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客家菜式
1、客家有哪些特色小吃呢?比較大眾化的那種。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咸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樑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一般是一個兒子掛一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備開春干農活。 三月清明 這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一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卜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乾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一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准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 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准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 【客家釀三寶】 釀苦瓜、釀辣椒和釀茄子集於一盤,色澤各異,形態美觀,味道獨特。 【菜乾扣肉】 師傅將五花腩500克腌制入味,炸至甘香、微黃,與浸至稔綿的芥菜乾同燉90分鍾。由於採用的是河源芥菜乾製作,味道香濃,吸收了花腩的油脂,口感不肥膩,突出菜乾的原始香味和花腩的甘味,是對客家名菜梅菜扣肉的創新 【東江魚丸】 另外,還可以用大蝦、鴨腎、本港(惠陽澳頭港口出產的魷魚,當地人簡稱本港,質量最好)、火腿等料切碎與魚膠撈勻,搓成魚丸,叫「百花魚丸」。 【東坡肉】 東坡肉:又叫「扣肉」。相傳蘇東坡貶謫惠州時,十分喜歡用五花豬肉配上香料做成「扣肉」,吃起來余香滿口又不膩人,是上乘下酒菜。此後,客家人就稱「扣肉」為「東坡肉」。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以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為主,做成不同風味小吃,可佐酒可宵夜。其特點是牛柏葉不去掉黑膜,既爽口清脆,又可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客家傳統靚湯中最常見者。五指毛桃是東江流域山中野生的特產,是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取豬排骨或雞塊與五指毛桃根一起熬成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並且有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豆腐乾】 豆腐乾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幹」之一。其大小約二寸半見方,薄如紙,呈金黃色,透明,嚼起來略帶鹹味,便於攜帶、保存,一般可保存兩至三個月。這便是客家人為適應遷徙生活而製造出來的一種特殊食品。 【豆腐丸】
2、廣東客家菜有什麼特色
【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版家菜也在不斷創新。權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
3、順德菜、客家菜、潮州菜的菜式特點
順德菜特點
一、講究原汁原味,注重清淡鮮甜。追求真味,這可能算是順德飲食精髓。順德人朴實、務實,「食出真味」是順德人的一貫追求。順德菜,最大特色是地道本色,選料要求食料新鮮純潔,鮮活則為最首選條件。清代美食家李漁曾說:「食魚者首重在鮮」,用來形容順德菜,再貼切不過。因為食材本身的鮮美,烹飪中也就極少用濃烈刺激的咸酸辛辣味,火候也掌握得恰到好處,既不能生,也不能過熟,方此才能保證菜品的鮮嫩純正。
二、水鄉味濃,家常風味。香港美食家唯靈把順德菜的特色概括為八字真言:「食不厭精,妙在家常。」順德菜其實就是從家常菜走向市場的,順德人最拿手的「鳳城小炒」,當初炒的就是家常菜,賣點之一就是家庭的親切味兒。另外,粗料精製和物盡其用也是順德水鄉家常菜的兩個亮點,價廉物美永遠是吸引食客的不二法寶。
三、製法精巧,手法多變。一個「精」字,可統領順德菜精魂,精妙的構思,精湛的技藝,精益求精的質量,當然還有精緻的外表。
所謂客家菜,就是客家話通行的那些客家居住區域的傳統菜式,依地區的不同,客家菜式又略有差異。何謂地道客家菜?就比如標准客家音是梅縣音,廣播電台所播送的客家話就是以梅縣為標準的客家話;談到菜式,一般的定論是:梅縣、河源、惠州是客家菜式的醞釀發源地,而河源地區則是客家菜式得以發揚光大的中心地區。 現時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客家菜」,均拜河源客家菜式為正宗。 傳統的客家菜以原汁原味,粗料精作,口味以咸、肥、香著稱。 歷朝歷代逐漸南遷的客家人,很多人居住在山間僻地,加之處境貧窮,使得佐餐的副食要加進很多的鹽以減少副食的用量,這是適應這種生活的智慧。此外,在高溫下的重體力勞動,鹽分是不保欠缺的。這是第一個特點「咸」的成因。為了使繁重勞動時的空腹感到充實,就要攝入脂肪較多的食物,這是第二個特點「肥」的成因。客家為了適應逃亡和流浪的生活,搞出了蔬菜類、肉類、餅類等許多晾幹了的食物。這些乾燥易保存的食物在精製時,香辣調料是不可缺少的,這就形成了第三個特點「香」。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筆者有幸隨親戚到了廣州一家有名的客家菜館,而且據說是當時廣州城唯一的客家菜館,那就是位於中山四路的「東江飯店」。東江飯店創設於1946年,當時叫作「寧昌飯店」。據說主人出身於興寧縣,困此而命名。東江飯店有十道名菜,即「上湯牛丸」、「鹽雞」、「七彩什錦煲」、「八寶富全鴨」、「東江炸肉卷」、「釀豆腐」、「梅菜扣肉」、「糟汁鹹菜」、「東江圓蹄」、「紅燒海參」。這十道名菜無不體現客家菜式的「咸、肥、香」精髓。 「梅菜扣肉」屬於名菜之列,然而它也是家常菜式。不少客家人就是把它作為有代表性的客家菜提出來的。如此解說:「梅菜的梅。就是梅縣的梅」。在惠陽一帶,其梅菜產量最大,質量堪稱上乘,因而受到包括非客家的人們的歡迎。 值得一提的客家菜式的「家常菜」菜餚是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的豆腐菜。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包括了餐前吃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客家菜式還特別喜歡諸如:「湯牛丸」一類的用牛肉或豬肉、魚肉做成的丸子湯。「牛丸」就是牛肉肉末丸子。這里只是為了敘述方便而稱之為牛丸。其實,這種肉末,是在一個細長的特製檯面上,兩手各拿一根鐵棒,把肉搗碎而成的肉泥(使用這樣的工具製作丸子,在粵東地區尤為常見)。此外,還有用糯米做成的甜的或者咸辣的湯。這種食品,就稱作「」了。分別稱之為「白糖糯米圓」、「咸糯米圓」。 這種「某某丸」或「某某」的湯和填塞有餡的豆腐,還有「鹽雞」、「梅菜扣肉」、「鹹菜湯」等,在客家人居住地區的街邊的小攤檔上,在「墟市」上,都必定有出售,在標明客家菜食肆的菜牌上也必定列有這些菜式。 細細品嘗客家菜,總覺得它既有北來風味,又有南方特色,且平淡中出真味。源於天然,歸於自然,這也可以視作為客家食文化的經典要素吧。
潮州菜,是潮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歷經千餘年的形成和發展,既師承了傳統名菜遵古法制的風味,又溶合吸收了粵菜旁系廣州菜、東江菜的醬料佐食而發展,在傳統風味的基礎上,集各地名菜的風味和烹飪技術,精製創新,「色、香、味、型」並美而飲譽中外。潮州菜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刀工精巧、造型優美,充分運用炒、煎、炊、燜、泡、炸、燒、燉、烹、鹵、熏、扣、滾等技巧。其突出特點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近年來已整理出來的潮州菜譜共分八大類,二百三十四個品種。潮州小食更是遠近聞名,春餅、筍粿、無米粿、水晶包、牛肉丸等應時上市,香溢街頭。
4、客家菜有哪些?
客家菜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河源市區的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與豬排骨熬成的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5、客家菜有什麼特色?
吃野
先秦以來,中國人民便有「吃野」的文化傳統。這里所說的「野」,主要指野菜、野果、野味。從《詩經》開始中國古代典籍中便一直有關於吃野的記載,這說明吃野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客家人承繼了這一傳統。以武平客家為例,據民國《武平縣志》記載的野菜,有:樹豆(莖高五六尺,花黃,莢長二寸,性硬,非煮爛不能吃),狗爪豆(又名虎爪豆,一莖五爪,含有麻醉性,多食令人頭暈,必先用沸水煮,清水漂之三四日,外膜有淺毛,必撕去外膜乃可食),刀豆(一名挾劍豆,亦名刀鞘豆,俗呼為當箕),苦齋(即苦菜),等等;野果有:山蓮子(木實,一苞一實,似栗而小,殼與栗色同,其實有雲可作豆腐),稗柿(俗呼猴錐子),
十月烏(生山中,葉小,木本,結果,十月成熟,味微酸無核,顆如綠豆大),紫葶子(木本,葉小,高一二尺,九月果熟,味甜有核,顆如豆大,生山中),梧桐子(即梧桐樹所結之子,實大如胡椒,炒食之,頗香美),無花果(果大如杏,皮肉相連,味甜微酸),鐃鈸子(俗呼拔子,夏間結實如柿,肉白而微紅,味甜),棘紐子(又名雞爪梨,以所結之果,形狀屈曲故也,樹高大多枝而曲,果端所結子能釀酒)等等;野味有:虎,豹,豺,狼,野豬,豪豬,山羊,獺,黃麋,狸(有數種,一名貓狸,形似貓,稍大。一為果子狸,不食肉類,專采果子而食,尤嗜棘紐子。一為五段狸,皮可制裘,尾長文采可觀。一為送屎狸,其遺糞有一定處。一為拱手狸,見人則前腳作拱手狀如作揖),土蛇,竹雞,雉雞,米雞,斑鳩,白鷺,鷓鴣,沙鑽,鵪鶉,龜,鱉,蚌,蛤,田螺,石螺,石卵,白拐子(蛙之一種,梅州人尤喜捕食之),蛇(品種很多)等等,不計其數。
6、要做客家菜式,有那幾種介紹。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這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首先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而客家菜的變化又反過來說明社會的文明坤,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其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河源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目前,河源市區的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與豬排骨熬成的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咸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樑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一般是一個兒子掛一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備開春干農活。 三月清明 這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一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卜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乾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一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准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 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准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
7、客家美食有哪些?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 客家美食釀豆腐
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目前,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8、客家菜有那些?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因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盆菜作為客家菜的菜式出現由來以久,一般也稱為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大大的盤子,將食物都放到裡面,和在一起,融匯出一種特有滋味。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餚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一盤,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快。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目前,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刀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傳統客家三大招牌菜
鹽焗雞
用料:雞1隻 (約3斤) 粗鹽3斤 紗紙1張 鍚紙1張 大茴香少許 千里香10g 丁香18g 麻油少許 甘草少許 蔥姜各5克(一錢) 精鹽10克(二錢) 味精5克(一錢) 白糖 10克(二錢) 玫瑰酒10克(二錢)
做法一
正宗的梅州客家鹽焗雞做法。
1. 雞洗凈抹乾,吊起風干至越干越好。
2. 將兩只雞腳從尾部插入肚內,用紗紙包好,以牙簽穿過雞頸及雞尾固定位置,以防紗紙散開。
3. 錫紙裁至較所用的煲為大,鋪於底部。
4. 鑊燒熱,放入粗鹽至黃色。將約1/3粗鹽平均鋪於煲底,放入煲雞只,將餘下的粗鹽鋪面。蓋煲以慢火焗6分鍾,將雞雙反轉,再焗6分鍾,最後熄焗12分鍾即成。
心得:1. 用瓦煲效果比較好,因焗的過程會令雞只的皮變脆,而且可以不用錫紙鋪底。
2. 如雞的重量在2斤左右,焗10分鍾已足夠。鹽的分量亦應與雞只相等。
正宗鹽焗雞製法較為費時費事。下面亦介紹改良焗製法:
先將宰好的雞用細鹽塗抹雞體內外,然後將雞用明火隔水蒸熟,再將雞斬件。
另用豬油或花生油,調味粉拌和原蒸雞的汁煮滾成稠汁,盛大碗內,將斬好雞塊逐件沾香料油汁,砌放盤內。
做法二
將雞拔凈絨毛,斬去雞爪,開膛,取出內臟,洗凈。將大茴香、甘草、蔥、姜、鹽、糖、味精、玫瑰酒、麻油調和,抹在雞身上,剩下的蔥、姜等香料塞在雞腹內,放在深碗內,上籠用大火蒸熟(約需半小時)
取出雞,起下雞肉,剝下雞皮,斬下雞頭、翅膀、雞骨。再將雞骨斬塊放在盤內,雞肉切條話放在雞骨上,雞皮切成方塊排在雞肉上,再裝上雞頭、翅膀,恢復原雞形狀,最後將蒸雞的原汁燒熱,澆在雞面上即成。
做法三
材料:三黃雞(1隻)、沙姜(1小塊)、香菜(2棵) 調料:米酒(1/2杯)、粗海鹽(3包,共3斤) 工具:廚房紙(4張)、深底瓦煲(1隻)
方法 1、沙姜洗凈颳去外皮,剁成細末;香菜去頭,洗凈瀝干水待用。
2、三黃雞洗凈去內臟,斬去頭、脖子和雞腳,用廚房紙吸干水分。
3、用米酒和沙薑末塗抹雞身,腌制5分鍾,將剩下的米酒倒入雞腹里。
4、用廚房紙將三黃雞包住,一定要包得嚴實。
5、先在瓦煲底部灑入1.5袋粗海鹽,放入包好的雞,再倒入1.5袋粗海鹽蓋住雞身。
6、 蓋上瓦煲的蓋子,鋪上一塊濕方巾,開小火煮60分鍾左右。
7、煮至濕方巾變干,說明雞已熟,揭蓋舀出雞身上的粗海鹽。
8、取出煮熟的雞,撕去廚房紙,將雞置入碟中,放上香菜做點綴,即可上桌。
貼士:1、做鹽焗雞用的瓦煲,應選較深一點的,以便能裝下海鹽;由於瓦煲使用一次就丟棄,因此不宜選購太貴的。
2、做完鹽焗雞後,只要將鍋底變黑色的海鹽颳去,白色的海鹽還可以留著下次使用。
3、三黃雞,又名湛江雞,雞肉質嫩滑,皮脆骨軟,脂肪豐滿和味道鮮美。也可以選購清遠雞來入菜,但不宜選購飼料雞,否則吃起來雞味不濃。
4、瓦煲底部的海鹽,要高於兩節食指,鋪的海鹽太淺的話,會將雞身上的廚房紙燒焦,雞皮會發黑難吃。
5、包雞用的紙,可以用草紙、牛皮紙或專用鹽焗紙,如果購買不到,也可以用廚房紙代替。
6、給瓦煲蓋鋪上濕方巾,待方巾變得干身,就說明鍋內的雞已熟。
鹽焗雞「三法」說
廣州的鹽焗雞好吃,人人都知道,但鹽焗雞的「三法」恐怕就不那麼清楚了。所以「三法」者,是一種鹽焗雞中的三種製法和吃法,即鹽焗法、水焗法和氣焗法三種。不同的製法都各有不同特色,但仍保持其鹽焗雞的基本風味,只是能更使不同口味食客的各適其適罷了。
鐵鍋版鹽焗雞
主料:雞 花椒 八角 姜
製作步驟
1、雞最好隔夜風干,將玉米等不太出水的東東塞入雞肚內;
2、用牙簽別好頭和屁股兩洞口,用紙包好雞
3、在鹽里放十幾二十粒花椒,五六顆八角,幾片姜,把鹽炒熱
4、在鍋底放1--2厘米的鹽,放入雞只,再倒入其餘的鹽,好讓鹽均勻的埋住雞
5、放入烤箱,350--400F,烤20--25分鍾左右,再拿出雞只來翻身;
6、用上述的方法埋好雞,再烤20--25分
7、烤好後拆包,用刷子刷去掉在雞表面的鹽,大功告成,手撕或斬件隨你。
鹽焗法
即把用配好調味料淹制好的光雞用紙包好,放入炒制好的砂鍋鹽堆里焗制1小時左右而成,其特點是皮爽肉滑,骨香味濃,唇齒留香,其最具特點非「嘉州鹽焗雞」莫屬。
水焗法
把光雞放在熱湯里浸熟後,撕離骨、肉、皮,用麻油、精鹽等味料拌和,再砌成雞形上碟,即「水焗法」。結果,雖香味稍遜於傳統鹽焗法,但不僅可以應付過去,且以肉滑皮爽取勝,受到了贊揚,從此便新增了此種水浸鹽焗雞的品種並沿襲至今。
氣焗法
(將姜味、精鹽、麻油等配料調好,塗在雞胸腔內外,隔水蒸熟,肉香且滑,但不夠爽口),則據說是後來為了適應一些比較喜歡吃到既能保持傳統鹽焗骨香味濃又能肉滑可口特色的顧客需要而創新的。
釀豆腐
菜譜功效:補虛養身調理 骨質疏鬆調理編輯本段製作材料
主料:豆腐(南)(1000克) 豬肉(肥瘦)(400克) 輔料:香菇(鮮)(100克)
調料:味精(5克) 大蔥(20克) 鹽(10克) 豬油(煉制)(40克) 胡椒粉(3克) 醬油(10克) 澱粉(蠶豆)(20克) 香油(15克)
製作工藝
1. 豬肉剁成泥;
2. 蔥去根須洗凈,切成碎末;
3. 香菇去蒂,洗凈,擠干水分,剁成泥;
4. 將豬肉泥加香菇泥、蔥末、澱粉、鹽、醬油、胡椒粉、豬油攪成膠狀餡,豬肉泥必須手剁,否則顆粒太小不能塞進豆腐;
5. 取大小合適豆腐塊(大致長4cm寬3cm厚1cm)放在手心上,用筷子在豆腐中間戳個洞,再取適量餡放在洞口,用筷子把餡戳進洞中,這個步驟是很考量技術的,粗手粗腳的人做不好。加太多餡很容易撐破豆腐,太少不好吃,餡全在表面也不好吃。技巧是以拇指跟,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小指輕輕的圍住豆腐,避免豆腐被撐破。如此逐一做好;也有嫌鮮豆腐釀起來太難用炸過的油豆腐釀的。
6. 鍋置中火,加豬油適量,燒至七成熱,將釀豆腐逐個放入鍋中煎呈金黃色,再加豬油,翻煎另一面;
7. 另鍋放入上湯、味精、精鹽、醬油、豬油煮沸,將煎好的豆腐放入煮開。
8. 收汁,出鍋。
工藝提示
1. 豆腐泥與餡心的比例為2:1;
2. 此菜先煎後蒸再勾芡,技法頗似北方名菜「南煎丸子」;
3. 因有過油煎制過程,需准備熟豬油400克。
菜品口感
口味:咸鮮味,湯汁醇厚,鮮嫩滑潤,口味鮮美。
梅縣紅曲米紅燒肉
材料:五花肉,紅曲,白酒,鹽,白糖,味精或雞精
方法:將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形塊,五花肉下鍋煎至金黃色 ,放入紅曲米、白酒、鹽繼續炒。 改小火慢慢煎炒五到十分鍾左右,肉多炒久些,肉少炒短些時間轉大火,放1碗水煮開,煮到收汁為止。放雞精或味精,起鍋。
這有個日誌你還需要更細的可以看看
http://daisy10180824.blog.163.com/blog/static/304790682008113011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