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對管理的重要性
1、什麼是管理創新,創新的意義是什麼?
1、含義
管理創新是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於1912年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 管理創新則是指組織形成一創造性思想並將其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也即,富有創造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地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為某種有用的結果。當管理者說到要將組織變革成更富有創造性的時候,他們通常指的就是要激發創新。
2、意義
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日千里,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特徵,各國經濟通過商貿往來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我國已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現代資源、技術、信息、人才和商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企業競爭日趨激烈。
市場經濟的法則是優勝劣汰。企業在競爭中要想占據優勢地位,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管理創新。
企業必須盡快創新自身的管理體制,適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在競爭中求得發展。創新是一種理念,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使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更加規范合理,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的有效配置。
(1)創新對管理的重要性擴展資料:
為使管理創新能有效地進行,還必須創造以下的基本條件:
1、創新主體(企業家,管理者和企業員工)應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
這是實現管理創新的關鍵。心智模式是指由於過去的經歷、習慣、知識素養、價值觀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行為習慣。創新主體具有的心智模式:一是遠見卓識;二是具有較好的文化素質和價值觀。
2、創新主體應具有較強的能力結構
管理創新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創新,創新管理主體應具有: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和增效能力。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現為創新能力;必要能力包括將創新轉化為實際操作方案的能力,從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項能力;增效能力則是控制協調加快進展的各項能力。
3、企業應具備較好的基礎管理條件
現代企業中的基礎管理主要指一般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基礎數據、技術檔案、統計記錄、信息收集歸檔、工作規則、崗位職責標准等。管理創新往往是在基礎管理較好的 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因為基礎管理好可提供許多必要的准確的信息、資料、規則,這本身有助於管理創新的順利進行。
2、管理學原理 創新工作的必要性有哪些?
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1、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
2、市場經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以產定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信息化為經濟市場化,國際化提供了生產力基礎。企業的生存必將是全球范圍內的生存。全球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與時間概念大大淡化,資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日趨市場化、全球化。這些變化既給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又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要求與殘酷的競爭。
3、企業現狀和深化企業改革的要求管理要合理組織生產力,同時又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當今我國企業正處於生產力大發展,生產關系大變革的環境之中,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之中。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即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
3、管理學中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意義
1、管理創新是企業實現效益增長的重要法寶。企業效益狀況與企業管理水平有著強相關的聯系。通過管理創新,著力解決企業管理中存在的觀念不新、機制不活、手段不力等問題,使企業的效益增長獲得觀念支持和機制保障。
2、管理創新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基本職能就是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徵,也是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靈魂。企業應當推崇管理創新,把「不創新,就死亡」的理念深入每個員工心中。通過實施管理創新,加速企業新陳代謝,促進企業持續成長,使企業永葆蓬勃生機,在國際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管理者如何認識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一、管理創新及其在企業創新體系中的地位管理創新的含義有很多種理解。例如,熊彼特在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中首先明確了創新的含義:創新是生產手段的新組合。這種創新是在技術和觀念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的對資源配置方式的調整和創新。復旦大學的芮明傑認為,管理創新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範式。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管理創新不只是生產手段的新組合,也不只是對企業內部資源的調整和創新。它也不一定是一種範式,只要能結合企業的實際,對本企業有效就可以。管理創新是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來整合企業內外資源,以實現既定管理目標的活動。這個概念不僅強調了管理創新的創造性,要求管理創新要在觀念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資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強調了管理系統的新穎性和有效性。只新而無效不是管理創新的目的,創新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實現管理目標。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秘訣和制勝的法寶。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可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企業必須創建自己的創新體系。企業創新體系是一個大的系統,其中的主要要素有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要確立管理創新在企業創新中的地位,就必須弄清它與其它創新的關系。簡言之,技術創新就是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改進;制度創新就是制度的變革和規則的修改;文化創新就是企業文化的變遷和企業精神的重構。具體來講,首先,技術創新是管理創新的現實基礎,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技術反映的是操作層面上人與物的關系,管理反映的是具體層面上人與人的關系。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賴於人對物改造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利於人對物的認識與改造,即技術創新對管理創新有一種支撐性,而管理創新對技術創新有一種駕馭性。其次,制度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宏觀基礎,管理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微觀運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觀層次的;後者是微觀層次的。制度創新為管理創新提供了一個操作平台,管理創新將制度創新的成果細化並實施。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值得說明的是:制度並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創新並不能代替管理創新。因為制度並不是萬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就必需管理。那種「制度決定論」和「以改代管論」無疑是錯誤的。第三,文化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管理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外在表現。文化反映的是人對人(自身和別人)的基本態度。人對人基本態度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人與人關系的狀況又反過來影響人對人的基本態度。文化創新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現實地表現出來。如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X理論反映的是「經濟人」的假定;人際關系理論反映的是「社會人」的假定;企業文化理論反映的則是「文化人」的假定等等。總之,管理創新與其他創新關系密切,不可分割,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制約著其他創新作用的發揮,其他創新也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表現和實施。可以說,在企業創新中,技術創新是基礎,制度創新是前提,文化創新是導向,管理創新是核心。如將企業創新體系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技術創新就是其血肉,制度創新就是其骨架,文化創新就是其靈魂,而管理創新就是其神經。 二、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背景與必要性 進行管理創新,必須首先了解我國企業管理的現狀,認識管理創新的必要性。(一)我國企業管理的現狀目前,我國企業從總體上講還遠未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管理上尚存在很多問題,但令人可喜的是一直在向適應市場經濟環境要求方面轉化。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主要是:1、企業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組織、管理方法和手段向市場經濟靠近。2、企業對市場競爭的能力開始增強。3、管理基礎工作得到了加強。4、生產經營狀況好轉。5、追求管理創新已成為企業經營者的共識。6、注重技術進步和產品的動態開發。7、企業擁有一批成熟而穩定的經營管理隊伍。另一方面,企業管理仍有很多問題,主要是:1、管理粗放。成本較高,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過高,生產能力不能提到充分發揮。2、管理組織落後。組織模式單一,管理幅度過寬,行政指揮系統和職能參謀系統交錯,管理效率低下。3、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4、管理基礎工作薄弱。5、管理創新能力較差。就管理創新來講,我國企業管理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創新主體錯位,造成創新動力不足和創新能力較弱。2、創新客體不明,缺乏有目的和針對性強的合理設計,或找不到創新的具體對象,設定不了創新的准確目標。3、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的配套性不強。4、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預。5、創新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等。 實現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目標的途徑在於:1、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強化企業管理,特別是管理創新。2、加強市場經濟觀念的根本轉變。3、大力倡導企業管理創新理論的研究,實行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市場經濟頭腦、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4、加強企業知識和企業管理創新知識的學習和傳播。5、加強科學管理,企業管理的重心應從實物型管理轉向價值型、知識型管理;切實轉變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建立和完善適於企業管理創新的良好環境。6、強化企業管理創新的激勵和制約機制,特別是企業高層經理人員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一) 管理創新的必要性1、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程序式轉輸設備和監控儀器,組成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體系;自動化生產線、計算機輔助設計、管理自動化已成為企業的主旋律;自動櫃員機、家庭影院、國際互聯網路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辦公、視頻會議、遙控醫療、電子商務已成為議論的熱門話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正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知識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先導產業,以「知識密集」為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今天信息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被稱為「世界經濟的生命線」,當今時代也被人們稱之為「信息經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在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不斷注入的信息和知識要素改變著傳統的發展模式,信息技術已經深刻地影響產業結構和創新走向,信息產業已經鮮明地體現經濟形態和發展水平。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傳統的製造業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人類正在進入一個知識技術的社會。早在30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傑伊·福雷斯特教授從本世紀中期出現以電子、新能源等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行將把人類帶入信息社會的推論出發,預感到信息、人力資本和高科技必將給傳統的企業經營觀念帶來的猛烈沖擊,企業必須適時創新,方能與時代發展步調一致。現在發達國家率先進入知識經濟對包括我國在內的還未完成工業化的各發展中國家形成巨大壓力,但知識經濟的發展「向世界上的最窮國家和最富國家都提供了全新的機會」。因此,現代企業面臨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適應不斷變化和發展了的形勢,應該適時作出管理變革和創新。2、市場經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以產定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信息化為經濟市場化、國際化提供了生產力基礎。企業的生存必將是全球范圍內的生存。全球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與時間概念大大淡化,資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日趨市場化、全球化。這些變化既給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又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要求與殘酷的競爭。市場上,商品已愈來愈趨於同質化,企業要想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只有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與企業策劃,在質量、價格和服務上佔有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目前市場競爭已經明顯地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綜合經營力」。所謂「綜合經營力」是指企業從研究開發、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營銷策略、售後服務和顧客的信息反饋等全方位的系統經營能力。這說明現代企業競爭成敗不再是物力資源的擁有多寡而是智力資源利用強弱所決定;二是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企業形象。高新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同類產品的花色品種不斷翻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大為加快。消費者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消費需求的單一性已向多樣化轉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選擇。為此,要構建不斷適應市場的應變系統,企業的策劃力與創新力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3、企業現狀和深化企業改革的要求。管理要合理組織生產力,同時又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當今我國企業正處於生產力大發展、生產關系大變革的環境之中,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之中。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即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這些轉變又表現在:一是生產技術從「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節約型」轉變;二是生產方式從「分散性、單向性、傳統性」向「規模化、多元化、標准化」轉變。目前我國許多企業仍然面臨重重難題:設施老化,技術水平低,重復建設,資源耗費大,小生產者意識,「大而全」,「小而全」……難於適應市場發展需要,也難於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因此,我國企業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走集約經營路子,發展規模經濟;廣泛採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要素的節約和優化組合,提高產品質量,少投入、多產出;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進行挖潛、革新、改造。所有這些都要通過深化改革、轉換企業機制來實現,而深化改革進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企業的管理創新。 三、管理創新的基本理論依據 要有效地進行管理創新,必須依照企業創新的特點和基本規律,因此,管理創新要依據以下基本的理論。(一)「企業本性論」。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是現代社會的經濟主體,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單元。現代社會是以企業為主宰的團體社會。現在國際上通行的企業定義是:所謂企業,就是指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過契約方式而組成的經濟組織。這個定義表明,企業已不再是某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企業,而是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企業。這個定義強調了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平等契約性質,但並沒改變企業的本性。企業的本質特徵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將投入轉化成為產出。在現階段,企業作為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社會經濟組織,仍然是以贏利為目的。盡管企業也有其他社會目標,但是贏利是其基本的目標,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特別是股份制企業,盡管投資人極力追求企業資產的價值最大化,但利潤仍然是投資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主要內容,是區別於其他單位、部門的根本屬性。價值目標和利潤目標體現企業本性的兩種要求:短期發展的利潤要求和長期發展的擴張要求。兩種要求互為蘊含,相互推進。沒有利潤或虧損的企業很難實現擴張,不要利潤、盲目擴張的企業註定難逃失敗厄運。企業擴張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更持久的利潤,而絕非是不要利潤。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不會將自己的生產要素投向一個沒有利潤的企業。生存、增長、獲利是每一個企業的發展方向。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家吳敬璉講的「不論是土豆片還是硅晶元,只要能賺錢都是好片」肯定是對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管理理論無一不以企業獲取利潤為最終目的。企業始終以獲得投入資本的最高報酬率、產品或服務的最高銷售額、市場的最大佔有率,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成功的最高標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管理專家花了很長時間跟蹤研究500家世界大公司,結果發現,其中百年不衰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不是以追求利潤為惟一目標。除利潤目標外,它們還有超利潤的社會目標,企業要活出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但這並不等於企業不再需要以獲取利潤為目的。企業沒有利潤,怎樣體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又怎樣追求自己的價值?這是企業進行管理創新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論依據。(二)「管理本性論」。「企業本性論」指明了企業生存的目標。怎樣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靠科學的管理。管理是對組織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以達到組織的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動態創造性活動。其目的是提高效率,實現企業的本性和發展。從泰羅、法約爾的古典管理理論,到現代各種科學管理理論和當代管理理論,無不把它作為管理的中心和目標。企業是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各種生產要素只有在企業這種組織方式中才能展示自己的作用。人、物資、設備、資金、任務、信息這六大要素,是構成企業系統的基本要素。這六大要素按其功能可歸為五種基本的運動流,即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經濟流和人員流。物質流,主要包括作用於設備和物質的運動流。廠房、設備以及表現為毛坯、在製品、半成品的物質材料,都是物質流的作用表現形式。能源流,包括傳輸子系統中存在的水電、燃料、氣、熱等各種物質能的運動,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營養劑」。信息流,即由任務與情報匯合而成的指導生產過程和管理過程的各種信息活動。這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運動流,貫穿於企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和全部活動之中。人員流,即工人和各類管理人員匯合而成的勞動力資源。經濟流,即以貨幣形態存在和作用於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之中,同時又以多種形態如產品、原材料、在製品、設備、廠房等物化形式存在於企業的其他生產、銷售、管理等活動中。如何使「五大流」協調一致,正常運轉,產生1+1>2的系統效果,這是管理的本性和使命。其基本目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在既定的任務下,如何使用較少的資源來完成。第一方面,要求企業要科學、合理地配置內部資源;第二方面,意味著提高單位投入的產出,單位投入少、產出高就是效率高。效率高就意味著產出的多、快、好。「多」是以一定的投入產出更多的產品,降低單位成本;「快」是加快資金周轉和盡快回收資金,節省時間成本;「好」是以市場為主體,產出更多的適銷對路、質量高的產品,降低質量成本。為了獲取利潤,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把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和費用、搞活營銷、擴大市場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中心任務。為了佔領市場,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降低生產成本。成本是反映企業具體水平的綜合性指標,企業的產量、品種、質量、消耗、價格、勞動等各項工作效果,都會在成本上體現出來。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對企業生產力的構成要素進行組合和配置,這種組合方式就是企業管理。組合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生產力,優化組合就能產生優質的生產力,也就實現了科學管理。為此,企業必須要有正確的經營理念、扎實的基礎管理以及專業管理,加強標准化工作。原始記錄、會計憑證、統計資料等基本數據必須完整、准確、及時;經濟信息、科技信息必須准確、及時。勞動定額、物資消耗定額、資金定額、費用定額等要健全、合理。各項產品質量、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工藝、工裝、檢驗、包裝、運輸、儲藏等要積極採用國內或國際先進標准。計量、檢測手段齊備、精確等。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管理,保證產品質量的提高、產量的增加、成本的下降和利潤的增長。這是企業管理創新的又一依據。(三)「員工本性論」「員工本性論」明確創造利潤這一企業本性,認識到實現企業本性要靠科學的管理,根據市場和社會變化,有效地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創造更高的生產率,不斷滿足市場需求,是管理創新的常新內容。但這還不夠,還必須明確管理的主體。在構成企業的諸多要素中,人是最積極、最活躍的主體性要素,企業的一切營運活動必須靠人來實現。人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又是管理的主體。正確認識管理主體的性質,是建立科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有效組合企業生產要素的主體,人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是企業諸多要素中最活躍的起主導作用的要素。即使最先進、最有效率的生產設備,如果不為員工掌握和使用,只不過是一堆毫無用處的廢鐵。人憑借自己的生產經營、勞動技能和文化科學知識,不僅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生產設備,而且能發揮生產工具和技術設備的潛力和效率,推動機器設備的改進和發展。提高效率不僅是對企業實物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更主要的是靠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在企業諸要素中的這種地位和作用,客觀上要求企業管理創新必須以人為核心,把人視為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把調動人的積極性和挖掘人的潛能作為強化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有生理需要和物質的需要,而且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較高的物質利益仍然是企業員工第一和基本的需求,職工的較高層次需求是基於物質需求願望的實現的基礎上的。西方古典管理的「經濟人」假設以及提出的工作方法標准化,制定勞動定額、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建立嚴格的管理制等,至今仍有借鑒價值。員工的這種性質和特點要求設計企業管理模式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按效分配製度和賞罰分明的約束激勵機制,根據勞動績效付給勞動報酬,通過獎勵、懲罰等多種利益激勵方式,激發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抑制人的懶散性和消極的方面。當前正流行的「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等西方管理理論,固然有益於開闊國人深入研究管理科學的視野,但若輕視人的獲利本性,在現實面前必然難以奏效。員工個人利益的增長,不僅意味著職工在同樣的工作條件下能夠得到最高的工作報酬,還意味著每個人的才能、智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和工作績效的成倍增長,意味著企業內部各種資源的最佳配置和使用,在個人利益和企業利潤同步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了企業本性與人的本性的統一。這是企業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四)「國企特性論」國有企業是國有資產的運營載體,當前在國民經濟中佔有主導地位,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其運行機制、企業目標和對其監管方式都有別於一般民營、合資及私人企業。在經營上,政府代表著全體人民對國有企業行使所有者職能,按出資額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經營者的權利,企業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對所有者的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不得損害所有者的權益。在收入分配上,企業有權自主決定分配製度,根據職工所在崗位對應的勞動力市場價格、本人的勞動貢獻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合理確定其人員的工資水平,使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兼顧社會公平。在企業領導體制上,既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又要正確處理「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系,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證、監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企業貫徹執行,全心全意依靠全體員工,等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只是改變了國有資產的經營方式,但不會改變國企資產的國有性質。國有企業是支撐民族經濟增長的主導,與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相比,在人才、技術、資金、裝備等方面都有優勢。但是,國有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擔負著大量的社會職能和社會目標,承擔著改革的成本。為貫徹國家改革的意志,在穩定自身的同時,還為國家分擔改革的沉重代價。國有企業還是社會安定的基石。為了保障就業,國有企業長期背負著大量非經濟就業的壓力;為了支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要支持國家財政,大量利潤上交國家。政府要依靠和發揮國有經濟的作用,通過國有企業實現宏觀調控,與外資企業抗衡,穩定市場秩序,維護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改革只會改變國企承擔社會目標的形式和某些內容,但決不會改變其承擔社會目標的職能,也不會改變經營者所面對的較之私人企業更多的管理難題。
5、 創新管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創新概念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皮特最早提出的,他認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和最根本的泉源就在於企業的創新活動。他說創新具體表現在:引入新的產品或提供產品的新質量;採用新的生產方法,包括新技術、新工藝;開辟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實施新的組織形式等。熊皮特理論影響了一大批經濟管理工作者和技術工程專家。近年來我國的學者也對創新的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特別是強調創新的商業化過程,認為創新不僅是想出新東西,而且是要做出新東西,這就區別了企業創新與一般發明的不同。在地勘單位的體制轉換和戰略性結構調整中,也不乏創新的實例和創新的業績,但是真正把創新作為一項重要的管理內容來抓,還是不多見的。實際上創新管理是企業長盛不衰的要訣,是活力的泉源。
從發展過程看,企業也有建立、發展、消亡的生命周期。不同的企業,生命周期差別很大,有的曇花一現,有的經久不衰。企業的生命周期,與其核心技術的周期密切相關。任何技術或產品都會過時,它同人的生命一樣,在市場上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最終被淘汰的過程。一旦企業賴以生存的核心技術或主導產品落後了,企業就要陷入發展的低谷。只有通過創新,用新的技術替代過時的核心技術,企業才能闖過經營低谷期,獲得再生。也只有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使企業永葆青春。因為企業總是處在競爭環境中,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是也應當看到,創新也是一種風險性很大的事業,無論在技術上、市場上,還是在經營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社會上因創新失敗導致企業破產者也大有人在。因此必須盡量減少風險,提高創新的成功率和效率。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有效的創新管理來實現。大量的創新實踐表明,只要把握好時機和企業內外部的關鍵因素,就可以一步步將創新引向成功。創新管理的任務就是要大力促進這種成功。因此,也可以說創新管理是一種決策,其中技術創新的創造性和不確定性,更決定了其管理本質上是一種非程序化的決策。這就要求企業決策者要有較高的判斷能力和決策水平。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傳統管理之下能培養出來的,它是在創新實踐中通過學習培養出來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創新管理是一個試驗—改錯—完善的過程。管理者要善於及時調整不適當的決策,避免重大失誤。
創新管理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這里結合地勘單位的當前現狀,重點強調企業制度創新,生產技術和產品創新,以及經營管理理念的創新。
6、創新與維持的關系及作用是什麼
「維持」和「創新」作為管理的兩個基本職能對系統的生存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或缺的。創新是維持基礎上的發展,而維持則是創新的邏輯延續;維持是為了實現創新的成果,而創新則是為更高層次的維持提供依託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應圍繞著系統運轉的維持和創新而展開,卓越的管理是實現維持與創新最優組合的管理。任何組織系統的任何管理工作無不包含在「維持」或「創新」中,維持和創新是管理的本質內容,有效的管理在於適度的維持與適度的創新的組合。
(6)創新對管理的重要性擴展資料:
創新的重要性:
1、優質高效需要開拓創新
(1)服務爭優要求開拓創新
(2)盈利增加仰仗開拓創新
(3)效益看好需要開拓創新
2、事業發展依靠開拓創新
(1)創新是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巨大動力;
(2)創新是事業競爭取勝的最佳手段;
(3)創新是個人事業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7、簡述創新思維在管理中的意義
2004年馮小剛賀歲大片《天下無賊》中,黎叔有句名言:「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這年月,連小偷都知道人才最寶貴了,而我們國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尤其缺乏創新型人才。世界各國也都如此。競爭優勢的秘密是創新,這在現在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是如此。創造力對於創新是必要的,公司文化應該提倡創造力,然後將其轉變成創新,而這種創新將導致競爭的成功。————美國《未來學家》1995年10月號文章。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說:創新應當是企業家的主要特徵,企業家不是投機商,也不是只知道賺錢、存錢的守財奴,而應該是一個大膽創新敢於冒險,善於開拓的創造型人才。對於現在的很多國際大公司也都渴求這樣的人才,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之一井深的「日日創新」秘訣,更體現了這一點。以上都說明了創新的重要性。對於我們來說,現在起要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創新的思維。
第一,要有創新意識,打破常規思維,具有獨創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思想上破舊立新,勇於開拓。有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思維方式,對某種事物多思維的考慮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比如有定向思維,反向思維,聯想思維,對比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逆向思維等等。
第二,結合實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己動手多做一些實驗,以使自己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新的發現,有所創造。
第三,獨立思考,敢於直抒己見,勇於突破舊思想、舊觀念對心靈的束縛,構築開放、發散、鮮活的新世紀思維形態。例如: 某鞋廠派兩名推銷員一同飛往一個海島去開拓市場。一下飛機,他們就了解到:所有的島民從來沒有穿鞋的習慣。推銷員甲心裡涼了,立即向廠長發電報:「沒有市場,他們的需求量等於零!」而推銷員乙卻十分驚喜,也立即向廠長發電報:「前途無量,他們的需求量將從零起步。」這時,我們的觀點有兩類:一類是批評推銷員甲保守,無所作為;另一類是稱贊推銷員乙樂觀向上,銳意進取。那麼究竟是哪個推銷員的做法對呢?這里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去討論,這樣就開闊了思維。
對於力波啤酒,《喜歡上海的理由》使他逆境生存,對於氧立得,棋聖聶衛平使他一曉天下,對於石家莊化肥集團,與晉煤集團的成功合作,實現困境互利雙贏。創新的例子還有很多,然而,我們一味說的創新並不是盲目的脫離實際去空想主義,這里有創新的三大理解誤區
誤區一,創新具有偶然性
愛迪生大概稱得上是創新者的鼻祖了,他素以高效創新而著稱。事實上,若論名言警句,創新者或許大多會引用他說過的這樣一段話:「我做的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都非偶然,我所有的發明創造也並非出於巧合,而是來源於辛勤的工作。」愛迪生心裡很清楚,發現碳絲作為白熾燈的發光材料絕非偶然。這一切浸透了他和助手整整一年的心血,對各種材料進行了幾百次的試驗。
誤區二,創新源於個別敢吃螃蟹的人
創新並非某人的突發奇想。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於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求行較大的突破。 ————中國、郎加明著《創新的奧秘》第11頁 。
誤區三,創新就是稀奇古怪的事
實際上,創新意味著艱苦而扎實的工作,而非異想天開所能解決的事。然而,這並不等於說企業對待員工的創造力要採取消極的態度。有創造力是一件好事,但要記住,創造力並非憑空妄想,而是一種行為的綜合,即以新穎、新奇的方法把幾種東西結合起來。創造力是為創新服務的,而無法代替創新本身。再有就是,要強調創新是一種艱苦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