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是什麼
1、如何理解理論創新
解放思想貫穿於滲透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層面
在當代中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具有豐富的內涵,最主要的包括道路、理論、事業三大層面。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道路、理論、事業,三者相互聯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融為一體,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豐富的時代特色和實踐內涵。因此,在當代中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僅是一項政治宣言,而且是一個行動綱領,同時是一種社會實踐。高舉旗幟,就要在拓展道路、堅持理論、發展事業上下功夫。離開道路、理論、事業的時代特色和豐富內涵,高舉旗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而無論是道路的拓展,還是理論的創新,抑或是事業的推進,都與解放思想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都內在地要求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
作為道路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著重點是制度問題。要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在我國現階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拓展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逐步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逐步形成,是以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思想解放作為前提和動力的。沒有對「本本」和固有模式的思想突破,不可能形成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進一步拓展,需要繼續以解放思想作為前提和動力,這就是要進一步突破關於社會主義的某些脫離時代特徵和實際情況的理想化成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牢固建立在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國情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比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當前亟需進一步突破那種空洞談論公有制佔主體地位和將改革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不加分析地歸咎於市場經濟的觀念和偏見,進一步加大對現代市場機制的認識和運用,真正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原則建立在市場配置資源這一基本點上,賦予社會主義經濟以內在的活力。非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無從談起。又比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其關鍵在於進一步加快我國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這就需要進一步突破幾千年來「官本位」體制和觀念形成的頑固而深重的思想影響,在全社會真正確立「人本位」、「民本位」的觀念與機制。非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無從延續。再比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先進文化、和諧文化、中華文化這三大文化形態之間的關系,堅定不移地以符合時代要求、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文化引領和支撐整個文化改革和文化發展,做到文化建設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有機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各種悖離時代要求、脫離人民利益的陳腐文化理念和習慣勢力中進一步解放出來,否則,就有可能把糟粕當成精華,把腐朽當成國粹,走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每一個層面、每一步推進,都離不開把進一步解放思想作為前提和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是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思想精髓。
作為理論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著重點是主義問題。要科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在我國現階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要堅持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當代中國實際和當今時代特徵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並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實踐發展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向前進。這里,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真正搞清楚究竟什麼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很長時期,人們往往從書本出發或者從理想化的願望出發,表面化地理解社會主義的原則,籠統地把公有制、按勞分配、無產階級專政等等屬於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某些特徵當成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原則加以固守,甚至當成不可更改的圭臬,這是導致現實社會主義嚴重脫離實際,甚至陷入空想的重要原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反經驗深刻警示我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關鍵在於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的價值。所謂社會主義的本質,即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或內在規定性。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鮮經驗,精闢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嶄新概括,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這一新概括,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發展目的三個層面,完整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問題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指針和根本依據。所謂社會主義的價值,即社會主義對社會主體的價值功能和社會主體的價值目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一再強調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全部功能和最高價值,由此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社會,社會主義發展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追求民主自由和公平正義的過程,現實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應該體現和實現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以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一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就是我們要堅持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堅持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必須把思想觀念從不符合這兩條基本原則的思想禁錮中進一步解放出來。進一步解放思想,是科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精髓。
作為事業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著重點是建設問題。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在我國現階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是要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不斷創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條件,不斷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以及生態文明水平,更大程度和更高層次地造福於全體人民,不斷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這里,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動搖、始終堅持不斷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動搖。堅持做到這「三個不動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地沖破一切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實際利益不相符合的思想觀念、思維定勢乃至工作作風,把各項方針政策和建設措施真正建立在現實社會主義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歷史和現實都反復表明,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問題上,既存在著種種右的思潮的干擾,更存在著種種「左」的思潮的禁錮;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的思潮根深蒂固,在當前仍然有比較廣泛的市場和基礎。防止右的尤其是「左」的思潮的干擾,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和方針政策,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歸根到底要高舉解放思想大旗,進一步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進一步解放思想,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思想精髓。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起點上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問題,無論是抓住機遇加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還是應對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都迫切要求進一步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和復雜矛盾的重要法寶。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新的思想解放應當深入地貫穿到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全面小康的各個方面,內在地融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之中。
那麼,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抓住哪些主要環節、解決哪些主要問題呢?胡錦濤在「6.25」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我們要清醒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認真總結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帶領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論述,思想深邃,寓意深長,是我們科學把握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思想解放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指針。
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當今時代的新變化和時代發展的主潮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更加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為「坐標」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正在進一步深化,突出表現為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時代變化的主潮流。時代主題和時代潮流集中表現為四大發展趨勢,即經濟全球化愈益凸現、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飛猛進,同時種種逆世界潮流而動的政治勢力和社會思潮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和平、發展、合作大趨勢的影響與干擾。時代大潮流和新變化,給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步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拓展世界視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認識和把握全球化大趨勢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更加適應現代文明大趨勢上進一步加快我國現代化步伐,成為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解放思想要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我們應當進一步確立世界眼光,堅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以創新的方法推進自己,從各種不符合時代潮流和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中進一步解放出來,以堅定不移的解放思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其次,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和改革發展的主旋律,以如何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為「坐標」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把社會主義制度同現代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開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是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與發展的一條主線。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大格局,這是當代中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根本源泉。這樣一種改革主旋律和發展大趨勢,也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要求我們以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加以統籌解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應當敞開雙臂熱烈地擁抱改革與發展帶來的新生活,滿腔熱情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當如何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促進新發展,而絕不應當囿於某些傳統觀念和陳舊思維而對生機勃勃的改革與發展採取隔膜或對立的態度,更不應當把科學發展、社會和諧與改革開放隔絕開來甚至對立起來。這可以說是新的起點上推進新的思想解放要解決的最要害問題。
第三,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以如何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全面發展需要為「坐標」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30年改革開放歷程無可辯駁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富民強國之路,是使廣大人民不斷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光明大道。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全面發展需要,既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依據,也是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據。我們應當認真研究和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把思想觀念從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的陳舊思維模式中進一步解放出來,堅持以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衡量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不斷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四,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以如何在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上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為「坐標」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根本問題方面的最新理論結晶。這些重大戰略思想,是面向新的時代和實踐進一步解放思想的產物。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在地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實際上,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過程,本身就是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過程,任何將科學發展、社會和諧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割裂開來乃至對立起來的認識和行為,都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比如,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關鍵在於堅持以人為本,真正把廣大人民作為發展的出發點、發展的依靠力量和發展的根本目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迫切需要各級領導者、決策者進一步從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思想作風和思維模式中徹底解放出來,由「以物為本」、「以官為本」、「以權為本」切實轉變為以人為本。沒有這樣一種根本意義上的思想解放和思維更新,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無從談起,甚至會把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因此,必須把堅持解放思想貫穿於、滲透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全部過程。
推進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思想解放,歸根到底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胡錦濤在「6.25」重要講話中深刻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必須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基本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增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堅定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清醒而又頑強地為實現黨的歷史使命而扎實奮斗、不懈奮斗。」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體現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律和基本要求,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據。我們應當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為根本「坐標」,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任何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進一步解放出來,從對社會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進一步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進一步解放出來,堅持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創新思想,以新的思想解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責任編輯 殷 真
2、理論創新的基本類型是什麼啊?
1、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解釋原則、解釋模式、解釋視野的創新,即方法論層次的創新或思維方式的創新。比如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作為方法論的唯物史觀,以及後來的系統科學所提供的方法。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以及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超循環理論等。總的來看,它是一種系統方法。還有比較研究的方法,比如有中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外語言的比較研究,各種社會主義理論和模式的比較研究等。唯物史觀創立以後,作為一種方法,它為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和一系列社會性問題提供了根本性的科學方法,從此,社會科學才真正成為科學。思維方式、思維方法的創新,對新的理論觀點、理論原則和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2、在深刻把握事物發展規律與人的思維規律、有
3、理論創新的實質是什麼?
理論創新的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理論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
4、創新通常包括哪兩個方面
創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理論創新是最重要的創新,是整個創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創新的基礎。
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和擴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4)理論創新是什麼擴展資料:
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創新構成人類相對於物質世界的解放,是人類自我創造及發展的核心矛盾關系。其代表兩個不同的創造性行為。只有對於發現的否定性再創造才是人類創新發展的基點。實踐是創新的根本所在。創新的無限性在於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從哲學上說是一種人的創造性實踐行為,這種實踐為的是增加利益總量,需要對事物和發現的利用和再創造,特別是是對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創造。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利用和再創造,製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
5、理論創新的理論創新的分類
依據理論創新實現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理論創新分為五種,即原發性理論創新、闡釋性理論創新、修正性理論創新、發掘性理論創新和方法性理論創新。
1.原發性理論創新,是指新原理、新理論體系或新學派的架構與形成。
2.闡釋性理論創新,是指依據社會實踐的需要,清除旁人附加給原有理論的錯誤解釋,對其思想資料和原理進行梳理歸納,恢復理論本來的面目。
3.修正性理論創新,是指在肯定和繼承原有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實踐的需要,對原有的理論體系和原理,作出新的補充和修改,作出新的論證和發揮。
4.發掘性理論創新,是指前人已經提出的某些理論,由於各種原因,被遺忘了、掩埋了、淡化了,根據時代的需要,把它重新凸現出來,使其重放光芒。
5.方法性理論創新,是指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學科體系角度,用新的原則、新的模式或新的視野,對社會實踐問題作出新的解釋,實現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思想的更新。比如,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
6、什麼是教育理論創新?
教育理論創新:所謂教育理論創新,就是面向未來研究教育的新形勢、新趨勢、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教育的新理論、新學說、新主張、新觀念。
教育理論的發展離不開面向教育實踐的行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夠指導教育實踐,主要原因在於生活教育思想根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是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而形成的活理論。活的教育理論能夠培育教育與時俱進的品質。其一,陶行知關注中國教育的民族性和鄉土性,他認為經得起本土化實踐的教育理論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理論;其二,陶行知主張全部教育生活的線索以「教」「學」「做」為中心,三者合一就是教育的生活方式;其三,陶行知主張在社會中育人,主張「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信念。以上三點體現了人民教育家生活的情懷。而「以後看學校的標准,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生活力豐富不豐富」,則是愛的教育,他關注的是學生生活的改善。為了創造更真、更善、更美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堅持一貫的教育信條,「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實際生活與全部的課程相互滲透,其媒介是生活實踐,這樣的理論本質是面向實踐的。教育生活是一個人成長的整體,思想和生活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結合。陶行知主張教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生活教育思想自然觀照「教」與「學」相互交流的狀態及人在生活中的主體方式。「教」和「學」雙方的互動共同建構人的生活理想,而「做」直面教育行動的特質,所以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理論才是活理論。行動是「教學做」展開的原動力,體現了教育的價值性和社會性。實踐性的活理論充分考慮了人在教育中的情境性和開放性,它本身具有行動性。
7、理論創新與思想觀念 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從語文角度來說,理論創新是一種做法(動詞),思想觀念是名詞。
理論創新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對認識對象或實踐對象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作新的揭示和預見,對人類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作新的理性升華。簡單地說,就是對原有理論體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對原有理論和方法的新修正新發展,以及對理論禁區和未知領域的新探索。
理論創新是相對於應用創新而言,可分為意識形態理論創新、基礎研究科學理論創新。意識形態理論創新包括:哲學理念創新、思想觀念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法學原理創新等。科學基礎理論創新涉及面更是廣泛,難以界限。
思想觀念是人們對事情的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人們會根據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利用觀念系統(觀念體系)對事物進行決策,計劃,實踐,總結等活動,從而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觀念具有主觀性,實踐性,歷史性,發展性等特點。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觀念清晰(觀念可視,能用文字清晰表達)有利於做正確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產質量。觀念與理念密切相關,觀念是形式基,理念是基本。
8、什麼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理論創新」
評價一篇論文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標准:第一,論文符合事實、符合邏輯,也就說一篇好的論文盡可能做到每句話要麼有事實依據要麼有理論根據,這樣保證論證的徹底和明了;第二,論文的參考文獻的質量和數量,正所謂站的更高看的更遠,參考文獻的數量與質量決定著論文的視野的廣度和深度;第三,論文中有沒有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第四,論文的理論的啟發性,所提出的理論是不是標志著所研究的領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否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後來者是否可以在你研究的基礎上所進一步的研究。其中,理論的創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根本上保證了論文的質量與影響力。
理論簡單的來講就是對某一個問題的因果關系的模型,也就是說理論是為了解釋某一個問題而提出的。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理論一個很大的作用是起到節約信息成本的作用。理論雖然不會告訴你在現實中如何操作,但是它會告訴你怎麼做是可能的,怎麼做是不可能的,起到節約信息成本的作用,因為你在理論所規定的區域內嘗試才可能成功,但是具體如何操作,就要發揮行動者的能動性。舉一個例子,就拿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比較優勢理論來說。比較優勢理論對於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節約信息成本的作用,因為只有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來發展作為後起的中國才能實現經濟的收斂,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如果違背了比較優勢理論就會失敗,中國計劃經濟的失敗就是按照趕超戰略違背了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的結果。但是比較優勢理論不會告訴如何去具體操作,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比較優勢,每個地方也有不同的利用比較優勢的方式,這就需要發揮每個地方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理論呢?我認為大體有這樣兩種標准:一是,是否抓住了社會生活中的關鍵變數,而不管是否對現實具有很好的解釋力。比如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這本書就是抓住了行動者與集體行動之間的關系,這個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上的,也就是說隨著行動者人數的增多,理性人會由於搭便車現象而造成集體行動的失敗。但是這個理論雖然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在現實中卻很難有解釋力,這是由於現實中的其他因素克服了搭便車現象。二是,是否對現實具有解釋力。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標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曾經講過誰能解釋中國的經濟問題誰就能拿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很明顯是一個務實的標准,也是一個有說服力的標准。
下面我就具體談談理論的結構。理論首先有一個視角,在這個視角引導下有基本假設,然後具體的展開邏輯,在邏輯的推導過程中,引用其他的經驗命題和理論命題進行論證,最後得到一個可以證實和證偽的推論命題。這就是一個嚴格規范理論結構,在正統的理論模型中都是演繹邏輯的,著名社會學家霍曼斯教授肯定了這一點。
有了理論結構以後便為我們分析如何進行理論創新奠定了基礎,所謂的理論創新正是基於理論結構展開的。
首先談談視角的創新。視角的創新往往會在本研究領域內掀起軒然大波,舉一個例子就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求職》一書,以往對求職的研究往往基於經濟學的視角,用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求職行為,格蘭諾維特發現即使是在市場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就職也不僅僅是市場行為,更多的是嵌入到社會關系網路中,社會關系網路在個人求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進一步提出弱關系在個人求職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另一個例子就是著名華人社會學家周雪光教授《關系產權》,以往對產權的研究往往都從經濟學的視角提出產權是「權利束」,而周雪光教授從社會學視角提出產權嵌入到關系中。同時周雪光教授對中國企業合同形式的研究也是一改以往經濟學視角,摻入了社會學視角,提出交易成本、社會關系網路和制度化的關聯是影響企業合同形式的三個重要因素。
其次談談基本命題的創新。理論傳統往往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假設基礎上。舉個例子就是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幾個基本假設就是:以生產為中心、偏好的外生固定性、行動者的理性最大化、完全信息、完全競爭、市場均衡這幾個基本假設,而科斯突破了這些基本假設的約束,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哈耶克提出了知識不完全概念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獲得了諾貝爾經濟獎,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對稱的概念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都是對基本命題的創新而佔領了學術的高地。
再次就是邏輯的創新。也就是有的理論往往邏輯上有問題,其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因果關系的混亂。舉一個例子,就是社會學大師馬科斯韋伯在對中國官僚制研究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說中國的灌溉業發達,需要大力興建水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中國的官僚制,這個觀點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反響,並且獲得了大量學者的響應。我對這個觀點不太苟同,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中國集權的官僚制政治的建立才保證了水利的興建,在一定程度上韋伯倒置了因果關系。在一個錯誤就是往往在邏輯推演過程中把邏輯給簡單化了。舉個例子就是林毅夫提出的新農村建設觀點。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前幾年投資過快造成了生產過剩,而要消化掉這過剩的生產力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買單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看來這好像把邏輯簡單化了,因為政府埋單的過程中,中國當前體制下不過只是多增添了大量的腐敗分子,往往不能從實際解決問題。
對於推論命題的創新,這在學術界是很普遍的。在這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對命題的驗證,看看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推論命題不符合實際,那就要對推論命題進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