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理論與實踐社會
思維是實踐的源頭,先有思維,才會有實踐。同時,思維又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又是辯證的。
2、企業創新理論與實踐發展有什麼感想
1、科技體制創新在我國創新體系中處於重要地位,對企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只有通過科技體制的不斷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的「兩張皮」現象,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組織實施和過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任何理論最後都是要應用到實踐中去的,不能通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和用處的理論。
3、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3、為什麼說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創新。創新是對舊事物辯證的否定,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發展的過程,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而創新又以實踐為基礎,所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4、在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關系是怎樣的?
一、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基本定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從認識論上概括,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就是理論認識上的新飛躍,依據新的實踐和事實探索新的規律,提出新發現,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實踐創新指實踐領域的新的突破、變革和飛躍,如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
二、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基本關系。
實踐創新是無限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理論創新的發展蘊於其中。因此,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理論創新源於實踐創新,不斷從群眾中來。
實踐創新能夠推動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離不開在具體實踐的創新中發現其中的規律與內在聯系。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是在於它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地進行科學的、適宜的理論創新。就現階段而言,實現理論創新,必須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2)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不斷到群眾中去。
理論創新能夠更加科學地指揮具體實踐,引導實踐創新的總體方向。從另一個角度說,理論創新必須服務、落腳於實踐創新。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在科學的理論創新中所釋放的巨大力量、所展現的不斷接近真理的偉大趨勢。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其他各方面的實踐創新,為各個方面的創新提供指導。
(3)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檢驗標准。
人的認識是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又回到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的過程。理論創新也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理論創新不是為了新而新,而是為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理論創新的成果要通過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去貫徹落實,並在貫徹落實的實踐創新中使理論創新進一步得到檢驗和發展。
三、我國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的具體實證。
一九四九年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具體實踐相結合後進行理論創新並指導實踐創新的結果。
(1)政治創新。
政治創新是政治上層建築的重要變革。「文革」結束後,我國黨政領導人在深入、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及教訓後,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不斷解放思想,以開展「真理標准大討論」為標志,沖破了「兩個凡是」等理論禁區,打破了與時代前進方向不符的教條主義束縛,創造性地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英明論斷,為我國在社會動盪後能夠較快復位於原軌以及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處理如新疆、西藏等國內地區民族問題時,中央政府尊重少數民族同胞的意見與感情,遵照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開創性地設立了數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對我國的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解決如香港、澳門等復雜的國際歷史遺留問題時,中央政府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對這一中國特有的問題給出了極具前瞻性的科學應對,為國際和諧、國內繁榮、履行歷史使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經濟體制創新。
經濟體制創新是生產關系的重要變革。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恢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與我國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敏銳地看到了這一制約因素,在南巡視察後匯集全國上下的集體力量,進行了「貓論」、「摸論」等一系列生動形象又極富智慧的理論創新,為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名打下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喚醒了國人沉睡多年的被體制束縛的巨大生產激情與潛力,為隨後的連續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5、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是自動實現的?
不是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是指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之間存在良好的、積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或者說二者之間形成相互激發、共同促進的因果關系。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實現。
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互動不僅有良性的互動狀態,還有惡性的互動狀態,如果理論創新脫離了實際,繼而用脫離了實際的理論指導實踐,就會錯上加錯,產生壞的結果,導致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之間的惡性互動。
(5)創新理論與實踐社會擴展資料:
理論創新與創新的理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行為過程,後者是形態結果,不能分離。因此,從作為形態的創新理論的本質屬性來看,作為過程的理論創新具有三個方面的主要特點,即實踐性、開放性和有用性。
1、實踐性:即理論創新源於實踐又回到實踐,由實踐檢驗其真理性和現實性。實踐性原則既是理論的現實性的體現,又是理論發揮作用的橋梁、中介和動力。
2、開放性:即理論創新要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必須廣泛吸取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思想成果,吸收各門具體科學的理論成就。
3、實用性:即理論創新的有用性。不是「有用即真理」,而是指理論創新的科學價值性,它要求在理論創新研究中必須堅持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
6、談談對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關系的理解
三)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辨證關系
1、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源泉和發展動力。
理論創新的來源:產生於實踐創新活動的需要。人類不是消極地依賴自然
環境所提供的現成的生存條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
(列寧語)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實踐創新不斷生成人的新需要,開闊人改造
世界的范圍,改進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條件,這些都是理論創新的素
①任平,交往實踐與主體際〔M」,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P329。
②李鐵映主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1999)!Cl,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Pl「。
的哲學探析二、創新的存在機制
材,沒有實踐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理論的重大突破,因為理論創新作為一項創造
性、突破性的思維活動,它是根據實踐所提供的新的經驗材料來認識新事物、
發現新關系、揭示新本質、創造新概念和新學說,建立新體系。
實踐創新推動著理論創新。首先,實踐創新的客觀進行不斷提出一些以前
沒有提出過的,因而理論也沒有得到反映和研究的新問題。江澤民同志就要求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足國情,立足當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深入
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獲取理論創
新的深厚源泉和強大動力,准確把握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當代中國
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理論創新的實質,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研究,發現事物
發展的規律或趨勢及其實現形式。」即實踐創新促成理論創新必要性的生成和
為理論創新提出了任務。其次,實踐創新所遇到和產生的新問題,不僅提出了
理論創新的新要求,而且還同時提供了理論創新的條件,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可
資利用的材料和經驗,還為理論創新的進一步進行確定了方向和新的內容,恩
格斯說:「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
展起來」①,「日益發展的工業使一切傳統的關系革命化,而這種革命又促使頭
腦革命化,②。
2、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的指導和提升作用
理論創新雖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但理論創新不是完全盲目地
從屬於實踐創新,相反,它具有指導作用,這種作用是在實踐創新的基礎和水
平上產生的。也就是說,實踐創新越發展就越需要理論創新的指導,實踐創新
和理論創新就是在互動的作用機制中共同前進的。人類的早期就有了創新意
識,然而古代人類的創新水平很低,速度緩慢,創新的規模和空間狹小,所以
創新意識還處於萌芽狀態,創新意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進入農業社
會,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過程簡單,節奏緩慢,其從事的政治、經濟、文
化活動僅憑經驗就能進行,所以理論創新的作用還不太明顯。理論創新盡管在
農業社會已產生並有所發展,但由於受實踐的局限,其指導作用沒有發揮出應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IMI,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9。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IMI.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72,P56一。
的哲學探析二、創新的存在機制
有的水平和地位。理論創新的指導作用只有到了近代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特
別是現代化大生產,一方面實踐創新要求理論創新與其相適應,總結、提升創
新的結果,使其更趨合理性和普遍化;另一方面,實踐創新為理論創新作用的
發揮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和社會經濟政治條件。
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的指導作用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的,其中之一就是通
過改進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實現其作用。任何人都用一定的思維方式來
思考問題並指導自己的行為,行為方式則是現實化了的思維方式,是思維方式
的具體體現。思維方式(方法)和行為方式貫穿於人們的一切創新活動中,對
創新活動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的指導作用的途徑之二就是變革創新方法來實現的。
創新活動總是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進行,方法是否得當,對創新能否順利進行及
其成功與否也有直接現實的影響。創新方法在農業社會還只是潛在的,沒有以
理論化或系統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創新方法要麼以經驗的形式承傳,要麼就被
僵化保守的「家族」觀念以「不可外傳」的祖訓而封閉起來。科學的發展大大
加速了方法的誕生,從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到培根的「新工具」,及其後
來科學方法不斷產生,大量方法論思想不斷涌現,這些創新方法的應用和傳播
推進了實踐創新的發展和人的創造力的提高。這些思維方法和創新方法大致
有:靈感、想像、類比、歸納、綜合等創造技法,事實上,科學觀察、實驗、
科學抽象、理想構造、演繹、科學分析、系統方法、科學假設等都可作為創新
方法。
3、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一對矛盾,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目的、動力和深
刻根源,理論創新作為實踐創新經驗的觀念升華和理論再現,又是進一步的實
踐創新的思想先導和精神動力,二者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一方面,理論創新
對實踐創新的指導作用並不意味著理論創新先於一切實踐創新而獨立存在,理
論創新本身是在實踐創新中形成的,是對實踐創新的科學概括和總結。另一方
面,理論創新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不完全亦步亦趨地反映實踐創新,它或
者具有超前性、前展性,或者往往滯後於實踐創新,因為「生活之樹常青」,
實踐和時代的步伐客觀地向前推進著。
的哲學探析二、創新的存在機制
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求理論要「與時俱進」,科
學的理論需要緊跟時代的脈搏,傾聽時代的呼聲,在實踐創新中得以發展和檢
驗。科學的理論創新又具有普遍性,但缺乏現實性,要使科學的理論創新轉化
為指導實踐創新的力量,必須使科學的理論被群眾所掌握,變為「物質力
量」,從而現實地推進實踐創新和社會發展。
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求在實踐中堅持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創新中檢驗和推進理論創
新,就要在理論上與時俱進,使理論創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認真研究新情
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時代的新特點,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並且要批判地繼
承、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在實踐創新中作到繼承、吸收、借鑒
和創新的有機結合,努力營造創新環境,在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使
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繼續閱讀
7、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會不會對立?
當理論落地的實施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問題,面臨著一條前人沒有落地過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好好統一一下思想,否則問題會越來越大。
那落地的首要問題就是,落地所對應的合作主體和單位接受慢、反應遲鈍、考慮長久、拖拖拉拉。面對這一客觀事實時候,繼續等待或者繼續運用原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探索、實踐就成為我們的主要問題。那麼我們採取邊探索邊總結,邊總結邊探索的方式進行摸索。經過大量的實踐尋找理論落地中如何和合作主體和單位博弈的客觀規律性。只有反復探索,反復實踐,反復總結,才有可能找到其中的客觀規律性,從而為大腦反映客觀規律性的主觀規律性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更高的層次去指導政府版本的偉大實踐。
其實無論實踐總結,亦或方法指導,其最終的目的,其最後的歸宿,都是為著和合作主體和單位的博弈成功,改造合作主體和單位觀念而服務的,為著理論落地邁進而服務的。
也正是由於有意識、思維、精神的主觀能動性的人,而產生了實踐與理論的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有著明顯的關聯性,密切的聯系性。盡管其內部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實踐為理論的方向性提供了指導。理論經實踐產生後,又為著實踐的下一步方向提供了指導。實踐的內容決定了隨後產生的理論的內容,而理論的內容又會成為再實踐的內容。如此構成了一個有機的循環體 ,周而復始,不斷滾動向前推動項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