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創新
1、皇家孕嬰公司如何?產品質量可信嗎?
我現在經營一家皇家孕嬰店,去年加盟的,公司整體還不錯,開業那段時間公司給了很多種吸引客源,鎖定會員的方式方法,贈品也經常給我們送,產品質量價格都不錯,性價比很高,客戶都能接受,你可以區總部實地考察一下,總部就在南京。
2、什麼是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
協同創新是各個創新主體要素內實現創新互惠,知識的共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高水平的系統匹配度。而協同創新的有效執行關鍵在於協同創新平台的搭建,可以從兩方面對協同創新平台進行宏觀布局。
一是面向科技重大專項或重大工程的組織實施,建設一批可實現科技重點突破的協同創新平台,二是面向產業技術創新,建設國家層面支撐產業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綜合性創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
(2)集合創新擴展資料根據教育部「2011計劃」重大需求的劃分,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主要特點有兩點:
1、整體性,創新生態系統是各種要素的有機集合而不是簡單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標功能都表現出統一的整體性;
2、動態性,創新生態系統是不斷動態變化的,因此協同創新的內涵本質是:企業、政府、知識、 大學、研究機構、 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活動,是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
3、談談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解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
學發展是我國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科學
發展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當
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的一次廣
泛而深刻的變革,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的
核心和主線。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再析
從社會發展倫理的角度,人是自然界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存在
物」。雖然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但人的
社會生活不能脫離與自然界的聯系,對自
然界資源和環境無休止的破壞,結果反而
導致人類自身發展的困難。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是一種
集合創新。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始終面
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應對挑戰中,
人類通過創新實現了有別於其他生物進
化的文化進化,創造了不斷進步的文明。
人類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正
面臨著由一系列科學新知識、新技術、新
機制推進著的新的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
一個新的文明形態正初露端倪。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生產力的
進步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起著決定的作用,
形成了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和地區
個性鮮明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方式
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歷史發展階
段,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
物質財富積累的主流方式。經濟發展方式
不僅涵蓋了通過不同要素的投入和技術
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還對經
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與
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主
要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的是適應
新需求,實現新價值,本質是改變多種生
產要素原有的組合,重建經濟發展函數的
集合創新行為。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可持續發展
的現實要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人與人
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達到一種安定、和
諧的境界。而和諧首先表現在對公平的認
識上,對公平問題的討論包括代內公平和
代際公平,代際公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衡量標准之一。代際公平強調當代人必須
為後代人的利益而保存自然資源的需求,
當代人有責任保護地球環境,並將它完好
地交給後代人。
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具有強烈
的短期傾向,市場機制最大的缺陷是,它
無法考慮後代人的利益,甚至也無法考慮
現有市場之外的人們的利益。人類對自然
的掠奪,還不能通過經濟學的語言充分表
達出來。目前,我國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單位國內生
產總值的能耗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水平和
世界平均水平。2011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
值佔世界總量的9.5%,而我們消耗的能
源佔世界的15%,其中鋼材佔30%、水泥
佔54%。這表明,我們的經濟結構和產業
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有
待提高,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十
分突出。如果不轉變原有經濟發展方式,
資源能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難以為
繼。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現階段我國
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
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
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當前的
問題是,在生產領域我們不是物質財富生
產能力不足,而是在經濟領域的許多行
業,生產目的不是為了滿足社會大多數人
的物質需求,而是嚴重背離,一方面物質
財富高速生產,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生產
能力嚴重過剩,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我國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究其原
因在於,長期以來我們採取的是粗放型經
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社會生產總量的增
長,過度依靠生產要素的擴張實現經濟發
展,這種以「物」為發展的最終目的,以犧
牲發展質量來獲得發展速度,以犧牲長遠
利益來獲取短期利益的發展理念和發展
方式,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以人為本的發
展方式的背道而馳。黨的十七大明確提
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
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實現這一根本性的
轉變,關鍵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
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
投入和物質資源消耗轉向創新驅動、科學
發展的軌道,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管理層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管理層面一般泛指在一個地區、一個
部門、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一個企業等位
居領導地位的上層群體。我國當前社會經
濟發展中的管理層,一般指在社會經濟發
展的全局或局部中,具有決策影響或核
作用的群體或組織,具體包括行政事業單
位領導人、央企或私企負責人以及社會團
體負責人等。
1、提升管理層自主創新能力本質是
一種管理創新。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
點,構成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
間是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
產關系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管理層面的領
導與自主創新能力,是生產關系方面上層
建築的重要構成部分,上層建築有其創新
的變遷範式,其本質是一種管理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的是有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是「摸著石頭
過河」。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無不與管理創新有著
密切的聯系。事實上,社會生產生活中的
已解決的所有關於發展的問題,都有著歷
史的影子在內。從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歷
史來看,秦朝的「商鞅變法」、趙武靈王的
「胡服騎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日本
的「明治維新」、歐洲工業革命、美國的信
息革命等史實一再證明,管理層面的管理
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
2、提升管理層創新能力,注重的是理
性的「頂層設計」。在當前改革開放向縱深
發展而面對錯綜復雜矛盾的情況下,在充
分吸收基層鮮活的改革創新經驗智慧的
基礎上,更加註重理性的自上而下的「頂
層設計」,從全局的角度統籌謀劃整體戰
略和總體規劃,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和經
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形成即有激勵又有約
束、更有活力的制度安排,是加快經濟方
式轉變的有力保障。
3、提升管理層創新能力是推進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十二五」規劃
綱要明確提出:「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
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
撐」。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發
展中大國,發展中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
不可持續性等多層次的復雜問題需要破
解,也面對著諸多可以預見和不可預見的
風險去應對挑戰,因此需要多層次的管理
層幹部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通過創新深
化改革,提高經濟轉型的決策力和執行
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中央決策精神
與當地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廣大
幹部群眾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的創新
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
和管理創新。
三、提高管理層自主創新能力的具體
措施
管理層的創新能力是管理者獨立地
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做
出新成績的能力。它體現了知識、技能、智
慧的統一與綜合,是管理者實現卓越領導
的動力源泉。提升管理層面的創新能力作
為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對
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
大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1、從對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規律的認
識上,提升管理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的洞察力、決策力。世界經濟是世界范圍
內各國或地區的經濟通過世界市場及其
各個紐帶聯結而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人
類經濟發展史上,最初出現的真正意義上
的世界經濟,是在18 世紀中葉至19 世紀
中葉,歐美少數先進國家相繼發生的工業
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後,資本巨
大的對外擴張性導致了國際分工和世界
發展的不平衡性,迫使經濟落後國家日益
捲入到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世界市場中
來。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國際貨幣和世界
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進而推動了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的形成。
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歷史,世界經濟
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和平、發展、合
作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世界多極化,經
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治理出現新
變革,世界各國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正
確分析和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具備「國際
化視野」,已經成為我們制定國內政策和
對外政策的基礎。國際化視野,是用「知己
知彼」的眼光去看待這個變化中的世界,
以此來互補長短,洞察力是管理者對事物
本質的認識能力。各級管理層,必須培養
和鍛煉世界眼光,堅持用寬廣的眼界觀察
世界,提高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進行戰略
思維的洞察力和決策力,善於觀察世界發
展的大勢,善於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善
於遵循運用市場規律。這要求管理層必須
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分析,了解
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引導並推進我國經濟
發展方式的轉變。
2、從對人類歷史關於科技文化發展
的認識上,提升管理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
轉型的包容力、判斷力。創新是建立在既
有認識成果(知識)基礎上的。縱觀人類社
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從舊石器時代、新
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一直到
18 世紀六十年代至19 世紀中期的以蒸
汽動力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 世
紀七十年開始的以電力為標志的第二次
工業革命,20 世紀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
術、航天技術以及微電子技術應用為代表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 世紀七八十年代
以來,以信息技術為群體標志的知識經濟
和新興高技術產業開始興起,無一不是人
類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技術的進步、文化
的傳承。
在知識經濟社會,人類的知識朝著兩
個方向發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積累和增
長,另一方面又在急劇地更新和老化。歷
史上,科技進步所引發的每一次產業革命
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引發了社
會制度更迭。面對這種情況,要求管理層
不斷提高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包容
力、判斷力。要敢於突破思維定勢和傳統
經驗的束縛,不斷尋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預測判斷人類科技文化發展對社會制
度的影響,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引領。
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本理念,加強制度創
新,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
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制度環境。
3、從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認識
上,提升管理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
意志力、執行力。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
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
——引自百度
4、《集合》一課中滲透了哪些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核心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又高於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對於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5、為什麼模仿是創新的基礎??
跟進模仿這樣的動作行為在各行各業中無處不在,現在正在遭受普遍的質疑,媒體似乎視其為洪水猛獸,高舉「創新」這把尚方寶劍,將它碎屍萬段。現在是該冷靜下來,辯證客觀跟進模仿和創新的關系了:
首先跟進模仿遠非我們想像的那樣,會比創新更加簡單容易,不用付出多少成本,可能所消耗的資源會更高。因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管理方式、健全的機制都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地域,通過一些人有機的整合形成的,能夠照搬照抄,照葫蘆畫瓢,學的八九不離十,不僅僅對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要求很高,還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各種內在元素和條件,否則只能畫虎不成反類犬,有行無神,正像讓南昌飛機製造廠去仿製美國波音公司767,有可能嗎?可能的話又需要什麼條件呢?又如曾經有許多企業當年學習海爾一樣,為什麼都學不到位,成為不了第二個海爾,因為跟進模仿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對自己進行錘煉和改變,否則難以實現有效的模仿跟進。筆者認為跟進模仿要分階段,創新也要分階段,必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跟進模仿就是適應性創新!
在通常人們的意識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可是對一個機構組織來說遠不僅如此,現在媒體一直在強調的「自主創新」,似乎不僅僅包括技術層面,思想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更為迫切和需要。當然對中國絕大部分企業來說,這些說法都是隔靴搔癢,對他們來說明年的今天還活著,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他們大多數的實力和規模與所謂世界500強標准來衡量,簡直螞蟻撼動大象,沒有可比性,拿那些大企業的創新模式套在這些企業,無疑大炮打蚊子,沒有多少價值。
正像一個1周歲左右的嬰兒,在母親的指導下牙牙學語,邯鄲學步,這個時候你指望他像飛人劉翔那樣,一飛沖天跨越世界紀錄,往往違背了客觀發展規律,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或許短期內見效,可是因為發育不良、缺鈣缺鋅最重夭折,這或許是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對嬰兒來講,能夠更快更穩得把一步步走好,才是關鍵所在,對嬰兒來講,這本身就是適應性的創新過程,因為對他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隨時都在外界的環境的變化。市場的變化快速進行調整,這個階段基本上照搬照抄,保證產品的品質就可以了,這也是許多國內作坊型的加工企業的運作模式。當然已經邁出成長初期的企業來說,還要按照嬰兒方式走路,不尋求突破,那就另當別論了。
2、 率先模仿就是創新!
對已經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中小型企業來講,率先模仿就是創新,能夠在技術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消費的不對稱、空間與時間的不對稱情況下,開展一次有效的先發制人的模仿運動,就是創新!該階段自己沒必要投入太多的研發費用或者開發自己的管理制度。找到對你最有參考性的標桿企業,率先模仿,就能獲得一定階段的市場領先優勢,這樣的企業不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發部,但必須有自己市場情報分析系統,能夠對相關業態進行研究,找到率先要模仿的對象。
當然選擇被模仿的企業,不一定是本行業的,相關性的行業或許更有借鑒意義,另外跨行業的模仿或許帶來的更好的發展,但對該行業的背景和特徵缺乏了解,必須進行區分。比如一家曾經從加工貿易的服裝企業,曾經去法國找到一家服裝的綉花工藝,和一家襪子款式,進行模仿,率先在國內推出具有4重綉花工藝的全黑套裙。因為款式新穎,而且適合身材中老年女性審美標准,在東北市場、東南亞市場,尤其是伊斯蘭國家大受歡迎。銷售額從300萬立刻提升到4000多萬。因此找到關鍵模仿的對象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的對象未必參照最頂級大企業,而是找自己合適的能模仿得來的企業做為榜樣。
還有選擇模仿跟進的時機也很關鍵,時機合適,事半功倍,時機未到,事倍功半,正如當年的新天葡萄酒在國內葡萄酒市場還遠未成熟的情況,率先照搬照抄的國外的「把葡萄酒當作啤酒賣的」模式,採取低價策略,力推「葡萄酒普及運動」,結果4億元消耗完畢,公司總部也從上海浦東搬回了新疆。殊不知,國外的葡萄酒市場已經培育了數百年,中國才剛剛開始,在不恰當的時間,不恰當的地區,硬搬別人的套路,只能做變成他人的鋪路石了。
當然抓住時機,有的時候沒必做到100%的模仿,彼得斯說過:「假如為了產品最後1%的完滿性所作的努力,可能導致市場的喪失,那就得不償失了」。
3、模仿+持續的改良就是創新!
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持續的改良是非常有效的創新模式,找到模仿對象的優點進行不斷強化,缺點盡量想辦法克服或規避,開發出更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顧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的經濟發展史,60多年前日本產品質量和我們今天中國產的大部分產品一樣,都是大路貨,可以使用,至於做工品質就不用提了。當然日本人採納了美國戴明博士的建議,全面提升產品品質,並把吸收歐美先進技術作為重點,這里最有代表性的要署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索尼公司在當初參考學習美國的磁帶技術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誕生了今天的磁帶錄音機,它比美國的產品體積更小,錄音時間更長,漸漸使索尼成為世界最具創新力企業,而松下公司更上一層樓,自己很少率先研發電子產品,只要索尼一旦發布新品後,馬上組織人員進行防治,並找到缺點進行克服,開發出性能更優的產品,然後以低於索尼新產品價格向市場拋售,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強大的電器公司。他們之間的模仿結合持續的改良不正是值得中國企業學習榜樣。
持續的吸收消化,持續的改良、持續的優化,這樣可以用很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實現他人需要幾十年才能達到的目標,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3、 集合模仿就是系統創新
集合模仿,就是將不同業態的各種先進、有效的技術、方法、管理模式進行整合集成,就是系統創新,這樣的模仿創新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因為要成為「小無相功」鳩磨志,本身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開發的創新模式和文化。在集合模仿創新領域內做的最好要屬7-11便利店:
這家小小的便利店在全球零售巨鱷沃爾瑪、家樂福的打壓下,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成為全球零售業學習的典範,在世界范圍擁有超過25000家便利店,利潤率遠遠高於以低價著稱的沃爾瑪,他的做法就是吸收沃爾瑪的成功模式;結合心理學的前沿技術,開發可以分析消費者特徵的終端pos系統;把葯店銷售的安全套,率先在便利店銷售安全套;提供只有在餐廳才能嘗到大師級特色便當;並借鑒財務管理理論,創造性的提出人心增值理念(該理念認為,東西用得時間越長,價值就越小,對人力資源的運用也是如此;惟有一種不因時間流逝而減少,反而能增值的,這就是「人心」),指導員工和客戶的關系等一系列集合模仿,有效整合最終成為了便利店的沃爾瑪!
7-11便利店的成功範例告訴我們,集合模仿、跨行業、跨專業的管理經驗的借鑒,形成自己的有機系統,它的價值遠比單項模仿或創新,乘數效應要大得多,效果好得多。
綜上所述,不能機械的看待模仿和創新,他們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互相指引、互相累加、相互進化的循環系統,單純片面地提出自主創新,只能讓更多的企業誤入歧途,盲目的搞研發,尤其是在對產品技術功能上的執著,可能,最終失去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機會,那是非常不值得的。看看過去的2006年,又有3000多件發明專利失效,無人用在提高生產力和改善生活方面,這說明了什麼?技術本身固然其實很重要,但是會用有用更重要,快去檢索一下過期的專利吧,來一次技術的集合模仿創新,說不定下一個創新領袖就是你。
模仿跟進有什麼不好,有效果就是硬道理!
6、什麼是「集成創新」,這個觀點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
集成創新(Integration Innovation)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12年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 即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新組合,這種新組合包括以下五種形式:引進新產品、引入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料新的供應來源、實現工業的新組織。整個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組合,就促使經濟向前發展。
集成創新的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70 年代。為應對動態環境給企業技術創新帶來的挑戰,Dillon、Dosi、Utterback等分別從內部技術創新要素集成的角度探討了企業技術、組織、制度、管理、文化的綜合性創新,指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成效的關鍵在於合理協調上述各種要素的匹配關系,發揮協同作用。他們的研究促進了創新集成化思想的傳播和發展。
1982年,美國學者R.Nelson和S.Winter在生物進化理論的啟示和借鑒下,提出了創新系統演進的觀點。他們認為:技術創新過程的集成促進了各種資源要素經過優選,並以適宜的結構形成一個有利於資源要素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Freeman則在更廣范圍上展開對技術、組織、制度、管理、文化的綜合性創新研究,他認為:技術創新在經濟學意義上包括「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裝備等形式在內的技術向商業化實現的首次轉化。」這表明創新管理的集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漸在科技管理實踐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1998年,哈佛大學教授Marco Iansiti提出了「技術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的理念,而這也被大多數學者認定為集成創新概念的首次提出。他認為「通過組織過程把好的資源、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應用稱為技術集成,它為提高R&D 的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Nancy Staudenmayer把集成創新界定為按照社會和市場需求,系統地組織內外部優勢資源 (如技術、知識、信息等)而產生具有功能倍增性技術發明和創新產品的過程。Philip Sadler則認為,在當今企業創新管理中,構建柔性的組織結構、流程和創新型文化以快速響應環境的變化,更利於集成創新。這表明,在創新管理領域中,更高層次的集成及技術創新與組織、制度等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趨勢更加明朗化。
H·K·Tang指出,集成創新思想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不是技術供給本身,而是日益豐富、復雜的技術資源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集成創新的邏輯起點是把握技術的需求環節。在創造符合需求的產品與豐富的技術資源供給之間創造出匹配。Best 則基於Marco Iansiti的研究成果,從國民經濟和地區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系統集成」 的概念,並以Intel公司為個案進行研究,研究證實了系統集成既是企業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力,也是企業生產的組織方式。Best 的「系統集成」進一步明確了「集成」模式或方法的普遍適用性。
7、2021屆高考全國一卷文科數學會不會考集合創新題?
如果考生所在省份是在2021年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進行高考,那麼2020年高考和2021年高考就是有巨大區別的。
高考改革後,將取消文理分科,考試科目由3+文理綜合改為3+3,即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統考科目加在六個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考生自選的三個科目。
如果你是2020年畢業生,想選擇復讀在2021年再次參加高考,考試模式和考試科目的變化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最好不要選擇復讀。
8、什麼是組合創新法?
組合創新法不是任意地把不相乾的部分、方面或要素機械地拼湊在一起,而應該是同一整體的各個部分、方面或因素的有效連接。
1 產品組合法
1)同物組合法
同物組合,就是將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產品進行組合。任何相同產品都可以組合,但組合後的效果會不一樣的。
例如,幾種不同顏色的筆芯放在一支筆里,就構成了多用的筆;把指甲刀、銼刀、剪刀、挖耳勺等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多功能的修剪盒;有學生將煙霧感測器和溫度感測器組合在一起,做成了火災報警器;市面上有一種鍋擁有蒸、炒、煎、炸等功能。
2)異類組合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類型的產品進行組合,稱為異類組合。它可以通過主體添加和異類雜交兩種方式來實現。
現在的產品基本都是多功能。例如,現在電視機可以看電視、上網、玩游戲,接電腦辦公;西南石油大學機電院2011級學生吳磊等設計了一種集繪圖、平面連桿機構演示於一體的多功能教具。
(3)分解重組
任何產品都可以看作各零部件之間的有序組合。我們所看到的組合玩具、模塊化機床等,都是分解重組的例子。
例如在1964年,慧魚創意組合模型誕生了,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程技術類智趣拼裝模型,它可以是展示科學原理和技術過程的教具,可以保證反復拆裝的同時不影響模型結合的精確度;構件的工業燕尾槽專利設計使六面都可拼接,獨特的設計可實現隨心所欲的組合和擴充。圖7-8是用慧魚模型拼裝的機械手。
圖7-8 慧魚模型——機械手
2 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又稱為坐標法,是我國許國泰所創,是一種組合創造技法。基本思路是藉助坐標系來集合信息,然後用一個坐標軸上的各點信息依次與其他坐標軸上各點的信息交合,以產生出新的交合信息。如用平面坐標系則稱作「二元坐標聯想法」(簡稱二元坐標法);如用三軸空間坐標系,則為「三元坐標」。
首先,選擇信息要素並構建信息交合場。選擇信息要素可以隨心所欲,無任何限制條件,但信息要素最好取名詞、形容詞、動詞等,如玻璃、扇、氣、梯、滑行、日歷、清涼、照明、瓶、手搖、管、車、紙、流動、座、三角、筆筒、杯等。將信息要素分別填在X、Y軸上,使坐標軸成為信息標。用兩個信息坐標就可以構成「信息交合場」。
然後,思考交叉點含義。
最後,對有意義的交合信息進行可行性分析,以確定尚未開發的技術中有無開發的可能性。分析時可以考慮有無類似的事物?若有,它們之間有何不同?也可以從原理、結構、性能、製造工藝、材料、用途、能源、價格、壽命、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對比。
3 形態分析法
形態分析法是利用形態學矩陣尋求大量組合設想的創新技法,是藉助形態學中的概念和原理求解問題的組合方式。其特點是:把研究對象或問題,分為一些基本組成部分,然後對某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單獨進行處理,分別提供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方案,最後形成解決整個問題的總方案。這時會有若干個總方案,因為是通過不同的組合關系而得到不同的總方案。所有的總方案中的每一個是否可行,必須採用形態學方法進行分析。機械創新設計構思常用此法。
通常按照以下步驟使用:明確用此技法所要解決的問題(發明、設計);將要解決的問題,按重要功能等基本組成部分,列出有關的獨立因素;詳細列出各獨立因素所含的要素;將各要素排列組合成創造性設想。
9、怎樣推動要素集合與協同創新
首先,構築讓創新人才安居樂業的生活保障體系。每個創新人才,都要吃飯、睡覺和生活,為創新人才提供優質、完善的公共服務,滿足其對教育、醫療、住房、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讓創新人才在城市能夠安居樂業,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普遍經驗,如波士頓在市中心設計、建造密集的小戶型公寓,讓那些單身的創業者有立足之地。這一點,對生活成本高企的上海來說,既是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挑戰,也應該是一個抓手。要從本土化、國際化、多樣化的視野出發,打造一流、優質的教育、醫療、住房、文化、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居住保障方面,要加大人才公寓的規劃建設,讓每個創新人才解除後顧之憂,實現安居樂業,全身心投入創新事業。
其次,健全保障創新活動及主體權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利益驅動是所有創新活動的動力之一,而依法保護創新成果商業化的動力及各自利益不受損失,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法制環境,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應該具備的首要支持條件。例如美國矽谷有一系列與技術流動、人才相適應的法律環境,既有知識產權保護法,又有非常靈活的技術許可,既有鼓勵員工流動的勞動法(形成快速轉化僱主的能力),又有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法則等,提高創新創業的預期,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對上海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要破解制約科技創新的法律規章瓶頸,開展專題性立法調研,建立健全以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咨詢服務等為核心的法律支持體系,為高精尖的科技創新活動鋪平道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培育極度尊重創新創業的價值觀體系。培育正向的社會價值觀念,對保護科技產業生態可持續性發展達成共識,形成特有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礎。例如矽谷的成功,與創新企業的自律開放(鮮有大公司利用資源拷貝或者壓制小公司的創業項目)、敢於冒險(鼓勵人才去創業和冒險,但同時也不會嘲笑失敗)、寬容失敗(科技初創公司徹底改變方向,投資者仍然願意往裡砸錢、願意等待,允許出現「優雅的失敗」,創業失敗從來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堅守誠信(投資人與創業者彼此信任,創業者不會也不敢欺騙投資人)、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只要你的產品獨特、有價值,大公司就會願意跟小公司合作)等價值觀具有直接關系。這表明,科技創新中心同時也是創業中心,無法離開文化價值觀的支撐。為此,上海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時候,需要將創新與創業緊密結合,加大培育開放合作、寬容失敗、誠實守信、互惠合作等價值觀念體系,使之融入到每個創新主體的血液和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