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度創新
1、歷代中央政府都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以便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這些措施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啟示?
古人雲:天不變,道亦不變。然而,天是會變,道也就要相應地變化。
生產關系是要與生產力水平想適應的,歷代政府的制度創新就是因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生產關系做出的局部調整。政府掌握著國民的生活經濟命脈,也肩負著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其制度與決策影響著億萬國民的生活,影響著國家的榮辱興衰。面對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我們不能墨守成規,一定要有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來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才能讓中國能夠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東方!
2、說明政府在推動機制體制創新方面應該怎樣有所
一、正確把握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關系,堅持立足當前、兼顧長遠
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不斷深化的漸進式改革,既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具有緊迫性的特點。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確定長期目標,從長計議,統籌安排,全面推進,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同時,又要明確近期目標,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和新的突破,使改革逐步深化。在這里,我們既反對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急躁情緒,也反對片面強調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而無所作為的畏難情緒。只有堅持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有機統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進程和力度,更有效地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根據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為實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適應,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從長遠看,與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適應,到2050年,形成完善和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行政體制,形成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市場監管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優化的政府組織結構、科學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監督機制,政府成為人民滿意的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二、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全面改革的關系,堅持配套進行、整體推進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有著內在的聯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改革的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在新形勢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各項改革的交匯點和關結點,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全面改革的推進,有賴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的轉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要加大力度,又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從全局出發,與各項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全面改革服務,說到底就是要掃除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當前,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加強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職能,不斷深化投資、財稅、金融、價格、國有企業等領域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廉政建設,努力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與社會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同時,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正確把握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堅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將改革的總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起來,以重點突破帶動總體推進,這就必須抓住核心和關鍵問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能不能建立與完善的重要標志,取決於政府職能轉變能不能到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為出發點,以規范行政權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切入點,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到「四個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科學設置、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同時,要正確處理轉變政府職能與優化組織結構、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以及管理方式創新的關系,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根據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要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需要強調的是,政府職能轉變是其他兩個轉變的前提和切入點;而其他兩個轉變與政府職能轉變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離開了後兩個轉變,政府職能轉變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繼續協調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另外,還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度,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切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四、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發展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統一
我們一再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和構建設和諧社會,正確把握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眾可接受的程度,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穩定,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共需求相適應。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就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努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在國際經濟體系和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面前,要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面對國內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著力解決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問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投資、消費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問題,等等。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的是,要通過政府轉型促進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問題大於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既是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准。要通過改革,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勞動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衛生、居民住房、食品葯品安全問題,社會矛盾糾紛問題等。
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建立全過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與柔性化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正確把握總體部署與各方協調的關系,堅持上下結合、互相聯動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情況新問題多,難點熱點問題也多,特別是政府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理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需要調動兩個積極性,既需要有中央的統一部署,又需要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發揮創造性、實行聯動,也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
之所以強調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自上而下的整體推進,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全局性的特點,需要整體設計、統籌考慮、精心組織和有序推進。特別是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體現了政府管理「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無形的手」的有機統一,是從全局和戰略上的科學決策,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在這樣的問題上,不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必須強調局部服從全局、地方服從中央。
之所以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實行自下而上的聯動和橫向的互動,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特點。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許多新鮮的經驗和改革的舉措,都是在政府管理的第一線創造的,或者說是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促進政府的自身建設,給予政府改革以動力和活力。同時,地方政府是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者,又是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組織領導者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比較直接,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實現、維護和發展。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才能實現。
六、正確把握借鑒國外經驗與從我國國情出發的關系,堅持實事求是,體現中國特色
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世界范圍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經30年了,至今方興未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公共行政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改變了公共行政的環境,同時政府管理失靈問題越來越尖銳。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政府管理與服務的效率、進而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政府職能調整的基本目標,因此更加重視公共行政改革,也形成了一些理論體系和經驗。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國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經驗確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一些形成共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觀點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參考。但是,借鑒國外的經驗應該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採取「揚棄」的態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因為,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堅持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前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絕不能搞多黨制;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結構,絕不能搞私有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通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本質特徵。
應該指出,從1982年開始,我們已經進行了6次全國性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新進展和新成效,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出現的深層次矛盾,使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加了難度。這一方面要求我們切實加強領導,堅定信心,繼續加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自覺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通過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3、中國的制度創新有哪些?
制度創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如組織的結構、組織運行規范等。
大的如整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小的如具體企業的組織形態、運行機制。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而作為市場微觀基礎的企業組織要適應這一巨大的變革,必須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運作的各種規章制度及運作方式,也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目前,我國企業制度創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出資人制度。變國有企業為國家投資企業,經過資產評估或清產核資,量化對企業投資的總量,國家對國有資產的管理從委託、授權轉變為運營和投 資。政資分離後,那些代表國家專營國有資產的部門、控股公司、資產運營公司承擔出資人的有限責任。
2、建立法人財產權制度。企業總資產一方面來自出資人,一方面來自債權人,企業具有對總資產所表現出來的如資金、物資、人力、設備、物業等多種資源形態的優化、處置、組合權力,以其達到資產增值和擴充的目的。
3、所有者權益制度。國有出資人對投資企業,已經組織起集團的母公司對控股子公司,充分建立起所有者權益制度,它表現為對經營者選擇的控制、對投資回報的控制、對重大經營決策的控制。
4、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科學地規范和健全企業的治理結構,實現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的各司其職、相互制約是企業領導體制的重大變革。
5、企業的配套制度。主要指與制度創新的配套展開相關的基本制度。如人事制度、分配製度、財務制度、投資管理制度等。
企業制度創新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需要各不同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制度創新,就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不斷對企業制度進行變革,因而通常也可以稱之為企業制度再造。企業制度創新對企業來講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體,企業對各生產要素的組合,實際上就是依靠企業制度而組合起來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不少人在談到企業的定義的時候,往往都認為企業就是一個將各種生產要素按一定製度而組合起來的經營主體。由此可見,企業制度對於企業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4、什麼叫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是指在人們現有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條件下,通過創設新的、更能有效激勵人們行為的制度、規范體系來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所有創新活動都有賴於制度創新的積淀和持續激勵,通過制度創新得以固化,並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這是制度創新的積極意義所在。
5、對制度創新的認識
制度創新是創新的前提,具有完善的企業制度創新機制,才能保證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有效進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們行為和相互關系的規則的變更,是組織與其外部環境相互關系的變更,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不斷創造新的知識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社會財富源源不斷的涌現,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同時,良好的制度環境本身也是創新的產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創新型的政府,只有創新型政府,才會形成創新型的制度、創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創新存在和面臨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等諸多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創新型的新思路,同時政府從經濟活動的主角轉為公共服務提供者,努力創造優質、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的綜合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制定和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切實執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發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
所以,制度創新,是我們管理層面的重要表現之一!
6、地方政府創新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1
7、創新首先是制度創新嗎?
不是。制度創新是創新的前提,具有完善的企業制度創新機制,才能保證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有效進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們行為和相互關系的規則的變更,組織與其外部環境相互關系的變更。
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不斷創造新的知識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社會財富源源不斷的涌現,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良好的制度環境本身也是創新的產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創新型的政府,只有創新型政府,才會形成創新型的制度、創新型的文化。
(7)政府制度創新擴展資料:自主創新是強國之道,而制度創新是自主創新的保證,是促進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制度創新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也是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應當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養、作風建設等方面形成鼓勵和支持。
制度創新是創新之本,沒有制度創新,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例如企業在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經費和申請專利這4個方面都在90%以上,也是因為其科技體制、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在不斷地創新,反過來調動了企業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營造良好環境。
8、談談如何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需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一)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重大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社會預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適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養老保險、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監督問責。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將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建立和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調整完善地方稅稅制,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穩步擴大地方稅管理權。
(三)強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全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規則。加強薄弱環節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消除監管空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制度。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編制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在重要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多元投入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健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儲備和支持體系。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更多支持企業承擔科研任務,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績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五)完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加強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協同。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健全有利於促進市場化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六)以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持續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進「照後減證」。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推進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適時在全國范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七)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新型監管機制。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向市場主體有序開放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加強違法懲戒。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創新,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以食品安全、葯品安全、疫苗安全為重點,健全統一權威的全過程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網路市場規制體系,促進網路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資料來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