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與創新
1、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戰略是什麼
中央決定,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戰略的共同特點,是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希望大家統一思想、貫徹落實,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很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過去是邊緣地區,而一旦同周邊國家實現了互聯互通,就會成為輻射中心,發展機遇很大。
今後,區域政策的一個要點是統一國內大市場,這既是區域政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區域發展與創新擴展資料: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更好發揮統領作用。
發展規劃要著眼戰略全局、切合實際,發揮引領約束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是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
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
對一些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要科學論證,比較選優。對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負面清單。市場、開放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沿江省市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沿江省市和國家相關部門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
四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
五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
六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
七是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台。
2、如何對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你好!
一、鼓勵開發區建設「一區八園」
對照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意見》,江蘇此次發布的《意見》結合全省開發區的實際,提出了八大具體落實措施:突出開發區在企業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和人才國際化中的作用;鼓勵開發區建設「一區八園」;進一步細化開發區分類指導;進一步細化開發區動態管理的內容;增加開發區改革試點的內容;增加中外合作園區建設;增加開發區特色發展;主要政策方面進一步細化。
相關人士介紹,鼓勵開發區建設的「一區八園」即創新型園區、智慧園區、金融合作創新園區、生態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知識產權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和共建園區。以智慧園區建設為例,以期成為全省智慧基礎設施先行區、智慧政務運行高效區、新型智慧產業集聚區和智慧服務業態創新區。
開發區的改革既有探索性,又緊扣江蘇實際,涉及多個方面。比如,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試行「園內事園內辦結」,促進開發區行政管理和服務創新。開展社會管理改革試點,探索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促進開發區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推進蘇州工業園區貿易多元化試點,落實相關稅收政策,完善貿易功能,爭取向省內其他綜合保稅區推廣。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行推進並聯審批,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國地稅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等模式。
二、進一步下放審批許可權激發活力
我省出台的《意見》細化了開發區相關政策,在保障國家級開發區和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根據授權行使省轄市、縣(市)級人民政府行政審批、經濟協調與管理等職能的同時,賦予必要的公共服務及行政執法等社會事務管理許可權;開發區機構編制納入當地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統一管理,開發區所需行政編制由所在地現有行政編制總數內調劑解決;進一步下放審批許可權,支持開發區進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對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外資單列管理,賦予省級外資審批許可權;對兩國政府間確定的國際合作園區給予支持;對獲批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園區扶持獎勵;省級環保資金向生態工業園區傾斜使用;重點扶持建設50家省級以上特色產業園區,考核列全省前10名的園區給予平台獎勵。
與此同時,對開發區的管理也有了新的內涵和標准。《意見》明確,進一步加強開發區土地使用管制,對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環保不達標、發展長期滯後的開發區,給予警告、通報、限期整改、退出等處罰;對連續3年列全省後3位的實行退出機制,並對機構建製作相應調整。
謝謝!高搜易財富|二手信託(www gsycf.com)很高興為您解答!
3、什麼是區域創新系統?主要創新的模式有哪些
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經常地、密切地與區域企業的創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創新網路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撐安排。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主要來源於創新系統和區域科學的研究成果。創新系統文獻將創新概念化為一個進化的和社會的過程,認為技術創新是許多行為主體的相互激勵和影響的產物,並受到來自公司內外部的許多因素的作用,這反映了對技術創新過程的認識已從單個企業及內部向多個行為主體及網路化過程的轉變。
系統類型
由於現實經濟中區域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許多學者基於社會學和制度學的視角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分類研究。本文依據治理結構、社會根植性、創新主體、創新環境以及主體互動程度等將區域創新系統區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地域根植性區域創新網路、區域網路化創新系統和區域化國家創新系統。
1、地域根植性的區域創新系統。該類區域創新系統是一種專業化產業區的中小企業網路,以"第三義大利"的伊米莉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地區為典型。公司把他們的創新活動主要建立在本地的及企業間聯系的學習過程中,技術轉移活動基本在當地進行。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將其描述為地域性的根植於特定地區的創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中小企業之間以及與各類公共服務部門之間形成了以網路為基礎的創新,並支持和促進區域范圍內適合的技術和組織學習。
2、區域性的創新系統網路。區域網路化創新系統被認為是理想的區域創新系統,出現在德國、澳大利亞和北歐國家,大多為國家政策促進創新能力和合作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類型中,公司和組織不僅同樣是根植於特定的一個區域地點,以本地的、互動的學習為特徵,而且通過有意加強該地區公共機構的基礎設施來提供知識和增強本地企業的競爭優勢。例如,通過建立一個更強大、更發達角色的區域性研發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及其他民間團體參與企業的創新過程,系統在涉及公私合作方面因此更加具有計劃性。這不僅增加了區域的集體創新能力,也有利於抵消區域企業集群中的技術鎖定現象。
3、區域化的國家創新系統。這種類型與前面兩種並不相同,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產業和組織基礎的部分是更多地結合國家或國際創新系統的,比如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和區域外部主體之間的合作。因此,外部主體和關系在系統中發揮更大地作用。第二,以正式的科學知識交流為基礎,組織間的合作與線性模型更為一致。在這種系統中,合作更可能產生在那些有著相同職業或教育背景的人群中,這種相似性的背景通過"知識交流"有利於知識的循環和分享。因此,合作交流可能是跨區域的甚至是跨國界的。
4、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需要構建什麼的區域科技創新格局?
一心、三核、三帶、多園區。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的「首都經濟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石家莊、邯鄲、秦皇島、張家口、承德、滄州、邢台、衡水11個地級市以及定州和辛集2個省直管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京津保地區將率先聯動。
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之科技:
京津冀科協共建成果轉化平台首推30個優質科技項目。
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8月6日,由京津冀三地科協共建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在北京中關村舉行首場項目發布和推介活動,面向京津冀推介3大類共30個優質科技項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京津冀
5、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實行了重視沿海地區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沿海地區取得了先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國家開始重視區域發展的合理布局,並著手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20世紀末,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隱性的區域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如中部省份經濟地位日益邊緣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區的嚴重落後等[4]。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十一五」以來,國家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出發,協調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區域經濟增長戰略版圖日臻完美。
(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圖5-1)。
圖5-1 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示意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要求,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進而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發展重點、區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地區之間良性互動、地區間差距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5]。為此,2006年國務院啟動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2010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在國家層面上,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並明確了各自的范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1)國家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揮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
(2)國家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增強產業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逐步建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
(3)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農業主產區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
(4)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態系統、關系全國或較大范圍區域生態安全的國家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1300多處國家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二)區域發展前景
1.西部地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國家政治安定、環境安全、資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也符合西部發展的要求。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西部地區,包括西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區、市)。2008年,西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71.9%,人口佔全國的27.9%,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5%,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6.4%,原煤產量佔全國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會議確定,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居於優先地位,今後10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目標是: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台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大台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縮小;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台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會議明確了西部地區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西部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3)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兩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強西部大開發活力。
(4)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基礎,堅持開發和保護相互促進,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以重要經濟區為發展引擎,實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提高西部大開發的綜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綜合交通網路、信息基礎設施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發展,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陝甘寧等經濟區發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戰略新高地。
2.中部地區
中部崛起戰略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促進中部發展的重要舉措。中部地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個省。2008年,中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0.7%,人口佔全國的27.1%,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9.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8.7%,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1.0%,原煤產量佔全國的39.0%。
2009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規劃提出了2015年總體發展目標和2020年展望目標。規劃確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實現4項目標: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提高到48%;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優勢企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均超過9%。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規劃確定了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
(1)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把中部地區打造成為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基地。到2020年,力爭使中部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
(2)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步伐,加快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增加後備資源儲量。
(3)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
(4)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快構建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5)以「兩縱兩橫」經濟帶和六大城市群為核心,加快重點地區發展。加快構建沿長江、沿隴海、沿京廣和沿京九「兩縱兩橫」經濟帶,形成支撐中部崛起、促進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區域。大力發展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6)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中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綜合效益,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頭區、重點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嚴重區、自然保護區、調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態建設與保護;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綜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7)積極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8)以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
3.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南北方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10個省(市)。2008年,東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9.5%,人口佔全國的36.7%,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3.9%,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5.7%,原煤產量佔全國的9.7%。
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生長點。在「率先發展」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戰略,東部地區將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充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角色,發揮領跑作用。2008年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畫出東部地區的未來發展藍圖:《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等。
(1)珠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環境質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2)長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重要領域科技創新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內部發展更加協調,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間格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達到72%(核心區75%左右)。
(3)黃河三角洲地區: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4)海峽西岸經濟區: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4.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化工業的重要基地,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業副產品生產基地。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份。2008年,東北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8.2%,人口佔全國的8.3%,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8.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4.3%,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6.9%,原煤產量佔全國的7.2%。
2009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提出了東北地區的發展重點:
(1)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潛力型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經濟區加快發展,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產業基地。
(2)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強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形成穩固的國家糧食戰略基地。開展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水、電、路、氣等為重點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能源結構。
(5)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由政府統籌部分准備金專項用於解決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等問題。在資源開采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試點。
(6)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切實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沙化土地治理和礦山環境整治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6、區域創新與創新政策 屬於哪個研究方向
G030703 科技創新管理
G031301 區域發展戰略管理
這兩個都可以
區域政策是屬於「區域發展戰略管理」的;創新和創新政策是屬於「科技創新管理」的
報G031301肯定沒問題的。
7、試分析創新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范圍很廣,如涉及到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創新,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創造新東西的一種手段。
區域創新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在生產體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實現要素的新組合而形成的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創造新東西的新手段、新能力,包括區域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