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什麼再創新
1、什麼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舉例說明
哈哈!引進就是學習別人的東西,消化吸收就是把別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再創新就是推出比別人更先進的東西。社會上任何事物都是這樣前進和發展的,否則時代就不會進步,永遠停留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了,說不定你這個年齡在原始社會就是高齡老人了。
2、企業中,求實重要還是創新重要
哈哈。。。。。,求實是基礎,你都說了,還要什麼破解呀,這就內是破解呀,沒有求實,容怎麼去創新呢?
做什麼事都要先求實,再創新,開企業也好,做事也好,必須以求實的心才能去創新。這里不能偷換概念。所以要求實,再創新。創新是建立在目前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的。創新是相對於求實的一種提升,所以必須以求實為基礎。沒求實的心態,就根本不能談創新。
3、創新的方法
1.好奇
1.好奇——創新意識的萌芽
黑格爾說過:「要是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成功。」所有個人行為的動力,都要通過他的頭腦,轉變為他的願望,才能使之付諸行動。如果一個學生僅僅記住了數學的各種定理與公式,而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於發現新問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學習老師講的知識,只記憶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的基礎上,勇於探索,善於創新。那就是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理,這是喚起創新意識的起點和基礎。
在英語教學中,我常常創設活躍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常用簡筆畫,體態語言,故事小片段,或與其它學科聯系起來講解英語知識點,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例如:在教lie in, lie on, lie to (位於)的區別時,我在黑板上分別畫了幾個表示內含、相切、相離的幾何圖形,清楚地表達了這三個片語的不同意思。然後再畫一幅中國地圖、一幅日本地圖及一幅俄羅斯地圖,以它們在世界地圖上的確切位置更加明確地顯示了這三個片語的不同含義。學生們從好奇中掌握了知識,並逐步產生了創新的意識。
2.興趣
2.興趣——創新思維的營養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特別強調興趣的重要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感情的體現,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事實上,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地、主動地、竭盡全力去觀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在學習中產生新的聯想,或進行知識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較,綜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說強烈的興趣是「敢於冒險、敢於闖天下、敢於參與競爭的支撐,是創新思維的營養。
每天,我讓值勤班長在黑板右邊一小欄里寫上「座右銘」(名人名言),讓其在英語課開始時用英語說出這個「座右銘」。為了能在課上出色的表現,更加流利地用英語表達名人名言,每個學生在輪到自己當值勤班長的前幾天就積極作好准備。每當值勤班長一說完,我總是用激勵的話語:「Well done!」(真棒)。久而久之,大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每逢重大節日,我總是讓學生自製英語賀卡,送給老師和親朋好友。去年聖誕節,有一個英語成績很差的學生送給我一棵自己用小樹枝拼制出來的聖誕樹,上面還掛滿了「彩燈」、「紅星」,還有一張賀卡,上面用並不漂亮的英文字母寫著:「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我感動不已,在班上高度贊揚了他的這種創新精神。這一學生從此喜歡上了英語,到畢業時已成為班上英語成績的佼佼者。
3.質疑
3.質疑——創新行為的舉措
質疑——發現教學,是以智力多邊互動為主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教學活動。質疑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做學習的主人,開啟他們的創新思維的閘門。
我國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輩謂學貴為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從疑生,疑解則學成」。20世紀中期布魯納認為發現教學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知識興趣。
有一位物理老師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小支蠟燭,並在蠟燭的底部粘上一個硬幣,放在半碗水裡,蠟燭剛好露出水面一小段,然後點燃蠟燭,蠟燭燃燒了一會兒,逐漸接近水面。當蠟燭燒到水裡時便「熄滅」了,過了一會又突然燃起來了;一會兒又「熄滅」了,再過一會兒又燃起來了,這樣連續了三次,他就問同學為什麼?最終蠟燭真的熄滅了,他又問學生為什麼?他讓學生們相互質疑、相互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是與氧氣有關。這一實驗讓學生從懸念中獲得了知識,使其深深地記在腦海里。
4.探索
4.探索——創新學習的方法
創新性學習方法——探索學習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式學習法。就是根據創新的需要而選修知識,不搞煩瑣的知識准備,與創新有用的就學,沒有用的不學,直接進入創新之門。
2.模仿學習法。就是指學生按照別人提供的模式樣板進行模仿性學習,從而形成一定的品質、技能和行為習慣的學習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從「學會」到「會學」。
3.探源索隱學習法。學生為了積極地掌握知識採用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對所接受的某項知識出處或源泉進行認真的探索和追溯,並經過分析、比較和求證,從而掌握知識的整個體系,探源索隱學習法對於激發自己提出問題大有益處。
4.創新性閱讀法。以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從而能超越作者和讀物,產生出創新思考獲取新答案的閱讀方法。
5.創新性課堂學習法。通過老師的傳授和指導,讓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同時,學習也可以通過預習中對新知的自學和探求,以便上課時進入一種全新的精神狀態,利用一切機會大膽發言,大膽「插嘴」,從而獲得課堂學習高效率
為了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求知識的能力,發揮學習中的創新精神,我常讓學生講解英語課文中的某一段或整篇閱讀材料。實踐證明,學生在准備時會很認真地閱讀材料和分析課文,把其中的重點找出來,然後一一理解後再給同學們講解。講解時他(她)會取老師之精華,方法往往很新穎獨創、風趣幽默,常常收到出乎尋常、令人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
關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或未來的教育不論作何種解釋、何種作法,如果不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不通過創新性的教學,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也就不可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管理創新水平
《自主創新與管理創新》講課大綱
精細管理工程創始人劉先明
一、創新、自主創新與管理創新的概念:
1.創新的基本概念
2.自主創新的基本概念
3.管理創新的基本概念。
二、自主創新的三大意義:
1.對國家的意義
2.對企業的意義
3.對個人的意義。
三、自主創新的三大種類:
1.原始創新
2.集成創新
3.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四、自主創新與管理創新的關系:
1.自主創新強調的是創新的主體、形式和效果的三統一。
2.自主創新側重的是技術、產品、品牌方面的創新。
3.可以把管理創新視作自主創新的一種。
4.管理創新側重的是管理方面的創新。
5、管理創新影響自主創新。
五、自主創新,需要「六用好」:
1.用好政策
2.用好機制
3.用好人才
4.用好方法
5.用好成果
6.用好資金。
六、創新思維的方法和原則:
1.創新的常用五種方法
2.有效創新的五大原則。
七、管理要創新,規范是基礎:
1.規范的概念
2.規范化管理的特性
3.體現規范化管理的兩大指標:制度的有效性和實施率。
八、管理要創新,觀念須先行:
1.管理=管人理事+管事理人
2.崗位主人翁
3.企業不可能是職工的家,但職工愛企業,要勝過愛自己的家
4.發現不了問題,並非是企業中最大的問題
......
九、管理創新的內容:
1.管理創新的內容
2.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等之間的關系。
十、管理創新實例——精細管理工程:
1.六精
2.五細
3.40多家單位借鑒精細管理工程。
十一、建好企業文化,促進自主創新和管理創新:
1.企業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建設特色型企業文化的技巧。
劉先明簡介:
精細管理工程創始人,「崗位主人翁」、「捆綁式下井」、「讓成批的人富起來」等新觀念的首創人,40多家單位借鑒了其研創的精細管理工程。武漢工程大學客座教授。專長於為企業提供精細管理工程、企業文化、管理創新等咨詢、培訓服務。曾被評為中國十大企業管理咨詢師、中國十大培訓師。2008年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行業百名功勛人物」;2009年被推薦為「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或建國60周年創新人物」;入圍2010「創業中國年度十大創新人物」。
4、做到創新的方法有哪些?
(1)尋找根源
要克服保守觀念,就要找到根源,以便對症下葯。一般來說,導致我們保守的主要根源有思想和社會兩方面的原因。
從思想方面來說,主要我們是缺乏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還有驕傲自滿,缺乏憂患意識。
在社會根源方面,主要是我們受到傳統小生產習慣的影響。喜歡按老方式老辦法老經驗做事,缺乏開放性和創新性。
(2)大膽行動
我們要想真正克服因循保守觀念,強化創新意識,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我們的日常行動上,著力解決影響我們創新發展的各種問題。
(3)敢於實踐
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當不斷隨之前進,不斷創新。一定要堅持科學態度,擺脫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大膽嘗試和探索,不斷開拓進取。
(4)實際出發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我們決不能憑主觀願望和本本上的只言片語行事,更不能照搬照抄舊的思想模式,而應該一切尊重客觀事實,這樣就可以有效克服自己的保守思想。
(5)長遠眼光
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整個世界正在並將繼續發生許多新的變化,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而固步自封,就只能被歷史所拋棄。這就要求我們以廣闊的眼界去觀察和把握世界的主題和發展趨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自己。
(6)接受創意
要丟棄「不可行」、「辦不到」、「沒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渣滓。一位在保險業中表現傑中的人曾經告訴拿破崙·希爾:「我並不想把自己裝得精明干練。但我卻是保險業中最好的一塊海綿。我盡我所能去吸取所有良好的創意。」
(7)實驗精神
廢除固定的例行事務,去嘗試新的餐館、新的書籍、新的戲院以及新的朋友,或是採取跟以前不同的上班路線,或過一個與往年不同的假期,或在這個周末做一件與以前不同的事情等。
(8)主動前進
成功的人喜歡問: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我們可以每周做一次改良計劃。
我們可以每天把各種改進業務的構想記錄下來,在每星期一的晚上,花幾個小時檢視一遍寫下的各種構想,同時考慮如何將一些較踏實的構想應用在業務上。
(9)求知慾望
學而創,創而學這是創新的根本途徑。我們一定要具備勤奮求知精神,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在自主創新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學習是基礎,沒有充分的學習就沒有真正的創新。學習是我們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也是我們創新的起點。沒有知識基礎的創新往往是不負責任的胡鬧。
(10)好奇心盛
將蒙昧時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時期的好奇心轉化,這是堅持、發展好奇心的重要環節。要對自己接觸到的現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於在新奇的現象面前提出問題,不要怕問題簡單,不要怕被人恥笑。
(11)質疑慾望
有疑問才能促使我們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大膽質疑、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及最佳方法。從多角度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提出問題是取得知識的先導,只有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從而認識才能前進。我們一定要以銳不可當的開拓精神,樹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權威,虛心學習他們的豐富知識經驗,又要敢於超過他們,在他們已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上,再進行新的創造。
(12)多加思考
要有意識的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說你拿到一個問題,很有爭議的問題,那麼除了看到現有的解決方式以外,時常想想有沒有別的解決方式。然後再好好審視自己的思考結果,看看有沒有紕漏。
我們一定不能滿足於現成的思想、觀點、方法及物體的質量、功用,要經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礎上創新發明、推陳出新,大腦里經常有「能否換個角度看問題?有沒有更簡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等問題。
總之,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沖破傳統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在實踐中樹立開放觀念,增強創新意識,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善於在廣闊的時空中吸納新思想,以達到正確解決問題的目的。
5、要怎樣做才能夠創新?
科學時報:創新型人才培養 路在何方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擔負著為社會提供創新人才的重任。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國家對創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了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題。
什麼是創新和創新型人才
創新應分三個層次
王夢恕:我認為創新有三個層次的內涵:首先是完全自主創新,即能夠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全面的創新,這是最高級的創新;其次是集成創新,即將現有的成果進行重新的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成果;再次就是消化吸收再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最低級別的創新。
按照學習的規律來說,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是學生在創新中要走的一條必經之路,但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連這種最低級的創新都很難做到。
創新型人才需要「頂天立地」
錢鋒:對於創新而言,一方面是要圍繞國家的需求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則要圍繞學科的前沿需要進行探索性研究。與此對應的,在人才培養上,我們也應該培養一種「頂天立地」的人才。所謂「頂天」是指能夠圍繞學科最新的前沿進行知識創新;所謂「立地」是能夠立足於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進行高新技術創新。
我們並不要求目前高校所培養出的學生,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頂天立地」式的才華,這樣的「全才」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就能達到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對於那些在知識創新方面能夠取得很大成果的人,我們並不能要求他們在應用方面對國民經濟建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反之亦然。
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
劉經南:我認為創新型人才,要能夠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前人的成果,發現前人的問題;並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見解或技術來解決他們所發現的問題。
葛曉音:我心目中的創新型人才,無論文理,都應該能夠善於發現其所在領域內的前沿性課題,並能夠提出較為新穎的思路和方法,切實地解決一些具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推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高校創新 問題何在?
人才培養忌浮躁
龔克:對於高校來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並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頒布一兩項措施、搞一兩次活動並不一定能立竿見影。
我認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高校還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況發生。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要不斷啟發,不斷養成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是人的發展,是激發學生的潛能,拔苗助長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當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方向鎖定在知識傳授上,把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作為考核學生評價標准,便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但如果把教育目標放在人的素質的提升上,相信會有大批的創新型人才涌現出來。
人的發展是人的素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發展,知識的發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大量的學生不是智商不行,而是情商不夠,不能夠與他人進行很好的協作,也不善於從全局觀察問題,這不是某一個知識點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而是沒有一種「大氣」——真正進行科學研究,如果沒有這種大氣,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祿,是不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的。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當前一些高校的態度已經有些浮躁了,這也是社會浮躁的一個突出表現,而這樣的心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南轅北轍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真正創新人才輩出的國家,他們並沒有整天將創新型人才培養掛在口頭上。因此,我們也應該認真思考,在體制、機制、環境等方面,我們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才造成了相對於國外一些國家我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如此不利。
重視不足 質量下降
章青: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便是促使高校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職能,而高等學校最重要的職能是為國家培養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很多高校對此重視不夠。
大學的「大」,是大師之「大」,而非恢宏的大門和鱗次櫛比的樓堂館所。西南聯大沒有大樓,有的是茅草頂土坯屋,師生的物質生活都極其艱苦。但是,它卻培養了人文和科技領域的大批精英,其中有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蜚聲中外的學學術大師。高成材率的秘密就是教授不帶片紙、如數家珍;學生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知道向著目標而奮斗。在這個方面,高校應該認真研究70年前的西南聯大。
葛曉音:近年來,作為創新型人才重要組成部分的博士生質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盡管目前有不少博士生還是很優秀的,但依然存在著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比如一些博士生不能獨立選擇課題,或者有了題目卻找不到思路,更有甚者,還要導師列大綱、改文字。經過多年發展,各個高校的學科整體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在逐漸降低。對於學科本身而言,尤其是對一些傳統學科而言,如果沒有深廣的積累,是很難發現問題的。
盡管針對這一問題,高校也普遍採取了一些激勵機制,但是這些激勵機制鼓勵不了學生去真正地創新,我們還需要仔細研究一些輔導的具體方法。
應試教育 扼殺人才
劉經南:有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知識差距,尤其是知識創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過了財富的差距。可見,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發展的決定性推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的第一要務。
目前,我國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還有一些本質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中國的人口多,而優良基礎教育的資源並不多,迄今為止,基礎教育的環境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使得中國的學生從小開始就接受應試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善於考試,但不善於思考;適合於記憶,但不適合於探索,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創造性和探索性都是人的天性。而我國現在的應試教育、文理分科等教育模式卻恰恰扼殺了人的這種天性,把人訓練成了「機器」,抑制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把「機器」還原成人。
鄭蘭蓀:創新型人才要具備的素質應該包括全面的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活躍的思維。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從基礎教育抓起,但現在的高中文理分科,卻為學生全面掌握知識設置了障礙。
此外,目前奧林匹克競賽在國內的中小學非常流行,為了拿名次,很多學校都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集中訓練,這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也造成這些學生從中學起就開始嚴重偏科。
比如學生如果要想在市一級的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拿名次,他就必須一門心思地學化學,而將其他科目基本放棄;要想在省內比賽拿到名次,他就必須將大學相關專業的基礎課學一遍;要想在全國比賽上拿名次,甚至連大學相關專業的選修課都要學習。
學生為什麼願意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在高考中賭一把:如果在奧林匹克競賽拿到名次,就有可能獲得高校的保送資格,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學生參加奧林匹克競賽。
我在給大一新生上課時,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廈門大學的生源水平較高,有些學生曾在各種奧林匹克競賽中拿到不俗的成績,由於參賽的需要,他們在中學就學習了不少大學里的課程,進入大學後,這些學生對專業知識雖然有一些了解,但又有不少欠缺,這不僅給教學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葛曉音:這幾年,國家逐年加大了對於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投入,但是投入和產出未必成正比。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傾向是,為了所謂的「創新」或者「意義重大」,往往提出一些無法在項目期限內完成的大題目。而研究者為了不影響後續項目的申請,又不得不趕著按時結題,其結果就出現了許多大而空或者人雲亦雲的選題。盡管可能申請到一些項目,還能夠在項目期限內完成,但是最後完成的質量絕對不會高。有時候,要在一個科研項目中挑選出幾篇有分量的論文來,都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資金投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現在的投入力度已經不小,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如何使這種投入變得更有效。追求大、空、虛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因此製造了很多的學術泡沫。
我認為,科研人員在選擇或審查項目課題的時候,應該本著「寧小毋大」、「寧實毋虛」的原則。即使某個問題在學術上並不能算是「大問題」,但如果能夠切切實實地解決,比光搭一個大而空的架子要有價值得多。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都朝相反的方向走,都在拚命地造大船。長此以往,創新從何而來?
培養能獨立研發的創新人才
王夢恕: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中,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生產水平還不發達,這兩大領域的創新還遠未能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現在大談知識創新,把優秀年輕人都吸引到知識創新上來,就會造成農業、工業領域人才的短缺,從而制約經濟的發展。
假設我們有100億元的資金,那隻是一個數字,而不是資產,但如果是有價值100億元的鐵路,那才是國家的富強。因此,我們要引導更多優秀的學生學習農業、工業相關的專業,培養能夠獨立研發新技術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如何改進培養方式?
博士教育應「少而精」
葛曉音:我認為,在博士生培養的問題上,最關鍵的是要對博士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如果對於現成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自己的學科方向發現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有所創新。
我國的博士生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一,但是博士生質量卻令人擔憂。這與現在的高校擴招有關。上世紀80年代初,我的研究生導師指導我時,可謂是「手工作坊」式的精心培養,一屆只招一兩個學生,一直帶到畢業後,再招另外的學生。我到現在之所以還能夠從事一些創新工作,就是得益於我的導師。
目前比較好的一種培養方式應該是一屆只招少量真正優秀、有研究潛力的學生,等這屆學生畢業後再招下一屆。招生一定要嚴格,培養一定要精心。由於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這需要花費導師相當大的精力。導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學生太多,培養效果就不會太好。
創新應與實際相結合
王夢恕:造成目前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研和實踐的脫節,我曾經接觸過一些企業,它們不願意與高校合作研發新技術的原因是,將一筆錢投進去,最後得到的只是幾篇論文,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見不到實際效益。
我對學生的要求,首先是品德端正,現在高等教育對學生品德的教育非常欠缺,學生首先要把人文學科學好,有愛國精神、事業心、責任感;其次是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才是理論水平。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我首先讓他們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問題解決後,再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進行理論總結。這樣才能有所創新,而且實踐證明也是有效的。
不管是創新還是創新人才培養,都要跟實際的工程相結合,具有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很重要。培養創新人才,要教會學生研究方法,而不是讀死書、鑽牛角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龔克:我們所說的學習不單單指書本上的學習,還包括實踐中的學習,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發掘已有的知識和待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這就是創新空間。所以大學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定要搞科研,而且是高水平的科研,通過科研實踐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劉經南: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建立一種以探究為特徵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與科研互動,促進教師與學生互動,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方式。同時,也要建立以能力為取向的實踐模式,通過加強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強化師資 找準定位
錢鋒:大學的任務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而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們需要一批能夠培養人才的人才,即我們的教師。近些年,大學普遍進行了擴建,從硬體條件來說,高校普遍得到了改善。但高校應該是「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對於高校而言,建大樓比較容易,但擁有一批本身具有創新意識,並能夠將這種意識傳播給學生的老師則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高校首先要給予這些學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即一定要弄清楚,高校培養這些學生,是需要他們圍繞知識創新來解決前沿科學問題,還是立足於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並將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至少在高層次的人才方面,我們應該找准這樣的定位,這與中小學教育不一樣,中小學教育更多的是講究全面發展,但大學則要分很多專業,並對學生有意地進行一些側重,培養他們在某些專業上的特長,「頂天立地」的全才是很難培養出來的。
重視人的教育
龔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育種、不施肥、不澆水,一心只盼著開花是不行的。我們一方面要有定力,同時也要看準方向,對於需要改革的東西,一定要作有力度的改革。從教育的角度講,我認為應該做以下一些轉變。
第一,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學科專業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現在大學中有很多的提法都將學科看得特別重,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發展學科還是發展人?其答案應該顯而易見。
當今的高等教育是在工業化的背景下興起的,而工業化的特點便是把人當成工具,這一點相對於封建社會的教育來講,是一個進步,因為它結合了社會的需要,可以做到經世致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便是限制了人的發展,而在目前我們所處的後工業化時代,面對著世界發展新的形勢,我們的教育也應該有所改變。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也要適應人的發展,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對於高等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
第二,要把知識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在我們的教育觀念中,很多時候是把素質教育放到知識之外的,比如目前很普遍的一個的提法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在這種三元化的架構下,素質被放到了對知識、能力的補充地位,這不是素質教育,而只是補充了的知識教育,素質是一個更高層面的概念。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能力,當然談不上具有高素質,但如果只有知識、能力,也談不上高素質,因為這中間還包括品德、作風等其他因素。
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知識傳授體系為主,大學中評價學生優劣、評獎學金等,依然把分數高低作為決定性因素,而分數高低又是由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的,此外,學校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人文知識的考察同樣也會轉化成分數,這些「素質教育」的內容最終也都會變成了對知識的考核,這方面,我們必須有一定的改變。
在我看來,我們目前的考試制度實行的是「千分制」,即以百分制加小數點後一位計算成績,這就會造成學生過多地在分數高低的問題上糾纏。我在歐洲上學時,實行的是五分制,其結果就是在知識考核上形成了一個大平台,在這樣的平台上,學生是否有合作能力,是否有創新意識,就能夠形成一個比較了。
第三,從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我們現有的考核體制全是在考核「教」,我們需要教師提供好的教育,如果學生沒有積極性,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質量。
教和學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在人的幼年時期,主要是以教為主,而成年之後,主要通過自學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而這種由教到學的轉變就是要在大學階段完成。
大學一定要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現在我們對「學」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質量的好壞完全在教師的身上,而事實上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如果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幫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何談創新型人才?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劉經南:當前,為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很多研究型大學都採用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內容的教育,即「通」、「寬」、「全」式的博雅教育,旨在克服專業教育的狹窄和不足,努力造就知識寬廣、基礎深厚、博學多才、素質全面,能對不同學科或專業進行融會貫通的人才。
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創造比較寬松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多實踐、更多接觸社會和走向國際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獲取持續發展和厚積薄發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和多視界思維模式的創新人才。
不可否認,當前世界各國大學的主體仍然是專業教育,但是只有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基礎且精通某一專門學問的創新型人才。
提出通識教育並不是要否定專業教育,而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出發,希望將通識的理念貫穿在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中。專業教育以通識理念為指導,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才是高水平的。
高校社會如何互動?
龔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對於創新能力的形成而言,學生階段一定是一個重要階段,但是職業生涯中的經歷也同樣重要。在這方面,學校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如果不重視教育觀念的更新,便無法構建起一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老的觀念下,無論什麼樣的改革,都只是在修補這樣的體系,這樣即使有個別創新人才出現,也無法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全面發展。
社會也應該為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一些支撐,比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並不是高校不願意讓學生實踐,而是學生很難走出去,企業也不願意讓學生實習。
在歐美國家,企業不僅樂於接納學生實習,還要給學生一定的報酬,現在我們的情況是:學校需要給學生的實習進行補貼,因為畢竟實習的成本要比課堂上高很多。學校的實習費用有時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這方面還需要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通過一些制度化的建設,解決企業的一些顧慮,打通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渠道。
《科學時報》 (2009-3-17 B1 大學周刊)
6、創業最應該先做什麼呢?
一是團隊精神,找到一些有共同精神的人,還有就是創業點子要好,產品有差異化,在激烈的市場中保證有一席之地,還要專注再專注,創新再創新。你可以百度一下「創設天下」,這個網站提供許多創業投資的資料
7、先模仿後創新的名言
1、任何單調都會使人乏味、厭倦。——扈中平
2、模仿雖能惟妙惟肖,終有根本的缺憾——沒有心。——張抗抗
3、即使面對大師,也不應當模仿和重復。——謝冕
4、一意模仿古人和外國人,無絲毫可以光耀祖宗者,是一笨子孫。——潘天壽
5、藝術的事情大都始於模仿,終於獨創。——葉聖陶
6、成熟之為用,亦不能保持,久則腐朽。——徐悲鴻
7、模仿是人的天性,雖然人們不承認自己是模仿。——歌德
8、沒有變化,再好的歌也會叫人厭煩的。——艾青
9、模式化的東西是最無生命力的。——楊曉琿
10、一味承襲昨天,便不能在明天的世界裡生存。——陳祖芬
11、凡富於創造性的人必敏於模仿,凡不善於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胡適
12、重復是衰落的標志!——吳冠中
13、創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時的一點點新花樣。任何別人的經驗和自己的以往的經驗,都不過是一種參考,不可能重復。——張乃光
14、模擬算得了什麼?獵犬也會追隨它的主人,猴子也會效法它的飼養者,馬兒也會聽從它的騎師。——莎士比亞
15、如果學習只在模仿,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高爾基
16、模仿不是創作,但創作不能不有模仿。——周谷城
17、「會模仿」又加以創造,不是更好嗎?——魯迅
18、復制的東西與真實的東西是永不可同日而語的。——林白
1、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松下幸之助
2、光看別人臉色行事,把自己束縛起來的人,就不能突飛猛進,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裡生存下去,就會掉隊。——本田宗一郎
3、或者創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術推動型產業,再也沒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比爾·薩波里托
4、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5、企業的成敗在於能否創新,尤其是當前新舊體制轉換階段,在企業特殊困難時期,更需要有這種精神。——黃漢清
6、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蒙森
7、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約翰·D.洛克菲勒
8、如若說,在創新尚屬於人類個體或群體中的個別傑出表現時,人們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尚可為時代所容,那麼,在創新將成為人類賴以進行生存競爭的不可或缺的素質時,依然採用一種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則無異於一種自我潰敗。——金馬
9、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愛因斯坦
10、凡是創新的時代總會有人死在半路上,但是這些失敗或者遇到困難的公司並不代表他沒有價值,他的價值就是告訴大家其實這個領域是可以一試的。——李學凌
11、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愛因斯坦
12、要創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長期的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有創新。——王業寧
13、一個人想做點事業,非得走自己的路。要開創新路子,最關鍵的是你會不會自己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4、一些陳舊的、不結合實際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是洋框框,還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們打破,大膽地創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李四光
15、有了精神的實驗和觀測作為研究的依據,想像力便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師。——廷德爾
16、在創造家的事業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後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米丘林
17、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於科學的一大貢獻。——愛因斯坦
18、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發達,同時由於發達之後導致很多人感覺無聊,當這個世界變得出奇無聊的時候,有些人就變得出奇聰明,把別人的無聊變成現金,這就是想像力。——江南春
19、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黃漢清
20、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馬克·吐溫
21、保守是舒服的產物。——高爾基
22、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熊彼特
23、創新是科學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24、聰明的年輕人以為,如果承認已經被別人承認過的真理,就會使自己喪失獨創性,這是最大的錯誤。——歌德
25、獨創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人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系或相似之點。——貝弗里奇
26、致富的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八個大字。——陳玉書
27、對於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郎加明
28、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卓別林
29、凡能獨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對自己的工作開辟一條新的路線。——吳有訓
30、對新的對象必須創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