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創新示範區
1、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有哪些
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深圳、江蘇蘇南、天津、湖南長株潭、成都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杭州、珠三角。(新增三個:河南鄭洛新、山東半島、遼寧沈大。)
2、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一共有多少個?
1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深圳、江蘇蘇南、天津、湖南長株潭、成都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杭州、珠三角、河南鄭洛新、山東半島、遼寧沈大。
3、深圳雙區是哪雙區?
深圳雙區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相關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GBA),位於中國華南地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4、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一共批復多少個
數 量--17個(2016年7月19日)
2009年3月,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09年12月,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1年3月,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4年6月,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四個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十八大後第一個以城市為基本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4年10月,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5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不是以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高新區為主體,而是由9個國家高新區組成,橫跨了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5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復 天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1月,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 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根據申報方案,株洲高新區的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3大動力產業,長沙高新區的高端製造及新材料產業,湘潭高新區的先進礦山裝備產業,都將被納入國家創新型產業試點。
2015年2月26日致力於打造京津冀科技干線新節點的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揭牌,成為第七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天津創新示範區總用地面積達55.2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華苑、北辰、南開、武清、塘沽海洋5個科技園。
2015年6月19日,記者從省科技廳和成都高新區獲悉,國務院於近日批復科技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是國家批復的第8個、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國函【2015】135號)同意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西安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是繼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之後,國務院批復的第9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9月6日,記者從杭州市科委獲悉,日前國務院正式批復(國函﹝2015﹞136號),同意杭州和蕭山臨江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統稱杭州國家級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是繼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之後,國務院批復的第10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11月3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關於同意珠三角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下稱《批復》),廣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愷、東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門、肇慶等8個國家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統稱珠三角國家示範區)。據廣東省科技廳介紹,這是全國第二個以城市群為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6年4月12日,國務院一日批復三省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分別為: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山東半島國家高新區和沈大國家高新區。
2016年6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福廈泉和合蕪蚌國家高新區分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6年07月19日,國務院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區域范圍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的開發區審核公告確定的四至范圍。
5、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包括哪幾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
以深圳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創新資源在加速流入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全球的新矽谷,或者新的全球科創中心將在這里拔地而起,我們能不能建立科創中心的新標准,就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能力可以走多遠。
1 粵港澳大灣區聚合全球創新資源的基礎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產業完善,產業門類豐富,為全球創新資源在灣區集聚與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如廣州開發區近三年通過引進鍾南山、施一公等海內外高端生命科學人才達五十多位與高端生物醫葯產業項目近三十個,產值突破千億元。
第二,產業創新平台不斷成形。粵港澳大灣區在香港與廣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擁有八個國家級高新園區,十六個863基地,對利用內資,吸收外資以及擴大城市經濟效益與經濟規模,發揮著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時,擁有兩百多所大學與兩百多萬在校大學生,包括港大、港科大、港中大、中大、華理等名校。
第三,形成了跨境創新核心走廊。可以試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可共同打造「古洞北科研發展區——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福田保稅區——深圳南山科技園——深圳前海地區科技金融區——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園區——廣州科學城」的跨境創新核心走廊。
第四,出現了持續顯現創新人才集聚的現象。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優化與提升的營商環境水平促進了人才的集聚,以作為灣區的重要的核心城市廣州、深圳、東莞為代表,二零一八年分別增加40.63萬人、49.83萬人與15.2萬人,分別佔到二零一八年廣東新常住人口的22.9%、28.2%與8.59%。特別是深圳計劃引進10名以上諾貝爾獎科學家,組建10個以上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建設10個以上海外創新中心。
2 粵港澳大灣區聚合全球創新資源的不足
第一,尚未梳理灣區科技資源狀況並制定路線圖。由於灣區內部的產業同構現象突出,市際競爭加劇,內部存在的三個相互獨立關稅區,行政分管分治,讓灣區內部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不利於整體聚合創新資源與布局創新鏈與產業鏈。
第二,存在「卡脖子」問題而需要突破。通過系統分析灣區重點產業、特色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對技術約束明顯的領域與環節,就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第三,尚未建立起復雜多樣的協作分工體系。灣區的大多數企業熱衷於搞貼牌生產,產業技術進步依然依賴國外,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相對缺乏。
第四,企業資源整合者的作用還有待加強,促進科學家的實驗室與企業家的聯系通道,促進更多科研人員參與到灣區產業發展加速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提升高校學科方向與地方主導產業契合度,為灣區注入活力。
3 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新資源聚合舉措
第一,持續推動灣區產業創新生態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聚合全球創新資源需要形成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物質流和資金流的創新網路從而實現復雜的創新空間分工,相應地也就需要構建高新產業網路、創新基礎設施網路、空間載體與平台網路、全球創新價值網路等。突出產業鏈前後與上中下游的,特別是「隱形冠軍」和行業巨頭企業的逐漸聚集,有利用於產業創新生態圈的構建。
識別創新的種子企業,通過孵化機構促進有潛質的初創型科技企業和創業團隊在整個生態圈裡逐步成長與壯大。一方面,這些為東莞帶來了不少重大項目,為構建產業創新生態圈注入新動能,同時這些重要的創新資源的集聚也形成吸引基礎科技基礎,大學、風投、研發機構的形成與發展,進一步完善生態圈。
第二,推進多層次互聯的科研機構網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集聚創新要素,更需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科技基礎設施、科研院所、實驗室以及科技工程中心。特別是爭取布局更多的綜合性國家科技可心(如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備、天琴計劃綜合研究基礎設施等)和國家實驗室(再生醫學與健康、人工智慧與神經網路、新能源、新材料)等。
粵港澳大灣區聚合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以及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創新環境與政府、企業、大學的水平和努力是分不開的,任何一方存在短板都會影響整體。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還需要持續地構建起科研機構網路,通過聚合全球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科研機構到大灣區開展合作與發展,進一步布局創新鏈、產業鏈與技術鏈。
第三,構建開放型創新合作機制。一定程度上灣區開放型創新的突破是由於大學、政府、企業共同推動了新技術的運用,因此,灣區創新是大學、企業等有關機構的復合體制,相關有益的6政策有助於提升創新能力。如在高技術人才的收入稅收制度上有更大的突破,將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高技術人才進入灣區工作與生活。
同時,需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交往便利的優勢,加強與海外高新技術園區與一流大學院所之間的合作,通過鏈接這些高端的創新資源,打造產業高地。特別是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鼓勵大學和科研機構對外與企業,科技人員可以更加便利地產業界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
第四,培育與壯大更多的創新主體。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更多的具有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和富有創新性、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企業是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最直接的推動者。突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政策與服務都有助於使企業成為新一輪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點與新引擎。
圍繞著創新主體所需要的產業創新服務的公共平台建設,特別是在創校報企業的初創和成長過程中,加大對這些企業急需的共性技術研發、工藝流程提升、核心技術集成、產業配套和工藝配套的支持,將會進一步激活企業的活力,為灣區進一步發展提供力量。
第五,營造優質公共服務配套的宜居空間環境。粵港澳大灣區的宜居適度的人文環境對創新資源是最重要的支持,以生態、教育、醫療、交通、休閑等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是必然要求。
在生態環境建設上進一步構建國土空間合作開發與保護體系,完善灣區生態安全格局,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沿江林草資源、濕地、岸線等加大保護力度,營造宜居的生態空間。在優質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強化優化發展原則,通過建立完善優質的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交通等體系建設,為灣區企業與人才提供優質的保障水平。(林先揚,談華麗,2019)
在全球經濟中心加速向東亞轉移,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在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水平,達到全球領先標准將是我國的扛鼎之作,這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引領作用。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深圳。
深圳成為先行區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機會。對於在深圳的普通工作者來說,也會帶來一定的新的就業方向和新的產業就業機會。如果把握住也是可以實現自己的進步的。當然,也意味著深圳將進一步繁榮。
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四大中心體系包括:
1、提升金融總部集聚區功能,著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2、提升深港創新融合發展引擎功能,著力打造更具輻射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3、提升人文高地功能,著力打造更具軟實力的「文化教育中心」。
4、提升城市會客廳功能,著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服務交流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發展目標:
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深圳。
從發展成就看,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最佳選擇。
就經濟發展水平來講,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保持領先地位。
按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深圳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方面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是中國最接近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城市。深圳創新發展能力不僅在國內領先,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而且開始在全球顯現其巨大的影響力。另外,其在生態文明建設、開放水平等方面均有亮麗的表現。
從創新精神看,深圳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天然的優勢。
深圳是我國人口最年輕的大城市,其多元包容的文化造就了深圳人創新、敢為天下先的品質,富有敢想敢乾的精神。我國改革開放許多先例都是起源於深圳。深圳自建立經濟特區以來,一直是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窗口」,承擔為改革開放先行探索的使命。
尤其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智慧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決定,其要義就是要繼續發揮這一關鍵性作用。
從發展自主性看,深圳幹部群眾一直具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發展的超前意識,這是做好先行示範、發揮先行示範作用的先決條件。
戰略定位
1、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走在全國前列。
2、法治城市示範。全面提升法治建設水平,用法治規范政府和市場邊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3、城市文明典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成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
4、民生幸福標桿。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5、可持續發展先鋒。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在美麗灣區建設中走在前列,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中國經驗。
8、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四大中心體系包括什麼?
1、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支持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慧、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葯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夯實產業安全基礎。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規范有序建設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支持深圳具備條件的各類單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科技合作組織和平台。
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
2、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創建製造業創新中心。開展市場准入和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建立更具彈性的審慎包容監管制度,積極發展智能經濟、健康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並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支持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基金)產品互認。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
3、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探索完善產權制度,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支持深圳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高標准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支持深圳試點深化外匯管理改革。
推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深圳。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4、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進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提升對港澳開放水平。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探索協同開發模式,創新科技管理機制,促進人員、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
(8)深圳創新示範區擴展資料
先行示範地區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緊緊圍繞破解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制約,大力推進制度創新,並以確定的制度創新點為重點,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力爭取得重大突破,為地區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有益經驗,樹立先進典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