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遙感的創新

遙感的創新

發布時間: 2022-04-22 23:56:35

1、基於遙感資料的地質理論創新———「地球的圓涌結構與深源高能強爆熱動力學」理論的年回顧展望

近40年來,航天遙感對地觀測的宏偉發現和貢獻就是直觀形象地揭示並證實了地球表面到一定深度處存在不同類型、尺度規模、新老世代重疊、稠密交織、成群布列的圓環形地質結構。濾卻了由於風水外動力作用、浮土、植被的干擾之後,使人們吃驚地發現,地球也如同月球、水星、火星一樣滿目盡是環形山的地質景觀。其實表面滿布環形結構的還有很多固體行星和衛星,不少表面為液態、氣態的星體,同樣也還存在流體旋渦,看來圓涌結構是太空星體的共有的動力物質形態。成因眾說紛紜,如星體內熱核爆炸圓筒涌射、火山爆發、小行星撞擊等。

就地球地質科學而論,基於大量的遙感數字、影像信息,已有的地質礦產資料,現代地質學知識,參照超高能噴射流變力學原理、地下核試驗的地質動力特徵,對地球的圓環形噴涌結構進行了長期系統的分析對比研究,包括對圓環(筒)狀構造的地質學研究、專題編圖,青藏高原、長江中下游地帶、哈密地區、白銀廠、中條山等礦區的野外驗證調查,於1977年提出「地球的圓涌構造與深源高能強爆熱動力學」的新理論假設。認為這些源於地幔、下地殼岩石圈的竹筍形垂直筒狀、餅狀地質體,可劃分為根基熱核動力部,修長的管頸部,頂蓋頭部,以強大的熱力、壓力和氣液固混合態,按流體力學規律,噴涌到地殼-岩石圈的不同深度,其中有部分頭蓋出露到地表,保有現實熱動力源的,在海水中、大氣圈中仍保持有明顯的熱動力暈梢,如同休眠火山。地球早期形成圓餅狀原始地殼和結晶基底,後期根源逐步加深,直徑越來越小,射噴動力越來越強,包括根基較淺,規模較小的金伯利型岩筒、強爆角礫岩筒、基性-超基性岩株、鹼性和碳酸岩小岩頸,圓涌的定義范圍,要比地幔柱(Mantle plume)更深廣些。這一群地質體密集林立,新老包容,構成比地殼總質量大50多倍的岩石圈和上、下地幔,巨大的物質能量構成了地球的地質主力層。其注入形式為高能態的固液氣混融的噴射流體狀態,而不是中能態的固塑狀態,更不屬低能區的表淺固體狀態。多數產生於急劇熱核強爆災變,是否有緩慢形成的,則有待考究。形成期內它們在岩石圈-地幔中吞蝕一切,自形程度和熱力學獨立性很強,根基部能量耗盡後停止噴涌,失去活力的軀體固化、消亡。不少個體長期處於休眠狀態,後期還持續熱動力效能。這類地質體對周邊特別是頂蓋部地質形態有極強的統領控製作用,即主力地質體,也是解析受控地質環境的強力核心。

這些遙感發現的圓形結構,多數在已有地質圖件、資料中都能找到一定反映。地球物理的磁力場、重力場、電磁場、熱力場、放射性場、地球化學場等資料中也有對應的顯示。

深源強熱動力的礦產聚集過程也很特殊,超高的熱力可將地內根基部幾立方千米,幾十乃至幾百立方千米的岩石充分熔融、析離、聚合,在強大的噴射動力推動下,運移到表淺部的特定地段,一次或多次地形成元素高度濃集,有用礦物高純度的富礦,形成大礦和疊加礦床,如同一個高能的熱分餾煙囪出礦口,眾礦噴涌的「寶瓶口」,礦床成串的「煙囪」、百寶聚集的礦產樹、礦產「百果聖誕樹」。礦床可能是固態、液態和氣態並存的多態系列結構,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氣的深源無機聚合,地下熱能、深層地下水的上涌等。

無數實例證明,越是大型、超大型的多組分的富礦越與這種圓涌結構的特定部位高相關,而且成礦模式幾何對稱、對應性極強,預測的可靠性很高。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礦、富礦都和特定的圓環形結構密切相關,與地內極高熱強爆有關,與隱爆地域相關,例如加拿大的肖德貝里鎳銅礦,澳大利亞的蒙特艾薩鉛鋅礦,奧林匹克壩鈾礦,朝鮮的檢德銅礦,中國的白雲鄂博稀土-鐵礦,中條山、白銀廠的銅礦,長江中下游的銅鐵礦床,金川白家咀子的鎳銅鉑礦,大慶油氣田等。

環境災害也發生在現活動的強熱動力圓涌結構頂部,如百慕大海空罹難區,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1662年的北京王恭廠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1556年的華縣地震,三河-平谷地震,山丹地震,唐山大地震,印度尼西亞地震海嘯,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多次火山噴發,大型、特大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多次的台風,異常氣象災難等。

在後來的研究中,我們還陸續推衍出: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態環境圈強熱動力共驅鏈;礦產-環境-災害垂直強熱動力貫通協動鏈;深源強熱動力成礦系列;石油-天然氣深源無機聚合;地下熱能、地內深水資源的上涌;地氣控制天氣,生物-人類興衰背景強熱動力譜,地球與天文背景的熱共振譜等次一級理論,在這條理論鏈上有許多待探索的無窮奧秘。

30年來,我們結合遙感地質的推廣,以培訓、宣講、座談、會議論文交流、專題討論咨詢、對口探索等方式向社會和地質界宣傳、介紹了新的深源高能強爆熱動力學理論的科學原理和應用技巧,不少單位結合自己項目進行了試探性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河北省、雲南省的地質工作者已應用本理論在進行礦床研究預測。

但是理論推廣和提升工作卻不盡人意,可謂雞鳴早而起舞緩慢。理論假說的提出也已30多年了,當時可謂很先鋒了,至少尚未發現類似完備的說法,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設立理論研究專題。

現在國內外地質界都在探索類似的地幔柱問題,但常規地質知識、物化探技術和深部鑽探尚無法攻克這一難關。從研究策略上講,以遙感圓環形結構為切入點,組織遙感、地質、物化探專業的多學科攻關項目,尚不失為一條快捷途徑。圍繞礦產開發、環境變遷、災害研究等實用問題,將圓環形地質結構與已知地質礦產資料系統對比分析,提出一批預測驗證方案,動員有關勘探、環保、防災部門經過10年左右的探索,爭取礦產資源儲量翻番,重點解決環境災害防治任務,還是有可能的。同時在理論研究上將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提高。筆者深信本理論一定能快速發展起來,獲得偉績奇效,成為近期深部地質構造的統領性理論,在地質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優化、防災減害,推動地質理論、勘查科技發展中為人類文明作出新貢獻,不要再使原本創新的地質科學理論生長點繼續停滯萎縮,錯過時機,喪失機遇,給地質科學新發展帶來損失。

(內部資料,2007-03-20)

[美]阿拉斯加卡特邁火山

2、遙感技術可以應用到哪些領域?

1、進行地面,航空,航天多層次遙感,建立地球環境衛星觀測網路。

2、感測器向電磁波譜全波段覆蓋。

3、圖象信息處理實現光學-電子計算機混合處理,因入其他技術理論方法,實現自動分類和模式識別。

4、實現遙感分析解譯的定量化與精確化。

5、與GIS和GPS形成一體化的技術系統。

發展趨勢

「遙感技術並不神秘。簡單理解,就像是在『北京一號』這樣的小衛星上,安裝一台功能強大的照相機,通過圖像分析獲取想要得到的數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處長張群說。前面提到的一幕就是配合遙感開展的抽樣調查。

我國農業統計一直相對較弱。2006年,藉助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契機,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開始嘗試引入遙感等空間技術,探索創新農業統計調查方法。到2009年,冬小麥、玉米面積、設施農業佔地面積率先實現業務化,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家實現統計遙感業務化運行的地區。

3、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8組衛星,這次發射採用了什麼樣的模式?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8組衛星,這件事情也是在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這次的發射也是採用了多星組網的模式,來進行數據採集傳輸服務,是非常的有價值的一個科技創新。

一、關注我國的科技發展

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我國的科技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的強大,我們都知道我國的科技創新是非常的迅速的,我們每個青少年也是在不斷的見證著我們祖國的發展是非常的有意義的一件事,同時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去關注這些科學家們的研究。

二、國家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

我們都知道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與汗水來給我們祖國發展作出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去關注他們,同時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積極的投身於科研創作當中,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讓我們的祖國發展更加的迅速,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如果想要發展那是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這些科學家們也是在不斷的努力給我們帶來更多不一樣的精彩,我們也相信我們的國家一定會領先於世界的同時。

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們經過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有這樣才可以用自己的青春來為我們的祖國發展做出更好的推動力量,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一定要嚴謹一些才行,因為我們都知道科技創新要求是非常的高的。只有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才可以讓我們的祖國發展的更加的迅速,我們也相信經過每個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便捷的。

4、1999-2014國內外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經歷了60年代的奠基、70年代的發展、80年代的鞏固、90年代的大發展,已為世人所矚目。自90年代以後,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工藝正在醞釀和形成,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遙感正在向高解析度、高光譜等方向發展。

譬如1999年美國發射Landsat7,2013年又發射Landsat8;衛星技術有著很大改進,波譜范圍在擴大,解析度在提高,同年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即資源一號衛星也發射成功,2013年解析度為2m的高分一號發射成功,2014年亞米級別的高分二號也發射成功。

隨著航天技術的持續發展和遙感觀測系統性能的不斷改進,遙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世界各國競相研究、開發和發射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各種民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就有十多顆。其中法國SPOT6/7提高到1.5m,俄羅斯的Resource系列衛星所用的KVR-1000、DK-5和KFA-3000型的解析度均達到了2~3m;美國數字地球公司繼QuikBird系列衛星成功運作後,分別於2006年、200年發射了具備優秀機動性和幾何定位精度、解析度優於0.5m的商業衛星World-1和WorldView-2.而中國衛星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即資源一號衛星也發射成功,2012年中國第一顆自主的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成功發射,2013年解析度為2m的高分一號發射成功,2014年亞米級別的高分二號也發射成功。

 此外,不僅高解析度光學衛星發展迅速,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得到不斷發展。例如,加拿大的Radarsat系列雷達衛星在精細模式下已經能達到3m的分辨能力。而德國發射的Terra-SAR雷達衛星,其點模式地面解析度達到1~3m,幅寬為10Km;而條帶模式地面解析度為3~15m,幅寬40~60Km;寬掃描式地面解析度為15~30Km,幅寬為100~200Km.

遙感的應用方面也已經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礦產、核能、冶金、石油、煤炭、地震、水電、鐵道、城建、環境保護、土地、氣象、海洋、測繪、綜合考察、地理、土壤、沙漠、冰川、軍事等部門。在遙感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的情況下,微波遙感應用領域的開拓、遙感應用成套技術的發展以及地球系統的全球綜合研究等成為當前遙感發展的又一動向。具體表現為,從單一信息源(或單一感測器)的信息(或數據)分析向多種信息源的信息(包括非遙感信息)復合及綜合分析應用發展;從靜態分析研究向多時相的動態研究,以及預測預報方向發展;從定性判讀、制圖向定量分析發展;從對地球局部地區以及各個組成部分的專題研究向地球系統的全球綜合研究方向發展。我國在這一時期,高度重視遙感技術發展與應用,跟蹤國際技術前沿努力創新: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建立了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業務運行系統;國產GIS軟體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遙感前沿技術及應用系統;建立了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

最後,再介紹下遙感技術前沿:

多源數據融合技術

多種遙感數據源信息融合是指利用多種對地觀測技術所獲取的關於同一地物的不同遙感數據,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技術提取各遙感數據源的有用信息,最後將其匯集(融合,fusion,merge)到統一的空間坐標系(圖像或特徵空間)中進行綜合判讀或者進一步地解析處理,通過多種信息的互補性,提高多源空間數據綜合利用質量及穩定性,提高地物識別。解譯與決策的可靠性及系統的自動化程度的技術。多源遙感影像數據融合在國際上經過多年研究,技術上日益成熟。目前,常用的遙感影像融合方法,主要以像元為基礎的加權融合,HSI變換、K-L變換、比值變換,基於小波理論的特徵融合,基於貝葉斯法則的分類融合以及以局部直方圖匹配濾波技術為基礎的影像數據融合。

協同反演技術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和對地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個以多時相、多解析度、多感測器。多波段為特徵的多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數據獲取體系正在形成,能夠獲取巨量的對地觀測數據,這就為多種遙感數據的聯合使用提供了便利條件。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遙感參數反演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單純使用一種遙感數據進行參數反演的精度已經無法滿足應用的要求,甚至無法進行一些參數的遙感反演,因此,利用多源遙感數據對參數進行協同反演就顯得極為重要。

同化技術

四維數據同化(four dimension data assimilation,4DDA)簡稱數據同化,是指在考慮數據時空分布以及觀測場和背景場誤差的基礎上,在數值模型的動態運行過程中融合新的觀測數據的方法。通過動態模型改進天氣和季節性氣候預報,需要多學科的協調發展,並為地球系統的大氣、陸地、海洋提供可靠的原始狀態。20年來,通過四維數據同化提供大氣初始狀態,已經成為海洋、陸地數據同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5、詳細介紹一下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

以下這些是全文的前三段,是關於遙感技術應用的文章,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面對新的世紀、新的形勢,世界各國政府都在認真思考和積極部署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盡管各國在歷史文化、現實國情和發展水平方面存在著種種差異,但在關注和重視科技進步上卻是完全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世紀,是以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決定興衰的國際格局。一個在科學技術上無所作為的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上受到極大制約。
衛星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走過了多年艱苦探索與攀登的道路。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經起步並正在走向成熟和輝煌。
眾所周知,近十年來全球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表明,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應用廣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現在不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發展這項技術,無論在政策、資金,還是在人力、物力上都給予衛星遙感以特別的重視和傾斜,寄希望於衛星遙感技術能夠給國家經濟建設的飛躍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和可靠的戰略決策依據。這種希望給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面對這種形勢,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如何發展,如何使衛星遙感技術真正成為實用化、產業化的技術,直接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好先行,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而且必須做出正確回答的問題,同樣它也是當前業界人士關注的熱門焦點。

6、遙感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呀?

遙感服務市場快速增長

與國外相比,中國遙感應用產業起步較晚,遙感商用民用化要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2019年,中國遙感衛星的商用化率僅為21.4%,而全球遙感衛星商用化率為48.0%。

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及空間信息服務行業需求的增長和鼓勵政策的不斷落地,國內遙感衛星的發射數量逐年增加,中國遙感市場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遙感服務市場規模為130.7億元,同比增長19.1%,約佔全球遙感服務市場規模的15.4%。2019年,中國遙感服務市場規模為155.0億元左右。



遙感行業發展趨勢

——數據獲取更為即時化、網路化、個性化、多樣化

遙感衛星平台和載荷呈現出「三多」、「三高」、「三全」的發展趨勢,「三多」指多平台、多感測器和多角度,「三高」指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三全」指全天候、全天時和全球觀測。

——遙感大數據的處理逐漸走向智能化

海量衛星數據高效獲取、天地一體化的空間信息網路為人類提供了無處不在的多層次、多角度、多譜段、多維度、多時相的遙感觀測及其輔助數據,在數據層面上已經體現了體量巨大(Volume)、種類繁多(Variety)、動態多變(Velocity)、冗餘模糊(Veracity)和高價值(Value)的大數據特徵。

遙感大數據是針對傳統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方式的一種變革,它以多源遙感數據為主綜合其他多源輔助數據,運用大數據思維與手段,聚焦於更高價值的信息和知識規律的發現。

遙感大數據的處理逐漸走向智能化,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智能演算法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主要在目標檢測和遙感覆蓋分類方面研究較多。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遙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7、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未來思路

總體發展思路: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1.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為契機,建立遙感科學體系; 2.以服務國家航天事業為目標,建設航天遙感論證體系;
3.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建設綜合信息預警系統;
4.積極推動跨部門、跨學科聯合,促進學科交叉發展;
5.更加切實的重視遙感機理與基礎研究;
6.實施人才戰略,加強人才引進力度;
發揮遙感國家隊作用;引領遙感技術與應用發展
具體發展思路:
n加強原始創新與集成
n放中間,抓兩頭
Ø不與行業競爭,提倡服務與聯合
Ø為國家安全和綜合部門提供一體化方案
Ø為地方、企業、公眾提供空間信息服務
n走出國門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n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建設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為目標,確定遙感所的總體定位 n以加強遙感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進一步凝煉目標:
Ø開拓前沿遙感機理和遙感應用基礎研究,取得國際領先的遙感科學基礎研究成果
Ø開展新型遙感器概念設計和天空地一體化對地觀測系統論證,提升我國自主遙感信息源的市場佔有率和應用效益
Ø建立自主創新的遙感信息綜合處理與應用體系,引領國家主要行業的遙感應用
n建成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國立遙感研究機構
Ø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的遙感科技頂尖人才
Ø建設國際一流的試驗設施和科研環境
Ø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體制
n面向應用的天地一體化遙感論證框架
n綜合國情遙感監測與預警系統
Ø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建立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預警系統,提高系統的監測、檢測、驗證和預警能力,提高國家對重大問題的預見和處理能力
Ø在區域、國家與全球三個層次上開展綜合性的、多目標的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預警,為國家提供其不受行政干預、不受部門利益約束的科學信息,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提供有效的科學支持
n地球系統的遙感模擬與同化研究
通過點面結合、瞬間和過程結合,實現遙感面觀測與傳統台站的地面點觀測的信息同化,促進遙感數據到信息的有效轉化。例如,台風預報麥沙台風預報不準,我們虛驚一場,因為遙感信息沒有同化進數字預報模式……
Ø遙感輻射傳輸模型與遙感信息的時空尺度效應
Ø遙感模型、先驗知識於一體的典型地物波譜知識庫
Ø多源遙感數據的智能處理與綜合定量反演理論
Ø地球系統的遙感模擬與遙感信息四維同化平台
n深耕兩大行業應用領域
Ø環境: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衛星中心聯合成立國家環境保護衛星遙感重點實驗室
Ø海洋:與國家海洋局海洋衛星應用中心聯合成立空間海洋聯合研究中心

8、學過遙感的高手進!

遙感學習書籍大全

《遙感》
作者:趙振遠
《遙感 遙感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研究》
作者:[日]卡農公司圖象研究室
《遙感地質學》
作者:陳華慧
《遙感地質學》
作者:李永頤 李斌山 陸成
《遙感概論》
作者:馬藹乃
《遙感文選》
作者:國家遙感中心
《農業遙感》
作者:寇有觀 蕭鉥
《遙感專輯(第三輯) 礦產勘查中的遙感方法》
作者:地質礦產部情報研究所
《遙感與非遙感地質信息復合應用中的計算機處理》
作者:譚海樵 余志偉
《微波遙感 第二卷 雷達遙感和面目標的散射、輻射、理論》
作者:[美]F.T.烏拉比 R.K.穆爾 馮健超
《遙感研究文集》
作者:吉林省遙感學會論文選編
《大氣微波遙感》
作者:張瑞生
《微波遙感理論》
作者:王寶發
《遙感精解》
作者:[日]遙感研究會
《宇航遙感物理基礎》
作者:孫星和
《航天多光譜遙感》
作者:韓心志
《高等學校教材 水文遙感》
作者: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魏文秋
《環境遙感技術簡介》
作者:龔家龍 閻守邕
《遙感手冊 第一分冊》
作者:湯定元 陳寧鏘 等
《資源遙感研究文集》
作者: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 編輯
《國外遙感技術的發展》
作者: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國土資源遙感技術》
作者:馬鴻良等
《遙感地震地質文集》
作者: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編
《航空物探遙感論文集》
作者:熊盛青 唐文周 姚正煦
《巡天千里眼遙感入門》
作者:[加]D.D.哈珀
《英漢遙感地質學詞彙》
作者:張世良 張炯 姚彥之
《環境遙感與地理制圖》
作者: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航空攝影測量及遙感》
作者:西南交通大學 劉文熙 許倫 北方交通大學 魏志芳 吳景坤
《遙感圖像對地定位研究》
作者:李樹楷
《地球物理勘探遙感原理》
作者:R.D.里根 J.V.塔拉尼克 S.I.古特曼
《遙感地質學實習指導書》
作者:劉允良 邢立新 楊德明
《遙感地學分析》
作者:陳述彭 趙英時
《遙感圖象的數字處理》
作者美)J.G.莫伊克
《遙感圖像處理與應用》
作者:寧書年等
《遙感手冊 第八分冊》
作者:[美]吉尼·索利 查尼斯·波爾頓 等
《遙感圖象信息處理》
作者:許殿元 丁樹柏
《遙感手冊 第五分冊》
作者:[美]迪特爾·斯坦納 等
《遙感手冊 第七分冊》
作者:[美]羅伯特 G.里維斯 等
《遙感手冊 第三分冊》
作者:[美]理查德 K.穆爾 等
《遙感手冊 第六分冊》
作者:[美]約翰 E.埃斯蒂斯 弗雷德里克 J.多伊爾
《遙感手冊 第四分冊》
作者:奧爾登 P.科爾沃科雷塞斯 等
《遙感中的自適應雷達》
作者:[美]D.T.吉辛
《全球環境、資源遙感分析》
作者:李樹楷
《遙感遙測及計算機應用》
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新技術室
《大氣微波輻射遙感原理》
作者:周秀驥
《微波遙感技術與應用》
作者:謝壽生 徐永進
《遙感地質應用文集》
作者:地質部書刊編輯室
《遙感找礦的原理和方法》
作者:劉燕君
《大氣微波輻射及遙感原理》
作者:周秀驥等
《實驗遙感模型及地面基礎》
作者:張仁華
《遙感手冊 第十一分冊》
作者:李文彥 熊允泰 等譯
《遙感技術譯文集 第一輯》
作者:華瑞林
《黃土高原遙感調查試驗研究》
作者:姚歲寒 劉卓澄
《職工技術培訓讀物 遙感基礎》
作者:胡崇金
《遙感數字制圖原理與方法》
作者:趙銳
《遙感技術譯文集 第二集》
作者: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
《中國遙感技術系統的軟科學研究》
作者:閻守邕 鄭立中等
《內蒙古准格爾旗資源遙感研究》
作者:倪紹祥 姜永清等主編
《電磁散射和熱輻射的遙感理論》
作者:金亞秋著
《遙感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
作者:陸登槐等
《航天遙感信息 在地質中的應用》
作者:A·B·裴偉等
《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地學應用研究》
作者:張雍
《遙感手冊 第十分冊》
作者:[美]昆廷L.威爾克斯 維克托I.邁耶斯 等
《遙感技術研究與應用資料匯編》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
《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 農業遙感》
作者:林培
《遙感圖象目視地質解譯方法》
作者:張樵英 聞立峰
《遙感手冊 第十二分冊》
作者:[美]R.W.佩普里斯 H.H.阿什曼 等
《農業遙感(農作物估產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郭德友 呂耀昌 等 1
《遙感圖象的計算機處理和模式識別》
作者:郭德方
《國外農業工程 (第九輯) 農業遙感》
作者: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
《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研究進展》
作者:何建邦 田國良等主編
《航天光學遙感輻射度學》
作者:韓心志 焦世舉
《航天遙感CCD推帚式成象系統》
作者:韓心志
《小流域水土流失與綜合治理遙感監測》
作者:李壁成
《北方地區遙感水文地質應用文集》
作者:《北方地區遙感水文地質應用文集》編委會
《普通高等教育地質礦產類規劃教材 遙感地質學》
作者:朱亮璞
《微波被動遙感在海況監測中的應用》
作者:陳向東
《空間遙感技術綜合應用預測及效益分析》
作者:國家科委國家遙感中心
《高等學校教學參考書 遙感技術及地質應用研究》
作者:庄培仁 趙不億
《第七屆全國遙感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作者: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編輯
《遙感專輯 第二輯 圖象處理和地質應用》
作者:地質礦產部情報研究所
《慧通丹田氣功及其遙感治病原理》
作者:張玉磊
《景觀光學特性 (在航空遙感中的應用)》
作者:[蘇]Ю.С.杜爾切尼科夫著 明世乾 吳煥寧譯
《陸地和海面的雷達波散射特性(雷達遙感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美]M·W·朗
《三北防護林地區再生資源遙感的理論及其技術應用》
作者:徐冠華
《再生資源遙感研究——新疆沙漠綠洲農田防護林區》
作者:孫司衡
《三北防護林及荒漠化遙感監測——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
作者:張玉貴
《新疆北部固體地球科學系列書 新疆北部地質礦產遙感》
作者:郭華東
《衛星遙感技術在暴雨洪水監測及預報中的應用(譯文集)》
作者:水利電力部水文水利調度中心國家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
《實用遙感圖象光學處理方法相關掩模技術及其應用》
作者:閻守邕 張聖凱 孫建國
《青藏高原隆升與東昆侖地區金礦遙感地質研究》
作者:於學政等著
《彩色紅外航空遙感技術 在天津市土 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作者: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等
《長江中下游鄂城——銅陵——帶遙感地質及成礦規律研究》
作者:翟裕生 姚書振等著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集刊 第5號 大氣遙感探測問題的研究(一)》
《遙感專輯(第一輯) 礦物岩石的可見——中紅外光譜及其應用》
作者:地質部情報研究所
《區域地理信息分析方法與應用——以騰沖航空遙感試驗區為例》
作者:陳述彭

地球系統科學--中國進展·世紀展望
ERDAS遙感圖像處理教程
地球信息科學與區域持續發展
地理元胞自動機研究
洪水災害系統分析與評估
地理學的數學模型與應用
海洋漁業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與應用
遙感影像地學理解與分析
城市化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
數字地球導論
遙感在計劃、管理、決策中的發展與應用

再生資源遙感研究

天然文岩流域遙感應用研究

大比例尺綜合地質填圖中遙感地質方法和應用

SP0T衛星譯文集

廣州市航空遙感綜合調查譯文集

國外區測一普查的遙感地質工作例案

衛星遙感地質應用

第二代資源衛星應用研究資料匯編

遙感概論

遙感手冊

陝西省國土資源遙感應用研究

資源遙感綱要

遙感應用的實踐與創新

高效工作遙感集成技術系統

中國雷達遙感圖像分析

遙感圖像目視地質解譯方法

遙感圖像對地定位研究

雷達圖像分析及地質應用

遙感動態研究

冰雪遙感

資源環境動態遙感與梗裂分析研究

空間遙感圖像的分析應用

沖國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

中國地方遙感應用進展

高效三維遙感集成技術系統

山西晉成礦區遙感綜合應用研究

遙感信息梗型

城市遙感技術

青藏高原降升與東昆侖地區金礦遙感地質研究

衛星應用現狀與發展(上下冊)

2001遙感科技論談

多角度與熱紅外對地遙感

Modis遙感信息處理原理與方法

感知天地

遙感影像地學理解與分析

遙感圖像獲取與分析

遙感圖像信息系統

再生資源遙感研究

遙感原理和判譯

遙測學

遙感概論

遙感應用的實踐與創新

遙感地震地質文集

遙感地質應用文集

黃河遙感研究

國外區域一普查的遙感地質工作例案

SP0T衛星譯文集

國外區例一普查的遙感地質工作例案

9、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發展戰略

以遙感科學與技術創新為基礎,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安全和社會大眾對空間信息的巨大需求,著力打造天空地一體化遙感論證和綜合國情遙感監測與預警兩大重點領域和遙感科學與試驗、遙感技術前沿與信息挖掘、遙感綜合應用、遙感信息工程四大科研方向,全面提升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自主創新能力。
戰略定位
成為我國遙感領域具有開拓、導向、培訓、示範作用的國立研究機構;成為我國遙感科技的引領者;成為國際上有重要前沿科技創新能力的遙感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科技目標
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為發展契機,在未來十五年中,我所將以提高遙感創新能力為主線,攻克制約遙感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地球系統科學中應用面臨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取得國際領先的遙感科學基礎研究成果,開展新型遙感器概念設計和天空地一體化對地觀測系統論證,大幅度提升我國自主遙感信息源的市場佔有率和應用效益,建立自主創新的遙感信息綜合處理與應用體系,引領國家主要行業的遙感應用。
事業目標
圍繞科技創新目標,遙感所在人員隊伍、學科布局、科研產出、研究環境、管理方式應逐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形成學科齊全、科研成果國際一流的綜合性遙感研究機構,成為國際先進的遙感科學基礎研究中心、國家天空地一體化遙感論證中心、國家級的多源遙感數據融合和空間信息同化研究中心、國家安全與資源環境遙感綜合應用中心、遙感與空間信息產業化和國際推廣中心。
加強培養國際一流的遙感科技頂尖人才,力爭培養出10-20名領銜式將帥人才,並形成以他們為核心的5-10個國際一流創新研究團隊,在人才總量與質量上達到世界同領域一流研究所的水平。
建設具有國際一流的實驗設施和科研環境,藉助國家航空遙感系統大科學工程建設,擁有完備的地面遙感試驗場站和大型遙感數據處理設備等國際一流遙感裝備。
建立既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實現科學家民主化管理,營造團結互助和踏實勤奮的研究所氛圍。
所可持續發展的「6+1」計劃
1)原始創新計劃;
2)綜合集成應用計劃;
3)大眾應用產業化計劃;
4)走出國門計劃;
5)創建和諧創新文化計劃;
6)人才培養、引進計劃;
+1)加強國家級成果獎項的凝煉。
提出了「抓兩頭、放中間」的發展戰略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