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普及
1、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和科學技術普及
近年來,學術界很多人在討論中國是否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特別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討論更加熱烈。我們的看法是,中國肯定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是因為中國在經濟起飛以後,果斷結束了跟蹤模仿戰略,及時實施了自主創新戰略,即創新驅動戰略。
經濟起飛之後的「中等收入陷阱」
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在經濟起飛以後,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但當後發國家經濟起飛後、准備邁向成熟或消費階段時,已經喪失了少數先發國家起飛時的優越條件,因此如果按照傳統路徑發展,必然出現「中等收入陷阱」。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等收入陷阱」實際是後發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才存在的「陷阱」。
當後發國家經濟起飛以後,現代化的條件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出現了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少數發達國家經濟起飛時,面臨的資源數量和環境容量是全球性的,近似無限供給;而大多數後發國家經濟起飛時,如果按照少數先發國家的發展模式,資源總量和環境容量幾個地球都不夠。二是出現了少數先發國家利益的剛性約束。少數先發國家已經進入消費階段或生活質量階段,建立了先發國家主導的國際利益機制。而後發國家在經濟起飛完成後,如果通過自主創新和提高生產效率進入消費階段,國際利益分配機制必然發生改變。這是少數先發國家不允許的。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出現了。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創新起飛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後發國家的宿命嗎?回答是否定的,後發國家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途徑就是在經濟起飛以後,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適時啟動第二次起飛,即創新起飛。
創新起飛是科學和技術要素大規模持續進入國民經濟,並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要素,帶動工業社會向智能社會的躍升。
自主創新戰略或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將經歷前後相繼的三個階段,即創新積累階段,創新起飛階段,創新優勢階段。
(一)創新積累階段,也可以稱為創新起飛准備階段。經濟起飛基本完成,進入工業化中後期,或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國民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科技和經濟基礎設施等創新要素逐漸形成規模。這個階段一般持續10年到15年。
(二)創新起飛階段。科學和技術要素大規模進入國民經濟,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生活民主化和法治化,國家從中等創新程度向高創新度躍升。創新起飛階段在時間上略短於創新積累階段,一般需要10年左右。經濟體量較大,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和韓國,創新起飛分別用了12年和8年時間。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創新起飛可能需要10年到15年。
(三)創新優勢階段。初步形成創新的比較優勢,處於鞏固優勢並趨於穩定的時期。這個階段較短,一般需要幾年。
創新起飛的條件和特徵
那麼,究竟具有什麼條件,才能完成創新起飛准備,啟動創新起飛呢?
(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30%~40%。國際上通常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毛入學率在15%~50%,普及化階段的毛入學率在50%以上。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的國家,全球有54個;經合組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5%。確定30%~40%的幅度,是考慮到人口規模和增長趨勢的差異。
(二)研發投資強度。研發強度在1.5%~2.0%之間。目前發達經濟體的研發強度都在3%左右,韓國、以色列超過4%。確定1.5%~2.0%的幅度,是考慮到經濟結構和規模的差異。
(三)相對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所謂相對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包括覆蓋全國的交通運輸網,覆蓋全國的供電網,覆蓋全國的互聯網和通信網,以及科學研究基礎設施、設備和儀器等。
(四)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包括科學研究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以企業為主體就是以企業用戶的需求為優先序,配置政府的、大學的、科研機構的、社會的創新資源。
中國創新起飛准備基本就緒
對照創新起飛的條件,中國創新起飛准備基本就緒,即將進入創新起飛階段,即從中等創新程度經濟體向高創新度經濟體躍升的階段。
(一)科技人力資源紅利開始顯現。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收到預期效果,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超過7500萬,連續幾年世界第一。45歲以下科技工作者達到70%;30歲以下科技人力資源比重高達62%,而且成本比較低廉。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5%。從2014年開始,全國本專科招生總規模已達到當年年滿18歲人口的46%。
(二)研發投入強度超過歐洲平均水平。2012年,我國研發經費首次突破萬億大關,研發強度首次超過歐盟28個成員國的平均水平(1.96%)。2014年研發強度達到2.1%,絕對量超過1.3萬億,研發強度超過了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等。
(三)規模化基礎設施基本形成。已形成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已建成國家信息通信基礎網路和公用郵政網路;建設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完備的科研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體系。
(四)建立了市場化的技術研發體系。建國後建立了完整的科研體系;改革開放後又建立了市場化的技術研發體系。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研發活動。來自企業的研發經費超過全社會研發經費的70%。科研院所分類改革,開發類院所轉為創新服務型企業;高校開展大量市場化研發活動。
2、科技進步的一體兩翼分別是科技普及和科技創新嗎
科技普及與科技創新,是科技進步的兩個基本體現,是科技工作的一體兩翼。正像人的兩條腿、車子的兩個輪子,不可或缺。科技發展必須做到『創新』與『普及』並舉。
3、創新的重要性
1、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3、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4、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5、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4、為什麼教育部要普及創新創業教育並要求人人都上創業課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路整理的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以供大家學習。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的背景
答: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對於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重要部署,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積極進展,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創業就業、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視不夠,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後,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踐平台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健全。
為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突出問題導向,把握改革重點,在深入總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反復修改完善,形成了《實施意見》,經國務院同意,由國辦印發。《實施意見》提出了9項改革任務、30餘條具體舉措。
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的原則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以完善條件和政策保障為支撐。著重把握好三點:一是堅持育人為本,提高培養質量。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補齊培養短板。豐富課程、創新教法、強化師資、改進幫扶,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突破人才培養薄弱環節,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三是堅持協同推進,匯聚培養合力。統一領導、齊抓共管、開放合作、全員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
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的總體目標
《實施意見》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進展,形成科學先進、廣泛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實現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預期目標。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
創新創業意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的舉措
答:主要是探索建立三個新機制。一是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完善學科專業預警、退出管理辦法,探索建立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創業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新機制。二是實施系列「卓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多形式舉辦創新創業教育實驗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三是打通一級學科或專業類下相近學科專業的基礎課程,開設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
5、為什麼要進行創新?
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適應新時代下新的機遇,也只有創新才能使企業產生突變,才具備「應萬變」的適應能力,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企業要適應互聯網時代下新的市場、新的商業環境,要轉型發展,離不開創新。
而從宏觀層面來看,創新可分為基礎技術型創新、工程技術型創新、客戶中心型創新和效率驅動型創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以用戶為核心觀念的不斷深入,企業逐漸將關注點放到提效這件事上,用效率提升驅動企業創新改革的效率驅動型創新成為焦點。
所謂效率驅動型創新就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顛覆現有低效的運營方式,藉助互聯網新技術將想法落地實現改革。雲視訊就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誕生的新技術,作為未來的基礎通訊技術,解決了組織間遠程溝通難、互動性差、效率低的痛點。雲視訊技術的應用能優化企業內各個溝通、協作環節,對提高運營效率大有幫助。雲視頻會議系統具備讓公司組織架構靈活化、人才引入全球化、培訓體系完善化、客戶服務精細化等優點。
組織架構靈活化
以往企業為保證部門間擁有良好的溝通、協作環境,大多採用集中部署辦公區的方式,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沖擊國內市場,為適應業務分散化趨勢,企業不得不推行分布式辦公模式,傳統低效的溝通、協作方式限制了企業發展。雲視頻會議系統完美解決了遠程溝通難的痛點,全球領先的編解碼技術保證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實現高清視頻互動連接,全國各地的辦事處、分公司通過網路就能進行實時面對面視頻溝通交流,工作效率更高。
人才引入全球化
人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人才引入策略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線下面試的招聘方式受地域限制,HR只能在本市或臨近城市招攬人才,使企業陷入「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遠程招聘徹底改革了招聘方式,HR用雲視頻會議系統發起遠程面試,將邀請卡通過郵件、簡訊、微信等方式發給候選人和用人部門負責人,各方用手機、電腦、微信小程序等一鍵就能加入其中,隨時隨地開啟高清視頻面試。遠程招聘極大縮短了人才引入周期、擴大篩選邊界,讓招聘效率更高。
培訓體系完善化
新員工入職培訓、企業文化宣講、員工業務能力提升等都離不開培訓,完善的培訓體系是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措施。雲視訊技術未普及前,企業培訓多採用線下組會、文字材料自學、非同步視頻等方式,效果並不理想。講師使用智能培訓系統在總部培訓室就能與全國同事建立高清互動視頻連接,互聯網環境下都能享受1:1真人沉浸式教學體驗。在線答題、課堂反饋等功能讓講師實時了解課堂效果和學員知識點掌握情況。教學效果可量化讓企業培訓更高效。
客戶服務精細化
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是每家企業的宗旨,但真正將服務落到實處的並不多,精細化客戶服務能力可以保證銷量穩步上漲。以往業務員和客戶多以電話溝通為主、出差見面拜訪為輔,效果不佳。雲視頻會議系統顛覆了傳統客戶服務模式,不用出差,在工位就能和客戶建立高清面對面視頻連接,屏幕共享功能讓雲會議室內全部設備都能同步顯示文件、圖片、應用程序界面。溝通結束後還能在雲文件夾內回看完整溝通過程,不錯過任何重要細節。
互聯網是效率的代名詞,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也給企業生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老闆們必須時刻緊盯業務流程和環節,利用新技術不斷優化不合理之處,從而實現以效率驅動企業創新變革的目的。雲視頻會議系統因其高效連接的特性,已成為了企業提效強力有的抓手。未來,以小魚易連雲視頻會議系統為基礎開發的遠程招聘、智能培訓、視頻客服、溝通會商、視頻會議等應用場景將被廣泛應用於企業和政府機構。
6、大學生科技創新對個人、學校、國家有什麼意義?
對個人:
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學生有能力在畢業之後,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根據所從事的工作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更好地達到完善自我和適應社會的目的,從而為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助於培養大學生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作風意志。
對學校:
高校擁有豐富的青年人才資源,學術思想活躍,學科門類齊全,成為知識傳承、創新和應用的主要基地。通過施行「創新學分制」、「科技創新獎」等方式,鼓勵大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校級各類競賽中取得優秀成績,這不僅有利於拔尖人才的培養,而且有利於創新意識、創新觀念的普及。
通過設置「學習優秀獎」、「學習進步獎」、「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優秀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學生在求異性思維、敏銳觀察力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鼓勵。同時,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使得科技創新活動得到最好普及。
對國家:
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家支持經濟發展,創業必然要經過創新,大學生的能力通過創業將得到極大的發揮。新公司的誕生意味著更多的勞動崗位,能降低失業率。
社會崗位供應不足,待就業人數多。社會體制發展不完善,供需不平衡,在現在這種全球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就業率低的情況下,鼓勵大學生創業無疑可以緩解就業壓力。
(6)創新的普及擴展資料:
新創業教育包含了「創新」與「創業「兩個點。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有別於傳統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而創業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事業心與開拓技能的培養,就是一個人開創性形成的教育。
把兩者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創新創業教育是基於創新教育基礎上所進行的創業教育。近些年來,創新創業教育在各大高校開展起來,為廣大的大學生提供一條新的道路,為社會培養自主創新創業人才。
7、為實現科技創新,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 對科技創新的再定位
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必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當今世界,在某些發達國家中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70-80%,甚至更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21世紀誰擁有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誰就將牢牢地把握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主動權。
入世之後,我們固然可以利用wto所制定的對發展中國家有益的條款開展一些技術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但同時,wto規則對知識產權、科學技術項目的保護措施和有償使用條款,也給中國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集中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入wto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使我國普遍存在的「盜版」現象、「假冒產品」現象受到空前的制止和打擊,這固然具有長遠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當前我國人口眾多、消費者購買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無疑將會使眾多的科技創新成果普及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企業而言,則意味著生產成本的空前增加,意味著產品競爭力的大大下降;二是加入wto後,我國產品的出口將受到大量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影響。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的技術商品在進入發達國家時,將受到涉及電子貿易、網上招標、商品標識、計算單位、條形碼等領域的大量法律、法令、條例、規定、技術標准、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貿易壁壘的嚴格制約,凡不符合要求的,都將被限制進口和入關。這不但大大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水平,而且也使出口企業面臨嚴重的市場銷售危機。
因此,無論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需求,還是入世後外界對我們的壓力環境,都促使我們把科技創新放在一個事關存亡的戰略高度,也只有這樣的定位,才能促使我們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積極地為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2. 科技創新的發展潛力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們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指引下,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中,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同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按照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標准來衡量,我國的科技實力從總體上來看還是相當落後的。據統計,當前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30%左右;中國企業中的生產設備僅有24.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卻有30%處於國際落後水平;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5.3%,研究與發展人員投入佔全部職工的比重僅為1.09%;中國每萬人的授權專利僅為0.73項,等等。這些數字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有些甚至低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是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推進科技創新的根本立足點。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樂觀地看到,在21世紀,在我國加入wto並進一步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環境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2. 1 政局平穩、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創造了科技創新賴以發展的良好環境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和平與發展是人心所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成為老百姓最朴實的要求。在這樣的氛圍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最廣大的群眾支持基礎,而有了最廣泛的群眾支持,科技創新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證。
2.2 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最廣大的需求空間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能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長,可以說科技創新功不可沒,而進入21世紀的中國經濟,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所提供的巨大支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包括農業、基礎產業、加工工業、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內的各主導產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幾乎是全方位的、無止境的,這就為我國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場需求。
2. 3 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格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
加入wto後,國際投資更容易、更多地進入中國,我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資規模也日趨擴大,加之逾來逾多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具有了更大的投資能力和更多的投資選擇,中國科技創新所需要的風險投資資金已經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證。這種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格局,不但提供了科技創新所必須的物質支持和資金保障,也為科技創新創造了一個資源流向更合理、競爭環境更激烈、科研成果轉化更有效的良性發展條件。
2.4 科技發展水平的落後使我們同時具有了「後發優勢」
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與世界各國將進行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其它國家一些成熟的科學研究體系、科學研究方法,甚至一定范圍內的科技創新成果,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使我們在這些領域的探索中少走一些彎路,從而降低我們的研究成本,這種「後發優勢」在一定時期內對像我們這樣的落後國家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一定要打破過去在姓「資」、姓「社」問題上的種種困惑,主動出擊、擴大交流與合作,盡快趕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
3. 科技創新與多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科技創新事業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社會發展總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促使其它要素變動的過程中,同時也受到其它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與多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3.1 思想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前提
這里所說的思想,不僅僅包括一個自然人在進行科技創新過程中所必需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指一種觀念、一種意識。如,wto是以一整套國際貿易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因此,「規則意識」就需要我們在原有的意識體系中進行創新並樹立起來,從而適應一種全新的模式。思想創新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在當今世界,誰最先、最好地進行了思想創新,誰就掌握了包括科技在內的一切創新的先機。
3.2 資源流動是科技創新的動力
「流動才有活力,流動才生效益」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也是科技創新的動力所在。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資金資源,只有通過流動,達到它所能發揮最大效力的最佳位置,才可能創造出最大的科技創新成果。因此,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一整套促進人才和資金充分流動的機制和途徑,最大限度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持。
3.3 教育的發展進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
沒有人才就沒有科技的創新,而沒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就無從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因此,科技的創新必然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基礎。當前,我國在教育投入、教學內容設置、在校師生比例、教師學歷、教師工資水平等各方面都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在這種條件下,要求我們的教育部門培養出像發達國家那麼大比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又怎能要求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就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呢?因此,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地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為科技創新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3.4 制度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保證
這里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沒有制度創新,持續的科技創新規模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二是沒有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即使已經完成,也不可能順利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生產力,從而使科技創新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反之,積極的制度創新,不但為科技創新的完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保證和實現途徑,也為科技創新事業的健康、公平、有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8、如何創新普及法律常識工作?
第一,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乃依法治國之基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70%左右,這群人的法律意識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識提得再高也不能根本提升我國的法治水平。依法治國的關鍵在於形成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而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的基礎少不了生活在其中的民眾具備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識,這是基礎中的基礎。現在我深感我們的這個基礎層次太低有待提高,如今它成了阻礙我國法治化進程的症結所在。當然普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普法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
第二,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有助於提高我國基層法院法官的辦案質量和民眾的滿意率。
如今,基層法院的法官常被指責辦案質量低,當事人滿意率低等。我感覺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已使法官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不能老把問題的責任歸咎於法官,其實導致這樣的結果當事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我國基層法院特別是郊縣或比較偏僻的地方的法官接觸的當事人普遍法律意識比較低:他們中不乏法盲,言行舉止無不表現出對法庭、法官的害怕,完全不懂其實法院也是他們主張要回自己權利的地方,打官司是一件丟臉的事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他們的觀念之中;他們中也不乏刁民,無視法庭,完全不遵守法庭秩序,甚至隨意在法庭上侮辱法官或動手打人,還有拒不簽字等等。我深感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法官實在很不容易,一方面其作為法院系統中的一名法官他受著錯案追究制等一系列法院內部嚴格的考核制度的壓力,另一方面在如此一群幾乎沒有法律常識的當事人面前運用法律斷案阻礙重重。暫且不說其聽不懂法言法語要費力地一遍遍解釋,一些和他們自己內心的道德標准相背的法律准則他們完全聽不進,情緒一激動就導致當庭謾罵法官甚至動粗。在這種環境中辦案的法官還何來威嚴感和職業榮譽感?所以要提高法官的辦案質量,要提高當事人的滿意率,提高法官素質是一個方面,提高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同樣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當事人的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法官素質的提高還會有自然的促進作用,因為法官在有著很強法律意識的當事人面前也不敢亂來。
第三,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和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優化我國的法治環境,提高法律工者的素質是一個方面,關鍵還是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因為後者涉及的面要廣得多,正因為面廣所以普法也是困難重重。我們可以採用小平同志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先努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再逐步提高整體民眾的法律意識。我感覺近年來由於司法改革的原因我國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強調提高這一小部分人的素質的同時我們不能對民眾的法律意識採取太過聽之任之的態度。一味強調法官、檢察官素質的提高而對民眾的法律意識持放任態度必然會使兩者之間產生落差而不匹配。就算有了高素質的司法工作隊伍也很難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所謂「秀才碰到兵,有理說不清」。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身體單薄的人你給他吃再好的補葯也沒法改善他的體質,因為他的現有體質根本沒法吸收你所提供的補葯,所以要讓補葯起作用必須要使其體質達到一定的標准。我國現在的司法改革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討都是建立在一個相對比較發達的法治環境中的,在一個民眾法律意識比較低的環境中是很難實際操作的,這樣在這些地方談司法改革就顯得其改革意義不是很大。要想使司法改革收到更大的成效,那麼我們必須要重視普法,要盡可能地把普法提到與司法改革同樣的高度,這樣才能有助於兩者協調而發揮各自最大的效用。
第四,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視。
要讓百姓去主動吸收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識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需要運用法律常識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主動去了解,既然主動學習有困難,那麼我們就應當用宏觀調空的方式來被動灌輸。下面我簡單談談我的構想:
首先,我們應當完善我們的法律援助體系,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使碰到法律問題的老百姓能夠方便有效地獲得法律援助。這樣老百姓能在得到法律援助的同時獲得相應的法律常識。同時基層法院在碰到典型案子的時候要適當作一些相關的法律宣傳,擴大影響面,對百姓起一個警示作用。基層法院具體的承辦法官也要主動承擔起法律宣傳工作,基層法院特別是派出法庭很多案子往往是調解結案的,此時法官應當有針對性地給予一些法律上的教育,使當事人以後能有所受益。簡而言之就是以點帶面,通過法律工作者來帶動社會大眾的法律意識。
其次,電視、報紙等各新聞媒體在加大法律宣傳工作的同時,要適當考慮大眾化問題,要吸引民眾的目光,如果太過專業化恐怕還是不能達到法律宣傳的目的。現在案件聚焦、法律與道德、社會方圓、東方110、終極對話、今日說法等節目都是比較好的節目貼近百姓生活,希望能充分發揮這些節目的作用。
再次,希望演藝圈能多產出一些國產法律類影片,電影的影響力往往比刻意的宣傳要有效得多,像《秋菊打官司》那樣成功的有關法律的影片實在太少了,我們的老百姓不能再把今天的法治環境理解成秋菊打官司那個年代的樣子了,可我發現很多文化層次比較低的老百姓的觀念還是停留在那個年代,我們需要新時代的法律影片來刷新老百姓頭腦中的打官司概念。國外有很多優秀的法律類片子,像《失控的陪審團》等,引進國外優秀的法律類片子對於文化層次比較低的老百姓而言效果恐怕不會很明顯,國外的片子往往不是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所以我希望我們能像打造《英雄》等國產大片一樣來打造一些高質量的法律影片來刷新我國民眾的法律觀念,喚醒民眾的法律意識。
最後,我建議我們現在的中小學都應該開設法律課程,其內容應該是實用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有關刑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內容,可以以案例形式把有關法律理念零零碎碎地慢慢傳授給他們。不能把法律課程只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法律課程也應該納入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中,甚至要作為中考高考的內容之一,讓大家充分重視法律。大學才開設法律課程太晚了,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法律意識,同時孩子在課堂上所學的生動的案例和相關法律常識回到家往往就充當起法律宣傳者的角色,一人受教全家受用。我認為這是普法比較有效的途徑之一,希望有關部門能考慮考慮這個建議。
總之,司法改革是面向司法機關、司法工作者的,他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必須加以重視;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也必須加以重視,兩者不可偏廢。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我國現在人口眾多,眾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比例又比較低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走「法律平民化,法官精英化」的路線,如果兩者都平民化顯然和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相背,如果兩者都精英化勢必會把大部分民眾排斥在司法保護的范圍之外,這會直接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所以為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了優化我國的法治環境,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我們必須在強調司法改革的同時把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提到同等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