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大
1、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了嗎
央視網消息: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奠定基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起步。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指引下,國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導和布局的科技體系,打破封鎖,發奮圖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一)科技體系初步布局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極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代表,各地區各部門相繼開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學研究機構。1956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專題研究部署科技發展問題,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國科研機構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30多個增加到1700多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從不足500人增加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和國防部門五方面組成的科學技術體系。
(二)拼搏精神影響深遠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跡,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首創成果舉國振奮
這一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隨後,半導體三極體、二極體相繼研製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砥礪前行,科技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文革」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受到了極大沖擊,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猶如一場及時雨,滌雲盪霧,我國科技事業由亂到治,由衰到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規劃相繼出台
改革開放後,為盡快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狀況,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1978年,國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首次強調了科技發展要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促進了技術成果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上世紀80和90年代,國家又相繼研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等,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這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改革開放後直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驅動器。
(二)重大計劃順利實施
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簽,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後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辟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四)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彰顯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三、創新引領,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占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
2、創新三大戰略是指哪三大戰略
指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三大戰略目標。明確了未來30年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任務。
其中一大亮點是對產業技術體系進行了系統部署,具體明確了包括信息、智能製造、現代農業、現代能源、生態環保等9個重點領域的技術發展方向。
要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同時提出了「緊扣發展」、「深化改革」、「強化激勵」、「擴大開放」四項基本原則。
在「戰略目標」方面,《綱要》按照2020年、203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進行了部署,每個階段的目標都與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目標相互呼應、提供支撐。
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3、學而思思維訓練與創新大通關的區別
學而思思維訓練與創新大通關的區別在學而思思維訓練與創新大通關的難度不同,創新班總體難度在學而思思維班之上。而且教育水平也不一樣。而且學而思思維訓練以智慧教育和開放平台為主體,以素質教育和課外輔導為載體,在全球范圍內服務公辦教育,助力民辦教育,探索未來教育新模式的科技教育公司。創新大通關是好未來教育旗下培訓機構。
學而思部分發展歷程:
2007年,學而思共擁有60名教師,其中最優秀的8名被「撤離」講台,組成教研部。
2010年,學而思推出自主研發的ICS智能教學系統,PPT、音頻、視頻與flash動畫等教學軟體取代了傳統課堂的黑板與粉筆。這是學而思開始建立標准化教研體系的關鍵一步。
此後,智能教學系統進行了多次迭代。
2011年,ICS升級至2.0版本,將筆觸白板功能加入其中,學生可以利用系統進行小游戲、實驗等形式的實際操作,使較為抽象的邏輯得到更加直觀的呈現。
4、要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創新大國,需要國家和社會付出哪些努力
插上創新的翅膀
不斷變革創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題記
俗話說:「第一個用鮮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可見,在人生中,創新是身旁的明燈,照亮前方的道路;創新是遠處的山巔,激勵我們登上高峰;創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隨我們暢所欲言,匯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斷創新,才可以支撐起整個世界。
魯班懂得創新,因而在被野草劃傷時不是將它攔腰折斷,而是彎下腰仔細觀察它,於是發現野草上有許多細小的齒。因而頓生靈感,經過一次次的實驗,終於發明了鋸,造福於人類。
齊白石懂得創新。從小便對畫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自學成了一大家。但他卻對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顧」,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長處來填補自己的空白,60歲、70歲、80歲,齊白石的畫風在不斷的改變,水平也在一次次改變中突飛猛進,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畫風,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進取,終於為我們所熟知,為世人所景仰。
而對牛頓來說,晚年的他不懂得創新。年輕時因一個蘋果發現了地心引力,以後一步一個腳印,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到了晚年,卻沉迷於亞里士多德的柏拉圖學說,花費十多年時間「潛心」研究上帝的存在,不思進取,在迷信中一點一點將黑發「浪費」,將自己的創新精神丟入大海,最後賠上了自己的老年時光,毫無所得,。由此看來,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會因為不創新而變得黯淡無光。
創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必需的一種精神。有了創新,可以搭載萊特兄弟的飛機飛上九重天;有了創新,可以與愛迪生在電燈下侃侃而談;有了創新,可以與諾貝爾炸開山頭,炸出通道;有了創新,可以與列文虎克共同觀察微觀世界……
為自己插上一雙創新的翅膀吧,你一定會展翅飛翔,搏擊長空。
5、為什麼美國能成為引領全球的創新大國
美國能成為引領全球的創新大國有其機遇性和必然性,美國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國家,我們拿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比如2015年的美國創新戰略共有六個部分,其中包括三大創新要素和三大戰略舉措,這些不同的部分,給美國的創新繼續加強動力,那麼具體的分類是什麼呢?大家看看下面的內容:
一、美國的三大創新要素指的是投資創新生態環境基礎要素、推動私營部門創新、打造創新者國家;
二、美國的三大戰略舉措指的是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和持續經濟增長、推動國家優先領域突破、建設創新型政府。
三、通過上面的六個部分的不同效果,奧巴馬政府希望通過三大戰略來進一步激活三大創新要素,以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
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於創新不遺餘力,而美國創新能做到這些改變和改革,主要是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美國發展較早,機遇也也分的話,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給他的創新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
第二、美國的經濟實力雄厚,更大的一個原因是美國的政府部門的先進和工作效率十分高,他們的工作監督機制十分健全,每一個崗位都能全面的落實創新的政策,這樣經濟和創新就可以有效的銜接起來。
第三、美國的教育制度完善,他們的大學質量高出任何一個國家,可培養尖端人才,政府的鼓勵政策十分到位,是人才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事業支持,這點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一個特點。
第四、美國人本身的價值的造成美國社會民主和自由,使創新的人,有一個最佳的發揮環境,美國人往往都側重於對自己的獨立意識,沒有統一的政治思想觀點。美國人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獨立意識。
第五、美國人因為從小就開始培養獨立意識,個體的自我是最重要的,這樣也就形成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形成美國人各具不同的張揚的性格,所以他們的教育也採取了,博採眾長的教育方式,不拘一格的提攜人才。
第六、美國是輕視社會的,他們將個人看成是獨立的存在,這樣便形成一種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個體自我,所以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十分的喜歡創新,因為這是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所以美國的創業有群眾基礎。
第七、美國人擅長獨立研究,而且想得遠,做得深,美國人在街上客客氣氣,在國會上卻爭吵不休,因為對於美國人而言,任何的制度都有漏洞,任何的語言都有錯誤,任何的事情沒有絕對,他們永遠只相信創造出的利益,而不會相信某一種言論。
綜合上面的這些美國社會的發展情況以及人文面貌,大家不難看出,美國人的創新精神,是他們的一種個人與生俱來的思想,加上政治制度、歷史機遇,才造成現在的美國創新的發達!
6、適合大學生參加的創新創業大賽有哪些?
那就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主辦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中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眾性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
根據參賽對象,分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兩類。設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城市治理和社會服務、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五個組別。
獎項介紹
全國評審委員會對各省(區、市)報送的參賽作品進行復審,評出參賽作品總數的90%左右進入決賽。競賽決賽設金獎、銀獎、銅獎,各等次獎分別約占進入決賽作品總數的10%、20%和70%;各組參賽作品獲獎比例原則上相同。
全國評審委員會將在復賽、決賽階段,針對已創業(甲類)與未創業(乙類)兩類作品實行相同的評審規則;計算總分時,將視已創業作品的實際運營情況,在其實得總分基礎上給予1%—5%的加分。
7、創新的重要性
1、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3、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4、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5、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8、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創新大國
第一,要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強烈慾望和為之奮斗的不竭動力。
當今世界,「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中國動輒得咎,難道我們就要為此束手束腳去迎合別人嗎?那我們正好可上了別人的當。我們給那些製造和傳播「中國威脅論」的回答是就讓我們變得強大、強大、再強大,這是止住「中國威脅論」這股歪風邪氣的最好方法。美國是世界老大,說打誰就打誰,動輒使用武力,看不慣誰就飛舞著拳頭,連聯合國它都不放在眼裡,幹了那麼多橫行霸道的事,怎麼沒見有「美國威脅論」風行。這是因為西方國家的輿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著世界,它們控制著世界輿論的風向,它們的言行能夠影響到世界一些國家的決策,而他們的輿論是為他們的利益服務的,中國的崛起是不符合它們的利益,所以就炮製了「中國威脅論」。我們不懼怕「中國威脅論」,我們要發展得更好更強大。但是,做人要懂得收斂,太過招搖了不好,有些事情我們只做不說,為此我們調高嗓門大喊和平發展。請不要問我中國有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強烈慾望,如果你是中國人,那麼你應該知道答案。
那麼我們的動力從何而來?我們有重現歷史輝煌的美好願望,我們有潛在和現實的種種威脅。中華民族是個不甘落後的民族,我們必須奮起直追,潛在和現實的敵人無刻不在窺視著我們,真可謂亡我之心無時不有,我們一旦落後必遭人傷害,近代的屈辱和災難我們決不能讓它重現,現實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發展好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華民族就是在憂患中成長壯大的。因此,我們美好的願景和現實壓力就是我們的不竭動力。
第二,要有雄厚的戰略威懾力量。
所謂戰略威懾力量,我個人的理解是指能使敵人企圖發動任何侵略都要三思而後行的力量,是能夠給予敵人重創甚至毀滅的力量,是能夠極大提高自身威信與地位的力量。具體而言,是指核武器、彈道導彈、航空母艦、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等武器,目前主要有這些,今後會有新式武器加入這個行列。中國的戰略威懾力量,主要由核武器、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組成。缺少航空母艦和戰略轟炸機,少了這兩樣東西,中國和美俄相比就遜色許多。俄羅斯有圖95熊式和圖160海盜旗式戰略轟炸機,有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美國有B52空中堡壘和B2空中幽靈戰略轟炸機,有十二艘航空母艦。提到這些我們就黯然傷神,我們不能沒有這些東西,那是強者的象徵,世界是強者的世界。因此,中國要努力擁有這些,才能更好的維護自身利益才能更好的和美俄分庭抗禮,才能更好的在世界上扎穩腳跟。
第三,要有高素質的國民。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是其綜合國力的主要組成部分。許多時候,國家可以不富有,但國民素質不可不高。國民素質主要由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組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的各項素質都得到很大提高。
科學文化素質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普及,並將更大普及,上過大學的國民已達一億多,今後會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我國擁有本科和碩士學位的人數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在創新方面還遠遠不夠,每年都從美國和韓國進口大量電視劇和電影,處於嚴重的入超地位,這與我們每年的貿易順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地位是不符的,超級大國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方面強大,還應包括科學文化方面的強大。因此,在科學文化方面我們還努力進行創新。
道德素質方面,我們需要加強精神文明道德建設,道德素質關繫到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關繫到社會穩定與和諧。這些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可惜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貧困人口大大減少,但是不可否定,仍有幾千萬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現在社會存在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影響黨和國家的形象,因此,必須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建設的成果,一定要讓全社會全體中國人形成一股堅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
身體素質方面,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得到極大提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孩子們的個頭越長越高了。我們在近年來的奧運會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金牌綁位居前三名,是個名副其實的體育強國。體育運動也得到普及,許多健身器材走進了許多居民小區,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得很好。你瞧,在以往許多冒險運動極少見到中國人的身影,現在中國人的身影也逐漸多了起來。但是,我們的身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隨著經濟生平的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會越來越好。
第四,必須實現國家統一。
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沒有實現國家統一。國家尚未統一,何談超級大國,見過沒有實現國家統一的超級大國嗎?統一不僅是實現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也是成為超級大國的必經之路。美國在結束南北戰爭之後,才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下,實行「鐵血政策」,打了三次仗,才把德國從四分五裂中統一起來,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強國,搞得英、法、俄大跌眼鏡。中國實現不了統一,就始終受制於人,別人手裡始終掌握著遏制你的王牌,為此我們將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外交也處處受人掣肘。總之,中國必須實行統一,至於實現統一的時間與方式,需要因時制宜,主動權由我們自己掌握。目前, 我們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聚精會神搞發展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這也是為今後解決問題積聚力量,這是明智的決策。在此期間,我們要始終把握好戰略主動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敵人的表象蒙蔽,不被敵人利用。正如鄧公所言「晚一天解決不傷大局」,但相信這一天的到來已經不會太久了。
第五打破敵人遏制中國的枷鎖的決心和勇氣。任何一個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都會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遏制。有人帶領著他的一幫小弟在中國周邊建立了三道圍堵線企圖困死中國。雖然,圍堵中國的敵人看似強大,實則為一群烏合之眾。為首的一旦失敗,便是樹到猢猻散,有的還會投入中國的懷抱。對付他們,我們要「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我們不要被它們的外表嚇倒。我們要有勇氣和決心打破圍堵線,在圍堵線中打開幾個缺口,讓海軍沖進大洋,成為名副其實的藍水海軍。然而現實之枷鎖易破,而心中之枷鎖難破。我們要對敵我雙方力量有清醒認識,畏首畏尾只會是永遠的困獅,而貿然行動也會招來不可承受的損失,要摸清了形勢一錘定音。
第六,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曾經我們被扣上「東亞病夫」的帽子,曾經落後的陰霾籠罩在許多國人的心頭,那種低人一等的滋味讓整個民族精神顯得沉悶,看不到漢唐盛世時的大氣。孫中山先生曾經講過一個中國富人的身份竟不如一個日本妓女地位高的故事。國家強盛,則國民揚眉吐氣;國家衰弱,則國民愁眉苦臉,反之,亦然。要成為超級大國,就要有大國國民的自信和自豪感,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充滿了信心,由此凝聚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今年來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可喜局面,國家形勢亦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但國內外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令人鼓舞的是中國表現得越來越成熟,並且已經找到了發展自己的正確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強大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作為中國人,我相信我的祖國會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是如果有某些國家刻意進行挑釁,則不在此范圍內。至於成為超級大國之事,我認為不管中國是否願意,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至於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情,中國該如何做就如何做。