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紫砂壺
1、歷代紫砂壺名家名錄
(一)明朝時期的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蔣伯 。
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周後、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二) 清代主要壺藝家: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聖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
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於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范章恩。
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恆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
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
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於子良、馮彩霞、黃玉麟、餘生、趙松亭、金士恆、吳阿根。
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雲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雲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范鼎甫。
(三) 民國時期的壺藝家: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范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范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范臣甫、裴石民、顧景舟。
(四) 當代著名壺藝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順、王福君、王振國、王生娣、王秀芝、毛國強、葉惠毓、許燕春、劉惠大、劉風英、劉建平、呂堯臣、朱復、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華、沈漢生、李昌鴻、李碧芳、李美金、李正華、李慧芳、束風英、吳雲根。
吳亞亦、吳群祥、吳鳴、陳珍慶、陳福淵、陳鋼、陳國良、陳進海、陸巧英、 陸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張紅華、張鎖坤、張守智、房玉蘭、范永良。
范若君、范其華、范早大、周桂珍、周尊嚴、周定芳、季益順、施福生、施小馬、 施秀春、趙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
凌錫苟、夏俊偉、顧紹培、顧惠君、徐漢棠、徐達明、徐建國、徐維明、徐元明、徐雪娟、 徐瑞平、曹婉芬、曹亞麟、謝曼倫、蔣蓉、蔣小彥、儲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鮑志強、鮑仲梅。
並無姓許的紫砂名家。
拓展資料: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紫砂壺起源
創始人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後期紫砂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
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後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大師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紫砂名家
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苟、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雲。
參考資料:網路-紫砂壺
2、紫砂壺分幾類? 有幾種壺型?
分三類
紫砂壺基本上分三種造型:幾何型、自然型、筋紋型。
幾何型,俗稱為光貨,光貨的設計製作是最能鑒別功力的,光貨是指整個造型中不同形體部位,要求是每個過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勻,都要有自己的特質、性格和規范,這些明確要求就要看簡單的線形,比較豐富的內容,供人們審視功力優劣,審美情趣因人而異,如傳統的掇球壺、竹鼓壺、漢君壺、合盤壺、四方壺、提壁壺、洋桶壺等等。
自然型的茶具比較直接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行話稱為「花貨」。在這類作品中模擬客觀形象時,又分為二種:一種是直接將某一種對象的典型物,演變成壺的形狀如南瓜壺、柿扁壺、梅段壺;另一種是幾何型類,在壺身筒上,選擇恰當的部位,用裝飾的手法以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一種典型的形象附貼上,如常青壺、報春壺、梅型壺、竹節壺等等。
筋紋型是紫砂藝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壺式。筋紋與筋紋之間的處理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 花型,第二種是菊花或瓜果式紋樣製作的壺,第三種是第二種的失常,筋紋與筋紋之間呈凹進的線條狀。
3、紫砂壺是誰發明的?
陳鳴遠發明的
「鳴遠」並不是他的本名,而是陳鳴遠的字型大小,《宜興縣志》上說,「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穩。」宜興川埠上的袁村人,他是康熙時期最有影響的制壺大師。他出身於紫砂世家,據說是陳子畦之子,而他的才藝可說是紫砂陶藝名家中最傑出的一位,同時也是一位神秘的壺藝家。
陳鳴遠「工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間,而所制款識,書法雅健,勝於徐沈」。《陽羨名陶錄》稱「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餘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尤其受文人學士的歡迎,常常是「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當時浙江一帶許多名士邀請他去製作茶具和雅玩,這些文人雅士家中的琴、棋、書、畫和古玩清供給陳鳴制壺以極大影響。桐鄉畫家汪柯庭、海寧名士楊中允、學人曹謙讓、收藏家馬思贊等名流都曾邀請他做客。其中他與楊中允交情甚篤,為楊氏作壺最多也最精,楊亦「嘗為陳鳴遠操刀」合作茗壺,高超的制壺技藝與風雅的文人翰墨相結合,使陳鳴遠的作品臻於超塵脫俗,身價倍增。陳鳴遠在紫砂領域里技藝精湛全面,又勇於開拓創新。他念的爵、觚、鼎、彝等古器,工藝精,品位高,古趣盎然。他對各式壺都很擅長,尤其善制自然型壺,風格上承明代精華,下開清代格局是一位塑鏤兼長,技藝超群的壺藝家,所制茗壺、文玩多達數十種,「構思之脫俗,設色之巧妙,製作技藝之嫻熟」,在紫砂史上是少見的。陳鳴遠的作品極具自然生趣,他把自然形壺在明人基礎上,進一步推向藝術化高度。他多才多藝。還製作了許多案頭陳設的清供雅玩,如文房飾品、像生果品等等,無不精雅絕倫,把蔬果的自然危重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上契合果品肌理的泥色,給人以美的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陳鳴遠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如在壺腹刻上銘雲:「汲寒泉、瀹芳茗,孔顏之樂在瓢飲」,助人茶興,益人性情的詩句,短小簡潔的銘刻常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把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的裝飾藝術方式,引入了紫砂茗壺的製作工藝,使原來光素無華的壺體增加了許多雋永的裝飾情趣,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紫砂茗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勛。
從陳鳴遠開始,創制在壺蓋內用印的方式,這也是鑒別明清前後紫砂茗壺作品的參考依據之一。陳鳴遠一般多在壺底自製名款(行楷刻款),後期作品有刻款與印章並用,有時單用印章。常用印章有「陳鳴遠」方印。「鳴遠」方印。「陳」字圓印,「遠」字方印。還有「鶴屯」方印、橢圓印。
陳鳴遠的傳世作品在國內外均有收藏。最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天雞壺」,哇紫棠色,光彩凝重,壺腹刻銘:「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為曹謙讓手書,後有陳鳴遠印款。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還有「東陵瓜壺」,色呈橘紅,砂質溫潤,壺腹原為清代收藏家吳大徵所收藏,現藏南京博物飽。陳鳴遠茗壺精品還有梅干壺、束紫三友壺、葵花八瓣壺。今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宜興陶瓷博物館均藏鳴遠壺真器。
由於陳鳴遠的成就、名聲影響太大,仿造復制他的作品也最多,其偽造時間之長,贗品之多,僅次於孟臣壺。三十年代,上海的古玩商家曾聘請宜興制壺高手潛心仿造,並請擅長仿製印章者復制「鳴遠」等印記,以牟取暴利。而有些仿製者,身手不凡,技藝高超,以致贗品也很精巧,足可亂真,使不少茗壺收藏家也難辨真偽,因此價格也令人咋舌,實為制陶史上曠世奇談。
4、紫砂壺的由來
紫砂壺宋朝就開始流行了,蘇東坡、梅堯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就講了用紫砂陶壺烹茶。但宋朝紫砂製作的資料很少留下來,又鮮有實物,究竟如何,還有待考證。紫砂製作的歷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來。紫砂壺的出現,主要來源人們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紫砂壺泡茶就流行開來,紫砂製作家也應運而生。
有可靠文獻記載,明朝正德、嘉靖時期的龔春(供春)是推廣紫砂壺的重要人物,有人說他是創始人,但紫砂壺宋朝時期就開始出現,自然說龔春是創始人不妥。龔春作為最出名的紫砂製作人,其實他流傳的作品也無法證明其真。龔春把手藝傳給時大彬、李仲芬,這兩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大師。時大彬製作紫砂壺風格高古,造型流暢靈活,不求工巧雕琢,但求朴雅堅致,妙不可思。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以上4人可以稱為第一代的紫砂壺大師。
第二代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最大的貢獻,是一改紫砂壺的嚴謹風格,把日常所見的核桃、栗子、荸薺、花生等造型入壺,擅長堆花積泥,精工細作,使紫砂壺變得極具生動活潑、形象喜人,開創了一代風氣;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印的形式,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影響了之後紫砂壺的發展。(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
第三代紫砂壺大師誕生在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陳鴻壽、楊彭年是代表人物。陳鴻壽是著名書畫家、篆刻家,他的藝術主張新穎脫俗,認為「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乾隆以後,紫砂壺的製作日漸衰氣,高手不多,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總體水準不如前人,如同其他工藝一樣,瓷器、漆器、玉器等,皆因循守舊,很少創新。直至現代紫砂大師顧景舟的出現,使得紫砂藝術再次得到了小小的復興。
5、紫砂壺的造型
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可說是一座壺藝造型的藝術寶庫。從形而言,有取材於自然,這里主要指動物和植物兩個內容。動物,有飛禽、游魚、走獸和人體。植物,有樹木、藤草、花卉和蔬菜。這些都是壺藝造型、裝飾的題材。從形而言,有借形改裝,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產、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樂器等實物之形改裝成壺等。從形而言,有幾何形體、運用點線面的結合構成的壺體造型,有正方、長方、錐形、菱形、梯形、懸膽、張臂、扁長形、方圓組合等造型。從形而言,有自體伸縮,其中有整體的伸縮和局部的伸縮兩種,這和 紫砂
造型的放大縮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構成造型的輪廓,整體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壓縮和擴張,達到效果。從形而言,還有抽象啟示,天上雲紋的變幻、煙的縈繞、紋亂線組合、奇石山川的花紋,給人以偶爾一得的啟迪。以上這些都是紫砂壺傳統的、創新的壺體造型的源和家。 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態,紫砂壺形製取裁確定以後,以工藝藝術的手法表現神態,其中一個是採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個是以變化的方法來處理。寫實則力求形象逼真,變化經藝術手法的處置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有動與靜的感受。 另外,一個造型還有一個造型的氣度,作品的氣度,亦包含著作者個性的表現和作者風格的體現、氣質的體現,有的壺造型清秀飄逸,有的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有的對造型氣度的欣賞乾脆擬人化,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訥如仁人,飄逸如神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縱觀造型的型、氣,構成造型美,給人以先入為主的選擇。
6、"不同階段的宜興原礦紫砂壺在創作方面都有哪些不同之處
明代是紫砂壺發源的朝代,這個時期的紫砂壺發展也是非常快的。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為散茶的政策極大地推動了紫砂壺的發展。一般認為,紫砂壺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後期。
早起的明代紫砂壺做工相對較為粗糙,在造型上也幾乎是千篇一律,沒有太大的創新,這跟這時期的紫砂壺主要是用於煮水,並無太多的講究
明朝中期的紫砂壺大師輩出,正式迎來了我國紫砂壺藝術的第一個巔峰期,這時期的紫砂壺作品造型各異,且技術精湛,優秀的紫砂壺作品也層出不窮。
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當屬江蘇宜興的紫砂壺了。這與宜興所特有的紫砂泥有很大的關系,幾乎所有的紫砂壺大師都認為宜興紫砂泥是天下最優秀的紫砂壺。
明代是紫砂壺誕生和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這時期的紫砂壺文化發展非常開放,每個紫砂壺大師都憑借自己的創新力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具體的去壺史名錄看一下。
7、紫砂壺的紫砂壺起源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後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8、時大彬 紫砂壺的造型特點及落款特點
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進了供春「斫木為模」的製法,把打身筒成型法與鑲身筒成型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型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時大彬距今約300餘年,據後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於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可見精貴之至。海內外也有許多私家收藏,因無從查考,莫辨真偽,因此暫不統算在內。時壺大多有「大彬」款識,以此識別。
(8)創新紫砂壺擴展資料
時大彬所制紫砂壺,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為近些年考古發掘所獲,皆處於明人墓葬。其餘均為傳世品,壺式多樣,有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半瓜水盂等,分藏於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
9、紫砂壺創始人
紫砂壺的起源
| [<<] [>>]
--------------------------------------------------------------------------------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一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泥,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於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
紫砂壺的泥料製作過程如下:
從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似塊狀岩石,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制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
為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要求,工藝師們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產品燒成後,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奼,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澤,猶如染在毛紡織品上的顏色,沉著而沒有火氣;仔細觀察,各種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銀粉閃閃,是光映射,宛若珠璣。有時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更為奪目。近年來,還試製成功了帶有自然光澤的紅色和青銅色蓋面漿,別開泥色裝飾的新面目。
紫砂壺並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溫燒成後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紫砂壺不上釉,但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朴渾厚,古雅可愛。
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為首」,並非誇張。
二 、紫砂壺的興起與中華民族的飲茶風氣緊密相連,交相促進,傳為千古佳話。
中國人喝茶的習慣,據說從神農氏便開始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到了唐代,陸羽總結飲茶的理論,撰寫了一部《茶經》,被後人尊為「
茶聖」。實踐是理論的先導,《茶經》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人對茶葉有了相當高度的理性認識。唐代茶道興盛,日本人的「茶道」,就是學習、接受了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與明清以來的沏茶方法不同,唐、宋飲茶的方法是煮茶、烹茶,或稱之為煎茶。從宋代大畫家錢選的《盧仝烹茶圖》,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唐人的烹茶器具與飲茶方法。盧仝是一代名宰相,曾隱居洞山,種茶陰嶺,終其一生,一直講究品茶。從畫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把長把執壺,正在爐中前煮,地上的提梁壺,當為取水之用。而烹茶者以扇煽火。顯然是想讓爐火更旺一些。可惜錢選沒有描繪火苗因風鼓舞的場景,否則這幅畫更加精彩生動了。
大詩人皮日休曾有詩一首詠其事: 「丞相當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郡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詩人把盧仝嗜茶與楊貴妃喜愛吃荔枝相提並論,真是詼諧、微妙! 唐、宋的茶為什麼要煮、要烹,而不是沏,這里還真有點兒學問。
據歷史記載,唐、宋人飲的茶,稱為茶餅、茶團,類似今天的坨茶,而不是散茶。因茶餅、茶團經焙乾製成,飲茶時必須將其研碎,故需放在火爐上用一定時間烹煮,有點像今天的煮咖啡。
宋代飲茶的風氣更為普及,吳自牧的《夢梁錄》記敘杭州百姓生活時說:「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也。謂之起來八件事。」茶已經成為家家戶戶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不過文人們的飲茶則更為講究了。歐陽修,米芾、梅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造精神的要數蘇東坡了。他總結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
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
「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後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後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
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麼不同。
烹茶演變為沏茶,對茶壺的質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葉味道就愈好。
於是,紫砂壺也就應運而生,製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台,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三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
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於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
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
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 乾隆以後,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製作也愈來愈不景氣。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其餘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徐秀棠、李昌鴻、沈蘧華、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徐漢棠、蔣蓉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10、中國十大紫砂壺名家是誰?
紫砂壺名家排名——明代紫砂壺名家【金沙寺僧】 【供 春】 【元 暢】 【時 朋】 【董 翰】 【趙 梁】 【李茂林】 【時大彬】 【徐友泉】 【李仲芳】 【陳仲美】 【歐正春】 【邵文金】 【邵文銀】 【邵 蓋】 【陳信卿】 【陳正明】 【閔魯生】 【沈君用】 【徐令音】 【徐 展】 【陳子畦】 【陳光甫】 【沈君盛】 【項 真】 【陳和之】 【陳挺生】 【承雲從】 【周季山】 【徐次京】 【陳用卿】 【惠孟臣】 【沈子澈】 【項聖思】 【邵旭茂】 【陳 辰】 【梁小玉】 【蔣時英】 【邵二孫】 【閔 賢】 【項子京】 【陳煌圖】紫砂壺名家排名——清代紫砂壺名家【王友蘭】 【華鳳翔】 【陳鳴遠】 【袁郁龍】 【金士恆】 【許龍文】 【陳漢文】 【范章恩】 【惠逸公】 【潘大和】 【陳鴻壽】 【壺 痴】 【范庄農家】 【味清老人】 【元 茂】 【許伯俊】 【繼 長】 【徐飛龍】 【漢 珍】 【王南林】 【陽友蘭】 【楊履乾】 【邵盤珍】 【萼 圃】 【楊彭年】 【楊鳳年】 【瞿應紹】 【葛子厚】 【楊寶年】 【邵大赦】 【吳玉亭】 【邵景南】 【鄭寧候】 【馮彩霞】 【邵大亨】 【申 錫】 【蔣德林】 【何心舟】 【王東石】 【文 旦】 【范鼎甫】 【古蓮子】 【礦 成】 【鄧 奎】 【梅調鼎】 【潘虔榮】 【邵梭根】 【邵維新】 【史維高】 【楊季初】 【朱 堅】 【趙松亭】 【瞿子冶】 【陳伯芳】 【朱石梅】 【邵行然】 【范勤芬】 【張春芬】 【吳大澄】 【汪 淮】 【周永福】 【王東石】 【陳光明】 【方曾三】 【楊繼光】 【蔣禎祥】 【陳介溪】 【邵基祖】 【張懷仁】 【江案卿】 【吳月亭】 【聖 和】 【師蠡閣】 【思 亭】 【柏 原】 【黃彭年】 【謙 六】 【潘仕成】 【邵陸大】 【汪生義】紫砂壺名家排名——當代紫砂壺名家【黃玉麟】 【程壽珍】 【俞國良】 【范大生】 【陳光明】 【汪寶根】 【汪寶洲】 【嚴光芝】 【魏忠明】 【葛寶林】 【鮑明亮】 【戈根大】 【彭再生】 【秦根林】 【諸葛伯勛】 【沈孝鹿】 【馮桂林】 【鮑六芝】 【邵全章】 【陳少亭】 【胡耀庭】 【范 占】 【李寶珍】 【陳經耕】 【范錦甫】 【談堯坤】 【范澤林】 【邵寶琴】 【蔣祥元】 【顧德根】 【范林源】 【吳純耿】 【朱可心】 【高海庚】 【裴石民】 【王寅春】 【吳雲根】 【任淦庭】 【施金庭】 【施福生】紫砂壺名家排名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 【蔣 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呂堯臣】 【譚泉海】 【徐漢棠】 【李昌鴻】 【鮑志強】 【顧紹培】 【周桂珍】紫砂壺名家排名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紫砂壺名家排名 -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鮑仲梅】 【徐安碧】 【邱玉林】 【李守才】 【季益順】 【吳 鳴】 【徐達明】 【曹亞麟】 【謝曼倫】 【儲立之】 【毛國強】 【曹婉芬】 【沈蘧華】 【呂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