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強國百科
1、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什麼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2、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和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正處於非常關鍵的轉型階段,目前中國的核心任務就是在科技創新上、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上進一步加強。二零一九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外的形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在科技創新上也出現了轉折點。
中國的科技創新正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隨之而來的就是比較大的壓力。所以中國在科技領域上必須要堅持創新,並且將科技支撐力提高。其中的具體任務就是要在核心技術上進一步加強,科技體制也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讓創新驅動懂得發展戰略能夠更加深入實施。中國現要實現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的最終目標,就需要把握住現代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創新是關鍵,依賴於別人總歸是有很大的風險的。
如今中國雖然已經在科技的創新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但是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加強科技創新。中國在自主創新上的能力表現還是有一定的缺陷,在關鍵技術上還是會依賴於進口,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至關重要的。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企業的發展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一些企業在創新動力上比較弱,對於科技知識的產權保護意識並不強等等。
總的來說,中國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其它世界科技強國相比較,還有有一定的差距的。中國需要突破,科技體制需要改革,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科技發展非常關鍵。
3、厲害了我的國體現了哪些地方的變化
《厲害了,我的國》從圓夢工程、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中國、共享小康、開放中國幾個角度對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加以集中展現。
用高鐵、橋梁、碼頭,5G技術展示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舉世矚目的成就。還有「慧眼」探索太空、C919首飛、開發深海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成果頻頻亮相。
與百姓生活相關的:生產總值增速穩居世界第一、全國銀幕數量總和穩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173項扶貧政策;
(3)創新強國百科擴展資料:
《厲害了,我的國》通過鏡頭將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現。大規模的航拍鏡頭記錄下了祖國的壯美山河,特別是鏡頭中展現了中建一局建造的超級工程的珍貴影像。
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創新強國、研發強國、責任強國,更讓觀眾深刻地意識到,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時代。在未來的工作中,要像片中的中國夢的創造者那樣,以更優的姿態投入到每項工作中,要堅決成為這個時代中一名堅定的奮斗者和奉獻者。
參考資料:網路--厲害了,我的國
4、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了嗎
央視網消息: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奠定基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起步。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指引下,國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導和布局的科技體系,打破封鎖,發奮圖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一)科技體系初步布局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極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代表,各地區各部門相繼開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學研究機構。1956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專題研究部署科技發展問題,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國科研機構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30多個增加到1700多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從不足500人增加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和國防部門五方面組成的科學技術體系。
(二)拼搏精神影響深遠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跡,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首創成果舉國振奮
這一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隨後,半導體三極體、二極體相繼研製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砥礪前行,科技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文革」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受到了極大沖擊,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猶如一場及時雨,滌雲盪霧,我國科技事業由亂到治,由衰到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規劃相繼出台
改革開放後,為盡快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狀況,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1978年,國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首次強調了科技發展要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促進了技術成果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上世紀80和90年代,國家又相繼研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等,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這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改革開放後直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驅動器。
(二)重大計劃順利實施
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簽,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後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辟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四)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彰顯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三、創新引領,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占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
5、我國創新型國家三步走戰略目標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我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結合建黨一百周年和建國一百周年的戰略構想,創新驅動「三步走」戰略可以看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創新驅動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此期間,創新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創新體系協同高效,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到2021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中國將開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創新驅動戰略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在此期間,新興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創造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新需求和新市場,總體上扭轉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創新文化氛圍濃厚,創新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涌流的生動局面。
創新驅動戰略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在此期間,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國防科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將成為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創新的制度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更加優化。到2049年,建國一百周年之際,中國將以世界科技強國的面貌詮釋創新興國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創新興國「三步走」的核心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建立新生經濟體制,就是要建設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的生態系統。所以,要明確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組織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網路,建設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平台;要改進創新治理,構建統籌配置創新資源的行政機制和市場機制;要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體系、保護創新的法律制度,構建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從而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6、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性
建設創新型來國家,核心源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學院作為科技國家隊,必須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起到火車頭作用,必須要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不斷貢獻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一流的創新人才和系統前瞻的科學思想
7、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三步走是什麼?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三步走的內容如下:
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以上內容參考:中央人民政府網- 提出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8、以色列,一個創新強國是怎麼煉成的
五大創新途徑
以色列的創新生態系統極富活力,吸引了數以百計的跨國公司、中等規模公司以及一些小型初創公司,這些公司或已和以色列的企業建立了夥伴關系,或已在該國建立了組織機構。
新型模式百花齊放,非以色列公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把握以色列矽谷——「硅溪」——的機遇。
1. 在以色列開展研發活動
目前,超過250家外國公司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例如,英特爾在該國設立了四個研發中心和一家晶元工廠,總產值幾乎占以色列技術出口額的10%;圍繞英特爾在以色列的創新基地,一個由1000多家初創企業和供應商組成的半導體產業群蓬勃發展起來。盡管運行研發中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但開展研發活動仍是跨國公司利用以色列創新能力、有效應用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
資料來源:羅蘭貝格
2. 通過企業並購和戰略投資獲得技術和人才
以色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初創企業收購市場。對於吸納人才、填補技術缺陷、引進創新文化而言,收購初創企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許多跨國公司將其收購的以色列企業轉型為研發中心和創新實驗室,或將收購的初創企業整合到其在該國的現有研發活動中。企業風投也正大量湧入以色列。
3. 構建創新實驗室、加速器或其它模式的新型平台
以色列的孵化器與加速器數量持續大幅飆升。孵化器和創新實驗室等早期平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培育新的創意,便於母公司挑選並進行開發和拓展。大多數的加速器項目都是非盈利的,但也有一些項目要求創業者以公司股權換取跨國公司的技術指導、產品和消費者資源。
對跨國公司而言,這種與初創企業的合作方式高度靈活、成本低廉,有助於將新興公司的新鮮血液注入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中,並巧妙規避一些往往會阻礙企業快速發展的繁重流程。
4. 將以色列作為管理創新活動的基地
以色列擁有強大的全球聯網創新產業,企業可在此建設創新生態系統互聯基地,通過在該國的經營活動更加方便快捷地接觸關鍵參與者、決策者及其公司,並與之建立非正式聯系。在全球范圍內,像以色列特拉維夫一樣匯集關鍵科技和商業相關企業的城市為數並不多。
5. 推動以色列高科技移民
以色列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全球化,在國外建立子公司甚至直接向國外遷址。這種企業移民(國外的以色列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在國外創辦公司的以色列企業家們)通常會在以色列保留開發團隊,或成為兩國創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創造了一種促進以色列的團隊和技術參與創新的新方式。
五大創新啟示
以色列正在轉型成為科技強國,這不僅給公司和企業家創造了機會,而且給全世界希望促進本國初創企業發展、提升本國創新文化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經驗。
1. 構建智庫
以色列始終大力發展教育和科研,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研究和學術機構培育高新人才、鼓勵新鮮創意,是其初創企業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該國民間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1%,是歐洲平均投入(1.9%)的兩倍多。此外,以色列擁有七所研究型大學,其中兩所大學的自然科學學科位列世界前50名。
2. 改善移民與安置政策,弘揚企業家精神
以色列匯集了來自70個國家的移民,已經成為一個富有活力、文化多元的大熔爐。在多種措施的支持下,這些移民成為以色列創新體系多元化人才的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圍內,以色列人口中的工程師和博士比例最高。國家需要為移民提供成功機會並助其真正紮根於此,避免人才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
3. 不畏風險,不懼失敗
以色列科技企業家非常重視敢想敢為的精神,也憑借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以非凡的速度和敏捷度推行自己的理念。充滿創新和冒險的文化——包括不懼失敗的精神——已經成為以色列基因的一部分。缺失這種精神的國家可以通過明智的政策進行彌補,包括企業家項目、學校教育、簡化與靈活的破產規定等。
4. 集中激勵制度及明智的創新支持政策
以色列政府通過集中激勵和創新政策為企業家提供支持,助其邁出第一步。國外投資商的研發中心、孵化器和創新實驗室也從諸如減稅、撥款等激勵政策中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減少對企業的干預,讓企業家更自由地實踐其創新理念。
5. 化弊為利
由於自然資源匱乏、安全環境不夠穩定,以色列必須重點發展科技,彌補不利條件。各國不應單純模仿他國,而是應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特色技術與服務。高科技集群的建設也非一日之功,需要現有的行業、大學和富有創造力的城市環境共同努力創造。
總之,多元化是創新之源。對於企業而言,創新方式多樣且復雜;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也適用於整個創新生態系統。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企業需理解多種創新生態系統,創造性地結合自身獨特優勢參與其中,最終獲得成功。
9、「三步走」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十五大「三步走」戰略 十五大把第三步戰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 第一步,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步,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使「三步走」的戰略和步驟更加具體明確。 新時代的「三步走」戰略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戰略安排,特別是,分兩個階段來安排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這三十年,實際上也構成了新「三步走」。 第一步,從現階段到202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二步,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三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拓展資料:一、強軍「三步走」 在十九大報告中,為強軍建設規劃了「三步走」。具體來說: 第一步,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 第二步,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二、鄉村振興「三步走」 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第二步,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第三步,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 第二步,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10、創新三大戰略是指哪三大戰略
指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三大戰略目標。明確了未來30年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任務。
其中一大亮點是對產業技術體系進行了系統部署,具體明確了包括信息、智能製造、現代農業、現代能源、生態環保等9個重點領域的技術發展方向。
要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同時提出了「緊扣發展」、「深化改革」、「強化激勵」、「擴大開放」四項基本原則。
在「戰略目標」方面,《綱要》按照2020年、203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進行了部署,每個階段的目標都與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目標相互呼應、提供支撐。
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