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要以
1、為什麼一切創新項目都要以人的需求為根本?
不論在哪一個時代,創新總是被鼓勵的。但如果創新沒有價值,那麼創新也會消失。
千百年來中國多數時候不缺創新。比如明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徐光啟是睜開眼睛看西方現代文明的代表性人物,他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為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為熊三拔編著的介紹天文儀器的《簡平儀說》等書寫了序言。他還是兵器與農業實驗方面的行家,如果說中國有網路全書式的人物,徐光啟算是一個。
這股西學熱在清初餘波未消,康熙就是其中的傳人。據傳教士南懷仁記載,康熙盡管日理萬機,但每天也要學習兩三個小時。教授知識的傳教士們往往都是天剛亮進宮,下午三四點鍾才出宮。他讓傳教士督造便於南方山地的輕便火炮,繪制全國地圖。他抿著葡萄酒,學著拉丁文,經常坐在院子里觀察天象。為此還收藏了很多測量儀器,不僅有傳教士進貢的純西方儀器,還有康熙諭令造辦處製造的中西合璧的測量儀器。康熙最喜歡的是數學,尤其喜歡擺弄各種數學測量工具。據法國傳教士白晉回憶,康熙把業余時間全部放在數學上保持了兩年時間。
遺憾的是這樣的傳統沒能貫徹始終。在雍正時期,驅逐傳教士的事件越來越多,某些士紳對西洋望遠鏡等「奇技淫巧」的抗議聲響起,直到清末洋務運動之前,中國始終停頓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之中。洋務派到真正看到堅船利炮之後才大吃一驚,陷入苦思之中。
明末以來一度熱衷創新的潮流逝去,自然科學出現斷檔。在著名的人類學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作者舉出了相同的創新喪失的例子。公元前3400年左右在黑海附近出現了輪子,此後幾百年迅速傳播到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在遙遠的美洲大陸上,墨西哥土著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發明出了輪子,並且發明了帶車軸和輪子的陶瓷玩具車。但那是作為玩具用的,從來沒有被用於農耕與交通,在歐亞大陸輪子則成為重要的生產力。
這也表明,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成就偉大的創新,而良好的制度也可以扶持創新。但如果社會沒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需求的土壤,創新依舊可能趨於消失。
2、為什麼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始終關注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決定著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敗和得失。要增強企業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危機感,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真正在轉型升級上下功夫、爭效益。要以企業的科技研發為中心,探索實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創造更好的條件,營造更優的氛圍。
各級政協組織要發揮特長和優勢,教育、引導、激勵來自各行各業的政協委員當好服務員、助推員,特別是在企業、科研院所、實踐生產一線的委員要積極出謀劃策、建言獻策,為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獻計出力。
3、怎樣才能創新
一、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享受生活
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試想一下,如果你都不熱愛生活,對生活是一種漠視和冷淡,你又怎會去關注生活呢,不關注生活創新又從何來,創新不可能憑空而來,它不是神話,它是實實在在存在於現實中的東西。我們只有熱愛生活,並關注生活,而且要好好享受生活,這樣我們創新的靈感源泉才會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們的生活也才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藝術也一樣是源於生活,這一點是相通的,不妨以藝術為例來證明這同一道理。
二、正視創新內核: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一般被視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種復雜的能力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創新思維處於最高層次,它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創新能力實質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創新能力還包括認識、情感、意志等許多因素。創新能力意味著不因循守舊,不循規蹈矩,不固步自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創新將成為未來社會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創新人才將成為決定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創新的思維是綜合素質的核心。知識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著名物理學家勞厄談教育時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時所剩下來的東西。勞厄的談話絕不是否定知識,而是強調只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東西。大量的事實表明,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奮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識最淵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維敏捷、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他們懂得如何去正確思考,他們最善於利用頭腦的力量。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不僅需要付出勤奮,還必須具有智慧。古希臘哲人普羅塔戈說過一句話: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其實,他說的這個火把點燃的正是人們頭腦中的創新的思維。
創新首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新精神。所謂創新意識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所謂創新精神就是強烈進取的思維。一個人的創新精神主要表現為:首創精神、進取精神、探索精神、頑強精神、獻身精神、求是精神(即科學精神)。其次,創新還要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一個人產生新思想、認識事物的能力,即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而獲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廷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第三,要創新就必須認同兩個基本觀點,即創新的普遍性和創新的可開發性。創新的普遍性是指創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如果創新能力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那麼許多創新理論,包括創造學、發明學、成功學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人的創造性是先天自然屬性,它隨著人的大腦進化而進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現為創新潛能,不同人之間這種天生的創新能力並無大小之分。創新的可開發性是指人的創新能力是可以激發和提升的。將創新潛能轉化為顯能,這個顯能就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後天的創新能力。潛能轉化為顯能後,人的創新能力也就有了強、弱之分。通過激發、教育、訓練可以使人的創新能力由弱變強,迅速提升。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創新活動的靈魂。開展創新訓練的實質就是對創新思維的開發和引導。有句慧語說:「有什麼樣的思路有就什麼樣的出路。」
三、生活中有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創新能力,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創新的實質是對現實的超越。要實現超越,就要對現實獨具「挑剔」與「批判」的眼光,對周圍事物善於發現和捕捉其不正確、不完善的地方。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識的觀察和思考一些問題,通過這種日常的自我訓練,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和大腦靈活性。
參加培養創新能力的培訓班,學習一些創新理論和技法,經常做一做創造學家、創新專家設計的訓練題,能收到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效果。
積極參加創新實踐活動,嘗試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只有在實踐中人類才有了無數的發現、發明和創新。實踐又能夠檢驗和發展創新,一些重大的創新目標,往往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才最終確立和完善。人們越是積極地從事創新實踐,就越能積累創新經驗,鍛煉創新能力,增長創新才幹。創新是通過創新者的活動實現的,任何創新思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形成創新成果。因此重視實干、重視實踐是創新的基本要求。
四、 永遠學習定是不變的真理。
我們必須要終身學習,學習應該是一個習慣,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的社會中一直抓住社會中最精華的東西。
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對自己提出新挑戰,緊跟時代的發展。我們要在創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4、如何創新?
1、不滿足現狀才會有所追求,有所創新,每天要學會告訴自己做得不夠好,還需要改變一下目前的狀況,讓自己的事業還能不能更上一層樓。
2、不要貪圖享樂,感覺自己的生活好了,就放棄了進取,開始過安逸的生活了,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遇到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學會刨根問底,尋求事物的根源,還要大膽質疑,有懷疑的精神,多觀察,多思考。
4、不能什麼都相信別人的,經驗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尤其是一些過去的經驗更是要多思考是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現狀了。
5、要學會跳出傳統的思想定勢,不要走大家都走的路,而放棄了探索捷徑,多思考,對某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創新舉例
海爾文化的核心是創新。它是在海爾二十年發展歷程中產生和逐漸形成特色的文化體系。海爾文化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戰略創新為方向、以組織創新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市場創新為目標,伴隨著海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海爾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員工的普遍認同、主動參與是海爾文化的最大特色。當前,海爾的目標是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民族爭光。這個目標把海爾的發展與海爾員工個人的價值追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每一位海爾員工將在實現海爾世界名牌大目標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個人的價值與追求。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意識有主動性和被動性兩大類。
5、創新的標准有哪些
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在中國大陸,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 。既然改革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為至關重要。
准確地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
6、全面創新的核心是什麼?
全面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
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能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全面創新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只有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的全面創新,才能推動國家繁榮富強和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全面創新的意義:
1、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3、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4、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5、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7、辯論題:創新應該以實干為先還是以觀念為先?
看了你對另一個人的追問,實乾和實踐有什麼區別,個人覺得可以這樣理解,實干是無計劃的,比如我在做一件事,只是埋頭苦幹,而不注重計劃,強調的是有干實事,而實踐是對某一個觀念,理論等等的實事試驗,重點是有一個主導方向。
好吧,回到原題。
我認為實干為先是先做事再考慮計劃,比如我要完成某個項目,但我對這個項目不了解,這個時候就得先做一些實事去摸清情況再制定一個大致的觀點.
我認為實干為先和觀念為先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先融入所要乾的事再考慮以什麼觀念去對待或者說看待,另一個是先考慮一個大方向再去融入這件事。
前面已回答
我覺得大致思路是把所要實乾的那件事把接觸之前的具體情況模糊一下,就是假設我們在接觸它前不知道它是什麼情況,那麼這個時候就要求先實干在確立一個大致的觀念,可以把觀念的意思在某種程度上比喻為一個計劃或者是一個態度之類的,這樣的話勝率較大
好吧就這樣了,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8、為什麼科技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細分領域太多,個人科研創新已十分困難。因此,創新需要能夠協作的團體或組織。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有人力、物力、財力的企業應當承擔起創新的責任。微觀角度,為了自身企業發展;宏觀角度,為了國家發展強盛。
盡管創新的主體有很多,但企業更貼近市場,尤其產品技術的創新,有助於開辟新市場,增加消費,促進經濟。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是比較理想的願景,現實是很難去實施落實。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缺乏創新的實力。
9、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體系 要以什麼為創新主體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組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四角相倚的創新體系,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