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趨勢發展
1、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和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正處於非常關鍵的轉型階段,目前中國的核心任務就是在科技創新上、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上進一步加強。二零一九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外的形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在科技創新上也出現了轉折點。
中國的科技創新正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隨之而來的就是比較大的壓力。所以中國在科技領域上必須要堅持創新,並且將科技支撐力提高。其中的具體任務就是要在核心技術上進一步加強,科技體制也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讓創新驅動懂得發展戰略能夠更加深入實施。中國現要實現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的最終目標,就需要把握住現代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創新是關鍵,依賴於別人總歸是有很大的風險的。
如今中國雖然已經在科技的創新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但是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加強科技創新。中國在自主創新上的能力表現還是有一定的缺陷,在關鍵技術上還是會依賴於進口,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至關重要的。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企業的發展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一些企業在創新動力上比較弱,對於科技知識的產權保護意識並不強等等。
總的來說,中國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其它世界科技強國相比較,還有有一定的差距的。中國需要突破,科技體制需要改革,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科技發展非常關鍵。
2、新形勢下,企業如何創新發展
新形勢下促進企業轉型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直面職工的思想實際和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堅持以人為本,創新思想,多管齊下,穩定大局,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敬業愛崗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入調查研究,鼓舞士氣,提高信心 要及時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走訪調查,第一時間了解情況,掌握動向,解決問題,理順情緒,提出要求,穩定局勢。一方面大力開展形勢教育,利用各種方式進行礦情宣講,及時傳達實情,讓職工聽到;另一方面積極加強重點項目建設,讓職工看到,企業每取得一些進展和成績,要及時與職工分享,讓職工切身感受到。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政治理論和技能學習,提升綜合素質,努力打造顧大局、凝聚力強、戰鬥力強的職工隊伍。要通過各方面的工作,讓職工既看到了目前的困難,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又看到了礦山未來的趨勢,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二、著力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樹立榜樣的力量,堅定共同信念 兩級領導班子能力強不強、是否團結務實,直接關繫到是否具有良好的形象和公信力,是否能堅定職工對成功實現轉型的共同信念。
一是要加強能力建設。通過組織學習、交流輪崗、外出培訓、安排任務和績效考核等方式,不斷增強控制復雜局面、協調復雜關系、處理復雜矛盾的能力,在重點項目、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礦業秩序、維護穩定等方面帶頭履行好職責。
二是要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嚴格執行「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要強化政治意識和組織紀律,從事業出發、從工作大局出發,維護班子團結,努力形成心齊氣順的工作氛圍。三是要加強作風建設。大力弘揚扎實苦幹、勤政務實的作風,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下井、深入現場調查研究,及時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四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開展經常性和針對性的黨風廉政教育,教育引導各級幹部自覺遵守廉潔從政各項規定,要深入推進效能監察和風險防控工作,強化對人、財、物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權力行使的監督。
三、強化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理順情緒,增強凝聚力 要堅持把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難點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注意正面引導,以德率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凝聚人心,調動生產工作積極性。
四、發揮企業文化作用,豐富精神生活,激發活力 以企業文化建設為抓手,開展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活動,激發活力,增強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一是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充分挖掘利用優秀文化在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職工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服務企業方針目標。
二是加強對接和吸納「五礦」企業文化,學習「五礦」的制度和管理,以「珍惜有限,創造無限」的核心理念堅定共同理想,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
三是創新企業文化的載體。結合時代主題,開展愛國愛企教育、文體活動、群眾性廣場活動、民生幫扶幫困活動等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激發職工愛黨、愛國、愛礦的熱情。
3、保險業的創新與發展趨勢
30年的中國保險業
28年前從零開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保險業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在補償災害損失、維護社會安定、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整個行業發展突飛猛進。其表現主要有三:一是保險機構增長迅速。1980年,中國只有1家保險公司,1998年為28家;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保險機構110家,是十年前的4倍。此外,專業保險中介機構(代理人、經紀人、公估人)從2000年的幾家,到2007年底的2331家,幾年間增長近500倍。二是保費收入增長迅速。1980年全國保費收入為4.6億元,2007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為7035.8億元,28年間,年均增長達31.2%。三是保險資產增長迅速。從1980年恢復國內業務到2007年,保險業積累第一個1萬億資產用了24年,積累第二個1萬億資產用了3年,第三個1萬億僅有1年時間。截至2007年,中國的保險業資產總額達到2.9萬億元,是五年前的5倍。1978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8%,同一時期保險機構總資產卻增長了7000多倍,年均增長37.5%,遠遠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中國保險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令全球業界震驚。
中國保險業現狀與發展前景的分析
中國保險業現狀與發展前景的分析縱觀我國保險業20多年的發展,中國保險市場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後,中國保險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就中國保險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時提出加入WTO後應採取的對策。關鍵詞:保險業現狀發展趨勢挑戰潛力對策一、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及發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為主體,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外資保險公司爭相入市,多家保險公司竟爭發展的保險市場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保險業與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一)中國保險業在開放中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業務快速發展。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中國的保險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03年保費總收入達到38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7.1%,相當於1999年的2.8倍;保險業總資產達到9122.8億元,比上年增長41.5%;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8739億元,比上年增長51.4%。2003年保險密度為287.44元(即每個公民的平均保費),保險深度為3.33%,中國保險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2、市場體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公司61家,其中中資保險公司24家,外資保險公司37家。按業務性質分,財產保險公司25家,人身保險公司30家,再保險公司5家,政策性保險公司1家。此外還有6家保險集團(控股)公司,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專業保險中介機構705家,其中保險代理公司507家,保險經紀公司115家,保險公估公司83家,保險從業人員達到150萬人。3、體制改革進展順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等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部分股份制保險公司通過吸收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股,股權結構得到優化,治理結構逐步完善,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保險資金運用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分別設立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把保險資金實行了專業化管理和集中統一運用。在探索保險資金管理改革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4、法律法規初步完善。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保險業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階段。為適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國保監會積極清理了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法律法規和規章。2002年頒布實施了新的保險法,與此同時中國保監會依據新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先後制定、修改了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規章和制度。一個適合中國保險市場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逐步形成。5、保險監管逐步與國際接軌。償付能力監管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頒布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建立了償付能力預警指標體系,符合中國國情的償付能力監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與此同時,實施了《財產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監管指標》、《財產保險公司分險種監管報表》以及《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等一系列監管規章。加強了保險業監管的制度建設。(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保險業就以下幾個方面與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1、從保險業發展的規模上看,我國保險公司的數量、保費總收入和資產總量都相對很少。規模是行業和企業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從各方面的統計數據應該看到,我國保險業還處在起步階段。2、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上看,我國在這兩方面都處於相當低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保險深度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年保費收入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目前,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保險深度已達10%左右。而我國2000年的保險深度為1.8%。保險密度指標是指人均保費。發達國家已達2000---3000美元,日本高達4600美元。而我國人均保費只有127.7元,約15美元,美國1600美元,人均保費是中國的107倍,日本是中國的307倍。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保險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3、從我國民眾對保險業認識的程度上看,保險觀念還較差。人們對保險在穩定社會經濟,維護個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認識不夠。主動買保險的個人寥寥無幾,整個保險業,特別是人身保險是個買方市場,迫使百萬保險推銷大軍四處奔波,推銷保險產品。保險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必須讓人們從切身利益上認識其作用。(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20多年來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狀況,預計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保險業將出現以下發展趨勢:1.保險市場體系化。從1995年《保險法》頒布實施特別是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成立以來的情況來看,建設和完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個體系完整、門類齊全、法規健全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正在建立。2.經營業務專業化。隨著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險和農業保險等政策性保險業務將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分離出來,由國家成立專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與此同時,在未來幾年也會成立專營諸如火險或機動車險業務的專營保險公司。3.市場競爭有序化。從1997年開始,人民銀行從整頓代理人入手調整了航意險、機動車險的退費、手續費,大力整頓保險市場,許多違規行為被制止,中國保監會成立後,進一步強調要逐漸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違規機構和違規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取得顯著成效。4.保險產品品格化。在逐漸成熟的市場里,產品要佔領市場只能靠品牌+價格+服務,這就是品格化。就保險產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資功能、儲蓄功能或產品的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價格水平與服務水平。5.保險制度創新化。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的保險創新內容主要包括產品開發、營銷方式、業務管理、組織機構、電子技術、服務內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製度、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創新。通過上述內容的創新,促進我國民族保險業的發展,使國內保險公司在與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6.經營管理集約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內各保險公司都已意識到原來只注重擴大規模、搶占市場的弊端,而紛紛尋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內涵式集約化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7.行業發展國際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保險業與國際接軌是必由之路。中資保險公司也會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加強與國際保險(再保險)市場的技術合作和業務合作,積極開展國際保險業務。8.從業人員專業化。在國內外同行競爭的背景下,客觀上對保險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業保險公司將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適應國內保險業務發展需要的核保師、核賠師、精算師、專業人才,更要培養精通國際保險慣例、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競爭的外向型的人才。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潛力加入WTO後,中國保險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中國保險業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潛力。(一)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1、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加強了保險市場競爭程度,導致保險企業保費利潤率的迅速下滑。2、造成一部分保費外流。盡管1995年實施的《保險法》第102條規定了"保險公司需要辦理再保險分出業務的,應當優先向中國境地內的保險公司辦理",但實際操作時,難度比較大。目前保險監管部門要求外資保險公司自留保費不低於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費可以由外資歷保險公司安排再保險。3、與國內保險公司爭奪一定的市場份額。外資保險公司客觀上有著資金實力雄厚,管理先進,技術服務水平較高的優勢,目前盡管在業務經營范圍上還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發展勢頭還是比較好的。從全國的市場結構看,外資保險公司所佔比重年還不到百分之一,但在開放區域內的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已接近10%,並有繼續擴大的趨勢。4、外資保險公司由於在待遇方面有著比國內保險公司優厚的條件,會造成國內保險企業一部分優秀人才流失。(二)從影響保險業的發展的諸因素看,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存在巨大的潛力1、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爾系數的不斷降低,保險品作為一種特殊的金融消費品必然會逐步伴隨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2、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保險業必將隨著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不斷增加。在當代世界經濟活動中,保險業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保險業在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將日益增加。保險機構應充分認識到我國保險業存在的巨大市場潛力和生存空間,實現保險業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轉化。3、在我國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革轉型時期,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范圍呈日趨增長和擴大的趨勢。各種意外事故屢屢發生,天災人禍不期而至,這就為拓展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據,為保險人員推銷保險,開拓業務活動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為保險業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三、中國加入WTO後保險業的對策面對中國保險業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後面臨的挑戰,我們應考慮以下對策:(一)加快對內開放保險市場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險業的競爭力現階段我國保險市場有兩大特徵,一是封閉,二是壟斷。針對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狀況,加快對國內保險市場開放的步伐,盡快建立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保險機制,打破封閉壟斷的市場格局,放開內資保險市場,大膽的讓現有保險公司都加入競爭行列,實現保險市場的充分有序競爭,並充分發展。(二)國家對保險業應實行低稅政策,進一步壯大民族保險業實力。我國現行的保險公司稅收標準是按照保費收入每年上繳8%的營業稅、33%的所得稅和15%的調節稅。我國財政對保險公司實行攬底課稅,一定程度上影響保險公司責任准備金的積累,從而影響保險償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給予外資保險公司超過國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會使中外保險公司處於不平等的競爭地位。以上都需要國家從政策上予以探討研究。(三)改革我國國內資保險公司的保險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盡快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我國保險業產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現在內資保險公司在人事、財務等的管理上基本是舊的管理體制。由於體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員工的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還不能與外資公司相比。因此要通過改革,克服內資保險體制上的種種弊端,引進先進的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使內資公司盡快提高企業活力,增強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要盡快健全和發展有利於內資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拓寬國內保險業經營渠道,壯大內資公司資本實力,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內資保險公司改革的同時,使之在公司結構和保險業務運作上盡快的與國際接軌,積極參與競爭。(四)在競爭日益國際化的保險市場上,我國保險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建立全新的保險經營理念。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實力和國家知名度的民族保險公司,內資保險公司必須轉變經營觀念,樹立效益成本的經營思想,建立適應未來保險市場的內控機制,特別對承保質量、管理效率、防範風險能力、規范操作的程序等,都要實行嚴格管理。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苦練內功,提高風險管理及技術水平。要轉變單一的經營模式為多種形式的營銷模式,以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的精神,創造性地探索多種形式的營銷手段。要學習和借鑒國外保險公司的辦慣例,側重培育中介機構和利用中介機構展業。以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為手段,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此外,國家應從政策上對民族保險公司進行扶持,在來源配置上實行傾斜政策,增強其綜合實力。(五)積極開展保險科技創新活動,全面快速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保險技術創新是就保險業的業務經營上,所進行的種種富於開拓性、創造性的變革。主要包括險種創新、營銷方式創新、服務項目創新等多方面。保險技術創新有利於縮小民族保險業與國際保險市場的差距,帶動保險業迅速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保險需求,使我們在未來的保險市場中居於相對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險種創新而言,我們要大力發展責任保險、醫療保險等險種,全力開拓新險種。如分紅保險、變額保險、單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險。其次,就營銷方式而言,可以學習借鑒外國保險業的經營經驗,結合我們自身情況,大力發展新的營銷手段和方式,盡早為開展網路保險做好鋪墊。將發展網上保險作為21世紀的戰略舉措,為佔領網上市場做好積極鋪墊。(六)加快培育高素質的人才未來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民族保險業除了要注意築巢引鳳,通過尊重、優待政策來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現有人才的教育和培養。與此同時,要注意培育企業文化的氛圍,創造和諧寬松、團結向上的環境,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七)完善保險法規,強化市場監督保證保險市場健康持續發展,做到監督的全程化、動態化、持續化。同時,要加快制定入前後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險法》,對內外保險公司應實行統一監督,在監督目標、指標、手段上應避免雙重標准,切實有發揮國家保險監督的職能作用。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4、商業模式創新的發展趨勢
商業模式創新近些年,在我國也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不僅商業界重視,學術機構及一些政府部門也重視。如商業模式創新是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內容。2007年2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科學院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將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納入中心重點工作內容。中心博士後喬為國承擔商業模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並在1年多時間里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商業模式創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重要商業模式創新實踐,成果《商業模式創新》一書由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創新創業是我國未來數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商業模式創新是其高端形態,也是改變產業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商業模式創新實踐已經超越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傳統企業,拓展到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商業模式創新,不僅僅是傳統以贏利為主要目的企業所需,也是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所需要的。總之,商業模式創新在我國地位也將更加重要。
在杭州,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已可被評為高科技企業,享受相應政府政策。在區域競爭日益加深等背景下,其它一些地方政府也正在推出或醞釀推出相似政策。中科院創新發展中心等機構也正在研究探討國家層面的政府政策。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很快將得到政府的更多更有力的支持與促進。
5、保險業創新驅動發展趨勢
重大意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於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長遠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可以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變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又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抓住重點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應抓住以下重點著力推進。
細化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2%,技術對外依存度低於20%。目前,應將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建立完成目標的組織架構和任務體系,讓各部門、各層面、各單位按照明確的目標任務推進。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很多產業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潤低,受制於人。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特點進行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創新站在國際技術發展前沿;二是要將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標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首先,進一步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技術需求選擇、技術項目確定的主體,成為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主體。其次,高校、研發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政府、金融機構等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
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科技創新資源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政府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機制,以解決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封閉低效、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問題;建立科學的創新評價機制,使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形成合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需要各級各部門各方面協同配合、形成合力。
國家相關部門發揮推動和保障作用。應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和任務。科技創新主管部門統一協調,財政、發展改革、工信、稅務等部門加強協作,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專業、跨領域的聯合創新和協同創新。同時,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的乘數效應,進一步加大對創新的支持力度,特別是通過政府支持帶動民間科技創新投入的大幅提高。
各地區加強分工與協作。各地區應充分發揮優勢,細化國家創新戰略目標任務,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找准位置、承擔責任。以本地科技需求為導向組織自主創新,引領與支撐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應加快建成創新型地區。
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承擔起創新主體的重任。企業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特別是推進技術的孵化、轉化和產業化。大學、科研機構應把握技術發展趨勢,超前進行技術研發。中介組織應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技術轉移與產業化。
您可能感興趣的課程:《平衡計分卡與企業戰略》
ADI公司在1987年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推出了第一張「平衡計分卡」,平衡計分卡逐漸延伸至企業的戰略管理中來,幫助傳遞公司的戰略。平衡計分卡是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將組織的戰略落實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值的一種新型績效管理體系。
高頓的《企業戰略與平衡計分卡》課程為學員將平衡計分卡的理念帶入企業的戰略管理,熟練掌握平衡計分卡的使用方法,運用平衡計分卡進行企業戰略績效管理,最終落實企業戰略目標,形成強有力的戰略循環系統。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創新是科技革命和全球變革的大趨勢
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產業變革,對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很注意這方面的情況。綜合起來看,現在世界科技發展有這樣幾個趨勢:一是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雲計算、高端晶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將帶動眾多產業變革和創新,二是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三是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四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帶動形成龐大的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物製造、環保等產業。面對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推進數字技術同製造業的結合,推進「再工業化」,力圖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和產業,謀求實現跨越發展。有人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的觀點,有人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製造業數字化為核心,有人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字製造和個人製造的融合。如果實現了通過互聯網平台匯集社會資源、集合社會力量、推動合作創新,形成人機共融的製造模式,那將使全球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配置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將給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方式帶來深刻影響。比如,現在討論得很熱鬧的3D列印技術,已經從研發轉向產業化應用。可以預見,隨著3D列印技術規模產業化,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都將面臨深度調整。雖然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有不同看法,但恰好說明人們正在探討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以求搶佔先機。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密切跟蹤、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