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上的創新
1、科技創新有哪些
有好多,最近的:1、.柔宇科技的柔性顯示屏;
2、中國光量子計算機;
3、中興通訊的黑盒化物聯終端;
4、青島海爾空調電子有限公司的Driverless 無人操控節能中央空調;
5、蜂能的智能用電網路平台;
6、海雲數據的唇語識別技術;
7、「會思考的防火牆」360新一代智慧防火牆;
8、石墨烯的柔性手機;
9、京東的3D商品展示;
10、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上海智臻智能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情感計算用戶界面國際標准。
2、科技創新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
1、知識創新、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
2、技術創新: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
3、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由於不同群體形式的發展,所需要的管理手段也需要相應的改善,管理上的創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技發展的效率。
3、科技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1.准確的定位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前提
科技創新有三部分內容:一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原始性知識創新,二是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的集成創新;三是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的再創新。我校具有多學科優勢,在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方面具有一定的有利條件,在基礎性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學校科技創新的側重點,應與學校的研究力量、研究水平相適應,明確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推動學校科技創新工作開展。
2.學科建設是實現高校科技創新的關鍵
學科是集教學、科研、拔尖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群體。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及突破,社會各方面的每一進步,都和某一學科的發展與創新密切相關。所以學科建設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關鍵。沒有一流的學科,沒有特色和創新的學科,要實現科技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是不可能的。學科建設的重點是適應科技發展、社會進步趨勢,抓好學科的重組、綜合、交叉、滲透、融合,調整好學科的結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學科及學科群。
3.隊伍建設是實現科技創新的核心
實現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是隊伍,是群體。沒有人,沒有隊伍,沒有學科帶頭人和骨幹組成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優秀群體,要想實現科技創新是不可能的。教師隊伍是高校隊伍建設的核心。要著力解決高素質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夠合理、拔尖人才太少問題。隊伍建設的另一個重點是科研基地的隊伍建設,實驗技術人員的知識老化及人員的穩定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4.環境、氛圍和機制是實現科技創新的保證
創新源於個性特色的充分發揮,成功在於團隊的密切合作。科技創新既需要高水平的儀器設備和重點實驗室等組成的基地環境,也需要有利於個性特色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良好、寬松、和諧、以及學術活躍、自由的氛圍,更離不開規章、制度所形成的機制和體制,以及相應的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對於實現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的保證。通過制度創新,建立良性的業績貢獻激勵機制和平庸無為的制約機制,以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主觀能動性。環境、氛圍、機制構成了高校科技創新三位一體的空間,形成了高校「創新——激勵——保證」的良性可持續運行。
二、科技創新工作的貫徹落實
1.科技創新要從學習領會、提高認識出發
組織學習《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加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高科技創新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全校幹部、教師、管理人員加強科研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各系部結合《綱要》中的能源、資源、環境、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確定各系部「十一五」科研發展方向。各職能部門要結合本校現有科研隊伍、科研方向、科研水平的實際,加大組織力度,推動學校科技創新工作進一步的發展。
2.科技創新要突出科研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結合
首先要有強烈的意識,要將學校的科研活動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無論是學校的科技發展規劃、學科或系部的科技發展方向、還是教師個人的課題選擇都有要有這個意識。只有將科技活動與地方社會經濟結合了才能獲得對科研活動的支持,科研活動開展才能有保障。
其次,要有具體的行動。各系部要有行動,要有本學科科研發展的明確目標,要組織教師圍繞目標,一方面從學科發展高度,提出前瞻性的課題,爭取納入各級政府的科技計劃中,另一方面從國家、地方、企事業等的科技需求中尋找課題,也要有出去跑項目的行動,能夠開展更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爭取工作。科研管理職能部門是學校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結合的組織、協調者。要及時獲取各類信息,提供給系部教師,組織多學科教師一起聯合申報,與系部、教師一起跑,到各級主管部門介紹科研成果、科研課題想法,爭取成為政府主管部門立項的依據。
只有全校上下全體教職工都能夠行動起來,學校的科技創新工作才能產生富有成效的結果。
3.科技創新要從上下聯動,明確責任,爭取項目入手
科研項目是科技創新的基礎,爭取科研項目乃然是學校科研發展的重要工作。要把爭取項目從職能部門、系部到教師全方位啟動起來。當今科技管理越來越以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課題主持人負責制方式轉變,各級科技主管部門的項目選題來源更多是直接從專家中選擇。因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大職能部門與各級主管科技部門面上的爭取力度。同時也要鼓勵、組織、要求系部或學術帶頭人直接與相關各級主管部門聯系,進行更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爭取項目工作。努力讓學校的職能部門、系部領導、學術帶頭人成為各級政府專業廳局的常客,建立起更熱線的、專業的聯絡管道。要明確分工,根據學校科研項目發展目標,分解任務到各系、各學術帶頭人、重要崗位教師、研究生導師等。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保證學校目標的完成。
4.科技創新要從能力建設、氛圍營造著力
科研創新能力建設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重點建設好已有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同時,積極拓展研究方向和領域,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鼓勵、規范學校現有的科研機構發展措施政策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形成學校科研特色的研究機構重點建設。採用靈活動態的管理模式,通過科研項目,動態組織人力和科研資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研對外競爭能力和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爭取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等方面,從數量到質量取得新的發展。
要以優化創新環境為主要目標,推動科研管理的創新。科研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最大程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針對科研工作具有知識集成、學科集成的特點,科研管理要與這種特點形成的文化相適應,實施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柔性管理為主,同時以規章制度為特徵的剛性管理為輔,形成新型的科研管理體系。建立以績效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配以創新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科研環境,推動學校科研工作的創新發展。
5.科技創新要從成果的社會認可得到體現
學校科技創新是否有成效,最直接的反映是學校科研成果的社會認可高低。一是要高度重視各類項目的鑒定和報獎工作,在保證爭取各類別科研成果獎申報數量的基礎上,提高獲獎的數量和等級,以提高和擴大我校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二是要重視並強化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結合學校現有學科特點,除了對有形產品的直接轉化外,更多的是無形的設計、工藝、方案、規范、思想等的轉化,保障科技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專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市場有立足之地。
4、科技創新的例子是什麼?
科技創新的例子:1、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
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2、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2019年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3、「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
5、科技創新作品有哪些?
如下:
1、「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
2017年6月16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布論文宣布,「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8月10日潘建偉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這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點評:「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優勢地位。
2、「天舟一號」完成多項應用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對接完成後,「天舟一號」進入設置組合體運行狀態。
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月19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這次試驗的順利完成,鞏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間交會技術,對於後續空間站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這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3、「悟空」發現反常電子信號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後,暗物質衛星團隊宣布:「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億電子伏特)處的拐折。
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宇宙暗物質湮滅過程中產生的正、負電子對,有可能在電子宇宙射線的總能譜中產生一些特殊信號。
「悟空」作為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和粒子鑒別能力最強的高能粒子探測衛星,捕捉這些信號正是其首要科學目標。
點評:揭開暗物質之謎,被認為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如果後續研究證實「悟空」的最新發現與暗物質相關,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
4、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國國產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首飛成功。
C919大型客機設計定位於航空運輸市場最主流的150座級單通道市場,標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自2008年7月研製以來,C919的設計者走出「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化」發展道路,堅持「自主研製、國際合作、國際標准」技術路線。
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國內22個省市、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研製……C919推動了我國工業技術進步,也推動了工業材料領域的革命。
點評: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意味著中國實現了民用飛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國大型客機發展核心能力,標志著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大飛機夢」終於取得歷史性突破,藍天上終於有了一款屬於中國的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准研製的大型客機。
5、可燃冰試採取得重大突破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它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出10倍。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2017年3月28日,我國第一口可燃冰試采井開鑽,並於5月10日點火成功,從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至5月26日,試采井連續產氣16天,平均日產超過1萬立方米。
5月27日開始,按照施工方案開展溫度、壓力變化對儲層、井底等影響的科學測試研究工作。由此,我國取得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持續產氣時間最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6、談談你對科技創新的認識
人類是在社會發展中成長,人類的思維是在發展中不斷嘗試,事物是有機的結合體,生物或者非生物都能改變人類對其的看法。利用這些創造人們需要的,這就叫科技。在科技的基礎上加以利用這就叫創新,創新是多元化的,好好利用必定造福人類。
人也是有兩面性的,觀察事物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也在一瞬間,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普通人看來任何事物在從天上掉落下來都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人思考,沒有人分析,在沒有牛頓這個人出現之前,人們還認為是「神論」在「造福」人,這種愚昧的想法都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而在牛頓無意中發現蘋果從天而降並認為其中一種有某種「力量」而這樣力量來源於地球以外,而當時這些所謂地球外的東西沒有人敢想像,正是牛頓發現了這種落體才有了之後所謂的科技,這種還有很多比如:利用蝙蝠的迴音發明了雷達,利用了海豚的叫聲才有了超聲波......
科技的魅力不僅僅是只在於從某種具有生命的物體才能發現的,事物都是有雙重性的,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是人們可以進行科技選擇的,把簡單的東西加以創新,把創新用在有用的地方,就能創造出很多新的東西比如:激光,電燈的發明,電腦的發明,我們都知道比爾蓋茨,沒有他的發明可能我們知道的電腦就只是打字,計算機,這些簡單的東西,上網,玩游戲......這些可能就可能至今都無人知道,所以由單一性變成多重性。
但是由於人類對事物的創新出現了一些有害於地球本生的東西,二氧化碳的增加對環境出現了弊端,所以在人類發明了很多新東西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不然不久的將來就像書上說的「2012世界末日」,這樣的結果不是任何人想希望。
7、我國科技創新的事例有那些?
我國科技創新的事例有:
1、神舟七號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
2、「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3、曙光5000A
曙光5000A屬於超級百萬億次計算機,於2009年5月中旬落戶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曙光5000A投入應用後,將為氣象、海底隧道、環保、船舶、大飛機製造、汽車、建築、鋼鐵、石油、機電、高校、科學院等領域提供強有力的計算服務,為城市減災防震提供安全保障。
4、「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
2011年11月9日4時16分,中國「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點火發射。
5、結晶牛胰島素
結晶牛胰島素是牛的胰島素結晶。牛胰島素是牛胰臟中胰島β-細胞所分泌的一種調節糖代謝的蛋白質激素。其一級結構1955年由英國桑格(S.Sanger)首先確定牛胰島素中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
(7)科技上的創新擴展資料:
創新思維
進行科技創新,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科技創新思維要講求縝密性和前瞻性,還要藉助於一些科學的思維模式。
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創新思維模式,可以使我們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對科研難題時設法尋求解決之道,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取得科學研究的優異成果。科技創新的思維方式,包括類比式、聯想式、跨越式等思維模式。
類比式思維是通過比較而進行的思維,常常是把較為陌生的事物與較為熟悉的事物加以類比,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應該指出,類比作為一種推理方法,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通過類比得到的推論必須經過實踐的驗證,才能加以認可。
盡管如此,類比式思維提供的「可能性」為解決問題拓展了思路,依然是彌足珍貴的。類比式思維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模式。譬如,聲音和光線都是直線傳播,都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現象等,而聲音呈波動狀態,由此可得出推論:光也呈波動狀態。
聯想式思維,是不同事物的表象之間存在的某種關聯引發了人們的想像,進而產生的思維活動。聯想式思維在科技創新中有重要作用。譬如從變色龍到偽裝服的研發思路。
研究者從變色龍能夠適應環境色彩變化而改變身體顏色的特性中得到啟示,研發出了用於軍隊的偽裝服。這是聯想式思維的一個成功範例。
8、什麼是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指工抄業企業用於科技創襲新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具體活動。包括用於企業研究與發展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於研究與發展活動的一切支出。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8)科技上的創新擴展資料: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9、科技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科技創新的例子如下: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
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2019年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