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創新發展
1、全國百強縣的評選標準是怎樣的?
進入候選庫的縣域通過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篩選,評比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這些指標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22個,主要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首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可以從思想上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有些人錯誤地把「縣域經濟」與「縣域」等同,容易引起誤導。
「縣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政治」、「縣域生態」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應當正確把握。將「縣域經濟」概念泛化、萬能化,不利於科學指導縣域經濟工作,不利於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整個縣域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評價以及省市區對縣(市)領導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科學評價才能促進科學發展。
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評價」不是「歸一評價」,在沒有把握指標規律的情況下,不能把所有指標簡單的累加歸一,否則得到的結果沒有可比性和現實意義。在對縣域經濟的基本指標進行評價排列的同時,要對縣域經濟關聯的指標進行分類、分等級單獨評價,體現「又好又快」思想。
實際工作中既能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簡單劃一」思想,又能使用多個評價尺子,更能說明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更能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和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新思維和新機制。在「富裕縣域」、「綠色縣域」和「幸福縣域」的約束下壯大縣域經濟,建立起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機制。
縣域經濟要轉變發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轉變。國家的管理事務要以縣域(或工作區)為單元、進行分類別、等級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級,可以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制規范化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又能體現國家管理更加科學化的進步。
(1)縣域創新發展擴展資料: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
7月28日,在「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由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正式發布。
《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截至今年2月,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和林區以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包含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結果如下:
報告數據顯示,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十分之一的GDP,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報告指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的區域分布格局極不平衡。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3席。
2、貧困縣如何適應新常態是什麼意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桃江縣作為湖南的一個環省會縣和欠發達縣,務必抓住全國經濟轉型的機遇,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在新常態之下實現新發展。
一、要充分認清新常態下的「新生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策的每一次調整,都對經濟的發展構成一次新的「洗牌」,並推動區域發展格局的改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特徵,這是我們做好今後經濟工作的重要前提。作為欠發達地區,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後發趕超,更應該全面認識新常態,把握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階段性特徵和內在規律。對桃江來說,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面臨的發展「生態」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產品市場的角度來看,隨著內外交通的不斷完善,許多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傳統主導產品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營銷半徑,有的甚至不再受銷售半徑的影響,我們可生產的產品種類將更加多元化。從創業的角度來看,中央和省市一再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我們可進入的生產領域也將更多;同時,行政審批的放開也為我們創造了更公平的發展環境。從固定投資的角度來看,湖南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要逐步減少轉移支付縣級配套。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基礎建設投資仍是國家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隨著發達地區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力度將更大。特別是隨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逐步實施,我們完全有可能獲得更多項目布局機會和市場空間。從消費拉動的角度來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人民群眾可用於消費的支出也將不斷增加;同時,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全縣外來人口也將不斷增加,這將形成新的消費增長極。這些環境的改變,無疑會給桃江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二、要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下,增長調速不等於失速,穩增長仍將是國家今後經濟發展的重心。目前,桃江的經濟總量不大,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不多,是我們的基本縣情,也是適用經濟新常態的邏輯起點。從國家層面出發,經濟發展已進入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但對於一個經濟總量還不到200億、公共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備、許多產業急需轉型升級的內陸欠發達縣來說,加快發展、擴大經濟總量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們不得不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央政策調整的機遇,實現跨越發展。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央穩增長的預期目標,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在新常態之下,國家將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定向調控,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實施「三個支撐帶」戰略。目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已獲國家批復,國家將在高速公路、國省幹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給與更大的支持。我們必須堅持在國家重大部署和宏觀調控中捕捉發展機遇,立足「一帶一部」新定位,努力爭取國家、省市項目支持。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央簡政放權的機遇,著力激發經濟活力。要充分利用好新常態之下形成的市場機遇、創業機遇、投資機遇,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著力推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試點、財稅改革,不斷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對於桃江來說,經濟總量小,支柱性企業不多,既是我們的「短腿」,也是我們的「優勢」,這意味著我們擁有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更大。對於一些產業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繞過「粗放期」,直接進入「集約期」。
三、要調整好適應新常態的「新狀態」
全縣各級黨員幹部要積極適應新常態,以扎實的工作,務實的作為,推動桃江在新常態下有更大的作為,形成新常態下的新優勢。一是要提振精神。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新常態下,全縣各級各部門務必牢固樹立「守土有責」的思想,做到勇作為、敢擔當。要自覺遵循新常態下經濟運行規律,積極主動、精準發力、順勢而為,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二是要瞄準方向。新常態帶來新機遇,但機遇只會給有準備的人。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桃江務必要認清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競爭環境,在全國、全省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確發展的方向,匯聚起發展新動力,打造出發展新引擎。特別是在創新創業上,要立足資源優勢,重點瞄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來。三是要腳踏實地。近年來,桃江縣委縣政府圍繞縣域經濟的發展,明確了「135」工作思路,持續推進交通、園區、產業、城建四大會戰,不斷完善了基礎設施,引進、建成和投產了一批產業項目,這些成果對支撐桃江經濟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下階段,我們務必要以更扎實的工作作風,更優良的發展環境,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選擇,把項目建設作為第一抓手,做到看準一個做實一個,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桃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3、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是怎麼回事
這個單位名聲是事業單位,其實就是一個個體戶。啥許可權也沒有,在社會上亂忽悠
4、縣域生態農業總體規劃創新內容?
農業科技引領,全域統籌,重點實施,生態構建,城鄉聯動發展。科學編制現代農業規劃需要從區域角度解功能、交通、生態、發展戰略,分析現狀產業基礎情況、農業發展等,涉及城鄉規劃,農業產業、風景園林等專業內容。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認為規劃要在區域統籌層面,產業發展區域一體層面,現狀資源基礎層面,產業鏈層面,特色發展層面來綜合分析確定。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生態保護原則;城鄉聯動,配套建設原則;產業支撐,特色鮮明原則;文化傳承,延續歷史脈絡原則。
5、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路徑?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30年的光輝歷程,見證了縣域經濟在競爭中加速調整、迅猛發展的歷史軌跡,為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充足的依據,為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歷史、區位、資源稟賦等多方面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大力突破縣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推進經濟強縣與中等發達縣市、貧困縣市的同台共舞、攜手並進,實現縣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縣域之間的基本發展條件千差萬別,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也各有特色。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握特色產業的培植,在做大做強特色經濟上進行重點突破。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區域間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通過持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措施,形成了合理有序的區域發展格局。 在進一步發展中,國家應針對東、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分別制定一系列積極的政策:一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將全國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明確主體功能定位,引導開發方向,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二是鼓勵創新創造,引導縣域之間立足自身實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自主選擇創新發展的路徑。三是制定更加細化、范圍更廣,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環境政策與績效考核等。四是簡政放權,擴權強縣,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五是制定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使縣域經濟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6、發展縣域經濟要從哪些方向突破?
一、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繁榮XX,為人民群眾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發展是硬道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對XX而言,就是要加速建設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XX,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一、進一步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主體方向是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必須大力招商引資,必須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在環境建設上,XX由於交通條件的制約,短期內在硬環境方面很難有大的突(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破。但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把軟環境建設得比別人更好。為此,我們要把創優軟環境作為環境建設的首要任務,下力氣、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要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信用環境、服務環境和人文環境。要嚴格依法辦事,用法律法規來規范黨政機關、企業和公民的行為,切實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辦事、企業依法經營。特別是黨政機關都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繼續推行民營業主交費明白卡制度、稅費公示制度、公開評議執法執收部門制度、行政服務代辦制度,推行服務公(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開承諾、辦事限時、企業生產「寧靜日」、首違不罰等制度。進一步辦好行政代辦服務中心,完善「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重手治理「三亂」,堅決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對影響環境建設的人和事,要一查到底,公開處理。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肅查處各種不正當競爭和限制競爭的行為,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坑蒙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打造「信用XX」,讓所有投資者在XX安心、放心創業。 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民營化。繼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全方位放開市場准入,全面落實民營經濟的「國民待遇」,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進入農業、工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一切經營性資源和競爭性行業的開發;鼓勵和支持外來民營業主、機關幹部職工離崗投資興業。各級各部門要滿腔熱忱地關心、支持、服務民營企業,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加快建立管理人才培訓機制,促進行業協會建設,努力造就一支能夠辦大廠、干大事、創大業的民營企業家隊伍。要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突破性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措施來抓,實行對外開放與對內放開並舉,引進外資與引進內資並重。要堅持主要領導用主要精力抓,其他成員和各部門同心協力抓。形成全黨抓招商,全民抓招商的良好氛圍。力爭今後五年, 每年實際利用外資遞增10%以上,年固定資產投資遞增20%。要堅持引資與引「智」並重,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優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科學的管理經驗等。要堅持引進資金、技術與輸出產品並重,努力培育一批骨幹出口創匯企業,提高自營出口創匯能力,提高我縣經濟外向度。 第二、進一步強化工業興縣意識,大力推進工業化。積極構築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增長格局,形成各級領導重視工業、各行各業服務工業、全社會關心支持工業的良好氛圍。要突出工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一是大力發展水電工業。力爭5年新增水電裝機30萬千瓦以上,使水電產業真(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正成為我縣的骨幹產業,建成全省水電大縣。要舉全縣之力加快鄂坪電站、周家垸電站和白果坪電站建設步伐,確保2005年前基本完成匯灣河流域的梯級開發;力爭2005年前,泉河流域建成紅岩一級、紅岩二級、大峽及龍灘電站,同時大力抓好白沙河電站建設和厚河、瓦滄河流域的水電開發。二是大力發展以茶葉、魔芋、絞股藍、山野菜等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圍繞茶葉創國家級知名品牌、產業規模和效益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加大聯營聯辦和名優茶開發力度。抓好以龍王埡茶場為龍頭的一批茶葉加工企業。加強魔芋綜合開發,支持科瑪協力公司、雙竹科技公司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魔芋產業發展。同時因地制宜抓好絞股藍、山野菜、豆製品等特色產品加工,大力開拓市場,提高經濟效益。三是抓好以黃姜加工為主的醫葯化工業。重點是在抓好治污的同時,加強深度開發和綜合開發,推動產業升級。四是科學開發以板石、煤炭、水泥等為主的礦產建材加工業,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擴大規模,提高效益。要大力加強工業園區建設,使其真正成為我縣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縣內外投資者投資興業的樂園。切實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結合。要加強技術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政府、(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企業和全社會的信息化水平,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第三、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調優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優質農畜產品比重、農畜產品加工比重和非農產業比重及非農人口比重,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按照區域化生產、產業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加快推進茶葉、魔芋、黃姜、烤煙、中葯材、板栗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08年,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其中,茶葉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魔芋面積發展到10萬畝。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堅持規模養殖與分散養殖相結合,加強畜禽疫病防治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以工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發展,繼續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產銷聯合,發展訂單農業,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民「雙贏」的利益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重視發展勞務經濟,擴大勞務輸出,歡迎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業。加強農村基本建設,推行「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開發機制,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投資農田水利、道路、生態、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人畜飲水、農村沼氣、小流域治理和退耕還林工(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程建設,發展農村科教、文化、衛生、通訊、廣播電視等事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繼續穩定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保障農民土地承包和生產經營自主權。按照自願、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山林、水利經營權合理流轉,促進農民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大農業投入,推廣農村小額信貸,支持農民發展生產。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配套改革,完善涉農收費公示制,強化涉農收費管理,積極化解農村債務,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護好、發展好。
7、涿鹿近年來有什麼發展?
[涿鹿名片]:涿鹿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是環北京縣區之一,總面積2802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區位優勢明顯,東距北京僅150公里;是首都遠郊淡季蔬菜供應基地、全國糧食大縣、全國水果產量百強縣;三祖文化和合符文化具有壟斷性優勢;礦產資源豐富,錳、硫鐵礦、水泥灰岩儲量位居全省前列,花崗岩石材儲量排名全省第一位。
近年來,涿鹿縣大力實施「工業立縣、科教強縣、生態興縣、民營經濟富縣」四大戰略,狠抓項目建設、優化環境、招商引資三大措施,全縣經濟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十五」期間,全縣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0.6%,2005年實現22.9億元,比「九五」末增長59.8%。財政收入年均遞增29%,2005年實現1.5億元,是「九五」末的3.6倍。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36元,比2004年增長18.9%。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27.42億元,同比增長2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20%。2006年歲尾,記者來到涿鹿縣采訪了縣長陳崗。
記者:陳縣長,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我們知道涿鹿縣緊緊抓住執政興縣第一要務,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介紹一下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陳崗:主要成績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即「工業立縣」為主導的縣域經濟總體框架基本形成。我們把工業立縣作為全縣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國有工商企業改革改制攻堅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打造發展環境,實現以商招商,成功引進和建設了一批投資大、效益高、發展前景好的工業項目,成為工業立縣的重要支撐和潛在動力。我縣工業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入園企業達到了26家,全縣初步形成了高科技信息產業、機械加工製造、化工制葯、礦山資源開發運銷等四個工業產業集群,構築起全縣工業發展的總體框架。另一方面是,以新農村建設為核心的「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首先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按照發展規模化、種植區域化、養殖小區化、科技推廣示範化的工作思路,通過典型示範引導、科技服務支撐、項目建設帶動,結合退耕還林、首都21世紀水源、京津風沙源治理等農業工程項目的實施,發展壯大了飲料玉米、葡萄、杏扁、奶牛、蔬菜五大特色主導產業。二是打造以發展龍頭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實現了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上檔升級,2005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9%,比「九五」末提高了21個百分點。五年來,我縣建成農副產品儲、加、銷重點龍頭企業50多家,建成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3家。三是扎實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和千村經濟振興活動,建成了35個文明生態村。
第三方面,就是以三祖合符文化生態觀光為主導的旅遊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我縣把中華三祖文化和合符文化開發作為旅遊產業發展的重點,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聖火與涿鹿中華合符文化高層論壇」,與北京客商簽訂了整體開發中華三祖堂景區的協議,橋山黃帝殿項目、立馬關蚩尤祠等一批人文景觀相繼建成,中華合符壇工程正在建設之中。此外,投資5億元的東靈山國際景區項目已經簽約,正在進行前期工作。黃羊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靈山狩獵場,溫泉屯鄉和五堡鎮的農家風情游都是我縣的亮點。
記者:在縣城裡我看到市政建設煥然一新,基礎設施建設你們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崗:我們按照縣城「西移北擴」的城市發展戰略,制定了新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相繼完成了人民大街貫通及兩側開發、東風大街中西段改造、軒轅西路延伸等建設工程、北環大市場,怡馨家園、溫馨家園住宅小區建設、軒轅大市場、污水處理廠等工程也正在建設之中,這些你都看到了。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145公里。17個鄉鎮全部實現鄉鄉通油路,208個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記者:請您談談涿鹿縣「十一五」期間的工作思路。
陳崗:「十一五」期間我縣確立的工作思路是:高揚「全黨抓經濟、全民謀創業、全面造環境、全力促發展」的主旋律,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積極實施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三化」戰略,努力構建六大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六個第一,以構建和諧涿鹿為目標,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科教文化事業,為建設經濟強縣、文化名縣、旅遊大縣,重振涿鹿雄風而努力奮斗。
記者:請陳縣長展開談談。
陳崗:六大產業集群是:一是以單晶硅信息產業研發生產基地、北大青鳥環宇公司和涿鹿科技孵化園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集群;二是以壓力容器、吉慶萬豐達精密鑄造、正大銀光鑄造、液壓件廠為代表的機械加工製造產業集群;三是以礬山磷礦、天寶化工、安慧瀝青、億能普葯業為代表的化工制葯產業集群;四是以趙家蓬區石材開發、吉慶礦業、涿鹿煤礦、保得煤炭運銷等為代表的礦山資源開發運銷產業集群;五是以中德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項目為依託,建設以玉晶澱粉、五千年生物制葯、果仁食品公司、紐西蘭良種奶牛繁育基地、卓豐養豬、葡萄酒加工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六是以三祖聖地人文景區、東靈山生態景區和國家級黃羊山森林公園景區為代表的旅遊產業集群。六個第一是:全國最大的單晶硅信息產業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安防產品生產基地、河北最大的花崗岩板材生產基地、華北最大的紐西蘭良種奶牛繁育基地、京西北最大的無公害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中華兒女祭祖第一聖地。
記者:如何確保戰略目標的實施呢?
陳崗:一,圍繞產業集群,力推「項目帶動」戰略。一是抓好在建項目建設。堅持把單晶硅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作為立縣的重頭戲,抓好8個單晶硅生產企業片及太陽能產品系列開發生產等項目建設。加快萬豐達耐磨材料目、玉晶澱粉達產達效、五千年生物制葯、新鹿藍特非油炸方便麵項目建設進程,確保企業早日見到實效。二是抓好新簽約項目的籌建工作。重點抓好總投資6600萬港幣的太陽能硅單晶材料生產項目和1.2萬噸干紅葡萄酒等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三是抓好新項目的引進。充分發揮涿鹿高科技孵化園的招商優勢,集中精力抓好北大青鳥公司新產品市場開拓、釀酒公司5000噸干紅葡萄酒、永興水泥日產4400噸新型干法水泥等新項目的引進工作。做好啟動大秦鐵路煤炭專用線的的各項工作。
二,圍繞工業立縣戰略,全力培植壯大工業經濟。進一步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全面振興老工業企業。我們將吉慶礦業、天寶化工、釀酒公司、液壓件廠等一批老工業企業作為全縣財政稅收的主力軍給予重點扶持,通過技改實現企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同時,幫助企業加強外聯合作,壯大企業經營實力。繼續加強資源型項目建設,做足做透資源文章。加強與河北中礦礦業公司合作,認真做好相廣錳銀資源風險勘探,多渠道做好探礦工作。對資源礦山企業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全縣資源性開發生產能力,由單純的開發向實現就地轉化成品生產轉變。
三,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好「三農」工作。一是抓好農業結構調整。二是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三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一五」末,實現85%的村通油路,移動通訊實現無縫隙覆蓋。四是抓好文明生態村建設。對創建村進行街道硬化、綠化和亮化,同時,以養殖業為重點的創建村,合理推廣沼氣池建設。
四,圍繞城市西移北擴戰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積極實施縣城「西移北擴」戰略,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完善服務功能,發揮城市的輻射效應。重點實施怡馨家園小區後續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四星級古郡大酒店等城建項目。積極配合做好京化高速公路、張涿線和康祁線的建設,進一步改善我縣的交通條件,並結合康祁線建設,抓好煤炭物流市場的謀劃和建設。抓好各建制鎮發展規劃的編制,強力推進我縣小城鎮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
五,圍繞資源整合,加快旅遊產業開發。實現我縣人文、生態、觀光農業等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以開發和弘揚合符文化為主線,全力打造「中華民族從這里走來」的縣域特色旅遊品牌,高標准建設中華合符壇工程,圓滿完成奧運聖火傳遞工作。
六,圍繞和諧發展,加快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我們圍繞和諧涿鹿建設,重點做好對困難群眾的農村低保、扶貧濟困和救災救濟工作,確保受災戶、「三無戶」、「五保戶」和困難群眾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繼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支持民辦教育。完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各項制度,努力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整體水平。
8、淺談統一戰線如何服務縣域經濟
一、把握時機、提高認識,全力推進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縣級統戰工作是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基礎,圍繞縣委中心工作,積極創新工作載體,立足本地實際,突出抓好落實,統一戰線在基層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統一戰線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結合更加緊密,基層統戰工作對基層各項工作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在服務經濟建設和穩定大局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縣域發展尤其是資源性縣域經濟,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隨著資源逐漸枯竭,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主體資源衰減、經濟結構失衡、職工生活困難、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促進經濟轉型,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經濟的發展從過去的依賴資源的過度開發消耗轉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來,已成為事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戰略問題。基於對宏觀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縣域經濟發展走向的准確把握,推進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是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新一輪發展的根本途徑。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為科學發展服務是統一戰線團結奮斗的第一要務。在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尋求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情況下,為科學發展服務、為經濟轉型服務更是統一戰線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必須進一步認清形勢、凝聚共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助推經濟轉型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的決策和部署上來,鼓舞和增強縣級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克服暫時困難、實現長遠發展的堅強信心,真正把助推經濟轉型作為統一戰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供重要助力。二、攻克難關、積極進取,發揮統一戰線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經濟轉型跨越的強大合力統一戰線具有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人才優勢,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政治優勢,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優勢。我們只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調動一切資源、動員一切力量,在克難攻堅中凝聚人心、在轉危為機中匯聚力量。只要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致力於形成社會各方面的創造力競相迸發、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只要以「服務企業、服務基層」為重點,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優化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斷提高統一戰線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經濟轉型的強大合力。1、充分運用人才資源,為助推經濟轉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聚集著許多專業人士和學者,他們是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為此,我們充分調動他們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為助推經濟轉型提建議、出點子、謀發展。一是構建建言平台。通過情況通報會、座談會、民主協商會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認識當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鼓勵他們為經濟發展多建適用之言,多獻對路之策,多做務實之事,為經濟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出力;二是構建活動平台。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經濟決策,緊扣全力以赴保增長這一目標,並就自主創新、產業轉型、優化結構、節能環保、協調發展等方面工作組織專題考察調研,先後形成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調研材料,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三是構建科研平台。充分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成立經濟轉型課題研究小組,做好經濟轉型課題研究,開展項目攻關,形成了一批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助推經濟轉型發展成果。2、充分運用政治工作的優勢,為助推經濟轉型增強內力。統一戰線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是統戰工作服務經濟建設的具體表現。作為以促進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重要職責的統戰部門,我們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堅持「團結、幫助、引導、教育」的工作方針,加強政治引導,充分發揮統戰部門的政治思想工作優勢,加強服務管理和幫扶工作,使民營企業在關鍵時候站得出來,幫得上忙,使得上勁。3、充分運用化解矛盾的優勢,為助推經濟轉型添加助力。實現經濟轉型,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們要切實履行好統一戰線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職能,加大社會穩定的力度,促進統一戰線內部和諧,促進民族團結,促進宗教穩定,多做統一思想、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為經濟轉型發展減少阻力,增強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社會政治環境。一是切實維護各界和諧。通過做好統一戰線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順各方面的情緒,化解各種矛盾,落實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切實維護各界的和諧穩定;二是切實維護民族團結。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數民族對口支援力度,大力推進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一種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實現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助推經濟轉型跨越統一戰線歷來是為黨的總路線、總任務服務的。助推經濟轉型,既是縣級統一戰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統一戰線的職責所決定的。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順應時代發展,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經濟轉型。一是要轉變觀念,堅持第一要務,增強圍繞中心、服務發展的意識,牢固樹立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既要防止游離於經濟建設中心之外的錯誤傾向,又要防止混同於具體經濟部門、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的簡單做法。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資源優勢,緊緊圍繞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參與經濟建設,為助推資源性縣域經濟轉型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在實現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利益關系的磨擦,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穩人心、暖人心、順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導、積極協調同盟者的經濟、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訴求,充分調動他們為助推經濟轉型建言獻策的積極性;切實尊重和保護同盟者的合法權益;努力為統一戰線成員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既做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樹立統戰理念,培養統戰思維,提高統戰素質,把握統戰風格,講求統戰藝術,以真誠的態度、博大的胸懷、宏大的氣魄,最大限度地吸納和包容各界人士,為助推經濟轉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統戰工作涉及政黨、民族、宗教、階層、港澳台和海外等多個領域,大陸、港澳台、海外等多個范圍。要樹立「大統戰」思維,確立縣統戰系統一盤棋的意識,加強聯系溝通,改統戰部一家「單兵」作戰為黨派、工商、僑聯、台聯、宗教等多個方面「多兵種」共同參戰,形成工作合力,為助推資源性縣域經濟轉型做出更大貢獻。四、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切實做好新時期統戰創新工作1、抓擺位,落實責任。統戰工作必須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工作的考核內容,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加強指導和考核,要著眼調動統戰幹部的主動性,抓緊解決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氛圍,特別是高度重視基層統戰幹部隊伍建設,應加大選拔任用力度,加強與其他部門交流,幫助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後顧之憂,使他們安心工作,成長成才,同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宣傳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方針政策,帶頭參加統一戰線的重要活動,帶頭廣交深交黨外朋友,在推動統戰工作創新發展中發揮表率作用。2、抓理念,拓展思路。縣級統戰工作是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基礎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做好縣級統戰工作,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新理念,創造新招法,推動統戰內部關系和統戰各領域工作的協調發展。要樹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談心溝通,聯絡聯通等制度,採用多科手段,拉近與統戰對象的距離、改善與統戰對象的關系、理順統戰對象的情緒。要樹立社會理念。跳出統戰看統戰,由部門統戰意識轉向大統戰觀念,注重資源共享,整合社會力量,把社會力量資源轉變為統一戰線的工作資本。要樹立管理理念,要以現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統戰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工作的設計和謀劃,通過科學管理,使日常工作由無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飽滿,盡可能使每個崗位,每項工作都更有計劃,更加規范,更加成效。3、抓機制,創新方法。機制和制度即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做好新時期統戰工作,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以確保各項工作有抓手,有依據,不斷體現科學性和規范性。重點是建立三項機制。一是聯席會機制。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下的定期聯絡制度,通報情況,布置工作。完善調查研究,走訪慰問、統戰工作信息溝通、意見反饋、激動表彰等各項規章制度,確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斷檔,不落空。二是組織機制。要完善黨外幹部培養選拔任用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制訂組織和統戰部門關於培養選拔黨外幹部的有關聯合工作程序,為推進黨外幹部工作規范化提供組織保證。三是考核機制。結合統戰工作任務,制訂更加細致的考核量化標准,細化分解到部門和每個責任人,明確標准、定製考核,切實營造出人人有壓力,有動力的工作狀態,真正把統戰工作落到實處。4、抓宣傳,營造氛圍。以統戰宣傳開路,幫助廣大幹部群眾了解統戰意識,營造良好的統戰工作氛圍。要創新宣傳載體,除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外,還要利用網路等現代宣傳平台,加大宣傳力度,全面介紹統戰知識,及時反映統戰狀態,積極交流統戰經驗,展示統戰風采,要培養宣傳隊伍,抓好撰稿、報送、播發等工作,推動宣傳工作上質量。要開展宣傳活動。可以通過集中編發統戰知識宣傳資料,開展統戰知識專題輔導,舉辦統戰成果徵文比賽,開展各個層面的統戰知識競賽等方式進行宣傳,不斷增強宣傳的影響力和感染力。5、抓隊伍、樹立形象。統戰隊伍的素質和形象,直接關繫到地方部門統戰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須堅持把統戰隊伍建設抓在手上,苦練內功,外樹形象,切實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社會形象好的統戰幹部隊伍。要通過培訓教育,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引導統戰幹部真正認識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感情上重視本職工作,從而激發愛崗敬業,在崗盡責的動力。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發動廣大統戰幹部到基層,到生產一線去,與社會各界廣交朋友,重點加強同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黨外知識分子的溝通與聯系,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作者系古縣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 李紅專)
9、對家鄉又好又快發展的思考(宜賓)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統領;又好又快
[論文摘要]要全面准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縣域經濟發展,創新發展思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工業化、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全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和本質,提出了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科學方法,是一個科學的關於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理論體系。發展首先是要抓好經濟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才能為解決各種問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
一、發展現代農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產業支撐
目前,我國縣域主體是農村,2007年的中央1號文件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沒有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就失去了重要的產業支撐。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挑戰主要是,農產品供給品種結構和質量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小農戶分散經營形不成規模,不能直接進入社會化大市場;農業產加銷各環節割裂,整體效益低,不能適應農民增加收入的需要。針對上述問題,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戰略指導下,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加大農業投入,整合財政資源,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資金支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增加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
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壯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與此同時,還要推行農業產業化、積極推行農業標准化,發展節約型農業,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因地制宜地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
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著力構建以產加銷一體化為表徵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解決初級產品生產與銷售的鏈接問題,並將生產、加工和流通各環節聯為一體,使相關環節運作內部化,以農業一體化組織和服務系統,引導和幫助農戶的商品生產走上專業化、社會化和集約化之路,形成規模經濟,整體進人社會化大市場;依靠農業一體化經營系統,實現加工增值,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農業產業的比較效益;依靠一體化經營系統將部分外部經濟變成內部經濟,發揮組織協同和產業協同效應,構造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共同防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提高農民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放活農村生產要素,大力支持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進一步加強政府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和引導,規范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運作,確立經濟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對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所辦的加工、流通實體,給予一定時期減免稅費優惠和財政扶持,發揮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搞活農產品流通和在農村的公共服務作用。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工業化進程
把工業擺在縣(市)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工業化仍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任務,要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企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縣域工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從量的擴張為主,向質的提高和結構優化升級根本性轉移,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結構升級。
針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一縣域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把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作為催生經濟持續增長、實現增長方式有效轉變的支撐,著力增強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培育縣域工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縣域原始創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創新活力和動力。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比例,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積累擴大技術研發投入,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積極發揮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壯大自主創新主體。要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和法規體系,著力培育壯大一批原始創新型企業群體。要以財政參股、補貼、貼息等不同的投資形式投入資金到企業的科技創新中;同時通過提供包括加速折舊、投資稅收抵免、盈虧相抵、納稅扣除、優惠稅率、免稅期等有利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稅收政策,調動企業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研究與開發投資的積極性。
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既包括產品結構的升級,也包括企業組織結構的改善和產業布局的優化。要支持企業重組,著力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實力、輻射面廣、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集團的規模效應和示範帶動作用;培養壯大一批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發展潛力比較大的企業,把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帶動作用。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發揮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創造就業和滿足多樣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依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優化產業布局。針對當前縣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工藝裝備技術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產業集中度低等行業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問題,強化政策導向,通過產業政策調整行業結構和布局。加強信貸、土地、環保、供電等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嚴格控制產業過剩行業新建項目,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狀況和交通運輸條件,合理布局;按照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合理節約能源,生態環保的原則,調整完善相應的政策,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引發投資熱的深層次矛盾;加強信息市場發展,引導企業投資行為。
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遏制環境惡化,走科技先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之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有利於加強激勵和約束作用的政策法規體系及相應的體制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通過推進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強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的調節作用。積極穩妥地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在資源性產品的開發、生產、使用等各個環節中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運用價格機制調控資源供求關系,推動資源集約利用。
要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要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根據各縣(市、區)的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式,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服務業具有投資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對就業拉動作用大等特點,因此加快發展服務業是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整體素質,擴大內需和就業的迫切需要。針對服務業發展滯後的突出問題,應把加快發展服務業放在縣域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像重視農業、工業一樣,重視發展服務業。要把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作為服務業加快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根本動力。推進部分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由政府為主向市場為主轉變,打破壟斷,放寬准入領域。推進應該由企業經營的服務領域從政府辦為主向企業辦為主轉變。推進後勤服務由企事業單位自我服務向社會服務為主轉變。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實行分類指導,提高服務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要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製造業的水平和利潤,更多地體現在人力資源開發、研發和營銷等服務領域。針對當前縣(市、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的問題,要著力優先發展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對就業容量大、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對知識密集、在市場發揮中介作用的會計、律師、咨詢等新興服務業,要加以規范,實現有序發展;對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要放寬市場准入,並實行有效監管;對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發展潛力的教育、文化衛生等服務領域,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發展機制。四、加快小城鎮開發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轉移
小城鎮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具有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是統籌城鄉發展搞好縣域經濟的重要載體。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環節,推進小城鎮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農村人口轉移。
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劃要符合當地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地質構造等自然承載力,要與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要突出特色、穩步推進,以科學的態度和長遠的眼光,高起點、高標准地搞好城鎮建設規劃。以堅持強化中心鎮、淡化一般建制鎮的發展觀念,和以努力提高小城鎮質量而不是數量的縣域城鎮化發展重要思路,建立縣域城鎮體系,縣城是一個縣的政治、經濟中心,基礎相對較好應重點發展,使其成為縣域競爭力的核心,選擇有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或規模優勢的中心鎮3~5個優先發展。要搞好城鎮功能定位,依託自身優勢,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工業型、貿易型、旅遊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群體;要以業興鎮。一方面要引導民營企業和各類農產品市場向小城鎮集中連片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小城鎮建設,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提供載體,發展產業集群,形成聚集效應。自然資源豐富的縣,應發展以地方資源為基礎的產業,把潛在的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力。農業資源豐富的縣,應發展現代農業,繁榮城鎮。自然、人文資源豐富的縣,應把旅遊、觀光業作為支柱產業,圍繞旅遊業開發相關服務產業。礦產資源豐富的縣,應把礦產品開采加工作為主業,在保護好環境生態的前提下,力爭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積累。在大中城市周邊具有區位優勢的縣,可發展為大中城市服務配套的產業及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力爭加入現代化產業循環,成為大中城市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積極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轉移的產業,利用縣域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優勢,壯大縣域城市經濟;要運用市場機制開發建設。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引導集體、個人、私營企業等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開發建設;要健全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政府要營造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規劃環境,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鄉管理體制改革,為推進小城鎮建設,促進產業聚集和人口轉移提供製度保障。
五、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略。
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基本方略推進新農村建設。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已進入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十六大以來,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及時作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判斷。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中統籌部署;就是要把農村社會事業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統籌安排,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結構為基本特徵的城鄉分治格局,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最終建立起城市和農村互補互促、共同進步、平等和諧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過多的農村人口與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源的矛盾是「三農」問題成為難題的根源,在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三農」問題可以在農業和農村的內部解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層面,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方略。因此,既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產業化,也要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把發展生產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只有不斷強化農村的產業支持,加強農業和農村的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為農村社會和農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主體是農業經濟及其副業,因此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放在首位。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從產業的角度跨村、跨縣、跨省、甚至跨國拓展視野,研究本地農業產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並延長形成價值鏈、生態鏈相一致的生產、加工、流通、科研一條龍的產業鏈,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新農村發展的前提條件。加強生態保護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堅持生態建設與保護並重,重點控制人為破壞。嚴格控制破壞地表植被的開發建設活動,重點控制農牧交錯區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減輕農牧交錯區的糧食生產壓力;在自然環境惡劣和生態脆弱的地區,以「人退」實現「沙退」;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防治新的破壞。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持的關系,規范涉水行為,以水定發,從節約用水、合理開發水資源、防治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維護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發展適應洪澇與乾旱的避災經濟,保證河流生態用水;乾旱半乾旱地區,要嚴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設,所有建設項目都要充分論證。加強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規范海洋開發行為,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島、海岸帶的生態保護。
積極開展農村環保行動計劃,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要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處理,解決農村「臟、亂、差」的問題。防治土壤污染,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生產和菜籃子基地的污灌,改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超標耕地的用途;防治農用薄膜污染耕地,嚴禁危險廢物佔用耕地;減少對土地的掠奪性開發,合理使用農葯、化肥,減少對糧食、蔬菜的污染;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
把培養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建設新農村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要靠農民和國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培養一大批綜合素質高、經營能力強、市場反應快的新型農民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要加強農村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勞動技能和參與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把加大農業和農村投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落腳點,要著力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繼續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投入力度,要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搞好農村水、路、電等建設。要本著多予不取放活,促進農村生產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
把建立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製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農村基本公共產品直接關繫到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繫到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從現實來看,城鄉公共服務的嚴重失衡、農村公共服務制度的嚴重缺失,已成為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要把擴大農村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建立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製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因此,要在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把財政支農的重點放在為農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上。今後,要將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於農村;政府徵用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於農村。要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體制;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養老保障制度。不斷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途徑,努力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方面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