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實現價值作文素材
1、有關「創新」的作文素材
話題
作文
素材
大全之科技與人文
話題
--
創新
思路
善於
創新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創新
才會進步
要敢於
創新
,敢於另闢蹊徑
創新
是一種挑戰,需要極大的勇氣
要
創新
,就必須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無數困難和艱險
在繼承的基礎上
創新
創新
要從實際出發
創新
應該以科學精神為指導
創新
不會一蹴而就
2、議論文關於創新的素材有哪些?
創新的本質是突破,改良舊的思維定勢;創新的核心是「新」,代表著豐富與完善。
對於社會而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無論是追求物質發展和精神發展的雙豐收,還是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創新都在其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一劑效力非常的靈丹妙葯。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意識上的轉更需要通過創新轉變發展模式,從而真正落實到行動中。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工業4.0」「人工智慧」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科學」儼然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科學教育不是要求每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而是希望孩子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不停地問為什麼,不停地創造,讓好奇心驅動未來。而當人對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時,他不是在變成熟,而是在變老。
3、高中作文關於創新的素材有哪些
有人說,學會創新才能立足於世界不敗之林,才能更好的發展和開拓。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學上需要創新,產業上也要創新。只有學會創新,才能不被潮流落下,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錢鍾書先生曾在《論中國詩》一文中提到「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這僅僅是因為中國詩一蹴就達頂峰,而後來的詩人多是沿用前人的套路來吟詩作賦,很少有人能夠突破前人的束縛而學會創新,所以後來的很多詩也就失去了其意義所在,讓人覺得空洞、乏味。文學也是如此,一旦有什麼掀起了浪潮,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去爭先恐後的追逐。而這其中更多的是忘卻了其本身的價值,盲目追隨。事實證明,這些套用別人的東西,不自主創新的東西往往經不過時間的沖刷,就被遺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天日。要學會創新,來提高作品的內涵,使之不落於俗套之中。
在中國的動漫市場也可見創新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很顯然,上個世紀的動漫也早已不再適用於這個時代的需求。我們不僅要在歷史中尋找素材,更要立足於生活,從實踐中學會創新。只有那樣,才能與外來動漫有底氣競爭。如果沒有創新,我們的動漫產業必然會在世界的浪潮中被淘汰,跟不上前進的步伐。所以,學會創新,是競爭的必備條件。
在產業中,因為不斷創新而取得輝煌成就的企業不在少數。而也有許多企業因固守傳統,不懂得去創新,依靠自己原來的東西,完全適應不了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也許曾經輝煌過、燦爛過,但是逐漸走向衰亡是必然的。而國內的很多自主創新企業,如海爾、奇瑞,它們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如此迅速,超過更多的企業,是因為懂得創新的意義所在。所以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對一個來說,創新很重要;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創新也很重要。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不斷創新,自力更生,不依靠別國,才能立足於世界不敗之林!
4、關於創新的作文素材
創新要勇於否定權威(普朗克和愛因斯坦)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沖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贊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齊白石老人五易畫風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他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發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創新讓人們不斷靠近真理(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密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闡明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保守是創新最大的障礙(牛頓晚年趨於保守)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冷卻定律以及微積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學說的范疇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自然毫無所得。由此看來,即使一個偉大的學者,一旦落入陳舊的范疇,也談不上有絲毫的成就。創新即是表現個性(鄭板橋獨創一體)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是在練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聽後,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創新推動歷史前步(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於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5、以創新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創新
創新是世界進步的動力.有了創新精神,那麼就有了前進的希望.小鳥飛行需要翅膀,世界要進步需要創新,創新就是進步的翅膀.
從前有一種病,只要人得了這種病,便無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學家,他不幸得了這種病,他四處求醫,也沒有將病治好.有一天,他聽說有個村子裡有一口能治好這種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這種病.化學家喝了水後不久便葯到病除了.化學家對井水產生了興趣,對井水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井水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芒硝,對這種病有神奇功效.
中國有名古話,常有所疑,是創新的開端.勇於破疑,是他新的動力.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觀察周圍的現象,就產生去破疑的動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沒有因為井水能治病產生疑問,而化學家則對井水產生了疑惑,最終發現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說化學家僅僅因為井水治好病感到慶幸,那麼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這充分說明了創新精神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各行各業都需要發展,如果行業缺乏創新意識,那麼它只會停滯不前,反而有可能會倒退.只有堅持創新精神,勇於實踐,行業才得到發展.
當今國際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精神顯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擁有創新精神的國家,才能讓自己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市場是無情的,競爭是殘酷的,只有堅持創新,個人才能體現價值,企業才能獲得優勢,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勇於創新
烈日下,一群飢渴的鱷魚陷身於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面對這種情形,只有一隻小鱷魚起身離開了池塘,它嘗試著去尋找新的生存的綠洲.塘中之水愈來愈少,最強壯的鱷魚開始不斷地吞噬身邊的同類,苟且倖存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然而卻不見有鱷魚離開.池塘似乎完全乾涸了,惟一的大鱷魚也耐不住飢渴而死去了.然而,那隻勇敢的小鱷魚呢,它經過多天的跋涉,幸運的它竟然沒死在半途中,而是在乾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這是我讀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內容.讀後,我獲得了不小的啟示.試想,如若不是小鱷魚勇於嘗試,尋求另一條生路,那它也難逃喪生池塘的厄運;而其它的鱷魚,如果它們不安於現狀,勇於嘗試,那麼它們又怎會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結局!由此可見,勇於嘗試的精神多麼重要!
縱觀古今,凡有成者,他們無不具有勇於嘗試的精神.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作燈絲,竟不屈不饒地進行了8000多次嘗試.試驗初期,他找了1600種耐熱材料,反復試驗了近2000次,結果發現只有白金較為合適,但白金比黃金還貴重些,這就是說實驗失敗了.面對這樣的失敗,一般的人肯定會選擇放棄,然而他沒有,而是繼續嘗試著從植物中發掘理想的燈絲材料,先後又嘗試了6000多種植物.通過不斷的嘗試,愛迪生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人類帶來了「光明」.這「光明」之光,與其說是電之光,還不如說是勇於嘗試的精神之光.其實,我們只要細細想想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項成果中,竟沒有哪一項不是不斷嘗試的結晶.「一次嘗試,就有一次收獲」,他的這句話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訣.還有研製出雷管的諾貝爾、發現了雷電規律的羅蒙諾索夫、第一次架飛機飛上了天空的萊特兄弟……他們所取得的一個個驚人的成就,又有哪一個不是嘗試之花結出的碩果呢?寫到這里,我在想:在崇拜偉大人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崇拜造就偉大人物的勇於嘗試的精神呢?
不僅在科學上需要這種精神,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也同樣需要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嗎?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嘗試著舉手發言,嘗試著向課本質疑,嘗試著與同學合作探討,還應嘗試著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智慧將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能力將得到提升;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人性將得到升華.不斷的嘗試,我們將攀上一個又一個智慧的高峰.
朋友們,勇於嘗試吧!它幾乎是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敢於創新
中國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取捨,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一個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一個卻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翁問劉:「哪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哪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又富於哲理的一筆.
人們總是喜歡以古為師,在師古的基礎上,求不同,求發展,才會有獨特的風格,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翁的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稱道;但劉墉師古而不拘泥於古,在古人字體的神韻中,加入自己的風格,則尤為可貴.因為只有這樣,書法才會發展,才有前途.事實上,翁方綱所崇尚的歐體也正是當年歐陽洵融各家筆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沒有靠描摹而成的風格,沒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歷史車輪不斷向前,正是因為有了吸收和舍棄,才有了新事物.
工業大革命時,人們不局限於僅用手工勞作,才去發明機器;人們不局限於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製飛機;人們不局限於僅用煤作為能源,才去探索電力的奧秘……
如今,人類已可以遨遊太空,而無數科學家卻仍在努力地探索著,在研究、發展新的、更科學的規律;讓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我們不能沒在歷史,但也不能忘記,那僅僅是古人的業績.君不見「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只有師古而不泥於古,推陳出新,才有存在和發展的可能.
我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於質疑,敢於放開思路,敢於創新.一味拘泥於書本和公式,只會變得頭腦僵化,不適應日新月異變化的世界.
生活需要創新
在一次鼓勵創新的報告會上,有一位學者畫了四種不同的圖形,讓人們在其中選出一種與其餘三種不同的圖形.於是人們便根據自己對此不同的認識,各抒己見.這樣,一道題得出了不同答案.這件事足以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創新,答案就會籠統單調;沒有創新,世界就不會豐富多彩;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發展進步.
創新是豐富生活的手段.沒有創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盞電燈還沒有誕生,我們還要在煤油燈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輩子;第一架飛機還沒有出現,人們要經過幾個月乃至幾十年的功夫歷經艱辛,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沒有創新,社會便不會如此現代化,人們之間的聯系也不會如此緊密.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美是生活,美是創新.」這一至理名言告訴我們,應該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去裝飾我們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創造,今天我們又哪裡能拋棄創造,拋棄創新呢?創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是社會發展的源泉.
創新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動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爭相創新.不創新就會落伍,不創新就會滯後.我國的現實狀況要求我們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們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創新的腳步要使創新落實到社會每個行業、每個角落.教育要創新,改革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我們應當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克服前邊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向創新這個方向邁進.
我們的生活需要創新,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我們要在創新中求生存,求發展.正如那位學者出的一道題會得出不同的有理有據的答案那樣,其實答案本是豐富多彩的,若是只能得出一種答案,那麼我們就要從主觀方面看看我們是不是思想僵化,是不是被局限在框框里了.因此,創新還應破除舊觀念,老框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邁出前進道路上堅實的步伐,走向新世紀.
給出這幾篇讓您參考,希望您滿意~~~
6、以創新為話題的素材20字
創新話題素材作文,具體如下:
學習貴在創新
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在學習和利用書本知識以及前人教訓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這里的「利用」一詞,與後面「前人教訓的基礎上」搭配不當),並不斷探索研究,最終產生新發明,創立新學說。
創新,是學習的原動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出光明,從而引導人們走向成功之路。
翻開歷史畫卷,哪一位大有作為的人不是通過點燃這盞明燈到達成功的彼岸的呢!就拿物理學家法拉第來說吧,他在奧斯特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並突發奇想:能否實現磁能生電這一偉大構想呢?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他終於成功了,從而開創了電磁學事業的先河。他不正是由於創新精神才獲得成功的嗎?(這個事例不夠具體,讓人看不出法拉第究竟是如何在奧斯特的基礎上創新的,他的創新成果又在哪裡?)
培根曾說過:「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的確,許多人的失敗就是由於他們沒有創新精神。英國有個叫亞克敦的人,可謂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事例仍不夠具體),可他最終卻毫無建樹,就是由於他沒有將前人的知識加以創新,變為自己的構想。(這里的議論應再深入一步。)
創新就像是一面篩子,選出了成功者,也淘汰了失敗者。我們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目的( 「素質教育」只是目標,不是「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從而改變目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狀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學習貴在創新。只有發揚創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為一名合格的弄潮兒。讓我們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吧!
〔升格文〕
學習貴在創新
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在學習和利用書本知識以及吸取前人教訓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加上「吸取」一詞,就與後面「前人教訓的基礎上」搭配恰當了),並不斷探索研究,最終產生新發明,創立新學說。(開頭從解釋「創新」的含義入手,為下文展開議論作鋪墊。)
創新,是學習的原動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出光明,從而引導人們走向成功之路。(承上啟下)
翻開歷史畫卷,哪一位大有作為的人不是通過點燃這盞明燈到達成功的彼岸的呢!就拿自學成才的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來說吧,他在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基礎上,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並突發奇想:能否實現磁能生電這一偉大構想呢?他做了大量的實驗,終於提出了電磁感應定律,從而開創了電磁學事業的先河。他不正是由於創新精神才獲得成功的嗎?(這樣一補充,事例就具體了,更具論證力。)(正面舉例論證)
培根曾說過:「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的確,許多人的失敗就是由於他們缺乏創新精神。英國有個叫亞克敦的人,可謂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萬冊藏書都讀遍了,還博覽群書,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校勘。可是,他卻連一篇文章也寫不出來,終生毫無建樹(事例具體了)。可見,如果光有積累而不去思索創新,只能讓自己變成「兩腳書櫃」,最終一事無成。(反面事例,同樣說明學習創新的重要性。)(議論深入)
創新就像是一面篩子,選出了成功者,也淘汰了失敗者。我們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更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從而改變目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狀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學習貴在創新。只有發揚創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為一名合格的弄潮兒。讓我們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吧!
7、如何看待高考創新驅動作文
關於任務型作文題的認識:
作文試題考查明確增加了任務驅動的導向。如全國卷作文題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發考生思考、激發寫作慾望的同時,還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發揮材料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如全國一卷要求考生給「女兒舉報」事件相關方寫信來入情入理地談問題、講道理,全國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當代風采人物」推選標準的基礎上優中選優,都會引導考生就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來寫作,從而更有效地規避套作和宿構,實現寫作能力在應用層面的考查。
2014作文,有的學生就抓住「獨木橋」,展開作文,這就偏離了題意。為了避免這種隨意和偏離,就有意識地在多角度材料中,提出指令性任務,讓學生能夠圍繞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擇最好地角度來寫作,不至於偏題。全國一卷和二卷作文題通過增加「寫信」「權衡與選擇」等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和對象感,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
「浙江作文題對『人品與文品』、全國漢語文作文題『閱讀意義的反思』等試題都給寫作提出了邏輯闡釋的要求。這類思考強度較大的作文題,需要考生調動課內外積累的背景知識,清晰且有條理地組織思想和語言,才有可能使寫作走向深入。」專家認為,從這些試題可以看出,目前高考作文對思維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通行的材料作文測試形式尤其是事件類和事理類兩大題型,經多年實踐已基本成熟。材料作文題給考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間、多元的立意角度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必須面對的問題。比如過多的角度,學生容易選擇一個自己有所准備的角度進行套作,從而失去了讓考生在題目中豐富材料選擇、辨析的作用。因此,有專家戲稱,材料作文也走到盡頭了。為了解決材料作文宿構和套作的問題,今年部分作文題在設計過程中,承繼自主空間大、立意角度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又在避免套作、宿構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如全國新課標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發考生思考、激發寫作慾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如全國新課標甲卷要求考生給「女兒舉報」事件相關方寫信來入情入理地談問題、講道理,全國新課標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當代風采人物」推選標準的基礎上優中選優。這些做法從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測試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斷完善。
從能力劃分角度看,作文題型可分為闡釋型作文和任務驅動型作文。闡釋型作文是指考生根據給定的相對固定的主題范圍,確定寫作的中心,盡可能地調動已掌握的知識資源和背景材料,豐富、完善和填充,並對業已確定的主題進行論證,形成「材料——闡釋——話題」的閉合體系,利於體現考生在破題、立意、寫作中展現出的一致性。標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都是闡釋型作文的代表。這類試題由於設計和作答具有封閉性特點,一旦命制不當,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學生的思考。後來出現的材料型作文則突破了束縛和限制,但不確定的角度也為套作和宿構提供了空間。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則較好地解決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這類作文在英美等國的作文考試中比較常見。試題往往是給學生創作出一個情境,出現對立性的問題,讓考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承繼自主空間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又在避免套作、宿構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通過增加如今年作文中「寫信」「權衡與選擇」等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從2015年全國卷的任務驅動作文題的設計看,在不影響考生多角度寫作的情況下,突出了寫作任務的指向,很好地實現了防套功能。
任務型寫作的要求和命題方向
任務型寫作是2015年高考語文作文新出現的題型。任務型寫作旨在著重考查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讀懂材料,在讀懂的基礎上按照任務指令作文,所以審題時的閱讀能力和領悟能力要求較高。
與以往傳統作文不同的是,任務型寫作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寫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確、單一。
至於命題方向,將「一點四面」滲透於作文之中,是試題立意的方向。「如全國二卷作文材料中的三個候選人,與科技創新、邁向製造業強國、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建設美麗中國等當代人的夢想相呼應,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一卷作文『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引導學生樹立並踐行正確的法制觀念;上海作文題以『堅硬和柔軟』為內容,引導考生對『和諧自我』進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高考語文突出體現高考內容改革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四個方面的考查,通過形成「一點四面」實現高考語文的育人導向。學生熟悉的話題、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的社會現象、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會現象。精選材料內容,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領考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個人成長方向,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任務型寫作的解題思路
任務型寫作分為兩部分,閱讀材料審題和任務寫作部分。
要注意:
(一)閱讀材料並要讀懂材料。我們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圍、含意後才能進行寫作,所以第一步閱讀非常重要;
(二)任務型寫作要求考生去發表議論的主題,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種主題。所以,考生可以從命題者給出的論題里找到中心詞,關鍵語句,防止離題。
(三)往往這樣的命題材料不止一個,所以要仔細分析材料間的異同,為寫作做好准備。
(四)任務型寫作既然是先「讀」後「寫」,是讀後有感而發,那麼,「讀的內容」和「感的內容」要有機地聯系起來,開頭要引述材料,後面要針對材料,聯系寫作任務而寫作。
(五)就材料的范圍而言、就寫作任務而言是就事論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說理論證而言是就事論理。說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較辨析,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六)寫作任務是什麼?一定分析透徹,否則累死也無功。
任務型寫作的應對策略
1.在閱讀中培養感悟能力。任務型寫作要對材料進行分析理解,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因此,考生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去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或中心思想。提高認識能力。
2.擴大閱讀面,積累素材。除了課程內的閱讀,考生在平時要多閱讀,尤其是要多讀報,要多關注一些時事話題,如環保、教育、娛樂、科技等。而且,一般讀了以後多少會有些感悟,那麼一旦在寫作中真的碰到這類題材,由這個材料引發議論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備考時,考生也可以把平時所做的閱讀理解作為很好的素材庫並積累一些相關話題。
3.培養理性思維。考生在上課時要積極參加各類話題的討論、辯論等,在課間休息、茶餘飯後、睡前閑聊等時間也要多與身邊的人交流思想,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同時也要留意他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這樣,評論就能做到有理有據,寫作起來水到渠成。
4.進行大運動量的寫作練習。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流暢的表達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特別要多寫時評。
5.勤練書寫,保證卷面整潔。考生一定要養成書寫整潔的習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
任務型作文6題
【2015全國高考1卷】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於無奈,更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後,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並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後,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試題分析】作文試題繼續採用新材料作文題型。堅持了在選材上貼近現實生活,在理解上沒有太大難度,在立意上有多種選擇等特點。所給材料是一則新聞報道,來源於多個媒體對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報道。事件的基本信息是「女大學生舉報父親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打電話」。各類媒體的報導主要有以下一些角度:「女兒舉報父親」背後的愛與痛/看似無情實則大愛/好好勸說不必小題大作/這是一種「另類的愛」/重罰比舉報靠譜/「中國好閨女」為何嫌獎金燙手/和諧以信任為基礎,告密引起人人自危/媒體應秉持公德傳播真相/「理」上往來「舉報父親」,多少子女能做到?/點贊「女兒舉報父親」也要反省自身/就算領了獎金,你也是「中國好閨女」……在材料的篩選中,命題力求盡量保持事件原生態面貌,同時也隱去了一些枝節的信息,以便於學生「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整體的思考,而不致使注意力在旁逸斜出的信息中走向枝蔓和瑣碎。
作為事實材料,僅用140字概括了事件的基本面貌,其目的在於引導考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理解和判斷。材料主體內容涉及的范圍看似不大,但對這一事件可能產生的影響卻有預設:第一,在材料的表述上,借用新聞報道中的「屢勸不改」、「迫於無奈」等說法,既證明事出有因,又拉近了考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有助於理解:事件雖特殊,道理卻如常,顯示出材料表述及解讀的的平易性。第二,在立意的引導上,材料提供了不同行業及各類人物的反應,目的在於使考生對這一事件盡快聚焦,進而產生對話的需求感。例如:小陳利用微博私信進行的舉報,警方的查實以及對老陳的教育和處罰,網友的點贊和媒體的報道等,由此也為下文提出寫信的任務創造了條件。
具體分析整個事件有幾層推進:第一層是23歲的女大學生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這一核心事件;第二層是警方對父親給予處罰,及之後對這起事件——將私信公開到官方微博,使之變為公眾事件;第三層是網友和媒體的加入,使這件事引發更大范圍的討論。這就使材料有了不同維度的討論空間。
圍繞核心事件,可討論的內容有很多。其實如果拋開當事雙方的關系,在高速上開車打電話就是違規行為,舉報就應獎勵,違規就該處罰,這一點在任何人看來都無可訾議。此事之所以引發爭議,焦點就在於:女兒應不應該舉報自己的父親。在有著親親相隱的人倫傳統的中國,女兒舉報父親違法,是否有悖倫理?能否稱「大義滅親」?可曾顯「人性之惡」?是否是「情」與「法」之間的權衡與選擇?以上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觀察一件事的性質,不能脫離其起因、動機和結果。從材料看,女兒舉報是在對父親多次勸說未果下的無奈之舉,其實質是通過提高父親的違規成本,引起父親對生命安全的重視,迫使父親文明行車,其動機和目的都源於良善與關愛,而非動機不純的出賣,甚至不是情與法之間的選擇,而是藉助「法」,珍視「命」,表達「情」。還可以更深層次地追問,這一「女兒舉報父親」的行為如果會遭遇曲解和誤讀,是否也是社會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現?健康的社會輿論應避免惡意的揣度和不辨就裡的指責。當然,女兒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決辦法,有沒有意氣用事的成分,還可以怎樣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親情受損,都可以成為進一步思考的內容。
此事的另一個觀察角度,就是父親在多次勸說後的依然故我。曾有報紙總結八大駕駛陋習,「開車打電話」便位列其中,這一類失范現象屢見不鮮。司機邊開車邊收發簡訊致過路老者死亡的悲劇就曾在身邊上演,但也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0.1秒的決策中,人們選擇了錯誤的行為方式,就是選擇了僥幸,無緣無故地認為事故離自己很遠。這種行為往小里說是忽視自己的生命安全,往嚴重了說是無視他人的生命安全。再深入地想一想,我們這個社會,不斷有人抱怨缺少安全感,似乎集體處於對安全的焦慮之中,但同時又漠視著自己可能帶給他人與社會的不安全,這種復雜心理不也是可以探討的內容嗎?
再有,文明出行一方面靠公民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靠制度的約束管理。安全的維護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對公共秩序的維護人人有責。警方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將私信作處理後公之於眾。可謂抓住契機,靠典型事件借公眾輿論讓遵規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當然,除鼓勵舉報外,還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加強監管力度,也有可商討之處。因為如果規定沒有執行的力度,往往最終會使之陷入「法不責眾」的尷尬,好制度會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之趨善避惡,學生也可據此向交通執法部門建言。
還有,網友和媒體在其中的作用也可構成觀察角度。如果考生關注時事,對這一新聞有所耳聞,並有持續關注的話,就會發現不同媒體的輿論導向有別,如何有理有據地開展批評,避免借公共言論平台構成侵擾和傷害,將公共的討論引向積極建設與反思,或許也有討論的可能。
最後,歸納一下,選擇這個材料的功能及意義
第一,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利於藉助平凡生活推進立德樹人。「舉報」事件雖不多見,但生活中發生的「無可奈何」現象卻很普遍。這個作文的材料源於生活,又對生活理念提出挑戰,考生在寫作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生活感悟的聯想或調動,促使寫作入情入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個對事理進行思辨和判斷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豐富自己的品德內涵。
第二,了解思想碰撞的意義,有利於促進文明社會的法規建設。「舉報」事件反響強烈的背後,存在著人們對於精神文明的不同理解與碰撞。文明的概念在每個公民的心裡有不同尺度的把握,說「開車時打電話有危險」能被廣泛認可;說「開車時打電話不文明」就不能被廣泛接受。說「別人舉報別人」能被看做正常;說「女兒舉報父親」就被看做「奇葩」。其實,對「開車打手機」早有法規管理在先,可是當下開車人的自我約束能力還需要監督,文明的程度還不能因為法規的存在而達到自覺。
第三,認識傳統觀念的挑戰,有利於提升對社會公正的判斷。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手機,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大義滅親」,但引發的震動也不小,所以會不可避免的遭遇曲解和誤讀。例如,在新聞引發的各種看法中就有批評女兒行為違反「人倫」的,指責女兒想出名的,正因為這個新聞事件中的理解與誤解包含了新舊觀念的沖突,因此這個材料才有思考和探究的價值。
【2015全國高考2卷】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當代風采人物評選活動已產生最後三名候選人:大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新,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老王,愛崗敬業,練就一手絕活,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之路。小劉,酷愛攝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間美景,他的博客贏得網友一片贊嘆:「你帶我們品味大千世界」「你幫我們留住美麗鄉愁「。
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分析】
今年作文試題繼續採用新材料作文題型。試題提供了一則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材料。材料中創設「當代風采人物」的評選活動,給定三名優秀而各具特色的候選人,要求考生優中選優、推舉更佳人選。類似的評選活動是考生熟悉的,所以材料在理解上可以說是「無難度,有空間」。三名候選人中,「大李」是以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為原型改編,他在事業高峰期毅然回國教書育人,率領團隊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老王」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萬君為原型改編,這位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的電焊工練就了一手絕活,從普通職高畢業生成長為榮膺「中華技能大獎」的焊接大師。「小劉」相對比較特殊,是由眾多旅行攝影家和網路博主的事跡編制而成:他將個人興趣愛好發展到極致,為了捕捉世間美景,既跋山涉水克服萬難,又國內國外瀟灑遊走;他活出自我、無功利心,而客觀上又利他利民;他的博客圖文並茂、精彩紛呈,「無心插柳柳成蔭」,提升了太多網友的審美品味,在引領國人有文化地走向世界、幫助大家留住美麗鄉愁等方面,實在頗有功德。很明顯,這三人個性鮮明,屬於不同的稟賦和性格類型,擁有不一樣的精彩人生,分別是矢志創新的科學家群體、愛崗敬業的大國工匠群體以及樂活人生的自由職業人群的代表,呼應著科技創新、邁向製造業強國、提高全民文化和環境素養、建設美麗中國等當代中國的宏大主題,他們都是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風采人物。而與此同時,無論是大李的聰慧過人、創造力驚人、科技成就超人,老王的吃苦耐勞、崗位成材、化普通為神奇,還是小劉的率性瀟灑、變業余愛好為職業和志業,他們中總會有一款特別吸引當今的九○後考生。所以,該材料力圖更積極、更主動地引導考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好地發揮高考試題「立德樹人,和諧發展」的獨特功能。
新材料作文經多年探索實踐,優點突出而有目共睹。本試題命制中特別增加了「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這句話,增加了包含著具體問題的任務型指令。像本題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這一具體問題、「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這些任務,都是須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時予以解答、完成的,這樣,作文試題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具體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實寫作任務,就在更有力地規避套作、更好地解決考場作文「假、大、空」問題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落實到寫作之中,解答「誰更具風采」、給出自己的最終選擇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顯然是,在寫作中「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所以,試題命制一方面統一要求所有考生都能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對「更具風采」的標准有更多「思考」,另一方面又在諸多核心問題上給予廣大考生以很大的自主選擇空間:比如,更具風採的標准,是人物更令人心嚮往之呢,還是更有利於大家學習模仿?比如,選擇的依據,是「當代風采」的獨到理解——當下中國更需要、更稀缺?是所選人物的特長與特殊魅力?還是考生個人的趣味和偏好?抑或是這幾方面的綜合?又比如,「體現」「思考、權衡與選擇」,是否一定要寫成論述性質的文章?比較和權衡的過程是否一定要呈現於作文的表面?等等。
總之,和往年完全一樣,試題命制努力讓考生在「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等方面擁有較大自主權。當然,由於試題材料中的三名候選人共性很多:都有理想、有追求,都肯吃苦、肯堅持,都創造一流、卓然有成,也由於試題中的任務型指令非常具體明確,要求考生優中選優並闡明理由,因而本試題對考生提取辨析關鍵信息、比較中思辨說理等能力的期待值確實更高。而所有這些努力,具體成效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師發現所教的高二班裡有28名學生,為完成一項生物課作業,從網上抄襲了現成材料。她認為這些學生品質低下,剽竊他人勞動成果,將成績判為零分。家長認為判罰太重,紛紛向學校施壓,要求重判。學校不堪重壓,迫令教師屈從,她堅持自己的決定,嚴詞拒絕,辭職而去。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後,引起社會的關注,有人點贊,有人質疑。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給老師、家長或校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師發現所教的高二班裡有28名學生,為完成一項生物課作業,從網上抄襲了現成材料。她認為這些學生品質低下,剽竊他人勞動成果,將成績判為零分。家長認為判罰太重,紛紛向學校施壓,要求重判。學校不堪重壓,迫令教師屈從,她堅持自己的決定,嚴詞拒絕,辭職而去。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後,引起社會的關注,有人點贊,有人質疑。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從老師、家長或校方任選一角度評論,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近期,中央電視台推出「你覺得生命中最好的時光是什麼」的專訪:老王說,可學無止境,我每天給國家做出一點貢獻,讓國家有進步,這就是最好的時光;小劉說,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機器人參加比賽,便是最好的時光;大李說,最好的時光莫過於一片寂靜的林蔭道,一杯咖啡,一本書,聽著悅耳的鳥鳴,靜靜品讀一下午。
這三種「時光」,你認為哪種「最好」?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6.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60分)
地鐵上,一男子隨地吐痰遭到指責後,竟不停地用污言穢語和乘客們對罵.一黑衣壯漢忍不住撥開人群走到「吐疾男」跟前踢去一腳,吐痰男頓時安靜下來,一語不發.此時,有出來勸架的遊客指責「黑衣男」:「打人是不對的.」更多的人則認為黑衣男做的做法。這段視頻被上傳到網路後,引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你就其中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標題自擬,完成寫作任務。
8、哪個有以「創新」為話題的作文素材
古人說,寫文章「七分實,三分文」,又說,「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這都是強調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行文前,它是形成主題的基礎;文成後,它是表達感情的載體,是支撐觀點的柱石。筆者認為,佔有材料要「多多益善」:「時」不分古今,「地」不論中外,「質」不管正反,「類」不擇點面、言行。而使用材料卻要「吹毛求疵」:要真(真實、確鑿)、要准(貼題、緊要)、要精(典型、有代表性)。筆者想通過本文,試圖對寫作材料的搜集、選擇、剪切三個環節談談中學生作文寫作材料運用的創新。 一、搜材創新 劉赤符教授在《寫作怎樣成才》中指出:「從事寫作必須具備較強的搜集材料的能力。培養搜集力首先要進行調查采訪的鍛煉……另一方面要學會通過閱讀,從書本中獲得豐富的寫作材料。其中包括廣博地閱讀、運用科學的方法、做好材料的記錄和整理工作。」 那麼中學生應怎樣廣泛地搜集材料創新材料呢? 1.要大膽。 文章的價值由它的內容決定。好文章必須是「內容充實」的文章。我們要本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則,去「尋覓」素材。只要能「下鍋」就應算作「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來」。有了東西才有選擇的餘地。沒有寫作材料,寫作水平再高也寫不出文章,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生活材料是學生創作靈感的源泉。生活中積累的材料是記敘文選擇的好所在,親身經歷的故事、感受,身邊的人和事,聽上輩人講的,以及鄉間的旁人逸事等,都是記敘文寫作的好材料。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發現並搜集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決「無米之炊"的苦惱。 2.要運用發散思維。 排除思想束縛,光靠膽大還不夠。膽大,解決的是敢想的問題,運用發散思維,解決的是會想的問題。什麼是發散思維呢?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分散思維和求異思維,是指從一個信息源(這個「信息源」指作文的「話題」)上開始,向多方面尋求思維結果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的流程不是單向、單線的,而是多向、多線的。從總體上說,發散思維無一定的方向和范圍,不局限於傳統和陳規,強調思維主體主動尋找多種答案,強調思維的靈活和知識的遷移,以便通過這種思維活動,求得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思維結果。 3.要運用聚合思維。 朱光潛的做法,一半用的是發散思維,一半用的是聚合思維。其中的「把有關系的意思『溝通』起來,刪去那些關系不大的部分」和「把雜亂無章的小標題看一眼,仔細加一番衡量,把無關緊要的無須說的各點一齊丟開,把應該說的選擇出來。」就是運用聚合思維。運用聚合思維,也可以說「合並同類項」的方式,把聯系緊密的作文點集中到一起,這個能使眾多材料走到一塊的「統帥」,就是將要寫出來的文章的中心。所以說話題作文的做法是:先有內容,後有中心,再有寫作思路,最後下筆整理成文。 4.要反彈琵琶,升華主題思想。 作文時對某一事件的認識若能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往往會別有洞天,使文章獨出新意,也會使文章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如《刺秦》一文便是用這樣的構思寫出來的精品。文中變「刺」為「不刺」,變「刺不中」為「不想刺中」。既忠於史實,又高於史實。大有郭沫若先生「失事求似」之遺韻。人物也由《荊軻刺秦王》中荊軻扶弱救困、反抗強暴的俠義形象,一變而為明大義、顧大體、識大局的仁人志士。作者在文中寫道:「我的心被撕扯著:百姓的苦痛是因為戰爭,假若秦統一天下可還會有戰爭?秦的國力乃諸侯之最強,六國自是無與爭鋒,殺了秦王於天下蒼生何益?太子的個人恩怨與天下生靈的命運哪一個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應該如何選擇?兩天煎熬,我的心一痛,終於有了選擇。圖窮匕現,我不用匕首去刺秦王,卻給了他逃跑的機會;環柱而走,我有九次機會,卻讓他能拔劍傷我;倚柱而罵,我要保持太子的尊嚴。侍臣殺我時,我想起了天下蒼生,他們沒有看見我眼角的那顆英雄淚。」 5.要追求材料內容的新穎。 獵取新奇,追求細小,是選材產生魅力的途徑。惟其新,才能引人入勝;惟其小,才能小中見大,巧中見新。首先要靠平時留心,注意報刊上的最新報道,最新成果,新奇事件。其次要靠臨場篩選,從比較中找出最切題意,最合時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質規律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寫出內容新鮮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選材創新 不是所有搜集到的材料都能派用場,寫文章還要選材,猶如裁縫做衣服要選衣料、木匠制傢具要選木料一樣:夏衣宜薄,冬衣宜厚。怎樣在作文中恰當地以獨到的眼光從素材庫存中選定材料,做到眼光獨具,個性凸顯呢? 1.寫出深度出新。 文章的內容如能超越一般的認知領域,顯示出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就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從生活中、報刊新聞中大量獲取有時效性的材料。有以個人經歷為突破口,深挖細掘,探索心靈中隱秘的寶藏;有以敏銳的眼光抓住當今時事,細察社會發展軌跡的材料;有恰到好處地聯系課本知識,有如進入歷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有的也可借用已有的老題材,通過適當的技巧作相應的鋪寫,也能夠使文章「出新」。 2.寫出感悟出新。 能出新的「悟」,應是充滿個性的思考和別具慧眼的發現。武漢某考生寫的《本店微笑服務》就是一例。文章描寫「誠信」商店笑著迎接賓客、笑著問話,笑著介紹,笑著送別甚至笑著耍賴的種種細節,敘說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騙的經歷。文章選材之新不僅體現在事件本身,更體現在作者精闢的理性思考。結尾處,作者不是一嘆了之,而是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蓋不了商品的假冒偽劣本質,最好的服務莫過於商品的質量保證。」作者不是簡單地否定「微笑服務」,而是在呼喚一種內外皆美的人文精神的回歸。這樣的感事悟理,視角新穎而不落俗套,給人啟迪。 3.寫出真情出新。 情貴真,而真情是個性化的。選取個性化的「情」入文,才能以新動人。要使學生深深地意識到:從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發現新的東西,發現特別強烈、新奇的東西,從一些細微末節中發現那些具有重大時代意義的事物。以新的認識,新的觀點、新的角度,使讀者獲得新的啟發。獨創之意,應無所傍依,真正是「詞必己出,意自心來」。三、剪材創新 紛繁多變的當代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中學生只有保持投入生活的一腔熱情,緊跟時代,同現實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斷激活對生活的新鮮感,寫出時代性強的鮮活文章。總結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剪材特色,可得出如下4條經驗。 1.剪材要緊跟時代氣息,關注熱點話題。 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當今社會新鮮事物、先進人物層出不窮,每天都有新現象、新信息、新問題出現,如果我們能夠注意積累這些讓人感動的事物、受人關注或蘊含哲理的事情,把他們加以整理並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變成鮮活的材料,那麼,我們的文章就會立足點更高、見解更為深刻。 2.剪材要著眼當代新風,表現真善美。 「文章合為時而著」,要高揚時代的主旋律,要弘揚正氣。對社會上的陰暗面要有正確認識,正如高爾基所說:「在陽光最明媚的日子裡,臟東西和爛東西總是格外顯眼,但是經常有這種情況,我們過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與美好事物希望背道而馳的事實上,就看不到陽光,就感覺不到它那滋生萬物的力量了。」我們應去寫那些使我們高興的好事。在作文中寫一大堆牢騷話,只能反映作者思想的不成熟。 3.剪材要側重古今中外名人,展示民族的靈魂。 當議論需要佐證或敘寫需要旁及內容時,剪輯的眼光應多向古今中外名人掃描,展示各民族的靈魂。如《憑心靈選擇》:我感慨於陳寅恪堅硬的品格。他始終保持著一個人的獨立人格,尊重事實,保持著對史學、對民生的終極關懷。國民黨時期,他寫下「九鼎銘辭爭頌德」;十年動亂中,他又寫下「文章唯是頌陶唐」。由於他的堅貞不阿,他屢遭迫害,以至於哀嘆「淚眼已枯心已碎,莫將文字誤他生」,但他從未放棄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寫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別傳》。作者選取了史學大師陳寅恪的鮮為人知的人生選擇來作論據,以深邃的目光來審視這位歷史人物。正是出於知識分子的責任,出於對民族、民生的關切,出於對歷史的嚴肅認真,陳寅恪心甘情願地選擇了艱辛道路,最終流芳百世。文章選材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還帶有一定的「爆炸性」,使人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很好地突出了中心觀點。 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在作文日益生活化的今天,中學作文教學就要重視引導學生提煉思想、培養積累能力,要多關注現實中的人和事,多思考典籍中的人物形象。熱點與古典作為連接古代與當代的兩頭,對文章寫作而言同等重要,歷來備受人們關注,因此作文出新,鑒往知今,發人所未發,寫人所未寫,首要的是寫作材料運用的創新。在作文時運用材料創新,方法還會有許多,需要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慢慢體會和豐富。 王杏芳,浙江杭州市蕭山區第十一高級中學教師;虞誦南,浙江省「金研會」虞誦南寫作教學工作室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