新。對加強生態建設,堅持以生態為主導的林業和林區經濟發展方向,加強天然草場恢復和保護等方面未引起高度重視[8]。
2.3 產業創新驅動不足
產業創新是通過產業創造和產業延伸等創新手段,對技術人工物施加普遍性的過程。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而言,就是通過創新手段使產業獲得信息性、轉化性、盈利性、循環性、生態性等的過程。「東北現象」難以消除的產業創新因素包括:
(1)施加規模性不足。在加快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施加規模性方面,特別是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區域界限,培育具有國內外知名大企業集團方面成效不顯著。在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施加規模性方面,特別是擴大向東北亞區域及發達國家開放合作,打造一批重大開放合作平台,完善對外開放政策等方面也需要加強。
(2)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無論是後進地區還是發達地區,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成功實現對科技價值的吸收。「東北現象」難以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沒有很好地獲得科技價值,特別是主導產業沒有獲得周期性的創新價值,沒有獲得向產品高端流動的創新價值,沒有獲得向分工和銷售端流動的創新價值,虧損大,盈利性差。如石化產業曾經是遼寧省第一大支柱產業,但2011年全行業虧損21.4億元,虧損額創造了全國之最。
(3)施加結構性不足。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要通過選擇主導產業,扶植戰略性產業,撤讓衰退產業來施加結構性。但老工業基地服務業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特別是傳統產業在新型服務業領域缺乏延伸。服務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業等現代服務經濟發展滯後。
(4)施加轉化性不足。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在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使關鍵技術得到突破和集成方面工作不力,導致核心技術相對缺乏,施加轉化性不足。如隨著石化產業技術進步的加快,煉化一體化已成為各國石化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東北老工業基地雖然原油加工量居全國第一,但石化產業煉化一體化程度低。2011年乙烯產量與煉油量的比值為1.68%,僅為上海的1/5,江蘇的1/3,也大大低於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2.56%和4.62%的平均水平[9]。
(5)施加地域性不足。在創業創新中施加地域性不足,資源消耗大,循環性差,總體能耗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造成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難以實施。傳統產業排放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和1.5倍,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
2.4 制度創新缺乏
當前科技生產力急劇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科技生產關系,即科技活動制度創新。從內容構成來看,科技生產關系有3部分:科技勞動資料所有制形式、科技勞動者活動形式、科技勞動成果分配形式。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應通過制度創新打造與科技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與科技勞動者相適應的活動形式和分配形式。
3 東北再振興對策
東北地區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盡管經過了10年的振興之路,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特別是沒有從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10]。針對新一輪東北振興中的困局,提出如下建議:
3.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驅動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過程中,大力進行科技創新,特別是將要素自主創新與提高老工業基地區域競爭力相結合,以優勢領域為切入點,實現要素比較優勢向創新競爭優勢的轉化。
注意選擇以下領域作為自主創新重點:具有優勢、能夠盡快產業化的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國家確定的老工業基地優先發展的產業領域;具有獨特資源優勢的領域;在國內外具有巨大市場前景的領域。在上述領域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自主品牌,打造以創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
3.2 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大力推動工程創新驅動
(1)施加知識系統集成。東北老工業基地要通過集成整合各類知識,依託三省科技情報研究機構,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由圖書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文獻傳送系統和高度完備與樞紐化的文獻信息檢索系統組成的文獻信息共享網路,建立東北地區大型科學儀器裝備的協作共用網路,全面提高東三省大型儀器裝備社會化水平,促進科技要素的聚集[11]。
(2)施加技術要素集成。大力打造科技合作創新平台,聯合建立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實體或虛擬性研發機構,包括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博士後流動站等,在東北地區率先啟動創新企業百強試點。
(3)施加產業生成要素集成。加快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體系,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切實解決東北地區「窩電」問題。大力發展水利設施,重點推進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幹流、支流綜合整治,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東北地區機場布局。
(4)施加環境協調集成。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生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育林和管護。按照「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方式,對工業廢棄地和礦區歷史遺留問題實施專項治理工程。
3.3 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力推進產業創新驅動
(1)施加規模性。首先,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進一步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界限,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支持中央大型企業集團和地方企業聯合重組。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老工業基地企業改革重組;其次,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擴大與東北亞地區及發達國家的開放合作,打造一批大型開放合作平台,完善對外開放政策。積極落實中日韓投資保護協定,繼續辦好中朝經濟區。當前要特別抓住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經濟轉向遠東的有利時機,擴大東北地區對俄羅斯的開放程度。
(2)施加盈利性。盈利性是衡量產業化的重要指標,應通過財政政策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一般性和專項轉移的支付力度。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的轉移支付力度,將東北地區具備條件的省市納入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統籌研究設立東北振興產業投資基金。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扶持東北地區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的發展。允許符合條件的重點裝備製造企業設立金融租賃公司開展金融租賃業務。
(3)施加結構性。首先,實施主導產業選擇政策。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支持優勢產業、骨幹企業、重要品牌,擴大市場份額。依託裝備製造業整機製造能力強的優勢發展基礎配套零部件,依託原材料加工基地優勢,努力發展下游特色輕工產業;其次,實施戰略產業的扶植政策。積極推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力量扶持東北地區做大做強智能機器人、燃氣輪機等產業。支持沈陽航空企業與國際大型航空企業開展總裝、發動機、零部件等重大項目合作。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用電、用水、用氣等方面與工業企業實行相同價格,在用地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打造大東北旅遊品牌,扶持東北地區文化創意、影視出版、演藝娛樂等文化產業發展。
(4)施加轉化性。通過實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專項等產業創新手段,對制約傳統產業發展的瓶頸性技術問題開展攻關,研發示範先進適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提升老工業基地基礎原材料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高端基礎製造裝備和基礎零部件研發水平。大力推廣應用自主創新成果,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鐵路等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3.4 深化改革,大力推進制度創新驅動
(1)打造與創新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基礎上,在東北地區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管轄有關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12];在東北地區開展民營經濟發展改革試點,創新扶持方式與政策,試點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類新型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2)打造與創新相適應的科技勞動者活動形式。科技勞動的探索性強,這一特點決定了其自身資源的有限性,科技勞動者不可能將所需資源集於一身,必須採取協同創新。因此,應大力開展產學研結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實施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計劃,推進中國科學院所屬科研院所與老工業基地開展院地合作;實施國外引智和對外交流專項,每年引進2000人次國外專業技術人員到老工業基地相關領域服務;組織管理、技術和技能人員學習國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經驗。
(3)打造與創新相適應的分配形式。首先,著力解決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的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一因素。要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抑制貧富懸殊;打破壟斷,激發經濟內生活力;鼓勵在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股權激勵等方面探索試驗;研究在東北地區設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3]。
其次,深化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將本級國有企業部分收益專項用於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適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進程,逐步規范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秩序,對偏高、過高的不合理收入進行必要調整[14]。
再次,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投入應繼續向東北地區傾斜,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落實將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

6、大學生如何運用創新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大學生應該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意識、參加實踐活動提高素養、選擇合適的創業實踐方向、組建創新創業學生團隊、在項目中鍛煉職業技能等方式要在抓助創業機遇的同時,正視創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兩者中找到聯系點和突破。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