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無為創新政策

無為創新政策

發布時間: 2022-04-28 02:34:11

1、道家「無為」思想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無為」究竟指的是什麼?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能而不為 為而不爭。積聚勢能! 個人認為無為思想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就像上面所說的積聚勢能。 但是消極意義也很明顯,不敢為天下先,某些時候會顯得過於保守。 凡事要從兩面看,所有的思想都有兩面性,道家的思想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智慧。 無為不是目的,無為制有為,手段而已。

2、什麼是無為政治

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是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語。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即可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於修身養性。 無為謂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該乾的不能幹,該乾的必須干,不能反著來;不然就是違背了道啊。《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詩雲:「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第三章稱「為無為,則無不治」。

3、漢初文景二帝為什麼要採取「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如何評價這一政策?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者,除老子和莊子外,還有楊朱、關尹、列子、它器、魏牟、田駢、慎到、環淵、接子、季真、曷冠子、文子等人,他們的著作大多已散失,思想觀點難以詳考。其中對後來道家學說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戰國時活動於齊國稷下學宮的田駢、慎到等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田駢、慎到、環淵、接子等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說,因發明序其指意」;「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這些稷下道家的「黃老道德之術」,主要是齊國統治者服務的政治理論。他們與儒墨倡導的尚賢德治思想不同,而是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學說為基礎,吸收齊國管仲學派的法治思想,主張「去知去已」,「無用聖賢」,就是說不以自我偏見好惡或聖賢的思想標准治國,而以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治理國家的統一標准。君主官長及其親屬都必須遵守法律,這樣才能做到「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老莊學派和稷下道家分別繼承了古代楚國和齊國的文化傳統,它們的思想理論形成於春秋末年至戰國中期,是當時中國封建宗法制社會向君主專制社會轉變的產物。到了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中國封建的發展進入新的界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成為歷史發展的朝流。與此相適應,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現了「百家合流」的趨勢。各家各派的學者,都試圖吸收諸家學說之長而建立新的思想體系。黃老道家便是在時代潮流影響下假託黃帝、老子名義,在繼承早期首家 思想理論基礎上,吸收諸子百家學說之長而形成的新道家學派。這個學派的主要蓍作,有馬王堆出土的《黃老帛書》,漢初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等書。

漢初黃老道家繼承了老子以道為萬物本源的宇宙論,但又吸收了陰陽家的思想,以陰陽氣化理論解釋道生萬物的過程。《淮南子·天文訓》說:「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合氣)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這一段話發展了老子思想,是更為完整系統的宇宙生成理論。

但是黃老道家學說的重點,是講如何運用天道自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他們所講的治國之道,更多受到齊國稷下道家思想的影響。首先,他們認為治國者必須效法天道,建立一套完整而穩定的法律制度。有了法度,判斷是非曲直,用人辦事才有統一的標准,賞功罰過才能公正。人人都遵守法令,各安本分,不因自己的愛惡私慾違犯法律,社會才能統一安定。所以黃老家雖然也反對過多的繁禮苛法,但並不非毀仁義,廢棄法令,不反對任賢使能,這與老莊的思想大為不同。其次,黃老家對「自然無為」思想的解釋,也與老莊主張消極退讓,反對主觀人為的觀點有所不同。他們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意思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而是指明人的思想行為都符合客觀自然法則,因循自然,應時制宜,「循理而舉事」。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也不是不要君主官長治理國家,而是「秉要執本,清虛自守,無為自化」,。即君主在上面把握政治剛要,但不過多干預臣下的具體施政措施。同時要剋制自己的貪欲野心,不幹擾人民的生產活動,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這樣才能使人民自然安定歸順,收到「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效果。

黃老道家的這一套治國理論,對老莊學說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發展,由於它適應了漢朝初年民生凋弊,急需革除秦朝暴政苛法,使人民休養生息,社會恢復安定現實,因而得到漢初統治者的大力提倡。

相傳漢初名臣曹參在齊國做丞相時,向黃老學者蓋公請教治國安民之道。蓋公告訴他:「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家」。於是曹參拜蓋公為師,以黃老術治理齊國九年,百姓安集,稱為賢相。後來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中央的宰相,仍然無為而治,所以政事都遵循蕭何所定的法規,無所更改。他選擇的部屬都是些不善言辭的老實人,而那些花言巧語,欲求名聲的官吏則被斥退。曹參日夜飲用美酒,無所事事,有些官吏和賓客想來勸說他,都要被他用美酒灌醉後回家,沒有機會張口說話。漢惠帝怪曹參不管政事,就讓曹參兒子曹 去勸他,被曹參怒打二百鞭,斥之曰:「天下事不是你應該說的」。後來上朝時,惠帝責備曹參:「是我讓他去勸你的」。曹參免冠謝罪,對惠帝說:「陛下您自認為德行比高祖皇帝如何?」惠帝說:「朕怎敢與先帝相比呢?」曹參又問:「那麼陛下觀察臣與蕭何誰更賢能?」惠帝說:「似乎你也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所說極是。高祖與蕭丞相安定天下,制定了完善的法令。現在陛下無為而治,臣等安守職分,遵照執行他們的法規就是了,這不也是很好嗎?」曹參就這樣做了三年丞相,無為而天下大治。老百姓都歌頌說:「蕭何為法,整齊劃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人民安寧。」這個著名的歷史故事被後人稱作「蕭規曹隨」。

繼漢惠帝之後的文帝、景帝也實行無為而治。據《史記》記載,漢文帝的皇後竇氏好黃老之學,所以文帝和太子都讀黃帝、老子之書,以黃老思想治國。漢文帝提倡節儉。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預先計算需花費百金。這相當於1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花費太大,於是決定不造了。文帝穿著次等絲料做的衣服,宮中愛姬的衣服不能長得拖地,屋裡的帷帳不許綉花。為他建造的陵墓只許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為飾。他對內提倡節儉,減免賦稅,對外與匈奴和親而不用兵擾民,刑法寬松,專務以德化民,中以海內殷富,禮儀大興。漢景帝繼承清靜無為政策。幾十年間,生產發展。國庫里糧食太多,只好露天堆放。銅錢多得用不完,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文帝、景帝以黃老之術治國,使國家富足,人民安定,史書稱之為「文景之治」。

漢景帝時,有些人企圖以儒家思想代替黃老之學。景帝之母竇太後好讀《老子》,有一次問儒生轅固:「老子書如何?」轅固答稱:「不過是些做僕人奴婢的道理。」太後大怒,命令他與野豬搏鬥。幸虧漢景帝偷偷給了轅固一把寶刀,他才未被野豬咬死。景帝死後,16歲的漢武帝繼位,政權仍由太皇太後竇氏掌管。丞相田分等人好儒學,企圖建立上下尊卑分明的等級制度,加強中央集權,讓諸侯王都離開京城回到他們自己的封地去。於是這些人紛紛去太後那裡說田分等人的壞話。這時御史大夫趙綰因為竇太後好黃老,就上書武帝,建議今後皇帝有事不要請示老太後。竇太後聞之大怒,結果趙綰被迫自殺,工戈草頭右框七分等人被罷官。又過了6年,竇大後去世,漢武帝新親政後,才重新起用儒生。後來又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儒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在漢初盛行近70年的黃老之學,從此失去了作為官方政治學說的地位

4、什麼叫無為政治

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是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語。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即可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於修心養性。
道家中的「無為」一般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規范),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兩層意思,一即提倡人應順應自然界,隨緣而動,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二即社會人際關系方面,提倡應統治者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盡量簡化社會的各種制度與規范以保持民間民風單純朴實。
因此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儒家所講的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為儒家的「德治」主張,其是漢代道家結合了老莊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經世致用」結合起來的政治理念,該思想強調的是社會的和諧與自然、與民休養生息而不擾民、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因此與道家的「道」所倡導的「無為而治」實不相同。

5、漢武帝時期的治國政策由"無為"轉變為"有為"的歷史背景及影響

秦人統一中國後,由於歷史的慣性,繼續奉行嚴酷的法家思想,法家雖然強調依法治國,但僅僅是把法律作為君主專制的工具,而黃老道家「道生法」的理念,則被他們架空和懸置起來,以致於無道之法橫行,民怨沸騰,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西漢建立後,基於歷史教訓,統治者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治國策略,同時,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迫切需要通過休養生息來恢復社會生機,另外,當時天子、諸侯、軍功階層三權分立,天子無法獨斷專行,使得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策略受到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丞相曹參從稷下黃老學派的發源地--齊地,找到了黃老思想的星火,並將其引向全國,成為了當時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面對嚴峻的形勢,他們一面全盤接受前朝的法律制度,並任用循吏來嚴格執行這些制度,堅持了依法治國的原則;另一面又回到了依道生法的立場,不斷用道的原則修正前朝的法律,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終於造就了一個前所有為的盛世--文景之治。經濟如此繁盛,民眾如此自由(私人也可以自由發行貨幣),司馬遷還空前絕後地討論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的精神。同時,由於統治者採取了黃老道家清靜無為兼容並包的政策,使得整個國家的思想界開始活躍起來,儒墨名法陰陽等諸子百家重新興起,百家爭鳴的局面重新形成。

西漢中期,隨著七國之亂的平息,推恩令的實施,諸侯勢力被消滅,同時隨著周亞夫等人死亡,軍功階層也隨之衰落,漢武帝皇權獨大,再也不能容忍黃老道家對自己的約束,外施仁義內多欲的他轉而獨尊儒術,開始以仁政的名義擴張公權力,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破壞法治、摧毀民營經濟,全國人口半數死在他手裡,幸虧晚年改弦易張,否則就是秦始皇第二。至於有人說匈奴是他打敗的,也是無稽之談,在他晚年,派出去的李廣利16萬將士全軍覆滅,直到威宣之治,部分恢復黃老道家思想,才徹底打敗了匈奴。所以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6、什麼是無為

無為
「無為指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語。「無為」的態度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最後是事無事,為無為。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指君主不與民爭。」

7、什麼是無為?

無為就是:一切順應自然,按照客觀規律運行,任憑潮起潮落、花開花落、寒來署往、陰晴圓缺,無憂無慮,無思無想,「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礙,心無恐怖,心無所住,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與其相反的有為就是:充分發揮和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來影響、促進和改變周圍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願變化轉移。無為是海洋,有為是浪花。

8、開拓創新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創新史。如果沒有第一件生產工具的創造,人類至今仍然是茹毛飲血的靈長類動物;如果沒有冶鐵技術的創造,人類就不能進入農業文明時代;如果沒有第一台蒸汽機的發明,人類就不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尤其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曾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些發明如果沒有了創新,是不可能產生的。因此,創新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更能改變自己的生活,使生活越變越好。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總是喜歡保守,從來不願接受新事物,對於別人的創新更是嗤之以鼻。

然而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保守是無法生活下去的,只有敢於接受新事物,勇於創新,才能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如果我們認為這件事值得一做,那麼就不妨試試,完成幾項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步入了成功者的行列。

當我們改變以往對自己的認定,很可能就此超過了過去所貼在身上的一切標簽,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

今天,成功者不是繼承型的人,而是創新型的人。因此,讓我們學會積極地創新,拋棄以往保守的想法,這樣才能大步邁向成功。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句話:保守使人碌碌無為,大膽創新才能不落俗套,出奇制勝。

9、評價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有哪些?

評價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人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 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一、「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是什麼
老子首倡「無為」的道家觀點,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世界本源的思想,認為萬物產生於「道」又復歸於「道」,而「道」是永恆的;還認為「道」是普遍法則,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
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講:「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這是老子為「無」和「有」的闡釋立下的原則,也就分別指出了「道」的兩種特性,「無」指「道」無形而不可見,「有」指「道」雖無形而實存。
《道德經》中的「道」,是指宇宙,是本體和萬物的根源;也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人的行為准則,如果這樣理解是否是老子的原意,就須透過「無」和「有」的解說來領悟了。也就是說,只可領悟,而無法言明和講透徹,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故此,歷來的史學家和哲學家,都稱老子的「道」學為玄學,但是「道」學又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無為」思想的內容
要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應該說必須從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體驗、哲學觀點、政治主張等等多方面去進行綜合考察和思辨,必須要從《道德經》的五千言字中去品讀和領悟。
老子所闡述的「無為」思想的三層含意:
1、順應自然「不妄為」。「道法自然」,這是「無為」思想的根基,即「有生於無,無生於有」。
2、遵循自然規律去「為之」。老子倡導「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的結尾語,也可以認為是老子在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3、老子著《道德經》所倡導的目的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就是說,這是老子按自已的政治主張來設計的治國方法,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而著的。
三、現代人應如何對待並運用到企業管理中的態度
毛澤東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觀點和政策,是非常適用於去閱讀老子的《道德經》和辨析他的「無為而治」思想內涵的。這可以說,這是總的指導思路。
同時,應該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剔除在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基礎上所形成的消極因素,對「無為而治」思想的道德觀念以及其中的管理內容,進行創新思維並賦予時代的內涵。這樣才能使「無為而治」思想在傳統道德觀念和管理思辨上具有生命力與價值,也就能在新時代的企業管理中得以繼承與弘揚,當然這也針對性的,主要是企業的領導層。
綜上所述,老子「無為而治」思想如能辨證地析思,吸精華而於企業管理中還是具有一定「無之以為用」的。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