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想西方
1、什麼是創新的思維方式?
西方創新思維方式的研究不僅填補了我國思維方式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而且對我國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以及培養創新型人才有現實指導意義。本書以哲學史、邏輯史、科學史、社會發展史為基礎,以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為依據,研究了西方原始形象思維、探索發散思維、神學信仰思維、游移懷疑思維、經驗歸納思維、理性演繹思維、力學機械思維、唯物辯證思維以及直覺頓悟思維等九種具有創新價值的思維方式,具有立論和評述的說服力,飽含新論,筆墨得當,給人一種歷史感和客觀、真實感。
本書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和思考性,適合作大、中專學生和研究生創新素質培育的教材,也利於科學研究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的發明創造。
2、西方歷史上的改革創新有哪些對歷史的推動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具體回答如下:
1、文藝復興。使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
2、宗教改革。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3、啟蒙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
4、自由主義。是一種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代表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3、近代西方國家創新精神旺盛的原因
我始終認為,航海的民族,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民族,創新更好。所謂,專讀萬卷屬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不只是西方國家,你看日本的文學作品,也比我們現在多啊。看看我們的電視劇,金庸,古龍,四大名著都要拍爛了,玄幻類的更是,沒什麼滋味,千篇一律。
看看日本的漫畫,海賊王,火影,獵人,雖然文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人家的思維的確比我們活躍。想來想去,還是民族根性決定的。你到底是一個開放性的民族,還是一個自閉性的民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看看西遊記吧,這是一個旅行的故事嗎?裡面可有介紹半點當時外國的風土人情?孫悟空是農民起義領袖,豬八戒是小商人,沙僧是農民,遇見的只有妖怪,怎麼沒有遇見突厥人?怎麼沒有中亞民族?怎麼沒看到波斯的拜火教?吐蕃人沒給唐僧製造麻煩嗎?沒辦法,施耐庵是農民,雖然有文化,也只是一個有文化的農民,他沒去過西域中亞天竺,你叫他怎麼編的出來。我是很尊敬唐三藏的,不因為他是一個和尚,而因為他是一個旅行家,真正的走了出去,他的游記可比西遊記精彩多了。至少不天天都是妖怪神仙,千篇一律。
4、弗洛依德的創新思想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欲的發展,如升華(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展階段,人會固著於特定慾望客體——初為口欲期(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性器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慾於母親之時期,即所謂戀母情結,但因此慾望的禁忌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慾固著於父親。
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神話和當代民族志以為比較素材。弗氏戀母情結一詞,原名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氏如是言道:「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象。」弗氏嘗試於心理動態層面落實此發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並發展出延遲慾望滿足之能力。(參見《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氏視俄狄浦斯沖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型態,藉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慾望之必要。他並轉求文化人類學對圖騰崇拜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之俄狄浦斯沖突。
任何對弗氏思想的討論,若不觸及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於女性角色與心理層面之議題,便無以稱之完備。雖弗氏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開化性道德與當代神經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義人士辯言,弗氏對女性性發展的看法,不過讓西方文化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靠攏。弗氏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服膺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此提出如陰莖欽羨與進行閹割等術語,描述意欲於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歧視女性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斲傷,並徒增女性進入傳統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氏論點受到關心女性平權人士質疑,然如朱立葉·米契爾(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羅(Nancy Chodorow)、潔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蓋洛普(Jane Gallop)、珍·弗萊斯(Jane Flax)等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並不分馳,可如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氏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論及弗氏論點基本言之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弗氏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氏早先認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晚後舍棄此稱為誘奸理論(se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逾矩之記憶,並非出自事實,多源出想像。弗氏轉而重視俄狄浦斯理論,斷言人潛意識均希冀與雙親發生性關系。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氏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此一立論,仍持續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氏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系,特別是三者間如何互相產生沖突的方式。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沖突,會使用心理防衛機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欲(Eros)——此為希臘愛神之名;羅馬神話則名為丘比特(Cupid)。若適當使用,防禦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沖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沖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鬱沮喪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禦機制此一領域的研究相當傑出,但她將首開防禦機制先河的榮耀歸於其父。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否認(denial),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升華(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之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並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辯稱,弗氏的「否認」,與尼采歸為奴隸或畜群道德的「憤懣」(ressentiment )和「價值的再價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極高。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所欲之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A不喜歡B,但不想如此承認的A,便將自身情感投射到B身上,而說是B不喜歡他(她)。
「理智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合理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自我成長課程而購買MP3播放機,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古典搖滾才購買播放機。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第一個小孩很會讀書,第二個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博取注意。
「升華」是將沖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沉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愛蜜莉·狄金森,其創作活動本身即為一例。 弗洛伊德於不同作品中解釋宗教起源。《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一書,提出人類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里論,男孩生命早期對母親抱有性慾,此戀母情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父親有保護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愛慕他,但也同時因父親與眾母親的關系而嫉妒他。兒子們了解獨力無法擊敗領導者父親,故合力予以殺害,之後以祭儀宴饗形式啖之,藉此將父親可怖力量納入己身。然而眾子之後背負的罪惡感,也使其強化對父親的回憶,並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親,形成內化的威權之源。部落內也由此產生亂倫與婚姻的禁忌,並以象徵性的動物犧牲(獻祭)(sacrifice)取代儀式性的活人宰殺。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一書,則根據弗氏里論重建聖經歷史,然而聖經學者與歷史學史家,因其說法與現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氏思想在《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書另有發揚。論及宗教為一種幻象(illusion),弗氏強調其為一幻奇結構,人若要成長入成熟期,必須脫離此結構。弗氏對潛意識的處理,則偏向無神論。
5、西方歷史上的改革創新有哪些,對歷史的推動體現在那
1、梭倫改革2、歐洲宗教改革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4、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5、明治維新。
梭倫改革: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
②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
③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
④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
歐洲宗教改革:
①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②《聖經》翻譯成德文,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③最終確立了「教隨國定」原則,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④確立新教,沖擊了羅馬教會在德國的神權統治,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①政治上結束了埃及長期動亂、分裂、割據局面,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
②經濟上推進了近代化進程,提高了生產力,發展了農業、商業,建立了近代工廠,使長期停滯的埃及社會煥發了生機活力,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③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壯大了國力,使之成為維護獨立主權的堅強後盾。使埃及實際上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佔埃及的進程。
④文化上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促進了文化繁榮。
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俄國歷史上重要轉折點,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治維新:
①內: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資本主義道路);
②外:擺脫民族危機,成為東方強國。為亞洲國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經驗。
6、美國人民的創新精神是怎樣形成的
美國人主要是從歐洲移民來的。當年(17世紀)他們到這塊新大陸來的時候,美國作為國版家還不存在,生活權也很艱苦。這時候敢去的人都是比較有闖勁的,這與80年代初敢去深圳的人一樣,都是有一股冒險精神的人。
開始,他們只佔據了東部的一小部分地區,以後他們又逐步向西擴張,直到海邊,這個過程也是需要冒險的。
有了這些經歷,美國人民的創新精神就逐漸形成了。以後他們都很重視這種冒險精神,直到現在。
7、創新的思想是從西方引進的還是自己的?
創新的思想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土特產,不是從西方引進的。《禮記•大學》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正因為此,中國房子,道路等等是拆了又建,建了即拆,房價一漲再漲,反正公家的錢和老百姓的錢不賺白不賺,賺了也白賺。 人家西方人的信仰是幾千年來幾乎不變的基督教,西方人認為房子越老越有文化和歷史價值,可以表述為:「苟日舊,日日舊,又日舊。」
8、15世紀中西方新思想
從十五世紀出發
宣威與冒險:
廣闊無垠、物產豐饒的大陸系住了鄭和的船隊,而范圍有限的伊比利亞半島卻成了冒險家們跨越海洋的堅強後盾。
大國與小邦:
清以天朝上國自居,把其它國家稱為「蠻夷小國」。當西方把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外在全球開拓市場時,中國卻閉關鎖國、孤芳自賞起來。當歐洲的科技革命蓬勃展開時,中國卻在頑固地阻止新事物的出現,扼殺新思想的萌生。這種相對靜止使中國的傳統農業文明遠遠落後於西方工業文明。傲慢的統治者在不久以後品嘗到了苦果。在乾隆盛世之後50多年,西方列強破門而入,中國逐漸失去了獨立和自由。100多年後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覆滅了。
馬戛爾尼使團的自由貿易的要求被乾隆帝嚴辭拒絕,英國人試圖通過自由貿易來傾銷本國商品的目的沒有達到。「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像小偷。」這是使團在中國的感受。嘉慶時英國人再提出自由貿易的要求,嘉慶帝責令英國使節回國,並強調:「嗣後毋庸遣使遠來,徒勞跋涉,但能傾心孝順,不必歲時來朝,始稱向化也。」
黃海戰役日本艦隊伊東佑亨給他以前的同學中國丁汝昌的信:「當貴國與外界隔絕時候,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現在它已經過時了。」
收縮與擴張:
中國傳統社會似乎具有某種超穩定的結構,呈現出內斂性的收縮狀態。中國的社會生活有個穩定的中心,這就是宮廷所代表的皇權,它使一切事物圍繞自身而運動,不能脫離預定的軌道。西方社會具有外向性的擴張態勢,使得西方國家在世界日益聯成一體的形勢下,大肆向外擴張和掠奪,竭力進行海外殖民活動。
專權與民權:
「民主」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即多數人的統治。古希臘人集體參與政治管理的良好政治風尚是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古代中國自秦漢以來皇帝一人專權的政治傳統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並有逐漸加強的均勢。17、18世紀皇帝一人專權達到了歷史的頂峰。而同一時代的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原則開始確立,人民的權利得到承認和彰顯。與皇帝一人專權相比,資產階級的「人民主權」思想具有顯著的優越性,它提倡民主和公正,有利於充分發揮公民的主動性和聰明才智。
王朝與國家:
中國歷史在分合更替和治亂循環的怪圈中打轉時,西方已經產生了近代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起義與革命:
明末農民戰爭、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等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沒有真正催生出新的生產關系,歷史在農民起義之後似乎又從終點回到了起點,依舊在陳跡上躑躅。與此相反,英國、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卻迎來了嶄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其影響之大遠勝過中國的農民起義。通過革命,英國、美國、法國擺脫了傳統的發展路線,突然加速飛升,躍上了世界文明進程的制高點。
重農與重商: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是對立的兩極。中華文明是起源於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農業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並通過抑制商業來保證農業的發展。西方有重視商業的傳統,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機遇。航海發達的國家依靠商業和貿易獨步歐洲,發展成為地區、國際的金融中心。重商主義曾經是歐洲現代化的利器,它把一個個落後的國家變成了富有的強國。
技術與科學:
15世紀以前,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面。四大發明是中國科技的傑出代表,然而先進的技術並沒有給中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中國的古老文明發明在西方人手中,經過改造創新之後,迸發出巨大的威力。它預言了西方封建制度的終結,改變了西方的社會進程。
15世紀以後的幾個世紀,剛剛脫離了野蠻狀態的西方人使偉大的「天朝」黯然失色。近代科技文明的創造者,不是處在文明中心的中國人,而是被中國人視為「名不見經轉」的西方人。其中的種種機緣,非是向來以老大帝國自居的明清君主可以洞見。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四大發明無一不是與應用層次緊密相連的技術。中國人缺乏科學,尤其缺乏西方人那種探究世界的科學精神。古代中國人的思維從孔子時代開始,就被納入了倫理—尤其是政治倫理---的范圍,從來不用方法論來指導自己觀察身邊的客觀世界。
官城與商城:
在封建社會,傳統的中國城市完全被淹沒在遼闊的農村之中。同時,這些城市歸根結底是皇帝及其奴僕地方官員的城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城牆雖然分割了城市和鄉村的地理范圍,卻無法改變城市和鄉村同為皇帝和地方官員治下的土地。
西方的城市似乎註定要承擔反封建的重任。從15世紀開始,在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富有的商人取得了實際統治權,制定了一系列發展工商業的措施。在城市中,市民的思想和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貫徹、發揮,商品經濟的觀念支配著社會活動。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正是這些乍看粗鄙的西方小城竟然後來居上,率先邁進了現代化的門檻。
太學與大學:
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稱作太學。這是沿用西周時候的名稱。明清時期的名稱為國子監。太學制度體現了中國官方教育的特色:通過傳授儒家經典制度來培養統治者所需要的人才,而科舉制度更加強了這種政治色彩---學生成為行政官僚的後備軍。明清時期,國子監同時也是教育管理機構。中國古代的民間教育,一直處在官方的控制之下:官方根據自己的需求對之採取挾持和壓制的政策。在這種教育體制、環境中,學術自由、文化繁榮往往成為空談。
在西方,最初的大學不是有教育主管機構批准建立的,而是自發形成的。「大學」一詞源於拉丁文,指綜合性的研究場所,或指有權決定學校事務的學生或教師聯合會。這是一種類似中世紀行會的制度,保障了教師和學生自由授課、求知的權益。
微波與巨瀾:
中國古代的人們習慣了按聖人孔子的教條來思考。這一狀況到明清時期有所改變,出現了象李贄這樣的反叛思想家。但是,李贄等人的思想並沒有讓中國社會跨過近代的門檻,反而象湖面上漾起的微波一樣,漸漸趨於沉寂了。
與此同時,西方出現了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像大海上湧起的巨瀾,排空而來,沖毀了中世紀的神學大廈。
被動與主動:
中國是被動地走向世界的。中國人長期處於封建專制的統治下,以內斂為美德,缺乏主動精神。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的炮聲終於驚醒了迷夢中的中國人。
走向近代的中國,等待啟蒙的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近代世界文明的曙光,照到了18世紀的歐洲。這一結果與西方人長期以來形成的積極追求的主動姿態是分不開的。如果說文藝復興摧毀了中世紀教會權威的話,那麼啟蒙運動批判的目標就不僅是教會,而更直接地針對封建專制制度。
9、請問中外「創新(創業)思想」的根源
馬哲: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新事物有舊事物沒有的活力。
赫拉克利特:運動是必然的,萬物推新。
西塞羅:歷史是前進的。
等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