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創新
1、這些年來,中國航天創造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些年來,中國航天創造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1964年夏天,中國在酒泉基地發射「東風2號」導彈,那天戈壁灘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導彈加註燃料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裝入導彈的燃料溫度越升越高,最後出現了嚴重的「氣化」問題。若不及時補救,將影響導彈的射程,致使導彈無法達到預定目標。指揮部當即召開緊急會議,專家們談了不少補救方案,都不合適。於是指揮部再次召開擴大會議。當時還是個小小中尉軍官的王永志也被「擴大」進了會議。當他聽到不少專家都在說,要再補充燃料,加大火箭的推力,提高火箭的射程時,他再也坐不住了,突然站起來說道,不能加大燃料!我認為應該泄出一些燃料,才能提高推力,加大射程。
王永志話一出口,語驚四座。有人當即反駁說,你是在開玩笑吧?誰都知道,只有加大燃料才能增強推力,如果再減少燃料,導彈的射程豈不更近了嗎?結果,不少人反對。錢學森得知此事後,從北京匆匆趕到發射場。當晚,王永志敲開了錢學森的房門,將自己的補救方案大膽向錢老詳細闡述了一遍。錢學森聽了後,說,有道理,我看行!接著便在第二天的會上力排眾議,對王永志大膽的逆向思維給予肯定。但總師對這個方案還是有些擔心,遲遲不肯簽字。現場總指揮、軍委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只好出來說話了。,我看還是打吧,如果成功了,算你們的,失敗了,算在我的頭上,我向中央作檢查!總師這才簽下了自己的大名。最後發射圓滿成功,王永志這個名字也因此深深留在了錢學森的腦海里。
2、中國航天7天4連發,中國航天製造技術到底有多強大?
我覺得中國航天製造技術是非常強大的,在我的心裡,只有中國是最強的
3、我國航天產業正在不斷技術創新嗎?
航天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對於商業航天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航天企業發展迅速,一些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取得了諸多開創性研究成果。
以運載工具為例,航天科技集團正在研發一種火箭動力可重復使用的技術。「現有航天運載火箭在進入太空和到達更遠目的地的能力、成本、運行效率等方面都明顯不足。為此,中國運載火箭正在通過多種有效手段,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表示。事實上,中國的火箭研製人員也一直在可重復使用航天器領域進行著適合國情的探索。這項技術的成熟可以適度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提升火箭的市場競爭力。
在商業航天領域,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准。2017年1月9日,由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生產的「快舟一號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這次純商業航天發射,從簽訂發射服務合同到完成發射僅歷時8個多月,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依據計劃,運載能力更強的快舟十一號火箭將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實施首飛。快舟十一號單台產品生產周期更是由3個月縮短至1個月,綜合成本降低50%以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工藝師符志民認為,以「快」為特徵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大勢所趨,只有高效靈活的航天活動才能適應市場需求。進入新航天時代,從事商業航天的企業必須圍繞「快」字下功夫,以「快」應變,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來源:經濟日報
4、今年的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科學家有哪些新研究新方向?
我國計劃在2033年完成三顆衛星發射探測引力波,通過這三顆衛星來研究宇宙,由此也可見我國航天領域突飛猛進。
5、中國航天技術取得的新的成就
1、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2、1990年夏天,中國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征二號E即「長二捆」火箭順利升空。3、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時5時30分,載著「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長征」四號發射成功。4、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5、1997年底,經中央軍委批准,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員大隊成立。6、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7、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8、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9、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10、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11、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全文
68836
熱心網友 2019-01-01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6、相比墨子,明朝萬戶在追夢航天上有什麼創新
墨子,就是墨翟,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他還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墨家曾經的影響很大,他提出墨家十大主張,為「兼愛、非攻、尚賢、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尚同」,其中墨家核心思想是兼愛,而基礎支撐思想為「節用、尚賢」。這些主張思想根據情況不同,而選用不同,比如在混亂時期,就用「尚賢」,在貧弱時,就用「節葬、節用」。
7、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飛行員是楊利偉。繼蘇聯和美國後,我國成為了第三個把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8、我國航天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有效增強我國高密度發射任務執行能力。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突破了快速集成設計生產、電氣一體化、節流減載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首次工程應用,為可重復使用打下堅實基礎,能滿足衛星組網工程和商業發射服務需求。
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我國最大推力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為後續運載能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航天器科技活動方面,全年共研製發射航天器77個,航天器總質量102.61噸,數量和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專項任務穩步推進,大幅提升航天技術與應用能力。商業衛星研製機構數量持續增長,研製能力穩步提升,研製衛星類型從技術試驗逐步向應用衛星轉變。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此次試驗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熱防護、群傘+氣囊著陸方式、重復使用等技術飛行驗證,飛船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適應多任務、可重復使用等特點,為中國載人登月飛船「啟航」奠定了堅實基礎。
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連續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地外天體起飛、地外天體軌道交會對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成為中國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計劃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將推動中國在行星探測和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全面發展。目前,已成功實施環繞火星探測,並計劃在2021年5月至6月擇機著陸火星,開展巡視探測。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並開通。該系統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採用了中國首創的混合星座構型,衛星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它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北斗」,已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高通量寬頻衛星系統啟動建設。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發射,是中國當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高、設計程度最復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衛星主要為亞太區域用戶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衛星寬頻通信服務,滿足海事通信、機載通信、車載通信以及固定衛星寬頻互聯網接入等多種應用需求。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收官。這為中國長期穩定獲得高分辨全球遙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國高分系列衛星已基本形成涵蓋不同空間解析度、不同覆蓋寬度、不同譜段、不同重訪周期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天基對地觀測水平大幅提升,中國衛星數據自主化率進一步加大。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資源三號03衛星成功發射,增強了中國綜合對地觀測能力,其中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支持多種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實現「動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圖像獲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國首個海洋水色衛星星座建成。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建設有序推進,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與在軌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水色衛星星座。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與在軌工作的海洋二號B星組網,計劃於2021年發射海洋二號D星。屆時,海洋二號B/C/D星組網,將組成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張衡一號」衛星數據參與構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場參考模型。該衛星獲取了中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地磁場觀測數據,構建了15階全球地磁場參考模型。「天琴一號」衛星實現國內最高水平的無拖曳控制技術在軌驗證,為後續研製空間引力波探測航天器、構建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實踐二十衛星在軌驗證通信、導航、遙感等多領域16項關鍵技術。衛星搭載的Q/V頻段高通量通信載荷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後續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衛星和全球低軌互聯網衛星研製奠定了基礎,激光通信載荷實現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軌道星地通信能力,創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載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偏振編碼穩定傳輸,為牽引和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在商業航天方面,長征十一號火箭完成一箭九星發射,長征六號火箭首次承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穀神星一號商業火箭首飛成功。航天企業積極探索開發商業發射工位,並基於產業布局探索多元化航天港建設方案,在山東、浙江、湖北、廣東等地推進航天港、產業園建設。衛星運營服務隨著空間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成為商業航天的價值高地。商業測控能力持續增強,測控網覆蓋范圍和測控頻段均有大幅提升,測控服務與衛星數據開發服務進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