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簡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措施。
培育創新企業,重視企業的創新主體、為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大創新投入、健全法律制度。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可以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等方面結合著說。
2、新常態下企業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談到創新對於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性,應該沒有人懷疑。但在我國,實際上創新還只是一小部分企業的事。據統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僅僅占企業總數的0.03%,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出口產品的90%是貼牌生產。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似乎與創新無關。
為什麼會這樣呢?外部因素固然很多,如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尚未形成,創新動力與激勵不足,創新投入與風險過高、不創新也能獲得良好收益等等。但是,為什麼在同樣條件和背景下,一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創新典範,另外一些企業卻表現平平?歸根到底,企業還是要從自身尋找問題和不足。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市場日益復雜險峻、變幻莫測,過去許多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溫床,如人口紅利、改革開放紅利、資源環境紅利,以及由此帶來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比較優勢都不復存在。「不創新毋寧死」越來越成為鐵律。無論是為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優化產業結構,還是企業自身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比以往更加緊迫,更加難以迴避。為此,中小企業必須要在創新上有勇氣去嘗試、有責任心敢擔當、有智慧謀劃策略。
首先,要充分認識當前階段中小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有意無意地走了一條要素和投資驅動發展之路,並取得了階段性成功。20世紀90年代,政府和企業以持續大量投資,逐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引進從全球市場上可以獲得的先進技術、技術裝備,建立起現代化、高效率、適應於大規模生產的工廠。在資本密集、勞動密集、規模經濟特別明顯的基礎原材料、標准化產品和零部件等產業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最重要的製造基地。
然而,這種發展模式延續到今天,我們不僅感受到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帶來的巨大壓力,而且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實施再工業化,使得我國的傳統發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我們不及時、果斷地轉變發展模式,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將難以為繼。
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可以獲得快速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不能及時向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那麼因缺乏技術進步的支撐,經濟效率上不來,使投資效率呈遞減趨勢。不僅居民不能更多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而且資本積累獲得的可能是「負財富」,最終導致經濟增長的終結並落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在這種背景下,中小企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責無旁貸。
其次,中小企業經營者對創新要有必勝的信心和敢為的決心。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說過,「任何人,只要他的生命維系於創新,就都能創新。」拉丁語中還有句言,大意是「需要是發明之母。」歷史充分證實,只要萬不得已、無路可退,任何企業和個人都可能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例如,著名的創新型企業美國3M公司就是這樣走上創新之路的。1906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六個礦工在把個人儲蓄都投在「無價值」的沙礫坑上之後,他們面臨著破產。他們原本希望會開采出有價值的礦物,但他們只找到了沙子。絕望之下,他們發明了砂紙(3M的第一件產品),接下來的就是輝煌的歷史了。發明和創新永遠沒有止境,永遠都有機會,但它們屬於勇敢者和拼搏者。
為此,中小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都要將創新作為公司生存的必要條件,要有採取創新行動和實施創意的緊迫感、危機感,還要相信付出總有回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企業從上到下每天努力追求更多的數量、更好的質量、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顧客滿意度,自然會有創新產生;反過來,持之以恆地努力創新,企業也自然會獲得上述業績和成果。
再次,中小企業經營者要有舍我其誰的創新使命感和企業家精神,並營造適宜創新的文化氛圍。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發明創造是企業家精神的反映,中小企業沒有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就不會有成功的創新。實施證明,凡是擁有優秀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就強,反之則相反。
企業家及其創新創業精神是企業成功創新的關鍵。但這並不意味著員工對於中小企業創新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一個擁有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企業一定有一個鼓勵全員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使所有人都能夠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樂。由於普通員工最熟悉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顧客聯系和接觸也最緊密,因而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產品和服務的不足,對其加以創新和改進也最具優勢。
對於資金和人才不足的中小企業來說,普通員工是最寶貴的創新資源,而這一點恰恰是被許多企業所忽略的。如果他們做不出英雄般的業績,不招惹麻煩,繁忙的經理很容易忽略普通工人及其想法。為企業生存而奮斗的中小企業經營者,絕對不能壓制新思想的最豐富來源,要給員工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並給創新者以合理的回報與有效激勵。
復次,中小企業要重視非技術創新。創新分為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後者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對於中小企業,尤其是工業製造類企業發展固然十分重要,但非技術創新同樣也不容忽略,甚至更加重要。因為成功的企業不一定是技術領先的企業,但一定是在制度、管理或商業模式方面領先的企業。
例如,華為之所以能夠迅速脫穎而出,成為世界通訊設備行業的領頭羊,其員工持股制功不可沒。當今美國企業60%的創新是商業模式創新,40%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之於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商業模式創新,核心是價值創新。美國的蘋果公司和中國的海爾集團都是公認的技術領先企業,但蘋果能從小眾的「酷」產品提供商成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海爾能在全球家電業盈利能力普遍下滑中逆市上揚,靠的不是「技高一籌」,而是商業模式,前者是「硬體、軟體和服務融為一體」,後者是「零庫存下即需即供的人單合一」。
以互聯網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之所以在美國快速發展,與其1998年開始對商業模式(商業方法)創新授予專利有很大關系。我國許多企業已把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擺到了戰略高度,但對商業模式創新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於有的企業雖然擁有很先進的技術,而產品卻在市場上乏人問津,其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從「客戶價值最大化」的角度進行價值創新,沒有在構成要素、要素間關系或者動力機制等方面創新商業模式,開發用戶潛在需求並吸引客戶興趣。有了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往往水到渠成。
最後,中小企業要善於運用知識產權戰略。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提出了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強調知識產權保護,這對中小企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小企業對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決定著其核心競爭力。
產權化的知識在知識經濟中構成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財富資源。知識產權在知識經濟中是國際競爭中的強力工具。在國際競爭舞台上,知識產權是核心武器。美國有三大霸權,即金融霸權、軍事霸權和知識霸權,其中知識霸權就體現在知識產權相關產業上的三個第一:PPT國際專利申請全球第一、知名商標數量全球第一、版權相關產業收入全球第一。
而長期以來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水平則制約著我國企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由於我國本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勤於模仿和引進,在與跨國公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於不利之地。即使依靠低成本、低價格優勢取得一定的市場,也難免遭遇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的打壓。近年來,跨國公司習慣於利用知識產權大棒阻撓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
為此,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加強自主創新,自覺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注重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對於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而不採取專利保護就等於是在沙灘上建高樓。所以企業應建立保護商業秘密、保護知識產權的組織和各項規章制度。
3、如何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6月7日李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新的降費等措施,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通過《志願服務條例(草案)》。
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會議指出,為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去年國家批准建設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雙創」模式和經驗,有力促進了就業擴大和新動能成長。
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會議確定,今年在創業創新基礎較好、特色明顯、具備示範帶動作用的地方、高校院所和企業再新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形成覆蓋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一二三產業及新興和傳統產業、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包括農民工返鄉創業、海外人才來華創業在內的各有側重、各具優勢的創業創新格局,推動「雙創」向更高層次和水平邁進。為此,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聚焦「雙創」發展需要,持續深化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營造更好政策環境。
一要更大力度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鼓勵在「雙創」示範基地開展專業化審批服務,實行審批職責、事項、環節「三個全集中」。推行商標網上申請和電子營業執照。逐步取消享受優惠政策的事前審批和備案管理。
二要以「雙創」為抓手,促進國有大企業生產組織、創新模式、人事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深刻變革,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立適應新興業態發展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加快發布分享經濟發展指南,將鼓勵創業創新的優惠政策向新興業態企業開放。
三要加快發展「互聯網+」創業網路體系,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推動老舊商業設施、倉儲設施、閑置樓宇等轉為創業孵化基地。
四要落實和完善稅收減免、股權激勵等創業創新優惠政策,制定鼓勵人才自由流動的「柔性引才」政策。加大投融資、就業社保等政策支持,研究建立促進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從事創投的容錯機制,完善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扶持政策。
五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應用。使「雙創」向縱深推進。
4、如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發展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部署。努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著眼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戰略決策,對於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四川實現轉型發展、跨越提升具有重大意義。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國投資驅動、出口導向、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四川已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發展階段。當前,產業層次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仍是制約我省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必須加以解決。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必然之選。創新驅動發展,基本前提是發展觀念創新。四川地處西部內陸,解放思想尤為重要。要進一步破除封閉保守、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等觀念,推進發展理念、思路、方法與工作方式的變革和創新。要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的觀念,適應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趨勢,不以犧牲資源環境、損害社會和諧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以加快轉變促進加快發展,努力贏得競爭優勢。要樹立「後發也要高點起步」的觀念,抓住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高端切入謀跨越,努力實現後發趕超。要樹立「危機也是發展契機」的觀念,順應大勢抓發展,利用資源、環境、市場約束加劇形成的倒逼機制,主動在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上尋找新出路,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動力是科技支撐引領。實現創新驅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要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應用的主體;實施產業創新牽引升級工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區域創新發展示範工程,建設天府新區創新驅動改革試驗區、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示範區,支持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加快發展;實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工程,集中優勢力量聯合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資源,更好地發揮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的作用,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把我省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創新驅動發展,主攻方向是結構調整升級。四川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要靠創新加以突破,通過轉型發展從根本上進行化解。要堅持注重做大規模與提升質量效益並舉,依靠科技進步和結構優化,好中求快、進中求優,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要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並舉,提高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要堅持產業鏈技術創新和價值鏈高端融入並舉,針對七大優勢產業加強技術創新,通過高端引進提升產業層次,增強全省產業核心競爭力。總之,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改革創新增強轉型發展、跨越提升新動力,加快推動我省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5、如何實施創新驅動 建設創新型國家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6、如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經濟轉型升級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之源,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大潮中站穩腳跟的根本保障。當前,老工業基地發展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使東北地區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創新驅動,離不開解放思想。逗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地
不可否認,自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然而在發展過程中,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不足也日漸凸顯。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積極地在過去的發展中汲取經驗,才能在工作中發現新思路、打開新局面,成功轉型經濟發展模式。
創新驅動,離不開真抓實干。逗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地唯有真抓實干,才能將創新驅動戰略落到實處。在實際工作中,既要積極促進老工業區轉型升級,又要利用好逗高新區地這個創新產業的逗孵化器地,把逗高地和逗新地兩篇文章做好、做實,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產業、具體產品上。
創新驅動,人才是關鍵。逗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地一支高技術、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推動老工業基地發展必不可少的逗高能燃料地。逗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地不僅要重視培養人才,更要不拘一格地用人才。唯有把人才隊伍建設好、發展好,以科技創新引領老工業基地發展的目標才能得到切實的保障。
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十年,成果碩碩卻仍然任重道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放思想、真抓實干,著力培養建設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發展必將重現更美的輝煌!
7、怎樣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全文約9000字,共分9個部分30條,包括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
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協同創新,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得到充分保護,創新價值得到更大體現,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創新人才合理分享創新收益,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進而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構築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意見要求,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強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對創新的引導,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市場主體創新動力。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產業技術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價格倒逼創新機制。
意見強調,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調整創新決策和組織模式,強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話語權,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的采購政策。
意見強調,強化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導向,讓科技人員在創新活動中得到合理回報,通過成果應用體現創新價值,通過成果轉化創造財富。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
此外,意見還提出,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建立依託專業機構管理科研項目的機制,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權和職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