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驅動創新驅動
1、毛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以什麼發展為主的轉變
作為資源型地區,山西經濟發展體現出較強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特點。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階段性轉變的要求,大幅提升經濟發展後勁,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山西經濟發展階段性轉變的內在要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認為經濟發展有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驅動發展階段、投資驅動發展階段、創新驅動發展階段、財富驅動發展階段。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和中高收入水平階段時,隨著發展基礎和約束條件的變化,必然適時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否則就會導致發展停滯、中斷甚至倒退。2013年山西生產總值12602.2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5.9∶53.3∶40.9,經濟發展整體上來說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但仍處於生產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並重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階段要求山西在經濟發展中體現出創新元素,以高技術和高端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因此,創新驅動勢在必行。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山西轉變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當前,山西經濟已經進入重大轉型期,傳統的依靠投資驅動、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舊有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它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單一或者綜合要素的生產率,來打破要素報酬遞減的趨勢,而且還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來突破經濟發展中由要素或資源短缺所造成的瓶頸。因此,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轉變,是加快山西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3.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要求受自身資源狀況、國家投資重點和經濟基礎的影響,山西逐漸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煤炭資源,產業結構重型化和產品初級化特徵明顯,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不高,抗風險能力較弱。近年來,我省經濟增長速度逐漸趨緩,2011~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13%、10.1%和8.9%,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隨著經濟增速的大幅回落,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和潛在風險增加,全省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越是在經濟復雜困難的條件下,越應重視科技在穩增長、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應注意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依靠科技培育新產業、創新新需求、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山西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瓶頸創新發展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近年來,山西科技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但在資源驅動的巨大慣性下,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主要體現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高水平的創新平台和載體缺乏,研發投入強度偏低,高端創新人才少,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率低等幾個方面。1.企業創新能力普遍偏弱。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是創新鏈的核心環節,是同時具有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活性主體。從我省情況看,不僅創新型企業的數量少,而且創新基礎差、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匱乏。特別是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創新意識尚不明顯,創新能力低下。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中,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亟待確立。2.高水平創新平台和載體缺乏。創新平台和載體是聚集創新資源、開展創新活動的重要支撐。目前,我省高水平的創新平台載體相對匱乏,數據顯示,中科院系統直屬112個研究院所中,山西只有1家;在國家已認定的397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山西只佔3席;全國96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僅有1個;全國現有33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仍未實現零的突破;山西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僅佔全國887家的2.93%。總體來看,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的比例偏低,具有產業特色的高水平研發機構數量偏少。3.研發投入強度偏低。研發投入強度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2013年,我省投入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5億元,佔GDP的比重為1.23%。雖然投入強度創歷史新高,但與全國2.08%的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中部六省的情況來看,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R&D經費分別是446.3億元、355.3億元、352.1億元、327.0億元和135.5億元,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1.81%、1.11%、1.85%、1.33%和0.94%,山西R&D經費投入排在中部第5位,投入強度排第4位,整體而言還處於較低水平。4.高層次領軍人才匱乏。近幾年,山西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百人計劃」、「三晉學者支持計劃」以及「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等,均為我省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助力不少。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現有研究開發領軍人才、技術骨幹及復合型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高層次創新人才仍然匱乏。目前全國共有院士近1500人,而山西只有5人,人均比全國平均水平少10倍;在全國2455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山西只有12人;全國每100名企業科技人員中從事研發的平均為37人,山西約為32人;全國研發人才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例平均為78%,山西僅為58%。在我省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首席專家本土人才比例偏低,企業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和自主品牌開發更是依賴引進人才。5.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緩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山西實現創新驅動的又一瓶頸。目前來看,山西科技活動產出位列全國下游。2013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位居全國第28位,居中部最後1位。大批專利問世後被束之高閣,難以完成產業化對接。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對策建議當前,我省必須以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根本,以強化科技創新平台和基地建設為支撐,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為保障,以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為基石,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開啟由資源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的新征程。1.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是新技術的主要投資者、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孕育者和推動者,在創新關鍵問題上,企業擁有較多的推動創新的資本,擁有較強的將「新獲得的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和條件,有通過創新活動獲得財富的內生性要求,因此理應成為創新驅動的主體。山西要加快創新型企業培育步伐,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要力量。積極引導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設立創新計劃,建立創新平台,組建攻關團隊,加大研發投入。重視對中小微科技企業的支持,加快建立—批開放性公共科技服務平台,為中小微企業的研發、設計和試驗等提供服務,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環境。2.以科技創新城為抓手,強化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建設要大力加強研發平台載體建設,圍繞山西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新建一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推動現有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提升創新能力。創新「多校一園、一園多區」發展模式,提升大學科技園承載力。要加快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整合省內科技資源,搭建集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標准信息、技術交易、專業咨詢等於—體的科技資源服務平台。吸引國內外高端研發機構,布局一流科技項目,培育一流科技企業,建立健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使科技創新城盡快成為山西科技創新高地和引領發展高地。3.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高水平的創新投入強度是提高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山西要不斷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社會投入為支撐的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一是要穩定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將科技投入作為各級財政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幅較大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二是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勵創專業的科技金融機構,支持銀行設立科技支行,創新金融產品,探索企業動產、股權、知識產權、訂單等抵、質押貸款方式。三是加快發展科技風險投資和創投引導資金,發揮省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的政府公信力和吸引力,逐步在全省合作建立區域子基金和專業子基金,為從初創期到成熟期的中小微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的資金服務。四是引導支持科技型企業優先進入證券市場融資,設立省級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專項基金,通過專業化輔導和資金支持,加快科技型企業在創業板上市。4.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從本質上來看,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差異正是資源驅動與創新驅動之間的根本區別。要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山西必須加快集賢聚智步伐,為全省創新型人才隊伍提供中堅力量。根據現實需求,應以項目為載體,實施高端創新型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工程,聚集起一批覆蓋全省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在科技創新城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對高端人才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圍繞重大科學前沿熱點問題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重點、難點問題,在山西重點學科、優先發展的領域、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遴選科技創新團隊予以重點培育和扶持。5.完善成果轉化運行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聯動、示範、激勵和評價機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產學研的聯合協作,通過成果轉讓、技術扶持、聯合開發等形式,發揮好企業的經營優勢,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積極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行動,重點抓好國內外領先的高端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在產權確定、價值評估、作價入股以及人員激勵等方面,形成明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推動科研人員全程深度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支持中介服務機構(個人)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活動等。完善基礎資料庫建設,實現對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全面准確的考核評價。
2、請幫忙解釋一下什麼是要素驅動?什麼是創新驅動?
這兩個詞我也是近幾年才接觸,大概是我國面臨轉型經濟期的兩個新名詞。
創新驅動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效益來實現集約的增長方式,用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
要素驅動是指從主要依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土地、資源、勞動力等,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市場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這是一種原始的和初級的驅動方式,適合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技創新匱乏的時期。相對於創新驅動來說,要素驅動沒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隨著我國對自主創新的愈加重視,要素驅動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顯現。逐步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
3、邁克爾波特關於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的具體描述是怎樣的?或者哪本書具體的分析了他們的區別
波特認為經濟抄發展組成有四個階段,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創新驅動是以創新能力和水平為主要動力的。財富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區別是,財富驅動更多傾向將投資流入金融等財富型產業。具體書目《國家競爭優勢》
4、三個新常態是哪三個
三個新常態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增長速度從過去的高速增長到現在的逐步增長,低俗增長向高速增長遞進。第二:是新常態要求調整結構增長以後的經濟要求很多產業要不斷的升級提高。第三:就是要尋求新的動力以及今後的經濟增長目標方向,新常態一般是指經歷一段不正常的狀態之後重新回到正常狀態,我國現在的經濟就處於這個狀態,那麼要發展好新的經濟就需要長遠的目標,現在處於經濟的重要轉型時期怎麼發展成為現在國民經濟需要著重考慮的目標之一。
一、三個新常態是哪三個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 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二、新常態4個機遇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5、創新驅動發展是否只指經濟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互結合,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必須抓住和用好的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們推動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了方向。
這兩個詞我也是近幾年才接觸,大概是我國面臨轉型經濟期的兩個新名詞。
創新驅動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效益來實現集約的增長方式,用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
要素驅動是指從主要依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土地、資源、勞動力等,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市場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這是一種原始的和初級的驅動方式,適合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技創新匱乏的時期。相對於創新驅動來說,要素驅動沒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隨著我國對自主創新的愈加重視,要素驅動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顯現。逐步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
6、為什麼中國要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發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
今年中國經濟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更著力於推進經濟的戰略轉型。中國經濟正追求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13個。
30多年間,我國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續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但在今天,面對資源、環境的倒逼壓力,每個中國人幾乎都在問: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經濟?答案在今年更加清晰,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信重工,這個歷來以生產大規格、大重量、大塊頭產品為特徵的重型企業,眼下最熱火的產品卻是這個微、精、特的傢伙,它是用於電氣傳動的高端變頻,也就是所有工業自動化設備中最核心最值錢的部件。兩年來中信重工舉全力將這一高端產品研發成功,產業化生產基地也即將投產,它帶給這家企業的變化是,在效益普遍下滑的重機行業,中信重工卻依靠高端變頻為核心技術的成套設備,支撐起海外和國內50%的市場。
在民營經濟聚集的浙江,一些同做軸承的小企業已經被淘汰,然而這家企業卻在一年前上馬機器人改造完成了全自動化生產線,一方面解決了技術工人短缺另一方面提高了產品檔次,現在的產品專門給國外大的汽車廠商配套,人均產值從每年60萬提高到年200萬元。
數據顯示,前3季度,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技術改造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前10個月工業完成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4.7%,比工業整體投資增速高出1.6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在40%左右。
今年中央把著力點投向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短板行業,包括加快大氣污染防治、中西部鐵路建設、加強健康養老服務等。11月,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路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個重大工程包」第一次向公眾披露,呈現出推動結構調整的新特徵。
7、推動發展方式從資源要素驅動向什麼驅動轉型升級
「三個轉變」一是業務發展從通信服務向空間更廣闊的信息服務拓展延伸。
二是業務市場從聚焦移動市場向個人、家庭、政企、新興「四輪」市場全向發力。
三是發展方式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三化」運營設施集中化、運營程序標和運營管理信息化
「三融」:融合、融通、融智
「三力」:活力、合力、能力
8、從《經濟生活》角度說明為什麼要推動經濟發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讓城市帶動農村!從髙耗能源轉型走向低碳能源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科技創新與招才引智相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新體系!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 十二五 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 從研究、標准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 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9、中國經濟為何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驅動人生是一款專業的驅動管理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