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成果
1、我國近幾年來在教育事業上有什麼成就?
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基本全面實現
(一)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水平保持高位,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
2005年以來,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國小學凈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過了發達國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國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1%,初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4%,分別比2005年提高5.1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十一五」 規劃提出的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目標基本實現。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著力建設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08年秋季,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部免除,這標志著我國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已全面實現。
(二)學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進展,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2010年,我國學前教育規模達到2976.7萬人,比2005年增加797.6萬人,增長36.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個百分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55%以上」的「十一五」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三)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發展,體系結構趨於合理
20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規模為4670萬人,比2005年增加639.6萬人,增長15.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個百分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68.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51.9%,比2005年提高8.2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在校生規模達到451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基本相當」的目標已全面實現。
(四)高等教育規模突破3000萬人,普及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105萬人,比2005年增加805萬人,增長35%,超出規劃目標105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為2232萬人,比2005年增長42.9%;研究生在學人數為154萬人,同比增長56.9%;成人本專科在校生為536萬人,同比增長22.9%。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比2005年提高5.5個百分點,比規劃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從2007年起,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著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五)成人教育與培訓蓬勃發展,終身學習蔚然成風
2010年,高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263.7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萬人次,增長70.2%;中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 5291.9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8.1萬人次,增長0.2%。2010年,全國資格證書培訓注冊學生493.6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萬人次;全國崗位證書培訓注冊學生561.4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萬人次。中、高等教育培訓的發展為終身教育提供了更廣泛的渠道,對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六)辦學體制改革逐步深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為滿足全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超過 11.8萬所(不含教育機構),比2005年增加近4.2萬所;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為3393萬人,比2005年增長67.6%。非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占同級教育比例繼續提高。
2010年,全國民辦高校總數達到676所(含獨立學院323所),民辦普通本專科在校生466.5萬人,是2005年的2.2倍,佔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個百分點。
20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民辦學校為5622所,民辦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達到537.1萬人,比2005年增加156.1萬人,佔全國高中階段[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個百分點。
2010年,全國有民辦幼兒園10.2萬所,民辦學前教育在園(班)幼兒為1399.5萬人,比2005年增加731.4萬人,增長1.1倍,佔在園(班)幼兒總數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個百分點。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加強
(一)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強
200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16502.7億元,比2005年幾近翻番。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12231.1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4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3.59%,同比提高0.80個百分點。
2.各級教育投入水平不斷提升,為教育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09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分別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別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十一五」期間,我國義務教育被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預算內撥款2009年達6357.6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51.4%,占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個百分點。
4.關注弱勢群體,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
「十一五」期間,各級教育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以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和以風險補償金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已經形成,每年300多億元的資助資金覆蓋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500萬名大學生。
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2010年秋季學期起,免學費政策擴大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安排資金設立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二)教師隊伍層次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教育內涵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基礎教育教師學歷基本達到國家法定標准
「十一五」期間,小學、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最低標准。2010年,全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達94.8%,基本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標准。
2.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實現較快增長
2010年,地方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個百分點。全國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為21.4%,比2005年提高9個百分點。
3.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為57.1%,比2005年提高16.8個百分點;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為67.8%,同比提高20.5個百分點;高職高專院校為32.3%,同比提高15.3個百分點,均大大超過《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合格標准。
4.高層次人才建設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期間,高校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別占增選數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國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72%和37.02%;高校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357人,佔全國總數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內外遴選支持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創新團隊391個,培養支持5643名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了十餘萬名青年骨幹教師。
(三)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帶動了教育現代化發展
「十一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初步建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高等優質教育課程資源庫和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純IPv6互聯網(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ERNET2主幹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傳輸網(CEBSat)運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初步構建了一個惠及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的遠程教育網路,著力縮小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數字鴻溝。
各級各類學校現代教育裝備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網,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職業學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學每24名學生就擁有1台教學用計算機。
三、人才培養和科研成績突出,人力資源水平明顯提高
(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間,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累計輸送了5486萬名畢業生,極大地改變了勞動者隊伍的素質結構。其中研究生累計畢業 166.7萬人,年均增長15.1%;普通本專科累計畢業2443.7萬人,年均增長13.4%;中等職業教育累計畢業生2875.6萬人,年均增長 9.5%。
(二)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數達到9830萬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9.9%;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於高中三年級以上水平。
(三)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1.加強高校創新基地平台的建設與管理
目前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37個,占總數的62%;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583個;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102個,占總數的30.5%;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共有27個,占總數的29.7%。
2.強化競爭前培育,加強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間我部共資助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1877項,投入經費超過2億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資助課題數由6000多項增加到11011項。2006年-2008年期間分批共設立了126個創新引智基地,17個培育基地,累計投入經費11.8億元。
3.高校科技競爭力穩步增強,取得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十一五」期間,高校承擔了30%左右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6-2010年,高校作為第一承擔單位承擔973計劃項目232 項,占總數的56.7%;承擔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18項,占總數的49.4%;承擔863計劃課題4376項,經費75億,占總數的30%;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55項,經費46億元,占總數的20%;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523項,占總數的81.05%,重點項目1272項,占總數的66.88%。
「十一五」期間,全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02項,技術發明獎151項,科技進步獎711項。2010年的國家三大獎項中,高校獲獎比例均超70%。高校授權專利數累計達115489件,年均增長40.1%。
四、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邁上新台階
(一)留學生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生人數迅猛增長。2010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28.5萬人,比2005年增長140.2%;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3.5萬人,比 2005年增長285.4%。截至2010年底,以留學生身份出國,在外的人員有127.32萬人。20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為26.5萬人,比 2005年增加12.4萬人,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佔40.5%,同比提高了8.7個百分點。
(二)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穩步增加
目前,我國與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設立了18個雙邊教育高層工作磋商機制,構建了若干雙邊及區域性教育合作與交流平台。簽署並尚在執行的教育合作協議達154個,正在實施的政府間教育合作項目共有77項。與3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4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開展了大量的項目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學校境外辦學穩步發展。目前,國內經審批機關依法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1200多個。截至2010年12月,全國23所高等學校舉辦境外辦學項目達到56個。
(三)漢語國際推廣取得新突破,教育對外援助成效顯著
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經在96個國家(地區)設立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漢語橋」大學生比賽已舉辦九屆,中學生比賽已舉辦三屆,為弘揚中華語言文化,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發揮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國建立了10個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實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國別研究工程」並開始選派涉非專業研究生赴非留學深造。
2、全國教育創新科研成果管理辦公室 獲獎證書國家認可嗎
全國教育創新科研成果網被國家承認。網站進行備案並取得許可證號的,是國家認可的網站。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3、「雙創」教育至今取得哪些成果?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到3%,超過發達國家近一倍,這可以說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縮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不斷加強孵化平台、創業基金、行業導師庫等支撐體系建設。
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達2.3萬余門,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超過2.6萬餘人,並建設了200個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和19個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說非要培養出多少成功企業家,而是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是當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的新平台,是中國為國際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貢獻的新經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
4、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創新
教師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觀念,讓教師樹立敢於創新的理念。
從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還停留在起跑線上,別人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但更多教師對別人的成果處於觀望態勢,別說運用到我們的課堂中去。這就需要更新教師觀念,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
二、合理規劃,讓教師在常規工作中體驗創新的成功喜悅。
三、把握機遇,讓教師培訓學習成為實踐創新的動力。
四、搭建平台,引領教師在競爭中進行業務創新。
5、教育創新成果學困生轉化的適用對象是什麼
創新的基本特性: 1.目的性:任何創新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這個特性貫徹於創新過程的始終 。 2.變革性:創新是對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種深刻的變革。 3.新穎性:創新是對現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揚棄,革除過時的內容,確立新事物。 4.超前性:創新以求新為靈魂,具有超前性。這種超前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超前。 5.價值性:創新有明顯、具體的價值,對經濟社會具有一定的效益。
6、安博教育在技術創新上的成果有哪些?
中國網路教育技術標准體系的創建成員;國際標準的網路教育平台建設的開拓者;安博教育技術理論發表在《Nature》雜志;安博學習理論與技術獲美國專利。
7、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分析如何才能夠有效利用和鞏固教育創新的成果
1.有效利用:中國當下的國情,在趨於開放但仍未作到真正的開放,就拿電視節目,我們就知道,包容性太多,挑刺的人太多
對於教育創新的成果如何有效利用:一個方面可以利用現代的網路資源優勢,傳播效率更高、涉及人群更廣的優勢
;二個個人可以開啟培訓班或者講學途徑
鞏固:鞏固的最重要的第一條就是:實用
加強宣傳是首要的
8、全國教育創新科研成果大賽組委會證書國家認可嗎
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認可。全國教育創新大賽的證書是全國教育學院認可的證書。
9、全國教育創新科研成果網被國家承認嗎
全國教育創新科研成果網被國家承認。
網站進行備案並取得許可證號的,是國家認可的網站。個人和企業都可以對網站備案,全國教師教育科研網網路備案號為:北京ICP備案17074413號。
國家教師教育研究網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公益性網站,主要轉載其他網站的文章,傳播更多的教育教學信息,服務於全國各大學校。
相關信息介紹: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10、教育教學成果包括哪些?
教育教學成果包括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教育教學成果需要有研究價值,具有科學性,具有創新性,具有可行性。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 當然也包括各級的賽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