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創新基地
1、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高校名單
2006年度首批啟動高校名單及分配名額,共26批 學校名單 分配名額 學校名單 分配名額 北京大學 1 清華大學 1 上海交通大學1復旦大學1上海交通大學 1 復旦大學 1 浙江大學 1 天津大學 1 山東大學 1 中南大學 1 南京大學 1 廈門大學 1 南開大學 1 蘭州大學 1 西安交通大學 2 大連理工大學 1 吉林大學 2 華南理工大學 1 哈爾濱工業大學 1 重慶大學 1 武漢大學 1 中國農業大學 1 華中科技大學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 四川大學 1 北京師范大學 1
2008年度「111計劃」立項項目名單,共40批 序號 學校 數量 序號 學校 數量 1 北京大學 1 21 華東理工大學 1 2 北京交通大學 1 22 華東師范大學 1 3 北京化工大學 1 23 南京大學 1 4 北京郵電大學 1 24 東南大學 1 5 北京林業大學 1 25 南京農業大學 1 6 北京中醫葯大學 1 26 浙江大學 1 7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1 27 廈門大學 1 8 北京師范大學 1 28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1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 29 華中科技大學 1 10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1 30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 11 南開大學 1 31 武漢理工大學 1 12 天津大學 1 32 華中農業大學 1 13 華北電力大學 1 33 華中師范大學 1 14 大連理工大學 1 34 中南大學 1 15 東北大學 1 35 中山大學 1 16 東北林業大學 1 36 重慶大學 1 17 哈爾濱工業大學 1 37 四川大學 1 18 復旦大學 1 38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 19 同濟大學 1 39 長安大學 1 20 上海交通大學 1 40 西北工業大學 1 2008年度「111計劃」共建項目名單,共9項 序號 依託學校 41 中國人民大學 42 中國傳媒大學 43 北京理工大學 44 中央民族大學 45 北京體育大學 46 大連海事大學 47 哈爾濱工業大學 48 河海大學 49 中國海洋大學 2011年度「111計劃」引智基地名單,共35項 序號 基地編號 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負責人 1 B12001 細胞應激生物學創新引智基地 廈門大學 韓家淮 2 B12002 草地農業創新引智基地 蘭州大學 南志標 3 B12003 華南地區高發腫瘤與熱帶病的綜合防治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中山大學 汪建平 4 B12004 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對策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 鄔堂春 5 B12005 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農業大學 陳煥春 6 B12006 作物種質資源利用創新引智基地 西南大學 李迦納 7 B12007 旱區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吳普特 8 B12008 動物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及遺傳修飾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農業大學 李寧 9 B12009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生物學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農業大學 沈其榮 10 B12010 生命分析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大學 陳洪淵 11 B12011 高壓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 吉林大學 崔田 12 B12012 工程結構材料服役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科技大學 孫冬柏 13 B12013 制漿造紙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華南理工大學 陳克復 14 B12014 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中南大學 周科朝 15 B12015 先進能源材料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南開大學 陳軍 16 B12016 微納製造與納米測試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學 蔣庄德 17 B12017 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先進製造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 郭東明 18 B12018 工業過程智能控制創新引智基地 江南大學 紀志成 19 B12019 現代測試技術與精密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合肥工業大學 於連棟 20 B12020 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交通大學 唐濤 21 B12021 高性能壓電驅動系統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趙淳生 22 B12022 新能源車輛及運用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理工大學 孫逢春 23 B12023 金融風險控制中的定量分析和計算創新引智基地 山東大學 彭實戈 24 B12024 精密光譜與量子調控研究平台創新引智基地 華東師范大學 曾和平 25 B12025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李未 26 B12026 寬禁帶半導體與微納電子學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庄弈琪 27 B12027 神經信息創新引智基地 電子科技大學 堯德中 28 B12028 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人民大學 周曉方 29 B12029 天空地一體化地球空間信息智能處理創新引智基地 武漢大學 李德仁 30 B12030 煤炭提質與減排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礦業大學 劉炯天 31 B12031 有機資源生物能源轉化創新引智基地 哈爾濱工業大學 任南琪 32 B12032 海岸帶灘塗資源開發與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河海大學 王乘 33 B12033 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汪志明 34 B12034 化與高效利用基地 華北電力大學 楊勇平 35B12035煤的清潔轉創新引智華北電力大學張鍇2013年度「111計劃」引智基地名單,共45項 序號 基地編號 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負責人 1 B13001 先進燃燒能源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清華大學 姚 強 2 B13002 風敏感基礎設施抗風減災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交通大學 楊慶山 3 B13003 生物力學與力生物學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樊瑜波 4 B13004 工業節能與能效經濟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科技大學 張欣欣 5 B13005 微生物綠色製造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化工大學 袁其朋 6 B13006 作物病害控制理論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農業大學 彭友良 7 B13007 樹木發育及逆境適應性的分子機制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林業大學 林金星 8 B13008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與維持機制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 張大勇 9 B13009 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統創新引智基地 華北電力大學 劉 石 10 B13010 油氣地球物理探測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肖立志 11 B13011 低碳城市與建築創新引智基地 天津大學 張 頎 12 B13012 持久性有毒物質的污染預防與控制創新引智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 全 燮 13 B13013 微納光電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東北師范大學 劉益春 14 B13014 先進陶瓷復合材料與塗層創新引智基地 哈爾濱工業大學 周 玉 15 B13015 面向工程應用的微結構功能光纖創新引智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 苑立波 16 B13016 人類遺傳創新引智基地 復旦大學 金 力 17 B13017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創新引智基地 同濟大學 戴曉虎 18 B13018 熱力系統及能源利用創新引智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 黃 震 19 B13019 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創新引智基地 華東師范大學 何積豐 20 B13020 先進過程裝備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華東理工大學 塗善東 21 B13021 華南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大學 蔣少涌 22 B13022 高維信息智能感知與系統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理工大學 唐振民 23 B13023 煤層氣地質理論與開發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礦業大學 秦 勇 24 B13024 堤壩工程安全與減災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河海大學 劉漢龍 25 B13025 功能分子、聚集體及器件創制創新引智基地 江南大學 張 弛 26 B13026 細胞-微環境互作創新引智基地 浙江大學 來茂德 27 B13027 新型能源材料的量子設計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張振宇 28 B13028 計量經濟理論與應用創新引智基地 廈門大學 洪永淼 29 B13029 自旋電子物理、材料與器件創新引智基地 山東大學 顏世申 30 B13030 海洋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海洋大學 趙美訓 31 B13031 非常規石油資源高效加工與利用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紅紅 32 B13032 微生物代謝與葯物發現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武漢大學 鄧子新 33 B13033 脈沖強磁場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 李 亮 34 B13034 果樹生物技術與遺傳改良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農業大學 鄧秀新 35 B13035 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進制備技術及工程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 張聯盟 36 B13036 神經變性機制創新引智基地 中南大學 張灼華 37 B13037 基礎醫學與葯物發現創新引智基地 中山大學 黎孟楓 38 B13038 中葯創新葯物發現與中葯現代化創新引智基地 暨南大學 姚新生 39 B13039 新型生物醫用材料及其組織修復創新引智基地 華南理工大學 王迎軍 40 B13040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四川大學 李光憲 41 B13041 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創新引智基地 重慶大學 李百戰 42 B13042 微波材料與器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電子科技大學 張懷武 43 B13043 機器視覺與認知計算技術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學 鄭南寧 44 B13044 航空宇航先進製造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西北工業大學 姜澄宇 45 B13045 半乾旱氣候變化創新引智基地 蘭州大學 黃建平 2014年度「111計劃」引智基地名單,共44項 序號 基地編號 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負責人 1 B14001 區域生態與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大學 陶澍 2 B14002 農業高效用水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農業大學 康紹忠 3 B14003 功能性納器件基礎與應用引智基地 北京科技大學 張躍 4 B14004 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綠色製造引智基地 北京化工大學 陳建峰 5 B14005 主動配電網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交通大學 姜久春 6 B14006 「地下清潔能源開發」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楊仁樹 7 B14007 證據科學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 張保生 8 B14008 能源與環境系統分析及工程應用創新引智基地 華北電力大學 黃國和 9 B14009 仿生智能界面科學與技術引智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雷 10 B14010 新體制雷達系統理論與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理工大學 龍騰 11 B14011 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策略創新引智基地 南開大學 向榮 12 B14012 水利工程模擬與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天津大學 練繼建 13 B14013 橡塑製品成型數值模擬與優化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 申長雨 14 B14014 國際先進電驅動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哈爾濱工業大學 徐殿國 15 B14015 功能納米材料系統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復旦大學 趙東元 16 B14016 植物生殖發育系統生物學創新引智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 張大兵 17 B14017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創新引智基地 同濟大學 顧祥林 18 B14018 生物材料與工程創新引智基地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劉昌勝 19 B14019 統計應用與理論研究創新基地 華東師范大學 汪榮明 20 B14020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引智基地 南京大學 呂建 21 B14021 深部地下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礦業大學 周國慶 22 B14022 新能源發電與智能電網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河海大學 鞠平 23 B14023 肉類食品質量安全控制及營養學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農業大學 周光宏 24 B14024 微納米材料與裝備引智基地 南京理工大學 汪信 25 B14025 老人福祉信息科技創新引智基地 合肥工業大學 安寧 26 B14026 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沈延安 27 B14027 作物適應土壤逆境分子生理機制及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引智基地 浙江大學 吳平 28 B14028 海洋工程與海洋再生能源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海洋大學 李華軍 29 B14029 岩土多場廣義耦合理論與應用引智基地 武漢大學 周創兵 30 B14030 精密測量物理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 羅俊 31 B14031 沉積盆地動力學與油氣富集機理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郝芳 32 B14032 作物健康生產理論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農業大學 彭少兵 33 B14033 化學生物學創新引智基地 湖南大學 譚蔚泓 34 B14034 復雜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中南大學 胡岳華 35 B14035 腫瘤個體化診治的基礎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中山大學 馬駿 36 B14036 中樞神經損傷與修復創新引智基地 暨南大學 蘇國輝 37 B14037 脊椎動物器官發育與再生創新引智基地 西南大學 羅凌飛 38 B14038 口腔醫學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四川大學 陳謙明 39 B14039 光纖感測與通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 電子科技大學 饒雲江 40 B14040 多功能鐵電材料與器件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學 姚熹 41 B14041 應用表面與膠體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陝西師范大學 房喻 42 B14042 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段寶岩 43 B14043 車-路信息感知與智能交通系統創新引智基地 長安大學 趙祥模 44 B14044 復雜環境下介質與結構的非線性力學創新引智基地 蘭州大學 周又和 2015年度「111計劃」引智基地名單,共47項 序號 基地編號 基地名稱 依託單位 1 B16001 超低功耗自旋存儲與計算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 B16002 信息與交通運籌學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交通大學 3 B16003 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理工大學 4 B16004 理論及計算光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 5 B16005 心血管疾病預警預測及早期干預的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協和醫學院 6 B16006 無線網路融合創新引智基地 北京郵電大學 7 B16007 先進材料基因組表徵與調控創新引智基地 重慶大學 8 B16008 精細化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大連理工大學 9 B16009 智能工業數據解析與優化創新引智基地 東北大學 10 B16010 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東北林業大學 11 B16011 草地動植物關系及生態系統功能創新引智基地 東北師范大學 12 B16012 當代城鄉環境整合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東南大學 13 B16013 腦發育與重塑創新引智基地 復旦大學 14 B16014 網路化動態系統的分析與控制創新引智基地 哈爾濱工業大學 15 B16015 汽車輕量化創新引智基地 湖南大學 16 B16016 新型太陽電池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華北電力大學 17 B16017 結構可控分子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華東理工大學 18 B16018 腦計算和認知科學創新引智基地 華東師范大學 19 B16019 智能製造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 20 B16020 工程仿生技術與高端裝備創新引智基地 吉林大學 21 B16021 免疫功能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暨南大學 22 B16022 植物細胞信號轉導創新引智基地 蘭州大學 23 B16023 功能配位化學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大學 24 B16024 可持續製造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5 B16025 智能彈葯系統理論及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理工大學 26 B16026 作物生產精確管理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南京農業大學 27 B16027 新一代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南開大學 28 B16028 納米科學與催化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清華大學 29 B16029 柔性物質研究及應用創新引智基地 廈門大學 30 B16030 微生物基因組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山東大學 31 B16031 西部貧困地區農村人力資本培育智庫建設創新引智基地 陝西師范大學 32 B16032 先進輕金屬材料創新引智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 33 B16033 組織再生性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四川大學 34 B16034 復雜裝備機構理論與設計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天津大學 35 B16035 未來城市與建築創新引智基地 同濟大學 36 B16036 脂質代謝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武漢大學 37 B16037 移動互聯網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38 B16038 新能源與非常規能源利用中的熱流科學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學 39 B16039 無人航行實時智能感知與計算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西北工業大學 40 B16040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和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西南財經大學 41 B16041 軌道交通工程動力學創新引智基地 西南交通大學 42 B16042 材料微結構與性能調控創新引智基地 浙江大學 43 B16043 可拓展量子信息處理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4 B16044 飼料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農業大學 45 B16045 緻密油氣地質與勘探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46 B16046 天然葯物活性組分與葯效的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葯科大學 47 B16047 重大疾病新靶點與葯物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中山大學
2、關於建設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通知
(中地大京發〔2012〕36號)
各單位、各部門:
為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開展北京高等學校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通知》(京教函〔2011〕702號)要求,學校擬建設一批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實踐基地」)。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建設目的和意義
建設創新實踐基地,旨在積極開展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整合現有的學生創新活動資源,拓展創新活動功能,為廣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科學研究、創造發明、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提供平台和環境。開展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對於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熱情和潛能,推進研究型大學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設的基本原則
1.突出創新。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要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律和大學生的特點,在基地的管理和運行模式、活動內容的設計安排以及組織實施上,進行大膽改革和探索,使之真正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和搖籃。
2.注重特色。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要根據各學院的辦學定位與辦學特色,以及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與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各項教學改革及實驗室建設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學生創新活動基地,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改革創新成果。
3.開放共享。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堅持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興趣特長,不局限學科專業,鼓勵學生跨學院、跨專業、跨年級利用基地實踐平台開展創新實踐活動,使各類專業的學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長。
三、申報的基本條件
1.建設理念先進。基地建設思路清晰,理念先進,能夠結合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核心目標的基地建設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培養,能夠有效促進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轉變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2.基本條件優良。基地要在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學生創新活動資源(包括各類實驗教學中心、各類實驗室、大學生活動中心、學院自建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的基礎上,拓展、開發其創新活動的功能,基地的場地空間、設備器材、指導教師等基本條件能夠支撐和滿足學生開展創新活動需要。能夠為學生創新成果的展示、發表、出版、推廣應用提供支持和幫助,為創新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氛圍。
3.活動成效明顯。基地能夠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興趣和愛好,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開展綜合性、創新性、系統性的創新實踐,取得明顯成效,近三年來學生取得標志性的創新成果並與學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相結合。
4.管理運行規范。基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先進,機構、人員落實到位,運行經費得到保障。能有效地實現開放運行、資源共享,特色鮮明,起到示範作用。
四、推薦申報要求和方法
1.申報名額及金額。學校擬建設若干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各學院在對創新實踐基地進行整合的基礎上組織申報,原則上每個學院可申報1個。學校將優先考慮創新基地硬體條件建設經費,並且每年支持校級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5萬元運行費。
2.申報方式及時間。各學院申報2012年度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時須提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申請書》(詳見附件1)一式6份、聯系人信息表一式1份(詳見附件2),於2012年6月30日前交到資產處審查確認。
五、評審與命名
在各學院申報推薦的基礎上,學校將組織評審專家,採取評審與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審工作分為專家初審、現場考察、終審評議、推薦審批四個階段。符合條件的基地,由學校命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並授牌。
聯系人:任佳 梁勇
聯系電話:82322920 82321367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附件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申請書
附件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聯系人信息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年6月4日
附件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申請書
學院名稱__________
基地名稱__________
基地負責人__________
聯系電話__________
申報日期__________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年×月
1.基地總體情況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2.基地建設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3.成果與特色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4.自我評價及發展規劃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5.審核意見
附件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聯系人信息表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3、中科院四大牛所是什麼?
1、上海有機所
創建於1950年6月,是中國科學院首批成立的15個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於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從開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學的研究起步,經過近60多年幾代人艱苦創業、奮力拚搏,在以有機化學研究為中心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高新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我國「兩彈一星」研製、「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和「物理有機化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自由基化學中取代基離域參數和有機分子簇集概念」等一批攀登科技高峰的重要成果中做出重要貢獻。
有機所在以有機化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導,圍繞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新材料三大領域,重點突出健康和生命、環境和生態系統、資源利用與開發、新材料、能源開發應用和國家安全等領域中相關的基本有機化學課題等六大研究方向。
帶動化學生物學、金屬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元素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化學信息學、有機材料化學和有機分析化學等八大學科發展。
2、長春應化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始建於1948年12月,經過幾代應化人的不懈努力,現已發展成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及產業化於一體,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影響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成為我國化學界的重要力量和創新基地。
六十九年來,長春應化所高擎發展應用化學,貢獻國家人民的旗幟,堅持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發展之路,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項。
其中包括鎳系順丁橡膠、火箭固體推進劑、稀土萃取分離、高分子熱縮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項,創造了百餘項「中國第一」,榮獲國家自然、發明、科技進步獎60多項,院省(部)級成果獎400餘項;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2100多項、授權1900多項;發表科技論文16000多篇,專利申請、授權數和論文被SCI收錄引用數持續位居全國科研機構前5位。
培育了以中科院系統第一家境內上市公司—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英華」),構建了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創新基地、浙江(杭州)材料與化工研究院、常州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青島中科應化研究院等創新基地。
建成了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2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和1個中科院工程化研發平台;成批成建制地向30餘個新興科研機構和新興企業輸送專業人才1200多人,有28位在本所工作和學習過的優秀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應用化學的搖籃」。
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多種榮譽稱號,不斷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創新貢獻。現已發展成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及產業化於一體,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影響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成為我國化學界的重要力量和創新基地。主要學科方向: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
3、北京化學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以開展基礎研究為主,有重點地開展國家急需的、有重大戰略目標的高新技術創新研究,並與高新技術應用和轉化工作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高水平的研究機構。
化學所的主要學科方向為高分子科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化學所堅持科學技術的原始創新。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化學所不斷加強高技術創新和集成,高度重視化學與生命、材料、環境、能源等領域的交叉,在分子與納米科學前沿、有機高分子材料、化學生物學、能源與綠色化學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設和完善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先進高分子材料基地。
建所以來,化學所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300餘項,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發表SCI論文數、論文被引用篇數等方面,連續十多年名列全國科研機構前列,特別是高水平論文數不斷增長,顯示了化學所基礎研究的實力和創新能力。化學所專利申請和授權數在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中名列前茅,一批重要成果應用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4、大連化物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來,大連化物所通過不斷積累和調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連化物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
2007年經國家批准籌建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2010年8月,大連化物所在「創新2020」發展戰略研討會中將所發展戰略修訂為「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生物技術和先進材料創新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重點學科領域為: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中國科學院(英文名稱: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中科院)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先後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新2020」、《「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等戰略研究報告。
4、什麼叫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
就是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學校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為更好的強化新工科改革與實踐,將進一步提升雲計算、大數據、5G等新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為學校今後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所建設的產教融合創新基地,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混編教學團隊,共同實施人才培養過程,開展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的合作探索,共同建設功能完整的信息技術實踐的一個教學與科研平台
5、國家111計劃高校名單,有哪些高校入選?
111計劃大學名單按省市分布
北京市(19所)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上海市(7所)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
江蘇省(11所)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
湖北省(6所)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陝西省(6所)
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四川省(4所)
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山東省(5所)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3]
河南省(1所)
河南大學
吉林省(2所)
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
廣東省(4所)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遼寧省(2所)
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
天津市(2所)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黑龍江省(3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
湖南省(2所)
中南大學、湖南大學
重慶市(3所)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
安徽省(2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
浙江省(5所)
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寧波大學、溫州醫科大學
福建省(3所)
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
甘肅省(1所)
蘭州大學
6、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有哪些重點學科?
岩土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為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為建設部重點學科。學院設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建築與土木工程工程碩士點。擁有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風電設施及其高效運行國際合作基地、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學科創新基地、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鋼結構與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山地城鎮建設安全與防災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工程結構抗震防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平台。
7、111計劃985高校沒入選 哪個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未入選「111計劃」。
「111計劃」是指推進中國高等院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由國家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以國際科學發展為前沿,以國家級重點學科為基礎,從世界范圍排名百強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優勢學科的隊伍中,引入一千名優秀人才,組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在國內建設100所世界一流學科創新基地。從2011年對全國各大高校展開調研,用了五年時間,從全國各地優中選優,並圈定88所院校一流學科作為創新引智基地。整合了37所985大學、40所211大學,以及11所普通一本大學,共計88所院校,他們是國內最新重點高校榜單中的成員。
8、111是什麼意思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旨在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該項目從2006年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
「111計劃」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從世界范圍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學及研究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優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該項目在范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僑辦、中科院等所屬「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屬高校之中遴選。
9、111是什麼意思?
111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又稱「111計劃」),由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組織實施,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乾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科,提升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111計劃」的總體目標是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圍繞國家目標,結合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 「111計劃」專項經費由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及高等學校主管部門共同籌措,在各自年度預算計劃中單列。 「111計劃」以項目形式實施,按照「統籌規劃、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建設、動態管理」的原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