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思索創新
1、怎樣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肯定是要長篇大論了,哈哈。
首先,得讓大學生明白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可以開設講座,請一些成功人士來講述創新思維在他們成功路上所起到的作用。講座嘛,一定要吸引力,保證效果,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知識儲備,創新也是有方法的,開設創新書籍讀書周,免費看書。開設創新知識大賽。開設課程等等
第三,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這方面可以有很大的發揮餘地了,設立創新基金,請知名校友來當評定委員會成員,對於創新成功的人員開設經驗交流會,進行獎勵表彰,並且推薦到全國進行比賽。還可以進行創新大賽,發動全校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創新行為比賽。在官方微博上發起話題,讓有創新舉動的學生在微博上發自己的創新行為,選取優秀微博提供獎勵,並在官方微博上進行獎勵,還可以利用學校廣播,或者在學校的晚會上,提到這些創新行為,擴大影響力。
第四,創新常態化,創新思維很重要,要成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助手,設立創新行為表彰專欄,創新獎每年評定,創新交流小組,創新協會。讓日常生活中,學生也能不斷鍛煉到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讓參與人數擴大到全校學生。
第五,老師和學校領導班子要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對於老師這種思維的培養需要通過開工作會議等等方式。
如果還有啥好點子,也可以幫我補充啊~~~話說你為啥要問這個問題?如果你是老師這類的,我這樣回答估計有用,如果你是學生,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啊
2、如何通過藝術教育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通過藝術教育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編定校本教材;2、課堂教學積極滲透;3、課外活動拓展創新。
中學階段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究,主要是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擴大視野,更好地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根據學科特點和學校特色建設的情況,我校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研發校本教材為依託,注重在《音樂》、《美術》課中滲透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提升身體素質、愉悅身心、積極進取的教育。各教師在課題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挖掘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傳統文化彰顯本校的辦學特色,使傳統文化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麵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為。
3、作文以傳承為話題600字
歲月的軸輪吱呀呀地轉過春雨秋風,夏日冬雪,站在歷史的祠堂前,改變的是人的年齡和面貌,不變的是內里的氣韻氤氳,風骨流傳。
一大團黑黝黝的流動線條,交織纏繞,在中華民族的純白長卷上,將一個個盪氣回腸的俠義恩仇,一段段血染江山中的無奈往事一一書寫,文字永遠是文明的先驅者,甲骨文的出現為文字的進化,文明的出現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商朝之後的時代是中華文化加速漫延的時代,文字的傳承悄無聲息卻又讓人感覺這就是傳承,不動聲色的外表下,隱藏著大氣象。
每個小孩子學習中文,單單是讀音,就漢字平平仄仄的讀音,從每個人口中發出,稚嫩的聲音中隱含著無形的自豪與驕傲,他們柔和嬌嫩如清晨玫瑰的臉上,浮現著隱約的莊重與睥睨。更別提寫法,毛筆鉛筆鋼筆,筆下誕生過一個又一個位元組,在田字格的方格中,橫平豎直,有稜有角的一個個方塊字,如今越來越盛行,越出名,在古老文明的進化歷程中,始終沒有落下腳步的中華文明,現在加快腳步奔向新時代的黎明。
比文字傳承更重要的傳承是氣節,從整日在汨羅江邊游盪,最終與汨羅江同化,流向遠方的靈魂開始,中國人的氣節延伸出去,根深蒂固地盤亘在每個心靈的最深處,不論是:「世人獨醉我獨醒,世人皆濁而我獨清」的杜甫,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文天祥,亦或是近代以筆為矛直刺人間不平的先生——魯迅,氣節這種無形無狀的東西在每個人的腦海中設下一口警鍾,用道德底線束縛人的行為,用名人典故催化人的心靈。氣節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脈,亦是每個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精神源泉。
傳承,一個厚重的字眼,但不一定驚天動地,望而生畏,就像孔廟每一年的祭祀活動,早已驚醒了沉睡的孔子文化,以那樣的雜亂喧囂中,真正靜心思索與孔子對話的人又有多少。他們們的心意可能是好的,卻在越走越寬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歷史,文明在生活路上漸行漸遠,能挽留他們離去腳步的,大概只有一代一代綿延不絕的傳承。
4、09年上海滿分作文
1 傳承與創新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胡同。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說,「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脫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裡,占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說,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說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
這么說,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嘗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說,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點評]「傳承與創新」是對材料總體把握以後提煉的觀點,非常符合題意。在大多數考生只對「傳承與創新」流於表面泛泛而談之時,此文作者精準地找到了他需要的突破口,即「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他超乎常人地看到了蘊藏在「板橋體」背後的對藝術和自由的追求。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當然,此文也有一個明顯的弱點,題目即為「傳承與創新」,文章應對這兩個概念有辯證地論證與思考,但是,本文作者似乎遺忘了這一個最基本之處。
2(這篇是滿分的)
簡介:他們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 ...
他們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紮下了根。於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麼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於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裡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願,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後是否會回到家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裡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3
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
在博物館的書法展覽中,我被那些極具氣韻的展品震住了,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間一幅作品映入眼簾,它單個字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卻別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鄭燮的字。」一個沉沉的聲音。我轉過頭去,是一個笑眯眯的老爺爺。
我禁不住感嘆道:「這字太美了,雖然不似柳體歐體的正統,但不妨礙它獨特而一體的美,真不愧為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之作。 」
老人笑了起來:「這就是中國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單是從一副小小的書法便可看出。每一個字歪歪斜斜,似乎並不美觀,但將其融為一體,卻具有極強的包涵一切,蘊藏萬物的能量。 」
「這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大同,即容納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說道,「這種和不是強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
老人點點頭,指著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橋的字,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中華智慧又何嘗不是如此。它從沒有具體的範式,沒有統一的索求,古人將他們的智慧,放開於我們面前,任由我們一窺其所有,將各種文化,各種元素吸收並存於其中,最終臻於一種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傳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擁有其特殊的韻味,即使如板橋這般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脫胎於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從倉頡造字就賦予了這種能量吧。 」
我思索著,說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人應該也是如此吧。只有獲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將個性極強的字,幻化為一體。和而不同,就意味著存在不同,不,必須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剛愎自用,局限於自己狹小的空間內,看不到一切,也沒有氣度感受這一切。 」
「所以有人說鄭燮的書法是不可無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個唯一,便是那個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農、八大山人、張旭,狂放與收斂並存,剛健與陰柔並存,看似如此個性鮮明,但他們同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個腳印,一脈相承。中國文化以其獨有的氣度包容著這些匠心獨具的存在。 」
「和而不同,我從沒如此認真地思考過這樣一幅字畫所藏有的智慧。 」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華智慧從來不是什麼虛幻的東西,它早已滲入每一個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
我沉浸於那黑與白的交替之中。當回過神時,轉頭再尋,老人已不見蹤影。
[點評]今年高考作文看似一篇傳統的材料作文,但是在文體要求上只有四個字:「詩歌除外。 」所以,也不排除議論文之外的其他文體,例如此文這樣的想像作文,就是成功的一例。除此以外,本文優點相當明顯。首先,題目不同凡響:「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 」其次,「我」與「老人」的對話形式很好地對應了當今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對話。再者,將鄭板橋的書法藝術提升到 「各種元素吸收並存於其中,最終臻於一種和的境界」的高度。讀罷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緊張的考試狀態下,依然保有鬆弛的心態與馳騁的想像力。
在這個網站有下載,你可以去看看~
http://www.ks5u.com/down/2009-6/29/243385.shtml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5、文學概論第五章思考題:文學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實指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的關系。主要見於劉勰的《文心雕龍·通變》。在當時的文壇上,「競今疏古」的風氣盛行,普遍存在著「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的傾向。劉勰反對這種偏重在形式上詭誕求奇的文風,主張「還宗經誥」,因而提出了「通變」說。「通變」並非復古,而是主張探本知源,做到「通則不乏」、「變則可久」。清人紀昀曾對此評論說:「齊、梁間風氣綺靡,轉相神聖,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彥和以通變立論。然求新於俗尚之中,則小智師心,轉成纖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蓋當代之新聲,既無非濫調,則古人之舊式,轉屬新聲。復古而名以通變,蓋以此爾。」(範文瀾《文心雕龍注》引)這話深得劉勰補偏救弊的用心。不過復古和「通變」並不能劃上等號。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才是「通變」精意之所在。
劉勰主張革新創造,但並不過分強調革新創造,和唐代古文家還有區別。《通變》中舉枚乘《七發》、司馬相如《上林》等五例,以為「誇張聲貌,則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雖軒翥出轍,而終入籠內」。意謂寫景狀物,古今有相同之處;前人藝術構思的結晶,往往成為後來學習的典範,不一定都有變化,而且也不可能有很大的變化。這雖是屬於表現技巧的問題,但已說明「通變」是有因有革,而不是盡變前人。所以,劉勰在《風骨》和《通變》里特別強調繼承傳統的重要性。《風骨》說:「若夫熔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莩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新意」、「奇辭」是可貴的,但要「新而不亂」,「奇而不黷」,那就必須「昭體」而「曉變」。只有明辨文體的人,才能通古今之變,雖變而不失其道。《通變》論述歷代文風的變革,說「(劉)宋初訛而新」,其所以「訛」,就是因為「近附而遠疏」,「齷齪於偏解,矜激於一致」,知新變而不知「通變」,能□辭而不能「昭體」的緣故。其結果也必然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風骨》)。
「通變」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在文學發展過程中,就其先後傳承的一面而言,則為「通」;就其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言,則為「變」。把「通變」連綴成一個完整的詞義,是就其對立統一的關系而說的。因此,必須於「通」中求「變」,同時又要「變」而不失其「通」,把「會通」與「運變」統一起來。劉勰講「通變」是兼顧這兩個方面的。他在《通變》正文里強調繼承,象認
「楚騷」是「矩式周人」,以及象所謂「矯訛翻淺,還宗經誥」等,都是側重繼承的;在「贊」里則強調革新,象所謂「日新其業」、「趨時必果」、「望今制奇」等。他認識到革新的重要,但重點是放在救弊上,所以在正文里強調繼承。
「通變」是理解文學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清代的葉燮在《原詩》中進一步發揮了這個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學歷史事實證明,文學演變總的說來,是向前一步步推進的,但其發展的過程來源,則有時因變而得盛,也有時因變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於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變」的緣故。劉勰的話,針對六朝而言,所以強調「參古定法」、繼承傳統的一面;葉燮則是有感於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論而發的,所以強調革新的一面。救弊糾偏,用意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
6、尊重傳統,適度創新800字作文
第1篇 傳承與創新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卧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閑余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著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2篇 談創新
有一個詞在網路這個交流平台上總是被屏蔽——抄襲。所以我一般用借鑒加上引號來代替這個詞。當然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詞,創新。
何為創新?創造新的東西,便是創新。歷經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那便是創新。創新不僅僅是個人,還有民族,還有世界。創新的力量,便是支持著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那是支持一個國家站著發展的動力,那可是推動了一個時代被尊崇的榮耀。
其實我想說一句真實的話。與國界無關,與尊嚴也無關。
很多人說不支持國產就是賣國。其實不然,這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國產怎麼支持。動漫抄襲,產品抄襲,很多人大言不慚的稱自己為國漫、國產救星,那麼你們怎麼拯救?不思索怎麼創新,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好吧,謾罵也是創新。那麼,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不去行動這叫創新?其實貶低國內產品的人也有錯,你們爭吵的這些功夫,已經夠國外有多少東西被創造出來上市了。
我其實很期待「中國製造」可以變成「中國創造」,我也曾歡欣的想過,如果真的創造出來會如何,我也這樣的希望過,中國不要因為那些丟人現眼的傢伙而背負上抄襲的罵名。
我希望創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創新的主力大軍。
創新,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不要緊,那麼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要去抄襲?為什麼不用創新去證明自己。
有些人讓自己的名字成為抄襲的代名詞,被人嘲諷還好意思去告別人保護自己的版權。有些人甚至支持抄襲者,說被抄襲是那些原創者的榮幸。這算什麼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怎麼可以活下去,一個沒有創新力量的民族又如何屹立於民族之林?一個沒有創新的時代又如何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
創新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人們不願去觸碰它可以帶來的輝煌,他們選擇與它背道而馳,獲得短暫的榮耀,卻背負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鎖,永世不得翻身。
創新真的就這么難么?創新所帶來的,為何不去接受。創新是不竭的動力,它的力量真正顯現的時候,連天地和時光都要為它停下腳步,為它高唱贊歌。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為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獲他所沒有的榮耀和地位,創新的力量可以從頭到尾的改變一段本無法觸及的命運。
它讓我相信未來,它讓一個國家有未來,它讓世界為之震撼,它讓時代為之崛起。
7、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繼承與創新看起來是一對矛盾,從語言學的觀點看,這一矛盾就是語言的穩定性和變易性之間的矛盾。作為設計者在形式設計上的得失成敗取決於所掌握「詞彙」的豐富程度和運用「語法」的熟練程度。設計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夠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須選擇恰當的「詞」並遵守一定的「語法」。但這並不意味著設計者只能墨守成規,毫無個人的建樹。設計者巧妙地運用個別新的符號,或者有意識地改變符號間的一些常規組合關系,創造出新穎動人的作品,這也就是設計上的創新。
構成中有一種「特異」的構成手法,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構成中突然出現一個「異類」的元素,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帶有創新意識的新符號就如同這個「異類」。在人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難以引起足夠的注意和興趣情況下,將一些常見的符號變形、分裂,或者把代碼編制順序加以改變,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發人深省,加強環境語言的信息傳遞的作用。美國著名建築師查爾斯•摩爾設計的奧爾良市「義大利廣場」就是在設計中大膽抽取各種古典的要素符號,並以象徵性的手法將其再現出來。整個廣場以巴洛克式的圓形平面為構圖,以逐漸擴散的同心圓及黑白相間的地面鋪裝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的街道上。羅馬的古典柱式經過改頭換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銹鋼柱頭,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著「此噴泉為市民們獻予全民之贈禮」的獻詞;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圓券上嵌著微笑的摩爾頭像,水正不斷地從他嘴裡吐出,在這里不僅充滿了歡快濃郁的現代商業氣氛,而且具有對鄉土強烈的依戀之情。今天,各種方盒子式建築被認為超然於歷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術語義和少量的功能語義,沒有思索回味的餘地,導致了環境的冷漠和乏味而受到批評。對此用資訊理論有關原理來解釋,就是環境符號系統所載有效信息太少。鑒於此,後現代建築師文丘里大聲呼籲:「豐富建築的內容,同時使建築成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維藝術,甚至包括文字,使它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空間的工具。」他主張以環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代替現代派提倡的簡潔性,以語義的模稜兩可和緊張感代替平鋪直敘,以語義的多重性反對非此即彼的機會主義,要混雜而不要一目瞭然的統一。
斯特恩設計的「最好的」產品陳列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立面上採用了許多傳統的符號和構成形式,尤如古希臘神殿的立面圖,以此暗示他要表達的主題立意:即把該建築作為「消費主義的神殿」,反映商業化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商業活動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隱喻的手法是復雜的、多重的,不經認真思考,人們難以馬上從其表象領會到真正的意義。這樣的設計作品,不但比方盒子有思想深度,就是比單純地追求像一艘帆船或者一隻猛禽等具象的象徵主義更耐人尋味,更富有哲理。把環境作為一種符號現象,為解決長期困擾設計人員的繼承和創新的矛盾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設計符號像文字語言一樣,既根於往昔的經驗,又與飛速發展著的社會相聯系,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術召喚著新的思想。所以一方面它如同文字語言一般緩慢地變化著,另一方面又隨著社會飛速地發展。怎樣使環境既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又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交流的頻繁,「詞彙」和「語法」在發展中趨於統一的態勢,但是一個民族由於自然條件、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習俗的不同,環境中總會有一些特有的符號和排列方式。就像口語中的方言一樣,設計者巧妙地注入這種「鄉音」可以加強環境的歷史連續感和鄉土氣息,增強環境語言的感染力。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曾經說過,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論一件藝術品(甚至全部藝術活動)是何等的復雜、深奧和豐富,它都遠比真實的生活簡單。
因此,藝術理論無疑是建立一個有效於生動現實的心靈概念這樣一個更為偉大事業的序言。符號活動已經包含了某種抽象概念的活動,已經不再停留在個別之上了。視覺符號是一種藝術符號,也是表現性符號。相對推理性符號而言,視覺符號沒有自己的體系,任何視覺符號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只有體現在一定的情感結構中,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知青飯店、老三屆、毛家菜館等等商業建築里,都採用了斗笠、玉米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甚至為了營造氣氛更是將服務員的服裝、以及菜單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這些不同地域農村中富有典型意義的視覺符號營造的環境,在這里就如同一本舊相冊,記錄著不同人的經歷。使得設計變得更親切,更值得去回味。視覺符號的象徵性不僅在形式上使人產生視覺聯想,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喚起人們思索聯想,進而產生移情,達到情感的共鳴,建築也因而更具有意義。
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多永遠無法復得的東西——歷史文脈。歷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聖地等等城市形態作為完整表達建築和城市意象的符號系統,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脅到城市形態的相容性和延續性。尊重歷史傳統並不等於食古不化、拘泥於傳統。相反,有意識地保留這些傳統,將使得這個城市更富有地方風味。其實,「立新」不必「破舊」,關鍵在於如何以傳統而又時尚的手法,創造出新舊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態(符號)。「新天地」項目是位於上海市興業路黃陂路、中共一大會址的周邊地區,「會址」對面的南地塊,設計為不高的現代建築,其間點綴一些保留的傳統建築,與「會址」相協調。而「會址」所在的北地塊,則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復了石庫門建築外觀立面、細部和里弄空間的尺度,對建築內部則作了較大的改造,以適應辦公、商業、居住、餐飲和娛樂等現代生活形態。從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評很多,已有較大的影響。 據說銷售與經濟效益亦見好。其實,在上海這個東西方文化沖擊的大都市裡,傳統的里弄生活形態從來沒有死過,「新天地」給予它的只是合理的變化和延續,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索與啟示。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類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號活動的產物。人的本質即表現在他能利用符號去創造文化。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號活動的現實化,又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我們可以將簡約而又復雜的語義,以傳統而又時尚的語構,運用於現代藝術設計中,從而創造出個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設計符號。
參考文獻:
[1]詹和平.後現代主義設計[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
8、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