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創新居民自治組織形式

創新居民自治組織形式

發布時間: 2022-04-24 02:12:57

1、持續創新社區居民自治的組織體系這個說法是對是錯?

是。

社區居民自治是城市居民群眾依法直接管理社會基層公共事務的一種民主形式,是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在城市的廣泛實踐。社區居民自治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城市社區建設的發展而興起的。社區居民自治作為城市基層民主的實現形式,其前身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制與街居制相結合的城市基層治理體制下的居民自治。

城市社區居民自治之所以興起在20世紀90年代,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的邏輯結果,是國家民主化進程及城市基層治理方式轉變的必然產物。社區居民自治屬於基層群眾自治,自治的主體是居民。居民以各種組織為依託進行自治活動,行使自治權。

(1)創新居民自治組織形式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中央頒發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上海市委也出台了《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這對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建議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根據《意見》和《實施意見》新要求,應加快修改有關社區治理的法律法規中比較滯後的內容。

2、加強社區自治領域的立法。上海對此應積極探索,率先制定社區治理專門性法規,以有效規范社區自治活動,社區自治各參與主體的自治權利和責任。

3、加強街道層面對社區自治活動的指導。一方面街道黨工委應進一步完善和充實社區代表大會和社區委員會共治平台,以此整合街道黨政部門、屬地單位、社會組織、企業法人、社會各界人士、居民等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2、如何完善我國的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

一、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基層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謂「基層」是指最低的層次,其突出特點是實行直接性管理,即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直接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其一切管理活動都具有直接性而沒有什麼中間環節。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重要保證,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科學體系。基層民主制度表現為基層的政黨、國家機構和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基層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直接行使管理權力的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自治理論與我國城鄉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我國基層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其組織形式就是城市的居民委員會和農村的村民委員會,這種群眾性自治組織既是基層政權的基礎,又是黨和國家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它們最直接地貫徹執行國家的政策、法律,承擔與當地人民福利有關的社會事務和按法律規定的自治團體應有的事務,同時把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反映給黨委政府。通過群眾性自治組織,改變了政府包辦群眾性事務的傳統做法,讓人民群眾充分享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從而有效地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建立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實行高度集權化的管理,基層民主制度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打破了等級制和依附關系,造就了多元的利益主體和利益結構,創造了一種競爭、開放、多變和充滿個體創新活力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獨立、平等、自由的社會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保基層組織和成員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因此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也是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制度性選擇。

1、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符合國情的民主政治建設的穩健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求全體人民的廣泛動員和積極參與,同時也要求對整個社會進行有效調控。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先行一步,可以用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在穩定和秩序中推進民主和自由,為推進更高層次的民主積累政治資源。

2、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基層是社會的細胞,是直接與社會成員接觸的「窗口」,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源頭」。民主是恰當而穩妥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一種可靠機制。基層如能實現較高程度的群眾自治,使民眾有序參與政治,不同利益主體互相協商,求同存異,對主要問題達成共識,就能使矛盾得到化解和較好的解決,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

3、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調動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的動力機制。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制度形式保障了基層社會成員參與自治管理的平等權利,使社會的大多數成員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使整個社會具有和諧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4、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政府職能發揮的激勵約束機制。從權力現象的角度來看,基層群眾自治主要表現為一種自下而上運行的權力活動。它是在政治管理系統中處於被管理地位的民眾對於處於管理地位的政府的制約,從而監督規范了政府行為,確保政府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服務。

總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利益整合的政治平台,是激發社會活力的助推器,也是社會安定有序的保險閥。健全發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有利於堅持和鞏固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有利於反映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有利於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及運行機制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關鍵

擴大基層群眾自治,需要從整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全局出發統籌發展,用精心的制度設計和高超的政治技巧,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

1、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著眼於基本框架的搭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為主要內容,從而為人民群眾直接行使各項民主權利、對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民主自治,提供了基礎平台。然而應當看到,目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發展尚不完善,一些環節上的遲滯或缺陷,已經與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要求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以社區居委會為例,當前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傾向明顯,在人、財、物、職責、運作、考核等方面全方位依賴政府。這種「政社不分」的管理體制使居委會成為政令通達、政務落實的窗口,而民主自治職能則被極大弱化。因此當前應著眼創新完善社區管理體制,積極推行「議行分離」,逐步實現社區由行政主導型模式向自治型模式的轉變。基本組織架構是:在社區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由居民大會(或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居民委員會和政府聘用的社區工作者組成社區工作站,以及社區多種群團組織、民間組織組成,這樣就構成了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三駕馬車」的組織架構。社區工作站承接原來居委會所承擔的基層行政事務,也就是政府在基層的行政職能,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居委會則專門履行社區自治的責任,社區群團組織和民間組織承擔聯系群眾、凝聚群眾的職能。同時縮小居委會規模,把居委會管轄戶數控制在1000戶左右,實行「一站多居」,一個社區工作站服務多個居委會。

2、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致力深化基層民主的內容。群眾逐步參與選舉和管理,是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大方向。在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條件成熟的地方,根據居委會、村委會組織法,保障居民群眾的選舉權,不斷擴大直接選舉的覆蓋面,把群眾擁護的思想好、作風正、有能力、願意為群眾服務的人選進居委會、村委會。要將群眾民主自治引向社會生活更多領域,特別是那些高度關注、發生利益沖突比較多的領域,如土地承包、征地、拆遷、小區建設等事項相關議題應交由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以及居民會議、居民代表大會討論,進而逐步擴大參與主體、開拓參與途徑、增加參與領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參與需求。

3、擴大基層群眾自治,不斷提高制度化水平。要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的制度創新完善,使基層形成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重點圍繞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健全各項制度,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如要完善公開制度、聽證制度等,把居民群眾關注和涉及居民利益的辦事制度、辦事程序及時公之於眾,接受居民群眾監督,保障居民群眾的知情權。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組織居民有序開展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公共服務工作的監督評價活動,圍繞行使民主權利,保障居民群眾的監督權。要適應城鎮化進程的要求,研究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參與社區居民自治的新途徑等。

4、擴大基層群眾自治,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人手。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關心、支持、參與決定著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成效。因此要圍繞群眾高度關心、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治安、環境、文化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主參與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5、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積極轉變政府職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對宏觀事務的管理從分權趨向集權,對一般事務的管理從集權趨向分權。因此要提高基層群眾自治水平,必須轉變和調整政府職能:把本來屬於社會團體、群眾自治組織的權力,實實在在地歸還給基層組織;大力培育非政府中介組織,加大政府公共財政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力度,從財稅政策上資助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公益性和福利性社區、村建設項目,使其有效承擔政府和單位轉移出來的社會事務及社會服務職能,滿足群眾多層次的需求。

6、擴大基層群眾自治,不斷提高群眾民主自治意識。要通過豐富健康的社區教育活動和群眾文化生活,不斷提高群眾依法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的意識和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要進一步擴大各界人士、群眾組織、社會團體、中青年及外來流動人員代表的參與面,構建全覆蓋的基層民主自治組織體系。

總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行使民主權利、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積極探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實現形式,對促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推動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3、求關於創新基層自治組織形式的例子,不太理解什麼情況才算創新組織形式

組織形式是村民委員會不能創新,但管理形式可以。

4、創新基層自治組織體系,怎麼理解?或許舉個例子也行

當前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從類別上看包括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表現為居委會、村委會、職工大會(工會)等形式。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

5、村民自治組織的形式有三種分別是村民會議

村民自治組織的形式有三種分別是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
村民自治的核心內容是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因此,全面推進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村級民主決策、村級民主管理和村級民主監督。
民主選舉,就是按照憲法、村委會組織法、實施村委會組織法辦法和村委會選舉辦法等法律法規,由村民直接選舉或罷免村委會幹部。
民主決策,就是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項,如鄉統籌的收繳方法,村提留的收繳和使用,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及補貼標准,從村集體經濟所得收入的使用,村辦學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方案,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都應提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
民主管理,就是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黨的方針政策,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全體村民討論制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把村民的權利和義務,村級各類組織之間的關系、職責、工作程序以及經濟管理、社會治安、村風民俗、計劃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規定得清楚。
民主監督,就是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幹部和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等形式,由村民監督村中重大事務,監督村委會工作和村幹部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第二條 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

6、如何運用創新社區治理的方式,擴大居民有序參與 文教

(一)、建立健全居民參與社區民主議事的各項制度。為進一步增強居民自治意識,保障廣大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等基本政治權利,提高社區民主自治水平,應該積極推進社區居委會的直接選舉,完善居務公開、民主評議、事務聽證和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等各項制度。一、建立健全社區民主選舉的規章制度,堅持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成員依法民主選舉;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規范民主決策程序;三、靈活運用社區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工作聽證會和成效評議會等載體,鼓勵社區廣大居民和其他群眾性組織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公益性事業決策,實現「民主促民生」,共謀社區發展。
通過創新社區管理體制、設立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以承擔社區行政事務和其他公共事務為職責,形成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的社區管理新格局。積極引導駐區各單位、物業管理機構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營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參與」共駐共建的濃厚氛圍。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參與社區自治途徑。強化社區民主監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結合傳統工作方式,落實「居務、財務、事務、服務」四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逐步完善社區工作督導機制和民意調查機制,形成「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推進工作」的良性工作鏈。
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組織居民有序開展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工作的監督評價活動,並以評價結果為工作績效的重要參考依據,保證民主監督的經常化。以人為本,重要的是暢通渠道,例如上門走訪、開設社區論壇、建立民情信息站等形式,了解民情,掌握社情,為群眾解疑釋難,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以人為本」社區建設系列活動,引導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積極參與。採取開座談會、警民懇談會等有效形式,不斷暢通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居民自治的渠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群眾呼聲,傾聽群眾的意見,對居民群眾的情況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居民群眾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參與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區是我家」的濃厚氛圍。社區是各種人群聚集的密地帶,是社會多種矛盾的沉澱區域,在「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又是多種觀念形態相互激盪的場所。社區工作者站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最前沿,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要讓社區居民了解、熟悉社區服務的各項職能,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
通過社區宣傳陣地,宣傳社區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工作性質,特別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組長、黨員幹部的宣傳教育工作。結合開展社會法律、道德、科普知識、文化藝術等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社區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過針對性的宣傳教育、群眾性的創建活動,宣傳群眾最關心的事,讓社區居民群眾走進社區,認識社區、信任社區。
(四)、提升社區自我形象,形成「社區是我家」的認同感。以人為本,是社區建設工作最重要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社區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以人為本,必須「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群眾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辦人民所需,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為群眾服務為第一職責,以為群眾謀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目標。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標准。
社區要以「民心工程」為挈機,為群眾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改善小區的硬體設施,創造優美的社區環境。社區要積極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實施的「背街小巷工程」、「危舊房改造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家門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全面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從而使小區最廣大老百姓得到實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社區要結合本社區固有的特點,聯系實際,著力解決居民反響強烈、群眾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較深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做到深入走訪群眾,分析查找原因,及時解決問題,排解糾紛,維護社區穩定,建立和諧的鄰里互助關系,增強居民「社區是我家」的認同感。
(五)、培育社區組織,創新社區活動載體,搭造居民參與平台,強化「社區是我家」的歸屬感。
通過組建社區志願者服務隊,開展文體活動等,吸引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一方面可以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高便民利民服務,另一方面努力實現社區服務模式的多樣化,不斷開拓社區服務新領域,探索社區服務新途徑、新辦法,走社區服務網路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開展五好家庭創建活動,通過開展思想教育、倫理道德、科學知識、法律常識、文化娛樂等活動,使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工作中來。群眾覺得這些活動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能共享。通過評選網路型家庭、學習型家庭、科普型家庭、學法守法家庭等特色家庭和評選五好樓群等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創建活動的積極性。
組建社區文體隊伍,讓社區文體骨幹能有機會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娛樂、休閑。文化是社區的靈魂,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是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載體。通過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群眾文化沙龍等活動。組織各類文體比賽。如象棋、畫畫比賽、社區群眾運動會、游園晚會等等,都可以為居民群眾提供參與社區的機會,為有一技之長的居民創造發揮平台。
總之,在公眾參與意識較低的情況下,應通過完善各種參與的載體來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推動社區從「政府主導型」向「居民自治參與型」發展,逐步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通過積極培育社區意識,增強了居民和駐區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著重培育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社區居民的自治意識,社區自治是公眾參與的高級形式,也是公眾參與的制度條件之一。公眾參與社區自治是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社區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幫助居民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與水平。

7、如何探索多層次,多類型的居民自治模式

近年來,金橋鎮張橋居民區黨支部積極創新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工作方法,通過黨組織搭建自治平台,發揮廣大黨員、社區群眾骨幹帶頭示範效應,引導和動員居民自覺參與小區管理、社區文化和志願服務等活動,充分彰顯基層群眾自治的活力和能量。

黨組織來領導,黨員骨幹齊帶頭
在黨支部傳統工作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社區居民「公要餛飩婆要面」的多元化、新型化需求的情況下,張橋居民區黨支部以搭建社區自治平台,完善議事規則,強化事務公開透明為抓手,通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實現「群眾事群眾議」的自治目標,全面提升開展社區事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同時,在民主協商和監督評價過程中,黨支部也十分注重發揮「三崗」黨員和居民骨乾的示範帶頭作用,引領居民參與社區志願服務項目和熟悉民主自治規則,全面提升社區居民開展自治的意識和能力。

完善機製作保障,居民滿意是關鍵
「相約星期二」,搭建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平台。從2002年開始,張橋居民區黨支部每周開展「相約星期二,有話大家說」活動,搭建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平台。經過十年的發展,「相約星期二」活動吸引了70多名小區居民參與每周的主題討論和依託遠教平台開展的學習活動。同時結合小組成員興趣和特長,「相約星期二」活動成員又組建了諸如愛心社、雙擁組、舞蹈隊、助老組、布藝組等活動小分隊,通過興趣活動凝聚更多人氣,進而開展「為民服務」、「環境保護」、「消防知識宣傳」、「拒絕高空拋物,爭做文明市民」等社區活動。很多居民表示,通過一起活動、一起開展主題討論,深化了大家對小區的歸屬感,調動了促進社區管理的責任感和主動性。
完善議事規則,保障居民的自治話語權。張橋社區黨支部在居民自治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居民議事的「點、線、面」立體模式 :點,就是黨員議事會;線,就是樓組長會議、居民代表會議、組團式服務座談會、居民道德評議會;面,就是居民協調會、聽證會和評議會。如在解決122弄道路拓寬事項上,面對很多居民認為改建會減少停車位的擔憂,黨支部通過召開黨員議事會,首先在黨員中形成拓寬是為了讓急救、車輛順利進入,提升小區安全等級的共識。然後讓黨員在樓組長會議、居民代表會議、組團式服務座談會和居民道德評議會上傳遞共識,使原先不贊成的居民改變想法。最後,黨支部召開全體居民協調會、聽證會和評議會,吸納居民不同意見,進一步優化改造方案。
加強信息公開,提高居民滿意度。張橋居民區黨支部依託社區宣傳陣地,實現社區信息全覆蓋,讓居民時刻感受社區「大家庭」與自己緊密相連。如黨支部結合社區工作熱點,定期更新宣傳欄內容,做到情況第一時間向居民公開。同時為了填補信息覆蓋盲區,2004年開展黨支部創辦了《張橋小區簡報》,,對月度開展的活動,社區安全注意事項以及小區事實工程意見征詢、推進情況等進行詳細報道,並通過樓組長發放到居民家中。良好的信息暢通環境,有效提升了張橋小區參與居民自治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大家對社區黨支部的信任度和工作認可度。

居民自治促和諧,小區管理步步高
張橋居民區黨支部通過搭建自治平台、完善自治機制、加強信息工作入手,充分調動了起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這個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農村地區老居委擺脫「暮氣靄靄」的形象,轉身進入了「生機煥發」的活力時期。而社區黨支部的服務、社區的管理也在居民自治過程中擺脫了被動、無序的階段,進入了主動、規范的時期,大大提高了社區的整體環境。近年來,張橋居民區多次獲得上海市文明小區、浦東新區文明小區,社區高血壓自治管理先進單位等,居民區黨支部也多次獲得區一級黨支部的榮譽。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