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長周期
1、根據時間的長短,經濟周期的分類有哪些
經濟周期分為短周期,中周期,中長周期以及長周期。
1。短周期,即基欽周期。一般長度為40個月,3-4年。普遍認為,基欽周期與庫存周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復甦階段,庫存低於正常庫存量,需求增加,價格上升。過熱階段,產品價格繼續上升,產能供給逐步增加。滯脹階段,庫存超過行業正常周轉庫存量並繼續上升,價格繼續下跌。衰退階段,生產者庫存從最高位持續下降,產品價格急速下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產者心理預期所導致的周期。
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朱格拉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長度一般為9-10年。這個周期的波動是經濟自動發生的現象,與人民的行為、儲蓄習慣以及他們對可利用的資本與信用的運用方式有直接聯系。 政治、戰爭、農業欠收以及氣候惡化等因素並非周期波動的主要根源,它們只能加重經濟惡化的趨勢。
3。中長周期,即庫茲涅茨周期。這個周期的長度一般為20-25年,也稱建築業周期。對這個研究不多。樓主可以上網看看詳細的信息。
4。長周期,即康德拉基耶夫周期。康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50-60年的周期。對於這個周期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太陽黑子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政治周期理論;貨幣理論,消費不足理論等。但長周期一直缺乏有說服力的數據,對它的質疑聲也是不斷的,由於時間跨度很長,中間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所以康波周期被認為只是一種經驗性的假說。
熊彼特把這四種周期結合在了一起,認為我們在經歷短周期的同時也在經歷著其他更長的周期。這也許是研究經濟周期所處位置的重要理論和判斷長期趨勢的思路。
2、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包括什麼?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
第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
第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
第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第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
第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
需知:
熊彼特指出,每個長周期包括六個中周期,每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短周期約為40個月,中周期約為9—10年,長周期為48-60年。他以重大的創新為標志劃分。
根據創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分為三個長波:
1)1787—1842年是產業革命發生和發展時期。
2)1842—1897年為蒸汽和鋼鐵時代。
3)1898年以後為電氣、化學和汽車工業時代。
3、創新浪潮引發的經濟波動有哪三個周期
9、創新浪潮引發了經濟的波動增長。存在哪三種周期?
答:長周期(長波或康德拉季也夫周期)每50年左右一周期
中周期(中波或尤格拉周期)每10年左右一周期
短周期
1.基欽的短波周期理論
該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大周期約包括2 - 3個小周期,小周期的平均長度為40個月,這就是短波周期。
2.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論
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平均長度為9-10年的經濟波動周期,這就是朱格拉周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中不斷出現繁榮、危機和蕭條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交替出現便形成一個經濟周期。危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政策、戰爭、農業歉收以及氣候惡化等因素並非經濟出現中波周期的主要原因,它們只是加劇了經濟的惡化。中周期波動是經濟發展過程所固有的現象,它與居民的生活行為、儲蓄習慣、對投資和信用的利用方式等直接相關。
3.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周期理論
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歷時140年,包含了兩個半長波周期,顯示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存在平均長度為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波動。經濟長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不是生產技術的變革、戰爭和革命、新市場的開發等,而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別和資本積累有密切關系。
4、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企業創新包括的情況主要指哪些
創新的五種情況:熊彼特進一步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製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決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並且,也可以存在於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製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例如通過「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4)創新長周期擴展資料:
層次性:
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呈多層次性,企業決策層周圍往往是圍繞一層至多層的組織,創新可能在企業不同層次的組織中產生,所以創新就呈現出與企業組織結構相對應的多層次性。
要特別指出的是,企業的重要的創新,往往是影響整個企業發展前景的戰略決策,因此其決策主要是由企業的高層決策者來完成,而由於決策的重要性,決定了這類決策要有智囊團參加,同時還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徵求不同層次組織的意見,這就涉及決策的層次性中協調問題。
決策的協調可以是建立在較低層次上的,如上所述徵求意見式的;也可以是建立在較高決策水平上的較高層次的協調,例如要制訂新的企業產業發展方向,以推進企業向更高的程度演變,這樣的決策肯定是在高層作出的,而同時是一個高水平協調下完成的創新決策。
5、技術創新與產品生命周期的關系
技術創新越快,產品被更新換代的就越快,生命周期就越短。一般來說一個產品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才能有更多的利益,否則產品成本太高,創新的費用也越高。
所以創新不能太快,不然產品沒有利益,但也不能太慢,否則你的產品沒有競爭力。
6、什麼是 康德拉基耶夫長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imitrievich Kondratiev,1892—1941)是十月革命前後都很活躍的俄國學者,作為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他的聲譽主要來自長波理論。所謂「長波」指的是經濟成長過程中上升與衰退交替出現的一種周期性波動。由於康德拉季耶夫觀察到的周期比人們觀察到的另外兩種經濟波動的周期「尤格拉周期」和「基欽周期」明顯要長,所以被叫做長波或者長周期。
在康德拉季耶夫以前,人們已經注意到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時段的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存在著某種規律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經濟學家已經提出過長周期的設想。康德拉季耶夫的貢獻在於用大量經驗統計數據檢驗了長周期的設想,從而使之成為了一種比較系統的周期理論。因此,1939年經由熊彼特提議,世界經濟學界都接受了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這一術語指稱經濟成長過程中長時段的波動。
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理論最早見於1919— 1920年完成(1922年出版)的《戰時及戰後時期世界經濟及其波動》一書,此後,關於長波理論他又先後發表了《經濟生活中的長波》(1925年)和《大經濟周期》(1928年)等論著。在這些論著中,他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經濟的大量統計數據,發現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著為期54年的周期性波動。按他的研究,世界經濟中的第一次長波從18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至1810—1817年為上升期,1810—1817年至1844— 1851年為衰落期;第二次長波開始於1844—1851年,從那時起到1870—1875年為上升期,1870—1875年至1890—1896年為衰落期;第三次長波開始於1890—1896年,至1915—1920年為上升期,而衰落期則開始於1914—1920年間,到他著書之時第三次長波的衰落期仍在繼續。在50年左右的周期中,一般說頭15年是衰退期;接著20年是大量再投資期,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採用,經濟發展快,顯示出一派興旺景象;其後 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現。熊彼特等人後來繼承和發展了長波理論,並重新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三次長周期的起止時間。熊彼特在1934年英譯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對三次長周期的分期為:
(1) 「長波」I—— 從大約1783年到1842年,是所謂「產業革命時期」,這個周期的基本特徵是手工製造或工場製造的蒸汽機逐步推廣到一切工業部門和工業國家。
(2) 「長波」II—— 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蒸汽和鋼鐵時代」或「鐵路化時代」,其特徵是機器製造的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機,並得到普及。
(3) 「長波」IlI—— 從1897年開始(當時這個「長波」尚未最後結束),是所謂「電氣、化學和汽車時代」 ,其特徵是電動機和內燃機在一切工業部門中的普遍應用。
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論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確定了長周期的長短,從經驗上描述了每個周期中上升和下降階段的表現。不過,雖然康德拉季耶夫猜測長波的存在與科技革命浪潮有關,但對長波出現的原因卻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使用新數據和新技巧的計量經濟學研究無法確定長波是否真的存在,這使長波理論帶有顯著的經驗假說性質。非常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有許多人試圖解釋長周期存在的原因,提出的猜想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例如,有人認為長周期的存在和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有關,有人則認為跟人的世代交替有關,還有人認為跟廠房和設備的更新周期有關,人們還可以猜想長周期跟專利保護的年限有關,從理論上講,宏觀范圍內的任何周期都對長周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熊彼特曾試圖用他的創新理論對長周期給出了一個系統的解釋,但創新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個周期是55年而不是75年。
7、熊彼特認為,創新長周期的時間大約是多少年?
熊彼特認為,每個創新長周期的時間大約是(40年以上)。
8、創新性專技人才成長周期包括
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
人才生命周期正如一個產品有其產生、形成、發展和衰退的周期一樣,組織中的人才也有其生命周期。人才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劃分為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主管人員培訓應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採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在引入期時,員工往往沖勁大、有熱情、可塑性強、部分人員也有空想表現,存在人員流動率高等問題,這一階段企業應多力發掘員工特點,做到人盡其才, 並加以培訓。經過磨合以及優勝劣汰的檢驗, 有能力的員工漸漸浮出水面。經過前一段時間的考驗,有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逐步走上領導崗位。這一期間的部分人員表現為滿足現狀,注重形式、剛愎自用或迷戀於聲色犬馬而不思進取。
(8)創新長周期擴展資料:
創新性專技人才成長周期的相關要求規定:
1、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為目標,促進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研究生質量保障機制建設,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資源,激發研究生導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加有效地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2、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科學人才觀,為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指明了方向。
3、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應當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
9、創新需要什麼樣的制度環境 張維迎
創新需要什麼樣的制度環境?
張維迎
來源:經濟學原理
創新需要一種制度,最重要的是能夠使企業家和投資者有長期穩定的預期。
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怎麼推動經濟增長?第一,通過發現市場的不均衡來套利,使得資源得到更有效配置;第二,通過創新打破原來均衡,推動生產可行性邊界外移。這兩個方面都非常重要,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條件。最基本的制度條件就是自由、私有產權和法治。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創新對制度的要求更苛刻、更高。因為創新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個是高度不確定,不可預測,第二個是周期非常長。
創新的不確定性。
創新是充滿一系列不確定的過程,這與科學上的發現非常類似,沒有辦法預測。
人們經常把不確定與風險混淆,其實二者不一樣。
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就對此做了區分,簡單地說,風險有統計規律可循,不確定性沒有統計規律可循,因為是獨一無二的。一項創新是否能夠成功,事先沒有辦法預料,不僅因為這項創新本身難以預測,而且因為創新的價值依賴於後續的一系列創新是否出現。以計算機為例,1945年IBM發明計算機,但是當時它並沒有真正的商業價值,所以IBM沒有馬上投入市場。為什麼?因為當時計算機需要的是真空管,真空管不僅成本高,而且速度非常低,在經濟上是沒有效率的。直到十幾年之後出現了晶體管,特別是集成電路技術,才使得計算機有了真正的商業價值,計算機因此才成為信息技術的重要推動力量。不確定性意味著事先沒有辦法規劃,很多人在創新,多數人失敗了,也有一些人成功了,我們記住了成功的故事,很容易忘記還有很多失敗的故事。
創新周期特別長。最簡單的就是瓦特發明蒸汽機,他從1764年草擬圖案,五年後申請到專利,真正投入市場是1775年,也就是11年之後,公司開始盈利是1786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是1903年,飛機第一次投入商業使用是在1936年,中間過了33年。甚至一些很簡單的創新,比如兒童用的一次性尿布,寶潔公司從投入研發到投入市場用了整整10年。今天一些互聯網公司很快可以拿到錢,但這錢是投資者的錢,不是客戶的錢,離真正完成創新還有很長距離。
創新周期為什麼這么長?很多人誤解,創新就是拿到專利。其實看一下歷史,拿到專利只是創新的第一步,甚至可以說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創新和發明很不一樣,拿到專利,就是一項發明,創新是要讓專利變得有商業價值。從拿到專利到實現商業價值,要克服一系列障礙,因為要改進功能,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一直到市場可以接受,甚至,還要克服傳統勢力對創新的阻礙。很多公司並不是死在發明過程中,而是死在拿到發明後實現商業化的過程。瓦特1769年就拿到了蒸汽機的發明專利,但並沒有能阻止他的投資人巴羅克1773年的破產
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長周期決定了創新起初是不賺錢的。剛才談到企業家的套利活動,套利一開始就賺錢,但是因為你賺錢,別人就會跟隨,競爭使得利潤越來越低,趨向經濟學家叫的「均衡」。創新起初是虧損,到一定時間之後,證明你成功了,他才開始賺錢,然後賺越來越多的錢,但是隨著你賺錢了,模仿者就來了,賺得錢就越來越少。簡單的說,如果做一件事,一開始就賺錢,就說明這不是創新。而且,虧損的期間可能非常長。今天很多互聯網公司做了十來年了,拿了幾十億投資,仍然不賺錢。
上述兩個特點決定了創新需要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能夠使企業家和投資者有長期穩定的預期。套利時間比較短,甚至三天五天就完成,在金融市場套利幾秒鍾就可以完成,創新則需要數年,三年五年都不夠,甚至十年、八年、二十年。追求很長時間才能見效的東西,如果社會對知識產權沒有有效保護,沒有相對健全的法治,創新活動很難出現。特別是金融體制,起初是虧損的,誰來買單?消費者不買單,只有投資者買單,所以創新對金融體制有非常高的要求。中國現在的制度,我認為總體來講是適合套利,不適合創新。
有研究證明,法律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不僅決定了創新的速度,而且決定著創新的方向。如果一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很弱,即使有創新,創新也會主要集中在有替代性保護方案的領域,比如,靠商業秘密可以保護你,他就會去創新。當然,今天在場的法學家會更多地聚焦這方面,我就不多談了。我下面集中談談阻礙創新的三個其他體制和政策,第一是政府監管,第二是反壟斷法,第三是產業政策。
首先,政府監管。從英國產業革命開始,政府監管一直是阻礙創新非常重要的因素。按照熊彼特的說法,創新是一個創造性的破壞,意味著用新的產品代替舊的產品,新的企業代替舊的企業,新的行業代替舊的行業,所以一定會觸動現有產業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既得利益者通常保護自身利益的辦法就是呼籲政府監管。政府監管名義上是要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本質上是保護既得利益。所以,就毫不奇怪,大量的監管措施,從英國產業革命到現在,都是在扼殺阻礙創新。
舉幾個中國的例子。上世紀80年代,郵電部明確禁止居民家庭個人使用傳真機,如果發現會有高額罰款。廣電部禁止居民個人安裝和使用地面衛星接收設施。今天很多新媒體的創新也受到種種限制。特別是去年,交通部曾推出一個計程車改革徵求意見稿,盡管最後沒有真正實施,但反映的問題非常嚴重,網路約租車遇到傳統既得利益者的抗拒,包括傳統計程車行業,尤其是經營計程車的公司。
第二,特別講一下反壟斷法對創新的阻礙。《反壟斷法》其實應該叫《反競爭法》,因為反壟斷法所反的那些措施正是市場中競爭的措施,尤其是通過創新來競爭的措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經濟學家有責任!經濟學家把壟斷和競爭的定義完全搞錯了。經濟學教科書中講的最好的競爭是什麼?完全競爭!所謂完全競爭,就是眾多廠家以相同的成本生產完全相同產品下的競爭。這樣的完全競爭和創新是不相容的,只要有創新,競爭一定是不完全的,甚至導致所謂的「壟斷」,因為你創新了,就做了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市場份額其實是對創新最好的檢驗,越成功的創新能夠吸引的客戶越多。但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定義,你的客戶多了就限制了競爭。所以歷史上很多最具創新的公司恰恰受到反壟斷法的嚴格調查,甚至被解散。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美國歷史上哪些公司最具創新力,其實哪也不要去,到美國商務部反壟斷調查局看一下哪些公司受過反壟斷法調查就可以了,他們就是最優秀的那一批。比如,早期的標准石油公司,美國鋁業公司,後來的IBM公司、微軟等等,都受過反壟斷調查和處罰。
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後,博爾頓的公司是獨此一家的生產者,完全壟斷,百分之百的市場。瓦特和博爾頓對蒸汽機的收費並不高,只收成本價,再加上由於使用蒸汽機節約的燃料費的三分之一,看起來是很合理的。但是,這也引起很多使用者的不滿,他們發起了一個運動,請求英國議會取消瓦特的蒸汽機專利。瓦特本人怎麼回應這個事?他說,他們控訴我們設立了一種壟斷,但是,即使是一個壟斷,這畢竟使他們的礦山比原來生產出了更多的產量。他們說因使用機器必須支付使用費對他們來說並不方便,但是如果我把我褲腰上的小錢袋紐扣扣好,對那些想偷我錢包的人來說也很方便。我們沒有任何權利強迫別人使用我們的機器,如果這些傢伙向議會控訴,他完全可以不使用。瓦特是個發明家,談不上是一個企業家,但是他對這個所謂的反壟斷指控的認識,是很深刻的。
滴滴打車和優步中國合並的例子中,因為優步中國虧損,賣給滴滴,商務部就要進行反壟斷調查。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優步中國倒閉,宣布破產關門,而不是賣給滴滴,商務部要不要調查?估計不會。但其實效果是一樣的,它之所以賣給滴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競爭不過滴滴,認為繼續經營不劃算,要退出市場。
經濟學家習慣於用一個行業的廠商數量或集中度判斷壟斷程度。從歷史上看,一個市場的競爭程度,與市場上有多個企業關系不大。微信大家都在用,騰訊幾乎獨此一家,但是它得不斷創新,因為總有人虎視眈眈。可以說,如果馬化騰高枕無憂,認為自己現在壟斷了,可以剝削消費者,我想用不了一兩年他就會徹底完蛋。沒有哪個企業能壟斷一個市場,除非政府強加保護措施。如果政府有保護措施,有多個企業也不是充分競爭。中國的出版業有600多家企業,能說是一個自由市場嗎?
壟斷要反,但真正最反的是政府用法律和政策施加的法定壟斷和行政壟斷,而不是市場競爭中形成的所謂壟斷。如果反對市場上形成的所謂壟斷,其實就是反創新,因為所有創新,按經濟學家的定義都會形成壟斷,而且越大的創新,越有商業價值的創新,壟斷程度越高。如果你做了一個小的創新,也起不了大作用,顛覆性的創新,就會形成壟斷,比如當年的鐵路和汽車。
第三,產業政策。我曾講過,由於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政府不要實行產業政策。我這里特別講一下產業政策如何阻礙創新,大體上有四個方面。
首先,產業政策一定會導致尋租行為。如果政府有產業政策,會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進行歧視性對待,最擅長尋租的人就會與政府搞關系,拿到優惠的人通常是尋租高手,而不是創新能手。
其次,產業政策使套利比創新更有利可圖。創新很冒險,目前很多所謂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廠家,哪是在搞創新,只是通過政策性套利騙取政府補貼而已,這方面媒體已經披露很多。這不是新現象,從古至今,只要有政府的特殊對待,就會有這種問題。
再次,產業政策會誤導企業家投資選擇。本來在市場中,企業家投資什麼,或者創新於哪方面,要看市場前景,產品是不是未來有利可圖,而現在不是看市場前景,而是看哪個領域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資助,就像一些教授申請課題一樣。我曾經遇到一個教授在申請研究課題,我會問他,你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嗎?他說興趣不是很大。我有問,你覺得這個課題的意義大嗎?他說不大。那你為什麼申請?他說因為這樣的課題最容易申請到政府的錢。所以,大量國家科研經費,支持的不是有意義的研究,而是誘惑大家申請經費,其實沒有做出像樣的貢獻。
最後,產業政策特別容易導致不公平競爭,因為得到政府支持的企業處於優勢地位,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企業就處於劣勢地位。即使後一類企業的產品更優,質量更高,成本更低,仍然競爭不過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企業。
除了知識產權保護和法治,改革監管制度、改革反壟斷法、廢除產業政策,這些對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在這些方面做出真正改革,中國創新的潛力不可能發揮出來。
10、什麼是創新周期理論麻煩告訴我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用創新來解釋社會的發展,把創新作為社會前進的動力,由此出發,他也用創新來解釋經濟周期,說明經濟中周期性波動根源於創新。
熊彼特把創新一詞定義為「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它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入一種新產品或提供一種新產品之新的質量;(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或新的技術;(3)開辟一個新市場;(4)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所以,創新與技術上的新發明不是一回事,一般的企業經理不是企業家,因為他們只是遵循常規按習慣和傳統的方式方法來管理企業,只有那些富有冒險精神,勇於率先把創新活動付諸實踐的創新者才是在競爭市場中賺得利潤的企業家。
由於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藉助銀行擴大信用貸款的幫助,增僱工人,新建廠房增添設備,推動國民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促進消費品生產的增加,由於企業家的創新利潤,刺激其他企業經理也在銀行信貸的幫助下群起模仿,這就是經濟周期的復甦和高漲。在經濟高漲階段,廠商在樂觀情緒的支配下,投資盛行,藉助銀行貸款擴大的投資高估了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此外,消費者的樂觀情緒高估了可能的收入,常以抵押貸款的方式購買耐用消費品,消費者負債購買反過來刺激企業的過度投資。所以在熊彼特看來,經濟周期的衰退與蕭條,意味著新產品、新技術對舊的廠商和部門的沖擊,那些在經濟高漲期間過度擴大了的投資在蕭條階段的毀滅是社會經濟從失衡走向新的均衡之必然的和有益的過程,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來看,一旦蕭條到達谷底,新的創新引致的復甦和高漲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在更高的水平上向前發展,均衡-失衡-在更高的水平上均衡,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熊彼特還指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周期性的循環往復的上下波動向前發展的創新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有的創新影響大;有的創新影響小;有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實現;有的只需要較短的時間就能引進經濟之中。總之,創新的大小及其重要性不同決定了經濟周期時間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