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金融創新
1、新型城鎮化需要怎樣的金融創新
未來要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努力打造開放、多元、協調和創新的城鎮化金融服務體系。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全國「兩會」閉幕後,領導人在會見中外記者談及城鎮化時表示,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還會遇到並且必須解決各種問題。
哪些問題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很多人已經給出了不少答案,諸如就業、醫療、養老等。其中,作為推進城鎮化重要支撐和配套服務的關鍵內容,金融如何改革創新?如何提升金融服務並力避潛在風險增加?這些都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不管從國際經驗看,還是立足國內實際情況,中國的城鎮化還將保持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與之相伴,相關的金融需求將是一個不斷產生、持續釋放的長期過程。這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聚、服務業發展、保障房及商品房建設等眾多領域,如果再加上產業轉型、消費升級,蘊含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非常可觀。據估算,未來5年僅基礎設施建設一項就將拉動投資超過3萬億元。如何滿足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各方都在尋求解決途徑,除了傳統和既有的融資模式,在金融組織上實現層次多元化,金融工具和產品上持續創新,成為業內專家的共識。
要滿足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需求,需要構建多層次的配套金融體系。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要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努力打造開放、多元、協調和創新的城鎮化金融服務體系。既要加快建立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金融機構參與的綜合金融工具體系,特別是要加快直接融資的發展,彌補金融資源的不足。同時又要加快金融創新,創造性地破解城鎮化融資中的制度瓶頸,規避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抑制問題。
在此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對於如何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進一步支持城鎮化建設,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全國工商聯建議,加快發展民間金融機構,切實緩解融資難題。鼓勵商業銀行推出專項基金,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城鎮建設相關項目;積極開發適合小微企業需求的多種金融產品,拓寬抵押品范圍,放鬆貸款條件;加大對小型金融機構的財稅扶持力度;鼓勵民間資本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民營金融機構。
2、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我國金融創新的現狀
銀行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最好利器便是金融產品創新。想在市場上搶佔先機就必須在新產品開發上搶佔先機。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想,金融產品創新的競爭形勢將會十分的激烈,腳步稍有放鬆,就有可能被人家遠遠甩在腦後。縱觀西方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史,從上世紀60年代的避管型創新,轉嫁風險創新,防範風險創新等等,到如今西方金融產品各種各樣的創新並舉,可以看出歷史的積淀和各個階段創新產品的延續性對於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具有多麼巨大的意義。我國的商業銀行僅有十多年歷史,是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專業性銀行轉變為現在市場經濟時期的商業銀行,所以在經營管理方面、銀行技術設備、人才儲備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銀行業存在著許多不良資產的問題,如自有資本金不足、壞帳、呆帳等等,承受風險能力很差。這一系列的問題反映出我國銀行業系統的內在脆弱性,十分不利於金融產品開展創新。中國加入WTO 組織,全面履行對WTO的承諾,標志著中國經濟金融將全面徹底的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這種形勢下,中國銀行業將同外資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這種競爭無疑會非常的激烈。創新能力的差距是中外資銀行之間最大的一個差距。一般來說,銀行的金融創新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其收入結構中體現出來。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程度有以下幾點: 一方面,作為經營主體來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國的金融體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壟斷,四大國有銀行無論在從業人員、機構數量以及資產負債規模等方面都佔有壟斷地位,這種行業的壟斷,是不利於金融創新的。另外,過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創新,現今金融管制仍相當嚴格,這與在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在放鬆金融管制以後發展起來的金融創新情況是完全相反的。
另一方面,從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消費主體來看,社會公眾是商業銀行最大的客戶群。就目前的情況來分析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意識夠強,但消費意識、投資理財意識是較弱的,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這個中介來投資理財、消費的意識淡薄。目前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萬億元民間手持資金約萬億元。根據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截至2010年上半年,居民存款已達19.7萬億元,從分部門情況看:截止到8月份,居民戶存款又相對上半年的統計增加了3404億元,同比多增3823億元,由此計算,目前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已超過20萬億元。但長期以來國人根深蒂固的消費觀念使得個人理財、消費信貸等業務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樣成為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社會公眾金融意識的淡薄不僅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同時也助長了銀行業務經營的惰性,從而也就沒有可能向消費者提供全面、高效、優質的零售性業務。 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與傳統的銀行業務有本質的區別,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復雜性, 需要專家型人才從事創新產品的研發管理、交易管理和風險管理。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管理人才需要具有高素質和復合型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對創新產品的風險進行識別、度量和控制。
金融市場發展之關鍵是專業人才,正如21世紀發展之最終競爭力是人才的競爭。堅持自主培養與引進來相結合,培養一支具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豐富經驗的,熟悉國際市場運行規則,了解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特點的專業人才隊伍,為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和堅實的人才基礎。 加大存款業務創新。首要的任務是進行業務手段和存款產品的創新,要大力發展企業銀行、個人銀行和網上銀行,推出多功能、高品位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快捷方便的全方位服務,將現有的客戶群穩定。一是要提高匯兌、結算業務的服務效率,保住現在已有的市場份額。二是要大力發展租賃業務,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經營租賃、杠桿租賃、回租租賃業務等。三是要迅速增加代理業務的服務種類,擴展其業務經營范圍。四是要積極開展各種咨詢業務,利用專業優勢和不斷發展的信息網路對企業和個人開展有關資產管理、負債管理、投資組合設計、風險控制和家庭理財等多種咨詢服務。 (四)加強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風險管理
針對外匯資金來源、運用不平衡和人民幣存貸款期限結構變化的並存,以及緊縮貨幣帶來的資金不穩定,深入分析當前資金形式和存款結構變化,適當控制中長期貸款增長。加強資金流動預測預報,強化流動性管理。控制外匯貸款投放,加大外匯存款營銷力度,主動防範匯率風險。 金融業的改革和創新,必然要反映在金融法律制度上來。金融法的目的是為金融業提供完整的行為規范和構建穩定的市場秩序,因此金融法必須將金融業的發展創新納入自己的法律框架之中。如果金融法不能為金融創新提供一個完整的、相對自由的法律空間,及時確認、保護金融創新的合理成果,就會導致一些合理的金融創新違法,或者在法律真空中運作。因此,金融業的創新要求金融法律制度隨之發展。這樣,金融法才能適應金融業發展的實際,也才能與金融創新互為促進。 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監管與創新是一對雙胞胎,在金融創新的同時要注意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利用法律手段,完善金融法規體系,保障金融業的規范發展,切實解決當前的金融監管過程中無法可依,有法難依的問題,為金融創新提供一個有安全保障的法律環境。我國應改善金融監管的重點和金融監管的方式,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中央銀行宏觀監管、行業自律、金融機構自我約束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按照國際慣例,從市場准入、市場運營、市場退出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管,以降低金融創新所帶來的種種風險,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具體對策:
首先,應當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積極開展法律所部禁止的金融業務以及建立健全當前金融市場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金融法制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法律體系不夠健全,有些法規的可實施性不強,監管體制存在明顯缺陷,規范性文件比較混亂,多種交叉相互抵觸;在市場准入方面,對於准入德規定及實施還不協調健全,而又缺乏相關配套法規或操作規程。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突出;在市場監管方面,立法相對不完善、為嚴格執法現象使監管工作落實的並不很有效。針對以上現象,對於我國金融業在新的時期內創新和改革,首先應當鼓勵在現行法律允許的框架內,努力探索進行法律不明令禁止的金融業務,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探索成功的基礎上對法律做適時進行修改,為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並逐步地建立起既有利於發揮金融機構經營積極性和創造性,又監管嚴密,內部協調,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完善先進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十分緊迫的。
其次,建立有效的自律機制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由於我國金融市場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很多地方仍存在不足之處,自身的自律能力也比較薄弱,導致金融法的宏觀調控作用大大降低。因此,應當建立有效的自律機制,為保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運行創造良好的自身條件。而且各國的實踐也表明,完全靠法律來規范市場經濟是很難奏效的。特別是金融市場自身所帶有的變化性和復雜性,因此法律不可能保證其在良好的金融環境下暢通無阻的運行,著就需要金融市場更加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建立一套合理靈活的自律機制。當然,由於自由競爭下的金融市場南面會出現不平等競爭和信息混亂等現象,僅僅靠自律也是難以有效運作的,必須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調整和規范。可見,建立有效的自律機制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都是金融業有序發展所必不可少的。
再次,應當建立一種有利於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法律環境,以增進金融機構在開放市場中的競爭力。為了促進金融市場的開放,一定要具備一個高效監管的法律制度。但是加強監管不是指加強行政對市場的過多干預,而是要從完善金融立法和執法方面營造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競爭、高度透明、富有效率和秩序的金融市場。
為此,一是要制定新法以彌補舊法空白,如出台有關市場准入,運營以及監管,金融機構的變更終止和破產,以及金融機構整頓重組等方面的立法
二是與國際慣例接軌,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立法,規范各種金融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建立統一開放,公開公正,有序競爭,嚴格監管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各種法律法規,以完善金融市場結構,規範金融市場行為,促進融資活動的發展,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是盡快清理、修訂、完善現有立法,以消除金融法規與金融業實際發展之間的差距,協調好法律體系內部關系,及時將一些行之有效的重要規章、條例上升為法規、法律,並增強法律規則的可操作性,以提高其在金融業發展創新中的約束力和權威性。總之,當新世紀全球金融業趨向整合的情況下,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創新就益發迫切和重要,而完善相應的金融法律制度亦更加急切和任重道遠
3、保險金融服務創新報告
我國金融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還不是金融強國,金融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潛在風險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平穩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金融改革持續推進金融體系整體穩健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十分復雜,經濟金融平穩運行與隱憂風險並存。可以用一句話簡單概括我國金融的總體形勢,我國已經是金融大國,但還不是金融強國
從金融服務功能來看,金融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壯大,服務於居民生活的改善。就此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非常迅速,但是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在服務功能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村金融發展困境方面,各國都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而近年來我國雖然有所改觀,但是尚未從根本上實現金融支持的突破。另外,金融支持一直是各國居民獲得多方保障、大膽消費的基礎。而在我國,無論是金融性的保險、保障體系,還是消費金融的服務與創新,都還有所不足
們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
正確認識和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對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那麼,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是虛擬經濟呢?簡單說,實體經濟主要指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既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科技、藝術、體育、信息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虛擬經濟就是貨幣金融活動,說通俗點,就是直接經營金錢的那一部分經濟,它不是直接靠生產和服務去掙錢,而是用錢生錢,如貨幣信貸、股票、債券、基金等。二者是什麼關系呢?打個比方,就是「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方面,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是虛擬經濟存在的基礎,沒有相應實體經濟支撐的虛擬經濟很容易積累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不僅虛擬經濟要崩盤,而且會牽連拖累實體經濟。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地發展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是有好處的。可以說,沒有納斯達克股市,就培養不出微軟、蘋果等一大批現代信息高科技企業。
當然,虛擬經濟不僅僅是金融,但與金融有很大關系。「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枯則金融亡。」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是金融的宗旨。我們總結美國、歐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就能看出來,他們主要是出了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金融的問題,另一個是政府財政的問題。金融問題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金融沒有服務好實體經濟,越來越獨立,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膨脹,在虛擬經濟中自我循環。當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背離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僅會產生金融危機,而且會損害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為支撐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近些年,我國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苗頭。一方面,大量信貸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造成金融體系資金過剩,實體經濟卻資金難求,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另一方面,大量資金囤積在投機領域,追求一夜暴富,損害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吸引了全民目光,成為社會資金的重要投資領域。另外,從黃花梨木、普洱茶、大蒜、姜、中葯材等普通商品到古董、字畫等藝術品,隨便賦予一個概念,其價格都會出現飆升,投機盛行。這一系列問題都來自於金融和實體經濟關系的扭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完善金融體系的功能,這就需要從深入認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觀念入手。
對於我國來說,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背後,實際上隱含了以下幾方面重要問題。
第一,在微觀層面上,是強調滿足非金融企業和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使多數微觀主體充分享受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成果。由此來看,衡量金融是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就是能否為那些最需要金融資源的主體提供了支持。就企業來看,小微企業與解決就業相關,農業企業與農業現代化相關,新技術企業與生產率提高相關,而它們又都是極易面臨金融短缺的主體,因此理應是落實金融服務功能的著力點。就居民來看,與其「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都離不開金融支持,但在我國金融體系服務對象里,對其重視程度卻一直弱於企業。
因此,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必須抓住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抓住最需要金融支持,但又得不到足夠資金保障的部門和主體。最為重要的,就是通過發展地方小型金融機構、新型金融產品、場外資本市場等,來解決小企業融資難;通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農村金融組織,來解決農村金融的「失血」;通過發展消費金融,創新面向個人的財富管理,來促進居民財產性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等。
第二,在宏觀層面上,是有利於實體部門規模和結構的完善。換句話說,如果現有實體經濟結構存在缺陷,那麼金融部門不應強化這種矛盾,否則就是金融市場功能出現了問題。從總需求角度看,當前,過高的儲蓄與投資,最終消費中的居民消費不足,都是改變我國結構失衡的重點,因此也應是金融服務的落腳點。從總供給角度看,產業結構的核心矛盾,應該是三次產業內部的低效擴張,而不僅是之間的替代問題,即高端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都嚴重不足。如果不能認清金融支持的路徑,那麼就只會加重現有經濟矛盾。
因此,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必須有效服務於中央所強調的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一方面,不僅通過發展綠色金融,來應對傳統工業化道路中面臨的「高污染、高能耗」,引導和支持綠色製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發展科技金融來促進技術進步和發展,通過發展新型信貸產品、創業板市場、風險投資基金等,為科技融資提供持續的支持。同時-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因此,金融不僅要為城鎮化建設提供穩定的中長期資金,而且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房地產等領域,而要關注「以人為本」的金融模式,重視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等。
第三,從金融部門內部來看,則是避免內部結構失衡和金融創新的失控。一方面,所謂「己不正難以正人」,如果金融部門內部效率低下,金融機構與市場體系不完善,金融產品與服務嚴重落後,那麼也談不上服務實體經濟,引導經濟優化。因此,促進金融市場、機構、產品等基本要素的完善,自然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判斷金融創新失控與否,無非就是分析這種活動是否距離實體部門的金融需求太遠,或者是否帶來不可控的額外金融風險,以及是否會扭曲微觀主體的行為。就此而言,雖然說我國面臨的仍是金融創新不足,但也必須避免把推動創新成為金融部門追求超額利潤的幌子。
因此,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一方面必須堅決推動金融創新,努力使得金融業更具有改革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必須始終以金融業的服務對象為落腳點,防止出現一些過分脫離實體的金融創新「游戲」,使金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四,從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之間關系看,要解決好二者之間的分配問題。從歷史上看,影響備國持續穩定的最終因素,還是要歸為分配失衡。之所以有人開始把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對立起來,也是這個原因。譬如,所謂「銀行高利潤」背後,其實也是兩大部門出現了分配矛盾。總之,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對金融機構進行行政性.的干預,防止為了片面追求服務實體經濟,而把實體部門的風險轉移到金融部門。另一方面,則需始終注意金融產業與實體產業的發展次序,尤其是在當前各地方都高舉金融大旗的情況下,要認識到,如果把金融手段當作發展目標,則金融最終也會成為「一場游戲一場夢」。
三、民生金融怎麼建
我國現有金融體系尚未充分滿足公眾的各類金融需求,今後應該更加註重「以民為本」,充分發揮金融在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讓急需用錢的小微企業和個人能夠順利貸到款,讓閑置的民間資金有合適的地方去。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神聖職責和終極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近期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由此來看,所謂民生金融,就是以促進民生為核心目標的金融發展模式,意味著金融體系發展由更重視支持生產層面,轉向更重視滿足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由過去更加重視服務大企業,轉向更關注與就業相關性更大的小企業;由「高高在上」的正規金融體系為主,轉向充分關注和運用「民間金融」,「草根金融」的作用。
1.金融改革應「以民為本」
當前,國內金融改革不斷加快,但從根本上看,現有金融體系尚未充分滿足公眾的各類金融需求,改革重點應該更關注「以民為本」,包括如何更好地支持和保護個人金融消費者與投資者。國務院前不久提出要「建立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制度」,《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強調要「健全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政策體系」,就是金融改革發展「以民為本」的體觀。
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創新,但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的討論更多還是集中在宏觀層面,而對個人的影響則關注不足。從長遠來看,新的金融工具、技術、規則的出現只是過程而非目的,最終是要通過金融運行效率的提高,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換句話說,民生為上的改革發展,要求金融創新同樣關注「以民為本」。可以看到,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中,金融創新往往由金融機構主導,同時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的新產品和服務。對個人的產品與服務創新,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人的財富觀念,投資和消費模式也不斷完善,最終帶來普遍的福利增進。
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雙刃劍」效應已為人們所認識,在當前經濟發展背景下,衡量金融創新合適與否的標准,首先應該是能否服務於實體經濟,是否有利於居民最終福利的改善,而不僅是對金融行業自身有益。在實踐中,「以民為本」的金融改革應該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
第一,金融改革要面向個人投資者。當前金融市場的一大頑疾,就是個人投資工具與產品的嚴重缺乏,這使多數人除了銀行存款外,找不到更好的風險收益合理的投資渠道,不僅使資金使用效率低,而且妨礙了個人財富增長。一方面,伴隨著老齡化、城鎮化、通貨膨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居民產生更加復雜的投資與財富管理需求,迫切希望更好地運用金融手段,來抵禦風險、增加財產性收入或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從民間資本的供給角度來看,伴隨著財富在民間積累,由於正規金融體系提供的投資產品有限,更多的逐利資金便到處尋求出路,既形成了繁榮的民間金融,又造成許多資產與商品投機泡沫,近期的黃金搶購熱潮,就反映了這種投資需求與金融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目前,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各類財富管理產品,往往更多被金融機構作為表外業務的規避渠道,以及傳統資產負債業務的補充,尚未真正轉變為客戶導向的財富管理模式,紮根本土的創新力有所不足。將來除了要開發多元化的、符合國內投資者習慣的產品,還要注意現有業務要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地展開,而不是僅僅對富裕人群。
第二,金融改革要面向消費者。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已經逐漸進入向後工業社會過渡的階段,經濟發展在緩慢地由「投資型」向「消費型」轉換,金融模式也同樣從「生產型金融」向「消費型金融」發展,因此,必須促進面向消費者的金融創新。當前國內居民消費增長緩慢,不得不說金融創新不足是重要原因。金融創新的最大作用在於能釋放個人消費潛力。住宅、汽車能夠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金融創新比較活躍,客觀上拉動了消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貸款買車,就有零利率、零首付等各種金融方案。消費金融的改革創新,旨在使居民突破收入約束,增強消費融資能力。對此,除了繼續推動銀行消費信貸的發展外,其他非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保險和擔保的風險分散保障等,都是消費金融改革的著力點。
第三,金融改革還要滿足為居民服務的便利性。例如,對商業銀行來說,要創新服務理念,諸如收費的「霸王條款」、業務出錯拒絕認賬、限時服務不了了之等現象需要扭轉。還要使個人與銀行打交道更容易,如網上銀行、結算匯款等業務要更適合普通人操作等。同時,網路支付工具和模式也在深刻改變著傳統金融運營體系,使得金融市場更加重視個體自由選擇,由此金融業不僅要適應新技術的革命,更需要構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全新理念。當然,「以民為本」的金融改革,還要體現某些政策性金融特徵,避免走向完全市場化的極端,包括小微企業、住房保障、農村等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的金融支持領域。
2.重點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的難題,在我國由於政策保障和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變得更為嚴重。考慮到小微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要載體,也是草根經濟活力的源泉,政府理應對此有所著力。雖然近年來對小微企業融資更加重視,但還有所不足,未來應該繼續從幾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法律法規,理順政策體系。應該盡快在中央層面上設立中小企業金融政策的協調部門,出台與中小企業金融相關的法律,創新針對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監管機制,增加鼓勵中小企業金融活動的政策措施,這些都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盡快實現中小企業法律體系專業化與專門化,並可考慮在經濟案件審理與執行層面設立快速通道,盡快制定《中小企業擔保法》、《中小企業融資法》等法律,使中小企業的各種融資渠道都有法可依。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制建設。
第二,促進金融機構的創新。首先,包括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內,對於解決融資難,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通常會發揮較大的作用,今後在較長時期內仍需要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其次,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在支持中小企業的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中,作為獨立法人的中小企業銀行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國也應逐步允許發展作為獨立法人的中小企業銀行,並且構建相關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從而真正出現戰略經營目標與中小企業發展完全一致的金融機構。最後,積極發展各類准金融機構,充分利用民間資本與民間金融資源,使得小微企業更加規范有效地利用民間資金。
第三,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包括銀行業的信貸產品創新、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創新等。比如廣西農村信用社根據小微企業融資「短、小、頻、急」和缺少有效抵押擔保等特點,為小微企業量身定製信貸產品,推出了林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水域灘塗使用權抵押或質押貸款等信貸產品,提高了小微企業資產利用率,緩解了小微企業用錢的「燃眉之急」。
3.民間金融要到「陽光下」
發展民生金融,必須解決一直困擾金融體系的民間資本與民間金融問題。我國的民間資本具有典型的兩面性。從其積極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幾方面:一是支撐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二是支持了我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的發展;三是對金融體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四是對「三農」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從其消極方面來看,最為典型的有兩點。一是由於民間金融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這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蘊含了一定的風險,並且由於其沒有納入到金融監管體系中,這種風險的積累是難以控制的。二是民間金融中的「黑色」部分,包括各類帶有欺詐性或高風險的金融活動,一旦發生問題就會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並且影響社會安定。
為了更好地使民間資本對經濟社會發揮正面作用,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加以改革。
第一,完善民間資本面臨的制度環境。一方面,盡快出台《放貸人條條例》和規范私募基金發展的法律;另一方面,通過相關法律的修訂來明確非法集資等模糊的概念。例如,在美國正是由於有《貸款真實性法案》、《存款真實生法案》、《廣告真實性法案》、《公平信貸法案》、《電子信貸轉移法案》、《平等信貸機會借貸利率上限管理制度比較法案》、《社區再投資法案》、《公平收債法案》等眾多法律的約束,民間資本才能相對健康地自由運作。
第二,疏通民間資本融資渠道。一是疏通民間資本的間接融資渠道。目前推進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改革,還有社區銀行等,都可充分吸收民間資本。實際上,我國需要大量的這類小型金融機構,來滿足縣域以下不同層次、規模、地域的資金需求。二是疏通民間資本的直接融資渠道。例如,私募基金走向陽光已指日可待,其他如債券、產權交易市場等也應進一步開放。通過引導支持民間直接金融創新,使大量過剩的民間資金更易找到用武之地。
此外,還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加公平的實業投資機會,如戰略新興產業和各類帶有壟斷性的行業。還要加快基礎金融產品創新,為民間資本提供風險可控的金融投資機會,防止其在大宗商品、房地產和有限的金融資產中進行無序投機。還要支持民間資本「走出去」,鼓勵他們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並且有效地與國家戰略利益結合起來。
四、金融風險怎麼控
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我們要把防範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生命線,積極穩妥化解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防範風險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比如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就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危機。
回顧歷史,金融風險爆發所導致的危機,大體上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在古代社會,金融風險所導致的危機通常是貨幣危機,並往往會轉化為政治危機。例如,西漢末期王莽取得政權後,屢次改變貨幣制度,不僅打擊了大地主和商人,也給平民帶來重大損失,成為其政權崩潰的重要原因。而在古羅馬黃金本位時代,黃金的供不應求,使羅馬暴君尼祿採取貨幣貶值方式,用同量金屬鑄成更多貨幣,此後國家逐漸走下坡路。貨幣大幅貶值確實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隱性金融風險造成非爆發式危機的結果。進入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現代金融產品、機構的迅速發展,金融危機也更加多元化,很多情況下表現的是包括貨幣、債務、銀行在內的綜合危機。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如果處理不好,小風險會釀成大風險,區域性風險會釀成系統性風險,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關乎金融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時刻綳緊這根弦。
我國政府和監管部門一直高度重視金融風險控制。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強調: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系統性風險是全局性、整體性風險,區域性風險是局部的、某個地區可能產生的風險,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能發生轉化。區域性風險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和防範,就可能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演變成系統性風險。相對於系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是系統性風險的具體化,隨著風險的轉移和擴散,區域性風險可隨時演變成系統性風險。
從根本上看,當前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與危機的挑戰,主要源於三大方面。
第一,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過去多年我國金融業取得良好的業績,主要是依託本世紀初以來經濟的健康高速增長,還尚未經歷一次真正的經濟衰退沖擊。但是我們看到,過去我國經濟跨越式增長體現了後發優勢,但對於當前龐大的巨型經濟體來說,過快的增長顯然難以持續。因為,在勞動力成本上升、重要資源稀缺性程度凸顯的背景下,這樣的高速增長顯然難以為繼。一旦經濟增速不斷下滑,就會影響到企業利潤增長,進而對銀行業為代表的我國金融業也產生負面沖擊,從而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此,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經濟過於求快的背後,反映了政府業績考核的導向、地方經濟的競爭推動等諸多因素,節奏要主動慢下來也非一日之功,但盡快加以改革和調整,才能迎來並適應健康的增長「慢」時代。而從金融角度來看,則要加快業務模式轉型,從靠規模「吃飯」轉向靠核心競爭力、服務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提前做好「勒緊褲腰帶」的准備。
第二,金融改革創新帶來的風險。金融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風險,改善人們的生活,風險存在並不意味著金融危機一定會產生。在金融創新成為風險積累的主要途徑下,建立多層次防火牆,避免風險積累和全面支付危機爆發,是我們面臨的考驗。
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大膽創新與防範風險相結合。要深刻認識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動力,因此應不斷推進金融發展的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市場上的新機構、新產品、新服務等,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以創新求提升。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加快金融發展與強化金融監管的關系,通過優化金融監管來防範風險隱患,努力做到「促發展」和「防風險」相統一,不斷提高我國的金融競爭力,推進其安全穩健發展。
第三,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移。金融風險與危機的發生,很多是源於金融體系之外的因素。例如,在歷次重大的金融危機中,許多國家由於政府財政存在脆弱性,往往會更容易受到危機影響。而近年來的歐洲部分國家的主權債務出現問題,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財政可持續性。多數情況下,財政可持續性都強調政府債務清償能力,如果一國政府的債務可持續性出現問題,則很可能激發相應的財政金融風險。
實際上,中央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抓緊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正是著眼於此。我國的政府債務負擔,尤其是地方隱性負債問題,目前已經成為影響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行債券。根據現有法律,地方政府是沒有發債權的。為有效化解地方財政風險,尋找新的地方政府舉債路徑,我國對地方政府發債模式進行了探索。2009年,根據《預演算法》特別條款規定,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開始代理各地方政府發債。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二是平台融資。包括城投債、基建信託等方式。
與其他國家比,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並不高,債務風險尚在可控范圍之內,不應過度放大風險。但考慮到地方政府財政和債務透明度不高,很多隱性債務難以統計,加之地方GDP的水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財政的償債風險,因此也不能忽視。
當前地方債務風險主要表現為這幾方面:一是軟預算約束將給地方政府舉借債務帶來巨大的道德風險,並最終轉嫁給中央政府。二是地方政府可能逐漸出現「收不抵支」。三是地方稅制體系和地方債券融資模式尚未充分健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持續融資缺乏有效的「正門」只能更多地依靠各種「旁門」,這就會使得隱性負債的膨脹成為可能,其中的潛在風險不言而喻。四是在面臨較大資金壓力情況下,地方政府會通過行政壓力、獎勵激勵等多種方式,引導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向各類建設項目,而不是國家所希望的方向。
對地方債務的困局,應該從多方面入手解決。
一方面,把治理整頓地方融資平台作為重中之重。雖然目前源於平台貸款的短期風險相對可控,但是,一方面,隨著更多的平台貸款逐漸到期,經濟形勢和財政收入狀況卻影響地方償付能力,使平台貸款風險對銀行的潛在影響仍不容忽視;另一方面,雖然平台融資開始更多依靠金融市場,但在銀行仍是市場最大承銷者和買方的背景下,許多風險依然會向銀行轉移,因此需要治理整頓。例如,盡快推動包括《預演算法》在內的相關制度完善,推動市政債券的改革,建立地方財政的償債基金,促進地方政府融資的規范化發展。再如,要促使其融資平台負債從信貸化逐漸轉向債券化。
另一方面,從根本上看,要防止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轉移,需要推動政府投融資的市場化。未來,我們的城鎮化和工業化之路,將由規模擴張變為更加重視質量。這樣,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在變窄,政府投資的效率也在降低。今後,一方面加強規劃,逐漸減少政府直接投融資行為;另一面推動相關領域進一步向民間資本放開,以市場力量來解決政府投融資難題,從而從源頭上減少政府投資責任帶來的負債;中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4、如何創新融資手段
企業融資方式創新研究
(一)傳統直接融資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比,具有市場透明度高、風險分散等特點,有利於金融穩定。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直接融資在融資體系中佔有主導性地位,而我國長期以來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發展緩慢。近年來,我國金融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特別是加入WTO以後,金融體制改革的動力從內生式變革壓力逐漸變化為金融行業國際化的壓力,金融管理體制不斷調整,金融創新速度逐步加快。人民銀行、證監會主導的金融資本市場得到快速發展壯大,以「三會一行」為主體的金融監管機構在貨幣政策導向、監管政策協調、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愈加步調一致,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越來越貼近企業融資需求。
(二)傳統間接融資
1.銀行貸款
銀行貸款是指銀行根據國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將資金貸放給資金需要者,並約定期限歸還的一種經濟行為。銀行貸款的優點體現在:(1)操作簡便;(2)償還期限靈活;(3)與直接融資產品相比,進入門檻較低,無需達到直接融資產品所規定的信用評級、企業規模、經營業績。銀行貸款的缺點體現在:(1)融資成本高;(2)融資規模小。銀行貸款是單一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的融資支持。(3)資金使用限制較為嚴格。貸款發放要採用受託支付方式,使企業在銀行貸款申請、使用方面面臨更大的障礙或更多的風險。
2.票據融資
票據融資又稱融資性票據,是指票據持有人通過非貿易的方式取得商業匯票,並以該票據向銀行申請貼現套取資金,實現融資目的。票據貼現融資方式的優勢之一是銀行不按照企業的資產規模來放款,而是依據市場情況(銷售合同)來貸款,企業收到票據至票據到期兌現之日,往往是少則幾十天,多則300天,資金在這段時間處於閑置狀態。票據融資所依賴的是商業活動產生的資金往來,因此這種融資方式在具有頻繁經營結算的企業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3.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是一種特殊的債務融資方式,即項目建設中如需要資金購買某設備,可以向某金融機構申請融資租賃。由該金融機構購入此設備,租借給項目建設單位,建設單位分期付給金融機構租借該設備的租金。融資租賃在購買飛機和輪船等資產抵押性融資中用得很普遍,在籌建大型電力項目中也較多採用融資租賃。
4.項目公司融資
項目公司融資是指擬建項目的主辦人或投資人先以股權(含合資)方式建立有限責任的項目公司,然後由該項目公司直接投資於擬建項目並取得項目資產權和經營權,由項目公司向貸款人協議借款並負責償債的項目融資方式。項目公司融資在本質上不是一種外部融資產品,而是一種基於投融資安排、企業管理架構搭建、內部風險隔離、內外部融資結合的投融資模式。其主要運作方式是在構架單獨的法人治理結構,投入一定的自有資金的基礎上,再以外部間接融資為主籌措剩餘資金來建設運營項目。項目公司融資具有結構簡單、財務關系清晰的特點,它是目前項目融資實踐中被最廣泛採用的項目融資結構。
(三)創新融資(境內)
1.保險資金融資
保險資金泛指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准備金。合理引導保險資金的流向,確保保險資金充分、合理、安全的進入金融市場,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融資源泉。按照有關規定,保險資金運用限於下列形式:銀行存款;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以及投資不動產等。
保險資金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的優點體現在:(1)資金規模大。截至2012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7.4萬億元,成為金融機構中舉足輕重的投資者。(2)資金期限長。保險資金主要來源於投保人的保費投入,特別是壽險業務的保費收入。(3)利率較低。保險資金債權投資計劃的利率一般會明顯低於銀行貸款同期利率,當然由於募集對象限定為保險公司,並且在流動性上存在一些欠缺,融資利率一般可能高於同期債券利率。(4)沒有融資總額上限。債權投資計劃不受證券法約束,按照2012年新政策,理論上沒有融資總額的上限。對於具體項目而言,債權計劃的融資額不得超出該項目總預算額的40%。
2.金融衍生品業務
金融衍生品是從基礎的金融工具衍生發展出來的新的金融產品,其價值由基礎金融工具的價格變動而決定。金融衍生品是和現貨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包括期貨、期權、掉期和互換等。對於企業而言,與期貨等遠期商品合約燙平商品市場價格波動一樣,金融衍生品具有熨平融資成本波動的作用,是鎖定融資成本,降低融資風險的有效工具。開展金融衍生品業務,一定不能抱有投機盈利心理,企業應從平衡融資成本,避免利率變動風險角度出發,將其作為融資業務的輔助手段,合理配置使用。
3.供應鏈融資
供應鏈融資與供應鏈管理緊密相關。如果說供應鏈管理是對核心企業角度而言的、針對其供應鏈網路而進行的一種管理模式,那麼供應鏈融資則是由核心企業與銀行開展合作,對供應鏈各個節點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業務模式。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於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配套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配套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起長期戰略協同關系,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供應鏈融資的主要運營思路是,先理順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核心企業根據穩定、可監管的應收、應付賬款信息及現金流,將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資金流與企業的物流、信息流進行信息整合;然後由銀行或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融資、結算服務等一體化的綜合業務服務。
4.產業投資基金融資
產業投資基金又稱為風險投資基金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一般是指募集資金向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或准股權投資,並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以期所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後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值。產業投資基金的特點是投資對象主要為非上市企業,投資期通常為3年-7年,投資目的是基於被投資企業潛在價值,推動其發展,選擇合適時機退出以實現資本增值收益。作為風投行業,產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行為受到的限制較少,資金籌集也存在較少限制。因此企業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然後通過產業投資基金募集資金投入企業使用,能夠較好的解決傳統融資資金期限短、資金限制多、缺乏穩定性等問題。
(四)創新融資(境外)
1.境外直接上市融資
直接上市是指國內企業直接向海外的證券交易所申請掛牌上市。包括發行B股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海外直接發行股票並上市;H股;紅籌股;利用存托憑證發行股票並上市等。國內企業海外直接上市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審核才能向海外證券交易所申請掛牌上市。由於國有企業海外設立殼公司存在較多的法律障礙,而且紅籌方式並不能為國有企業海外上市明顯減少審批環節,國有企業海外上市大都採取直接上市的方式。
海外直接上市要求企業具備一定的自身實力,主要適用於經濟實力強且具有海外拓展空間的大中型企業。
2.間接上市融資
由於直接上市程序繁復,成本高、時間長,為了避開國內復雜的審批程序,企業可以選擇間接方式在海外上市融資:即國內企業境外注冊公司,境外公司以收購、股權置換等方式取得國內資產的控制權,然後將境外公司拿到境外交易所上市。境內企業在境外收購殼公司,然後將境內資產或權益注入殼公司。這種收購方式在實踐中大致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收購海外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的上市公司(如海爾在香港收購中建數碼);另外一種是收購OTCBB(場外櫃台交易市場)、Pink Sheets(粉板市場)等市場內的掛牌公司。
海外間接上市主要適用於海外直接上市手續復雜、受審批約束度較高以及直接上市成本較高的大中型企業與難以滿足海外直接上市條件的中小型企業。
3.貿易融資
貿易融資是指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結算相關的短期融資或信用便利。是企業在貿易過程中運用各種貿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現金流量的融資方式。國內貿易以前多採取不規范的滯留應付款,在國內商業票據逐步發展之後,利用商業票據融資的方式加速發展。在國際貿易中,規范的金融工具為企業融資發揮了重要作用,國際貿易融資的主要方式有國際保理融資、福費廷、打包放款、出口押匯、進口押匯、提貨擔保、出口商業發票貼現等。
4.境外人民幣債券融資
離岸人民幣債券是指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由於融資成本較低,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成為國內大型企業的拓展融資渠道的焦點。
5.內保外貸
內保外貸業務是指企業在向境內銀行出具無條件、不可撤銷反擔保的前提下,境內銀行為該企業的境外子公司向境外銀行開立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由境外銀行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融資的業務。內保外貸業務產生的背景是由於我國實行外匯管制,境內外資金流動較為不便,這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是境外子公司資質較差,品牌知名度不高,導致融資困難;二是境內外資金成本差異較大,國內融資利率較高,國外融資利率相對較低。前者導致境外企業經營存在困難,不利於國內企業「走出去」;後者導致一旦外部資金迴流境內,則可解決境內企業的融資難題或者獲得超額利潤。因此,企業開展內保外貸有利於解決境內外企業的融資難題,並且可以降低融資成本。
5、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效果有何影響?
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傳導政策的影響主要包括對貨幣供給變動以及貨幣傳導渠道的影響兩個方面。其中貨幣供給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貨幣層次界定、外匯存款、融資貸款以及基金等業務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貨幣傳導渠道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1.貨幣的供給受到金融創新的影響明顯
(1)金融創新產品的增多降低貨幣供應的可預測性。金融創新產品的增多使貨幣層次變得復雜,加速了不同層次貨幣之間的轉換,提高了其流通速度,因此必須對貨幣及其分層進行重新定義明確貨幣層次之間的界限,尤其是對流通中的准貨幣,如活期存款與准貨幣之間的界限等,以提高貨幣供應和流通的穩定性,提高政府以及央行對其的控制力度,使其及時准確的了解金融數據。在現實金融創新中,活期存款與流通資金之間的界限不明確,銀行等金融機構常將其作為結算甚至支付工具。金融機構在進行創新的同時對其負債狀況的計算方式不明確,如信用卡的大量出現導致一些銀行的金融風險增加,但是金融機構並未降低列入資產負債表,這樣很容易導致無法區分投機性貨幣與交易性貨幣,導致貨幣供應層次之間的劃分較為混亂。(2)外匯存款的增加改變了貨幣供給結構。隨著國家政策的開放,外匯存款的數量明顯增加。同時外匯存款的優勢在於可以隨時兌換為人民幣進行流通,這樣給金融創新帶來了方便,拓寬了其途徑。但是就目前我國關於外匯存款的法律法規來說,其尚不屬於貨幣統計范疇,因此造成了貨幣供給結構的改變,為金融機構的創新帶來了較大的挑戰。(3)票據融資業務的出現。票據融資業務是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也是影響貨幣傳導的重要因素。其在貨幣供給和傳導渠道兩個方面都對貨幣政策傳導造成影響。此外,票據本身的流通性和支付性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流通性與支付性,如貼現或再貼現等方式。這樣對我國的貨幣流通統計造成一定的影響。(4)貸款融資業務改變了資金供給結構。近年來,銀行系統拓寬了業務范圍,融資范圍擴大,如個人公積金貸款、中小企業融資貸款等方式。但是,這個過程中的所產生的存款尚未納入貨幣供應范圍之內,影響貨幣供給計算。(5)債券的發行改變了資金核算范圍。在廣義貨幣流通統計中,常由於無法進行合理的統計而造成貨幣供給量的重復計算,同時對於短期債券來說,政策性銀行向金融機構發行的期限低於1一年的金融債券,並不能全部納入廣義貨幣的統計,這樣也造成了廣義資金統計的重復計算。而對於企業短期融資債券應作為一種銀行存款,但是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尚不能將其列入貨幣供給。總之,在債券發行過程中,資金核算的方式尚不明確,導致許多貨幣資金計算不準確,出現重復計算和沒有計算的情況。
2.金融創新與貨幣乘數、貨幣供給量和基礎貨幣的關系
貨幣乘數的公式為K=Dd/B=1/(h+r+e+f+p)(Dd、B、h、r、e、f、p分別代表活期存款額、基礎貨幣、實際提現率、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財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和郵政儲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而貨幣供給公式為M=K*B(M、K、B分別代表貨幣供給量、貨幣乘數、基礎貨幣)通過公式我們可以分析金融創新對貨幣乘數的具體影響:①由於金融創新對貨幣的流動性有所提高,所以現金的持有量明顯減少,那麼提現率就將隨之下降,貨幣乘數被放大了②法定存款准備金由於金融創新的影響提取次數以及金額逐漸減少,法定準備金比率就會降低,貨幣乘數被放大了③金融創新會產生強流通性的金融工具,直接減少貨幣的交易性、預防性需求,相反增大了投機性貨幣的需求,所以貨幣市場是資金補充的理想平台,金融機構也就沒有必要再中國銀行存放超額准備金,降低了超額准備金比率,貨幣乘數被放大了④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廣使貨幣流通性更強,銀行類似活期存款的貨幣量增大,所以財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以及郵政儲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都會下降,貨幣乘數被放大了。貨幣供給量以及貨幣乘數都存在不確定性,所以金融創新間接影響了貨幣當局對基礎貨幣的控制。
6、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金融創新的意義何在?同時帶來了什麼問題
意義:反映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已對並將繼續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①使得金融工具多樣化、靈活化。創新的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更高的流動性,且金額大小均有,適合不同投資者需要。
②使金融機構傳統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業務全面交叉。如商業銀行普遍開始涉足證券業務;不少其他金融機構也開始辦理支票存款這類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金融業務日趨綜合化、全面化的格局在形成。
③使一些國家在既成事實面前被迫放寬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法令法規。這又成為推動和鼓勵金融創新的因素。
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主要是增加了各國貨幣政策的復雜性。由於創新後的金融工具大多增強了支付的功能,這必然增大了貨幣當局在宏觀調節中對貨幣層次劃分標准及控制上的難度,容易對貨幣供應量做出錯誤判斷。 另外,金融創新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國際結算的速度和成本大大降低,但同時也使各國金融體系聯系得更加緊密,金融風險的傳遞更加迅速,一旦一國發生問題,將造成全球性危機。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創新的重要產物,但是其本身操作的復雜性以及保證金制度的杠桿效應增大了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
(6)民間金融創新擴展資料:
金融創新是西方金融業中迅速發展的一種趨向。其內容是突破金融業多年傳統的經營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術、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等方面均進行了明顯的創新、變革。
這個趨勢從20個世紀60年代後期即已開始,70年代各種創新活動日益活躍,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趨勢和浪潮。金融創新浪潮的興起及迅猛發展,給整個金融體制、金融宏觀調節乃至整個經濟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金融創新之所以會形成一種趨勢,是因為這種創新浪潮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的經濟處於不斷發展的進程之中。
特別是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使得經濟的發展不斷突破時間、地域以及各種社會傳統的界限,涌現出更多、更新的為人類文明生存與發展所需的行業、部門、模式和手段。在這種形勢下,當然就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於為之服務的金融事業提出新的要求。
面對新的要求,原有的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業務操作方式、金融市場組織形式和融資技巧等就會在一些方面顯得笨拙、落後,不怎麼合理並缺乏效率。
這就必然導致突破原有樊籬的金融創新。而且,由於經濟發展變化所提出的客觀需要不僅是強勁的,而且是持久的,所以金融創新的浪潮也仍在不斷地推進。
7、你如何評價民間金融的作用?
(1)民間金融支持了中小企業融資,適應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融資難一直是近年來困擾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大問題,正規金融出於成本考慮,以及「規模歧視」和特有的「所有制偏見」,給予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處於國有商業銀行青睞的主要客戶群之外,中小企業很難從正規金融得到所需款項。我國中小企業60%的融資來源於企業自身積累,外部融資只佔了40%,而在這些外部融資中,民間金融所佔的比重最高,佔到了50%以上。民間金融能夠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業的各方面信息,同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相互之間的適應性好,具有相對的交易成本優勢。
(2)民間金融對企業的信用強化效應:政府的影響貫穿融資活動的整個過程,政府信用錯位導致銀行信用弱化。在政府、銀行、企業三者的利益互動中,國有企業自然會產生「賴賬」行為,企業信用也隨之而喪失,而民間金融的運行機制可以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擁有獨立產權的民間信用實踐了真正意義上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的強化對企業信用形成了「硬約束」,使企業信用得到強化。
(3)民間金融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促進作用:與國有銀行改制步步遇阻的情形相比,民間金融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機構格局,有助於構造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產權結構和促進原有金融機構的創新與發展,形成多層次、多種所有制、富於競爭性的金融體系,自然也就有助於整個金融體系效率的提高。
(4)民間金融能夠有效彌補國有金融服務的缺口。由於金融體制的改革落後於經濟體制改革,金融市場中存在著嚴重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國資金供給突出表現為兩個缺口:一是中小企業,二是農村地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國資本資源有一定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現存國有金融體系沒有很好的發揮融資功能。發展民間金融可以作為金融市場化以後農村地區和中小企業資金匱乏的必要補充。
8、如何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
根據國家規定,農村可以興辦多種所有制的金融機構。十七屆三中全會和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各類金融機構都要積極支持農村改革發展。農業銀行要堅持為農服務的方向,強化職能、落實責任,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路。農業發展銀行要拓展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郵政儲蓄銀行要擴大涉農業務范圍。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改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保持市(縣)社法人地位穩定,發揮為農民服務主力軍作用。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加強監管,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9、如何使民間金融正規化
金融體系抑制不斷放鬆,金融發展不斷深化的今天,越發顯得有生命力,與正規金融之間形成共生關系,隨著正規金融發展,民間金融不斷發展壯大。民間金融非常規化心態,也在不斷的發展、創新,能夠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實現合理定位。
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成本差別不大,但民間金融利率高,正規金融利率低,如果把時間、收益機會考慮進去,民間金融成本優勢會發揮更好。民間金融具有風險,也是有危害的,民間金融能夠滿足借貸需求。
民間金融作為內生的金融制度,不可能被正規金融完全代替,融資的靈活性、成本信息優勢不可比擬。如何讓其運作更加規范、更加合理性、更合規,才可有效降低風險,真正認識民間金融創新發展規律、動力。
盤活民間資本,擴寬融資渠道,企業融資渠道從金融機構擴大到了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形成了新的民間貸款力量,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起到積極作用。民間金融,還沒有統一認識,根據資金不同研究需要進行界定,民間金融還要增強可操作性。
從現實情況來看,民間金融的存在彌補了正規金融不足,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從而提升金融體系效率、完善信用體系,在諸多方面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