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對城市發展
1、如何創新城市發展方式?
? 我國城市發展方式面臨的挑戰
概括起來,目前我國城市發展方式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資源能源的粗放式利用,使自然資源和環境生態對城市發展的硬約束越來越明顯。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高擴張、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使得城市資源能源緊缺狀況日趨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成為制約我國城市健康發展的「硬傷」。目前,我國城市的快速擴張和空間的無序開發,導致城市土地資源消耗過快,閑置、低效率利用等浪費現象較為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明顯,能源消耗急劇上升,城市環境的持續惡化,尤其是空氣、水質量堪憂。另外,城市固體廢物排放量劇增,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較低,造成二次污染,對城市及其周邊環境造成危害。
二是城市規模急速膨脹使「城市病」日益明顯化、復雜化,形成阻礙城市發展的城市化癥候。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城市病」的跡象日趨明顯,主要表現為一系列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問題引起的城市化癥候。除了困擾我國大多數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外,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公共服務供需矛盾增大,供給嚴重不足,尤其是住房、教育、醫療普遍存在價格較高、區域分布不均、總體覆蓋有限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城市居民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另外,與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公共設施安全事故頻發,城市居民的安全居住、安全飲食、安全出行等均面臨挑戰。
三是城市建設方式粗放,城市整體形態、建築質量和組成結構等城市「骨架」問題堪憂。城市的外觀形態由城市整體規劃、基建設施和城市建築等要素組成,是城市發展的有形載體,更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財富積淀。目前,我國粗放的城市建設方式,使我國城市建築(住宅)普遍存在使用壽命短、使用能耗高、改造難度大等問題。城市的大拆大建導致資源能源消耗和建築垃圾大量增加。城市建築仍以傳統建築為主,綠色建築、低碳建築、生態建築等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具備普及的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重地上、輕地下,地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地下基礎設施嚴重滯後,導致城市內澇等城市安全問題頻發,城市經營成本增加。另外,我國城市住宅建築建設普遍存在重外在、輕內在的問題,二次裝修產生的建築垃圾、噪音、劣質建材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隨意更改房屋結構和管線也造成新的安全隱患。同時,城市建設重單體、輕整體。從城市規劃來看,我國缺少整體協調的建築群體設計和建設,城市建築風格缺乏歷史文化含量和連貫性。
此外,城市發展方式上還存在著城市群發展尚不成熟、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等方面的問題。
? 我國城市發展應實現幾大轉變
其一,城市發展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強調城市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從城鎮化的整體趨勢判斷,我國城市發展將進入到由量到質的轉變階段。在這個階段,衡量城鎮化進程的數量指標、速度指標和經濟指標,將讓位於突出城市發展質量的考核性指標和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從城市的發展質量來看,更加註重城市的建設質量(包括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城市建築質量和風格)、管理質量(包括覆蓋城鄉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城市應急管理)、經濟發展質量(包括產業結構的輕型化、集群化、高端化、生態化)等。從城市可持續發展來看,更加註重城市綜合承載力的提高,強調城市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深度融合。此時,城市的發展不僅表現在人口、資源、產業等要素的空間化集聚,更體現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明傳承方式的整體性轉換。
其二,城市發展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強調城市發展的集約和高效。外延式的城市發展方式主要表現為做大城市規模、拉大城市框架,強調的是城市數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和空間的拓展。而內涵式的發展則意味著城市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升,強調城市發展的集約和高效,注重城市功能、城市承載力、城市創新能力、城市文化品質等城市內部價值的提高。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一些發達地區城市率先以集約高效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指導,在城市建設中充分發揮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社會保障功能和承載歷史文化功能。同時,在全國更出現了以「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先進理念指導的城市建設發展實踐。
其三,城市發展由功能型城市向特色型城市轉變,強調城市個性化和生命力。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最具稀缺性和不可復制的財富。在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要避免陷入空間形態「千城一面」、經濟形態趨同等「特色危機」。目前,許多城市已經開始反思這個問題,城市的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個性發展、傳承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主題。除了傳統的以城市歷史文化為名、以自然資源條件和地理風貌為名的特色城市,更出現了以城市特色產業為名、以城市特殊功能為名的國際會展城市、國際旅遊城市等。同時,部分城市的特色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這些城市特點的多重性為其持續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更為城市整體競爭力增添了砝碼。
同時,在新的形勢下,城市發展還應在強調城市功能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等方面邁出新的步伐。?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須多方入手
城市發展方式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質量。因此,在堅定不移推動城鎮化的同時,應積極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的城市發展道路。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創新我國城市發展方式。
一是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城市發展理念是指導城市發展的共識。創新城市發展理念,應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堅持以人為本,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指導城市發展,充分挖掘我國城市發展的多重內涵。包括面向未來的城市發展理念,城鄉共贏的城市化理念,人文城市理念,生態城市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立體城市理念,特色城市理念等。
二是創新城市發展形態。城市形態是城市單體和城市群發展的「骨架」,是城市之間各要素高效合理布局的基礎,更是城市自然特質和人文歷史的有形載體。創新城市發展形態,應在保證城市空間結構緊湊、景觀特色協調多樣、就業與居住適度均衡的基礎上,注重城市形態的差異性、傳承性、藝術性和多重性。一方面,注重城市外觀形態和風格的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城市組成結構的創新。在內部,組團布局,設計多中心的都市空間形態,構建「緊湊型城市」。在外部,構成有機的城市關聯體,實現大中小城市與現代鄉村之間的互動關聯,形成城鄉交錯、大中小城市相間、疏密合理得當的現代城市群發展布局。
三是創新城市組合功能。以城市群落發展的空間形態為基礎,強調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較大鄉鎮的功能區分和合作,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鄉生產生活一體化的多層次、多方面、動態的需求出發,構建以生產性、生活性和創新性服務功能為核心的城市功能體系,再造城市群落的組合功能。重點是加強中心城市綜合功能,強化中小城市的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的公共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以及鄉村的生態涵養功能。
四是創新城市產業形態。從產業布局來看,注重城市群內產業布局的層次性以及與城市功能相匹配,在整合各城市優質存量資源基礎上,城市之間的產業布局應突出特點,錯位發展,發揮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黏合作用,在城市群內形成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支撐、鄉鎮保障的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從產業形態來看,強調產業形態向高端攀升,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環節。大力發展智慧型、科技型、創造型、生態型的產業集群,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從產業驅動力來看,從依靠人口、土地、資源等的「要素驅動」,向依靠知識、信息等的「創新驅動」轉變。
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城市要素集成方式,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創新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方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2、江蘇4市入選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前20,科技創新對城市發展有何作用?
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可以說我們是非常幸福的,現在是一個和平的年代,同時也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而且現在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好的,比如說是我質量以及是我方式,與以前相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大家在網上也是看到了江蘇4市入選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前20的相關。內容,所以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是科技創新對城市發展有何作用?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比如說這可以促進城市交通的發展以及生產力的發展,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1 促進交通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相信大家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與以前有一個很好的比較。以前我們出行大多都是通過步行或者是騎自行車的方式,但是現在我們的出行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比如說可以乘坐飛機,高鐵,火車,汽車以及公交車之類的,現在我們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多,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多。這些都是來自於科學技術創新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所以我們都知道,其實科技創新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是非常有用的。
2 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的發展,最主要的還是要看他的生產力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的發展最終還是影響到他的。科技成果,所以其實科技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創新也是新時代的一個新特點,現在我們只有學會了創新,我們才能夠贏得更好的發展。科技創新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物質條件,從而來滿足生產的需要。因此,對於生產力而言可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所以一個國家想要發展,那麼就要發展他的科學技術。我們就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學技術發展了。那麼我們的生活水平才會提到得到提高,能不能生活才會得到保障。我去還可以給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提高辦事的效率,這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一天僅僅就只有24小時。我們只有隻有提高自己的創新。好科技技術,這才能夠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從而才能夠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科技創新對城市的發展有多方面的作用。
3、創新城市發展模式,要統籌什麼空間
遵循新發展理念,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是提高城市宜居性和發展可持續性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新區積極創新城市發展理念,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遵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積極推進城市發展模式創新。
推進新能源新科技應用,著力打造低碳新區。城市建設只有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一體謀劃、統籌推進,才能實現宜居宜業的目標。正定新區在建設中運用新思維,科學統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整治,著力打造創新、宜居、魅力之城。在軌道交通建設中,圍繞構建高效快捷、低碳環保的綜合交通體系,實施地鐵建設工程。在市政道路建設中,廣泛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努力體現低碳、生態、智慧的城市建設理念。與道路項目同步實施污水處理廠、地下水廠、變電站建設及給水、燃氣、電力等市政管線鋪設,為新區快速、有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環境綠化建設,著力打造生態新區。確定城市發展定位和規模,應以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基本依據,在堅持科學合理開發的同時注重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把城市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正定新區遵循低碳、生態、智慧的城市建設理念,根據新區實際,將發展定位於建設市級行政中心的現代服務基地、科技創新集聚區、生態宜居新城。在建設生態宜居新城方面,充分利用滹沱河、周漢河等自然資源稟賦,擴河挖湖、綠化美化,構建網路化城市綠地系統。啟動周漢河園博園段景觀整治工程,修建地下暗渠將縣城污水引入新區污水處理廠。在此基礎上,高標准實施沿岸綠化。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建設佔地70.62公頃的濱水公園,打造新區特色街區。通過大規模、廣范圍、寬尺度的園林綠化建設,建成區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58.3公頃,綠地總面積達到4090公頃,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5%和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
推進信息網路資源共享,著力打造智慧新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台建設和功能整合,是徹底改變粗放治理方式、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正定新區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將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納入新區城建規劃和道路交通建設規劃,加強覆蓋重點路口、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以現代方式統籌城鄉社會治理。積極發展智慧城市服務,整合部門內部業務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推進網路、電子政務、視頻監控等統一規劃、管理和運行,實現部門內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以及社會治安視頻監控資源互聯互通。
4、以深圳為例,論述其如何依靠創新謀發展的?
像深圳這一類的城市,之所以會實現如今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一個比較獨特的經濟上升方式,其實都是來依賴或者來源於國家政策的輔助。而在脫離國家政策之後,其實深圳的經濟發展也有他自身的有利條件。具體操作為:
深圳的政府給予了很優惠的政策。比如說在人才引進方面,深圳的人才引進政策是十分有利的。對於那些有真正技術或者高端前沿性的人才施行比較好的引入政策,爭取在優質的人才儲備下,創建出一個具有創新型的創業生態鏈,也能夠讓這些高端型人才來組建和構成深圳的生存是經濟發展模式。
同時,在深圳的科技型產業和金融產業進行高速增長的同時,其實他同樣沒有忽視對於社會大眾所關注的民生事業的發展。對於一個相對於高科技術人才差不多的地區而言,其社會民生也可以說是佔有重要比重的,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發展城市上面,都會對於他給予更多的關注。
其中就業,醫療和公共支出以及教育行業為主,尤其是教育行業成為了深圳如今想要重點發展的基礎性行業。
深圳靠創新謀發展做法的借鑒意義:
其實這種政策對於大部分地區是非常管用的,尤其是在一些西部經濟發展地區,以省會和較發達城市為主所進行的輻射經濟發展,成為了區域經濟進步的主要方向。
在深圳未來的經濟發展目標當中,是要著重打造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也就是技術型佔比在深圳各行業以及各企業當中的比重是逐漸提高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以及進行產業的升級,這樣才能夠促進深圳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
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有他固有的有利條件,也有國家政策的幫助。在深圳成為如今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同時,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產業升級和經濟模式的開發。
在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深圳在深層次經濟開發當中所遇到的問題,積累出一定的有效經驗,為之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模式支持。
5、如何以創新為抓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路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標,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改革創新,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實現國家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生態。其本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措施與體現。
一、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方向
1、信息網路寬頻化
推進光纖到戶和「光進銅退」,實現光纖網路基本覆蓋城市家庭,城市寬頻接入能力達到50Mbps,50%的家庭達到100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達到1Gbps。推動4G網路建設,加快城市公共熱點區域無線區域網覆蓋。
2、規劃管理信息化
發展數字化城市管理,推動平台建設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統一的地理空間信息平台及建(構)築物資料庫,構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城市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市政基礎設施管理的數字化和精準化。
3、基礎設施智能化
發展智能交通,實現交通誘導、指揮控制、調度管理和應急處理的智能化。發展智能電網,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業用電的智能管理。發展智能水務,構建覆蓋供水全過程、保障供水質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發展智能管網,實現城市地下空間、地下管網的信息化管理和運行監控智能化。發展智能建築,實現建築設施、設備、節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
4、公共服務便捷化
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業務協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信息服務體系。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城市教育、就業、社保、養老、醫療和文化的服務模式。
5、產業發展現代化
加快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推進製造模式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創新並培育新型業態。
6、社會治理精細化
在市場監管、環境監管、信用服務、應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深化信息應用,建立完善相關信息服務體系,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二、「六個一」建設理念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六個一」建設理念即「一個體系架構、一張天地一體的柵格網、一個通用功能平台、一個數據集合、一個城市運行中心、一套標准」。
1、一個開放的體系架構
遵循體系建設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構建開放的體系架構,通過「強化共用、整合通用、開放應用」的思想,指導各類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2、共性基礎「一張網」
構建一張天地一體化的城市信息服務柵格網,夯實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實現城市的精確感知、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惠民服務;
3、一個通用功能平台
構建一個通用功能平台,實施各類信息資源的調度管理和服務化封裝,進而支撐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智慧化,有效管理城市基礎信息資源,提高系統使用效率;
4、一個數據體系
建立一個開放共享的數據體系,通過對數據的規范整編和融合共用,實現並形成數據的「總和」,進而有效提高決策支持數據的生產與運用,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性和智能化水平;
5、一個高效的運行中心
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統一的運行中心,實現城市資源的匯聚共享和跨部門的協調聯動,為城市高效精準管理和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支撐,更好對城市的市政設施、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宏觀經濟、民生民意等狀況有效掌握和管理;
6、一套統一的標准體系
標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需要通過政府主導,結合各城市特色,分類規劃建設內容和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蓋「建設、改革、評價」三方面內容的標准體系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隨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隨著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這不僅推動了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更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6、怎樣認識城市管理創新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管理與制度創新是城市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性、保障性、引領性作用。
創新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創新過程中各層次、各環節以及各要素之間復雜交互作用中,不僅有技術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術要素,並且非技術要素帶動的管理創新、管理制度創新有時會起到決定性作用。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推動了城市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機制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我們所在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信息化,正是一個科技和管理與服務融合和互動的典型過程。
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為組織的流程再造、業務整合、服務創新以及管理重新塑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再造了實時企業和流暢政府。管理與服務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不僅有利於解決政府內部以及政府與市民、與社會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為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者和諧互動的城市管理與服務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機[19]。城市管理信息化不僅在於及時獲取信息、實現高效良性互動,還在於進一步依託智能感知、數據挖掘、人工智慧等信息感測與分析技術,完善城市管理的數據標准、信息規范、日報採集、智能感知、體征識別、預警預報、政策模擬、專家會商和方案優化,實現科學管理、高效服務,實現人人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智慧城市的美好圖景。
信息化體系以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設為載體,著眼信息化城市管理與服務重塑,面向智慧城市發展需求,整合數據信息資源,強化感知,重塑流程,優化服務,支撐決策,以信息技術為依託實現規劃、建設、運行一體,決策、執行、監督協力,政府、企業、市民互動,並通過智能感知、無線技術、泛在網路的廣泛應用做到城市管理與服務信息化、標准化、精細化、社會化、動態化、智能化,使城市運行科學、高效、充分、有序,推動公共管理與服務創新,實現城市管理信息化向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嬗變,實現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嬗變。北京市以東城區為試點,創建了網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20],構建了基於電子公務模式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統[19],並初步建設了常態與非常態、管理與服務、日常運行與應急管理一體的面向智能感知、預警分析、科學決策、高效服務的城市運行系統[21],探索建設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城市管理應用創新園區,實現了由傳統城市管理向現代城市管理的跨越,為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做了最好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