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創新
1、漢樂府,漢朝最具特色的詩歌體裁,這一文學形式是怎麼形成的?
漢代樂府詩最開始是兩漢樂府音樂機關的所創作的作品,融合了民間藝術和當時的官方藝術,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很多都是豐富樂府的樂章,用作娛樂,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
魏晉六朝時,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創新性的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樂府詩詩歌正式出現在文學史上,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的樂府詩主要體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
到了唐朝繼續將樂府詩發揚光大,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樂府詩,稱之為新樂府詩。元結、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都是新樂府詩的代表人物,他們可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後來出現了韓愈 、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真正的將新樂府詩漸漸被大家熟知並且接受。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的歌行體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在很多優秀的詩篇中都可以見到樂府詩的影子,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詩仙李白,李白的樂府歌行更是空前, 李白的詩風格想像力極為豐富,可以說是天馬行空,這都是受到樂府詩歌的影響,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所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2、什麼是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運動」是由唐中期由白居易倡導,以張籍、王建、李紳、元稹為中堅的詩歌運動。「新樂府」是與魏晉以來古題樂府相對而言的。
李紳首創「新題樂府」,白居易改名為「新樂府」,用以指陳時弊、反映民生溫,使之擔負起「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使命。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又強調詩歌語言應通俗明白,風格朴實平易。
新樂府運動的實踐
新樂府運動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上述理論主張。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人的樂府詩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唐時期極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從各個方面揭示了當時存在的社會矛盾,提出了異常尖銳的社會問題。
如白居易的《杜陵叟》、《賣炭翁》,元稹的《田家詞》、《織婦詞》,張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謠》等,都是直接描寫勞動人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為他們的悲慘命運鳴不平的。
白居易的《繚綾》、《紅線毯》、《重賦》、《輕肥》等,是直接刺責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並從中反映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
白居易的《宿紫閣山北村》、張籍的《猛虎行》、王建的《羽林行》等,是揭露特權階層惡勢力為非作歹、殘害人民的。
3、漢樂府興起的歷史原因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封建王朝。兩漢時期,政治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同樣,文學藝術也 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自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之後,文學界處於一時的沉寂狀態,特別是在秦朝。進入 西漢中期,這種沉寂狀態被打破了,文學有了創新,散文、賦、詩歌突起。詩歌中樂府民歌以不拘—格, 活潑自由的形式,以「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獨樹一幟,樂府民歌的興起並不是偶然的。
4、漢樂府對此後中國詩歌的貢獻
漢樂府民歌對後世詩歌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當然首先表現在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的現實主義傳統繼承上。正是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下,直面人生的漢代詩人創作才逐漸活躍起來,從開始時的模擬到創新,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詩家所推崇的 建安風骨 、 魏晉風力 ,又是初唐陳子昂詩歌革新運動的一面旗幟。到盛唐,偉大詩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別 等不朽詩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標舉的 新樂府 運動,到晚唐,皮日休 正樂府 ,整個唐代,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都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起指導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時代,仍自覺地取 樂府之神理.至於漢樂府民歌所開創的五言詩體,一直作為中國古典詩體的主流,以及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技巧、語言藝術等方面對後世起到的顯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
5、李商隱如何對漢代樂府詩的繼承和創新?
李商隱的文學創作復主要是制律詩,不是樂府詩。
律詩是固定的,七言或五言。總共四句或八句,講究平仄和對仗,就像對聯一樣。
樂府詩一般是五言詩,詩的長短不限,一般都很長。而且只需要押韻即可,不需要講究平仄和對仗。
6、漢武帝設立樂府的動機對樂府詩的創作有何影響?
漢武帝設立樂府的動機對樂府詩的創作影響:
1)為鞏固政治,維護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正統地位,從禮樂上設立樂府,並在客觀上對漢樂府詩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樂府這一不太受人重視的音樂機構成為漢代政治生活的主體,並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樂府制度;
2)漢武帝立樂府也有政治和文化的雙重意義,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影響了樂府文人的創作思路,並樂府詩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3)漢武帝親身躬行,創作了大量以祭祀為中心的樂府詩。在漢武帝的帶動下,有許多文人參與創作樂府詩,樂府詩的創作逐漸走向繁榮。
7、漢代樂府有什麼歷史意義?
漢樂府民歌的地位和影響
我國詩歌創作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歷來有詩國的美譽。早在西周至春秋,就有《詩經》的結集。戰國期間盡管中原爭戰,文士熱衷於縱橫之術或理論思辨,詩歌呈寥落之狀,但南方楚國卻出現了光照千秋的偉大詩人屈原,從此在詩歌發展史上掀開了詩人創作的嶄新的一頁,又足以使這一時期詩壇熠熠生輝。但是經秦到漢的四百年間,由於在文學上是辭賦的時代,詩歌創作很不景氣,直至東漢後期之前,幾乎沒有值得稱道的詩人詩作,寂寞的詩壇大抵呈一片荒蕪。然而恰在此時,從漢武帝「采詩夜誦」到東漢一代「舉謠言」,遂使大量優秀的民間詩歌以樂府的形式得以保存,於是不僅適時填補了漢代詩壇的相對空白,而且「簡直是使荒漠變成了花園」(余冠英《樂府詩選·前言》)。從這種意義上講,正是漢樂府民歌使中國詩歌從《詩經》開始的現實主義精神,發展成為延續未斷的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創作活力的傳統,其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自明的。
漢樂府民歌對後世詩歌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當然首先表現在「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繼承上。正是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下,直面人生的漢代詩人創作才逐漸活躍起來,從開始時的模擬到創新,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詩家所推崇的「建安風骨」、「魏晉風力」,又是初唐陳子昂詩歌革新運動的一面旗幟。到盛唐,偉大詩人杜甫「即事名篇」所作的「三吏」、「三別」等不朽詩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標舉的「新樂府」運動,到晚唐,皮日休「正樂府」,整個唐代,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都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起指導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時代,仍自覺地取「樂府之神理」。至於漢樂府民歌所開創的五言詩體,一直作為中國古典詩體的主流,以及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技巧、語言藝術等方面對後世起到的顯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贅言了。
8、請分別解釋漢樂府和新樂府的含義?
新樂府:新樂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初唐樂府詩 ,多襲用樂府舊題,但已有少數另立新題。這類新題樂府,至杜甫而大有發展,「即事名篇,無所依傍」。元結、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也都有新題樂府之作。他們可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貞元、元和年間,社會危機進一步暴露,一些有識之士對現實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希望革除弊端,中興王朝。反映在文壇上,便出現了韓愈 、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元和四年( 809 ) ,李紳首先寫了《 新題樂府 》20首(今佚)送給元稹。元稹和作了《和李校書新題樂府》12首。後來白居易又作《新樂府》50首,正式標舉「新樂府」的名稱。這樣,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拉開序幕。作為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並不限於寫新題樂府,也有古題樂府。但雖用古題,卻能創新意,體現了詩歌革新的方向。
新樂府運動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漢樂府:兩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多收入相和歌辭 、鼓 吹 曲辭和雜曲歌辭中 ,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辭、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橫吹曲中,風格質朴剛健。這部分詩,與《詩經》中的國風性質相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
漢樂府舊題:漢樂府詩的題目。是相對新樂府新題而言
9、樂府是漢朝的音樂機構,並負責採集民歌。這些民歌經過加工配樂稱為
樂府是管理音樂的官府機構,樂即音樂,府即官府,這是它的最初含義。樂府早在秦代就已設立,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出土的編鍾,上有用秦篆刻記的「樂府」兩字,說明秦時已有了這種機構。漢沿秦制,樂府作為一種官署保留了下來。經漢武帝時大規模擴充,漢樂府在音樂的收集、整理、創新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漢武帝又試圖通過樂府機構,採集民歌,以了解民情,於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民歌,紛紛被保留下來。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漢人原叫「歌詩」的也叫「樂府」,於是所謂樂府便由機關的名稱一變而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至唐代,則已撇開音樂,而注重其社會內容,如元結《系樂府》、白居易《新樂府》、皮日休《正樂府》等,都未入樂,但都自名為樂府,於是所謂樂府又一變而為一種批判現實的諷刺詩。宋元以後,也有稱詞、曲為樂府的,則又離開了唐人所揭示出來的樂府的精神實質,而單從入樂這一點上出發。
中國秦﹑漢至隋代的宮廷音樂機構。後世亦指有關音樂文學的體裁。
秦﹑漢間的樂府建置 樂府建置始於秦代,與「太樂」並立﹐分屬內廷掌管﹐根據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及1977年始皇陵出土的錯銀「樂府」鍾。梁劉勰﹑唐顏師古﹑宋郭茂倩及鄭樵﹐皆據《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之說﹐把「乃立樂府」解釋為始創樂府的建置。宋王應麟﹑清何焯等曾據漢惠帝二年的史料提出異議。實則《史記·樂書》與賈誼《新書》亦早有武帝以前的有關樂府記述。今人以為樂府始創於秦﹐漢初因襲之;漢武帝立樂府﹐應解釋為樂府機構的大規模擴展。 (樂府鍾秦 )
哀帝罷樂府與晉﹑隋間的太樂樂府 公元前7年﹐漢哀帝裁撤樂府官﹐下詔:「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對於這一史實﹐有「罷(停辦)」﹑「省(精簡機構)」兩種解釋。《漢書·禮樂志》明確記述:當時的樂府員工﹐經過裁減﹐餘下47%﹐並入太樂機構。晉﹑隋間﹐有「太樂樂府」之名﹔《隋書·音樂志》鄭譯樂議討論「三聲並戾」﹑「三聲乖應」問題﹐前稱樂府﹐復稱太樂﹐可見這一時期樂府與太樂仍為同一機構。唐代在太樂署之外﹐無樂府之名﹐另設教坊與梨園。此後就不再有樂府機構的設施。
樂府與雅﹑俗樂的關系 漢初樂府令夏侯寬為《安世樂》「備其簫管」﹐屬雅樂的禮儀活動﹐其樂實為當時民間俗樂的「楚聲」。武帝時﹐李延年更用大量的民間俗樂從事郊祀禮儀活動。晉﹑隋間太樂樂府用「清商音律」。至唐代﹐太樂署仍然兼管雅﹑俗樂。這些史實說明中古以前﹐太樂或樂府作為音樂機構與它們所管理的音樂之間﹐並無嚴格的雅﹑俗界限。太樂或樂府作為宮廷機構﹐所掌音樂的種屬往往與君主的好惡有關。君主中有為的創業者如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都是思想豁達﹐不拘泥於雅﹑俗之見的﹔隋文帝有所偏頗﹐但他所提倡的「華夏正聲」﹐實為南朝「清商樂」﹐不過是以前代俗樂為雅樂罷了。王運熙《樂府詩論叢》以為太樂掌雅樂而樂府掌俗樂的分立二署之說﹐是宋代以後雅﹑俗異流思想的反映﹐實以後代制度推論前事。
樂府與樂府詩詞 音樂文學的史料中以樂府借稱樂府詩詞﹐已成通例﹐最是出現這種用法的是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樂府第七》。至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用樂府二字來概括入樂的詩歌。再晚﹐某些文人將套用歌詞體式的不入樂的詩﹑詞﹑曲亦皆名之為「樂府」﹐則是名詞的混用了。
兩漢樂府詩 兩漢樂府詩以其匠心獨運的立體命意,高超熟練的敘事技巧,以及靈活多樣的體制,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新的範本。《漢書·藝文志》在敘述西漢樂府詩歌時寫道:「自孝武立於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兩漢樂府詩都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熱情和靈感的是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樂府詩所表現的也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於生死的人生態度。
樂府詩的分類 魏晉時期,舊的樂府歌辭有的還在繼續沿用,有相當數量的兩漢樂府詩流傳於朝廷內外。六朝有些總集專門收集樂府古辭,其中主要是兩漢樂府詩,至梁沈約編纂《六書》,其《樂府》收錄兩漢樂府詩尤為眾多。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把漢至唐的樂府詩搜集在一起,共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兩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謠歌辭中,而相和歌辭數量最多。
10、漢樂府指什麼的樂府詩
在談及詩歌分類和發展的時候,樂府、漢樂府和新樂府常常會被提及。尤其是漢樂府,出現了號稱「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那麼,什麼是漢樂府,你可知道?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是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機構。但秦亡後,樂府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在定郊祭禮樂時重建,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漢樂府詩有著鮮明和創新的特點,最大的特點是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在語言風格上,語言構造通俗、貼近生活;在形式上由雜言漸趨向五言。其他方面,漢樂府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可以說,漢樂府在文學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其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立。
發展上,漢樂府根據漢朝的發展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即西漢樂府和東漢樂府。
西漢樂府的擴充和發展是在武帝時期,《漢書·禮樂志》雲:「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樂府的職能也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強化,它除了組織文人創作朝廷所用的歌詩外,還廣泛搜集各地歌謠。許多民間歌謠在樂府演唱,得以流傳下來。直到漢哀帝登下詔罷樂府官,從此以後,漢代再沒有樂府建制。
到了東漢時期,出現了由承華令掌管、隸屬於少府的黃門鼓吹署,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詩,實際發揮著西漢樂府的作用。
漢樂府詩有著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流傳度極高,除了「樂府雙璧」之外,還有《陌上桑》、《節婦吟》等。根據分類,可以各選一兩首代表性的詩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