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1、國有企業如何解決創新力不足的痛點?誰可以分析下啊
創新力不足,通常來說無非是因為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是立項不夠精準。
第二是用於創新的資金不到位。
第三是,對創新人才的重視不夠。
第四是國企本身創新機制不夠成熟。
第五則是創新所需要得到的支持和激勵政策不夠。
第六是所謂的創新人員的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對,或者是需要修正與不斷調試。
通過上面6個方面的分析,就可以找到國有企業創新力不足的痛點所在了。
2、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隨著國際競爭日趨加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大力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貫徹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迫切要求。
雖然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有明顯的提高。
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分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最大的問題就是動力不足,自主創新是企業尋求生存與發展,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我國企業從總體上看仍然處於技術創新的低層次階段,技術創新主要還是為了支持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活動,核心技術主要還是依靠從外部引進,企業主要還是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對產品和工藝進行局部的開發和改進。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究開發活動僅僅在少數龍頭企業和高技術企業中有所開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感覺到離開了自主創新就無法生存,依靠低水平的技術創新活動基本能夠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高水平技術帶頭人和創新團隊、缺乏高水平自主創新的實驗條件、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機構、運行機制和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文化氛圍。
企業自主創新的首要因素當然是企業內在的動力,沒有內在的動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技術創新能力。然而,不能將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原因都歸罪於企業,外部環境也是影響企業內在創新動力的重要因素。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在外部環境上還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3、如何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當務之急。近年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迅速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工程,綜合運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一是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特別是與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強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使企業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優惠,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好政策實施的評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蹤研究和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健全和完善政策體系。
二是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更多地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面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建設一批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管理和開拓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
三是加強企業研發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支持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類人才的培訓,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鼓勵企業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利用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搭建科技人員與企業雙向選擇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從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派一批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特別是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帶產品進入企業推廣應用。鼓勵科技人員直接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創業。
4、創新能力不足的現象
1、思想不夠解放,創新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個別領導幹部缺乏創新的主動性,不想創新;滿足現狀,小進則滿、小富則安,不願創新;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陳規,不能跳出圈子看問題;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不能以開拓的精神面對、分析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甚至還有的在"創新"上作表面文章,忙於"唱新"、"編新",把創新當作動聽的口號,而沒有將創新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工作不夠大膽,創新魄力欠缺。主要表現:個別領導幹部患得患失有顧慮,工作中,慣用老辦法、老眼光看待和解決問題,怕出問題,怕擔責任,不敢創新;困難面前,顯得束手無策,有畏難情緒;在解決復雜問題和局面時,守攤有餘,創新不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盲從權威,沉溺於聽招呼、守規矩,唯書唯上,凡事找依據,等上面、看外邊,文件沒說的不敢說,外地沒乾的不敢幹。
3、知識不夠全面,創新招法不多。主要表現:工作缺乏主見,人雲亦雲,迷信、沉醉於他人經驗;不能將上級政策與本地實際有效結合,照抄照搬;習慣於憑老經驗辦事,滿足於運用簡單的直線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對待出現的問題只滿足或只看到一種答案,不能積極思考多種答案並從中挑選出最佳答案;在面對和處理復雜問題和局面時,習慣於在"是"與"非"、"行"與"否"之間進行簡單的抉擇,思維不開拓,視野不開闊,心有餘而力不足。
5、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創新的機會成本太大,前期投入太大,很多小企業經受不住。所以只有少數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才更多的開展創新工作。
還有中國目前對版權和專利的保護還不是很有力,一個新的創意出來不能為創意者創造應得的價值。
6、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二)引進技術消化再創新能力薄弱,引進技術沒有與自主創新和提高產業競爭力結合起來
(三)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四)人、財、物投入嚴重不足
7、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1.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尚不明確,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尚未形成
就政企分開而言,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政企關系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總體上看,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已基本上得到落實,企業經營者決策權過小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企關系的要害已經不再是政企是否分開,而在於政府如何幫助企業形成高效的法人治理結構,一方面避免由於「內部人控制」問題造成的政府對企業的失控,另一方面杜絕企業「一言堂」式的經濟獨裁製。只有這樣,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才能落到實處。從此角度看,絕大多數的國有企業都沒有達到政企分開的標准,企業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這就大大削弱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利益驅動力和風險意識。
2.技術創新能力不強,R&D投入不足
如果說我國的國有企業並未開展技術創新甚至根本不想搞創新,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實地調研表明,我國確有一批國有企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技術創新,並依靠創新建立了較強大的市場地位,如樂凱、康佳、長虹、三槍等企業。但是,個別的輝煌並不能完全揭示現實情況,事實上目前在絕大多數企業都自認開展了技術創新的同時,60%的企業正處於虧損狀態。既然以市場實現程度和獲得商業利益為檢驗成功與否的最終標准,技術創新與虧損並存就不能不意味著,在我國技術創新並沒有成為大部分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3.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能力不足
在技術引進之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充分地對引進技術進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創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術體系,進而成為技術強國向外輸出,實現引進→創新→輸出的良性循環,從而造成現階段我國主要工業部門的技術與國外仍有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關鍵在於消化創新能力較差。
4.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主要由企業獨立進行,產學研合作創新並未發揮預想的作用
盡管我國國有企業自身技術能力、創新能力不強,但企業的技術創新仍然主要由「本企業獨立進行」,制約我國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因素有:(1)由於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體制,技術成果常常並不成熟,其市場前景難以把握;(2)企業自身能力不強,沒有合作和開發的基礎,即使接受了高校或科研機構的成果,也難以把這些成果商業化。
5.作為技術創新前提條件的企業基礎管理工作還很薄弱,管理機制不健全
技術創新必須依靠管理創新來做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大量地進行了技術改造、技術引進和技術革新,有的效果較好,但也有不少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國企業管理滯後,無法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無法使技術創新得到正常的發展,國有企業的大面積虧損和高額負債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提高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
1.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構建技術創新政策體系
美國政府就是通過「創造比較優勢」來推動其技術創新的。從我國歷史經驗看,政府難以獨自發揮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但政府作為一種非市場力量,在企業創新中仍起著關鍵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只能通過技術創新政策來發揮指導作用。因此,就我國的具體國情來講,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新的技術經濟乃至社會體系剛剛構建的時候,構建國家層次的政策體系尤為重要。目前,就技術創新方面的政策出台問題,上至科技部、人事部下至各省市的相關部委都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定技術創新政策的科學高效的組織機構,為了在實踐中切實進行技術創新政策體系建設,建議建立和完善制定技術創新政策的組織機構。
2.以企業制度創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企業制度對企業技術創新有很大的影響。我國原有企業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產權虛置。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構建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促使企業盡快確立自己的創新主體地位。從技術創新角度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企業股東能自主決定企業的董事長,進而決定企業的經理。企業負責人不再是以政治標准選拔,而是對股東權益負責的企業家。企業家將會權衡企業的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從事有利於企業長期發展的技術創新。
(2)產權明晰,權責明確後,企業家能夠從創新中獲得經濟回報,以調動企業家創新的積極性。
(3)國家關心的應是企業的發展潛力。企業股份化以後,國家可能成為企業最大的股東。因為股權既具有財產屬性,又具有資本屬性,作為最大股東不應象小股東那樣關心企業即期利潤,而應更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從而更注重技術創新的發展。
3.提高企業的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
(1)資金投入方面。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應增強其研究與發展能力,這樣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般來說,有了科技的投入才有科技的產出,投入越大產出就越多,然而,資金缺乏對我國的企業來說已是不爭的事實,確實阻礙了技術創新的發展,改變這種情況,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必須強化現有企業自身的融資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多渠道、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和保障體系。這不僅要求企業傢具有創新意識,運用有限資金加大創新投入。而且還要培養一批具有高水平的財務分析人員,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在爭取財政資助條件下,採用靈活的融資方式,如銀行信貸,通過產權交易市場等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另一方面,優化技術創新的投資結構。我國在創新費用開支方面存在著生產性投資偏高,而設計和工程化投資比例偏低的問題。這延緩了我國現有R&D成果的商業化過程。運用合理的投資結構,使有限的資金創造效用最大,也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所必須的。同時,企業應加強對R&D的管理。美日企業技術創新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究其原因就是企業非常重視對R&D的管理。
(2)技術人才方面。技術人才短缺是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的重要因素。解決企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徑:第一,在企業現有技術能力基礎上,有條件地以各種形式,吸收R&D機構進入企業,增強企業 R&D力量。第二,注重產學研的結合。我國現有技術條件下,企業科技力量較為薄弱,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應鼓勵產學研的結合。第三,注重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
4.加強產學研合作
國外經濟科技發展中成功經驗之一就是產學研的緊密結合。美國斯坦福大學創造了矽谷工業園的奇跡,經過近40年的努力,矽谷半導體的電子與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美國經濟的龍頭。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卻長期脫離工業界,自我封閉,使大學科研教學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以發達國家的經驗,由企業提出研究課題和經費,由大學來研究,科研教學生產相結合,這既使大學經費充裕,提高其教學科研水平,也增強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開發新能力。我國國立的科研機構也應與企業緊密聯系,將研究重點轉向企業急需的課題,使研究成果為企業所需。
5.造就善於組織技術創新的企業家隊伍
按照熊彼特的說法,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這就決定了技術創新與企業家的不可分割性。然而,現有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卻並不能與企業家劃等號,雖然這其中不乏有出類拔萃者,但就總體而言離企業家的標准還有相當距離,不僅存在以行政官員身份進入企業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者擇優錄用的差異,而且還存在謹小慎微因循守舊與敢於創新承擔風險的根本區別。為了完成從經營者角色向企業家角色的演進,既需要政府借機構改革之機進行人員識別與選拔、任用制度的變遷,也需要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由技能型向創新型的轉變。
6.加強企業基礎管理
我國企業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加強基礎管理,實現管理創新並舉,是提高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健全組織機構。組織機構的任務,一是為了達到經營的目的,規定各個成員的職務;另一是根據一定的許可權與責任的分配,決定各職務的相互關系。健全的組織機構應符合「統一領導、職責分明、高效精幹」等原則。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領域的拓寬以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2)完善規章制度。企業的規章制度是企業的「法規」,它規范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行為,規定了企業內部各項工作的程序,從而保證企業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企業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勞動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製度、財務制度等。
(3)完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人的行為是受某種動機驅使的。企業應有一套激勵機制來充分調動管理人員和員工的積極性;同時也應有一套約束機制來抑制人的不良行為,引導管理人員和員工的行為朝著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方向進行。企業的激勵機制主要分為對經營者的激勵和對員工的激勵。對經營者的激勵手段主要有:較高的工資、獎金、股權、期權等。而對員工的激勵主要根據員工對企業的貢獻大小來支付報酬,並給予職務晉升的機會等等。企業的約束機制主要包括組織機構約束、制度約束、業務處理程序約束、內部審核約束等。
(4)持續的員工培訓。員工的素質決定了企業的素質,而員工素質提高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嚴格挑選高素質的員工;二是對員工進行持續不斷的培訓。顯然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因為員工只有不斷接受培訓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員工培訓是企業永恆不變的主題,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識培訓、技術培訓、職業道德培訓以及敬業精神培訓等。
8、企業創新的意識不強 企業「我要創新」難在哪兒?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薄弱,已經算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在分析原因的時候,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企業創新的意識不強,創新動力不足,企業沒有創新的意願。
企業最大的意願是什麼?是能在市場競爭中賺得利潤。如果連錢都賺不到,何談什麼企業社會責任。在時下中國,干什麼最賺錢?據《福布斯》雜志統計,中國最掙錢的行業是金融、保險、證券、電力、電信、石油、化工、煙草、航空、鐵路、房地產等行業。如果能夠享受國家或明或暗的補貼,舒舒服服地賺取壟斷利潤,國有企業還有多少動力去搞「創新」呢?如果靠炒房地產、放高利貸就能掙大錢,還有多少民營企業肯冒風險去投入研究開發。
因此,「我要創新」的前提,是讓「創新者」能夠看到賺錢的希望。這不是改革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核就能解決的,需要的是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這不是靠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就能辦到的,需要的是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和競爭規則,讓更多的「創新者」能夠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大顯身手。
話又說回來,企業即使有了創新的意願,也常常感到「創新無門」,因為國家科技資源配置主要流向了大學和科研機構。隨著科技投入急劇增長,大量「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噴薄而出」。而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來講,這些成果過於「高深」,吸收不了,消化不了,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蛋糕」賣給了跨國公司。很多企業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具體的製造工藝改進,可這樣的「雕蟲小技」怎麼能讓那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看得上眼。說到底,我們的科研評價導向還是看「誰能站在前沿」,而不是看「誰能解決問題」。如果大量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確實應該認真反思我們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
作為一個大國,我們需要那些能夠引領世界科學發展潮流的基礎研究成果,需要那些「不計成本」、能夠「振國威」的重大科技項目,但中國發展的現實,更需要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以解決我們的國計民生問題,推動我國產業發展向價值鏈高端邁進,這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