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與創新
1、叛逆怎麼辦?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在此我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具體情況如何,以及你所說的叛逆究竟指什麼?孩子一生至少會經歷三次的叛逆期:三歲左右時自我意識的萌芽、十歲左右的自我、十三四歲時的青春期。到了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可以從以下3點著手:
1、多和孩子溝通一下。和孩子談談心,有時候,是家長太理解孩子了,導致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那麼理解,單方面是不夠的,需要雙方都理解一點。不妨找個心平氣和的時間,和孩子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聊一聊,和孩子說說你換位思考過,你知道自己有過錯,要孩子也換位思考,想想父母,父母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父母自己還是為了孩子,這樣孩子就能很大程度上理解父母,從而化解相當多的矛盾。
2、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不理解,不是因為沒有換位思考,而是沒有經歷過就沒有體驗,孩子上中學,也不小了,何不讓孩子體驗一下生活的困難,有時候一體驗,孩子就會在一夜之間長大,作為家長也不要捨不得讓孩子吃苦,把孩子送到親人朋友開的飯館或者快餐店讓孩子體驗一下生活,體驗一下父母的不容易,那個時候孩子就會明白,原來和自己天天吵架的父母這么不容易,這樣孩子在心智上會成熟許多。
3、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是拿出家長的架子來壓制孩子,不要有自己是長輩孩子必須畢恭畢敬地服從自己的觀念,要和孩子做朋友,在叛逆期的少年少女們,往往更願意傾聽與跟隨小夥伴的意見而不是嚴肅的長輩。所以和孩子做朋友,那麼與孩子溝通起來就相對容易很多。如何和孩子做朋友?當然就是放下大人架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一起做飯,一起干小朋友都會乾的事情,傾聽所有小夥伴都會傾聽的煩惱,這才是真朋友。記得在我的孩子讀初三時,他有點不聽父母話,他理解力不好,背英語走神,致使各科成績都很差。就在百度下載了可以讓孩子提高智力的(特斯拉潛能課程),聽完後,情況才開始改變。我孩子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提升,上學聽課不再走神,考試成績也提高了。相信這些經驗也許能幫到你,相信你也可以的,祝你好運。
2、何謂翻譯中的叛逆性再創造
「創造性叛逆」是法國社會文學家埃斯卡皮在他的《文學社會學》一書中針對文學交際提出來的,他解釋道:「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於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裡;說翻譯是創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賦予了它第二次生命。」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表明了譯者以自己的藝術創造去接近和再現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文學翻譯中的叛逆性反映在翻譯過程當中,便是譯者為了達到某一主觀願望而造成的一種譯作對原作的客觀背離。最後他總結為一句話:「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的叛逆。」也就是說,在文學翻譯中,譯者背離原作的初衷,增減、修改,甚至於杜撰原作內容,無疑是對原作的背離,但是,這種做法又賦予了原作一個新的面貌,成為一種再創造。但是,這種創造性不是任意的,譯者必須忠實於原文,不允許對原文內容任意增刪、篡改,以至損傷原文意境。
基於此,先撇下林紓那部分被指責的「訛」不談,我們可以從上述理解直接推論出,林譯的有意識叛逆和創作,完全可歸入「創造性叛逆」范疇之內。這種有意識的叛逆有時竟會妙筆生花,讓我們來看看兩個例子。
例1:《孝女耐兒傳》第四章開始一段:
「眾人咸慍密昔司之柔弱,乃同聲奮呼曰:「密昔司年少,不宜以老輩之言置若罔聞;且我輩以忠良相質,弗聽即為愎諫。君即自甘凌虐,亦益為女伴衛其垣墉,以滋後悔。」語後,於是爭舉刀叉,攻其麵包,牛油,海蝦,生菜之屬,猛如攻城,且食且曰:吾氣填胸臆,幾於不能下咽。」
原文當中的羅嗦話皆被省去了,增加了第一句,這樣一來,可以連接上文,統領下文,使讀者更能入境。另外,「老輩之言」亦屬添加成分。這使得我們中國讀者聯想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俗語,我們更能夠快速理解前後的意思。還有一些連詞,例如:乃,且,亦,即,於是等詞,這使得譯文更通達流暢。文中的四字格結構:同聲奮呼,置若罔聞,自甘凌虐,忠良相質,等等,更是使讀者在閱讀中享受漢語之美。在描繪鄰居吃白食的形象時,林也加入了詞語:猛如攻城,爭舉刀叉和且食且曰,真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
例2:《黑奴籲天錄》第十章結尾處喬治送別湯姆時兩人的對話:
湯姆曰:「小主人切勿以一奴之故,致家法阻梗,於理非福。」
喬治曰:「吾自有道,亦不致取怒於二親。」……
湯姆曰:「且吾尚有兩雛,此後仰屬小主人恩履矣。」
喬治曰:「謹佩良箴,至爾二兒,吾定不以常人目之。」
「家法」、「道」、「二親」都是林紓翻譯時加上的詞語,這樣便有了中國傳統的意象,兩人的禮節表現的非常形象。後兩句更是增補的,林紓只不過想讓兩人更具國人離別時的託孤形象,以求小說自然、親切、感人。
三、中外理論視角
從理論上講,承認「創造性叛逆」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承認譯者的主體性、創造性。在不同的符號系統里,詞語與意義參照關系是有別的,正是這一差別,使機械的變異勢必成為「叛逆」的行為。另外,參照體系一變,文化語境一變,一部作品的意義所賴以生存的條件一變,其面貌必然發生變化,而譯者的這一賦予原作以新面貌的工作,無疑具有「創造性」。
我國首先注意到翻譯的「創造性叛逆」的是著名學者謝天振教授。他在《論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1992)一文中,分別從媒介者、接受者和接受環境方面給予了詳盡闡述。隨後,又在其《譯介學》、《翻譯研究新視野》中做出進一步闡發和補充。謝天振教授先是分析了文學翻譯的特性——創造性和叛逆性,他認為文學翻譯有別於一般的翻譯,文學翻譯學所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語言,一種藝術語言,一種具有美學功能的藝術語言。由於語言自己所輻射出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內涵,這就使翻譯這門僅在語言框架之內的藝術,同文學創作一樣,並非簡單的將不同體系中的文學進行轉化,而是一種創造性工作。與原作的創造性不同,翻譯的創造性屬於二度創作,即再創作。兩種創作的最根本區別在於原作的創作直接來源於現實,來源於作家的現實,譯作的創作來源於原作,來源於原作作家所表現的現實。兩者在地位上的孰高孰低,人們各持己見。謝教授認為在文學翻譯中,譯作勝出原作的現象不勝枚舉,尤其是在詩歌翻譯中表現最為突出。
此外,謝教授還從媒介者的角度以及接受者與接受環境的角度,對創造性叛逆作出了豐富的闡述。他指出在譯介學研究中,媒介者主要是指譯者。譯者的創造性叛逆可歸為兩類:有意識型和無意識型。個性化翻譯和節譯、編譯屬於有意識型創造性叛逆。誤譯和漏譯屬於無意識型。另有一類轉譯改編所屬的特殊型創造性叛逆。接受者與接受環境自然是指一種語言在經過編碼轉換後進入到新的文化環境後,所遇到的人與社會的反應。接受者,廣義上包括譯者和讀者。譯者的創造性叛逆已體現在媒介者之中了,讀者的叛逆是在譯者翻譯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時比譯者的翻譯更富創造性,更具叛逆精神。這是因為主觀上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觀,文學觀念,個人閱歷,客觀上仍處於當時的客觀環境下。接受環境的影響是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對譯者、讀者、翻譯的目的、採取的文學手段等因素,皆有深刻影響。這些因素也致使譯本在進入到新的文化環境後,發生了叛逆和變形。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我們避而不談的那部分林紓的「訛」也被謝教授歸入了創造性叛逆一類。
國內其他學者:許鈞,孫致禮,袁莉等,均對此有研究。
在西方則存在釋義學、符號學、解構主義、翻譯研究等派別。釋義學是20世紀60年代後盛行於西方的哲學和文化思潮,是一種探求意義和理解的理論,把翻譯理論至於語言研究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勒內指出,從釋義學角度來看,翻譯主要關注的是文本信息,語言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可以把翻譯當作語言學習的一種手段,也可以把翻譯當作藝術創作的手段。
現代釋義學代表人物伽達默爾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繼承了海德格爾釋義學循環的思想,開創了哲學釋義學。他認為,釋義學不是人文科學的方法論,而是有關理解的理論。理解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模式,而不是主體認識客體的主觀意識活動。理解是把人的經驗與世界相聯系的途徑。理解是視域融合。「視域就是 的區域,這個區域囊括和包含了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看到的一切。」創造性叛逆就是視域融合中的意義生發。視域融合使我們有了新的視域。視域是一個動態概念,它的不斷變化就是理解中意義的生成運動,而意義生成則是創造性叛逆的結果。在理解中,我們不得不背叛他者視域,同時也無法堅守自己的視域,如果沒有叛逆,活動就會停下來,我們只能滯留在各自的視域中,文化傳統也將失去活力,所以叛逆是理解中的必然。而賦予叛逆以意義的,則是「創造」。伽達默爾還指出,人類理解的歷史性構成了人們理解的歷史性,對過去文本產生的偏見是一種普遍現象,而偏見本身可以看作是人們創作力的表現。它展現出理解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現代釋義學對翻譯研究提供了兩個新視點:一是原著的生命在譯本中得到更新和延續;二是肯定了譯者的歷史性。譯者的歷史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譯作是否真正體現作者原意,則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
符號學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一門綜合學科,它已廣泛地應用於分析社會各個領域出現的符號現象。符號學與翻譯是有相通性的,兩者都與信息或文本,即符號的用法、解釋和操作有關。翻譯與語言活動有關,而語言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號系統,翻譯涉及一整套非語言因素,而符號學把翻譯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加以考察。
D.L.戈雷女士在其專著《符號學與翻譯問題——關於CS皮爾士的符號學》一書中,闡明了符號翻譯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翻譯是符號創新過程,解釋在翻譯的任何一種模式,都具有雙重發生率,即內部導向和外部導向。跟著直覺,以經驗事實為依據,翻譯意味著一個採取決定的符號過程。於是,她斷定翻譯在某種程度上類似用完整的信息進行游戲,那麼譯者就是游戲者。游戲包括一整套固定的規則,但又鼓勵創造性和個人技能。結果的不確定是這種游戲的又一特點,游戲者在採取決定時總含有冒險或賭博的因素。這種因素完全是符號學的。因為符號的理解和用法永遠都不是認識上的一種穩定的對等,而總是一種猜測的或創造性的推理。翻譯在這里被理解為一個探索性的、嘗試性的和會犯錯誤的語言游戲,其中產生的符號學模式受規則支配,同時解釋者又改變和創造規則,這就把翻譯變成了一個千變萬化,永無止境,具有創造性技巧的游戲,它把翻譯從它特有的抽象的語言屬性中解放出來,放手推理,允許譯者把他個人的創造性潛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解構主義又稱後結構主義,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一思潮在西方翻譯理論界的影響日益擴大,並對傳統翻譯理論產生巨大影響,並開拓了新視野。羅朗巴特宣稱「作者死了!」他認為文本一旦完成,語言符號即開始起作用。宣稱原作者死亡,置疑文本中心意義的存在,使我們研究的視角轉向了譯者。創造性叛逆從理論上賦予了其獨立的主體地位,譯者有了自由權。福柯認為,原著在翻譯處理過程中不斷被改寫,譯者是創造的主體,翻譯文本是創造的新生語言。從而大大提高了譯者和譯作的地位。
盡管解構主義觀點有些極端,但它卻跳出了傳統譯論只注意文本的框框,看到了譯者的創造性,尊重了譯者的貢獻,審視了譯者所處的地位。正是譯者對原著的不斷改寫,對原文不斷解釋,才賦予了原著新生命,使原著廣為流傳。
「翻譯研究派」興起於70年代的歐洲。該派將研究方向轉為外部因素,探討譯文所處的文化背景,以及譯文對譯入語文化中的文學規范和文化規范所產生的影響,凡是與翻譯相關的政治、歷史、經濟制度、民族等因素都在其考察范圍內。他們把翻譯理解成一種改寫和重寫,譯者對文本的操縱和擺布,這樣一來,譯者擁有了主動權,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翻譯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勒菲弗爾,把翻譯定義為「改寫的一種形式,是創造另一個文本形象的一種形式」。他一再強調,翻譯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改寫。他與巴斯內特還進一步指出,「作品」依靠改寫而生存。離開改寫,「原著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消亡,」改寫能夠「造就或扼殺一位作家」。他還聲稱,文學是一個系統,指的是一系列互相關聯的,且有某些特徵的成分;這個系統是「人為」的,因為它由文本和閱讀、創作和改寫文本的人組成。這個系統對改寫者有一系列制約作用,因此,譯者不得不做「叛逆者」——在絕大多數場合下,如果他們想使自己留在他們所寄養的文化之中的話,如果他們想對自己的文化的演進施加影響的話,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創造性叛逆」這種現象在文學翻譯中有著普遍性。中西譯論從各自的角度闡發了對翻譯活動創造性、背叛性的理解,這也就承認了「創造性叛逆」的價值。林紓的「訛」,盡管我們曾試圖辨證來看,但通過謝天振教授的分析,全部可以歸為「創造性叛逆」的一類,當然也包括那部分刪減、增補的「訛」。設身處地為這位翻譯先驅想一下,他的眾多謬誤,我們就不難解讀了。承認了他譯作中的「創造性叛逆」,我們也就承認了他的創造性,他作為譯者應得到的地位,承認了他對當時文學青年和社會的影響。盡管這同我們的傳統翻譯理論強調「案本」、「信」、「忠實」的觀念似乎有相悖之處,但實際上,不存在沖突,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的目光不應只限在文本框架內,還應從譯者主體社會環境讀者的角度去分析譯作。「創造性叛逆」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綜觀世界翻譯史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叛逆」的例子不勝枚舉:龐德是如何翻譯李白的詩,傅東華先生的《飄》中的譯名,蘇曼殊翻譯的《一朵紅紅的玫瑰》,勒圖諾爾、伏爾泰對莎翁各自的演繹,賴利格拉斯翻譯的《草葉集》等等。
總之,在文學翻譯中「創造性叛逆」是無處不在的產物。它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由於它涉及到了翻譯主體性的確立、翻譯話語的流傳、意義的理解、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等復雜又深刻的現實問題,因此蘊藏著具大的理論價值。同時也給我們一個機會,突破狹隘的研究層面,突破單一思維方式,用文化的視角,開拓翻譯研究的新視野。
3、叛逆精神是什麼?要詳細的
叛逆精神是一種創新的精神.
當文學或藝術上達到一定高度後,反觀學過的東西發現還有漏洞,缺點.就會發現先人沒什麼了不起,就會自我創造,創造出一種更完美的知識.
於是文學或藝術才不斷進步.
人很容易被一種思想所困住.當他堅信一個觀念的時候,很難突破這種思維的局限.
在文學和藝術這種需要新鮮血液的領域,就是需要這種精神.
而叛逆是一種行為.也許並不是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較真固執.很盲目,失去了理智,而只是像動物一樣感性思維與行
4、叛逆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不拘泥於現狀,會有新的觀點,新的突破,新的發展。往往換個角度會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這就是叛逆的好處,或許很多人認為弊大於利,但是只有你能控制並好好的利用,就可以將叛逆的弊降到最低.... 我覺得只要能控制叛逆,就是好處,但是壞處也是有的,壞處就不說了。這都很明白的。好處,為什麼說好處呢。因為叛逆是在一個很快的階段改變自己。反而,就如同說當兵的,部隊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一樣。在我看來,對付叛逆,不能軟,不能硬。就要像彈簧,海面。四兩撥千斤。叫他有勁使不出來。但是叛逆要溝通,溝通的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能一板正經的去溝通。根據叛逆的心理來進行。講解很亂。但發自內心!謝謝! 這個.. 華盛頓小時候砍了他老爸的櫻桃樹..算不算(你斷章取義吧,假裝不知道他後來認了錯..) 叛逆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如: 叛逆自然就不喜歡父母管,若不想讓父母管自然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可以鍛煉我們的自理 自立能力 叛逆可以讓我們自己主動去做,去實踐(因為不想讓父母管嘛)可以培養積極性,實踐出真知,經驗之談遠比書本的理論要可靠 叛逆可以讓我們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道路,以避免後悔; 試問年少不輕狂不囂張,老時哪來話題論當年? 大概就這些吧..我再想想
5、女孩子說叛逆是一種創新,她啥意思
心理學家認為,逆反心理是個體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通俗地說,如果父母希望你做這件事,你卻不願意做,而你喜歡做的事總是父母不希望你做的,[ 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現.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中較為常見的現象.
逆反是一種特殊年齡階段的復雜的心理現象,它的產生原因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
1、第二次自我意識的覺醒中逆反心理出現的重要內部原因
在人的一生發展過程中,青少年階段是自人意識第二次覺醒和高漲的時期。伴隨著生理上的發育變化,我們在心理上也開始進入了一個被稱為「疾風暴雨」的特殊階段,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意識,感到自己長大了,對老師和家長還把自己當小孩子看待十分反感。但是,由於還不具備深刻成熟的思維能力,所以會把家長在生活上給予的關照和情感上的愛撫視為獲得獨立的障礙,把老師的教誨當成對自己發展的束縛。所以會出現對一切都予以反抗的逆反心理。
2、期望過高、壓力過大、限制過多是逆反心理出現的外部原因
在當今社會,青少年是非常辛苦的,家長、老師、社會都對他們寄予極高的期望。有時,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成人社會的標准時,就採用一些極端的方法,以反抗的態度對待一切要求,另外,成人過多的限制有時也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如何防止逆反心理的危害
1、認清盲目逆反的危害;2、學會用合理的方式和成人構通。
6、800字作文 叛逆與創新
做出叛逆之事的人,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的。從古到今,中國的文化傳統就不容忍有叛逆思想的人。所以,我們都是順民。我們也希望別人是順民。對嗎?
從社會發展過程中看叛逆,如陳勝吳廣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點燃了人們反抗的火炬,起到了推翻了秦朝的作用。這種叛逆的行為肯定是不為當時的秦朝統治者所接受的,可正是這次的叛逆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我們的祖先直到愛迪生發明電燈為止,一直是用各種油作為照明之用。沿襲了多年的文化傳統被一個發明所取代。首先我們是不習慣,接著是大家覺得可用,比煤油好。想過沒有,這也是一種叛逆思想的結果,愛迪生不沿襲前人的思想和做法,另搞一套,成功了。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儒勒凡而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是在潛水艇發明以前就寫成的。我們如果將其作品看成是瘋子的狂想,那麼,潛水艇就不可能出現。這種不循常規的想法,使我們近代的科技在迅速的發展。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幻想對人們思想的沖擊,而這些幻想在另一些有叛逆思想的人的努力下變成了現實。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我們的學生或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清規戒律會象習慣勢力一樣束縛我們孩子的思想。特別是一些容易做一些出格的事的孩子,我們和社會會將他們視為叛逆之人,會想盡方法除去他們思想中的雜念,使之不做叛逆之事。所以,我們的孩子的思想統一了,認真學習,全力參加各種考試,取得家長和社會認可的各種本本。結果是我們最滿意的嗎?
我的想法:統一的要求得到了統一的結果。叛逆的意識或心理被我們抹平了,隨之而至的是,我們的孩子缺乏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我們訓練得沒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那就是一種叛逆。可惜!可悲!
如果我們在一種限度內,讓我們的孩子進行自我想像,允許他們存在一些空想、遐想、猜想的空間,我們的孩子的創新意識是否可能會強一些。三十年後,五十年後可能會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
叛逆與創新只是一念之間!
7、八大叛逆創新創業的經歷對你有什麼啟示?
對我的那種啟示就是,不要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能夠創業成功都是有可取之處。
8、那些非常叛逆長大了有出息嗎?
一般孩子小的時候,都相對比較聽說,但長大以後,會越來越不聽話,叛逆的孩子越來越多。
其實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叛逆並不完全是壞事,叛逆的孩子長大一般比聽話的孩子更有出息。
原因一:叛逆的孩子具有批判精神。
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他們血氣方剛、善於思索、喜歡表現、勇於提問,不再像小學生那樣畏懼老師父母、迷信課本,他們正處於創新的覺醒階段,敢於質疑權威,勇於另闢蹊徑,從更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原因二:叛逆的孩子更自信,人格更加獨立。
不要總認為,孩子叛逆是壞事情,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叛逆的孩子並不是只有缺點,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其外在表現是不再像小時候一樣順從、聽話和依賴父母老師,取而代之的是獨立、有主見、有闖勁,這種心理的產生恰恰標志著他們心理發展過程的某種飛躍,是其走向獨立和成熟的標志之一。
原因三:叛逆的孩子未來具有更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研究發現,同伴關系對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中學階段擁有充足的朋友、與朋友保持穩定而較親密的友誼的孩子,到了成年期,往往人際交往比較順利,且心理健康水平較高。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叛逆心理越來越強了,不要再煩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家長也應該多理解、多包容。
9、叛逆精神與叛逆有何不同
叛逆精神是一種創新的精神.
當文學或藝術上達到一定高度後,反觀學過的東西發現還有漏洞,缺點.就會發現先人沒什麼了不起,就會自我創造,創造出一種更完美的知識.
於是文學或藝術才不斷進步.
人很容易被一種思想所困住.當他堅信一個觀念的時候,很難突破這種思維的局限.
在文學和藝術這種需要新鮮血液的領域,就是需要這種精神.
而叛逆是一種行為.也許並不是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較真固執.很盲目,失去了理智,而只是像動物一樣感性思維與行動.往往會做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