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法治
1、請從法治角度談談,如何為創新保駕護航?
首先要加強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保護創新有法可依。其次要嚴格執法,嚴厲打擊破壞,打擊創新的違法犯罪行為。再次大力宣傳創新,推崇創新,使社會上人人尊重創新,人人爭相創新,為創新創造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
2、思想主張、制度創新、法制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思想主張、制度創新、法制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
1、思想主張為制度創建提供理論基礎;
2、法制建設是制度創建的保障;
3、思想主張在制度創建和法制建設完善中體現。
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
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們行為和相互關系的規則的變更,是組織與其外部環境相互關系的變更,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不斷創造新的知識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社會財富源源不斷的涌現,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同時,良好的制度環境本身也是創新的產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創新型的政府,只有創新型政府,才會形成創新型的制度、創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創新存在和面臨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等諸多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創新型的新思路,同時政府從經濟活動的主角轉為公共服務提供者,努力創造優質、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的綜合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制定和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切實執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發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
三、法治建設:
法治建設就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大力普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治國方略,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盡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於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願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民主國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權力分散到地區和地方,並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須最大程度地對人民敞開和對人民的要求做出反應。
3、創新與法制的高中作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線,法治建設的成效如何則要看全民守法的情況如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同時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守法意識、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性。
人類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銘刻在石柱或銅表上,但鑄鼎未必傳世,勒石未必長存,真正流傳下來的是「銘刻」在全體社會成員心中的法治精神。歷史發展表明,只有法律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規則,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法的意義、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現出來,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終落地。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要達到「全民守法」的目標,必須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進法治社會的發育,以司法的嚴謹、執法的嚴格來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覺性。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司法公正對於社會公正的引領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具體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對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權威,他們對法律的態度才能由認識到遵守,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覺,自覺守法要靠各行業、各領域的自我管理來培育。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同時,也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使各行業、各領域的從業者,真正在實實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一點一滴培養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精神。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設,離不開類型多樣的宣傳與教育。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已經完成了以全體公民為教育對象的五個法治宣傳教育五年規劃,「六五」普法規劃正在進行中,普法內涵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寬,已經成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我們要在全民教育基礎上,繼續推進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法治教育,不斷創新宣講和教育方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以精準滴灌和春風化雨的形式,將法治教育送入街頭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經過多管齊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識才能蔚然成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才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並為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夯實堅實的社會基礎。
4、為什麼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法治保障 簡答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對中國的法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在四中全會的指引下,中國的法治建設必將跨入嶄新的歷史階段。要實現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和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下,遵循法治思維,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和制度化。實踐證明,社會治理不能僅僅靠行政手段,而要在法治框架下實現規范運作,任何改革和創新都需要法治保障,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也需要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進程、鞏固改革成果。
法治建設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有力保障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穩定器,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依法管理社會事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問題需要從法治層面予以解決。實行依法治國有利於維系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有效的法治是實施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
第一,法治可以使社會治理活動更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完善社會領域的各項法律制度可以構建各類社會主體的行為規則體系。合理的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可以保證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有效運轉,對社會治理對象的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過程都離不開必要的法制規范。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軌道,將社會治理規范上升為法律制度就有了較強的可操作性。
第二,法治可以增強社會治理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一方面,所有的社會治理行為都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而必須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進行,另一方面,法律的實施由國家強制力作為保證,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可以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強化社會成員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促使政府依法進行社會治理、提供社會服務、維護社會成員合法權益。
第三,法治使社會治理有序化、具有可預期性。良好的社會秩序既需要宗教、倫理、習慣和政策的調控,更需要法律的健全和保障,法治為控制社會無序與混亂提供了制度規范。加強法治建設可以通過增加可預期性和安全感來減少政策風險和人為風險,進而取信於民。通過法治化來明確各個社會主體的行為規范,在不同主體之間形成一種法律上的秩序,可以使各主體的行為具有可預期性。
5、如何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創新
(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理念的創新
法制宣傳教育的不斷推陳出新,關鍵在於不斷產生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思維、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必須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深化和准確認識。一是法制宣傳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密不可分的部分和重要內容。二是法制宣傳教育,「法律至上」理念是至要,要使公民由對法律的實用需求上升到對法律內在的價值目標和權威的崇敬。三是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不應再是普及性和灌輸式的說教,而應注重服務,重在幫助群眾提高認識和依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法制宣傳教育,要與依法治理緊密結合,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必須把法治理念真正植入心腦,切實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五是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堅持不懈,滴水穿石。六是法制宣傳教育,既要靠責任,靠精神,靠奉獻,更要靠制度,靠機制,靠法律。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自身的法制化,本身就是法制宣傳教育的成果。七是法制宣傳教育要增強市場意識,政府主導的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強化,社會化、市場化的法制宣傳教育也必須精心研究。
(二)法制宣傳教育形式的創新
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和載體,是影響法制宣傳教育實效性的重要環節,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方法、手段、載體必須要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一是要積極拓展載體。首先要充分利用媒體營造氛圍。要鞏固好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已經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在這些媒體上開辟法制宣傳教育專欄,辦成系列,辦出特色,形成氛圍。同時要研究和利用好新興媒體,把法制宣傳教育從群眾在法律上一個簡單的獲取過程變為群眾與普法者互動互融過程,實現「普法網站」、「手機報」、「電子報」的「報網互動」、「台網互動」功能,體現宣傳教育的多元化、開放性、生動性和及時性,讓群眾喜聞樂見,潛移默化,寓教於樂。其次要佔領陣地鞏固平台。發揮好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街道的櫥窗、板報、電子顯示屏等基礎宣傳陣地作用,寓法制宣傳教育於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依託好黨校、中小學校等社會教育陣地,創辦各類法制學校,拓展法制宣傳教育的領域;構建好家庭學法陣地,通過編印發放法律讀本、法制宣傳台歷、掛歷等,將法制宣傳的觸角延伸到與群眾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二是不斷創新手段。既要堅持傳統的做法,在各類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活動開展法制宣傳,又要不斷創新普法手段,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加大法制文藝創演力度,增加城鎮建設中的法治元素,落實「訂單式普法」和「靶式普法」,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增強法制宣傳的實效性。
(三)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的創新
堅持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是深化普法教育的內在要求,是不斷提高法制宣傳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法治城市(縣區)創建活動,把法治城市(縣區)創建活動作為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載體,制定創建活動的指導性意見,制定評先表彰條件和檢查考評辦法,及時總結推廣經驗,使各地結合實際,積極穩妥地扎實推進。要不斷提高基層創建活動的質量和水平。要構建法治實踐的綜合評價體系,不僅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理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在法治環境、法治意識、民生保障上進行評價,不僅在具體指標上進行考核,還要引入社會評價、民意測評等機制,體現法治創建的全民性和全面性。要建立「法治單位」、「法治鄉鎮」、「法治村社」、「法治學校」、「誠信守法企業」等「法治細胞」逐級評選、申報、驗收、公示、復查等動態管理和考評機制,提升創建質量和水平。
(四)法制宣傳教育科學評估考核的創新
科學評估考核是推動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的有效手段。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的綜合評價體系。一是完善小康社會的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地確定法制宣傳教育在小康社會的佔比。二是要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發展目標和各級黨委、政府任期目標進行管理,明確為「一把手」工程進行實施,從而確保工作、人員、經費等保障機制的落實。三是以定期開展公民法律意識狀況調查為依託,了解分析各類重點對象的法律需求,找准法制宣傳與公民法律需求的結合點,不斷校正宣傳重點及宣傳形式和方法。四是階段性檢查與五年驗收相結合,切實開展階段性的評估檢查工作,檢驗宣傳教育成效,強化措施抓落實,確保法制宣傳教育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
6、如何在創新社會法治建設中營造團結和諧的社會生態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治理體制佔有重要位置,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目標要求,就必須重視社會治理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實現社會治理的「五個轉變」。
實現社會治理思維視角從「國內」到「全球」的轉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把社會治理當成純粹的國內事務,沒有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會治理問題。進入21世紀,我國的社會治理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國際合作的日益頻繁,加劇了各國的文化沖突,極大改變了政府社會治理的環境;大規模的人員、資源、信息、資本快速跨國流動,加速了風險傳播,放大了危機影響,增加了社會治理難度;民主行政、責任行政、服務行政、回應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沖擊著政府社會治理的傳統觀念,對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形成挑戰。在這一潮流下,任何一國的社會治理都不可能孤立進行,「全球治理」給「國家治理」帶來了新的沖擊。這就要求社會治理體系從一個封閉式的治理結構轉向開放式的治理結構,並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社會治理問題。經濟全球化給社會治理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社會治理理念推動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樹立「全球」思維的同時,還要主動防範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社會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國內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意識形態管理,深化公民國家意識、社會整體意識,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形成法律法規、社會道德、文化傳播多位一體的安全防範布局;在國際上,要進一步加大中國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的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國內社會治理的問題上堅持原則,堅決杜絕任何外來勢力干涉,依據本國法律法規妥善處理。
實現社會治理主導理念從「利益」到「價值」的轉變。社會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會性決定了其價值取向與單純的經濟管理活動追求個人利益、部門利益、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國過去30多來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質利益為導向的公共管理,實施的是「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方式,實施社會管理過程中,沒有完全做到以人為本。在利益導向的社會治理理念下,社會風險不斷增加,社會矛盾不斷累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靈狀況。在此背景下,建立實現多元價值追求的復合治理,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和治理實踐工作中,形成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和諧成為應然選擇,調整社會關系、協調社會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實現政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善治」的社會治理目標。
實現社會治理功能定位從「維穩」到「維權」的轉變。「維穩」與「維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兩者是辯證統一的。「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由於特殊的國情,實踐中,我國社會治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單純地強調「社會的穩定性」指標,忽視了「社會的公正性」「社會的參與性」等維度,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有效維護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秩序和穩定局面,但也不利於社會活力的釋放,導致了影響社會和諧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當前,必須順應公民權利意識大大提高的現實情況,公平保護公民利益,堅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要求,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真正防止因為「維權」而產生的「維穩」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社會治理主體構成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管理主體主要是政府。「大政府」架構在一定階段產生過一定積極效應。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政府的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社會整體發展。現實中,政府負責等同於政府包攬,從觀念到制度都排斥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其結果一方面導致社會自治發展緩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導致了權力尋租和腐敗現象的發生。實際上,社會治理除了國家和政府之外還應強調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個體等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類型的主體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擅長,因此需要主體的多元化。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格局,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前提下,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為公眾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社會公共服務,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的單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推動社會治理從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
實現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從「剛性」到「柔性」的轉變。社會治理既可以憑借法律約束、紀律監視、強迫控制等剛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組織、協調、激勵、感召、啟發、誘導、協商等柔性方法。長期以來,政府在實施社會管理時,往往習慣於行政處罰等剛性措施,而對於柔性方法則較少採用和考慮。現代社會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維,變硬約束為軟引導,變強制服從為服務感化,變堵截民情為疏解民心,變應急管理為預防治理,變事後干預為事前預防,合理引導社會輿論,適時干預社會情緒,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風險。
7、創新型經濟對法治提出哪些新需求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
恩格斯說過:「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推進任何一項工作,只要我們黨旗幟鮮明了,全黨都行動起來了,全社會就會跟著走。一個政黨執政,最怕的是在重大問題上態度不堅定,結果社會上對有關問題沸沸揚揚、莫衷一是,別有用心的人趁機煽風點火、蠱惑攪和,最終沒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問題不能含糊,必須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又明確的信號。
這次全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別人壓力下做的。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重大課題,有許多東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東西必須長期堅持。
第一,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把依法治國上升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們黨提出來的,而且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題中應有之義。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的口號,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黨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又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第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這種現象不改變,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首先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引導各級幹部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我們必須認認真真講法治、老老實實抓法治。各級領導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設上喊口號、練虛功、擺花架,只是葉公好龍,並不真抓實干,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什麼大的危害,一旦問題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後果就是災難性的。對各級領導幹部,不管什麼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擋」。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依據。
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使法律法規更多體現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
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不知恥者,無所不為。」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第五,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我們的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於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於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學習借鑒不等於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實實把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這次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舉措有180多項,涵蓋了依法治國各個方面。全黨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風,扎扎實實把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第一,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貫穿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
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全面推進總目標來部署、來展開。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落實全會部署,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要堅持立法先行,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基本遵循。要加快建設包括憲法實施和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確保憲法法律全面有效實施。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要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構建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黨章等黨規對黨員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黨員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而且要嚴格遵守黨章等黨規,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於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們要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執法是行政機關履行政府職能、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培育社會成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自覺抵制違法行為,自覺維護法治權威。
第三,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點任務,著力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發,突出重點任務,扎實有序推進。
推進科學立法,關鍵是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優化立法職權配置,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規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抓緊制訂、及時修改。
推進嚴格執法,重點是解決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要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要嚴格執法資質、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
推進公正司法,要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為重點,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都要旗幟鮮明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絕不容許利用職權干預司法。「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司法人員要剛正不阿,勇於擔當,敢於依法排除來自司法機關內部和外部的干擾,堅守公正司法的底線。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杜絕暗箱操作,堅決遏制司法腐敗。
推進全民守法,必須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第四,著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我國專門的法治隊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員,在行政機關從事執法工作的人員,在司法機關從事司法工作的人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把這幾支隊伍建設好。
立法、執法、司法這3支隊伍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為社會定方圓的神聖工作,立法人員必須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具備遵循規律、發揚民主、加強協調、凝聚共識的能力。執法是把紙面上的法律變為現實生活中活的法律的關鍵環節,執法人員必須忠於法律、捍衛法律,嚴格執法、敢於擔當。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人員必須信仰法律、堅守法治,端穩天平、握牢法槌,鐵面無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教育和引導立法、執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恪守職業道德,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律師隊伍是依法治國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強律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律師從業的基本要求。
第五,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堅決破除束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於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舊的體制機制框架內,用老辦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來修修補補,是解決不了大問題的。在決定起草時我就說過,如果做了一個不痛不癢的決定,那還不如不做。全會決定必須直面問題、聚焦問題,針對法治領域廣大幹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社會各方面關切。
這次全會研究和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雖然不像三中全會那樣涉及方方面面,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涉及面、覆蓋面都不小。這次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都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力格局調整的「硬骨頭」。凡是這次寫進決定的改革舉措,都是我們看準了的事情,都是必須改的。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一個一個問題解決,一項一項抓好落實。
法治領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和強力部門,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拘泥於部門許可權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討價還價,必然是磕磕絆絆、難有作為。改革哪有不觸動現有職能、許可權、利益的?需要觸動的就要敢於觸動,各方面都要服從大局。各部門各方面一定要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跳出部門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把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改革成效的標准。只要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有利於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不管遇到什麼阻力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決不能避重就輕、揀易怕難、互相推諉、久拖不決。
法治領域改革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問題都涉及法律規定。改革要於法有據,但也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無法推進改革的,正所謂「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需要推進的改革,將來可以先修改法律規定再推進。對涉及改革的事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要認真研究和督辦。
同志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須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履行對本地區本部門法治工作的領導責任,找准工作著力點,抓緊制定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意見和實施方案。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和法治隊伍建設,教育引導基層廣大黨員、幹部增強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努力把全會提出的各項工作和舉措落實到基層。
8、如何把法治思維貫穿城市治理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與穩定,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大意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關鍵是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把社會治理「誰來治理」「治理什麼」「怎樣治理」三大內容納入法治軌道。
一、創新社會治理要靠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各級領導幹部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學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注重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善於運用法治方式治理社會、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要大力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要加強對公民人身、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保障。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確保領導幹部依法正確行使權力,在發揮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同時,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公民依法參與社會管治理,健全多主體構成的社會治理機制,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二、創新社會治理要靠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維護社會安定有序。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起主導作用,強化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就是社會治理的過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就是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公正廉潔執法。要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要著力解決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有限政府、服務政府、陽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潔政府、責任政府。要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防止政府職能「越位」、「錯位」和「缺位」。要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變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糾正執法就是收費的現象。要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接受人民監督。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推進行政問責的制度化、規范化,加大問責力度,增強行政問責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時效性。
三、創新社會治理要靠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社會治理就是在解決矛盾糾紛中進步的。要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要加強源頭治理,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要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要加強動態協調,注重平等溝通和協商,及時化解社會矛盾。要加強應急管理,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化解消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要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通過推動省級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的統一管理,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以司法獨立促司法公正,讓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四、創新社會治理要靠推進全民守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全民守法。要認真組織實施「六五」普法規劃,針對領導幹部、農民、學生等不同群體開展不同要求、不同內涵的法治理念教育,使之樹立作為制度支撐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樹立規則意識,消除公民違法的機會主義和僥幸心理,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行為習慣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積極對待;凡是法律保護的,依法遵守。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維護自身權益是公民的權利。在任何情況下,公民都應做到維權與守法的統一,維護自身權益的努力必須合法、合情、合理,決不允許以違法犯罪的方式、破壞法治和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權益的方式進行。
9、如何深入推進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和法治建設
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部門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進一步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揮社會組織作用,進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預防重特大案事件特別是命案發生,進一步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對新興行業和領域治安管理,進一步整合服務管理資源、提高基層綜合服務管理水平等。
要更加註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平安建設中的問題,越是復雜疑難問題,越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去探尋解決之道。要更加註重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治理,在全面推進平安建設的過程中把握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要更加突出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積極推進網格化管理和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建設,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公共安全管理等領域的問題,要落實好屬地責任、部門管理責任、企業和運營單位主體責任,增強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